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見車駕是什么意思?做夢夢見車駕好不好?夢見車駕有現(xiàn)實的影響和反應,也有夢者的主觀想象,請看下面由周公解夢欄目整理的夢見車駕的詳細解說吧。
考生夢見車駕召喚,預示能取得好成績。
重病者夢見車駕召喚,預示著不久將去世。
僧道夢見車駕召喚,是大吉兆。
夢見開汽車,這是一種財富和魅力的象征,男性會常常獲得女性的青睞,異性緣很好,而女性則是本身有想要成為女強人的潛意識。
夢見自己駕駛汽車,表示精神方面出現(xiàn)問題。這是由緊張的情緒郁積所致。應該選一個假日,跟幾個要好的朋友去爬山。
夢見駕駛飛機,表示你是一個有權利心的人,在工作上你很希望掌權,不過這還是一個夢想而已,需要花一些時間去努力才有機會達成。
夢見在駕駛馬車,表示你的人比較奢侈浪費,而且會遭到別人批評,但有可能你是別有用意才會如此鋪張,所以旁人對你的評斷是不正確的。而如果你駕的是出租的馬車,表示你心智上很勞累,也可能會破財。
原版周公解夢
夢車駕召。身通文藝者夢之,得侍立于御前;病沾五內(nèi)者夢之,將歸神于冥府。僧道夢之大吉?!秹袅中狻?/p>
夢邀車駕。地位榮顯?!秹袅中狻?/p>
生平簡介
王娡(約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26年),漢景帝劉啟第二任皇后,漢武帝劉徹生母,王美人是愧里人,按當時的習慣應該在14-15歲就出嫁了,約三年后入漢宮,為景帝生下一男三女。
家庭背景
王娡的母親叫臧兒,是原來的燕王臧荼的孫女。燕王臧荼是秦末漢初,群雄并起時候項王娡
[1]羽冊封的諸侯王,后被漢高祖劉邦擊敗殺死??梢?,王娡也是名門之后。后來臧兒嫁給槐里的平民王仲為妻,生一子名叫王信,還有兩個女兒,長女王娡,次女王皃姁。后來王仲死了,臧兒又改嫁給長陵田氏,生兩子田蚡、田勝。 王娡最初嫁給金王孫為妻,生了一個女兒金俗。王娡的母親臧兒找人為子女卜算時,得知她的兩個女兒都是大貴之人。臧兒就把女兒從金氏家中強行接回。金家很憤怒,不肯和妻子斷絕,臧兒于是很有手段的把王娡送進了太子宮。太子劉啟即位后,臧兒又把王娡的妹妹王皃姁送入宮中。
入宮伴駕
果不其然,當時的皇太子,即漢文帝的兒子劉啟,對王娡很是寵愛。 《漢書·外戚傳》:“太子有妃,有良娣,有孺子,妻妾凡三等?!彼酝鯅汀懊廊恕薄胺蛉恕钡姆馓枒撌窃趧⒓次缓笏?。 王娡共生下了三個女兒一個兒子。三個女兒分別是平陽公主,南宮公主,隆慮公主。在懷著漢武帝劉徹的時候,劉啟仍是太子。王娡夢見太陽投入她的懷中,告訴了劉啟。劉啟聽后,說:“此貴徵也?!焙⒆舆€沒降生時漢文帝就去世了,太子劉啟即位,即漢景帝。按司馬遷在《史記》中的稱呼來看,王娡做過一段時間的王美人,但是不久后便晉升為夫人。(《史記·外戚世家》:太子幸愛之,生三女一男。男方在身時,王美人夢日入其懷。以告太子,太子曰:「此貴徵也?!刮瓷⑽牡郾溃⒕暗奂次?,王夫人生男。) 公元前156年,王夫人為景帝生下了皇十子劉徹。因劉徹自幼聰明伶俐,頗受漢景帝喜愛。 從景帝宮中女性的封號和生子狀況來看,生了三女一男的王娡王夫人和生了四男的王皃姁小王夫人非常得寵。而其他為景帝生兒育女的女性大多年紀已大,事實上,景帝自第十子劉徹之后,為景帝誕下皇子的,只有兩位王夫人。 另外,除了兩位王夫人和另一位誕下兩位皇子的賈夫人之外,其他女性,包括景帝長子生母在內(nèi)的栗姬,在史書上的稱呼都是“姬”,當時并沒有“姬”這一封號(《漢書·外戚傳》:妾皆稱夫人,又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之號焉),被稱為“姬”的女性都是封號良人及良人之下的等級。 景帝即位后,原本立的是太子妃薄氏為皇后。但薄皇后沒有生子,也不受寵愛。此時薄太后早已故去,沒了靠山,皇后毫無爭議的被廢除。 公元前153年,在后位虛懸,東宮不可一日無主的情況下,漢景帝立了栗姬生的庶長子劉榮為太子,但卻遲遲不肯立太子生母栗姬為皇后。與此同時,虛歲四歲的劉徹被立為膠東王。 