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與人體生理及病理(一)天干與人體生理甲與乙互為陰陽,甲為陽為膽,乙為陰為肝。肝與膽互為臟腑表里,又屬筋骨系統(tǒng)。過旺或過衰,較易患肝、膽、頭、頸、項、四肢、毛發(fā)、關節(jié)、指甲、筋脈、眼、神經系統(tǒng)方面的疾病。丙與丁互為陰陽,丙為陽為小腸,丁為陰為心臟。心臟與小腸互為臟腑表里,又屬血脈及整個循環(huán)系統(tǒng)。過旺或過衰,易患小腸、心臟、肩、眼睛、血液、經血、臉部、牙齒、腹部、舌部方面的疾病。戊與己互為陰陽,戊為陽為胃,己為陰為脾。脾與胃互為臟腑表里,又屬氣管及整個(呼吸)系統(tǒng)。過旺或過衰,易患皮膚、肌肉、肋、腹、肺、鼻面、肋、脾胃消化系統(tǒng)方面的疾病。庚與辛互為陰陽,庚為陽為大腸,辛為陰為肺。肺與大腸互為臟腑表里,又屬氣管及整個呼吸系統(tǒng)。過旺或過衰易患經絡、牙齒、大腸、肺、臍、咳痰、肝、皮膚、瘡癥、鼻、骨骼、氣管、呼吸系統(tǒng)方面疾病。壬與癸互為陰陽,壬為陽為膀胱,癸為陰為腎。腎與膀胱互為臟腑表里,又屬腦與泌尿系統(tǒng)。過旺或過衰易患腎、膀胱、心包絡、脛、足、頭、口舌、血液、陰部、腰部、耳、子宮、疝氣、泌尿生殖系統(tǒng)方面的疾病。將上述內容用現代醫(yī)學中簡明扼要的話來表達,則可簡述為:甲乙(肝臟)——主要代表神經系統(tǒng)、運動及內分泌系統(tǒng)。丙丁(心臟)——主要代表頭面及心血管系統(tǒng)。戊己(脾臟)——主要代表皮膚及消化系統(tǒng)。庚辛(肺臟)——主要代表骨骼及呼吸系統(tǒng)壬癸(腎臟)——主要代表造血及泌尿生殖系統(tǒng)。(--)天干與人體病理其一:甲乙木——甲木,病源在膽,乙木病源在肝,易感染之疾病及部位為頭、腦、項、神經、關節(jié)、咽喉、四肢、肺、筋脈、皮膚,胃等。丙丁火——丙火,病源在小腸,丁火病源在心臟、眼、耳、肩、胸、舌齒、血液、脊椎、腹。
五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物質觀。多用于哲學、中醫(yī)學和占卜方面。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認為大自然由五種要素所構成,隨著這五個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產生變化,不但影響到人的命運,同時也使宇宙萬物循環(huán)不已。
五行學說(最早在道家學說中出現)認為宇宙萬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運行(運動)和變化所構成。它強調整體概念,描繪了事物的結構關系和運動形式。如果說陰陽是一種古代的對立統(tǒng)一學說,則五行可以說是一種原始的普通系統(tǒng)論。
中國西周末年,已經有了一種樸素唯物主義觀點的“五材說”。從《國語·鄭語》“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萬物”和《左傳》“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廢一不可”到《尚書·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的記載,開始把五行屬性抽象出來,推演到其他事物,構成一個固定的組合形式。在戰(zhàn)國晚期提出了五行相勝(克)相生的思想,且已把勝(克)、生的次序固定下來,形成了事物之間相互關聯(lián)的模式,自發(fā)地體現了事物內部的結構關系及其整體把握的思想。就在這個時期,《內經》把五行學說應用于醫(yī)學,這對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積累的大量臨床經驗,形成中醫(yī)特有的理論體系,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數理: 金為七, 木為八, 水為六, 火為九, 土為五。
