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轅姓氏是華夏古老的姓氏,我們的最古老的祖先就是軒轅老祖,軒轅是黃帝的名字,所以我們要尊敬這個姓氏,它是我們所有人的祖先,我們要和華易算命網(wǎng)的小編一起來學(xué)習(xí),來了解它,一直尊敬它。
軒轅氏的宗祠對聯(lián)有什么
那么崇宗祭祖之時所用到的對聯(lián)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美國神婆星座網(wǎng)小編為你整理的軒轅氏宗祠通用對聯(lián),一起來看看吧!
四言通用聯(lián):
羅浮高隱;興化賢名:上聯(lián)典指唐朝東莞人軒轅集,居羅浮山為道士,百余歲容顏不老,曾著《太霞》十二篇。唐武宗召見,問他長生術(shù),他答道:“杜絕聲色,淡薄滋味,喜怒哀樂不動心,施德不偏。堯舜禹湯能長壽,也都是因為這些?!毕侣?lián)說唐朝人軒轅范,知興化軍,考績被列為優(yōu)等,上奏朝廷。
五言通用聯(lián):
祖功澤百世;宗德潤千秋:陜西省黃陵縣軒轅黃帝廟正殿柱聯(lián)。
縱橫三萬里;上下五千年:陜西省黃陵縣軒轅黃帝廟誠心亭聯(lián)。
七言通用聯(lián):
廣袤幅員三萬里;悠長歷史五千年:陜西省黃陵縣軒轅黃帝廟正門聯(lián)。
中華國脈承龍脈;黃帝英魂壯民魂:陜西省黃陵縣軒轅黃帝陵祭亭聯(lián)。
觀天地生物氣象;讀古今經(jīng)世文章:陜西省黃陵縣軒轅黃帝陵誠心亭聯(lián)。
八言以上通用聯(lián):
拓土建邦,傳四百兆胄裔;開物承務(wù),啟五千載文明:陜西省黃陵縣軒轅黃帝廟聯(lián)。
赤子聚龍鄉(xiāng),萬里尋根圓舊夢;神州邁虎步,億民戴德開新元:陜西省黃陵縣軒轅黃帝廟大門聯(lián)。
十萬萬黃帝子孫,齊共奔四化;五千年文明古國,寰宇同贊中華:陜西省黃陵縣軒轅黃帝陵新撰祭典用聯(lián)。
炎陵赫赫,黃陵赫赫,赫赫炎黃,子子孫孫繁繁衍衍;松樹森森,柏樹森森,森森松柏,枝枝葉葉郁郁蔥蔥:陜西省黃陵縣軒轅黃帝陵、神農(nóng)炎帝兩陵聯(lián)。
軒轅氏的人主要遷徙位置在哪
軒轅氏由于其起源十分特殊,現(xiàn)今作為姓氏已十分罕見。出自姬姓。黃帝相傳為北方姬姓部落的始祖,據(jù)說原住姬水(今山西),號軒轅氏,又號有熊氏,又稱帝鴻氏。軒轅被認為是當時部落的崇拜物(圖騰),是一種類似于熊的三足爬行動物。相傳在黃帝軒轅氏的嫡系后代中,有一部分人以軒轅為姓氏。相傳,有一些軒轅氏由于曾在一個名軒轅的地方(今河南新鄭)居住,而該地曾經(jīng)是黃帝住過的地方,部分居民為了記念黃帝,就以居住地為姓,稱為軒轅氏。還有一些軒轅氏是由于曾在一個名軒轅的地方(今河南新鄭),而這個地方曾經(jīng)是黃帝居住的地方,部分居民為了記念黃帝,就以居住地為姓,稱為軒轅氏。
軒轅復(fù)姓望族居上黨(今山西長治)、郃陽(今陜西合陽)。
在上海的復(fù)姓人群中,軒轅氏有“中華第一姓”之稱。軒轅氏即黃帝居住在軒轅谷(今河南省新鄭縣西北),他的其中一個兒子即以地為姓,這是一個古老的家族,至今有五千余年了,今已十分罕見。1994年《羊城晚報》曾發(fā)表了一篇《獨此一家姓軒轅》的文章,說的是臺灣省軒轅氏來大陸尋根,在蘇北某地找到了一家復(fù)姓軒轅的。當時,多家報紙都轉(zhuǎn)載了這篇文章。實際上,上海也有一家姓軒轅的,是兄弟倆,其原籍在安徽省蚌埠市,分別在1931年和1945年遷移上海。