這時,景帝的姐姐長公主劉嫖,在屢次向皇帝弟弟進獻美人后,又打起了新太子的主意,于是為女兒阿嬌向栗姬請求聯(lián)姻。栗姬對長公主一而再、再而三的進獻美人本就不滿,也清楚劉嫖見風使舵的貪婪本性,于是斷然拒絕。 劉嫖十分惱火,轉而來討好王娡王夫人,要把女兒許配給她的兒子、當時四歲(古代按虛歲計算)的膠東王劉徹。 《史記·外戚世家》:“長公主嫖有女,欲與太子為妃,栗姬妒,而景帝諸美人皆因長公主見得貴幸,栗姬日怨怒,謝長主,不許。長主欲與王夫人,王夫人許之?!?志怪小說《漢武故事》根據(jù)這一史實講述了一個美好的故事:長公主嫖抱置膝上,問曰:“兒欲得婦不?”膠東王曰:“欲得婦。”長主指左右長御百人,皆云不用。末指其女問曰:“阿嬌好不?”于是乃笑對曰:“好!若得阿嬌作婦,當作金屋貯之也。”長主大悅;乃苦要上,遂成婚焉。是時皇后無子,立栗姬子為太子?;屎蠹葟U,栗姬次應立;而長主伺其短,輒微白之。 這就是成語“金屋藏嬌”的由來,可惜青梅竹馬的美好故事只是小說的虛構,劉徹和陳氏的聯(lián)姻、以及同時定下的館陶的次子陳蟜和王夫人的小女兒隆慮公主的聯(lián)姻,有兩位母親鮮明的政治考慮。 之后,劉嫖不時在景帝面前說栗姬的壞話外加稱贊王夫人的兒子。景帝也認為劉徹德才兼?zhèn)洌矣钟袕那八赣H夢日入懷的祥兆,所以對他格外寵愛。 有一次,長公主和景帝說,栗姬這個女人太過分了,經(jīng)常讓宮女們在背后用巫術詛咒唾罵皇帝喜愛的妃子,再這樣下去,恐怕后宮內(nèi)不久后會失去安寧,一旦她成為皇后,說不定有是第二個呂雉。景帝聽后,對栗姬生出厭惡之心,但是因為以往和栗姬感情深厚,仍舊存有善念。后來,景帝生病時曾試探栗姬,說:“我百歲之后,你要善待其他妃子和她們的兒子啊?!崩跫М敃r懷有憤恨之心,不但沒有答應景帝,反而口出惡言。景帝對栗姬徹底失望,但是隱忍沒有發(fā)作。 懂得適時而動的王夫人知道景帝惱怒栗姬,但要廢掉太子,還需要加一把火,這把火必須時機合適火候得當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她暗中派人催促大臣奏請立栗姬為皇后。一次朝會上大行官奏道“子以母貴,母以子貴”,請封太子母親栗姬為皇后。景帝錯誤地認為這位大臣受栗姬指派而上書,暗想:“我還沒死,就開始拉攏權派,一旦我死了,這朝廷后宮豈有不亂之理。”氣憤的景帝下令將上書的大臣斬首,又廢掉太子,把栗姬打入冷宮。不久,太子被陷害而亡。在王夫人的運作之下,栗姬自此完全失寵,幽居冷宮,不久憂憤而死。 于是得寵的王夫人順理成章被立為皇后,她的兒子劉徹立為太子,兄長王信被封為蓋侯。 景帝逝后,皇太子劉徹即皇帝位,冊封其祖母竇氏為太皇太后,其母王氏為皇太后。王娡是少年劉徹帝王之路上的的堅強后盾,她周旋于皇后陳阿嬌、館陶長公主劉嫖和太皇太后竇氏之間。她委曲求全,一路謹小慎微,不斷為自己的兒子掃平前路的障礙。
晚年得勢
漢武帝建元六年太皇太后竇氏駕崩,皇后陳阿嬌和大長公主劉嫖也就此失勢。精明干練的王太后也徹底擺脫了束縛,效法她的婆婆竇氏干預朝政,扶持其弟田蚡坐擁丞相之位,權傾朝野。 王娡與前夫金王孫生的女兒金俗,一直在民間。漢武帝剛剛登基時,韓嫣告訴武帝這件事。武帝說:“何為不早言?”于車駕自往迎之。金俗的家在長陵小市,武帝的車到了她家門口,派左右進去請她。金俗家人看到皇帝的車駕驚恐萬分,金俗要逃匿。左右將她扶出拜見皇帝,武帝下了車駕說道:“大姊,何藏之深也?” 到了長樂宮后,金俗與武帝一起拜謁太后。王太后垂涕,女兒金俗也潸然淚下。后來武帝賜給金俗錢千萬,奴婢三百人,公田百頃。王太后謝曰:“為帝費?!焙笥仲n金俗湯沐邑,號曰修成君。金俗有一兒一女,女兒嫁給了諸侯,兒子號修成子仲,因為王太后的縱容,橫行于京師。 漢武帝元朔三年,權傾一時的王太后薨于長樂宮東殿,謚號孝景皇后,與漢景帝合葬陽陵。
太后家族
漢武帝即位后,王皇后晉為王太后。同時,弟弟田蚡封為武安侯,田勝為周陽侯,尊皇太后王娡的母親臧兒為平原君。王仲早死,葬在槐里,追尊為共侯,設置了二百戶的園邑。等到平原君臧兒去世,跟田氏一起葬在長陵,設置的陵園同共侯陵園一樣。而王太后于孝景帝死后十六年,即元朔三年(前126年)崩,與景帝合葬陽陵。王太后家凡三人為侯。
