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甲子:天氣始于甲,地氣始于子。[原文]內(nèi)經(jīng)曰:天氣始于甲,地氣始于子。以甲加子,挨次排列,歷六十位而干與支齊,名六十甲子。天氣在天流行之氣也,(即天干),地氣四時氣候之序也(即地支)。年十二月從甲年起甲子月,經(jīng)五年得六十個月而一周;日十二時,從甲日起甲子時,經(jīng)五日得六十時而一周。茲將六十甲子排列如下: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甲串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今譯]《黃帝內(nèi)經(jīng)》有言:“天行之氣的開始在十天干中的甲,地行之氣的開始在十二地支中的子?!币约准幼幼鳛橐粋€組合,其他天干和地支在其后依次組合排列,經(jīng)過六十位就可完成一個輪回,再次來到“曱子”,這個過程中的各個組合就叫做“六十曱子”。其中所謂“天氣”指的是在空中流行運轉的氣,也就是所謂的天干;“地氣”指的是一年四個氣候的時令順序,即是地支。因為一年有十二月,若從甲年的曱子月開始算起,經(jīng)過五年(六十個月),六十甲子可以運行一周;若看一日中的十二時辰,從曱曰甲子時開始,經(jīng)過五日(六十時辰)也能運行六十甲子一周。特將六十甲子排列如下表: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戌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百甲戌 乙玄 丙子 丁丑 戌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曱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戌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戌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戌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戌午 己未 庚申 辛百 壬戌 癸玄[原文]甲子始于黃帝。史載黃帝命大撓氏探五行之情,占斗柄所建,始作甲子。以天干地支分陰分陽,經(jīng)緯五運六氣,符造化之原,迎日推策,以定歲時。積四千六百一十七年,日月皆無余分。卻得十一月甲子朔旦,正適交冬至,是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之原起。相傳如是,其所以然之故,非我人所知矣。(四六一七年算數(shù)不符)[今譯]依照六十甲子計算時間的方法,傳說最早始于黃帝。歷史上記載了黃帝任命大撓氏探究五行變化的奧理,又根據(jù)北斗星運行的規(guī)律,創(chuàng)作出甲子之法。首先將天干地支區(qū)分為陰、陽,并在其中加入五行運動、六氣衍生的道理,使之符合天地造化的本源,可以推策日時變遷。這種方法創(chuàng)造之后的四千六百一十七年,日月變化沒有可以引入的地方。直到西漢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的十一月甲子日,此日是一年的開始、一月的開始、一日的開始、一時的開始在一點重合,可以作為曱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的共同起點。由此頒布了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太初歷》,使六十甲子廣泛應用起來。這就是現(xiàn)行歷法的傳說,但歷法學道理非常精妙,普通人不經(jīng)過系統(tǒng)的學習難以理解。[原文]甲子年起甲子月者,從周正建子立論。舊歷從夏,以寅月為建首,甲子月乃上年之十一月也。舊歷法陰陽會合,朔望依太陰,節(jié)氣依太陽,命理之根據(jù),專論節(jié)氣,不論朔望。另列于下。[今譯]根據(jù)周朝歷法一年的第一個月建子,甲子年甲子月是開始;夏朝歷法則定農(nóng)歷的十一月為一年的開始,是用寅月(一月)為建首的歷法。這樣周歷的一年的第一個月甲子月就是夏歷的十一月。在舊歷法中陰陽會合,朔望由月球運行來確定,節(jié)氣由太陽運行來確定,而我們討論的命理,只看節(jié)氣,不論朔望,需要牢記。這些知識在下文中逐一介紹。
六十甲子是中國人民一個古老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又稱六十花甲子。
01甲子02乙丑03丙寅04丁卯05戊辰06己巳07庚午08辛未09壬申10癸酉
11甲戌12乙亥13丙子14丁丑15戊寅16己卯17庚辰18辛巳19壬午20癸未
21甲申22乙酉23丙戌24丁亥25戊子26己丑27庚寅28辛卯29壬辰30癸巳
31甲午32乙未33丙申34丁酉35戊戌36己亥37庚子38辛丑39壬寅40癸卯
41甲辰42乙巳43丙午44丁未45戊申46己酉47庚戌48辛亥49壬子50癸丑
51甲寅52乙卯53丙辰54丁巳55戊午56己未57庚申58辛酉59壬戌60癸亥。
六十甲子的科學原理,雖無法破譯,但由其衍生出來的《黃帝內(nèi)經(jīng)》之五運六氣理論及四柱命理學理論之所以能數(shù)千年不衰,因為這些理論是探索人體奧秘、預測、診斷、治療人體疾病的學問。在自然科學領域里,六十甲子的作用也是巨大的。例如: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科學家翁文波教授,從1966年3月8日邢臺大地震開始,與著名科學家李四光一道,二人受周恩來總理之命,研究地震災害。李四光先生去世后,翁文波教授肩負重任,通過無數(shù)次的科學實驗而均告失敗。但翁教授沒有灰心,歷經(jīng)艱辛二十多年,最后請“天書”下凡,潛心研究《周易》原理,“緊緊抓住天干地支的周期性,以此為突破口進行研究,”終于推導出“甲午乙未沙中金,庚辰辛巳白蠟金”兩個地震時間的經(jīng)驗公式,用于對地震、天災的預測,其準確率達到80%以上。更為神奇的是,翁教授只要坐在家里,通過對公式的運算,并不需要借助任何地震儀器,就可以預測出世界各地的地震時間、地點、震級。相比之下,在科學如此發(fā)達的美國,對地震的預測、預報的準確率卻低得可憐。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mlsz/3891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大溪水命適合做什么
下一篇: 六十甲子藏象密碼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