1986年,軒轅氏家族曾舉行國一次盛大聚會,作過粗略統(tǒng)計,當年軒轅氏族人在河南、山東、安徽、江蘇、上海等地分布在十多個縣、市,共有軒轅氏幾千戶。
今河南省的新鄉(xiāng)市、鄭州市上街區(qū)、商丘市睢縣、許昌市、新鄭市、西華縣、鹿邑縣、太康縣、扶溝縣,廣東省的江門市,山東省的臨沭縣、聊城市冠縣、濟寧市嘉祥縣、鄆城縣、東平市,遼寧省的葫蘆島市龍港區(qū)、朝陽市,安徽省的長豐、毫州市、壽州市,天津市的靜海區(qū),河北省的玉田縣,江蘇省的淮陰市泗洪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的烏魯木齊市,臺灣省,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日本,美國,新西蘭,澳大利亞,英國,奧地利等地,均有軒轅氏族人分布。
晉國諸卿家族史
荀,原為一姬姓侯國,地在今山西省新絳縣。后晉武公滅荀國,以此地賜大夫原氏黯(看名字似屬于原氏,則當與原軫同宗,屬于晉國公族;但也可能兩家并非同宗,而是先軫后封于原),別為荀氏,原氏黯也由此稱為荀叔。文公時期,荀氏的逝遨生荀林父與荀首,分別獨立為中行氏和知氏。荀氏、中行氏、知氏,實為一家。而中行氏與知氏后來成為晉國大族,多人先后擔任晉國之爭。中行氏(與范氏)于前490年被趙氏驅(qū)逐出國。春秋后期,知氏最為強大,但于前453年被趙、魏、韓三家聯(lián)手攻滅,沒有成為代晉的諸侯國。
公元前548之前,中行氏、知氏在門庭上已經(jīng)分立,但在晉國政治立場上基本還是一家人,難以分割,為了敘述方便,《晉卿史(上)》將兩家合并進行介紹。
第一代
A荀息(荀叔、原氏黯):獻公純臣
根據(jù)《左傳》,晉獻公的重要謀士、托孤之臣荀息也被稱為“荀叔”,因此一般認為荀息、荀叔、原氏黯為一個人。但這個推斷是不能打包票的,因為“叔”只是排行,不能完全看作名字,比如趙孟,意思就是“趙家老大”,趙氏幾代人都被稱呼為趙孟,但明顯不是一人。這里只是暫且將荀息與原氏黯視為同一人而已。
如果荀息就是原氏黯,那么他的年紀可能還要大過晉獻公。根據(jù)記載,前703年,荀國國君還聽從周王號令進攻曲沃,后來晉武公滅荀國,武公死于前677年,因此晉國荀氏應(yīng)創(chuàng)立于前703-前677年之間。荀息作為獻公的重臣,不但智謀了得,而且對獻公忠心耿耿,就連《左傳》里的君子都覺得沒必要如此愚忠的
(一)假途滅虢
前678年,周天子任命曲沃武公為晉侯,正式承認了桓叔一脈在晉國的成功。次年,武公死,其子獻公即位,繼續(xù)著晉國開疆拓土的戰(zhàn)爭。當時晉國附近的敵國主要還有虢、虞兩國,尤其是虢,地處河南、山西、陜西交接,地理位置緊要,靠近周王畿,不但實力強勁,而且在周天子處兼任要職(卿士),與晉國是死敵。當時的虢君強橫殘暴,前668年秋、冬,虢國連續(xù)侵略晉國,晉獻公當時就想反報,但還是聽從了士蒍的驕敵之計,暫時沒動。此后,虢君又先后討樊皮、敗犬戎,愈加驕橫,國內(nèi)則愈加離散。而消滅虢、虞兩國,增強晉國實力,是晉獻公長期的奮斗目標,而幫助他完成這一事業(yè)的關(guān)鍵人物,就是荀息。
