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姓,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9位。
歷史上部分姓馮的名人
馮亭(?-前260年),戰(zhàn)國時期韓國人。繼靳黈之后擔任韓國的上黨郡守。前262年,秦國武安君白起伐韓,取野王邑。上黨與韓國本土的道路被斷絕。韓國派陽城君到秦國謝罪,割上黨之地請和。另一方面,派遣韓陽,通知上黨靳黈撤離上黨,靳黈不肯,韓桓惠王派馮亭接替他的位置。
馮諼(xuān),戰(zhàn)國時齊人,是薛國(今滕州市東南)國君孟嘗君門下的食客之一,為戰(zhàn)國時期一位高瞻遠矚、頗具深遠眼光的戰(zhàn)略家。馮諼雖然向孟嘗君索取了不少的待遇,卻著實為孟嘗君效力不少,如替孟嘗君收租,樹立了孟嘗君在人們心中的威信;在孟嘗君遭齊王猜忌時,游說國君,使之威名重立。通過“薛國市義”、營造“三窟”等活動,馮諼為孟嘗君立下了汗馬功勞,使其政治事業(yè)久盛不衰。
馮奉世(?—前39年)西漢名將。字子明,原籍上黨潞(今山西省潞城東北)人,后移居杜陵(今陜西省西安市東南),年三十余乃學《春秋》,習兵法,以衛(wèi)侯使出使大宛,大敗莎車,擢光祿大夫,遷左將軍光祿勛,封關內侯。
馮跋(?―430年),十六國時期北燕國君,字文起,小字乞直伐,長樂信都(今河北冀州)人。409年―430年在位,后燕慕容寶時,署中衛(wèi)將軍,東徙龍城(今遼寧朝陽)。鮮卑化漢人,與慕容寶養(yǎng)子高云友善。寶弟慕容熙嗣位后,為政暴虐,馮跋斬殺慕容熙,擁高云為天王。
馮道(882~954),中國大規(guī)模官刻儒家經籍的創(chuàng)始人。字可道,自號長樂老。漢族,五代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東北)人。歷仕后唐、后晉(契丹)、后漢、后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余年,人稱官場“不倒翁”。好學能文,主持校定了《九經》文字,雕版印書,世稱“五代藍本”,為我國官府正式刻印書籍之始。
馮京(1021(辛酉年)~1094),男,字當世,宋代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北宋大臣。曾祖馮碧舉家南遷粵西之宜山龍水(今廣西宜州市),后來祖父因去漠北郊游時看中江夏(當時屬鄂州管瞎),落籍江夏(今湖北武昌)。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己丑科狀元。為宋朝最后一位三元及第的狀元。
馮國用(1323年-1358年),明朝開國大將。漢族,濠州定遠(今屬安徽)人。好讀書,通兵法,初結寨自保,后歸朱元璋,勸朱元璋先取金陵以為根本。渡江后掌親兵,以戰(zhàn)功累擢親軍指揮使,后在攻打浙江紹興之役中,以暴疾死于軍中,洪武三年追封郢國公。
馮夢龍(1574-1646),明代文學家、戲曲家。字猶龍,又字子猶,號龍子猶、墨憨齋主人、顧曲散人、吳下詞奴、姑蘇詞奴、前周柱史等。漢族,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他的作品比較強調感情和行為,最有名的作品為《古今小說》(《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稱“三言”。三言與凌濛初的《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合稱“三言兩拍”,是中國白話短篇小說的經典代表。
馮國璋,直系軍閥。畢業(yè)于北洋武備學堂,曾任北洋步兵學堂總辦兼督練營務處總辦。1903年中央練兵處任軍學司正使。后歷任統(tǒng)制和第一軍總統(tǒng)。辛亥革命時率領北洋軍鎮(zhèn)壓武昌起義。曾奉命率軍進攻南京,鎮(zhèn)壓“二次革命”。后出任江蘇都督,坐鎮(zhèn)東南。袁世凱稱帝后曾任命他為參謀總長,后來又讓他代替段祺瑞兼理征滇總司令,他均未上任。反對袁世凱稱帝。袁世凱死后,黎元洪繼任大總統(tǒng),經過國會補選馮為副總統(tǒng),在南京辦公。
