,重巒疊峰,綿延縱橫
,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婁山
,自西向東北斜貫北境,川黔要隘婁山關海拔1444米
;南部苗嶺橫亙,主峰雷公山海拔2178米
;東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
,主峰梵凈山海拔2572米;西部高聳烏蒙山
,屬此山脈的赫章縣珠市鄉(xiāng)韭菜坪海拔2900.6米,為貴州境內最高點
。而黔東南州的黎平縣地坪鄉(xiāng)水口河出淑處,海拔高程為147.8米
,為境內最低點
。特征之二是境內巖溶地貌分布范圍廣泛
。喀斯特(出露)面積109084平方千米
,占全省國土總面積的61.9%,且形態(tài)類型齊全
,地域分異明顯
,構成一種特殊的巖溶生態(tài)系統(tǒng)
。
貴州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qū),氣候溫暖濕潤,年氣溫變化小
,冬暖夏涼,氣候宜人
。年平均氣溫15℃左右,最冷月(1月)平均溫一般在3℃~6℃
,比同緯度其他地區(qū)高,最熱月(7月)平均溫一般在22℃~25℃
,為典型夏涼地區(qū)。降水較多
,雨季明顯,陰天多
,日照少
。年降水量1100毫米~1300毫米
,受季風影響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全年日照時數約1300小時
,無霜期為270天左右,陰天日數一般超過150天
,常年相對濕度在70%以上
。受大氣環(huán)流及地形等因素影響
,貴州氣候呈多樣性,“一山分四季
,十里不同天”
;氣候不穩(wěn)定
,災害性天氣種類較多
,干旱
、秋風
、凌凍
、冰雹等頻度大
,對農業(yè)生產危害尤嚴重
。
貴州土壤面積共159100平方千米
,約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90.4%。土壤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紅壤一黃壤地帶
。中部及東部廣大地區(qū)為濕潤性常綠闊葉林帶,以黃壤為主
;西南部為偏干性常綠闊葉林帶,以紅壤為主
;西北部為北亞熱成分的常綠闊葉林帶
,多為黃棕壤
。此外,還有石灰土和紫色土
、粗骨土、水稻土
、棕壤
、潮土
、泥炭土、沼澤土
、石炭、石質土
、山地草甸土
、紅粘土、新積土等土類
。對于農業(yè)生產而言,貴州可用于農
、林、牧業(yè)的土壤僅占全省總面積的83.7%
。
貴州植被具有明顯的亞熱帶性質,組成種類繁多
,區(qū)系成分復雜。全省維管束植物(不含苔蘚植物)共有269科
、1655屬、6255種(變種)
。植物區(qū)系以熱帶及亞熱帶性質的地理成分占明顯優(yōu)勢,如泛熱帶分布
、熱帶亞洲分布
、舊世界熱帶分布等地理成分占較大比重
,溫帶性質的地理成分也不同程度存在。此外
,還有較多的中國特有成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
,貴州植被類型多樣
,既有中國亞熱帶型的地帶性植被常綠闊葉林
,又有近熱帶性質的溝谷季雨林、山地季雨林
;既有寒溫性亞高山針葉林,又有暖性同地針葉林
;既有大面積次生的落葉闊葉林,又有分布極為局限的珍貴落葉林
。植被在空間分布上又表現(xiàn)出明顯的過渡性
,從而使各種植被類型在地理分布上相互重疊
、錯綜,各種的植被類型組合變得復雜多樣
。
貴州河流處在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上游交錯地帶。全省水系順地勢由西部
、中部向北東南三面分流
。苗嶺是長江和珠江兩流域的分水嶺
,以北屬長江流域,流域面積115747平方千米
,占全省國土面積的65.7%,主要河流有:烏江
、赤水河
、清水江
、洪州河、”