前658年,荀息覺得對付虢國的時候到了,于是向晉獻公獻計:請求獻公拿
屈產(chǎn)之乘(屈地所產(chǎn)良馬)與垂棘之璧(垂棘所出玉璧)賄賂虞國(在今山西省平陸縣),“假道于虞以伐虢”。獻公有點不舍:“這些都是我的寶貝??!”荀息開導(dǎo):“如果向虞國借路成功,虞國早晚也是我們的,這些東西就像放在我們的外庫一樣?!鲍I公還是擔心:“虞國有個宮之奇?!避飨ⅲ骸皩m之奇這個人性格懦弱,不能強諫,而且從小和虞君一起長大,國君對他過于親昵,即使勸諫也不會聽的。”
荀息拿著寶物來虞國借道,游說虞君:“從前冀國(在今山西省河津縣,后被晉滅)不地道,從顛軨入侵貴國,攻打鄍邑的三個城門?,F(xiàn)在冀國被我們教訓(xùn)得不輕,這都是為了國君您啊!現(xiàn)在虢國無道,在客舍建筑堡壘,以侵略弊國南部。敢請貴國發(fā)揚我們互相幫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讓我們從貴國借道去向他們問罪?!币幌挵延菥鲇频貌坏饝?yīng)借道,還請求以本國部隊作為先鋒,與晉公同伐虢。宮之奇諫,不聽。夏,晉里克、荀息帥軍會合虞軍公同伐虢,攻滅虢國重鎮(zhèn)下陽(在今山西省河津縣)。
(二)故技重施
三年之后,覺得徹底解決虢國的時機到了,晉獻公再次晉借道于虞以伐虢。
可能感覺了到問題的嚴重,這次宮之奇強諫虞君:“虢,是我們虞國的屏障。虢亡了,虞必然跟著滅亡。晉國的野心是不能鼓勵的,外國的軍隊是不能輕信的。這種事情我們做過一次就已經(jīng)很過頭了,怎么可以再做第二次呢?諺語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說的就是虞、虢兩國這樣的關(guān)系呀!”
2 晉國諸卿家族史
虞君:晉,是我的同宗,怎么能害我呢!
宮之奇:國君阿,他們晉國和虢國又何嘗不是同宗呢?當初的大伯、虞仲(虞國祖先),都是周大王的兒子,大伯流亡,所以沒有能繼承王位。虢仲、虢叔(西虢、東虢的始封君,東虢已被鄭國所滅),是王季(大伯、虞仲之弟,周文王父)之子,擔任文王卿士,對王室有功,封賞的記錄還保留在周王的盟府。晉國既然可以滅更近一輩虢,要滅更疏遠以輩的虞又有什么舍不得的?況且對于晉君,虞國能有曲沃桓叔、曲沃莊伯(晉獻公的曾祖、祖父)的關(guān)系親?如果他能愛惜同宗,桓叔、莊伯的子孫有何罪,而被他趕盡殺絕呢?不就是他們威脅到他了嗎?至親的人因為受到恩寵而逼迫了他(親以寵逼),他都要消滅,何況是對于一個國家呢?”
虞君:“我祭祀的祭品又豐盛又干凈,神會保佑我的?!?
宮之奇:“臣聽說,鬼神不會固定親近誰,而只保佑有德者。所以《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祭祀的黍稷并不香,美德才香)’還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只有美德才能充當祭品,人無法更換這個祭品)’。所以,如果沒有德行,百姓就不會團結(jié),神也就不會賜福的。神所憑籍的就是德行??!弱國晉國滅亡了虞國而修明德行,用這馨香的祭品來祭神,神難道會吐出來嗎?”
