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父姓氏的起源在什么地方呢?出自官位,源自周王朝時期官吏宰父之后,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他的郡望堂號都分別是什么呢?怎么能夠讓大家知道這個姓氏并且了解他呢?讓華易算命網(wǎng)的小編來給大家講講吧!
宰父姓氏的起源在哪
宰父(Zǎi fǔ)姓源流純正,源出有一、
出自周朝宰父的后代,以官名作為姓氏,與宰姓的一支同源。
宰父氏得姓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宰父(Fǔ 音府,河上公注:“父,始也?!薄霸赘浮?,指周朝太宰官之始)是周朝的一個官名,職責(zé)是管理王朝的內(nèi)外事務(wù)。宰父官的后代,大多數(shù)用祖上的官職作為自己的姓氏,稱為宰父氏。后來宰父氏也有改成宰氏者,成為宰氏的一支。據(jù)《孔子家語》記載“孔子弟子有宰父黑”可知,宰父氏得姓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宰父黑是當(dāng)時的魯國人。單姓的宰氏。又據(jù)《元和姓纂》的記載,是“周大夫宰孔,周公之后,以官為姓”。因此可論斷,宰父和宰氏原來是一家人,是由復(fù)姓改為單姓的。其發(fā)源地在魯國,即今山東。望族居魯郡(今山東省滋陽縣西一帶)。
宰父氏始祖:宰父黑。
宰父氏以職官名命姓,源于周代。據(jù)《周禮》中載,有官名叫宰父,屬于天官,負(fù)責(zé)掌管王朝的法令,公卿官吏的職位升降及平時的考核都由宰父來管。宰父官的后代,有的就以祖上的職官名命姓,稱宰父氏。春秋時期,孔子有弟子宰父黑,即為宰父姓的始祖。
宰父氏的郡望堂號有哪些
堂號,本意是廳堂、居室的名稱。堂號是家族門戶的代稱,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同姓族人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廟的匾額上題寫堂名,因而堂號也含有祠堂名號之含義,是表明一個家族源流世系,區(qū)分族屬、支派的標(biāo)記;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揚祖德、敦宗睦族的符號標(biāo)志;是尋根意識與祖先崇拜的體現(xiàn)。
所以,堂號和郡望一樣,都是中國姓氏文化中特有的范疇。也是中國人進(jìn)行尋根問祖時不可不先熟悉的一個概念
郡望
魯 郡:西漢初年置魯國,三國魏及晉改為魯郡。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山東省曲阜、泗水一帶地區(qū)。
徐姓在宋人編寫的《百家姓》中居150位.華人的姓氏之一,據(jù)統(tǒng)計,徐姓在中國大陸按人口排序是第十。在中國臺灣是人口第二十位的姓氏。 [編輯本段]一、尋根溯源徐姓是當(dāng)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十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1.66 %。徐姓起源有三:
