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于的名人
網(wǎng)絡(luò)
2023-08-24 20:45:26
于姓,是中文姓氏之一
,在《百家姓》排第82位
,中國大陸第38大姓(2006年統(tǒng)計)
。
歷史上部分姓于的名人

于定國(?-前40)西漢丞相
。字曼倩
。東海郯縣(今山東郯城西南)人
。少時隨父學(xué)法
。為獄吏
、郡決曹
。宣帝時,任廷尉
。為人謙恭
,能決疑平法,被時人所稱贊
。后為丞相
,封西平侯。
于吉
,東漢末期的道士
,漢族,瑯琊(今山東膠南)人
,被普遍認(rèn)為是道教經(jīng)典《太平經(jīng)》的作者
,《三國志》記載為孫策所殺。
于禁(
?-221年)
,字文則,泰山鉅平(今山東泰安南)人
。三國時期魏國武將
。本為鮑信部將,后屬曹操
,曾于張繡造反時討伐不守軍紀(jì)的青州兵
,同時為迎擊敵軍而固守營壘,因此曹操稱贊他可與古代名將相比
。然而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襄樊之戰(zhàn)中
,于禁在敗給關(guān)羽后投降,致使晚節(jié)不保
。關(guān)羽敗亡后
,于禁從荊州獲釋到了吳國
。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孫權(quán)遣還于禁回魏
,同年去世
。
于謹(jǐn)(493—568、5
、5)
,字思敬,小名巨彌
,河南洛陽(今河南洛陽)人
,南北朝時期北魏、西魏
、北周著名將領(lǐng)
、戰(zhàn)略家。出身官吏世家
,六世祖于栗磾為北魏名臣
;曾祖于婆為北魏懷荒鎮(zhèn)將;祖父于安定為平?jīng)隹な?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高平郡將
;父親于提為隴西郡守,荏平縣伯
。北周保定二年(562年)時
,因于謹(jǐn)?shù)脑虮蛔焚洖槭钩止?jié)、柱國大將軍
、太保
、建平郡公。
于志寧
,于謹(jǐn)?shù)脑鴮O
,于宣道之子,過繼叔父于宣敏
。大業(yè)末年
,于志寧任冠氏縣長,因?yàn)樯綎|民變?nèi)浩?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于志寧辭官回鄉(xiāng)
。617年,李淵起兵入關(guān)中
,任其為銀青光祿大夫
。629年,任中書侍郎
,后加散騎常侍
、太子左庶子
,封黎陽縣公。640年
,兼太子詹事
。643年,李承乾被廢
,東宮屬官都被問罪
,只有于志寧受到表彰。李治被立為皇太子
,于志寧再任太子左庶子
。太宗去世,李治繼位
,于志寧任侍中。650年
,加光祿大夫之位
,進(jìn)封燕國公。652年
,兼太子少師
。656年,轉(zhuǎn)太子太傅
。659年
,任太子太師、同中書門下三品
。665年
,于志寧薨,贈幽州都督
,謚號為定
。
于頔唐朝大臣。浜庢嘗字允元
,行二十九
,河南(今河南洛陽)人。始以門蔭補(bǔ)千牛
,調(diào)授華陰尉
。建中四年以攝監(jiān)察御史充入蕃使判官。遷司門員外郎兼侍御史
,充入蕃計會使
。歷長安令、駕部郎中
。貞元七年出為湖州刺史
,有政聲
,與詩僧皎然等唱酬。
于琮
,于敖子
,河南人也。落拓有大志
,雖以門資為吏
,久不見用。大中朝
,駙馬都尉鄭顥以琮世故
,獨(dú)以器度奇之。會有詔于士族中選人才尚公主
,衣冠多避之
。顥謂琮曰:“子人才甚佳,但不護(hù)細(xì)行
,為世譽(yù)所抑
,久而不調(diào),能應(yīng)此命乎
?”琮然之
。會李藩知貢舉,顥托之登第
;其年遂升諫列
,尚廣德公主,拜駙馬都尉
。累踐臺閣
,揚(yáng)歷藩府。乾符中同平章事
。
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
,字廷益,號節(jié)庵
,官至少保
,世稱于少保。漢族
,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錢塘縣人
。因參與平定漢王朱高煦謀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