真?zhèn)€是好言難勸死鬼,可能是晉使的口才太好、可能是晉國的禮品太重、也可能上次合作分了不少戰(zhàn)利品,虞君再次答應(yīng)了晉國的請求。這樣的苦口婆心都沒用,宮之奇徹底失望,帶全家出走,并預(yù)言:“國家等不到臘祭就要亡了,就是這回了,晉國用不著再次出兵了!”
前655年8月,晉侯親自率軍圍攻虢國都城上陽(在今河南省陜縣)。卜偃預(yù)言將在九月、十月之交滅虢,果然,十月初一,晉滅虢,虢公(名丑)逃奔京師。
晉軍班師,在虞國歇腳,順勢偷襲,滅虞國?;钭接莨捌浯蠓蚓倮镛?,正好獻公的女兒出嫁秦國,他們也就成了穆姬的嫁妝(百里奚后來又成了秦穆公的首輔)。
(三)托孤與死難
1,獻公晚年的國內(nèi)政治分野
晉獻公一生橫行山西,滅國侵地,是日后晉國成為諸侯霸主的奠基人,但他自己難成大業(yè),是與他的國內(nèi)政治有關(guān)。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夷吾三人早已成人,而且在國內(nèi)各有勢力、黨羽,而晚年的獻公居然決心立小老婆驪姬為夫人,以其子奚齊為太子,雖然借助獻公的寵幸以及小人的陰謀害死申生,驅(qū)逐重耳、夷吾,但是驪姬在國內(nèi)實際是孤立無援的,各大家族分別屬于上述三公子的黨羽,自從前656年三公子遭難,驪姬已經(jīng)成為各大勢力怒火聚瘁之地,大家所等的也就是老主咽氣而已。
迫害三公子,大臣們的反感是相當明顯的,雖然程度有所差異,對此獻公自然不會沒有感覺,但他已經(jīng)完全是色令智昏了。怎么盤算,總覺得自己身后驪姬母女處境不妙。放眼朝廷,他覺得只有荀息可以托付大事。他的確沒有看錯人。根據(jù)《國語》記載,早在前666年,獻公為了立奚齊而讓申生、重耳、夷吾分別出守曲沃、蒲城、屈的時候,史蘇就預(yù)言要出亂子,并在朝堂警告大臣們注意。接著,驪姬生奚齊,其娣生卓子,眼看獻公將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齊。當時晉國最有地位的三位大臣里克、丕鄭、荀息碰頭商量。里克說:“史蘇的預(yù)言就要變現(xiàn)了,我們該怎么辦?”荀息說:“我認為,事君沒聽說過可以違背君命的。國君立誰咱們就保誰,還有什么好說的呢?”丕鄭說:“我聽說,事君就是要遵從他有道義的決定,而不屈從他的錯誤。附和國君的錯誤就會危害百姓,危害百姓就是喪失了自己的德行,也就等于拋棄了百姓。百姓設(shè)立君主,是用他來發(fā)揚道義的。道義可以生出利益,利益可以富足百姓。為什么立了太子又要廢黜呢?我堅決支持太子”。里克表態(tài):“鄙人無能,雖然不懂道義,但也不會阿附國君的錯誤。我覺得還是要靜待其變吧!”
話難投機,三人分手。
前656年,申生遇害,隨即,重耳、夷吾先后出奔,國內(nèi)怨氣更盛,三人中里克、丕鄭逐漸貼近,而無條件支持獻公的,就剩下一個荀息了。獻公看在眼里,任命荀息做奚齊的傅,寄身后之希望于他。
3 晉國諸卿家族史
2,托孤與承諾
前651年秋,年邁的獻公眼看不行了,臨終把荀息叫來托孤:“我想把小孩子托付給大夫你,你準備怎么辦?”
荀息稽首答∶“臣會竭盡肱股之力,再以一顆忠貞的心來輔佐太子。如果事情成功,感謝上天保佑;失敗,我死?!?
獻公:“你所謂的忠貞是什么意思呢?”
荀息:“國家的利益,凡是知道的無不盡力去做,是忠;送走死者,侍奉生者,令死者即使復(fù)生也不會后悔(托孤于我),讓生者不會為我感到慚愧,是貞?!?