野史逸聞
據(jù)褚少孫在《史記》補敘里說,他曾聽講漢家故事的鐘離生說,王太后在民間時所生的女兒住在長陵,父親是金王孫。金王孫已經(jīng)死了,漢武帝即位后,韓嫣對武帝提起此事。于是武帝親自駕車到金家,將其接到宮中。 武帝封其姊為修成君,并賜一千萬錢,三百名奴婢,一百頃公田,上等宅第等。封她的兒子為修成子仲,女兒后來做了諸侯王的王后。
1. 姻不失親,古人所重,豈得茍安異壤,輒婚非類的譯文 婚姻不失親,古人所重。哪能茍且偷安于異土,就輿非親類通婚!母親被他的所言感動,罷了此念。
原文:
《陳書·列傳·卷二十七》
王元規(guī),字正范,太原晉陽人也。祖道寶,齊員外散騎常侍、晉安郡守。父瑋, 梁武陵王府中記室參軍。元規(guī)八歲而孤,兄弟三人,隨母依舅氏往臨??ぃ瑫r年十 二。郡土豪劉瑱者,資財巨萬,以女妻之。元規(guī)母以其兄弟幼弱,欲結強援,元規(guī) 泣請曰:“姻不失親,古人所重。豈得茍安異壤,輒婚非類!”母感其言而止。
翻譯:
王元規(guī)八歲成為孤兒,兄弟三人,隨母親依舅氏到臨海郡,其時十二歲??ぶ型梁浪軌?,資產(chǎn)巨萬,想把女兒許配于他。王元規(guī)母親因她的兒子兄弟三人年幼弱小,想要結強援,王元規(guī)哭著請求說:“婚姻不失親,古人所重。哪能茍且偷安于異土,就輿非親類通婚!”母親被他的所言感動,罷了此念。
2. 含規(guī)字的文言文 解釋 “規(guī)”字的解釋和例文附下供參考:規(guī)、槼 guī〈名〉(1) (會意。
金文字形,從聿從周,當系以規(guī)畫之意。本義:畫圓的器具,今指圓規(guī))(2) 同本義 [passes;divider]規(guī),有法度也。
從矢,從見,會意。——《說文》規(guī)矩方圓之至也。
——《孟子》規(guī)者,正圓之器也?!对姟ゃ嫠沸颉す{圓曰規(guī),方曰矩。
——《楚辭·離騷》我有天志,譬若輪人之有規(guī),匠人之有矩?!赌印ぬ熘旧稀穲A者中規(guī),方者中矩。
——《荀子·賦》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盾髯印駥W》(3) 又如:規(guī)繩(規(guī)矩繩墨);規(guī)旋(如圓規(guī)般旋轉);規(guī)輪(圓規(guī)和車輪);規(guī)軸(圓規(guī)之軸。
比喻規(guī)度)(4) 法度、準則 [law;rule]必將崇論閎議,創(chuàng)業(yè)垂統(tǒng),為萬世規(guī)?!妒酚洝に抉R相如列傳·難蜀父老》(5) 又如:規(guī)繩(規(guī)矩繩墨。
比喻法度);規(guī)簡(規(guī)矩法度);規(guī)檢(規(guī)矩法度;循規(guī)矩,守法度);規(guī)度(規(guī)則法度)(6) 模范;典范,風儀 [model]生為百夫雄,死為壯士規(guī)。——三國魏· 王粲《詠史》素德清規(guī)足傳于汗簡矣。
——《晉傳書王承傳論》(7) 又如:規(guī)仿(以為模范而加以仿效)(8) 成例;標準;法則 [established practice; setrules]夫蕭規(guī) 曹隨?!?揚雄《解嘲》釋規(guī)而任巧,釋法而任智,惑亂之道也。
——《韓非子·飾邪》(9) 又如:規(guī)節(jié)(規(guī)矩,節(jié)操);規(guī)禮(清代官吏向下屬索取的現(xiàn)金和禮品);規(guī)銀(當時上海通行的計算銀兩。每兩塊銀約合銀元一元四角左右);規(guī)容(規(guī)范);規(guī)表(規(guī)范表率)(10) 文體名 [name of a style]。
如:五規(guī)(唐代文體名。即《出規(guī)》、《處規(guī)》、《戲規(guī)》、《心規(guī)》和《時規(guī)》)詞性變化◎ 規(guī)規(guī) guī〈動〉(1) 畫圓 [draw a circle]其母夢神規(guī)其臀以墨。