1、徐姓,源出嬴姓。伯益之子嬴若木封于徐國說。據(jù)《元和姓纂 》和《通志·氏族略 》所載,伯益曾助大禹治水有功,虞舜封其子若木于徐國(今安徽泗縣一帶),“自若木至 偃王三十二世,為周所滅,復(fù)封其子宗為徐,子宗十一世章羽,昭三十年,為吳所滅,子孫 以國為氏?!保ㄕZ見《通志·氏族略》)。
2、據(jù)《中華姓氏大全》所載,周公的長子伯禽,受封于魯國,分到了“殷民六族”,中含徐姓,是傳說中的徐姓源起。
3、他姓改徐姓而來。 據(jù)《百家姓溯源》所載,五代時,李升改姓徐,名知誥,其后代亦以徐為姓。另外,南京徐姓,大多為宋朝秦檜后代,因不恥于秦燴所為,均改為徐姓。? [編輯本段]二、得姓始祖徐若木。伯益之子,伯益曾佐大禹治水,為禹治水成功立下 了汗馬功勞,因此在 論功行賞時,伯益的兒子若木被封到古代的徐城,建立了徐國。傳到三十二世徐偃王時,由 于他愛護(hù)百姓,施行仁政,結(jié)果不僅徐國,連周圍三十幾個諸侯國都非常擁戴他。適逢當(dāng)時 周穆王不理朝政,整日沉迷于游玩打獵,徐偃王起了代周為天子的想法,起兵造反,正在西 王母做客的周穆王乘坐造父之車適時趕回,眼看就要兵戎相見,徐偃王不忍心士兵流血犧牲 ,于是棄國出走于彭城(今江蘇徐州)一帶的山中,由于他深得民心,跟他進(jìn)山的百姓數(shù)以 萬計。周天子獲悉徐偃王如此深得民心,大為感觸,于是便讓偃王之子繼續(xù)治理徐國。因若 木首封徐國,其后代便以國為氏,稱為徐氏,徐若木便為徐姓的得姓始祖。 [編輯本段]三、繁衍播遷徐姓人最早繁衍于山東南部郯城一帶,以古代徐國為源地,世居而繁衍了一千多年,直到春秋末期為吳所滅,有徐姓人避居河南、山東,并在山東繁衍昌 盛起來,這是由徐姓郡望多為山東古地而來證明的。秦時有山東人徐福去東海為秦始皇尋求 長生不老之藥,帶三千童男童女,這六千多人消失在煙波浩渺之中,徐福被視作日本的開基 始祖。除山東外,在靠近徐國的江蘇、安徽、江西、浙江一帶,在秦漢時亦有徐姓人在活動 。東漢以前,已有徐姓人西遷至今甘肅境內(nèi)。東漢桓帝時,“南州高士”徐稚遷居今江西南 昌,徐稚被后人尊為“東海堂”徐姓的始祖,其子中有遷至浙江衢州府、龍游 ,孫輩中有遷居今浙江紹興、信安,江西的南昌,江蘇的蘇州、吳縣一帶。此期徐姓亦有遷 居河南者,三國時走馬薦諸葛的徐庶便是河南徐姓的杰出代表。徐姓大舉南遷始于魏晉之際 。南北朝五胡亂華,北方徐姓避居江南,到隋唐時期,在我國南方又有了進(jìn)一步的繁衍。宋 末時,有徐姓人由江南石城遷居福建汀州(今長汀縣)上杭、連城二縣。元時,有徐姓人 中華徐姓始祖陵從江西、福建遷居今廣東的豐順、海豐、梅縣、博隆及潮州的南坑。明清時,徐姓已廣布于 我國的大江南北。? 總之,徐姓在秦漢時期,主要分布在我國北方的黃河下游地區(qū),尤以山東徐姓繁衍得最為旺 盛。徐姓的向南播遷,自唐代以后,幾乎是絡(luò)繹不絕于道的,此期廣布江南各地,這正是南 方各地徐姓眾多的原因,徐姓尤以江蘇、廣東、浙江、四川、山東、江西、安徽人數(shù)最多, 上述七省的徐姓約占全國漢族徐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 [編輯本段]四、郡望堂號徐姓在長期的繁衍過程中形成了許多郡望:
1、東海郡,治所 在郯(今山東郯城北 );
2、瑯邪郡,治所在瑯邪(今山東膠南縣瑯邪臺西北);
3、濮陽郡,治所在濮陽(今河南 濮陽縣西南);
4、高平郡,治所在今山東金鄉(xiāng)西北;
5、東莞郡,治所在今山東莒縣。?
