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見幢幡是什么意思?做夢夢見幢幡好不好?夢見幢幡有現實的影響和反應,也有夢者的主觀想象,請看下面由周公解夢欄目整理的夢見幢幡的詳細解說吧。
夢見寫畫幢幡,是吉兆。
夢見幢幡。幢幡佛教常用,預示著會有佛力相救。
文人夢見大幡,預示文思日益。
軍官夢見大幡,預計著升官。
原版周公解夢
夢大幡在指端。文人夢此,大貴;武士夢此,拜將;平人夢此,有吉者; 老者夢之,不祥之兆?!秹袅中狻?/p>
夢花幡。凡夢此有慶賀事。夢人授受,或置盤中,或掛壁間,主嫁娶之喜。夢此一對者,吉;夢單幅,或數幅,以所夢辭色推占。夢掛云中,或掛帳中,或玩弄而笑者,主有喪事。孕產夢之,生貴子?!秹袅中狻?夢見造幡,有福德,吉利?!抖鼗捅緣魰?/p>
造幡蓋者,大吉利。《周公解夢》
夢幡花羅列空中。學者夢此,文思日益,辭章冠也;武將夢之,大戰(zhàn)有鬼神助;老年夢之,子孝;僧道夢之,飛升。《夢林玄解》
夢寫畫幢幡,吉。此夢必其人有舊愿未了,宜持戒奉齋,以恭敬獲鬼神之救,守義成仁,有吉無咎?!秹袅中狻?/p>
夢幢幡。主有佛力相救?!秹袅中狻?/p>
如果按迷信的說法,應該是前世行兇,作惡干壞事的因果循環(huán)報應。
佛教認為今生種什么因,來生結什么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佛教三世因果文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善男信女至誠聽,聽念三世因果文。
三世因果非小可,佛言真語實非輕。
今生做官為何因,前世黃金裝佛身。
前世修來今世受,紫袍玉帶佛前求。
黃金裝佛裝自己,遮蓋如來蓋自身。
莫說做官皆容易,前世不修何處來。
騎馬坐轎為何因,前世修橋補路人。
穿綢穿緞為何因,前世施衣濟窮人。
有吃有穿為何因,前世茶飯施貧人。
無食無穿為何因,前世不舍半分文。
高樓大廈為何因,前世造庵起涼亭。
福祿俱足為何因,前世施米寺庵門。
相貌端嚴為何因,前世花果供佛前。
聰明智慧為何因,前世誦經念佛人。
賢妻美婦為何因,前世佛門多結緣。
夫妻長壽為何因,前世幢幡供佛前。
父母雙全為何因,前世敬重孤獨人。
無父無母為何因,前世都是打鳥人。
多子多孫為何因,前世開籠放鳥人。
養(yǎng)子不成為何因,前世皆因溺嬰身。
今生無子為何因,前世填穴覆巢人。
今生長壽為何因,前世買物放生靈。
今生短命為何因,前世宰殺眾生命。
今生無妻為何因,前世偷奸謀人妻。
今生守寡為何因,前世輕賤丈夫身。
今生奴婢為何因,前世忘恩負義人。
今生眼明為何因,前世舍油點佛燈。
今生瞎眼為何因,前世指路不分明。
今生缺口為何因,前世吹滅佛前燈。
今生聾啞為何因,前世惡口罵雙親。
今生駝背為何因,前世恥笑拜佛人。
今生拙手為何因,前世造孽害旁人。
今生跛腳為何因,前世攔路打劫人。
今生牛馬為何因,前世欠債不還人。
今生豬狗為何因,前世皆因騙害人。
今生多病為何因,前世殺生害命人。
今生無病為何因,前世施藥救病人。
今生囚牢為何因,前世作惡害別人。
今生餓死為何因,前世糟塌五谷人。
毒藥死者為何因,前世藥物毒眾生。
伶仃孤苦為何因,前世惡心侵算人。
眷屬歡笑為何因,前世扶助孤獨人。
今生瘋癲為何因,前世酒肉逼僧人。
今生吊死為何因,前世劫索在山林。
鰥寡孤獨為何因,前世狠心嫉妒人。
雷打火燒為何因,大秤小斗不公平。
蛇咬虎傷為何因,前世冤家對頭人。
萬般自作還自受,地獄受苦怨何人。
莫道因果無人見,遠在兒孫近在身。
不信吃齋多修積,但看眼前受福人。
前世修善今享福,今生作惡后沉淪。
有人毀謗因果文,后世墮落失人身。
有人受持因果文,諸神菩薩作證明。
有人書寫因果文,世代兒孫家道興。
有人頂帶因果文,兇災橫禍不臨身。
有人講說因果文,生生世世得聰明。
有人高唱因果文,來生為人受恭敬。
有人印送因果文,富貴榮華報來生。
有人頂禮因果文,事事件件皆稱心。
有人深信因果文,同生西方極樂人。
三世因果說不盡,蒼天不虧善心人。
大眾發(fā)心廣勸化,印送此經吉星臨。
一人傳十十傳百,明因識果做善人。
了凡四訓
袁了凡居士 著
第一篇立命之學
余童年喪父,老母命棄舉業(yè)學醫(yī),謂可以養(yǎng)生,可以濟人,且習一藝以成名,爾父夙心也。
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偉貌,飄飄若仙,余敬禮之。語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進學,何不讀書?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曰: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子皇極數正傳,數該傳汝。余引之歸,告母。母曰:善待之。試其數,纖悉皆驗。余遂起讀書之念,謀之表兄沈稱,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開館,我送汝寄學甚便。余遂禮郁為師。
孔為余起數:縣考童生,當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學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處名數皆合。
復為卜終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幾名,某年當補廩,某年當貢,貢后某年,當選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歸。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當終于正寢,惜無子。余備錄而謹記之。