——“忠貞”在當時可能還是新名詞,而荀息的注解是可以入典的。
3,死難
9月甲子,獻公去世。等待已久的各派勢力馬上開始行動。
實力派的里克、丕鄭團結(jié)申生、重耳、夷吾的實力,準備殺死奚齊,迎立重耳。
里克找到荀息通氣:“三公子(勢力)的怨恨就要爆發(fā)了,秦國合晉國人都會幫他們,您準備怎么辦?”
荀息:“如果那樣,我只能死?!?
里克:“沒用阿。如果您死了,孺子(奚齊)得以立足,也還值得;如果他還是被廢掉,您死又有何用呢?”
荀息:“我給先君承諾過要做到忠貞,我不能反悔。怎么可以為了愛惜性命而背棄諾言呢?即使死沒有用,我又如何能夠躲避?再說,如果一個人要做個好人,他就一定會做出和我一樣的抉擇的。我只是不要違背自己的諾言——盡管無法阻止別人別人的行動?!?
10月,還在獻公治喪期間,里克的人在守喪的草廬殺死奚齊。荀息準備自殺,有人勸他:“不如立卓子(奚齊弟)為君而侍奉他?!避飨⒂谑橇⒆孔訛榫?,并安葬了獻公。
11月,里克在朝堂殺死卓子,荀息自殺。
考察荀息其人,自前而后,他給人最初的印象還是多謀善辯的。獻公死后,并非荀息的謀、辯才能萎縮了,而是在當時的晉國,他的才智已經(jīng)喪失了任何施展的空間,原因很簡單,當時的實力派沒有一個站在自己這邊——其實是沒有一個站在驪姬和晚年的獻公這邊。在獻公時期,荀息是謀主,出主意的,里克、丕鄭是肱股或者爪牙,帶兵打仗的,一旦沒有了獻公這個統(tǒng)一整體的元首,當爪牙自己也開始有了自己的大腦的時候,謀主是根本不堪一擊的。
所以,荀息只能以自己的忠貞給人最后印象。但他的忠似乎可以叫做愚忠了——不論君主對錯賢愚,自己只知維護。對于他的評價,似乎當時就很難辦:《國語》中的君子說:“不食其言矣”,還是肯定他的忠信;《左傳》里的君子則說:“詩所謂‘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荀息就是這種情況啊?!薄姓J他的恪守諾言,但更認定他根本不該為此承諾。
4 。晉國諸卿家族史
荀姓宗祠(201)
荀姓宗祠通用對聯(lián)(201)
一、姓氏源流
荀(Xún)姓源出有四:
1、起源于遠古時期,是軒轅氏部落首領(lǐng)黃帝的后代。相傳,黃帝有二十五子,分姓十二姓,荀就是十二姓之一。
2、黃帝時,有個大臣叫荀始,是個手巧心靈的藝師,他專門負責制作大小官員的官帽。其后代子孫以祖父名字命氏,稱荀氏。
3、出自姬姓,以國名為氏。據(jù)《姓苑》所載,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七個兒子被封于郇(今山西省臨猗縣,一謀說在今山西省新絳縣),建立郇國,為伯爵,史稱郇伯,又稱郇叔。春秋時被晉國武公所滅,其后代子孫遂以國名“郇”為氏,后去邑旁加草頭為荀姓。
4、出自姬姓,春秋時晉國公族,為隰叔之后,以邑名為氏。據(jù)《通志·氏族略》所載,荀本為姬姓諸侯國,被晉國所滅后,成為荀邑(在今山西省晉平縣西)。隰叔被封于荀,為荀侯,其后裔以封地為姓,稱荀氏。 到漢宣帝時,因宣帝名詢,荀詢同音,荀姓只得姓孫,連他們的先人荀卿也被冠以孫卿。
得姓始祖:郇侯。西周初期,周文王將自己的十七子郇侯分封于古郇國,并將荀姓賜于郇侯。古郇國定都于新絳西。山西南部沁河以西,涑水以東,原來屬于古郇國的疆土。歷史上的古郇國最終被晉武公所滅。到后來,韓、趙、魏三家分晉。魏國的國都在安邑,后遷徙大梁(今河南省洛陽),韓國的都城原來在曲沃,后來也曾定都襄垣(今長治市),而趙國的國都在邯鄲。據(jù)《通志·氏族略》的記載說,是周文王的第十七個兒子郇侯的后代,子孫以國為氏,后來去掉邑旁加草為荀姓,晉國有荀林之生兒子庚,裔孫叫況,后代又分為荀氏、中行氏、智氏等姓氏?!蓖寰佑诤觾?nèi)郡,就是現(xiàn)在的河南省武陟縣西南。故荀氏后人尊郇侯為荀姓的得姓始祖。