堂號:“圣交”、“麥飯”、“敦睦”、“世德”、“存桂”、“垂裕”、“追遠(yuǎn)”、“崇 雅”、“禮耕”、“惇王”、“懷德”、“雍肅”、“南陵”、“崇本”、“修吉”、“文敬”、“永恩”、“鴻 績”、“敘倫”等。? [編輯本段]五、宗族特征1、徐姓文人雅士眾多。堂號來歷膾炙人口。如“圣交堂” 又名“麥飯?zhí)谩笔侵v宋朝名士徐大受與圣人朱熹一見如故,貧窮的徐大受用蔥花湯和麥飯來招待朱熹,二人卻很 高興,歷史上傳為佳話。
2、字行輩份分支甚廣,茲舉一例,如浙江山陰清溪徐姓字行為:“ 洪維祖德,朱虎為儔,佐舜贊禹,盡獻(xiàn)嘉謀,澤延?xùn)|海,望重南州,忠考濟(jì)美,義烈楊休, 奕葉衤乃來,永?;臻唷!?[編輯本段]六、名人精粹徐姓是當(dāng)代第11大姓,與中華黃姓同源,都是東夷族部落首領(lǐng)伯益的后代。
伯益,也稱大費,伯翳,傳說他精于畜牧和狩獵。他被禹所重用,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選為繼承人。大禹有意讓位于他,他不但不肯接受,反而跑到山里隱居起來。大禹感念他的功績,就把他的兒子若木封到了徐國,也就是現(xiàn)在安徽省泗縣以北的地方。從此,伯益的子孫就世世代代在這里繁衍生息。一直到西周初年,才因為國君徐偃王的“僭稱為王”,而被周穆王派來討伐的楚國所滅?!蹲髠鳌酚涊d的“昭元年,周有徐,奄”說的就是這件事。 徐被周穆王消滅之后,并沒有亡國,而是被周天子降封成子爵性質(zhì)的諸侯,一直到春秋后期,才被吳吞并,“昭三十年為吳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徐姓由此開始。
很多人不明白的是,徐姓源於古徐國,即現(xiàn)在的安徽泗縣北,而《姓譜》里記的是“望出東海,高平、東莞、瑯邪、濮陽”。原因就在於,徐氏以國為氏之后,由安徽泗縣擴(kuò)至鳳陽,以這里為源地,世聚而繁衍了1000多年,到了春秋時期,已經(jīng)發(fā)展成一個大家族?!缎兆V》中所記載的5個地方,都是徐氏播遷山東后的稱盛之地。 [編輯本段]八、徐氏詩苑徐氏系前蜀太后也。成都徐耕,生二女,皆有國色,能為詩,蜀王建納之。姊為賢妃,娣為淑妃。王衍即位,冊賢妃為順圣太后,淑妃為翊圣太妃。咸康元年,衍奉太后太妃同禱青城山,凡游歷之處,各賦詩刻于石。其詩不僅能點出所游歷勝景的妙處,還跳出所詠實物的囿限,浮思聯(lián)翩,虛實相生,令人不禁悠然神往,誠才女之作也。十六首詩中《題金華宮》、《玄都觀》(一)、《三學(xué)山夜看圣燈》(一)等皆是佳作,尤以《三學(xué)山夜看圣燈》(一)為最善?!绊嗲媒鸬仨?,僧唱梵天聲。若說無心法,此光如有情”將觀圣燈之景有聲有色地呈現(xiàn)于人前,寫得十分高妙離俗。有詩一卷(全唐詩上卷第九)。