古代勞動人民通過長期的接觸和觀察,認識到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有不同的性能。“木曰曲直”,意思是木具有生長、升發(fā)的特性;“火曰炎上”,是火具有發(fā)熱、向上的特性;“土爰稼墻”,是指土具有種植莊稼,生化萬物的特性;“金曰從革”,是金具有肅殺、變革的特性;“水曰潤下”,是水具有滋潤、向下的特性。古人基于這種認識,把宇宙間各種事物分別歸屬于五行,因此在概念上,已經不是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一大類在特性上可相比擬的各種事物、現象所共有的抽象性能。
中國哲學史上的五行思想類別: “直到現在,我們基本上已把五行的各種意義分析過了,為了清楚起見,我們再把這幾種意義綜合列舉如下:
指五種行為原則,疑為荀子所持。
指五種物性,如尚書洪范及周子太極圖說所持。
指人類生活上的五種必須的物質條件,如左傳里蔡墨所持。
為分類學上的五種分類原則,如呂氏春秋所持。
指借著陰陽二氣之流動而存在的五種“存在形式”,如白虎通及黃帝內經素問所持。
指木材(植物)、火炎、泥土、金屬及流水。它們的象征意義分別為生機興發(fā),活動或變化,孕育或培植,禁制與伏藏。此為蕭吉所持。
以上有關五行的六種意義,除(1)及(3)之外,若把其余(2)(4)(5)及(6)這四項結合起來,才是陰陽五行思想中五行的完整意義。
*五行:金水木火土。
*方位:東西南北中。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相竊:金竊土,土竊火,火竊木,木竊水,水竊金。
*五行相溺:金蒸水,水溺木,木溺火,火燥土,土掩金。
*天干與五行、方位的關系:
甲為棟梁之木,東方。乙為花果之木,東方。
丙為太陽之火,南方。丁為燈燭之火,南方。
戊為城墻之土,中方。己為田園之土,中方。
庚為斧鉞之金,西方。辛為首飾之金,西方。
壬為江河之水,北方。癸為雨露之水,北方。
八卦所對應的五行:
金-乾、兌乾為天,兌為澤
木-震、巽震為雷,巽為風
土-坤、艮坤為地,艮為山
水-坎坎為水
火-離離為火
*地支相沖(激):
子(鼠)與午(馬)相沖,丑(牛)與未(羊)相沖, 寅(虎)與申(猴)相沖,
卯(兔)與酉(雞)相沖,辰(龍)與戌(犬)相沖,巳(蛇)與亥(豬)相沖。
*地支相害(穿):
子(鼠)與未(羊)相害,丑(牛)與午(馬)相害,寅(虎)與巳(蛇)相害,
卯(兔)與辰(龍)相害,申(猴)與亥(豬)相害,酉(雞)與戌(犬)相害。
*地支相刑(妨):
子(鼠)與卯(兔)相刑,丑(牛)與戌(犬)相刑,寅(虎)與巳(蛇)相刑,
辰(龍)與辰(龍)相刑,巳(蛇)與申(猴)相刑,午(馬)與午(馬)相刑,
未(羊)與丑(牛)相刑,申(猴)與寅(虎)相刑,酉(雞)與酉(雞)相刑,
戌(犬)與未(羊)相刑,亥(豬)與亥(豬)相刑。
*地支相合(和諧):
地支三合:
子(鼠).辰(龍).申(猴)合水局;巳(蛇).酉(雞).丑(牛)合金局;
寅(虎).午(馬).戌(犬)合火局;亥(豬).卯(兔).未(羊)合木局;
地支六合:
子(鼠)與丑(牛)相合化土,寅(虎)與亥(豬)相合化水,
卯(兔)與戌(犬)相合化火,辰(龍)與酉(雞)相合化金,
巳(蛇)與申(猴)相合化水,午(馬)與未(羊)相合化日月。
*地支與五行、方位的關系:
子(鼠)屬陽水,北方;亥(豬)屬陰水,北方。
寅(虎)屬陽木,東方;卯(兔)屬陰木,東方。
巳(蛇)屬陰火,南方;午(馬)屬陽火,南方。
申(猴)屬陽金,西方;酉(雞)屬陰金,西方。
辰(龍).戌(犬)屬陽土,中方;
丑(牛).未(羊)屬陰土,中方。
1、金的特性?