5 晉國諸卿家族史
二、遷徙分布
(缺)荀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荀姓出自姬姓。上古周朝時候,周文王有一個兒子被封到郇邑(今山西省臨猗縣一帶)為爵,稱為郇伯。郇伯在郇邑建立了郇國。后來他的子孫就以郇為姓氏,并且將郇去耳字旁加草字頭,成為荀姓。還有一支荀姓的起源是源自遠古黃帝時期。傳說黃帝之子有二十五,有姓名者十四個人,得姓十二個,而荀姓就是其中之一。關(guān)于荀姓的變化,還有一個說法:春秋時晉國有個大夫名叫逝敖,被分封在荀邑(今山西省新絳縣東北),他的兒子以地名為姓氏,叫荀林父。荀林父的后代就都姓荀。在古代,荀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河內(nèi)。荀氏后來又分為荀氏、中行氏和智氏三支。荀子,名況,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趙國人。他提出了人定勝天思想,同時還認定人性生來是 “惡”的,要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才可以為善;在經(jīng)濟上他提出強本節(jié)用、開源節(jié)流等主張。他的散文說理透辟,結(jié)構(gòu)謹嚴,著有《荀子》。戰(zhàn)國時期的著名人物韓非、李斯都是他的學(xué)生(余略)。
三、歷史名人
荀 況:戰(zhàn)國時思想家,當時人們尊稱他為荀卿,著有《荀子》32篇,歷史上十分著名的思想家韓非、李斯都是他的學(xué)生。他提出了“性惡”論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反對迷信,是儒家學(xué)說的繼續(xù)隊和發(fā)展者。
荀 爽:字慈明,東漢經(jīng)學(xué)家,潁陰(今河南省許昌市)人。荀氏為潁陰望族。爽父荀淑(83——149年)為戰(zhàn)國荀卿第十一世孫,品行高潔,博學(xué)多識,有“神君”之稱。荀爽兄弟八人俱有才名,當時被人稱為“荀氏八龍”。荀爽是“荀氏八龍”中的第六位,若論才學(xué),則數(shù)第一。當時有“荀氏八龍,慈明無雙”的評贊。他自幼聰敏好學(xué),潛心經(jīng)籍,刻苦勤奮。漢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太常趙典舉荀爽至孝,拜郎中,對策上奏見解后,棄官離去。為了躲避黨錮之禍,他隱遁漢水濱達十余年,專以著述為事,先后著《禮》、《易傳》、《詩傳》、《尚書正經(jīng)》、《春秋條例》、《漢語》、《新書》等,號為碩儒。黨錮解除,司空袁逢薦荀爽為官,不就。獻帝即位,爽避而不及,遂為平原相。行至宛陵(今安徽宣城)追為光祿勛。任職三天,又遷司空。荀爽見董卓殘暴,參與司徒王允謀除董卓之義舉,舉事前病卒。