,6氵舞陽河、錦江
、松桃河
、松坎河
、牛欄江、橫江等
;苗嶺以南屬珠江流域
,流域面積60420平方千米,占全省國土面積的34.3%
,主要河流有:南盤江
、北盤江
、紅水河
、都柳江
、打狗河等
。大體上
,貴州河流為山區(qū)雨源型河流,數量較多
,處處川流不息
,長度在10千米以上的河流有984條
。另外,河流的山區(qū)性特征明顯
,大多的河流上游,河谷開闊
,水流平緩
,水量?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恢杏魏庸仁畔嚅g
,水流湍急;下游河谷深切狹窄
,水量大
,水力資源豐富
。
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復雜的地形地貌,使貴州的氣候和生態(tài)條件復雜多樣
,立體農業(yè)特征明顯,農業(yè)生產的地域性較強
,適宜于進行農業(yè)的整體綜合開發(fā)和發(fā)展特色農業(yè)
。
----自然方面我已經是大學生了自己寫我也寫不出初中的水平,所以粘貼了一篇
,實在是很沒誠意,但是你可以把自己知道的挑出來
人文地理方面我也不知道現(xiàn)在初中學到什么程度了
,我就列幾個方面吧
農業(yè)類型 工業(yè)類型【煤礦
,煉鋁】 鐵路【貴昆,成昆】
四川省簡稱川或蜀(省會成都)
, 位于東經97°22'—110°10',北緯26°03'—34°20'
,面積為56.7萬平方千米
。地處長江上游
,山地和高原占78.82%。川西為高原
,其余為四川盆地
。氣候各地有明顯差異
,川西高原的氣候垂直分布現(xiàn)象明顯,“十里不同天”
,1月平均氣溫-9.3°C,7月為11—17°C
,年均降水量500—700毫米,四川盆地為亞熱帶濕潤氣候
,1月平均氣溫3—8°C
,7月25—29°C,年均降水量為1000毫米左右
。主要有漢、彝
、藏
、苗、回等民族
。農業(yè)發(fā)達,素稱“天府之國”
,水稻產量居全國首位,麥
、棉、絲
、油菜籽
、茶
、柑桔
、桐油
、白蠟(產量居全國首位)
、豬棕等都在全國占重要地位
。鋼鐵
、機械
、電器、井鹽
、化工等到工業(yè)較發(fā)達。
旅游資源:山水名勝
、文物古跡
、民族風情兼?zhèn)?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長江三峽之一半,大寧河小三峽在四川境內
,峨眉山
、青城山
、縉云山
、九寨溝黃龍、興文石林等都以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引人入勝
。都江堰、劍門蜀道則是人工改造自然的輝煌成果
。樂山大佛(位于四川樂山東面凌云山西壁, 是世界最大的石刻佛像
,“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
、大足與安岳石刻等是著名的宗教遺存
。 王建墓
、劉備墓與武侯祠、杜甫草堂
、望江樓公園都與著名歷史人物有密切關系。紅巖
、白公館
、渣滓洞是現(xiàn)代史的重要紀念地
。自貢是“恐龍窩”,為恐龍化石集中產地
。臥龍自然保護區(qū)因大熊貓而為世界注目
。成都青羊宮花會
、涼山彝族火把節(jié)、川西北藏族轉山會
、重慶燈會等
,都是民俗旅游的重點
。
地方文藝:川劇形式活潑
,曲調多樣,淺顯易懂
,語言詼諧,表演程式多樣化
,一些特技如變臉、旋舞
、噴火等,有強烈藝術效果
。四川揚琴、四川清音等為主要曲藝形式
。相書由一人在幔后表演, 能模擬各種聲音
,維妙維肖
。 諧劇寓壯于諧
,能及時反映生活現(xiàn)實
。
飲食文化:川菜為中國八大菜系之一
,用料廣泛,味多而深濃
,以麻辣味為特色
。宮爆雞丁
、麻婆豆腐、燈影牛肉
、怪味雞塊等最有特色
。小吃品種極多,賴湯園
、擔擔面、豆花面、宋嫂面
、小籠蒸牛肉、蛋烘糕等均為傳統(tǒng)小吃
。
中國所有的節(jié)日列表
新年 ? ? 正月初一 ?