——《國語·周語下》曲眉規(guī)只?!冻o·大招》(2) 又如:規(guī)圓(用圓規(guī)校之使其圓)(3) 劃分土地而占有 [the land and occupy it]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規(guī)方千里,以為甸服。
——《國語·周語中》規(guī)方千里:劃定王都周圍千里的地方。甸服:畿內(nèi)之地,作為直接收取谷物的地方。
(4) 又如:規(guī)田(周時田地分等的名稱。用以蓄水的土地,合九人所分到的稱為一規(guī)。
農(nóng)耕的土地,合九人所 配得耕種的稱為一井。四規(guī)相當一井);規(guī)表(劃分明白)(5) 勸告,建議,尤指溫和地力勸 [admonish;advise]夫可規(guī)以利而可諫以言者,皆愚陋恒民之謂耳。
——《莊子·盜跖》朋友之交,至于勸善規(guī)過足矣?!濉?劉開《問說》(6) 又如:規(guī)利(以利益來勸誘);規(guī)飭(勸誡);規(guī)過(規(guī)正過失);規(guī)談(勸勉);規(guī)箴(規(guī)戒勸告);規(guī)鏡(規(guī)鑒。
規(guī)箴與鑒戒)(7) 計劃;打算 [plan]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 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8) 又如:規(guī)事(計劃事情);規(guī)謀(規(guī)劃計謀);規(guī)慮(規(guī)劃;謀慮);規(guī)算(規(guī)劃打算)(9) 謀求;謀劃 [try to gain;plan and contrive]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tǒng)兵數(shù)萬,與豫州協(xié)規(guī)同力,破 操軍必矣。
——《資治通鑒》(10) 又如:規(guī)求(謀求;貪求);規(guī)脫(設法逃脫);規(guī)圖(謀求);規(guī)畫(籌劃;謀劃)(11) 效法,摹擬 [follow]。如:規(guī)撫(仿效;依循);規(guī)仿(摹擬仿效);規(guī)法(規(guī)摹效法)(12) 揣摩 [conjecture]。
如:規(guī)慮(揣摹測度);規(guī)磨(臆測,揣摩。引申有失誤、差錯的意思)(13) 通“窺”。
窺察 [peel at]不能死之,千人環(huán)規(guī)?!渡叹龝ぞ硟?nèi)》(14) 又如:規(guī)情(窺探軍情或情報)◎ 規(guī)規(guī) guī〈形〉(1) 圓形 [circular;round]冥冥皓容,規(guī)規(guī)皓質(zhì)。
——唐· 蔣防《姮娥奔月賦》(2) 又如:規(guī)天(圓形的天空);規(guī)空(圓形的天空);規(guī)規(guī)(圓的樣子。多形容日月);規(guī)車(指車輪);規(guī)天矩地(象征圓的天和方的地)(3) 淺陋、拘泥的樣子 [meagre;rigidly adhere to]而小儒規(guī)規(guī)焉以君臣之義無所逃于天地之間。
——清· 黃宗羲《原君》。
3.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題 答案:1.C;2.A;3.C;解析:(1) “涕”作“眼淚”講 (2) “以”:前一個表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可譯為“用”“拿”等;后一個表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為“率領”。