荀 悅:字仲豫(148-209),東漢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幼時聰慧好學(xué),因家貧無書,每到人家,遇書即讀,過目成誦。12歲時,能說《春秋》,尤好著述。靈帝時,因見閹官用權(quán),托疾隱于家中。獻帝時,應(yīng)曹操征召,歷任黃門侍郎、秘書監(jiān)等職。荀悅見當時曹操專權(quán),漢獻帝僅存虛名,因作《申鑒》5篇。其中對現(xiàn)實政治的評論,對讖諱符瑞的譏刺,都切中時弊,是西漢以來政論文傳統(tǒng)的繼承和發(fā)展。明代何孟春稱“其論政體,無賈誼之經(jīng)制而近于醇,無劉向之憤激而長于諷”(《申鑒注序》),從中可以窺見荀悅文章風(fēng)格的特點?!逗鬂h書·荀悅傳》稱其另著《崇德》、《正論》及諸論數(shù)十篇,多佚。明代輯有《荀侍中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渡觇b》有明黃省曾所作注,《四庫全書總目》稱其“引據(jù)博洽,多得悅旨”。有四部叢刊影印明文始堂刊本。
荀 攸:字公達,豫州潁川潁陰縣(今河南許昌)人,荀彧的從子。荀攸祖父曇,官至廣陵太守。外戚何進總政時,征拜攸黃門侍郎。董卓亂起,荀攸與議郎鄭泰、何颙等謀除董卓,事泄而被收系獄。董卓被誅后,獲釋歸鄉(xiāng)。后被曹操征為汝南太守,入為尚書。以功封陵樹亭侯。建安十二年,轉(zhuǎn)為中軍師。魏國初建,為尚書令。建安十九年病逝,年五十八歲。魏正始年間,追謚敬侯。
荀 勖:字公曾(?-289年),西晉政治家、音律學(xué)家,穎川穎陰(今河南省許昌市)人,荀爽曾孫。早慧好學(xué)。初仕魏,為大將軍營爽掾。曹爽被誅,勖遷安陽令、驃騎從事中郎、廷尉正。后為大將軍司馬昭記室,數(shù)進策謀,深見信任。與裴秀、羊祜共掌機密。司馬炎代魏后,封濟北郡公,拜中書監(jiān)、加侍中、領(lǐng)著作。累遷光祿大夫、儀同三司,守尚書令。荀勖博學(xué)多才,入晉后曾和賈充一起修訂法令。掌管樂事,又修正律呂。領(lǐng)秘書監(jiān)事,曾和張華一起,按劉向《別錄》整理典籍。荀勖又有治理之才。任尚書令時,曾下令罷除官吏中不稱職的。
荀 淑: 字季和(83-149年),川郡人?;傅劾柿旰钕啵旅骼?,有“神君”之稱。有八子(儉、緄、靖、燾、汪、爽、肅、敷),并有才名,時謂八龍。
荀 雍:南朝宋國人,與謝惠連、何長瑜、羊璿之等四人跟謝靈運以文章賞會,作山澤之游,時人謂之四友。
荀 蕤:字令遠,其弟荀羨,字令則,兄弟二人為晉代潁川郡潁陰人。荀蕤有儀操風(fēng)望,雅為簡文帝為重。官至建威將軍、吳國內(nèi)史。
荀 羨:少有大志,后尚公主,拜駙馬都督,至徐州刺史,累立戰(zhàn)功,撫納降附,甚得眾心。時稱二玉。
荀 菘:字景猷,晉代潁陰人。志操清純,雅好文學(xué)。官襄城太守,被社會所圍。其女荀灌,率勇士數(shù)十人突圍,乞師求援,平南將軍石覽至,遂解圍。太寧年間(323-325年)荀菘任右光祿大夫。
荀 粲:字奉倩,三國時魏國潁陰人。獨好道。曹洪女有美色,粲聘之,專房歡宴歷年。后婦得熱病,粲取冷熨其身,不愈而亡。粲痛悼不能已,歲余亦卒,時年二十九歲。
荀 彧:三國時曹操謀士。官至尚書令,參與軍國大事。
荀士遜:北齊時廣平人,好學(xué)有思想,文章清致典雅。武定末年選為司州秀才,至天保十年(560年)下調(diào),皇建中,馬敬德推薦為主書。世祖時轉(zhuǎn)中書舍人。士遜狀貌很丑,以文筆見長被重用。曾有事須奏請皇上,時世祖在后宮,因左右傳稟人不知士遜姓名,只說是丑舍人,世祖說必定是荀士遜無疑。及看題奏,果然不錯,宮內(nèi)莫不欣笑。后主即位,累遷中書侍郎,號為稱職。與李若等著《典言》一書傳世,齊末去世。
荀廷詔:明代有崇禎進士,著有《蜀國春稱》。