金主義、金曰“從革”,從者,順從、服從也,革者、變革、改革、故金具有能柔能剛、延展、變革、肅殺的特性。?
金:其性剛,其性烈,四柱中金旺者,面方而白骨骼清秀,體健神清,為人義氣,剛毅果斷,不畏強暴,仗義疏財,嫉惡如仇,有自知之明,深知廉恥。?
四柱金太過為忌者,作事魯莽、有勇無謀,好斗貪婪,不仁不義,不及者優(yōu)柔寡斷,貪淫好殺,茍刻狠毒。?
2、木的特性?
木主仁:木曰:“曲直”、曲者、屈也,直者、伸也、故木有能屈能伸之性,木納水土之氣,可生長發(fā)育,故木又具有生發(fā)向上修長的柔和、仁慈之性。?
木:其性直,其性和,四柱中木旺者,仁慈、溫和、博愛、有惻隱之心,樂于助人,慷慨,身材修長、舉止瀟灑,頭發(fā)濃密光亮、活潑、積極、上進心強。?
四柱中木太過為忌,則為固執(zhí)、偏激、不及者懦弱、嬌妒、忘恩負義、冷酷。?
3、水的特性?
水主智:水曰“潤下”,潤者,濕潤也,下者,向下也,故水具有滋潤向下,鉆研掩藏的特性。?
水其性聰、其性善,四柱中水旺者,面里有神,頭腦靈活,足智多謀,才識過人,應變力強語言伶俐。?
四柱中水太過為忌者,貪婪淫欲,詭計多端,言語激進,易惹是非,不及者身材矮小,面色黑暗,為人反復無常,膽小無謀,心胸狹窄。?
4、火的特性?
火主禮:火曰“炎上”,炎者,熱也,上者,向上者。故火有發(fā)熱溫暖,向上之性,火具有驅寒保溫之功,鍛煉金屬之能。
火其性急,其性恭:四柱中火旺者,精神閃爍,積極上進,謙恭有禮,注重儀表,熱情豪邁,坦誠友好。?
四柱中火太過為忌者,面紅聲燥,性情急躁,容易沖動,逞強好勝,易惹是非,不及者瘦尖額,妄言是非,奸詐嫉妒,有始無終。?
5、土的特性?
土主信:土曰“稼禾嗇”,播種為稼,收獲為,禾嗇,土具有載物,生化藏納之能,故土載四方,為萬物之母,具貢獻厚重之性。
土:其性重,其情厚,四柱中土旺者,圓腰潤鼻,眉清目秀,口才聲重,為人忠孝至誠,膽量寬厚,言必行,行必果,樂于奉獻兼收并蓄。?