題金華宮
碧煙紅霧漾人衣,宿霧蒼苔石徑危。
風(fēng)巧解吹松上曲,蝶嬌頻采臉邊脂。
同尋僻境思攜手,暗指遙山學(xué)畫眉。
好把身心清凈處,角冠霞帔事希夷。
玄都觀
千尋綠嶂夾流溪,登眺因知海岳低。
瀑布迸舂青石碎,輪茵橫翦翠峰齊。
步黏苔蘚龍橋滑,日閉煙羅鳥徑迷。
莫道穹天無路到,此山便是碧云梯。
玄都觀
登尋丹壑到玄都,接日紅霞照座隅。
即向周回巖下看,似看曾進(jìn)畫圖無。三學(xué)山夜看圣燈
圣燈千萬炬,旋向碧空生。細(xì)雨濕不暗,好風(fēng)吹更明。
磬敲金地響,僧唱梵天聲。若說無心法,此光如有情。
三學(xué)山夜看圣燈
虔禱游靈境,元妃夙志同。玉香焚靜夜,銀燭炫遼空。
泉漱云根月,鐘敲檜杪風(fēng)。印金標(biāo)圣跡,飛石顯神功。
滿望天涯極,平臨日腳紅。猿來齋石上,僧集講筵中。
頓作超三界,渾疑證六通。愿成修偃化,社稷保延洪。
丈人觀
早與元妃慕至化,同躋靈岳訪真仙。
當(dāng)時信有壺中景,今日親來洞里天。
儀仗影空寥廓外,金絲聲揭翠微巔。
惟慚未致華胥理,徒卜升平萬萬年。
丈人觀
獲陪翠輦喜殊常,同涉仙壇豈厭長。
不羨乘鸞入煙霧,此中便是五云鄉(xiāng)。
丈人觀謁先帝御容
圣帝歸梧野,躬來謁圣顏。旋登三徑路,似陟九嶷山。
日照堆嵐迥,云橫積翠間。期修封禪禮,方俟再躋攀。
游丈人觀謁先帝御容
共謁御容儀,還同在禁闈。笙歌喧寶殿,彩仗耀金徽。
清淚沾羅袂,紅霞拂繡衣。九疑山水遠(yuǎn),無路繼湘妃。
題金華宮
再到金華頂,玄都訪道回。云披分景象,黛鎖顯樓臺。
雨滌前山凈,風(fēng)吹去路開。翠屏夾流水,何必羨蓬萊。
丹景山至德寺
周回云水游丹景,因與真妃眺上方。晴日曉升金晃曜,
寒泉夜落玉丁當(dāng)。松梢月轉(zhuǎn)琴棲影,柏徑風(fēng)牽麝食香。
虔煠六銖宜鑄祝,惟祈圣祉保遐昌。
和題丹景山至德寺
丹景山頭宿梵宮,玉輪金輅駐虛空。
軍持無水注寒碧,蘭若有花開晚紅。
武士盡排青嶂下,內(nèi)人皆在講筵中。
我家帝子傳王業(yè),積善終期四海同。
題彭州陽平化
尋真游勝境,巡禮到陽平。水遠(yuǎn)波瀾碧,山高氣象清。
殿嚴(yán)孫氏貌,碑暗系師名。夜月登壇醮,松風(fēng)森磬聲。
題彭州陽平化
云浮翠輦屆陽平,真似驂鸞到上清。
風(fēng)起半?yún)兟劵[,雨來當(dāng)面見龍行。
晚尋水澗聽松韻,夜上星壇看月明。
長恐前身居此境,玉皇教向錦城生。
題天回驛
周游靈境散幽情,千里江山暫得行。
所恨風(fēng)光看未足,卻驅(qū)金翠入龜城。
題天回驛
翠驛紅亭近玉京,夢魂猶是在青城。