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數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懸定者。獨算余食廩米九十一石五斗當出貢;及食米七十余石,屠宗師即批準補貢,余竊疑之。
后,果為署印楊公所駁,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師見余場中備卷,嘆曰:五策,即五篇奏議也,豈可使博洽淹貫之儒,老于窗下乎!遂依縣申文準貢,連前食米計之,實九十一石五斗也。
余因此益信進退有命,遲速有時,澹然無求矣。
貢入燕都,留京一年,終日靜坐,不閱文字。己巳歸,游南雍,未入監(jiān),先訪云谷會禪師于棲霞山中,對坐一室,凡三晝夜不瞑目。
云谷問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為妄念相纏耳。汝坐三日,不見起一妄念,何也?
余曰:吾為孔先生算定,榮辱生死,皆有定數,即要妄想,亦無可妄想。
云谷笑曰:我待汝是豪杰,原來只是凡夫。
問其故?曰: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但惟凡人有數;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來,被他算定,不曾轉動一毫,豈非是凡夫?
余問曰:然則數可逃乎?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詩書所稱,的為明訓。我教典中說: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夫妄語乃釋迦大戒,諸佛菩薩,豈誑語欺人?
余進曰:孟子言:求則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義,可以力求;功名富貴,如何求得?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錯,汝自錯解了。汝不見六祖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求在我,不獨得道德仁義,亦得功名富貴;內外雙得,是求有益于得也。
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
因問:孔公算汝終身若何?余以實告。云谷曰:汝自揣應得科第否?應生子否?
余追省良久,曰:不應也??频谥腥?,類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積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煩劇,不能容人;時或以才智蓋人,直心直行,輕言妄談。凡此皆薄福之相也,豈宜科第哉。
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余好潔,宜無子者一;和氣能育萬物,余善怒,宜無子者二;愛為生生之本,忍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節(jié),常不能舍己救人,宜無子者三;多言耗氣,宜無子者四;喜飲鑠精,宜無子者五;好徹夜長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無子者六。其余過惡尚多,不能悉數。
云谷曰:豈惟科第哉。世間享千金之產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產者,定是百金人物;應餓死者,定是餓死人物;天不過因材而篤,幾曾加纖毫意思。
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孫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孫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孫保之;其斬焉無后者,德至薄也。
汝今既知非。將向來不發(fā)科第,及不生子相,盡情改刷;務要積德,務要包荒,務要和愛,務要惜精神。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后種種,譬如今日生;此義理再生之身也。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數;義理之身,豈不能格天。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紫壬闳瓴坏强频?,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猶可得而違也;汝今擴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積陰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易為君子謀,趨吉避兇;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趨,兇何可避?開章第一義,便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汝信得及否?