B項中的兩個“且”都是連詞,表遞進關系; C項中兩個“為”都是介詞,表被動關系,都可譯作“被”; D項中的兩個“所”都是助詞,和動詞組合構成所字結構。 (3) 應為“宋太祖聽到范質(zhì)的去世,悲傷嘆惜,……” (4) (1)范質(zhì)躲在民間,周太祖尋訪到他,歡喜異常,當時正下著大雪,便解下自己的袍子給他穿上。
(“匿”“物色”“衣”各1分,大意1分) (2)已經(jīng)在朝為官,仍然手里不放下書卷,有人覺得他這樣做太辛苦。(“既”“勞”各1分,大意1分) (3)我聽說范質(zhì)只有宅第,不經(jīng)營產(chǎn)業(yè),這是真正的宰相啊。
(“止”“居第”各1分,大意1分) 參考譯文: 范質(zhì)字文素,大名府宗城縣人。范質(zhì)出生的當夜,他的母親夢見神人交給她一管五色筆。
范質(zhì)九歲就能寫文章,十三歲開始研究《尚書》,教授學生。后唐長興四年考中進士。
周太祖(郭威)從鄴城起兵向都城進發(fā),京城陷入混亂。范質(zhì)躲在民間,(周太祖)尋訪到他,歡喜異常,當時正下著大雪,就脫下(自己的)袍子給他穿上。
并且命令他起草太后的誥令及商議迎立湘陰公的儀禮程序,范質(zhì)倉促撰寫,符合太祖的心意。世宗(柴榮)病危,(范質(zhì))入宮接受遺命。
恭帝繼承皇位,加授范質(zhì)開府儀同三司,封為蕭國公。 等到(宋)太祖(趙匡胤)北征,被全軍推舉擁戴,黃袍加身,從陳橋驛返回官署。
當時范質(zhì)正在便殿吃飯,太祖入城,范質(zhì)率領王溥、魏仁浦前往官署謁見。太祖對著范質(zhì)等人悲泣流淚,一一細說(被)擁戴逼迫為帝的情形。
范質(zhì)等人沒來得及回答,軍校羅彥環(huán)舉刀做出要殺范質(zhì)的樣子說:“我們這些人沒有君主,今天必須得到天子(之位)?!碧婧浅鈴┉h(huán),彥環(huán)也不肯退下,范質(zhì)不知怎么辦才好,于是就和王溥等人走下臺階,拜受天命。
乾德初年,皇帝將要在圜丘祭天,任命范質(zhì)做大禮使。范質(zhì)與鹵簿張昭、儀仗使劉溫叟討論舊時的典制,制定出《南郊行禮圖》進獻給太祖。
太祖對范質(zhì)給予特別的稱贊和獎勵。二年九月范質(zhì)去世,享年五十四歲。
臨終時,告誡他的兒子范旻不要(向朝廷)請求謚號,不要刻立墓碑。太祖聽到他的死訊,為之悲傷嘆息,三天不上早朝(以示哀悼)。
范質(zhì)學習勤奮記憶力強,天性聰明穎悟。已經(jīng)在朝為官,還是手不釋卷,有人覺得他這樣做太辛苦,范質(zhì)說:“有個善于看相的人,說我以后要擔任宰相。
如果真的像他說的那樣,我不學習,用什么本事來承擔這一職務呢?”后來隨從(周)世宗征伐淮南,詔令大多出自他的手筆,吳中的文士沒有不震驚佩服的。 范質(zhì)以清廉耿介嚴格要求自己,從沒接受過各地的贈送,前前后后所得的俸祿和賞賜,大多用來周濟那些孤單無靠的人。
范質(zhì)去世以后,家里沒有留下多余的財產(chǎn)。(宋)太祖在評論輔相時,對侍臣說:“我聽說范質(zhì)只有居住的宅第,不經(jīng)營產(chǎn)業(yè),這是真正的宰相啊?!?/p>
4. 文言文《薛圭識范鎮(zhèn)》翻譯 薛奎識范鎮(zhèn)
范鎮(zhèn)字景仁,成都華陽人。薛奎〔kuí〕守蜀,一見愛之,綰于府舍,俾與子弟講學。鎮(zhèn)益自謙退,每行步趨府門,逾年,人不知其為帥客也。及還朝,載以俱。有問奎入蜀何所得,曰:“得一偉人,當以文學名世。”宋庠兄弟見其文,自謂弗及,與為布衣交。
(選自《宋史?范鎮(zhèn)傳》)
[注釋]
1范鎮(zhèn):宋朝人
2守:太守,官職名
3愛:賞識
4綰〔wǎn〕:留
5俾:使
6子弟:學生
7益:更加
8退:讓
9趨:小步急走
10逾:過,超過
11帥客:指太守的客人
12及:到,等到
13載:用車載,用車帶
14偉人:不平常的人
15名世:名于世,在世上出名
譯文:
范鎮(zhèn)字景仁,成都華陽人。薛奎作四川地方長官時,初次見面就很喜歡他。把他拉到官府,讓他給自己的孩子講授學問。范鎮(zhèn)自己愈加謙讓,每每走過薛奎的府門便小跑而過(以示恭敬)。過了一年,人們都不知道他是地方長官的賓客。等薛奎從四川回調(diào)的時候,用馬車載著范鎮(zhèn)一同返回京城。有的人問薛奎在四川有什么收獲,薛奎回答道:“得到了一個不平凡的人物,應該會以文章才學為世所知。”