四柱中土太過,為忌、性格內向,愚頑不化,生性固執(zhí),不明事理,不及者,面偏鼻低,神色憂滯,言而不信,狠毒吝嗇,自私自利,不通情理。
一.五行學說的基本概念
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動。
五行學說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之間的運動變化而生成的。同時,還以五行之間的生、克關系來闡釋事物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認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靜止的,而是在不斷的相生、相克的運動之中維持著協(xié)調平衡。這即是五行學說的基本涵義。
二.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木的特性:古人稱“木曰曲直”?!扒薄保瑢嶋H是指樹木的生長形態(tài),為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因而引申為具有生長、升發(fā)、條達舒暢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于木。
火的特性:古人稱“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溫熱、上升的特性。因而引申為具有溫熱、升騰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火。
土的特性:古人稱“土爰稼穡”,是指土有種植和收獲農作物的作用。因而引申為具有生化、承載、受納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土。故有“土載四行”和“土為萬物之母”之說。
金的特性;古人稱“金曰從革”?!皬母铩笔侵浮白兏铩钡囊馑?。引申為具有清潔、肅降、收斂等作用的事物,均歸屬于金。
水的特性:古人稱“水曰潤下”。是指水具有滋潤和向下的特性。引申為具有寒涼、滋潤、向下運行的事物,均歸屬于水。
事物的五行屬性歸類。
①歸類法:事物的五行屬性是將事物的性質與五行的特性相類比得出的。如事物與木的特性相類似,則歸屬于木;與火的特性相類似,則歸屬于火等等。例如:以五臟配屬五行,則由于肝主升而歸屬于木,心陽主溫煦而歸屬于火,脾主運化而歸屬于土,肺主降而歸屬于金,腎主水而歸屬于水。以方位配屬五行,則由于日出東方,與木的升發(fā)特性相類,故歸屬于木;南方炎熱,與火的炎上特性相類,故歸屬于火;日落于西,與金的肅降特性相類,故歸屬于金;北方寒冷,與水的特性相類,故歸屬于水。
②推演法。如:肝屬于木,則肝主筋和肝開竅于目的“筋”和“目”亦屬于木;心屬于火,則“脈”和“舌”亦屬于火;脾屬于土,則“肉”和“口”亦屬于土;肺屬于金,則“皮毛”和“鼻”亦屬于金;腎屬于水,則“骨”和“耳”、“二陰”亦屬于水。
③五行學說還認為屬于同一五行屬性的事物,都存在著相關的聯(lián)系。如方位的東和自然界的風、木以及酸味的物質都與肝相關?,F將自然界和人體的五行屬性,列簡表如下。
對人體來說,是將人體的各種組織和功能歸結為以五臟為中心的五個生理系統(tǒng)。
五行的生克乘侮
(1)相生與相克。相生,是指這一事物對另一事物具有促進、助長和資生的作用;相克,是指這一事物對另一事物的生長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約的作用。相生和相克,在五行學說中認為是自然界的正?,F象;對人體生理來說,也是屬于正常生理現象。正因為事物之間存在著相生和相克的聯(lián)系,才能使自然界維持生態(tài)平衡,使人體維持生理平衡,故說“制則生化”。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由于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和相克的關系,所以從五行中的任何“一行”來說,都存在著“生我”、“我生”和“克我”、“我克”四個方面的聯(lián)系。