比來出看江山景,卻被江山看出行。
百家姓堂號
01.濟(jì)陽堂:丁、卞、江、柯、卻、陶、庾、蔡。后漢設(shè)濟(jì)陰國,晉改濟(jì)陽郡,在山東定陶縣地。
02.西河堂:卜、林、卓、宰、靳。漢時的郡名,今綏遠(yuǎn)鄂爾多斯地方,即山西離石縣。
03、河南堂:于、山、方、毛、元、平、向、利、邱、俞、陸、褚、廉、種。今河南陽縣。
04、東魯堂:孔??鬃由隰敚匾蛉硕?,故叫東魯。
05、雁門堂:文、田、童、農(nóng)。戰(zhàn)國時為趙地,漢為郡,地當(dāng)山西舊代州,寧武以北及朔平、大同一帶。
06、隴西堂:牛、辛、李、時、彭、董。秦郡名,地當(dāng)甘肅舊蘭州、鞏昌、秦州諸府。
07、天水堂:尹、皮、艾、狄、桂、秦、莊、趙、嚴(yán)、上官。漢時郡名,在甘肅渭縣境,即今伏羌地。
08、平陽堂:仇、汪、巫、來、常、鳳、管、衛(wèi)、歐、饒。三國魏郡名,在山西臨汾縣境。
09、吳興堂:水、尤、沈、明、姚、施。三國吳郡名,今浙江省吳興地。
10.太原堂:王、羊、祁、易、武、祝、宮、溫、霍、閻、尉遲。太原、汾州二府及保德、平定、忻州各地。
11.高平堂:巴、范。漢時國名,今安徽省盱貽縣境。
12.南陽堂:白、束、呼、姬、許、隆、葉、翟、韓、樂、鄧。秦時郡名,泛指河南省南陽及湖北襄陽一帶。
13.京兆堂:申、史、宋、別、冷、杜、車、宗、段、計、韋、晁、郜、浦、象、康、舒、雍、壽、酆、黎、皇甫。漢三輔之一,地轄長安以東至華縣一帶。
14、渤海堂:甘、封、高、歐陽。漢郡名,地領(lǐng)河北省河間、滄縣、安次各地,南至山東吳棣境。
15、汝南堂:左、言、汝、周、南、殷、商、梅、廖、袁、藍(lán)。漢郡名,地轄河南舊汝寧、陳州二府及安徽潁州府。
16、武陵堂:冉、華、龍、龔、顧。漢時郡名,今湖南省常德縣地。
17、上黨堂:樊、包、尚、連、鮑。秦時郡名,在山西東南部,今長子縣境。
18、陳留堂:伊、阮、虞、謝。漢時郡名,晉為國,今河南陳留縣,后移至開封。
19、上谷堂:成、侯、冠、榮。秦郡名,地轄保定、易州、宣化、順天諸府,均在河北省。
20、沛國堂:朱。漢時設(shè)郡,后漢改國,在安徽宿縣境。
21、晉陽堂:匡、唐、景。秦漢時縣名,今山西太原地。
22、新安堂:古。三國吳郡名,在浙江省淳安縣。
23、武威堂:石、安、賈。漢武帝時郡名,即甘肅省武威縣地。
24、樂安堂:任。南朝宋郡名,隋廢,在山東廣饒縣。
25、馮翊堂:吉、雷。漢時郡名,為左馮翊轄地,即陜西大荔縣地。
26、中山堂:仲、湯、藺。春秋時國名,屬北狄鮮虞國地,今河北省正定縣境。
27、西平堂:池。東漢郡,今甘肅西寧縣。
28、安定堂:伍、胡、席、梁、程。漢時郡名,在甘肅舊平?jīng)?、固原、涇州境?
