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姓,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62位。
歷史上姓鮑的名人:
鮑宣:渤海高城(今河北省鹽山東南)人,西漢大臣。好學(xué)明經(jīng),舉孝廉為郎,官至司隸。常上書諫爭,其言少而文多實。曾批評西漢末年“民有七亡而無一得”、“有七死而無一生”。鮑永:上黨屯留人,漢初大臣。更始時任尚書仆射,行大將軍事,封為中陽侯。漢光武時出任魯郡太守,封關(guān)內(nèi)侯。后又出任司隸校尉,東海相、兗州牧等。
鮑昱:上黨屯留人,東漢大臣。任汝南太守時,因郡多陂池,歲歲決壞,他征發(fā)民工,用石頭建造水門,攔泄得法,民以殷富。遷司徒,又代牟融為太尉。
鮑恢:扶風(fēng)(今陜西省興平)人,東漢官吏。光武時,被鮑永辟為都官從事,抗直不避權(quán)貴。帝告誡貴戚,當(dāng)斂手以避二鮑。
鮑信:泰山人,東漢末官吏。任騎都尉,避董卓之亂,引兵回鄉(xiāng),旋為濟北相,與袁紹等共討董卓,后為黃巾軍所殺。其子鮑勛剛直守正,曹丕時拜侍御史,出為右中郎將。
鮑照:字明遠,東海(今江蘇省漣水)人,南朝宋文學(xué)家、詩人。出身寒微,一生懷才不遇,羈族他鄉(xiāng),受盡坎坷。所作樂府詩多寫邊塞戰(zhàn)爭和征夫戍卒之情景。七言樂府對后世影響尤大。代表作為《擬行路難》,表現(xiàn)強烈的憤世激情。有《鮑參軍集》。
鮑靚:晉代道教徒。字太玄,東海人,或云陳留人,或云東海陳留人,或云上黨人。漢司徒鮑宣之后。據(jù)《晉書》等記載,5歲時對父母說:“我本是曲陽李家子,9歲墜井死?!备改笇ぴL得李氏,推問,果符其說。靚兼學(xué)道教和儒典,明天文、《河圖》、《洛書》。遷南陽中部都尉,為廣東南海太守。曾入海遇風(fēng),煮白石充饑。曾與許謐往還。曾見仙人陰長生,得受道訣。為許邁、葛洪之師,葛洪之岳父。享年百余歲?;蛟颇赀^七十而尸解。或云后還丹陽,卒葬于召子岡?;蛟朴诹_浮山得道。
鮑姑:名潛光(約309-363),上黨(今山西省長治)人,晉代廣東南海太守鮑靚之女,醫(yī)家葛洪之妻。鮑姑從小生長于仕宦兼道士家庭,深受道教影響,后從夫在廣東羅浮山行醫(yī)煉丹。鮑氏醫(yī)術(shù)精湛,尤長于灸法,以治贅瘤與贅疣擅名。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當(dāng)?shù)厥a(chǎn)的紅腳艾進行灸治,取得顯著療效?!懊抠橉?,灸之一炷,當(dāng)即愈。不獨愈病,且兼獲美艷?!笔俏覈鴼v史上第一位女針灸家。
鮑防:襄州襄陽(今湖北省襄樊)人,唐代大臣。玄宗時進士,累官至工部尚書,所至皆有政績。工詩,喜將針砭時弊入詩。
鮑超:字春亭,后改字春霆,四川省夔州(今奉節(jié))人,行伍出身,清朝湘軍將領(lǐng)。曾救曾國藩于安徽祁門脫險,旋升提督。所部號“霆軍”,為湘軍主力。
鮑叔牙:春秋時齊國的大夫,以知人著稱。少年時和管仲友善,后因齊亂,隨公子小白出奔莒,管仲則隨公子糾出奔魯。襄公被殺,糾和小白爭奪君位,小白得勝即位,即齊桓公?;腹蚊麨橄啵o謝,保舉管仲。后來齊國經(jīng)管改革,日漸富強,齊桓公也成為春秋時期的首霸。鮑敬言:晉朝思想家。他的“無君論”思想,部分內(nèi)容保存于葛洪《抱樸子·詰鮑篇》中。其“無君論”思想,在當(dāng)時玄學(xué)泛濫中放一異彩,閃爍著樸素唯物論的光輝。
鮑慎由:處州龍泉(今屬浙江?。┤?,北宋學(xué)者。哲宗時進士,累官工部員外郎。曾從王安石、蘇軾學(xué),為文汪洋閎肆,詩尤高妙。有《夷白堂小集》。
鮑象賢:明朝時歙人,曾先后在七省十二任為官,有“仕不擇地,官不擇位”的名言,曾領(lǐng)兵鎮(zhèn)守南北邊陲,卒贈工部尚書,立坊旌表。
鮑志道:明朝時歙人,與鮑象賢同族,那時有名的大鹽商,樂善好施,清嘉慶十年〔1805〕,洪水泛濫,帶領(lǐng)眾商捐米6萬石、麥4萬石,用以賑災(zāi),爾后再捐銀300萬兩,資助治水工程。他的兒子志父業(yè),也多有善舉。督撫將鮑氏父子的義舉事跡上奏朝廷,皇上恩準(zhǔn)修筑“樂善好施”即“義”字坊?!傲x”字坊在全國還是比較少見的,而在安徽黃山市歙縣棠樾村,鮑氏家族有七道牌坊,分別以“忠、孝、節(jié)、義、節(jié)、孝、忠”而立,正著讀,反著讀都一樣,是不是挺有意思的?