姓馮的女明星:
馮瑋君、馮欣慧、馮曦妤、馮琳、馮文娟、馮寶寶、馮媛甄、馮丹瀅等等。
姓馮的男明星:
馮銘潮、馮家俊、馮紹峰、馮鞏、馮小剛、馮德倫、馮璤、馮喆、馮遠征、馮潤泉、馮毅夫、馮淬帆、馮勉恒、馮克安、馮小寧等等。
一、姓氏源流
馮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昌之后。據《元和姓纂》、《后漢書》等所載,周文王第15子畢公高后裔畢萬,西周時,在晉為大夫,當時晉獻公陸續(xù)功滅了許多小國,其中包括畢萬的一支孫被封于馮城,其后子孫以邑為姓氏,稱馮姓。史稱馮氏正宗。是為河南馮氏。
2、出自歸姓,為馮簡子之后。據《世本》所載,春秋時鄭國有大夫馮簡子,因封邑在馮而得氏。后馮邑被晉國所奪,成為魏氏子弟長卿的封邑,長卿的后裔也稱馮氏。是為河南馮氏。
二、遷徙分布
戰(zhàn)國時有馮亭,入趙,拒秦戰(zhàn)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上黨潞縣,有的在趙,子孫有許多為將相。至西漢文帝時、車騎都尉馮唐徙居安陵,其弟馮騫自上黨徙居京兆杜陵。此外,先秦時代,馮氏已有徙居今山東者。三國以前,馮氏還有遷至今四川的射洪、中江、渠縣等地及湖北公安者,東晉末,馮氏又有徙居和龍者。唐玄宗時著名宦官高力士,本為馮盎之曾孫,后為宦官高延福收養(yǎng),改姓高,此為馮姓改為高姓者。唐末黃巢起義時,中原馮氏有一支避難南遷福建寧化石壁,宋代分出上杭、漳州、武平等支脈,至宋末元初,上杭馮氏有的又南遷至廣東的平遠、潮州、揭陽,后再遷至豐順、梅州等地。清康熙至乾隆年間,廣東、福建馮氏有數支移居臺灣,此后,有的又遠播海外。
三、歷史名人
馮夢龍:明末小說家,通經學,善詩文,尤以小說詞曲見長,輯有時代話本集《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稱"三言"。
馮 道:五代時歷任四朝宰相,在相位20余年。他在后唐任宰相期間,倡議由田敏等人在國子監(jiān)校定《九經》文字,并組織刻工雕印,至后周完成,后世稱"五代監(jiān)本"。官府大規(guī)??虝源耸?。
馮子材:清末著名的老將軍。他曾在年近70歲時,在廣西鎮(zhèn)南關、諒山等地大敗法國軍,取得鎮(zhèn)南關大捷,其名威震邊關。
馮 繚:中國第一位女政治家、女外交家。公元前101年,隨漢解憂公主遠嫁和親到了烏孫國。由于她多才多智,成為解憂公主的得力助手。后嫁給烏孫右大將。
她在協(xié)助公主加強漢朝同西域諸國之間的友好關系,作出了很大貢獻,深得西域各國的敬服。尊稱她為"馮夫人"。
馮玉祥:近代愛國將領。1993年任抗日同盟軍總司令,多次擊敗日寇,收復許多失地。建國前夕,因乘船失火,受傷身死。
馮驩,戰(zhàn)國時孟嘗君門下食客。一作馮暖。初,待遇甚低,彈劍而歌,要求改善地位。曾為孟嘗君到封邑薛地收取債息,得息錢十萬,將不能還息錢的貧者債券燒掉,替孟嘗君收攬民心。孟嘗君被讒去相,他又游說秦王和齊王,使齊王復其相位。
馮唐,西漢臣。安陵(今陜西咸陽東北)人。文帝時,為郎中署長,年已老。曾在文帝前為云中守魏尚辯解,指出“賞輕罰重”之失。文帝乃復以魏尚為云中守,并任他為車騎都尉。景帝時,任楚相。
馮繚,中國第一位女政治家、女外交家。前101年隨漢解憂公主和親到烏孫國。后嫁給烏孫右大將。她在協(xié)助公主加強漢朝同西域諸國友好關系方面作出很大貢獻,深得西域各國的敬服,尊稱她為“馮夫人”。
馮奉世(?-前39),西漢將領。字子明,原籍上黨(在今山西潞城東北)人,后遷至杜陵(在今陜西西安東南)。漢宣帝時,任衛(wèi)侯,出使大宛。是時莎車殺漢使者,他率兵擊破莎車,穩(wěn)定了西陲。后任左將軍,封關內侯。
馮異(?-34),東漢將領。字公孫,潁川父城(今河南寶豐東)人。新莽時,任郡掾。后歸劉秀,在河北參與消滅王郎割據勢力,并鎮(zhèn)壓鐵脛等農民軍。劉秀即位后,諸將并坐論功,他常退避樹下,軍中號為“大樹將軍”。因功被封為陽夏侯,任征西大將軍。在崤底戰(zhàn)敗赤眉起義軍。后率軍進攻隗囂子隗純,病死于軍中。謚節(jié)侯。