,擔(dān)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撫
。明英宗時期,因得罪王振下獄
,后釋放
,起為兵部侍郎
。土木之變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鈺監(jiān)國
,擢兵部尚書
。于謙力排南遷之議,決策守京師
,與諸大臣請郕王即位
。瓦剌兵逼京師,督戰(zhàn)
,擊退之
。論功加封少保,總督軍務(wù)
,終迫也先遣使議和
,使英宗得歸。天順元年因“謀逆”罪被冤殺
。謚曰忠肅
。有《于忠肅集》。于謙與岳飛
、張煌言并稱“西湖三杰”。
于成龍
,字北溟
,別號子山,山西永寧州(今山西離石)人
。生于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
,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四月,為清代名臣
。
于敏中(1714年—1779年)
,字叔子,一字重棠
,號耐圃
,江蘇金壇人。乾隆二年(1737年)進(jìn)士
,官至文華殿大學(xué)士兼軍機(jī)大臣
。在乾隆朝為漢臣首揆執(zhí)政最久者。乾隆三十八年
,詔議開館校書
,初劉統(tǒng)勛反對,于敏中主力開館
。四庫全書館開
,于敏中為正總裁
。于敏中擅長翰墨,書風(fēng)近董其昌
,是當(dāng)時頗有影響的書法家
。卒謚文襄。有《臨清紀(jì)略》
。
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
,漢族,陜西三原人
,祖籍涇陽
,是我國近代、現(xiàn)代著名政治家
、教育家
、書法家。原名伯循
,字誘人
,爾后以“誘人”諧音“右任”為名;別署“騷心”“髯翁”
,晚年自號“太平老人”
。于右任早年系同盟會成員,長年在國民政府擔(dān)任高級官員
,同時也是中國近代書法家
,復(fù)旦大學(xué)、上海大學(xué)
、國立西北農(nóng)林?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茖W(xué)校(今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xué))等中國近現(xiàn)代著名高校的創(chuàng)辦人。
于省吾(1896~1984)古文字學(xué)家
。字思泊
,號雙劍誃主人、澤螺居士
、夙興叟
,漢族,遼寧省海城縣人
。
姓于的男明星:
于正
、于榮光、于海
、于和偉
、于謙、于小彤、于小偉
、于波
、于洋、于是之
、于仁泰等等
。
姓于的女明星:
于丹、于藍(lán)
、于小慧
、于娜、于莉
、于芷蔚
、于莎莎、于芷晴
、于明加
、于素秋等等。
俞氏的起源與演變
俞是中國第119個人口最多的姓氏
,俞在長三角地區(qū)占據(jù)主導(dǎo)地位
。當(dāng)代余姓人口約占全國人口的0.11%,總?cè)丝诩s140萬
。
于的名字與圖騰
余
,原意是用木頭造一艘船。在古代
,先以天然空心樹干為舟
,后以空樹干為舟,是知字
。甲骨文中的禹,其下部是一只船
,是一只船的象形字
;上半部分是一個三角形符號。文的禹
,左有船
,右有尖木鑿,形似人鑿成的船
,旁邊的點(diǎn)表示鋸末
。小篆中的于,下部豎曲線表示船在水上行走的水紋
。后來楷書的水紋變成了豎刀
。古代的禹人生活在河岸邊,制造獨(dú)木舟和擺渡是他們的拿手絕活,于是形成了禹氏族
,禹氏的誕生也與此有關(guān)
。
俞氏的起源與演變
俞氏的主要來源有和姬姓兩種。
第一個來自于之
,
黃帝時代的一個好醫(yī)生
。據(jù)說于之的醫(yī)術(shù)不僅限于“對癥下藥”。其實(shí)已經(jīng)可以“削皮
、去筋
、洗五臟”,達(dá)到了祛除病根的程度
。稱“于”
,意為恢復(fù),故其姓于
。這位名醫(yī)之后便是
,而中國大部分的俞姓都尊為祖。
第二個出自姬姓
。春秋時期鄭公子名為
,周名為鄭司徒,后來其他家族名為
,生活在秦漢時期
,漢景帝來的時候,和分家
。所以重慶
、渝、渝同屬一個集團(tuán)
,在史書中有時是相互交流的
。虞姬姓氏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
外源基因流入
姓于的其他民族很少