鮑承先:明末清初應(yīng)州(今山西省應(yīng)縣)人,初為明將,曾任參將。后降后金,曾獻離間計,使崇禎誤殺清之大患袁崇煥。后又建漢軍八旗,他隸正紅旗,官至宰相?,F(xiàn)北京鮑家街即其府第。山西應(yīng)縣鮑氏即其后裔。
鮑廷博:字以文。清朝安徽歙縣人。家中藏書極富。乾隆時繭訪遺書,廷博進家藏書600余種。又??吨蛔泯S叢書》30集,每集8冊,收書200余種,在清代叢書中,以精善見稱。著有《花永軒泳物詩存》。嘉慶十九年(1814年)逝世。終年86歲。
鮑先志:湖北省麻城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lǐng)。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兵團軍政治委員兼川東軍區(qū)萬縣軍分區(qū)政治委員,中共萬縣地委書記,山東軍區(qū)政治部主任,華東軍區(qū)政治部第二副主任,南京軍區(qū)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濟南軍區(qū)副政治委員。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
鮑曙巖:江蘇宜興人字“郎石”,齋號“御陶坊”國家級工藝美術(shù)師。系陶都宜興著名百年老字號“鮑生泰”之第4代嫡系傳人。是紫砂文人壺派杰出代表人物。
姓鮑的男明星:
鮑大志、鮑國安、鮑德熹、鮑方等等。
鮑春來,中國羽毛球運動員。身高臂長,動作靈活,打球悟性較高。1983年2月17日出生于湖南長沙。2000年廣州世青賽上勇奪男單冠軍,由此被選入國家一隊,逐漸開始在一系列國際比賽中嶄露頭角,并成長為中國男隊的絕對主力。2006年韓國公開賽上奪得其職業(yè)生涯首次單打冠軍。2007年11月于廣州首次奪得中國羽毛球超級賽冠軍。擁有亞錦賽、德國公開賽、日本超級賽、韓國公開賽、新加坡超級賽等一系列單打冠軍頭銜。并曾是2005、2011蘇迪曼杯和2004、2006、2008、2010湯姆斯杯團體冠軍成員。2011年9月21日,鮑春來宣布退出國際羽聯(lián)賽事。
姓鮑的女明星:
鮑蕾
鮑蕾,1976年8月2日生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道里區(qū),1999年畢業(yè)于上海戲劇學(xué)院表演系,現(xiàn)為上海話劇藝術(shù)中心演員。
1999年出演的電視劇《紅色警戒獲得柏林影展金熊獎,并入圍7項奧斯卡獎。1986年演出的梅戲代表作《女駙馬》播出后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并于次年獲第五屆大眾電視金鷹獎。2001年參演了電視劇《紫色檔案》。2011年出演了曹禺改編的話劇《家》。[1]
2006年6月與陸毅結(jié)婚,2008年10月26日生有一女。
鮑起靜
鮑起靜,香港著名女演員,現(xiàn)為香港電視合約女藝員。已故國語電影明星及前無線電視藝員鮑方次女,其弟是繼黃宗沾之后第二位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攝影獎的華裔得主鮑德熹。鮑起靜早年在長城電影公司當(dāng)演員,1979年開始加入麗的電視,她在亞洲電視演出多部電視劇,亦主持下午資訊節(jié)目《下午茶》。2009年,鮑起靜憑電影《天水圍的日與夜》中的出色表演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
鮑鯨鯨
鮑鯨鯨,原名鮑晶晶(豆瓣網(wǎng)名是大麗花),1987年1月19日生于北京。小說《失戀33天》《游記,或是指南》的作者。《失戀33天》電影的編劇。自稱“職業(yè)宅女”(并非OTAKU,統(tǒng)稱偽宅)思維敏銳,文字功底扎實,身后拖著無數(shù)個人格,一路走得花樣迭出,毫不寂寞。2012年《失戀33天》獲得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2013年,和《失戀33天》導(dǎo)演滕華濤合作的第二部電影《等風(fēng)來》將于12月31日公映。
鮑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譜、歷史名人)
姓氏起源
古代春秋時,遠古大禹的后裔叔牙,受封為鮑邑(在今山東丙城縣)的首領(lǐng),其子孫便以封邑為姓,世代相傳姓鮑。
聚集地:暫無
堂號
《姓苑》記載:“系出姒姓。夏禹后。春秋時妃公子有仕齊者,食采于鮑,因以命氏”。望出上黨、泰山、東海、河南。
歷史名人
鮑叔牙——即鮑叔,春秋時齊人。與管仲交,知管仲賢。鮑叔牙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射小白中鉤,及小白立,為桓公,鮑叔牙遂
進管仲,相桓公九合諸侯,而成霸業(yè)管仲嘗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惫屎笫姥匀酥嘀?,必稱管鮑。
鮑廷博一一字以文。清朝安徽款縣人。家中藏書極富。乾隆時繭訪遺書,廷博進家藏書600余種。又??吨蛔泯S叢書》30集,每集8冊,收書200余種,在清代叢書中,以精善見稱。著有《花永軒泳物詩存》。嘉慶十九年(1814年)逝世。終年86歲。
一、姓氏源流
鮑(Bào 鮑)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姒姓,為春秋時夏禹裔孫敬叔之后,以邑(國)名為氏。據(jù)《姓苑》記載:“系出姒姓。夏禹后。春秋時杞公子有仕齊者,食采于鮑,因以命氏”。又據(jù)《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所載,春秋時,夏禹裔孫敬叔(即杞公子)仕齊,食采于鮑邑(原為 夏朝 的諸侯國,故城在今山東省歷城東三十里),其子叔牙以邑(國)名為氏,稱為鮑姓。
2、出自庖犧氏,即伏羲氏,其后有鮑姓。
3、出自他族中有鮑氏:
① 據(jù)《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時期,北魏代北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俟力伐氏(一說為俟力氏)隨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陽,與漢族融合,遂改姓“鮑”,稱為鮑氏。另外,同時還有,代北的少數(shù)民族“鮑俎氏”也有改姓鮑的。