29、東海堂:有、茅、徐。漢時置郡,地當(dāng)山東兗州東南,江蘇邳縣以東。
30、河?xùn)|堂:旅、薛、裴、儲、聶。秦時郡名,即山西西夏縣地。
31、下邳堂:闕。后漢時國名,即江蘇邳縣地。
32、延陵堂:吳。春秋時吳邑,季札受封延陵,今將蘇武進(jìn)縣地。
33、廬江堂:河。漢時郡名,在安徽廬江縣境。
34、北海堂:邢、郎。漢郡名,東漢改國,地領(lǐng)山東益都以東至掖縣一帶。
35、平陵堂:孟。春秋時齊邑,今山東歷城縣境。
36、彭城堂:金、劉、錢。漢郡名,今江蘇銅山縣地。
37、清河堂:房、傅、張。漢時郡名,地當(dāng)河北清河、故城、棗強、南宮諸縣及山東清平、恩縣、冠縣、高唐、臨清、武城一帶。
38、東平堂:花。漢國名,即山東省東平縣。
39、博陵堂:邵。晉國名,后改郡,今河北省安平縣境。
40、山陽堂:岳。漢郡名,故城在河南修武縣,曹丕篡漢,廢獻(xiàn)帝為山陽公。
41、滎陽堂:昌、潘、鄭。戰(zhàn)國時韓地,今河南省滎陽、成皋一帶。
42、臨海堂:屈。三國吳,分會稽東部置臨海,在浙江省,舊稱臺州。
43、范陽堂:鄒、簡、燕。古郡名,即今河北省涿縣地。
44、齊郡堂:查、晏、覃、富、譚。漢時郡名,后改為國,今山東臨淄地。
45、高陽堂:紀(jì)、耿。漢時縣名,今河北省高陽縣地。
46、敦煌堂:洪。漢時郡名,今甘肅西部敦煌縣。
47、魏郡堂:柏。春秋時國名,在山西芮城縣境。
48、扶風(fēng)堂:馬、班、祿、萬、魯。隋時置郡名,今陜西省扶風(fēng)、鳳翔一帶。
49、千乘堂:倪。漢時郡名,在山東地城、益都一帶。
50、會稽堂:夏。秦郡名,地當(dāng)江蘇東部、浙江西部,即今紹興。
51、河內(nèi)堂:荀、司馬。漢郡名,地當(dāng)河南省黃河與太行山之間,今武陵、沁陽一帶。
52、廣陵堂:貢、盛。漢國名,后改郡,今江蘇都縣地。
53、薛郡堂:海。秦時郡名,地轄山東西南部、江蘇東北部。
54、河間堂:凌章詹。漢國名,后魏改郡,在河北獻(xiàn)縣及河間一帶。
55、南昌堂:涂。漢縣名,在江西南昌地,洪州涂氏為豫章望族。
56、豫章堂:羅。漢郡名,在江西南昌縣地。
57、潁川堂:陳、鄔、賴、鍾。秦郡名,地轄河南舊許州、陳州、汝寶、汝州諸府,蓋指潁水流域。
58、護(hù)國堂:逢、邊、戴、稽。春秋時陳焦邑,今安徽省亳縣地。
59、余杭堂:隗。隋郡名,唐復(fù)為杭州,今浙江杭縣。
60、汾陽堂:郭。漢地名,唐并入陽曲,在山西省,唐將郭子儀受封于此,因而名傳。
61、瑯瑜堂:符、云、諸葛。秦郡名,地轄舊山東兗、音、沂、萊四府,后漢為國,在臨沂縣境。
62、廣平堂:游、賀、談。漢郡名,后改為國,今河北雞澤縣地。
63、江夏堂:費、黃。漢郡名,在湖北云夢境。
64、遼西堂:項。秦郡名,地轄永平、承德、朝陽、錦州、新民一帶,在遼寧與河北間。
65、平原堂:東方。漢郡名,在山東舊武定、濟(jì)南二府之西,及樂陵、長清帶,即平原縣地。
66、頓邱堂:葛、司空。春秋衛(wèi)邑,在河南省??h。
67、弘農(nóng)堂:楊。漢時郡名,在河南省靈寶縣境。
68、百濟(jì)堂:福。春秋時國名,在今朝鮮半島。
69、內(nèi)黃堂:駱。漢時縣名,今河南省內(nèi)黃縣地。
70、江陵堂:熊。春秋時楚郢都,漢置縣,宋改都,今湖北江陵地。
71、巨鹿堂:魏。秦郡名,晉為國,今河北巨鹿、寧晉一帶。
72、蘭陵堂:蘭。晉時郡名,在山東嶧縣,南朝宋移昌盧,在滕縣境。
73、解梁堂:關(guān)。春秋時晉邑,地領(lǐng)山西解縣、臨晉、虞鄉(xiāng)諸地,后漢關(guān)羽,即解人也。
74、燕山堂:竇。遼時燕京,宋改燕山府,地領(lǐng)河北省北部及東北部。
75、武功堂:蘇。漢郡名,在陜西郿縣境,今設(shè)武功縣。
76、始平堂:翁、馮、龐。晉郡名,三國魏改始平,在咸陽附近。
77、梁國堂:墨、橋。漢時梁國,后魏改郡,唐改宋州,在河南商丘縣境。