。滿清八旗的尼瑪哈和蒙古人的海拉蘇改姓只是在清初
。東北的俞姓與這兩個滿族宗族的改姓有關(guān)。
歷史上商禹的分布與遷徙
俞氏出現(xiàn)后
,主要活動于陜西
、河南一帶。他東遷北遷
,到了晉代
,于的足跡已經(jīng)到了河北、山東
。到了唐代
,俞氏迅速發(fā)展到江南。當(dāng)時,在河北滄州
、山東曲阜
、滕州、浙江紹興等地
,俞氏已經(jīng)成為當(dāng)?shù)氐耐?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到了宋代,俞氏進(jìn)一步向東南聚集
,遍布南方
。
宋朝時,余姓有兩萬多人
,約占全國人口的0.27%
,居第71位。俞氏當(dāng)時主要分布在浙江
、安徽和江西
,約占三省俞氏總?cè)丝诘?0%。其次分布在廣西
、江蘇
、福建、河南
、河北
、山西。浙江是余姓第一大省
,約占全國余姓總?cè)丝诘?7%
。基本上在國內(nèi)形成了一個以長三角為中心的余姓聚集區(qū)
。
明朝時期
,余姓約有41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44%
,居第57位
。浙江仍然是俞氏第一大省,約占俞氏人口的50%
。余姓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西
、江蘇
、安徽四省,約占全國余姓總?cè)丝诘?4%
。禹的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遷移
。余姓多集中在長三角。
當(dāng)代俞氏的分布與圖譜
俞姓人口已達(dá)140萬,居全國第119位
,約占全國人口的0.11%
。自宋代以來,1000年間
,俞氏人口增長率呈A型
。目前,余姓第一大省仍是浙江
,約占全國余姓人口的30%
。俞氏主要分布在浙江、安徽
、江西
、江蘇四省,集中了全國72%的俞氏人口
。其次
,分布在上海、遼寧
、福建
、廣西。在中國形成了一個以長三角為中心的余姓分布區(qū)
。
俞氏分布于浙江-上海
、安徽-江蘇大部、湖北東部
、江西-福建北部
、廣西中部、云南大部
、甘肅中部
、青海東部、寧夏西部
、遼寧西南部
。余氏在本地人分布的頻率約為0.24%,中心區(qū)可達(dá)1.1%以上
。上述區(qū)域覆蓋面積約占中國總面積的10.4%
,其中約65%的區(qū)域有人居住。安徽北部
、魯豫東部
、湖北中部、江西南部
、臺灣省
、廣東東北部和西部
、湖南和廣西大部、四川和云南西部
、貴州南部
、寧夏大部
、甘肅南部和西部
、遼寧大部、內(nèi)蒙古東南部和西部等地
,當(dāng)?shù)厝巳褐械挠谛辗植碱l率約為0.08%-0.24%
,上述地區(qū)的覆蓋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23.4%
。
俞氏傳統(tǒng)文化
王鶴堂郡,姓于
,主要包括河間
、河?xùn)|、江陵
。俞姓鄭
,鄭的名字叫俞,是明朝的人
。余對的兵法很熟悉
。當(dāng)他在福建當(dāng)連長時,他帶領(lǐng)余家俊抗擊日本侵略者
,成為一名著名的士兵
。他家叫正氣堂,還寫過正氣堂集
。他們的后代以正氣為堂名
。
俞氏重要對聯(lián)有以下五幅:
志在山水;放了林泉
。
明星十友
;河間四公。
漁民送驕傲
;云谷藏書
。
葬于土,禹妻孝
,荊門借粟
,與禹同居。
詩知法
,得山川之音
;
鼓勵庸俗育兒,征和綁嘉禾之差
。
目前
,上海圖書館收藏有86部俞氏宗譜,國內(nèi)其他單位圖書館也收藏有213部俞氏宗譜
。
名人頻率和家族圣賢
從755年到79000年
,共收集了140位姓于的名人,占名人總數(shù)的0.31%
,在名人姓氏排行榜中排名第76位
;余的著名文學(xué)家占全國文學(xué)家總數(shù)的0.28%,排名第79位
。于名醫(yī)占全國所有醫(yī)學(xué)博士的o.6%%
,排名第38位;于的著名藝術(shù)家占中國藝術(shù)家總數(shù)的0.51%
,排名第45位
。
歷代俞氏重要人物有:春秋時期的秦、西漢司徒于玉蓮
;宋代大理舒邵青于吉
;宋元時期的道家學(xué)者顏瑜;明朝樞密院官員余
,福建連長余
;清代道光學(xué)者、學(xué)者俞樾
,學(xué)者俞
;昆曲藝術(shù)家余素祿、教育家余慶堂