馮衍,東漢辭賦家。東漢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東南)人,字敬通。初從劉玄起兵,玄死,從光武帝,為曲陽令,遷司隸從事。因交通外戚免官,潦倒而死。能辭賦,以《顯志賦》有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馮曲陽集》。
馮緄(?-168),東漢將領。字皇卿。巴郡宕渠(四川渠縣東南)人。順帝時,任御史中丞,督徐、揚二州,鎮(zhèn)壓徐鳳、馬勉、張嬰等起義軍。公元162年為車騎將軍,當“長沙蠻”、“零陵蠻”和“武陵蠻”先后起義,合兵數萬捕殺官吏時,他率兵十余萬前往鎮(zhèn)壓,冬抵長沙,進擊“武陵蠻,”斬殺四千余人,迫降十余萬。
馮跋(?-430),十六國時期北燕建立者。長樂信都(今河北冀縣)人,遷居和龍(今遼寧朝陽),字文起。受鮮卑風俗影響,小字乞直伐。曾任后燕中衛(wèi)將軍。后燕主慕容熙暴虐,民心怨恨,他乘機殺熙,推高云為主,據有遼東西一帶。后高云為部下殺害,他平定事變,稱天王,建立北燕政權。北魏屢襲之。病死,弟弘立。
馮太后(442-490),北魏文成帝后。信都(今河北冀縣)人。文成帝死,捕殺意圖反叛的丞相乙渾,并臨朝聽政。繼之,毒殺獻文帝,以太皇太后再次臨朝執(zhí)政,前后計執(zhí)政凡二十五年。死謚文明太皇太后。孝文帝前期改革多由其主持。班祿制、三長制、均田令、租庸調等多出其手或核定,對穩(wěn)定北魏王朝統(tǒng)治起到巨大作用。
馮道(882-954),字可道,自號長樂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滄州西)人。后唐、后晉時,歷任宰相;契丹滅后晉,又附契丹為太傅;后漢時,任太師;后周時,又任太師、中書令。曾作《長樂老自敘》。后世因其歷仕五姓,每加非議。后唐長興三年,在他倡議下,由田敏等人在國子監(jiān)內校定九經文字,雕版印刷,至后周完成,后世稱五代監(jiān)本。官府大規(guī)??虝源耸?。
馮延巳(903-960),五代詞人。又名延嗣,字正中。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南唐中主李璟時,官至同平章事。馮延巳學問淵博,善辯說,工書法,能詩歌,尤喜為詞。宋陳世修《陽春集》輯錄一百二十首,今人夏承燾有《馮正中年譜》。
馮京(1021-1094),北宋臣。字當世,鄂州咸寧(今屬湖北)人。仁宗時進士。歷官翰林學士,知開封府。神宗時進參知政事,屢與王安石爭議新法。出知毫州、成都府等地,后復被召入朝。哲宗時以太子少師致仕。
馮子振(約1257-約1314),元散曲家。攸州(今湖南攸縣)人。字海粟,號“怪怪道人”。曾任丞事郎、集賢待制。所作散曲,多為個人閑適生活。善行草書。
馮國用(1323-1358),元末定遠(今屬安徽)人。喜讀書,通兵法,與弟馮勝結寨自保。繼投朱元璋,勸其先拔集慶(今江蘇南京),然后四出征伐。為元璋幕府,命典親兵。后隨軍南下,攻取鎮(zhèn)江、丹陽、寧國等地,從征金華、紹興,升至親軍都指揮使。死于軍中,追封郢國公。
馮惟敏(1511-約1580),明散曲家。字汝行,號海浮,山東臨朐人。嘉靖舉人,官保定府通判。與兄惟健、弟惟訥都以詩文著稱,散曲尤有名。為《三界一覽》、《財神訴冤》諷刺貪官酷吏,頗為辛辣。詩文內容多同情民間疾苦,語言通俗,氣勢壯闊,風格清爽。有《海浮山堂詞稿》、《擊節(jié)余音》等。
馮夢龍(1574-1646),明文學家、戲曲家。字猶龍,別署龍子猶、顧曲散人、墨憨齋主人等,長洲(江蘇吳縣)人。貢生。官壽寧知縣、丹徒訓導。曾參加抗清。南明亡,殉難于籍。重視戲曲、小說和通俗文學。著有話本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世稱“三言”。另有時調集《桂枝兒》、散曲《太霞新奏》、筆記《古今談概》、改寫小說《平妖傳》及《墨憨齋定本傳奇》等。
馮錫范,鄭成功部將。明末清初福建泉州人。鄭經繼延平郡王位時,任侍衛(wèi),參預掌管臺灣諸事??滴跏?1674)乘耿精忠起兵反清之機,隨鄭經渡海入閩,攻取漳、泉等地。鄭經死,以計罷除陳永華兵權,擁立鄭克塽為延平郡王,獨攬朝政。二十二年,清軍攻臺灣,挾鄭克塽降清,領伯爵。