余信其言,拜而受教。因將往日之罪,佛前盡情發(fā)露,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條,以報天地祖宗之德。
云谷出功過格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記;善則記數,惡則退除,且教持準提咒,以期必驗。
語余曰:符箓家有云:不會書符,被鬼神笑;此有秘傳,只是不動念也。執(zhí)筆書符,先把萬緣放下,一塵不起。從此念頭不動處,下一點,謂之混沌開基。由此而一筆揮成,更無思慮,此符便靈。凡祈天立命,都要從無思無慮處感格。
孟子論立命之學,而曰:夭壽不貳。夫夭與壽,至貳者也。當其不動念時,孰為夭,孰為壽?細分之,豐歉不貳,然后可立貧富之命;窮通不貳,然后可立貴賤之命;夭壽不貳,然后可立生死之命。人生世間,惟死生為重,曰夭壽,則一切順逆皆該之矣。
至修身以俟之,乃積德祈天之事。曰修,則身有過惡,皆當治而去之;曰俟,則一毫覬覦,一毫將迎,皆當斬絕之矣。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實學。
汝未能無心,但能持準提咒,無記無數,不令間斷,持得純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念頭不動,則靈驗矣。
余初號學海,是日改號了凡;蓋悟立命之說,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從此而后,終日兢兢,便覺與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戰(zhàn)兢惕厲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值米锾斓毓砩?;遇人憎我毀我,自能恬然容受。
到明年禮部考科舉,孔先生算該第三,忽考第一;其言不驗,而秋闈中式矣。
然行義未純,檢身多誤;或見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身勉為善,而口有過言;或醒時操持,而醉后放逸;以過折功,日常虛度。自己巳歲發(fā)愿,直至己卯歲,歷十余年,而三千善行始完。
時,方從李漸庵入關,未及回向。庚辰南還。始請性空、慧空諸上人,就東塔禪堂回向。遂起求子愿,亦許行三千善事。辛巳、生男天啟。
余行一事,隨以筆記;汝母不能書,每行一事,輒用鵝毛管,印一朱圈于歷日之上?;蚴┦池毴?,或買放生命,一日有多至十余圈者。至癸未八月,三千之數已滿。復請性空輩,就家庭回向。九月十三日,復起求中進士愿,許行善事一萬條,丙戌登第,授寶坻知縣。
余置空格一冊,名曰治心編。晨起坐堂,家人攜付門役,置案上,所行善惡,纖悉必記。夜則設桌于庭,效趙閱道焚香告帝。
汝母見所行不多,輒顰蹙曰:我前在家,相助為善,故三千之數得完;今許一萬,衙中無事可行,何時得圓滿乎?
夜間偶夢見一神人,余言善事難完之故。神曰:只減糧一節(jié),萬行俱完矣。蓋寶坻之田,每畝二分三厘七毫。余為區(qū)處,減至一分四厘六毫,委有此事,心頗驚疑。適幻余禪師自五臺來,余以夢告之,且問此事宜信否?
師曰:善心真切,即一行可當萬善,況合縣減糧、萬民受福乎?吾即捐俸銀,請其就五臺山齋僧一萬而回向之。
孔公算予五十三歲有厄,余未嘗祈壽,是歲竟無恙,今六十九矣。書曰:天難諶,命靡常。又云:惟命不于常,皆非誑語。吾于是而知,凡稱禍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賢之言。若謂禍福惟天所命,則世俗之論矣。
汝之命,未知若何?即命當榮顯,常作落寞想;即時當順利,當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貧窶想;即人相愛敬,常作恐懼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學問頗優(yōu),常作淺陋想。
遠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母之愆;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濟人之急,內思閑己之邪。
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yè)不加廣者,只為因循二字,耽擱一生。
云谷禪師所授立命之說,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其熟玩而勉行之,毋自曠也。
第二篇改過之法
春秋諸大夫,見人言動,億而談其禍福,靡不驗者,左國諸記可觀也。
大都吉兇之兆,萌乎心而動乎四體,其過于厚者常獲福,過于薄者常近禍;俗眼多翳,謂有未定而不可測者。
至誠合天,福之將至,觀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禍之將至,觀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今欲獲福而遠禍,未論行善,先須改過。
但改過者,第一、要發(fā)恥心。思古之圣賢,與我同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師?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塵情,私行不義,謂人不知,傲然無愧,將日淪于禽獸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恥者,莫大乎此。孟子曰:恥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則圣賢,失之則禽獸耳。此改過之要機也。
第二、要發(fā)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難欺,吾雖過在隱微,而天地鬼神,實鑒臨之。重則降之百殃,輕則損其現福;吾何可以不懼?
