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40位。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
歷史上部分姓慎的名人
慎知禮:(生卒年待考),信安人。著名北宋初期文士。十八歲時被吳越王錢俶任為掌書記。入宋后,歷官鴻臚卿、興元知府,后因母親年老而辭官,被人稱為孝子。他從幼年到老年,一生好學,每讀五經,一定要正襟危坐,從不懈怠。
慎東美:(生卒年待考),字伯筠;錢塘人。著名宋朝狂士、畫家。為人狂放而不愿受約束。曾到京城應試,見試院森嚴,便說:“就這樣對待天下的士子嗎?”于是,拂袖而去。秋夜,慎東美待潮于錢塘江,沙上露坐,設大酒樽及一杯,對月獨飲,意象傲逸,吟嘯自若。顧子敦適遇之,亦懷一杯,就其樽對酌。期間,慎東美不問,顧子敦亦不與之語。酒盡各散去。宋嘉祐年間,慎東美由宰相韓琦推薦,入朝做官。慎東美工書,王逢原贈之詩,極稱其筆法,有曰:“鐵索急纏蛟龍僵?!鄙w言其老勁也,筆力飄逸,不迎合時俗。蘇東坡見其題壁,亦曰:“此有何好,但似篾束枯骨耳!”慎東美聞之,笑曰:“此意逢原已道了。”今惟丹陽有《戴叔倫碑》,是其遺跡。
慎蒙:(生卒年待考),字山泉,歸安人。著名明朝大臣、學者。明朝嘉靖進士,在朝廷任監(jiān)察御史。著作有《天下名山諸勝一覽記》。
慎鉞:(生卒年待考),著名宋朝官吏。管理有方,嚴明但不苛刻,為民做主,得到人民的愛戴。
慎溫其:(生卒年待考),著名宋朝詞人。宋朝人改變唐朝人做律詩的習慣,開始做詞,句式比律詩自由,又合譜可歌唱,也稱為“長短句”。慎慎溫其對詞學就很有見解。
慎知禮:(生卒年待考),慎溫其的兒子,著名宋朝詞詩人。從小受家學家教,以知書識禮,年青有為并以至孝而聞名當時,做了興元知府。喜作詩,工醫(yī)術,后官開封知府。
慎從吉:(生卒年待考),慎溫其的孫子。著名宋朝詞詩人。愛作詩詞,又通醫(yī)學,做過開封知府。
我姓明QQ739716706①出自譙明氏。相傳燧人氏“四佐”有明曲,后世子孫以祖上名字作為姓氏。②出自姬姓,春秋時虞國公族后代。秦國丞相百里奚之子名視,字孟明,為秦國名將,其后代始用“孟明”作為姓氏,后改姓明。③出自北魏時鮮卑族。北魏時鮮卑族姓斗眷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改姓明。④由旻氏改明姓。元末紅巾軍領袖旻玉珍,因信奉明教改姓明,子孫后代也姓明。⑤出自回族。早期見于明洪武年間奉旨駐守云南的都指揮明恭;南明桂王永歷帝朱由榔轉戰(zhàn)各地退入云南后,隨護的回族軍士中也有一部分明姓,后留居在保山、騰沖一帶;清同治年間,回民族為表示“抗清復明”的反抗精神,遂以“明”為姓。另滿、彝等民族也有明姓。 始祖:孟明視。 遷徙: 明姓出自孟明視之后,得姓于今陜西省境。秦亡于漢后,明姓漸有離開祖居地而徙奔他鄉(xiāng)者,其中有明姓徙居今山東平原,有一支落籍于河南洛陽一帶,后俱繁衍成為大族。南北朝時,繁衍于平原郡之明姓名人輩出,人才蔚盛,后因北方動蕩不寧而渡江南下,其南渡雖晚,但其明氏家傳經學卻并有名位,自宋至梁為刺史者六人,尤以明僧紹及子明山賓最負盛名。另外,明姓在河南郡、吳興郡也頗為興旺。南北朝至隋唐間,明姓南遷者甚眾,除江浙一帶外,還播遷到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川、重慶等地,其中明山賓之后有于隋唐間徙居河南偃師者。