78、濟(jì)南堂:伏、寧。漢初置郡名,即今山東歷城縣境。
79、平昌堂:紅、孟、管、離。三國魏置郡名,治安丘,在今山東安丘縣地。
80、濮陽堂:爰。漢縣名,后魏改郡,即古帝丘,在河北濮陽縣及山東濮縣一帶。
81、噤李堂:崔姓??ね搴哟奘?,今河北省清河一帶崔
82、俊逸堂;鮑姓。
1、郡望
郡望即地望、郡姓。“郡望”一詞,是“郡”與“望”的合稱?!翱ぁ笔切姓^(qū)劃,“望”是名門望族,“郡望”連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國范圍內(nèi)的名門大族。古稱郡中為眾人所仰望的貴顯家族。由于某一姓氏的姓源或發(fā)祥、聚集、變遷之地非止一處,于是一姓常常不止一個郡望,但通常以其中一個郡望為主,以區(qū)別主從及尊卑。這種以地望明貴賤的現(xiàn)象,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姓氏延續(xù)了古代以氏論貴賤的傳統(tǒng);列出姓氏的郡望也使姓氏在發(fā)展繁衍的過程中,有了一個比較清晰可尋的主流與支流脈絡(luò)。歷史上,一般姓氏,都有多個郡望,說明它們是由古代同一個或幾個“根”上在不同的時期衍生出來的“分支”、旁系而已。
2、堂號
堂號是家族門戶的代稱,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數(shù)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處或相近數(shù)處庭堂、宅院之中,堂號就成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號。同姓族人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廟的匾額上題寫堂名,因而堂號也含有祠堂名號之含義,是表明一個家族源流世系,區(qū)分族屬、支派的標(biāo)記;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揚祖德、敦宗睦族的符號標(biāo)志;是尋根意識與祖先崇拜的體現(xiàn)。
堂號和郡望一樣,都是中國姓氏文化中特有的范疇。也是中國人進(jìn)行尋根問祖時不可不先熟悉的一個概念。堂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堂號與姓氏的地望相關(guān),或以其姓氏的發(fā)祥祖地,或以其聲名顯赫的郡望所在,作為堂號,亦稱“郡號”或總堂號。同一姓氏的發(fā)祥祖地和郡望不同,會有若干個郡號。
狹義的堂號也稱自立堂號,在同一姓氏之間,除廣義的郡望之外,往往以先世之德望、功業(yè)、科第、文字或祥瑞典故,自立堂號,其形式多種多樣,五花八門,不勝枚舉。
依據(jù)各姓氏堂號的來歷、特色、分為幾大類型:以血緣關(guān)系命名堂號;以地域命名堂號;以先世的嘉言懿行為堂號;以祖上的功業(yè)勛績?yōu)樘锰?;以傳統(tǒng)倫理規(guī)范為堂號;以祖上情操雅量、高風(fēng)亮節(jié)為堂號;以祥瑞吉兆為堂號;以先世名人的廳堂別墅為堂號;以家族中科舉功名為堂號;以垂戒訓(xùn)勉后人的格言禮教為堂號;以良好祝愿為家族堂號;以封爵、謚號或旌表褒獎為堂號等。
希望能夠幫到您!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qimingdaquan/27595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夾谷氏的郡望堂號和主要遷徙位置
下一篇: 姓費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