不惟是也。閑居之地,指視昭然;吾雖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終難自欺;被人覷破,不值一文矣,烏得不懔懔?
不惟是也。一息尚存,彌天之惡,猶可悔改;古人有一生作惡,臨死悔悟,發(fā)一善念,遂得善終者。謂一念猛厲,足以滌百年之惡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燈才照,則千年之暗俱除;故過不論久近,惟以改為貴。
但塵世無常,肉身易殞,一息不屬,欲改無由矣。明則千百年擔負惡名,雖孝子慈孫,不能洗滌;幽則千百劫沉淪獄報,雖圣賢佛菩薩,不能援引。烏得不畏?
第三、須發(fā)勇心,人不改過,多是因循退縮;吾須奮然振作,不用遲疑,不煩等待。小者如芒刺在肉,速與抉剔;大者如毒蛇嚙指,速與斬除,無絲毫凝滯,此風雷之所以為益也。
具是三心,則有過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過,有從事上改者,有從理上改者,有從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驗亦異。
如前日殺生,今戒不殺;前日怒詈,今戒不怒;此就其事而改之者也。強制于外,其難百倍,且病根終在,東滅西生,非究竟廓然之道也。
善改過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如過在殺生,即思曰:上帝好生,物皆戀命,殺彼養(yǎng)己,豈能自安?且彼之殺也,既受屠割,復入鼎鑊,種種痛苦,徹入骨髓;己之養(yǎng)也,珍膏羅列,食過即空,疏食菜羹,盡可充腹,何必戕彼之生,損己之福哉?
又思血氣之屬,皆含靈知,既有靈知,皆我一體;縱不能躬修至德,使之尊我親我,豈可日戕物命,使之仇我憾我于無窮也?一思及此,將有對食傷心,不能下咽者矣。
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干,于我何與?本無可怒者。
又思天下無自是之豪杰,亦無尤人之學問,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吾悉以自反,則謗毀之來,皆磨煉玉成之地;我將歡然受賜,何怒之有?
又聞謗而不怒,雖讒焰薰天,如舉火焚空,終將自息;聞謗而怒,雖巧心力辯,如春蠶作繭,自取纏綿;怒不惟無益,且有害也。其余種種過惡,皆當據理思之。此理既明,過將自止。
何謂從心而改?過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動,過安從生?學者于好色、好名、好貨、好怒、種種諸過,不必逐類尋求;但當一心為善,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陽當空,魍魎潛消,此精一之真?zhèn)饕?。過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斬毒樹,直斷其根,奚必枝枝而伐,葉葉而摘哉?
大抵最上者治心,當下清凈;才動即覺,覺之即無。茍未能然,須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須隨事以禁之;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為失策。執(zhí)下而昧上,則拙矣。
顧發(fā)愿改過,明須良朋提醒,幽須鬼神證明;一心懺悔,晝夜不懈,經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驗。