馮銓(1595-1672),清臣。順天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字振鷺。神宗萬歷間進士。天啟中,官至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與魏忠賢互相勾結,參與殺害楊漣、熊廷弼等。充任“三朝要典”總裁官思宗崇禎時,以閹黨被廢黜。清軍入關后,復被征用。累官弘文院大學士等職。
馮班(1602-1671),清詩人。江蘇常熟人,字定遠,號鈍吟老人。明諸生,入清后佯狂避世。擅書法,四體皆精,尤工小楷。論詩不取江西派,亦力攻嚴羽,但仍以“詩教”為立論的依據。嘗與兄舒評點《才調集》。著有《嚴氏糾繆》、《鈍吟雜錄》、《鈍吟詩文稿》、《馮氏小集》等。
馮雙禮,明末農民軍張獻忠部將。獻忠死,與諸將聯(lián)明抗清。1652年從李定國出兵克桂林、衡州(湖南衡陽),進至長沙。旋奉孫可望命撤兵。1657年孫可望謀叛,進兵云南,他留守貴州,與李定國平定叛亂。次年扼守盤江東岸貴陽附近雞公背,為清軍所敗,退入云南。李定國西撤,令他守昆明。后為清兵擒殺。
馮云山(約1815-1852),太平天國領袖。又名乙龍,廣東花縣人。道光二十三年(1843)入拜上帝教,與洪秀全赴廣西宣傳該教,謀劃起義。二十九年與洪秀全、楊秀清等結成異姓兄弟,形成領導核心。參與金田起義,任后軍主將和前導副軍師,封南王。創(chuàng)天歷,協(xié)助洪秀全訂立《太平軍目》、《太平官制》和《太平禮制》。咸豐二年(1852)在全州中炮受傷而死。
馮桂芬(1809-1874),清思想家。字林一,號景亭,江蘇吳縣人。道光進士。初在蘇州辦團練,后入李鴻章幕府。重經世致用之學,主張采西學,制洋器,“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其思想理論對洋務派有很大影響。有《顯志堂集》、《校邠廬抗議》、《說文解字段注考證》等。
馮子材(1818-1903),清將領。字南干,號萃亭。欽州(今屬廣西)人。行伍出身。早年曾參加廣東天地會起義。1851年投降清軍后,參與鎮(zhèn)壓太平天國革命。1862年任廣西提督。1875年調任貴州提督。1881年回任廣西。次年因年老退職。1884年法軍侵犯滇桂邊境,積極參加抗法戰(zhàn)爭。經兩廣總督張之洞推薦,次年2月又重新被起用,任廣西關外軍務幫辦,于3月29日收復涼山,取得了鎮(zhèn)南關(今友誼關)、涼山大捷,扭轉了戰(zhàn)局。在中法戰(zhàn)爭中,對清政府的屈辱求和表示不滿。中法戰(zhàn)爭后,曾任云南、貴州提督。1902年因病離職,次年病故。
馮如(1883-1912),我國第一個飛行家和飛機設計師。號鼎三,廣東恩平人。初赴美舊金山當華工。工余鉆研西方先進工藝技術,并學習設計制造飛機。宣統(tǒng)二年(1910)制成當時世界上性能較好的飛機并參加國際飛行比賽,獲第一名。拒絕美國重金聘任,于次年帶自制飛機回國。1912年在廣州舉行飛行表演時失事身亡。追授為陸軍少將,葬于黃花崗。
其他馮姓名人有周末善士馮婦;西漢元帝婕妤馮媛,大臣馮立,史學家馮商;南朝梁將領馮道根;唐文學家馮宿,詩人馮著;五代書法家馮吉;南宋名醫(yī)馮氏;明文學家馮舒;清大臣馮溥,學者馮景,畫家馮承輝等。近現(xiàn)代名人有愛國將領馮玉祥,政治家馮鉉、馮仲云,新四軍將領馮達飛,解放軍將領馮白駒,直系軍閥首領馮國璋,電子學家馮秉銓,地質學家馮景蘭,農學家馮澤芳,生物學家馮蘭洲,神經生理學家馮德培,史學家馮承鈞,民族史學家馮家升,哲學家馮定、馮友蘭、馮契,文學評論家馮雪峰、馮牧,作家馮乃超、馮文炳、馮驥才、馮沅君,女小說家馮鏗,詩人馮至,詞人馮煦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qimingdaquan/27567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姓褚的名人
下一篇: 姓王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