載以俱 :以,而, 表順接
[文言知識]
“陽”與“陰”。古代山的南面叫“陽”,山的北面叫“陰”。上文“華陽”,即華陽縣,它當在華山之南;又,“華陰”,當在華山之北。而水的南面稱“陰”,水的北面稱“陽”,恰與山相反。江蘇省的“江陰”市,當在長江的南面;“淮陽”縣當在淮河的北面。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俾_________②益__________③退__________
④趨_________⑤逾_________
2.翻譯:①薛奎守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及還朝,載以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當以文學名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薛奎識范鎮(zhèn)
1.①使②更加③退讓④到、前往⑤超過 2.①薛奎在蜀地做郡太守;②等到薛奎回京城,便帶著他一同走;③必然憑文學出名。
5. 文言文 劉鈺,字希范 《宋史·劉玨傳》劉玨,字希范,湖州長興人。
登崇寧五年進士第。初游太學,以書遺中書舍人鄒浩曰:“公始為博士論取士之失,免所居官,在諫省斥宮掖之非,遠遷嶺表,豈逆計禍福,邀后日報哉,固欲蹈古人行也。
今庶政豈盡修明,百官豈盡忠實,從臣繼去,豈盡非才,言官屢逐,豈盡有罪!信任逾曩昔而拱默不言,天下之士竊有疑焉,愿有以慰塞群望?!焙频脮⒅x之。
宣和四年,擢監(jiān)察御史,坐言事知舒州,留為尚書主客員外郎。靖康初,議皇帝朝謁上皇儀,欲以家人禮見于內(nèi)庭,玨請皇帝設大小次,俟上皇御坐,宰臣導皇帝升自東階,拜于殿上,則有君之尊,有父之敬。
又謂:“君于大臣或賜劍履上殿,或許子孫扶掖?;实鄢],宜令環(huán)衛(wèi)士卒侍立于殿西,宰執(zhí)、三衙、侍從等官扶侍于殿上。
如請帝坐,即宰執(zhí)等退立西隅。”遷太常少卿。
討論皇帝受冊寶故事,玨言:“唐太宗、明皇皆親受父命,未嘗再行冊禮,肅宗即位于靈武,故明皇遣韋見素就冊之,宣政授傳國璽,群臣上尊號,至德宗踵行之,后世以為非?!弊h遂寢。
除中書舍人。陳十開端之戒曰:“陛下即位罷御筆,止營繕,登俊乂,詘虛誕,戢內(nèi)侍之權,開言者之路,命令既當,未嘗數(shù)改,任用既公,率皆稱職,賞必視功,政必核實,此天下所以指日而徯太平也。
比者內(nèi)降數(shù)出,三省罕有可否,此御筆之開端也。教子弟既有其所,又徹而新之,長入祗候之班,勢若可緩,亟而成之,此營繕之開端也。
河陽付之庸才,涇原委之貪吏,此任用失當之開端也?;ㄊ葹E賞,既治復止,馬忠統(tǒng)兵,累行累召,此命令數(shù)易之開端也。
三省、密院議論各有所見,啟擬各舉所知,持不同不比之說,忘同寅協(xié)恭之議,此大臣不和之開端也。內(nèi)路之帥擅作圣旨指揮,行郡之守稱為外任監(jiān)當,此臣下誕謾之開端也。
董局務者廣辟官屬,侍帷幄者分爭殿廬,此內(nèi)侍恣橫之開端也。兩省繳奏多命以次行下,或戒以不得再繳,臺諫言事失當,率責為遠小監(jiān)當,此言路壅塞之開端也。
恤民之詔累下,未可行者多,是為空文無實德,此政事失信之開端也。隨龍第賞,冠帶之工亦推恩,金兵扣闕,禮房之吏亦進秩,此爵賞僭濫之開端也。
是十者雖未若前日之甚,其端已見,杜而止之,可以馴致治平,因而循之,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闭捕榷继梅A議,中書舍人安扶持不可,改劉玨,字希范,湖州長興人。
登崇寧五年進士第。初游太學,以書遺中書舍人鄒浩曰:“公始為博士論取士之失,免所居官,在諫省斥宮掖之非,遠遷嶺表,豈逆計禍福,邀后日報哉,固欲蹈古人行也。