“生我”和“我生”,在《難經》中比喻為“母”和“子”的關系?!吧摇闭邽椤澳浮保拔疑闭邽椤白印?,所以五行中的相生關系又可稱作“母子”關系。如以火為例,由于木生火,故“生我”者為木;由于火生木,故“我生”者為土。這樣木為火之“母”,土為火之“子”;也就是木和火是“母子”,而火和土又是“母子”。
“克我”和“我克”,在《內經》中稱作“所不勝”和“所勝”。即是“克我”者是“所不勝”,“我克”者是“所勝”。再以火為例,由于火克金,故“我克”者為金;由于本克火,故“克我”者為水。
相生與相克是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沒有生,就沒有事物的發(fā)生和成長;沒有克,就不能維持其正常協(xié)調關系下的變化和發(fā)展。只有依次相生,依次相克,如環(huán)無端,才能生化不息,并維持著事物之間的動態(tài)平衡。
(2)相乘與相侮。五行的相乘、相侮,是指五行之間正常的生克關系遭遇破壞后所出現的不正常相克現象。
相乘:乘,即是以強凌弱的意思。五行中的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對被克的“一行”克制太過,從而引起一系列的過度克制反應。在五行中還有“相乘”和“相侮”乘是趁虛而入,侮是欺侮.相乘就是過度克制,相侮(反克)就是自己可以反克制自己的那一行
當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過于強盛,可造成被克的“五行”克制太過,促使被克的“一行”虛弱,從而引起五行之間的生克制化異常。例如:木過于強盛,則克土太過,造成土的不足,即稱為“木乘土”。另一方面,也可由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虛弱,因而對它“克我”“一行”的相克就顯得相對的增強,而其本身就更衰弱。例如:木本不過于強盛,其克制土的力量也仍在正常范圍。但由于土本身的不足,因而形成了木克土的力量相對增強,使土更加不足,即稱為“土虛木乘”。
相侮:侮,在這里是指“反侮”。五行中的相侮,是指由于五行的某“一行”過于強盛,對原來“克我”的“一行”進行反侮,所以反侮亦稱反克。例如:木本受金克,但在木特別強盛時,不僅不受金的克制,反而對金進行反侮(即反克),稱作“木侮金”,或是發(fā)生反侮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也可由金本身的十分虛弱,不僅不能對木進行克制,反而受到木的反侮,稱作“金虛木侮”。
相乘和相侮,都是不正常的相克現象,兩者之間是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相乘與相侮的主要區(qū)別是:首者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發(fā)生過強的克制,從而形成五行間相克關系的異常;后者則是與五行相克次序發(fā)生相反方向的克制現象,從而形成五行間相克關系的異常。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是在其發(fā)生相乘時,也可同時發(fā)生相侮;發(fā)生相侮時,也可以同時發(fā)生相乘。如:木過強時,既可以乘土,又可以侮金;金虛時,既可以受到木的反侮,又可以受到火乘。
三.五行學說在中醫(yī)學中的應用
說明臟腑的生理功能與相互關系
①說明五臟的生理活動特點,如肝喜條達,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發(fā)的特性,故以肝屬“木”;心陽有溫煦的作用,火有陽熱的特性,故以心屬“火”;脾為生化之源,土有生化萬物的特性,故以脾屬“土”;肺氣主肅降,金有清肅、收斂的特性,故以肺屬“金”;腎有主水、藏精的功能,水有潤下的特性,故以腎屬“水”,
②說明人體臟腑組織之間生理功能的內在聯(lián)系。如腎(水)之精以養(yǎng)肝,肝(木)藏血以濟心,心(火)之熱以溫脾,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肺(金)清肅下行以助腎水。這就是五臟相互資生的關系。肺(金)氣清肅下降,可以抑制肝陽的上亢;肝(木)的條達,可以疏泄脾土的壅郁;脾(土)的運化,可以制止腎水的泛濫;腎(水)的滋潤,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心(火)的陽熱,可以制約肺金清肅的太過,這就是五臟相互制約的關系。