宋元間,明姓在湖北、湖南之地廣布,并有移居廣東韶關、廣西蒼梧者。明初,降明的夏帝明升被迫徙奔高麗(今朝鮮)。山西明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被分遷于河北、河南、山東、陜西等地。明末張獻忠屠川后,川地人口銳減,此后不久的湖廣填四川,有兩湖之明姓被迫入遷于四川、重慶。歷有清一代,明姓在全國分布愈廣,并有徙居于臺灣以及東南亞之地者。如今,明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湖北、湖南等省為多。目前明姓人口列全國第二百九十一位。 郡望: 吳興郡三國時置郡,治所在烏程,即今浙江吳縣。 平原郡西漢置郡,相當于今天的山東西部平原一帶。 河南郡漢高帝置郡。在今天的河南洛陽一帶。 堂號: 廉慎堂晉朝時期有一個朝廷命官叫做明汲的,開始的時候任縣里的主簿,廉(廉潔)慎(細心)愛民。一年他們縣遭了荒年,他于是下令打開倉庫賑災。家中有死了人的葬不起,他就給人家買棺材埋葬。因此人們擁護他,提升當了縣令。著有《家訓》。 其它堂號:①郡望堂號:吳興、平原、河南。②自立堂號:清廉、集慶、助月等。 字輩: 安徽寧國明氏字輩:長懷芯宗,文章華國,允誠知道,終厚傳家。 河南南陽滿族明氏字輩:邦昌安道平,廷瑞正方申。 河南羅山明氏字輩:學少紅恩大,自仁家國光。 湖北通山明氏字輩:良士嘉師應,邦昌安道平,庭瑞振芳聲。 湖北武漢黃陂明氏字輩:邦昌安道平,廷瑞正方申。 名人: 明保,西周宗室。周公旦子。成王時襲承周公職,負責管理“三事四方”,即管理東都成周(河南洛陽)王畿以內三大政事及四方諸侯的政務。見《令彝》。 明亮,北朝后魏大臣。字文德,東平原鬲(今山東桓臺西)人。性方正純厚。自給事中至員外常侍。宣武帝授其勇武將軍,亮以常侍為清職,勇武為濁號,請改授,帝不準。后歷任陽平,汲郡太守,有清白愛民之稱。明帝孝昌初卒。 明山賓(443-527),南朝梁平原鬲縣(今山東德州東南)人,字孝若。僧紹子。少承家學,博通經傳。仕齊為廣陽令。入梁,選為五經博士。歷中書侍郎、北兗州刺史、御史中丞。后為東宮學士,兼國子祭酒。為學官時,諸生以其平易而皆愛之。著有《吉儀注》、《禮儀》、《孝德喪禮服儀》等。 明克讓(525-594),隋文學家。字弘道,平原鬲(今山東陵縣北)人。年十四,為湘東王法曹參軍,在梁官至中書侍郎。梁亡,周明帝引為麟趾殿學士,歷任著作上士,外史下大夫,漢東、南陳二郡守。周武帝即位,召為露門學士,令與太史官屬正定新歷,累遷司調大夫,賜爵歷城縣伯。入隋,任太子內舍人,轉率更令,進爵為侯。曾受詔與牛弘等修禮議樂,朝廷典章制度,多所裁正。開皇十四年(594),以疾去官,加通直散騎常侍。他博覽群書,善談論,精研《三禮》、《論語》,通曉龜策歷象。工詩能文,曾聽朱異講《老子》,堂邊有修竹,異令克讓詠之,他攬筆即成,末兩句是:“非君多愛賞,誰貴此貞心”,深受朱異贊賞。著有《孝經義疏》一部、《古今帝代記》一卷、《文類》四卷、《續(xù)名僧記》一卷、文集二十卷,均佚。 明鎬(989-1048),宋仁宗時參知政事。字化基,密州安丘(今山東安丘)人。舉進士后歷任地方與中央多種官職,以有勇有謀,能斷大事聞名朝野。任陜西河東等轉運使時,經營邊塞效果尤為顯著。嘗督修金明砦等六城,整頓守塞官兵,智逐隨軍娼妓,組建“清邊軍”,令西夏不敢來犯。慶歷八年四月至六月(1048)官拜參知政事。