或覺心神恬曠;或覺智慧頓開;或處冗沓而觸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嗔作喜;或夢吐黑物;或夢往圣先賢,提攜接引;或夢飛步太虛;或夢幢幡寶蓋,種種勝事,皆過消罪滅之象也。然不得執(zhí)此自高,畫而不進。
昔蘧伯玉當二十歲時,己覺前日之非而盡改之矣。至二十一歲,乃知前之所改,未盡也;及二十二歲,回視二十一歲,猶在夢中,歲復一歲,遞遞改之,行年五十,而猶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過之學如此。
吾輩身為凡流,過惡猬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見其有過者,心粗而眼翳也。
然人之過惡深重者,亦有效驗:或心神昏塞,轉頭即忘;或無事而常煩惱;或見君子而赧然消沮;或聞正論而不樂;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夢顛倒,甚則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茍一類此,即須奮發(fā),舍舊圖新,幸勿自誤。
宋哲宗時,東京開封府有一個浪蕩破落子弟高俅不務下業(yè),被父親告發(fā),判成罪犯,遇赦回東京,因踢得一腳好球,受端王賞識。端王即位稱徽宗,高俅被封為殿帥府太尉。從此高俅依仗權勢,禍國殃民。高俅上任即挾隙報復,逼得王進攜母棄家,投奔延安府經略相公。王進路過史家村感恩收九紋龍史進做徒弟,傳授半年武藝,王進母子辭行。少華山有三條好漢,因去華陰縣借糧,與史家村沖突,史進生擒陳達、朱武、楊春。義氣相投,史進義釋陳達等三人,并且與他們成為知友。一次不慎被告發(fā),官府派兵圍困史家村,史進殺人、燒莊,暫避少華山。
史進去關西尋師父王進,至渭州結識提轄魯達,又遇師父李忠。魯達仗義救金老父女,三拳打死惡霸鎮(zhèn)關西。魯達亡命于代州雁門縣,巧遇金老,暫住趙員外七寶村。為了安身避難,魯達在五臺山文殊院出家,法名智深。魯智深不守清規(guī),酒肉照吃,醉打山門,真長老只得舉薦他往東京大相國寺去做職事僧。智深路過桃花村,醉打小霸王,行至瓦官寺,又一史進除掉匪人生鐵佛崔道成及飛天藥叉邱小乙。智深至大相國寺,清長老見其兇悍,便令其看守酸棗門外菜園。在菜園,他力伏眾潑皮,倒拔垂楊柳,藝驚豹子頭,與林沖結拜為兄弟。
高衙內為奪林沖的妻子,求其干爹高俅設計陷害林沖。林沖中計誤入商議軍機大事白虎節(jié)堂,刺配滄州,其妻又被高衙內逼死。林沖在充軍途中,已被高俅收買的兩公差對其百般折磨,至野豬林又奉高俅之意要下素毒手,幸好魯知深趕來救護。林沖至滄州后,高俅又派人來追殺,林沖忍無可忍,火燒草料場,殺死陸虞侯,被逼上梁山。梁山大頭目王倫,心胸狹窄,見林沖武藝高強,就故意刁難,令他在三日內殺人做“投名狀”。林沖于是截住丟官的楊志拚殺。王倫別有心意,出面勸止,收下林沖,并勸楊志入伙。
楊志不愿入伙,傾家蕩產至東京買官,卻被高俅趕出殿帥府,貧困無奈只得當街叫賣祖?zhèn)鲗毜叮驓⒘藵娖づ6?,被充軍至北京大名府。梁中書見楊志武藝高強,提拔他入班為提轄,并護送給丈人蔡京的生辰綱。山東鄆城縣有一好漢叫托塔天王晃蓋,他與吳用、公孫勝、阮氏三雄等人,在黃泥岡智取生辰綱。不料,消息走漏,公孫勝被捕,情況危急,幸賴有及時雨宋江冒死送信,朱全、雷橫等捕頭仗義放行,才脫虎口?;紊w等人至梁山放伙,又遭王倫刁難,林沖火并王倫,立晃蓋為大頭領,重整山寨?;紊w等人感念宋江之恩,派劉唐持金下書,被宋江侍妾閻婆惜發(fā)現威逼,宋江殺閻婆惜,至滄州柴進處避難,結識武松。