③說明人體與外界環(huán)境四時五氣以及飲食五味等的關系。總之,五行學說應用于生理,就在于說明人體臟腑組織之間,以及人體與外在環(huán)境之間相互聯(lián)系的統(tǒng)一性。
說明臟腑間的病理影響
如肝病可以傳脾,是木乘土;脾病也可以影響肝,是土侮木;肝脾同病,互相影響,即木郁土虛或土壅木郁;肝病還可以影響心,為母病及子;影響肺,為木侮金;影響腎,為子病及母。肝病是這樣,其他臟器的病變也是如此,都可以用五行生克乘侮的關系,說明它們在病理上的相互影響。
用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1)在疾病診斷上的運用
從本臟所主的色、味、脈來診斷本臟病。如面見青色,喜食酸味,脈見弦象,可以診斷為肝病;面見赤色,口味苦,脈象洪,可以診斷為心火亢盛。脾虛的病人,面見青色,為木來乘土;心臟病人,面見黑色,為水來乘火,等等。
從它臟所主的色、味、脈來診斷五臟疾病的傳變情況。如脾虛病人,面見青色,脈現弦象,為肝病傳脾(木乘土);肺病之人,面見紅色,脈現洪象,為心病傳肺(火乘金)。五臟中任何一臟有病,都可以傳及其他四臟,用五行學說來分析,存在著相乘、相侮、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四種傳變關系。
從色與脈之間的生克關系來判斷疾病的預后。如肝病面色青,見弦脈,為色脈相符。如果不見弦脈,反見浮脈,則屬相勝之脈,則克色之脈(金克木),為逆,主預后不良;若見沉脈,則屬相生之脈,即生色之脈(水生木),為順,主預后良好。
(2)在疾病治療上的運用
①控制五臟疾病的傳變。如肝病能傳脾(木乘土),預先予以補脾,防其傳變。“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于脾,故先實其脾氣”。
②確定治療原則。概括為“補母瀉子”法,即“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補母,是針對具有母子關系的虛證而治療的,如肝虛補腎,因為腎為肝之母,所以補腎水可以生肝木。瀉子,是針對具有母子關系的實證而治療的,如肝實瀉心,因為心為肝之子,所以瀉心火有助于瀉肝木。
根據相克關系來確定治療原則,可以概括為“抑強膚弱”法,即瀉其克者之強,補其被克者之弱。如肝木太過而乘脾土,肝木太過為強,必須瀉之,脾土為弱,必須補之。
③制定治療方法藥物治療方面,如滋水涵木法,是用滋補腎陰以涵養(yǎng)肝陰的方法,適用于腎陰虧損而肝陰不足的病證。又如培土生金法,是用健脾益肺的方法,適用于脾失健運而肺氣虛弱的病證。又如扶土抑木法是用疏肝健脾藥治療肝旺脾虛的一種方法。
此外,在針灸和精神療法方面,都可以利用五行的克制作用來選穴和調節(jié)情志。如悲可以勝怒,是因為悲為肺志屬金,怒為肝志屬木的緣故。
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陰陽五行學說,常常是相互聯(lián)系,不可分割的。陰陽五行學說的結合,不僅可以說明事物矛盾雙方的一般關系,而且可以說明事物間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的較為具體和復雜的關系,從而有利于解釋復雜的生命現象和病理過程。
四柱五行生克中對應需補的臟腑和部位
木: 肝與膽互為臟腑表里, 又屬筋骨和四肢. 過旺或過衰, 較宜患肝, 膽,頭, 頸, 四肢, 關節(jié), 筋脈, 眼, 神經等方面的疾病.
火: 心臟與小腸互為臟腑表里, 又屬血脈及整個循環(huán)系統(tǒng). 過旺或過衰, 較宜患小腸, 心臟, 肩, 血液, 經血, 臉部, 牙齒, 腹部, 舌部等方面的疾病.
土: 脾與胃互為臟腑表里, 又屬腸及整個消化系統(tǒng). 過旺或過衰, 較宜患脾, 胃, 肋, 背, 胸, 肺, 肚等方面的疾病.
金: 肺與大腸互為臟腑表里, 又屬氣管及整個呼吸系統(tǒng). 過旺或過衰, 較宜患大腸, 肺, 臍, 咳痰, 肝, 皮膚, 痔瘡, 鼻氣管等方面的疾病.
水: 腎與膀胱互為臟腑表里, 又屬腦與泌尿系統(tǒng). 過旺或過衰, 較宜患腎,膀胱, 脛, 足, 頭, 肝, 泌尿, 陰部, 腰部, 耳, 子宮, 疝氣等方面的疾病.