今庶政豈盡修明,百官豈盡忠實,從臣繼去,豈盡非才,言官屢逐,豈盡有罪!信任逾曩昔而拱默不言,天下之士竊有疑焉,愿有以慰塞群望?!焙频脮⒅x之。
宣和四年,擢監(jiān)察御史,坐言事知舒州,留為尚書主客員外郎。建炎元年,復召為中書舍人,至泗州,上書言:“金人尚有屯河北者,萬一猖獗而南,六飛豈能無警,乞早賜行幸。
西兵驍勇,宜留以為衛(wèi)。西京舟船。
恐金人藉以為用,并令東下?!睍r李綱已議營南陽,玨未知也。
既至,極言南陽兵弱財單,乘輿無所取給,乞駐蹕金陵以待敵。汪伯彥、黃潛善皆主幸東南,帝遂如揚州。
潛善兄潛厚除戶部尚書,玨言兄弟不可同居一省,帝遣張愨諭旨,玨論如初。詔潛厚提舉醴泉觀。
遷給事中,論內(nèi)降、營繕二事曰:“陛下以前朝房院而建承慶院,議者以為營造浸廣,以隆祐太后時有御筆,議者以為內(nèi)降數(shù)出。蓋除授不歸中書,工役領之內(nèi)侍,此人言所以籍籍也。
營繕悉歸有司,中旨皆許執(zhí)奏,則眾論息矣?!泵现液癯@謨閣直學士,邢煥徽猷閣待制,玨封還,言舊制外戚未有為兩禁官者,詔煥換武階。
帝曰:“忠厚乃隆祐太后族,宜體朕優(yōu)奉太后之意?!鲍k持益堅,忠厚尋亦換武階。
遷吏部侍郎,同修國史,言:“淮甸備敵,兵食為先,今以降卒為見兵,以糴本為見糧,無一可恃,維揚城池未修,軍旅多闕,卒有不虞,何以待之?”已而金人果乘虛大入,帝亟如臨安,以玨為龍圖閣直學士、知宣州。俄復為吏部侍郎。
以久雨詔求言,玨疏論消天變、收人心數(shù)事,詞極激切,并陳荊、陜、江、淮守御之略:“愿申詔大臣,悉屏細務,唯謀守御。自京及荊、淮之郡,置大帥,屯勁兵。
命沿江之守,各上措畫之方,明斥堠,設險阻,節(jié)大府之出,廣大農(nóng)之入,檢察戰(zhàn)艦而習之,則守御詳盡,人心安,天意回,大業(yè)昌矣?!边w吏部尚書。
隆祐太后奉神主如江西,詔玨為端明殿學士、權同知三省樞密院事從行。時詔元祐黨籍及上書廢錮人,追復故官,錄用子孫,施行未盡者,玨悉奏行之。
又言常安民、張克公嘗論蔡京罪,乞厚加恩。至洪州,疏言修治巡幸道路之役,略曰:“陛下遭時艱難,躬履儉約,前冬幸淮甸,供帳弊舊,道路險狹,未嘗介意。
今聞衢、信以來,除治道路,科率民丁,急如星火,廣市羊豕,備造服用,使農(nóng)夫不得獲,齊民不得休,非陛下儉以避難之意也。乞降詔悉罷?!?/p>
金人攻吉州,分兵追太后,舟至太和縣,衛(wèi)兵皆潰,玨奉太后退保虔州。監(jiān)察御史張延壽論玨罪,玨亦上書自劾,逾嶺俟命,落職,提舉江州太平觀。
延壽論不已,責授秘書少監(jiān),貶衡州。紹興元年,許自便。
明。
6. 常同字子正文言文翻譯 常同(1090—1150)宋邛州臨邛(今四川邛崍)人,字子正,號虛閑居士。
常安民子。政和進士。
宋高宗南渡,召為大宗正丞。紹興三年(1133)除殿侍御史。
論張浚在陜西喪師失地之罪;又因金使入見,言:“先振國威,則的戰(zhàn)常在我;若一意議和,則和戰(zhàn)常在彼?!彼哪?,除中書舍人、史館修撰,重修神宗、哲宗實錄。
累官禮部侍郎、御史中丞。七年,以顯漠閣直學士知湖州,與秦檜不睦,請祠。
退居海鹽十余年卒。著有《虛閑集》、《烏臺日記》等,今佚。
常同,字子正,邛州臨邛人,紹圣御史安民之子也。登政和八年進士第。
靖康初,除大理司直,以敵難不赴,辟元帥府主管機宜文字,尋除太常博士。高宗南渡,辟浙帥機幕。
建炎四年,詔:“故監(jiān)察御史常安民、左司諫江公望,抗節(jié)剛直,觸怒權臣,擯斥至死。今其子孫不能自振,朕甚憫之?!?/p>
召同至行在,至則為大宗丞。紹興元年,乞郡,得柳州。
三年,召還,首論朋黨之禍:“自元豐新法之行,始分黨與,邪正相攻五十年。章惇唱于紹圣之初,蔡京和于崇寧之后,元祐臣僚,竄逐貶死,上下蔽蒙,豢成夷虜之禍。
今國步艱難,而分朋締交、背公死黨者,固自若也。恩歸私門,不知朝廷之尊;重報私怨,寧復公議之顧。
臣以為欲破朋黨,先明是非,欲明是非,先辨邪正,則公道開而奸邪息矣?!鄙显唬骸芭簏h亦難破?!?/p>
同對:“朋黨之結,蓋緣邪正不分,但觀其言行之實,察其朋附之私,則邪正分而朋黨破矣。”上曰:“君子小人皆有黨?!?/p>