雖于守邊有功,然亦是協(xié)助文彥博鎮(zhèn)壓王則起義之罪魁。卒謚文烈。 明安(?-1303),元將??道锸稀V猎徐桉{出入,克勤于事,授定遠大將軍、中衛(wèi)親軍都指揮使。至元二十一年(1284)為貴赤親軍達魯花赤,奉命北征,與海都軍經戰(zhàn)有功。后又數次平叛,屢建戰(zhàn)功。大德時,再次將兵北征,與海都戰(zhàn),歿于軍。 明玉珍(1331-1366),元末農民起義領袖。農民出身。元至正十一年(1351),被推為屯長,結寨自保。徐壽輝天完治平三年(1353)冬,投奔徐,受統(tǒng)軍元帥之職,守沔陽。治平五年,出兵四川。大定二年(1360)占成都。次年,稱隴蜀王。1363年正月正式建夏政權,改元天統(tǒng),自稱皇帝。仿周制,設六卿;奉彌勒;取十一稅。曾出兵漢中、云南。天統(tǒng)三年(1365),更六卿為中書省、樞密院。四年春病死。傳位于子明升。 明升,明玉珍子。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嗣帝位,改元開熙。時年十歲,母彭太后聽政。諸大臣相互殘殺。國勢日弱。洪武四年(1371)明將湯和和副將廖永忠攻重慶,勢如破竹。升大懼,歸降,授歸義侯,賜宅京師。次年,徙置高麗。 明安圖(1692-1765),清數學家、天文學家、地理測繪學家。蒙古正白旗人。字靜庵。早年入欽天監(jiān)為天文生,攻讀天文、歷法、數學。后終身任職于欽天監(jiān),官至監(jiān)正。先后參與纂修《歷象考成》、《歷象考成后編》、《日躔月離表》及《儀象考成》等4部重要著作。他一生專治天文、歷法、數學,兼及地理,尤以數學最為專精,成就卓著。他經數十年努力,寫出《割圓密率捷法》一書,從中國古代已知弧背求通弦的方法入手,以獨特的幾何連比例式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的求證,后世高度評價為“明氏新法”。經其所推導出的“正矢求弧背”、“矢求弧背”諸法,總稱割圓九法,不僅是中國古代數學史上的首創(chuàng),而且在當時世界數學同一課題三角函數和圓周率的研究中,也達到了先進水平。 其他明姓名人有東漢將領明興;南朝宋官吏明僧暠,文人明僧紹;隋詩人明余慶;清數學家明新,畫家明辰等。近當代明姓名人有作曲家明太,板胡演奏家明沅等
何武:字君公,西漢蜀郡郫縣人,為人仁厚,獎稱人之善,歷任御史大夫,大司空等官,封汜鄉(xiāng)侯,哀帝時與丞相孔光擬定限田、限奴婢方案。其逾限者歸官,以緩和矛盾。遭貴族官僚反對,未能實行,后王莽謀誅異己者,君國豪杰坐死者數百人,武自知難免,乃自殺。
何敞:字文高,東漢扶風平陵人,水利學家,為人性直,出為濟南太傅,以寬和為政。有冤獄,以春秋大義斷之,百姓化其恩禮。和帝時任侍御史尚書,曾數次上書斥責外戚竇憲等貪暴專橫,力言為政以節(jié)省浮費,賑恤窮孤之要。后任汝南太守領導人民修治魚同 陽舊渠,民得其利,耕田增加三萬余頃。
何進:東漢大將軍,南陽宛人,何皇后的異母兄,時黃巾起義拜進為大將軍,率軍衛(wèi)鎮(zhèn)京師,以功封慎侯及靈帝崩,皇子辯即位,以主幼宮廷內外不安,進謀誅宦官不密,反為所害。
何熙:字孟孫,東漢,陳郡陽夏人,少有大志。不拘小節(jié),體貌魁梧,善為容儀,官御史中丞,晉大司農,永初間南翠于與烏丸俱反,以熙車騎將軍征之,暴疾,歿于征戰(zhàn)軍中,熙以忠孝傳家,有政能光大家聲,曾孫何變夔,字叔龍,仕魏位至文帝太傅,夔子何曾仕晉位至太尉,夔子何曾仕晉,位于太尉,夔孫何劭亦仕晉,位至尚書左仆射,世代卿相。