② 清滿洲八旗姓保佳氏、瓜爾佳氏等后均有改姓鮑者。
③ 景頗族金別氏,漢姓為鮑;佤族羊布拉氏(亦稱尤斯拜氏),漢姓為鮑。
④ 內(nèi)蒙古東部蒙古孛兒只斤氏后改為鮑姓。
⑤ 今滿、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鮑叔牙。夏禹裔孫敬叔之子,春秋時齊國大夫。其父敬叔被封于鮑,叔牙開始以封邑為氏,稱鮑叔牙。叔牙少時與管仲友善,管仲家貧母老,他常給以資助,遂成莫逆之交。襄公亂政時,管仲隨公子糾奔魯,他隨公子小白出奔莒。及襄公被殺,小白得內(nèi)援回國,被立為齊君,擬任他為上卿。他力勸桓公將囚拘的管仲開釋,使之代己位,而以身下之。管鮑之交,世傳美談。鮑姓子孫也就尊這位德行高尚的鮑姓先人為其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鮑姓發(fā)源于今山東歷城,鮑叔牙的子孫在齊國世襲卿位,見于史冊的有玄孫鮑牽(鮑莊子),還有鮑文子、鮑蘇,并有裔孫鮑焦隱居于周的國都(今河南省洛陽)。戰(zhàn)國初,田氏代齊后,子孫有逃往今河北、河南、山東、江蘇間地者。兩漢時,鮑姓名人漸多,西漢末的鮑宣,乃渤海高城(今河北省鹽山)人,后被王莽所殺,他極有預(yù)見的在生前將長子鮑永、次子鮑升避居于上黨屯留(今屬山西?。?,鮑永子鮑昱、孫鮑德、玄孫鮑昂俱有名于當(dāng)世,尤以鮑昱最為著名,他貴至宰相,為后世鮑姓上黨郡望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東漢時還有扶風(fēng)(今陜西省興平)人鮑鴻、鮑恢,京兆新豐(今陜西省臨潼)人鮑郵,東漢初的九江(今安徽省鳳陽)人鮑駿……。表明在秦漢之際,鮑姓已分布于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并有一支進入安徽。魏晉南北朝時期,繁衍于山東、江蘇間地,古屬東??ぶ氐孽U姓人丁興旺,名家輩出,著名南朝樂府詩人鮑照即為此郡鮑姓之杰出代表。此郡鮑姓由于離東晉、南朝之國都南京較近,其由于仕宦、逃難進入今浙江、江蘇、湖北等地。此際,繁衍于上黨、泰山、河南郡的鮑姓亦呈族大人眾、名家輩出之態(tài),昌盛為鮑姓上黨、泰山、河南郡望。唐末至五代的動亂導(dǎo)致鮑姓在今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定居下來。兩宋時,鮑姓發(fā)展出現(xiàn)了新特點,其除昌盛于山東外,繁衍于今安徽、江蘇、浙江等南方省份的鮑姓十分搶眼,名人輩出。元初、元末的動亂導(dǎo)致鮑姓向廣東、福建、廣西等地徙居。明初,山西鮑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安徽、江蘇、河北、河南等地。明中葉以后,鮑姓進入臺灣省,有清一代,鮑姓分布愈廣。如今,鮑姓在全國分布很廣,尤以青海、江蘇、山東、湖北、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五省鮑姓約占全國漢族鮑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鮑姓是當(dāng)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七十三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六。
三、歷史名人
鮑 宣:渤海高城(今河北省鹽山東南)人,西漢大臣。好學(xué)明經(jīng),舉孝廉為郎,官至司隸。常上書諫爭,其言少而文多實。曾批評西漢末年“民有七亡而無一得”、“有七死而無一生”。
鮑 永:上黨屯留人,漢初大臣。更始時任尚書仆射,行大將軍事,封為中陽侯。漢光武時出任魯郡太守,封關(guān)內(nèi)侯。后又出任司隸校尉,東海相、袞州牧等。
鮑 昱:上黨屯留人,東漢大臣。任汝南太守時,因郡多陂池,歲歲決壞,他征發(fā)民工,用石頭建造水門,攔泄得法,民以殷富。遷司徒,又代牟融為太尉。
鮑 恢:扶風(fēng)(今陜西省興平)人,東漢官吏。光武時,被鮑永辟為都官從事,抗直不避權(quán)貴。帝告誡貴戚,當(dāng)斂手以避二鮑。
鮑 信:泰山人,東漢末官吏。任騎都尉,避董卓之亂,引兵回鄉(xiāng),旋為濟北相,與袁紹等共討董卓,后為黃巾軍所殺。其子鮑勛剛直守正,曹丕時拜侍御史,出為右中郎將。
鮑 照:字明遠,東海(今江蘇省漣水)人,南朝宋文學(xué)家、詩人。出身寒微,一生懷才不遇,羈族他鄉(xiāng),受盡坎坷。所作樂府詩多寫邊塞戰(zhàn)爭和征夫戍卒之情景。七言樂府對后世影響尤大。代表作為《擬行路難》,表現(xiàn)強烈的憤世激情。有《鮑參軍集》。
鮑 靚:晉代道教徒。字太玄,東海人,或云陳留人,或云東海陳留人,或云上黨人。漢司徒鮑宣之后。據(jù)《晉書》等記載,5歲時對父母說:“我本是曲陽李家子,9歲墜井死?!备改笇ぴL得李氏,推問,果符其說。靚兼學(xué)道教和儒典,明天文、《河圖》、《洛書》。遷南陽中部都尉,為廣東南海太守。曾入海遇風(fēng),煮白石充饑。曾與許謐往還。曾見仙人陰長生,得受道訣。為許邁、葛洪之師,葛洪之岳父。享年百余歲?;蛟颇赀^七十而尸解?;蛟坪筮€丹陽,卒葬于召子岡?;蛟朴诹_浮山得道。
鮑 姑:名潛光(約309-363),上黨(今山西省長治)人,晉代廣東南海太守鮑靚之女,醫(yī)家葛洪之妻。鮑姑從小生長于仕宦兼道士家庭,深受道教影響,后從夫在廣東羅浮山行醫(yī)煉丹。鮑氏醫(yī)術(shù)精湛,尤長于灸法,以治贅瘤與贅疣擅名。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當(dāng)?shù)厥a(chǎn)的紅腳艾進行灸治,取得顯著療效。“每贅疣,灸之一炷,當(dāng)即愈。不獨愈病,且兼獲美艷?!笔俏覈鴼v史上第一位女針灸家。
鮑 防:襄州襄陽(今湖北省襄樊)人,唐代大臣。玄宗時進士,累官至工部尚書,所至皆有政績。工詩,喜將針砭時弊入詩。
鮑 超:字春亭,后改字春霆,四川省夔州(今奉節(jié))人,行伍出身, 清朝 湘軍將領(lǐng)。曾救曾國藩于安徽祁門脫險,旋升提督。所部號“霆軍”,為湘軍主力。
鮑叔牙:春秋時齊國的大夫,以知人著稱。少年時和管仲友善,后因齊亂,隨公子小白出奔莒,管仲則隨公子糾出奔魯。襄公被殺,糾和小白爭奪君位,小白得勝即位,即齊桓公。桓公任命他為相,他辭謝,保舉管仲。后來齊國經(jīng)管改革,日漸富強,齊桓公也成為春秋時期的首霸。
鮑敬言: 晉朝 思想家。他的“無君論”思想,部分內(nèi)容保存于葛洪《抱樸子·詰鮑篇》中。其“無君論”思想,在當(dāng)時玄學(xué)泛濫中放一異彩,閃爍著樸素唯物論的光輝。