荀慧生:藝名白牡丹,現(xiàn)代著名京劇表演藝術(shù)家。民國16年《順天時報》舉行首屆旦角名伶評選,他以《丹青引》一劇獲選為前四名,與梅蘭芳、程硯秋、尚小云并稱中國四大名旦。
文圖/李根勇
2012年,李氏家祠前殿堂作者題寫對聯(lián):
上聯(lián)
李桃英華天心月圓子孫可嘉
下聯(lián)
氏族綿延人中之龍萬世永祥
橫批
崇德思頤
釋義:
吾始遷祖德新,系全球李氏始祖李利貞之十一世孫李聃老子后裔。李聃,春秋時著名思想家、道家創(chuàng)始人,世奉為太上老君,周平王時任太史,其后世派分為二,長李同,次李注。注公之七世孫李解,西漢時任膠西王太傅,舉家遷徙齊地,是為齊地李氏之始祖。同公之六世孫曇公,字貴遠,先為趙國相,入秦為御史大夫,生四子,開基郡房。派分有四,長崇公,西漢初年為隴西守,居隴西是為隴西房之始祖;次辨公;三昭公守業(yè);四璣公居趙郡為趙郡房之始祖。隴西房崇公,乃我族之遠祖也,其八世孫廣公世為大將軍,子孫散居隴晉燕,以見我李氏姓立初周,乃公元前十有一世紀,迄今傳九十余世二千二百余載。
我祖乃李同崇支之后裔,此聯(lián)橫批:崇德思頤。故有崇德,支與祖"德"字相關(guān)聯(lián)為崇德,思:始祖配田氏,開篇生育:海、信、三、四、忠(系我二世祖)五子,女一,繼娶周氏。田氏姓田與心字組成"思字"。故有田李不分,田李一家,田李一心曰:思。且吾德新祖為田家上門女婿,入贅,后代岳父從軍,孝行天下,由小旗升至龍虎衛(wèi),明朝山東有16個衛(wèi)所,濟州衛(wèi),威海衛(wèi)等衛(wèi)所,又分左龍虎守內(nèi),右龍虎守外之說,后戰(zhàn)死疆場,交趾國(今越南邊陲),皇上嘉封號,長支世襲之。
此聯(lián)首尾相應(yīng)為:李氏嘉祥,組成藏頭聯(lián)。每聯(lián)十二個字,代表一年四季十二個月,兩聯(lián)合計構(gòu)成二十四節(jié)氣,日月相代,薪火相傳。
此外,對聯(lián)24字更契合始祖后裔子孫數(shù)目:子五女一,孫男九,曾孫男十六,玄孫男二十四人,五世同堂,萬代同框,枝繁葉茂,人才輩出,興旺發(fā)達,光前裕后,世代綿長……
前殿堂門廳正上方懸掛橫批:崇德思頤,作者敬題四字采取陰陽雙雕刻技藝,大字小字同框,寓意李氏家族男女平等,老少同堂,宗親和諧,候門望族,世代綿長;題句前后布局,首尾街接,寓意李氏宗親,尊老愛幼,敬祖愛族,感恩先人,薪火相傳,澤被榮光。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聯(lián)中用字筆劃簡明,刪繁就簡,雕刻精諶,筆力蒼勁,美觀大方,鐫刻祖庭,與時偕行,開創(chuàng)時代新風(fēng)……整聯(lián)寓意李氏家族英才輩出,李桃,天心,月圓可嘉,永祥,都可代指某一英杰典故,譬如投桃報李……
看完記得分享,懂得分享,關(guān)注作者、贊賞作者或點擊左下方心形符號"喜歡",您的生活會越來越美好!伸出您的金手指,請點擊贊賞支持我!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qimingdaquan/27525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樂正氏的人主要遷徙位置和宗祠對聯(lián)(周···
下一篇: 淳于氏的郡望堂號和遷徙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