武松辭別宋江,回清河縣,路過景陽岡赤手空拳打死一只猛虎,名揚天下,被陽谷縣任命為步兵部頭,并遇見兄長武大。武松為兄報仇,殺了西門慶、潘金蓮、王婆,刺配孟州。武松在十字坡遇張青、孫二娘,至孟州結識施恩,醉打惡霸蔣門神,又幫施恩奪取了愉活林,蔣門神與張都監(jiān)等人勾結,用暗計陷害武松,使武松被判,刺配恩州,并欲中途下手。武松在飛云浦斷鎖開枷,殺了公差,又至鴛鴦樓殺了蔣門神等仇人。武松持張青夫妻信,又化裝成行者模樣,往二龍山落草,路過蜈蚣嶺殺死害人霸女的飛天蜈蚣王道人,在白虎山再遇宋江。
宋江離開白虎山往清風寨投奔小李廣花榮,路過清風山救清風寨文官劉高夫人。劉高夫妻恩將仇報,密合青州府,派黃信計擒宋江、花榮。黃信押解宋江等路經清風山,被燕順、王英等救出囚籠。青州知府派霹靂火秦明圍山,秦明被擒與黃信先后棄官落草。宋江率眾人同奔梁山,在對影山收呂方、郭盛。忽聞父噩耗,宋江獨自返家鄉(xiāng)。宋江回家后,見父親健在,正欲出走,被官府圍住,投案,刺配江州。
宋江一路結識了李俊、張橫,至江州又與戴宗、李逵、張順友善。一次,在潯陽樓醉后,宋江寫詠懷詩,被黃文炳、蔡九知府抓獲并打入死牢,戴宗也被牽連入獄。梁山好漢與李逵、李俊等人劫法場,救宋江,殺黃文炳。眾好漢同往梁山,宋江二次探家。遇險情避難至古廟,夢見九天玄女授三卷天書。幸有梁山好漢前來接應,宋江父子、兄弟才安全入山寨。
公孫勝想念母親,回家探視,李逵見景生情亦回家探母。李逵背母回山欲同享快樂,至沂嶺尋水,老母喪于虎口,李逵力殺四虎。李逵大意,被人識出,醉后為沂水縣都頭李云索拿,被朱富救護,同歸梁山。晁蓋、宋江等想念公孫勝,派戴宗去探望,路上結識了楊林、楊雄、石秀等人。
楊雄妻潘巧云與裴如海通奸,被石秀看破,楊雄、石秀殺了奸夫淫婦,與時遷同往梁山。路過祝家莊,時遷被擒,楊雄、石秀出險后遇上了老朋友杜興,托李家莊莊主撲天雕李應救時遷。李應去祝家莊要人,失和動手后受箭傷。楊雄等投山求救,宋江率兵下山。
宋江一打祝家莊失利,被困盤陀路,幸虧石秀探莊識路標,眾英雄才脫險。宋江二打祝家莊又失利,王英、秦明等被擒,但林沖活捉了扈三娘。這時,孫立、孫新、顧大嫂等為救解珍、解寶。在登州府劫牢反獄,投奔梁山。孫立原來是登州兵馬提轄,又與祝家莊教師欒廷玉是同門弟兄,于是率梁山好漢假冒官府軍人到祝家莊幫忙。孫立、石秀、秦明等里應外合,宋江三打祝家莊獲勝,祝家父子喪命,欒廷玉、扈成逃走。
鄆城捕頭雷橫越因與藝人白玉喬、白秀英父女爭執(zhí)受辱,枷打白秀英,被押解到濟州。朱全義放雷橫,被刺配滄州。滄州知府見朱全既重義氣又顧全朋友,讓他每天看護小衙內。李逵奉命殺死小衙內,朱全無奈上梁山。因為朱全深恨李逵,吳用讓李逵暫時住柴進處。柴進叔父柴皇城上高唐州受辱,柴進攜李逵同去探視,李逵打死殷天錫后回梁山。不久,柴進被知府高廉下獄。宋江帶兵攻打高唐州,為高廉妖法所敗。派戴宗、李逵至九宮縣二仙山請公孫勝,破高廉妖法,救出柴進。
朝廷聞訊震驚,派呼延灼等率一萬人馬攻打梁山,呼延灼用“連環(huán)馬軍”,梁山屢敗。吳用派時遷、湯隆入東京盜唐猊甲,聘請徐寧上梁山。徐寧訓練兵士鉤鐮槍法,大破連環(huán)馬,呼延灼退至青州投靠慕容知府。呼延灼奉命圍剿桃花山,于是引得二龍山、白虎山、桃花山魯智深等人合兵攻打青州,并派孔亮往梁山求援。宋江、吳用計擒呼延灼,又打開城門破青州,救出孔賓、孔亮叔侄。