鮑慎由:處州龍泉(今屬浙江?。┤?,北宋學(xué)者。哲宗時進士,累官工部員外郎。曾從王安石、蘇軾學(xué),為文汪洋閎肆,詩尤高妙。有《夷白堂小集》。
鮑象賢: 明朝 時歙人,曾先后在七省十二任為官,有“仕不擇地,官不擇位”的名言,曾領(lǐng)兵鎮(zhèn)守南北邊陲,卒贈工部尚書,立坊旌表。
鮑承先:明末清初應(yīng)州(今山西省應(yīng)縣)人,初為明將,曾任參將。后降后金,曾獻離間計,使崇禎誤殺清之大患袁崇煥。后又建漢軍八旗,他隸正紅旗,官至宰相?,F(xiàn)北京鮑家街即其府第。山西應(yīng)縣鮑氏即其后裔。
鮑廷博:字以文。清朝安徽歙縣人。家中藏書極富。乾隆時繭訪遺書,廷博進家藏書600余種。又??吨蛔泯S叢書》30集,每集8冊,收書200余種,在清代叢書中,以精善見稱。著有《花永軒泳物詩存》。嘉慶十九年(1814年)逝世。終年86歲。
鮑先志:湖北省麻城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lǐng)。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兵團軍政治委員兼川東軍區(qū)萬縣軍分區(qū)政治委員,中共萬縣地委書記,山東軍區(qū)政治部主任,華東軍區(qū)政治部第二副主任,南京軍區(qū)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濟南軍區(qū)副政治委員。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
四、郡望堂號
鮑琨:河北省保定人,環(huán)境保護特級工程師,05,06年環(huán)境黑龍江省環(huán)保世紀(jì)行金獎.
1、郡望
上黨郡:古郡名。韓始置。西漢移治長子(今山西省長子西南),東漢移壺關(guān)(今山西省長治北)。隋唐上黨郡即潞州,治上黨,即今長治市。歷代轄境雖有變更,但均在晉東南。
東??ぃ呵貪h東???,治郯(今山東省郯城北),秦漢之際曾稱郯郡。東晉僑置于海虞縣(今江蘇省常熟)北境,旋移京口(今鎮(zhèn)江)。南朝齊移治漣口(今江蘇省漣水)。隋唐以海州為東??ぃ坞陨剑ń襁B云港西南海州鎮(zhèn))。
河南郡:漢又有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陽(今河南省洛陽東北)。隋有豫州河南郡,唐為洛州河南府,轄境都遠小于漢河南郡。元為路,明為府。
泰山郡:西漢始置,治所在博(故城在今山東省泰安東南)。漢有博縣,唐為乾封縣,宋改乾封為奉符,即今泰安。金置泰安軍,改州。清雍正時有泰安府,東平、肥城等縣均屬此府。民國廢府。
2、堂號
清懿堂:常言道:“皇族有太廟,百姓有祠堂”。鮑氏“清懿堂”為頌揚鮑氏歷代烈女貞婦而建的紀(jì)念館,是中國少有的“女祠”。古代祠堂的修建,注入了濃厚的封建思想。在封建社會里,男為天,女為地,婦女的地位是絕對低下的。為了做到克勤克儉,恪守孝道,完成大禮的孝道,許多婦女“功名成就”面成了烈女和貞婦。其實這都是對婦女精神的一種壓迫和對幸福生活的剝奪。因此,男祠要大于女祠。修建女祠的原因,道來更是令人淆然淚下。
鮑姓主要堂號有:“清望堂”、“東海堂”、“亦政堂”、“上黨堂”、“舞鶴堂”、“泰山堂”、“道腴堂”、“河南堂”、“夷白堂”、“敦睦堂”、“敦本堂”、“報本堂”、“世孝堂”、“倫敘堂”、“正始堂”、“五思堂”、“一本堂”、“著存堂”等。
五、宗族特征
1、鮑姓是個人才濟濟,名家輩出的姓氏。
2、管鮑之交乃千古交友之典范。鮑叔牙對于管仲的那一份隆情高誼,不但達到了人類至高至美的人格境界,而且激勵鮑姓后人以此為楷模,交友要真誠、奉獻。
============================================================
【鮑姓宗祠通用對聯(lián)】
〖鮑姓宗祠四言通用聯(lián)〗
湖湘良吏;
東海閥閱。
——佚名撰鮑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明代景泰舉人鮑德,舒城人。知華容縣,興學(xué)業(yè)勸農(nóng),懲奸理冤,治稱“湘湖第一”。下聯(lián)典指鮑姓望族出自東海等郡。
東海世澤;
太守家聲。
——佚名撰鮑姓宗祠通用聯(lián)
全聯(lián)典指晉·鮑靚,為官東海太守。
才名孤雁;
節(jié)舉孝廉。
——佚名撰鮑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宋代河南法掾鮑當(dāng),向郡守薛映獻《孤雁》詩云:“天寒稻梁少,萬里孤雁進;不惜充軍庖,為帶邊城信。”映大贊賞。時人目之為“鮑孤雁”。下聯(lián)典指東漢孝子鮑昂,字叔雅,有孝義節(jié)行。連征不至,舉孝廉。卒于家。
參軍俊逸;
司隸端方。
——佚名撰鮑姓宗祠通用聯(lián)
全聯(lián)典指南朝宋·文學(xué)家鮑照,字明遠,東海人,出峰貧寒,曾任秣陵令、中書舍人等職,后為臨海王劉子頊前軍參軍,世稱鮑參軍。劉子頊起兵失敗,他也被亂兵殺死。其詩表現(xiàn)了對當(dāng)時土族專權(quán)的政治現(xiàn)狀的不滿,長于樂府,尤其擅長七言行歌,風(fēng)格俊逸,對唐代詩人李白、岑參等多有影響;也擅長賦及駢文。有《鮑參軍集》。
令暉賦茗;
少君挽車。
——佚名撰鮑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南朝宋·鮑照之妹,字令暉,有文才,著有《香茗集》。下聯(lián)典指西漢·鮑宣,甘守清貧,與妻桓少君,共挽鹿車歸鄉(xiāng)里。
------------------------------------------------------------------
〖鮑姓宗祠五言通用聯(lián)〗
豐歲歌神父;
厚誼重叔牙。
——佚名撰鮑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東漢人鮑德,西漢鮑宣的曾孫,任南陽太守時,很多地方都受了災(zāi),只有南陽大豐收,吏民稱他為“神父”。因當(dāng)?shù)乜W(xué)荒廢,他又建起校舍,行禮奏樂,宴請讀書人,很受百姓歡迎。后官大司農(nóng)。下聯(lián)典指春秋時齊國大夫鮑叔牙,與管仲相知最深。因齊國內(nèi)亂,隨公子小白出奔呂國,管仲則隨公子糾出奔魯國,在爭奪君位中,小白得勝即位,是為桓公?;腹蚊麨樵讜r,他推薦了管仲,后來齊國經(jīng)管仲改革,日漸富強,使桓公成為春秋第一霸主。管仲曾說:“生我的是父母,最了解我的是鮑子?!?