同又對曰:“君子之黨,協(xié)心濟國;小人之黨,挾私害公。為黨則同,而所以為黨則異。
且如元祐臣僚,中遭讒謗,竄殛流死,而后禍亂成。今在朝之士,猶謂元祐之政不可行,元祐子孫不可用。”
上曰:“聞有此論。”同對以:“禍亂未成,元祐臣僚固不能以自明。
今可謂是非定矣,尚猶如此,蓋今日士大夫猶宗京、黼等傾邪不正之論。朋黨如此,公論何自而出?愿陛下始終主張善類,勿為小人所惑。”
又奏:“自古禁旅所寄,必參錯相制。漢有南北軍,周勃用南軍入北軍以安劉氏,唐李晟亦用神策軍以復京師,是其效也。
今國家所仗,惟劉光世、韓世忠、張俊三將之兵耳。陛下且無心腹禁旅,可備緩急,頃者苗、劉之變,亦可鑒矣?!?/p>
除殿中侍御史。時韓世忠屯鎮(zhèn)江,劉光世屯建康,以私忿欲交兵。
同奏:“光世等不思待遇之恩,而驕狠尚氣,無所忌憚,一旦有急,其能相為唇齒乎?望分是非,正國典。昔漢諸侯王有過,猶責師傅,今兩軍幕屬贊畫無狀,乞先黜責?!?/p>
上以章示兩軍。呂頤浩再相,同論其十事,且曰:“陛下未欲遽罷頤浩者,豈非以其有復辟之功乎?臣謂功出眾人,非一頤浩之力。
縱使有功,宰相代天理物,張九齡所謂不以賞功者也?!鳖U浩罷相。
論知樞密院宣撫川陜張浚喪師失地,遂詔浚福州居住。同與辛炳在臺同好惡,上皆重之。
金使李永壽等入見,同言:“先振國威,則和戰(zhàn)常在我;若一意議和,則和戰(zhàn)常在彼?!鄙弦蛘Z及武備曰:“今養(yǎng)兵已二十萬?!?/p>
同奏:“未聞二十萬兵而畏人者也?!?偽齊宿遷令張澤以二千人自拔來歸,泗州守徐宗誠納之,韓世忠以聞。
朝論令世忠卻澤等,而械宗誠赴行在。同奏:“敵雖議和,而兩界人往來未嘗有禁,偽齊尚能置歸受館,立賞以招吾民,今乃卻澤,人心自此離矣。
況宗誠起土豪,不用縣官財賦,募兵自養(yǎng),為國障捍,今因受澤而械之,以沮士氣,非策也?!痹t處來歸者于淮南,釋宗誠罪。
四年,除起居郎、中書舍人、史館修撰。先是,同嘗上疏論神、哲二史曰:“章惇、蔡京、蔡卞之徒積惡造謗,痛加誣詆,是非顛倒,循致亂危。
在紹圣時,則章惇取王安石《日錄》私書改修《神宗實錄》;在崇寧后,則蔡京盡焚毀《時政記》、《日歷》,以私意修定《哲宗實錄》。其間所載,悉出一時奸人之論,不可信于后世。
恭惟宣仁保佑之德,豈容異辭,而蔡確貪天之功,以為己力,厚誣圣后,收恩私門。陛下即位之初,嘗下詔明宣仁安社稷大功,令國史院摭實刊修,又復悠悠。
望精擇史官,先修《哲宗實錄》,候書成,取《神宗朱墨史》考證修定,庶毀譽是非皆得其實?!鄙仙罴渭{。
至是,命同修撰,且諭之曰:“是除以卿家世傳聞多得事實故也?!币蝗兆嗍?,上愀然曰:“向昭慈嘗言,宣仁有保佑大功,哲宗自能言之,正為宮中有不得志于宣仁者,因生誣謗。
欲辨白其事,須重修《實錄》,具以保立勞效,昭示來世,此朕選卿意也?!蓖蛞运檬フZ宣付史館,仍記于《實錄》卷末。
張俊乞復其田產(chǎn)稅役,令一卒持書瑞昌,而凌悖其令郭彥參,彥參系之獄。后訴于朝,命罷彥參,同并封還二命。
俄除集英殿修撰、知衢州,以疾辭,除徽猷閣待制、提舉江州太平觀。七年秋,以禮部侍郎召還。
未數(shù)日,除御史中丞。車駕自建康回臨安,同奏:“旋蹕之初,去淮益遠,宜遣重臣出按兩淮,詢?nèi)饲槔?,察官吏侵擾,縱民耕墾,勿收租稅。
數(shù)年之后,田野加辟,百姓足而國亦足矣?!蹦饲矘忻苁雇跏晭煟蛞源俗喔妒?,詢究罷行。
又言:“江浙困于月樁錢,民不聊生?!鄙蠟闇p數(shù)千緡。
又言:“吳 玠屯師興、利,而西川人力已困。玠頃年嘗講屯田,愿聞其積谷幾何,減饋運幾何,趙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mjshcj/604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夢見帶箱(夢見打包行李)
下一篇: 夢見包頭(夢見別人白色毛巾包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