魯智深懷念舊友,與武松往少華山尋史進,得知史進陷入華州獄中。魯智深夜獨探華州,被賀太守計擒。宋江、吳用攻打華州借欽差宿太尉“金鈴吊掛”將賀太守誘惑到西岳華山,破華州城救出魯智深、史進,不久又收降芒碭山樊瑞、李袞、項充。涿州人段景盜得照夜獅子馬,想獻與梁山,為曾頭市“曾家五虎”奪去,并辱罵梁山?;紊w帶兵怒打曾頭市,被史文恭毒箭所傷,臨死前留言凡殺史文恭者,即為山寨之主。梁山暫由宋江為大頭領,主持事務。宋江聞大名府盧俊義有才干,派吳用、李逵將其勸上梁山,又散布謠言說盧俊義已歸山寨為二頭領。盧俊義回大名府,因其妻賈氏與管家李固通奸,去官府告發(fā),刺配沙門島。燕青途中救主人,殺公差。因人單力竭又被官府士兵追獲,押回大名府問斬。石秀跳樓劫法場,梁山兵馬攻打大名府,朝廷派關勝帶兵攻打梁山,被吳用計擒收降。吳用趁元宵節(jié)臨近,派時遷等人潛入城中放火,奇襲大名府,救出盧俊義等好漢,殺了李固、賈氏。
朝廷又派單延硅、魏定國攻打梁山,關勝討令迎敵,義收二將。宋江、吳用再次率兵攻打曾頭市,收降郁保四,使用反間計,誘史文恭來偷營劫寨,趁機大破曾頭市,殺死曾家父子。史文恭逃至林中,被盧俊義、燕青擒住。宋江遵晃蓋遺囑欲立盧俊義為山寨之主,吳用、李逵不服,于是與盧俊義分兵取東平府、東昌府,誰先攻下即為山寨之主。宋江兵至東平府,計擒雙槍將董平,奪下府城。盧俊義兵臨東昌府,遇沒羽箭張清用飛石傷人,久攻不下。宋江等馳援,計擒張清,破城。
宋江率兵回梁山,請公孫勝主持羅天大醮,天降火塊入正南地下,深掘出一石碣,上寫蝌蚪文,何道士識得譯出,乃是梁山一百零八將座次表,宋江為首,聲威遠震。朝廷見梁山勢力越來越大,便命童貫率十萬大軍征剿梁山,卻被梁山好漢殺得連連大敗,逃回東京。高俅奉旨再次出征,不僅全軍覆沒,而且連自己也被生擒。但宋江早有被招安之意,放了高俅。
宋江為求朝廷招安,往東京觀燈,并乞宋徽宗寵愛的妓女李師師幫助。朝廷派太尉宿元景招安梁山眾好漢。宋江等受招安入朝廷后,備受高俅、蔡京等人排擠。那時正好碰上遼兵犯界,于是派宋江、盧俊義為破遼正、副先鋒,率梁山舊部征遼。宋江等攻薊州,度益津關,奪獨鹿山,戰(zhàn)幽州,圍燕京,迫使遼國納表投降。回師不久,又聞河北田虎作亂,宋江等又請命剿田虎。宋江與盧俊義分兵進發(fā),連連奪下被田虎占領的澤州、益州、壺關等地,公孫勝破法收伏喬道清、馬靈,張青收瓊英,最后戰(zhàn)勝并威擒田虎。平定田虎后,毫州太守侯蒙舉薦,朝廷派宋江、盧俊義為平西正、副先鋒,討伐淮西王慶。宋江等水攻堅城,兵定紀山,朱武大破“六花陣”,喬道清興霧力取西京,宋江派“九宮八卦”陣大敗金劍先生李助,王慶遁逃,渡江被擒。
回京后,宋江封“皇城使”,盧俊義封“團練使”,眾兄弟封“正將軍”、“偏將軍”。接著宋江等又奉詔討方臘。出征前,金大堅、樂和等四人被調走。取潤州,戰(zhàn)宣州、毗陵,曹正等喪命,李俊覺醒萌退志,在太湖小結義。兵至杭州,張順、徐寧、張清、董平等先后死于非命。待到平定方臘后死傷極大,僅余宋江等三十六人。在回師途中,魯智深坐化,武松殘廢后,入寺為僧,林沖、楊志、楊雄、時遷病死,燕青、李俊、童威、童犯全身隱退,僅剩二十七人,入京時又辭去四人。
宋江、盧俊義等人雖受至朝廷封賞,仍遭逼迫,戴宗、阮小七、李應、柴進、杜興、裴宣、楊林、蔣敬、朱武、樊瑞、穆春等,又相繼辭官歸隱。不久,宋江、盧俊義等即被奸臣毒害。宋江恐李逵再叛朝廷,壞了他聲名,亦將其毒死。吳用、花榮聞訊極悲,在蓼兒洼哭祭宋江等人后,雙雙自縊而亡。一場轟轟隆隆的水滸英雄事業(yè),僅因宋江一念之錯,除李俊等十余人隱逃外,俱遭慘死。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mjwp/161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夢見蹴鞠(六年級梗概作文范文7篇)
下一篇: 夢見拍賣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