神明平冤獄;
校尉懲權(quán)豪。
——佚名撰鮑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明代監(jiān)察御史鮑忠,字克禮,鄞人。巡按廣東,平反連州冤獄七十二人,人稱“神明”。下聯(lián)典指東漢司隸校尉鮑永,字君長,累以功封關(guān)內(nèi)侯,為司隸校尉,以事劾趙王良、朝廷肅然。后為東海相。
詩韻如松竹;
畫法傳白陽。
——佚名撰鮑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南朝宋詩人鮑照,擅長言詩,如七絕、七律等。他的詩作氣韻如松竹。下聯(lián)典指清代女畫家鮑詩。字令暉,平湖人。適秀水張氏,能詩善畫,說者謂其姊妹四人皆知書善畫。專學(xué)花卉,傳白陽法。
------------------------------------------------------------------
〖鮑姓宗祠六言通用聯(lián)〗
少君挽車垂譽;
令暉賦茗見才。
——佚名撰鮑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西漢·鮑宣之妻桓少君。下聯(lián)典指南朝宋·鮑照之妹。
------------------------------------------------------------------
〖鮑姓宗祠七言通用聯(lián)〗
法正風(fēng)規(guī)漢太尉;
詩才俊逸鮑參軍。
——佚名撰鮑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漢代太尉鮑煜。下聯(lián)典指南朝宋詩人鮑煦有《鮑參軍集》。
遠瞻城池山色里;
俯聆弦管水聲中。
——鮑君徽撰鮑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唐代女詩人鮑君徽《東亭茶宴》詩句聯(lián)。鮑君徽,字文姬?!度圃姟分袖浧湓娝氖住?
------------------------------------------------------------------
〖鮑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lián)〗
春礿秋嘗,遵萬古圣賢禮樂;
左昭右穆,序一家世代源流。
——鮑君徽撰鮑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安徽省廬江縣鮑家大院鮑氏宗祠聯(lián)。
============================================================
附錄:【鮑姓典故、趣事】
〖二鮑糾慝〗
漢光武帝的叔父,也就是被封為趙王的劉良,替中郎將束歙送喪歸來,在進入城門時,他的車與右郎將張邯的車相遇。因門道狹窄,兩輛車不能相錯而過。劉良見張邯的車擋了自己的去路,就喝斥張邯倒車,并把門侯岑尊召來,對他大聲責(zé)罵,并要他跪在他的馬頭前面叩頭認罪。
司隸校尉鮑水得知此事,十分氣憤,就上章彈劾劉良,說:“趙王劉良是諸侯藩臣,蒙皇帝鴻恩,入都待候,自應(yīng)曉得門侯岑尊是國家的官員,不能隨意侮辱。然而他竟無視國法,肆意侵辱岑尊,犯了‘大不敬’罪,應(yīng)嚴(yán)厲懲處。”鮑永此舉,使朝臣莫不戒慎。后來,鮑永又把性格耿直、不避強暴的鮑恢提為都管從事。
光武帝向身邊的人說:“貴戚且宜斂手,以避二鮑?!边@句話的意思是說,鮑永、鮑恢剛直不阿,執(zhí)法嚴(yán)明,即使貴戚也敢于觸犯,所以貴戚們應(yīng)當(dāng)趕緊收斂自己的違法亂紀(jì)活動,避免碰上這兩個人而吃苦頭。
后來人們將這句話概括為“二鮑糾慝”,用來詠頌執(zhí)法者不畏權(quán)勢不畏權(quán)勢,敢于執(zhí)法。
-----------------------------------------------------------------
〖鮑家無懶橙〗
“鮑家無懶橙”道出了鮑家勤奮治家的風(fēng)尚。
相傳乾隆時代,揚州分舊城與新城。鮑志道昌騰于鹽業(yè),富甲江南,便于揚州新城蓋了一處府弟。落成那天,管家引鮑志道巡視了院庭,剛進大門,鮑志道指著大門兩旁各置的木橙問:“放置兩橙何意?”管家答道:“此橙曰懶橙。凡揚州大家館府均設(shè)此橙,是怕下人勞作過勤而便于休息,以此來顯示主人仁愛寬儒之風(fēng)度?!滨U志道沉思片刻,吩咐管家:“撤除此橙。
自今以后,凡鮑家,不許有懶橙!”后來清代文人林蘇門作詩稱頌:“胡然無懶橙,只此一商家——守者勤勞慣,當(dāng)門侍立斜”。于是“鮑家無懶橙”便成了揚州城達官貴府的一名言。
--------------------------------------------------------------------------------
【中國人民解放軍鮑姓開國將軍生平簡介】
鮑先志中將
鮑先志(1911-1988),湖北省麻城縣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nóng)紅軍。1931年由團轉(zhuǎn)入中國共產(chǎn)黨。
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任鄂豫皖紅四軍第11師經(jīng)理處糧秣員、副排長,紅四方面軍第10師28團政治處秘書,師政治部秘書,紅四軍司令部書記,第10師31團政治處主任,紅四軍衛(wèi)生部政治委員。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385旅769團政治處組織股股長、政治處副主任、團政治委員,獨立第二團政治委員,太行軍區(qū)第六軍分區(qū)副政治委員。
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任晉冀魯豫軍區(qū)第三縱隊八旅政治委員,第六縱隊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中共鄂東工委書記,獨立旅政治委員,皖西軍區(qū)副司令員,第二野戰(zhàn)軍11軍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兵團軍政治委員兼中共萬縣地委書記,山東軍區(qū)政治部主任,華東軍區(qū)政治部第二副主任,南京軍區(qū)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濟南軍區(qū)副政治委員。是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常務(wù)委員,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同年12月30日因病在濟南逝世,終年77歲。