何晏:三國時玄學家,為魏晉玄學的主要創(chuàng)始者之一。字平叔(190-249),南陽宛(今河南省南陽)人。漢代大將軍何進之孫,曹操為司空時納其母,并收養(yǎng)晏。晏少時聰慧過人,曹操寵若諸公子。何晏娶金鄉(xiāng)公主為妻,賜爵為列侯。官拜散騎侍郎、侍中、吏部尚書,后為司馬懿所殺。何晏主張儒道合同,引老以釋儒。他在《道論》中說:“有之為有,恃‘無’以生;事而為事,由無以成?!薄盁o”是他對《老子》和《論語》中“道”的理解。他認為天地萬物都是“有所有”,而“道”則是“無所有”,是“不可體”的,所以無語、無名、無形、無聲是“道之全”。何晏與王弼齊名,是魏晉玄學貴無派創(chuàng)始人。今存《論語集解》、《景福殿賦》、《道論》等。
百家姓里面胡排第158位。
《百家姓》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個,后增補到504個,其中單姓444個,復姓60個。胡姓在《百家姓》中排第158位。
胡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舜帝后裔媯滿早年被封于胡(今河南省柘城縣胡襄鎮(zhèn)),稱“胡公”,筑胡襄城,胡姓出自其早期封地胡襄。
河南、安徽、浙江、四川、山東、湖南、湖北多此姓,上述七省胡姓約占全國漢族胡姓人口65%。其中四川省胡姓約占全國漢族胡姓10%。
擴展資料
胡姓名人:
1、胡適(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曾用名嗣穈,字希疆,學名洪骍,后改名適,字適之。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罩菘兿?,以倡導“白話文”、領導新文化運動聞名于世。
2、胡雪巖(1823-1885),本名胡光墉,幼名順官,字雪巖,出生于安徽徽州績溪,13歲起便移居浙江杭州。中國近代著名紅頂商人,政治家,徽商代表人物。
3、胡因夢又名胡茵子、胡因因,本氏瓜爾佳,滿族。1953年4月21日出生于臺灣臺中市存信巷,祖籍遼寧沈陽市。著名電影明星,作家,翻譯家。先后就讀于臺灣輔仁大學德文系,美國新澤西薛頓賀爾大學(西東大學)大眾傳播系,紐約模特學校。
-胡姓
-百家姓
廖
1、出自己姓,為上古時期廖叔安之后裔。相傳帝顓頊有個后裔叫叔安,夏時,因封于廖國,故稱廖叔安,其后代以國為氏,稱廖氏。
2、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子伯廖之后裔。周文王有個兒子叫伯廖,因受封于廖,其后裔也有以廖為氏,稱廖氏。這支廖氏,望出巨鹿。
3、出自偃姓,堯、舜的賢臣皋陶的后裔夏時受封于蓼而得姓。楚穆王四年滅英、六二國,其后子孫有以國為氏;或以姓為氏,即廖氏。
4、為繆、顏二姓所改???、顏二姓皆皇帝所賜,殷紂王執(zhí)政時,殘酷無道,繆、顏二姓有隱居于黃河西北,改姓為廖。
廖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六十六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三四。?