武術中,古代武術家用金、木、水、火、土(五行)表示形意拳中的劈、崩、鉆、炮、橫五種基本拳法,或表示太極拳中的進、退、顧、盼、定五種步法。
臨床應用
祖國醫(yī)學的五行學說,是將人體各部分歸屬成木、火、土、金、水五大類。同類事物之間發(fā)生縱的聯(lián)系:例如屬于木的,有肝、膽、目、筋、怒、青、酸、風等,其相互之間的聯(lián)系是“肝開竅于目”,“肝主筋”,“怒傷肝”,肝病易生“肝風”等;望診時,青色多屬肝風,赤色多屬心火,黃色多屬脾濕,白色多屬肺寒,黑色多屬腎虛;
用藥時,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腎等。各類事物之間發(fā)生橫的聯(lián)系:即運用生克、乘侮等變化來說明五臟之間在生理和病理情況下的相互聯(lián)系。例如某一臟有病,既可以因生克關系由另一臟傳來,也可以通過生克關系傳到另一臟?!耙姼沃。蝹髌?,當先實脾”、“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等就是這個理論的具體應用。
天干地支,由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組成的一種古代歷法紀年。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最終形成一套干支紀法。主要用于紀日、卜卦和配合記事,現今更主要的還是應用在風水學上,今天要介紹的就是十天干之間的相生相克。
風水原理講述十天干之間關系之相生相克
甲是拆的意思,指萬物剖符甲而出也。
乙是軋的意思,指萬物出生,抽軋而出。
丙是炳的意思,指萬物炳然著見。
丁是強的意思,指萬物丁壯。
戊是茂的意思,指萬物茂盛。
己是紀的意思,指萬物有形可紀識。
庚是更的意思,指萬物收斂有實。
辛是新的意思,指萬物初新皆收成。
壬是任的意思,指陽氣任養(yǎng)萬物之下。
癸是揆的意思,指萬物可揆度。
由此可見,十天干與太陽出沒有關,而太陽的循環(huán)往復周期,對萬物產生著直接的影響。
《五行大義》中說,干支是大撓創(chuàng)制的。大撓“采五行之情,占斗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謂之枝。有事于天則用日,有事于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故有枝干名也?!?/p>
天干之名傳說是得于古代天有十日,天干即十日之名,《廣雅。釋天》“甲乙為干。干者,日之神”。
一:天干及陰陽之分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謂之天干,或謂十天干。其陰陽之分,以甲丙戊庚壬為陽干;乙丁己辛癸為陰干。
二:天干及五行屬性
甲乙同屬木,甲為陽木,屬棟梁之木;乙為陰木,屬花草之木。丙丁同屬火,丙為陽火,屬于太陽之火;丁為陰火屬燈燭之火。戊已同屬土,戊為陽土,屬城墻之土;己為陰土,屬田園之土。庚辛同屬金,庚為陽金,屬于斧鉞之金;辛為陰金,屬于首飾之金。壬癸同屬水,壬為陽水,屬于江河之水;癸為陰水,屬于雨露之水。
三:天干與方位及季節(jié)配屬
甲乙東方木,屬春;丙丁南方火,屬夏;戊己中央土,屬長夏;庚辛西方金,屬秋;壬癸北方水,屬冬。
四:天干與人體的關系
天干配屬身體:甲為頭,乙為肩,丙為額,丁為齒舌,戊己為鼻面,庚為筋,辛為胸,壬為脛,癸為足。
天干配屬臟腑: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己脾,庚大腸,辛肺,壬膀胱,癸腎。
五:天干化合
甲與己合化土,乙與庚合化金,丙與辛合化水,丁與壬合化木,戊與癸合化火。天干的化合是由二十八宿位于天體上的位置來決定的,以甲與己合化土為例,當五行土氣在天體上經過心、尾、角、軫四宿時,恰是甲己方位,故甲己天干就合化為土,而逢甲逢己亦便是屬土的氣象運行主事。
天干地支是早在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於中華始祖黃帝建國時,命大撓氏探察天地之氣機,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為紀歷之符號。
我國歷法以月球繞地球一周的時間(29。5306天)為一月,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365。2419天)為一年,為使一年的平均天數與回歸年的天數相符,設置閏月。據記載,西元前六世紀中國開始采用十九年七閏月法協(xié)調陰歷和陽歷。
天干地支,是過去人建歷法時,為了方便做60進位而設出的符號。對古代的中國人而言,天干地支的存在,就像阿拉伯數字般的單純,而且后來更開始把這些符號運用在地圖、方位及時間(時間軸與空間軸)上,所以這些數字被賦於的意思就越來越多了。
古人(一說黃帝)觀測朔望月,發(fā)現兩個朔望月約是59天的概念。12個朔望月大體上是354天多(與一個回歸年的長度相近似),古人因此就得到了一年有12個月的概念。在搭配日記法(十天干),產生陰陽合歷,發(fā)展出現在的天干地支;較為成熟時應該是在夏商周這幾個朝代。
天干地支簡稱干支,是夏歷中用來編排年號和日期用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mlsz/3948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如何準確推算年干支的簡單方法
下一篇: 干支配人體臟腑及軀體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