鮑啟祥少將
鮑永祥(1913-1967),河南省商城縣人。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nóng)紅軍。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同年由團轉(zhuǎn)入中國共產(chǎn)黨。
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任紅25軍75師225團營支部書記,紅15軍團78師總支書記,第75師223團政治委員。參加了鄂豫皖蘇區(qū)反“圍剿”和二萬五千里長征。1936年入陜北紅軍大學(xué)學(xué)習(xí)。
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344旅688團營政治教導(dǎo)員,冀魯豫游擊第3大隊大隊長。參加了平型關(guān)戰(zhàn)斗。后任新四軍3師8旅23團團長。1943年入延安中央黨校學(xué)習(xí)。
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任熱河軍區(qū)39團團長,獨立13旅37團政治委員,冀察熱遼軍區(qū)獨立13旅副政治委員,東北野戰(zhàn)軍第8縱22師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副師長、師政政治委員,第4公安部隊學(xué)校政治委員,公安軍高級預(yù)備學(xué)校政治委員,廣西軍區(qū)副政治委員,廣東省軍區(qū)副政治委員。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67年4月20日逝世,終年54歲。
鮑奇辰少將
鮑奇辰(1916-——),山東省臨清縣人。1935年在本村小學(xué)教書,1937年考入山東省政府濟寧鄉(xiāng)村服務(wù)人員訓(xùn)練處。“七·七”事變后,被分配到鄉(xiāng)村宣傳抗日。1938年入陜北公學(xué)2期學(xué)習(xí)。同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任八路軍山東縱隊政治部組織部干部科干事,1939年任山東縱隊政治部組織部干部科副科長,八路軍第1縱隊政治部組織部干部科副科長,1932年任山東軍區(qū)政治部干部科副科長,1943年任魯中軍區(qū)政治部組織科科長、組織部部長。
解放戰(zhàn)爭時期,1946年任山東野戰(zhàn)軍4師政治部主任,1947年任華東野戰(zhàn)軍8縱22師政治部主任,參加了萊蕪、孟良崮、洛陽、豫東戰(zhàn)役。1948年任8縱政治部副主任、山東兵團政治部組織部部長,參加了淮海戰(zhàn)役。1949年任第8兵團政治部組織部部長,第三野戰(zhàn)軍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參加了渡江戰(zhàn)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華東軍區(qū)兼第叁野戰(zhàn)軍政治部組織部部長、政治部秘書長。1955年任福建軍區(qū)政治部副主任,1956年任福州軍區(qū)政治部副主任,1965年任總政治部群眾工作部部長,1970年任濟南軍區(qū)政治部副主任,1972年任成都軍區(qū)政治部主任,1975年任軍政大學(xué)政治部主任,1977年任軍事學(xué)院政治部主任。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著名藝術(shù)家】
鮑元愷(1944—),世界著名作曲家,音樂教育家。1957年至1962年在中央音樂學(xué)院附中先后學(xué)習(xí)長笛和作曲,1962年至1967年在中央音樂學(xué)院作曲系師從蘇夏、江定仙、陳培勛、楊儒懷和段平泰學(xué)習(xí)作曲和作曲理論。1973年起在天津音樂學(xué)院任教,并先后在臺灣南華大學(xué)、天津師大和南開大學(xué)任兼職教授?,F(xiàn)任廈門大學(xué)任特聘教授、廈門大學(xué)藝術(shù)研究所所長、天津音樂學(xué)院教授、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創(chuàng)作委員會副主任。
鮑元愷的音樂作品包括交響樂、室內(nèi)樂、清唱劇、舞劇、歌曲、影視音樂和兒童音樂。1991-2001十年間,他以西方音樂形式展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系列《中國風(fēng)》(Rhapsody of China,包括《炎黃風(fēng)情》《臺灣音畫》《華夏弦韻》等七個篇章),已在亞洲、東西歐洲、南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40個國家與地區(qū)上演,多次成為北京人民大會堂新年音樂會和維也納金色大廳音樂會的演出曲目。2004年以來,他又連續(xù)以第一交響曲《紀(jì)念》(原名《人民的兒子》)、第二交響曲《烽火》和第三交響曲《京劇》在聽眾中不斷引起強烈共鳴。這些作品先后由Philips、雨果、DG、EMI等多家唱片公司出版唱片。他的藝術(shù)成就多次被國內(nèi)外各種媒體報導(dǎo),近年來被香港出版的《華人》,臺灣出版的《樂覽》和 美國 出版的英文《音樂中國》等刊物作為封面人物
鮑元愷從教三十余年,在海峽兩岸親傳弟子百余人,其中劉長遠、劉彤、伍嘉冀等已經(jīng)成為蜚聲樂壇的作曲家。
鮑元愷1986——2005年任音樂學(xué)術(shù)期刊《音樂研究》編委,1992年獲國務(wù)院頒發(fā)的政府特殊津貼,2005年獲文化部頒發(fā)的第七屆區(qū)永熙優(yōu)秀音樂教育獎,1993年應(yīng)美國新聞總署之邀赴美國進行官方訪問,2001年赴歐洲進行學(xué)術(shù)訪問,1994年至2005年間,九次赴臺灣講學(xué)。
眾合利達教育老師:飽姓是一個多民族起源的姓氏,具體源流如下。
源流一