尋根溯源 1、出自己姓。據《左傳·昭公二九年》及《風俗通》等資料所載,顓頊帝后裔叔安夏朝受封于廖國(又作蓼國,今河南唐河縣南),故稱廖叔安,其子孫以國為氏,是為河南廖姓。2、出自堯、舜時賢臣皋陶之后。《潛夫論》云:“皋陶庭堅之后,封于蓼(今河南固始縣),子孫以國為氏?!贝呵飼r英、立等小國,即皋陶后人所建,被楚所滅,國人有以廖為氏者。3、據《小溪廖姓祖祠房譜廖姓考源》所載,商末,有繆、顏為躲避殷紂暴政而隱于黃河西北(今陜西與山西交界處黃河段),改姓廖。4、出自姬姓。據《廣韻》、《姓氏考略》等資料所載,周文王之子伯廖受封于廖,子孫有以封邑為氏者。5、出自張姓。據《廖氏大宗譜》所載,明代福建人張元入贅廖家,改姓廖,子孫遂為廖姓。6、賜姓或其他。清乾隆二十三年賜臺灣土著七姓,其一為廖;仫佬、瑤、水、苗等族均有廖姓。
得姓始祖 廖叔安。帝顓頊相傳生于若水,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陽東南),為南方楚國的先祖,其后裔叔安夏朝時受封于廖國,故稱廖叔安。春秋時,廖國被楚所滅,國人以國為氏,稱為廖姓,廖叔安作為始封國君,被尊為廖姓始祖。
繁衍播遷 廖姓最早發(fā)源于河南省境。廖姓歷史上最大郡望“汝南郡”早期即出此地,當時河南廖姓之昌榮,自不必言。秦漢之際,廖姓始有遷往周邊地區(qū)者。伯廖一支形成巨鹿郡望。另有汝南廖姓后裔廖惠避秦之亂而遷河南(據《廖氏源流序》)。魏晉南北朝時期,繼“永嘉之亂”始,北方廖姓大舉南遷,此期,廖惠后裔廖化自襄陽(今湖北襄樊)遷入四川,是為入蜀始祖。傳自廖世璋,居江蘇南京,其二子分別入居洛陽、浙江永嘉。傳自廖延齡,任武威(今屬甘肅)太守。另有晉代隱士廖堂,將樂(今屬福建)人,為最早入閩者。唐時,入閩者甚眾。唐初有廖姓隨陳元光父子開漳入閩,唐末有廖姓隨王潮、王審知入閩。廖惠一支傳至廖崇德,任江西虔化令,其后人又有遷居福建汀州寧化石壁寨,進而遷上杭等地者。宋代,廖姓已是福建大姓,名士輩出。元代以前廖惠一支遷徙情況,《興廖氏族譜》所述較為明晰:“其先祖世居汝南,魏晉南北朝時,因北方戰(zhàn)亂,播遷于江南各地。唐時,其祖由江西雩都,避唐末之亂,遷于福建汀州寧化石壁寨。后子孫因亂,又遷順昌,廖氏居于閩者益眾。至宋末,再由寧化經長汀、上杭、永定,而入廣東——大埔、梅縣、興寧、五華等地區(qū)?!泵鞔?,山西大槐樹廖姓分遷于河北、河南、江蘇、北京等地。清代,閩粵廖姓有入臺進而移居泰國、新加坡等地者。?今日廖姓以江西、湖南、四川、廣西、廣東等省居多,上述五省廖姓約占全國漢族廖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三。?
郡望堂號 廖姓郡望有:1、汝南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2、巨鹿郡,治所在巨鹿(今河北平鄉(xiāng)西南)。
堂號:“汝南”、“中鄉(xiāng)”、“果烈”、“紫桂”、“武威”、“世采”、“垂?!薄ⅰ扒逦洹?、“崇遠”、“承?”等。?