、臺灣省省“主委”余鴻鈞
;當(dāng)代地質(zhì)學(xué)家、古生物學(xué)家俞
,畫家
,分類學(xué)家、園藝家俞德訓(xùn)
,作家
、紅學(xué)家俞平伯,植物病理學(xué)家俞大龍
,戲劇家
,語言學(xué)家俞敏。
俞氏血型
裕民的血型分布如下:0型占34.7%
,A型占29.7%
,B型占27.1%,AB型占8.5%
。
歷史上姓于的名人有哪些
回答了覺得可以要采納
于姓的名人很多
,把主要名人都列出來了
,請看完比較全面
一、姓氏源流
于(Yú)姓源出有四:
1
、出自姬姓
,為周武王姬發(fā)的后代,以國名為氏
。據(jù)《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
,周武王克商后,大舉分封諸侯
,其第二個兒子邘叔被封在邘國
。據(jù)《廣韻》所載,西周初年
,周武王封第二子(有說第三子)于邘(故城在今河南省沁陽西北于邘邰鎮(zhèn))
,稱于邘叔。后來
,于邘叔的子孫就以國名為氏
,有的姓了邘;有的則去邑旁姓于
,是為河南于氏
,史稱于姓正宗。
2
、出自古復(fù)姓淳于氏
,為唐代時避諱憲宗李純所改單姓于氏。據(jù)《古今姓氏書辯證》等所載
,淳于公子孫
,以國名為姓,稱為淳于氏
。唐貞觀年間所定皇族七姓
,有淳于氏。至唐憲宗李純時
,為避諱(“純”“淳”同音)
,復(fù)姓淳于氏改為單姓于氏。到了宋代
,又有部分于姓恢復(fù)淳于姓
,也有一部沿襲未改的,形成此支于氏
。
3
、出自北魏時的萬忸于氏,為孝文帝漢化改革時,恢復(fù)本姓于
。據(jù)《路史》所載
,鮮卑族的萬忸于氏原為山東于姓人,后隨鮮卑改之
,孝文帝漢化改革
,又復(fù)于姓。這一支于氏雖然是從鮮卑族的萬忸于氏所改
,一向也被當(dāng)作外來的姓氏看待,但在實(shí)際上
,他們?nèi)匀皇菨h族于姓的后代
,只是在漢代之時,有一位名為于公的后代
,隨著拓跋氏離開了中原
,并且為了適存于鮮卑族而改姓為萬忸于氏,等到后來鮮卑族的拓跋珪在我國北方建立了北魏
,才又“重回娘家”
,復(fù)姓為于而已。
4
、出自賜姓或少數(shù)民族改于姓而來:
① 明朝時賜元人巴延達(dá)哩姓于名忠
,清八旗尼瑪哈氏改于姓。
② 又有達(dá)斡爾
、鄂倫春
、土、回
、高麗等小數(shù)民族有改于姓者
。
得姓始祖:于邘叔。為周武王姬發(fā)之次子(一說第三子)
,武王滅商后
,大舉分封諸侯,他把于邘國分封給于叔
,起初于叔為于邘叔
,其名得于封地。后來于邘國的子孫就以國為氏
,有的姓了于邘
,后來干脆去掉邑旁姓于,稱為于姓
,史稱于姓正宗
,是為河南于氏,后世于姓尊于叔為于姓的得姓始祖
。
二
、遷徙分布
繁衍播遷河南沁陽縣北部一帶
,是古于邘國所在地,當(dāng)然也是于姓的發(fā)祥地
。在于邘國滅亡后較長的一段時間里
,于姓基本上都生活在今河南省境,播遷基本是以河南境內(nèi)為主
,如方城
、午湯、許昌
、伏牛山等地
。秦漢時期,于姓人開始以河南為中心緩慢向周邊播遷
,北遷山西
、河北、東遷安徽
、山東
,西遷陜西、甘肅
,此期于姓主要是以我國北方的中原地區(qū)為繁衍播遷的中心
,并形成三大郡望,即河南
、東海
、河內(nèi),由此
,東遷入山東的于姓也開始興旺起來
。魏晉南北朝時期,長期的軍閥紛爭割據(jù)
,造成“白骨露于野
,千里無雞鳴”的慘狀,于姓人跟隨著逃難大軍
,大舉南遷于東南廣大地區(qū)
,五胡亂華,促進(jìn)了民族間的交流與融合
,而戰(zhàn)爭又使中原地區(qū)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為躲避戰(zhàn)亂,處于河南南部的于姓則就近南下湖北
,后輾轉(zhuǎn)于四川
、湖南。隋唐時期,由于國家統(tǒng)一
,戰(zhàn)亂減少
,也由于國人根深蒂固的戀家思想,于姓遷徙有等于無
,卻繁衍昌盛起來
,于姓相繼在北方形成了幾處大的望族。北宋末年
,金兵攻陷東京汴梁(今河南省開封)
,并擄走徽、欽二宗
,有于姓人隨往黑龍江
。南宋后期,于姓開始由浙入閩
,由閩入粵。元末農(nóng)民起義軍四起
,社會動蕩不安
,江南人口銳減,由于山西表里山河的特殊優(yōu)越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