源于姒姓,出自春秋時夏禹裔孫敬叔之后,以邑(國)名為氏。據(jù)史籍《姓苑》記載:“系出姒姓,夏禹后。春秋時杞公子有仕齊者,食采于鮑,因以命氏”。據(jù)史籍《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記載,春秋時期,夏禹的裔孫姒敬叔(杞公子)仕于齊國,被賜封食采于鮑邑(今山東濟南歷城),其兒子姒叔牙以邑名為自己的姓氏,稱鮑叔牙,尊稱鮑子,他以知人善交著稱千古。鮑叔牙,公元前?~前644年。自青年時期起,鮑叔牙即與管仲相交為友,深知管仲之賢。起先鮑叔牙于事公子小白,管仲則事于公子糾。后在周莊王姬佗十二年(公元前685年)為爭奪齊國君位,管仲箭射公子小白中鉤,及至公子小白于搶先回國即位,是為齊桓公。鮑叔牙后來被齊桓公任為國相,擬任鮑叔牙為上卿。他力勸齊桓公將囚拘的管仲開釋,使之代己位,而以身下之。流傳千古的成語“鮑子遺風(fēng)”、“管鮑之交”,便是源于他們二人之間的友誼故事。二人相佐齊桓公九合諸侯,成就了齊桓公的春秋霸業(yè)。故而,后世言人之相知,必稱管鮑,世傳美談。在齊桓公執(zhí)政時期,齊國空前強大,而鮑叔牙深知管仲有非凡的治世才能,始終如一地禮讓、尊重、信任。管仲曾感嘆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在鮑叔牙的后裔子孫中,多以其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世代相傳為鮑氏,史稱鮑氏正宗。
源流二
源于風(fēng)姓,出自遠古第一帝伏羲氏,屬于以先祖稱號為氏。唐朝學(xué)者司馬貞在《三皇本紀(jì)》中記載:“太皞庖犧氏,風(fēng)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養(yǎng)犧牲以庖廚,故曰庖犧?!北蔽簳r期的著名學(xué)者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渭水》中也記載:“故瀆東逕成紀(jì)縣,故帝太皡庖犧所生之處也?!鼻宄瘜W(xué)者王念孫在《讀書雜志·淮南內(nèi)篇·季子》中也記載:“伏犧字,《漢書》皆作宓。庖字古讀若浮……浮、宓聲相近,故宓犧或作庖犧?!扁覡奘希褪沁h古第一帝伏羲氏,是為其別稱之一,他教會人類烹食而餐,使人類擺脫了茹毛飲血的蠻荒狀態(tài),因此被稱為庖犧氏。
“庖”字,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與“鞄”、“鮑”有通假之義,因此在庖犧氏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其諧音字“鮑”為姓氏者,稱鮑氏,是為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三
出自他族中有鮑氏:
① 據(jù)《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時期,北魏代北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俟力伐氏(一說為俟力氏)隨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陽,與漢族融合,遂改姓“鮑”,稱為鮑氏。另外,同時還有,代北的少數(shù)民族“鮑俎氏”也有改姓鮑的。
② 清滿洲八旗姓保佳氏、瓜爾佳氏等后均有改姓鮑者。
③ 景頗族金別氏,漢姓為鮑;佤族羊布拉氏(亦稱尤斯拜氏),漢姓為鮑。
④ 內(nèi)蒙古東部蒙古孛兒只斤氏后改為鮑姓。
⑤ 今滿、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⑥東北均有鮑姓。
源流四
源于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大夫申鮑胥,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申鮑胥,是歷史上著名的楚國愛國英雄,為伍子胥的好朋友。周景王姬貴二十三年(楚平王熊棄疾七年,公元前522年),楚平王聽信了大夫費無忌的讒言,將太子太傅伍奢及其長子伍尚殺害,其幼子伍員(伍子胥)被迫逃奔吳國。臨行前,伍員忿忿地對申鮑胥說:“我必覆楚國!”而申鮑胥則回答道:“勉之,子能覆之,我必能興之!”到了周敬王姬丐十五年(楚昭王熊壬十年,公元前506年)年末,吳王闔閭率領(lǐng)吳國大軍及孫武、伍員、伯嚭等人,并聯(lián)合了唐、蔡兩國共伐楚國,楚軍大敗,郢都淪陷,楚昭王棄國出奔。伍員掘開楚平王的墳?zāi)?,“鞭尸三百”以泄其滅家之忿。正在楚國處于幾乎被吳國滅亡的危機關(guān)頭時,申鮑胥卻獨自一人跑到秦國請救兵去了。申鮑胥到了秦國后,向秦哀公說明來意并請求秦國趕緊出兵援救楚多,秦哀公不愿意惹事,因而再三推辭,不肯出兵。申鮑胥看到這種情況后,內(nèi)心焦急萬分,于是他連續(xù)七天“立依于庭墻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秦哀公被其愛國精神所感動,終于作出了出兵救楚的決定,并派子蒲、子虎二將率領(lǐng)五百乘戰(zhàn)車前去救楚國。周敬王姬丐十六年(楚昭王十一年,公元前505年)年初,秦國救兵及時殺到楚國并向吳軍發(fā)起猛攻,吳師敗績。當(dāng)時,越國乘吳國以傾國之師大舉伐楚時,趁吳國國內(nèi)空虛的機會舉兵伐吳國。迫于這種不利形勢,吳王闔閭只得撤軍。吳軍敗走后,楚昭王才得以返國。事后,當(dāng)楚昭王對申鮑胥進行嘉獎時,申鮑胥卻反而逃走了。后來在周元王姬仁二年(楚惠王熊章十五年,公元前474年),楚惠王派遣申鮑胥出使越國,越王勾踐還曾向其請教如何滅吳國的策略。
在申鮑胥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鮑氏,后有簡筆為包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于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史籍《魏書·官氏志》記載,在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過程中,北魏王朝代北地區(qū)的鮮卑族俟力伐氏(俟力氏)、鮑俎氏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南下,將都城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至洛陽(今河南洛陽),后在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的漢化改革政策實施過程中,改漢姓為鮑氏,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六