守歲放鞭炮 貼春聯(lián) 拜年 吃餃子 吃香腸,臘肉 看春晚(近年來才有)
2.元宵節(jié)(上元節(jié)) ? ?正月十五 ?
由于元宵有張燈
、看燈的習俗,民間又習稱為“燈節(jié)”
。此外還有吃元宵、踩高蹺
、猜燈謎、去百病
、舞龍、賞花燈
、舞獅子等風俗。
3.龍?zhí)ь^ ? ? 二月二(南方為“社日”
,北方為“龍?zhí)ь^”節(jié))
龍?zhí)ь^是每年農歷二月初二,俗稱青龍節(jié)
,傳說是龍?zhí)ь^的日子,它是中國城鄉(xiāng)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
。人們慶祝“龍頭節(jié)”
,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佑保豐收
。
社日分為春社和秋社,春社按立春后第五個戊日推算
,一般在二月初二前后,秋社按立秋后第五個戊日,約新谷登場的八月
。
4.花朝節(jié)? ? ?二月十二 ?
花朝節(jié)是紀念百花的生日,簡稱花朝
,俗稱“花神節(jié)”、“百花生日”
、“花神生日”、“挑菜節(jié)”
,漢族傳統(tǒng)節(jié)日
,流行于東北、華北
、華東、中南等地
,一般于農歷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舉行
。
節(jié)日期間,人們結伴到郊外游覽賞花
,稱為“踏青”,姑娘們剪五色彩紙粘在花枝上
,稱為“賞紅”
。
5.上巳節(jié) ? ?三月初三
上巳節(jié)
,俗稱三月三,上巳節(jié)歷史亦悠久
,周代即有
,是日需赴水邊清洗
。《論語》中“浴乎沂
,風乎舞雩,詠而歸”,即是上巳風俗
。
傳說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jié)日,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
,傳說中原地區(qū)有“二月二,龍?zhí)ь^
;三月三
,生軒轅”的說法
。魏晉以后,上巳節(jié)改為三月三
,后代沿襲
,遂成水邊飲宴
、郊外游春的節(jié)日。
6.寒食節(jié) ? ?清明節(jié)前一天 ?
為了紀念介子推
,晉文公將綿山改為“介山”,立祠祭祀介子推
,并把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jié)
,全國禁動煙火
,只吃冷食
。后來便形成了在這天寒食
、掃墓的風俗
。
7.清明節(jié) ? ?四月五號前后
按照舊的習俗
,掃墓時
,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
,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
,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
,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
,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8.端午節(jié) ? ?五月初五 ?
端午節(jié)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記載
,并非為紀念屈原而設立的節(jié)日,但是端午節(jié)之后的一些習俗受到屈原的影響
。
懸鐘馗像:鐘馗捉鬼
,是端午節(jié)習俗
。在江淮地區(qū),家家都懸鐘馗像
,用以鎮(zhèn)宅驅邪
。唐明皇開元
,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fā)
,夢見二鬼
,一大一小
,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
,繞殿而跑
。
大鬼則穿藍袍戴帽
,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
,一口吞下
。明皇喝問
,大鬼奏曰:臣姓鐘馗
,即武舉不第,愿為陛下除妖魔
,明皇醒后,瘧疾痊愈
,于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之畫像
,通令天下于端午時,一律張貼
,以驅邪魔。
掛艾葉菖蒲榕枝:在端午節(jié)
,家家都以菖蒲、艾葉
、榴花
、蒜頭
、龍船花
、榕枝
,制成人形稱為艾人。
將艾葉懸于堂中
,剪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
,貼以艾葉
,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
。用菖蒲作劍
,插于門楣
,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
賽龍舟:當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
,于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
,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
,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
,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尸體
。
競渡之習
,盛行于吳、越
、楚
。清乾隆二十九年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
,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xiàn)代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
。香港有競渡
,英國人也有仿效中國人作法
,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
吃粽子:荊楚之人
,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
,以祭祀屈原,唯恐魚吃掉
,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
,以后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
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qū)的人家很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