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黃金家族”后裔,屬于漢化改姓為氏。蒙古族孛兒只斤氏,為蒙古“黃金家族”后裔,即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的家族后裔。孛兒只斤氏,亦稱孛兒吉德氏、孛兒吉根氏,博兒濟吉特氏、孛兒吉濟錦氏、博羅特氏、布兒赤金氏、保佳氏、孛爾吉氏等,是蒙古尼魯溫諸部之一,源楚古老的乞顏部。孛兒只斤氏遠流為乞顏氏。自從成吉思汗第十世祖孛端察兒蒙合黑單建氏族后,始稱孛兒只斤氏,這個姓氏是由“孛端察兒”這個尊號演化而來,在史籍《蒙古秘史》中有一段專門的記載:“孛端察兒為孛兒只斤氏矣?!痹诔杉己沟谒氖雷婧喜祭蘸箷r期,乞顏被置于孛兒只斤之前,表述為乞顏·孛兒只斤。到了成吉思汗時代,單用孛兒只斤為姓氏。在孛兒只斤·鐵木真顛沛流離時期,許多孛兒只斤氏族人紛紛投奔到其他分支群體,只剩孛兒只斤·鐵木真一門仍為孛兒只斤氏。因此在孛兒只斤·鐵木真成為大蒙古汗國的成吉思汗后,鄙視那些“善擇而爾”的族人,嚴(yán)厲規(guī)定只準(zhǔn)由孛兒只斤·鐵木真兄弟五人及其后裔使用孛兒只斤這一姓氏,被譽為“黃金家族”。自孛兒只斤·鐵木真稱蒙古汗國大汗到孛兒只斤·額爾克洪果爾(林丹汗之子)降后金政權(quán)的四百三十余年間,蒙古族中除了綽羅斯·也先曾出任大汗一年這種極個別情況,蒙古國大汗、元朝皇帝及北元大汗歷代皆出自孛兒只斤氏。實際上,孛兒只斤氏蒙古族人分布很廣,今長城內(nèi)外、大河上下、高原平湖均可見到。
在元末明初,孛兒只斤氏族人紛紛開始改冠漢姓,多為鮑氏、包氏、寶氏、博氏、金氏、奇氏、羅氏、波氏、陸氏、王氏、梁氏、彭氏、俞氏等,其中的鮑氏為主流姓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七
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保佳氏,亦稱鮑佳氏,源出蒙古孛兒只斤氏,為女真引借姓氏,滿語為Boogiya Hala,世居安楚拉庫(今吉林安圖松花江上游二道河一帶),后多冠漢姓為鮑氏。
⑵.滿族博爾濟吉特氏,亦稱博爾機錦氏、包結(jié)慮駝氏,源出蒙古孛兒只斤氏,為女真引借姓氏,滿語為Borjigit Hala,世居科爾沁(今內(nèi)蒙古通遼地區(qū)、吉林西部一帶)、錫喇木楞(今黑龍江穆棱、雞東、密山一帶)、烏魯特(今內(nèi)蒙古興安盟)、扎魯特(今內(nèi)蒙古扎魯特旗)、克魯倫(今內(nèi)蒙古克魯倫河流域)、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nèi)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qū))、呼倫貝爾(今內(nèi)蒙古海拉爾)、克什克騰(今內(nèi)蒙古克什克騰)、阿巴噶(今內(nèi)蒙古錫林郭勒阿巴噶)、巴岳特(今遼寧阜新)等地。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鮑氏、包氏、博氏、李氏、陸氏、王氏、梁氏、尹氏、寇氏、奇氏、波氏等。
⑶.滿族布吉爾根氏,亦稱博勒濟爾格氏、鮑爾吉根氏,滿語為Bugirgen Hala,世居額爾敏(今吉林渾江)、烏魯特(今內(nèi)蒙古興安盟)、黑龍江上游。后有鄂倫春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鮑氏。
⑷.滿族烏雅氏,亦稱吳雅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烏延部,在金國時期稱女真兀顏部,滿語為Uya Hala,漢義“豬”,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烏喇(今吉林永吉)、德爾吉穆湖(今黑龍江虎林)、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伯都訥(今吉林松源)、長白山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鮑氏、吳氏、烏氏、穆氏、包氏、黃氏、邵氏、朱氏、牛氏等。
源流八
源于景頗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景頗族金別氏,在明朝中央政府在西南地區(qū)實行改土歸流運動中,被地方漢族最高行政長官賜予漢姓為鮑氏,亦有漢族鮑氏兵員駐守邊疆時與景頗民族聯(lián)姻后融入景頗族,形成漢姓鮑氏,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州。
源流九
源于佤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佤族羊布拉氏,亦稱尤斯拜氏,世居云南西盟、滄源、孟連地區(qū),在清朝中央政府在西南地區(qū)實行改土歸流運動中,被地方漢族最高行政長官賜予漢姓為鮑氏。
源流十
源于其他少數(shù)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今回族、侗族、傣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均有鮑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鮑氏,世代相傳至今。[1]
源流十一
宋皇祐四年(1052年)龍圖閣學(xué)士包拯,時任河北都轉(zhuǎn)運使,在邱縣境捕得因災(zāi)鋌而走險之“強盜”,在今鮑莊設(shè)衙問案,挽活多人。人感其德,紛改包姓,后因犯忌,加魚旁為鮑,沿用至今。[2]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qimingdaquan/27590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姓史的名人
下一篇: 姓酆的名人(有姓都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