宗族特征 1、廖姓源于北方,歷數代演變,成南方姓氏。2、廖姓堂號多系出有典。如“果烈堂”因關羽主蒲廖化做事果敢剛烈而來;“紫桂堂”因宋代廖君玉在桂山建書房命名而來。3、廖姓名人橫貫政、經、文、史等領域,尤其近現代史上表現出色。如廖仲愷、廖承志父子。4、廖姓字行輩份排列規(guī)整,讀之肅然。如廖春生所纂《廖氏族譜》載有江蘇廖姓一支字行為:“清善正堅,明良式發(fā),和平希廷,興家昌國。”
名人精粹 廖扶:襄陽(今屬湖北)人,東漢學者。滿腹經綸,精通天文、讖緯風角推考之術。廖湛:平林(今湖北隨縣東北)人,王莽新朝末年綠林起義軍將領,在進攻漢中王劉嘉時,失敗被害。廖化: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三國蜀漢右車騎將軍,封中卿侯,為人忠烈,以果烈著稱。廖匡圖:虔州(今屬江西)人,唐代天策府學士。精于文藻,并因此揚名。廖剛:順昌(今屬福建)人,北宋崇寧進士,官至工部尚書。知無不言,反對奸臣當政,著有《高峰文集》。其有四子,皆為將帥,父子五人年俸皆二千石谷以上,號稱“萬石廖氏”。廖正古:宋代將樂人,任西安知縣,反對王安石“青苗法”,著有《歸田集》。廖執(zhí)象:宋代順昌人,聰慧過人,七歲能寫,年二十入京獻詩,太宗甚為欣賞。后赴省會考,病歿。據傳,隱士陳摶是之曰:“余乃謫仙人,但不能久留塵世?!绷魏猓核未槻耍杂茁敺f,六歲能文,十三歲中鄉(xiāng)舉,官至轉運判官。廖均用:元代蒲圻人,忠孝仁義。曾負土成墳葬父,仗義疏財,救濟難民,傳為美談。廖永安:明代巢湖(今屬安徽)人,因戰(zhàn)功被朱元璋封鄖國公。弟永忠,征南將軍,封德慶侯,孫鏞官至都督。廖莊:吉水人,明宣德進士,官至刑部左侍郎。性直耿,曾上書諷勸,遭謫。廖謹:浙江人,明代名儒,學術淵博,號“廖五經”。廖惠:四川保寧(今閬中)人,明末四川農民起義首領,稱號“掃地王”。廖燕:曲江(今屬廣東)人,清代文學家,文筆恣肆犀利。善草書,如古木寒石,能戲曲。著有《二十七松堂集》等。廖云槎:清代畫家,作品“點染華妙,得者寶之?!逼渥訅叟怼俺衅浼覍W,亦好寫生?!绷卧棋\(女):清代華亭人,善詩,著有《織云樓詩稿》,中有《詠秋燕詩》,其句“傷心春雨香泥盡,羨爾先歸到故鄉(xiāng)?!睆V為吟詠。廖壽恒:江蘇人,清代歷任吏部尚書、軍機大臣。其兄豐以儒學著稱,諳史通經,尤力推新政,官至浙江巡撫。廖平:四川井研人,清光緒進士,著名經學家。著有《四譯館叢書》、《六譯館叢書》等。廖仲愷:廣東惠陽人,著名國民黨左派領袖。早年入同盟會,追隨孫中山,投身大革命運動。孫中山逝世,他堅持執(zhí)行三大政策,后被國民黨右派暗殺。廖承志:廖仲愷之子,一九二八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解放及發(fā)展中外友好事業(yè)作出不朽功績。廖容標:江西人,歷任黨和軍隊重要領導職務,一九五五年被授予
廖扶:東漢學者、教育家。
歷史名人
廖 扶:襄陽(今屬湖北省)人,一作廖扶,東漢學者,習詩畫。滿腹經綸,精通天文、讖緯風角推考之術,在當時的學術界享有盛譽。
廖 湛:平林(今湖北隨縣東北)人,王莽新朝末年綠林起義軍將領,在進攻漢中王劉嘉時,失敗被害。
廖 化:襄陽(今湖北省襄樊)人,三國蜀漢右車騎將軍,封中卿侯,為人忠烈,以果烈著稱。
廖 剛:號高峰,順昌(今屬福建省)人,北宋崇寧進士,甚為君主倚重,官至工部尚書。知無不言,反對奸臣當政,當時蔡京秦檜專權,亦為之畏懼。不但是宋朝的一位杰出的文學家、政治家、思想家,還是一位軍事家。著有《高峰文集》。其有四子,皆為將帥,父子五人年俸皆二千石谷以上,號稱“萬石廖氏”。
廖 衡:宋代順昌人,自幼聰穎,六歲能文,十三歲中鄉(xiāng)舉,官至轉運判官。
廖 莊:吉水人,明宣德進士,官至刑部左侍郎。性直耿,曾上書諷勸,遭謫。
廖 謹:浙江省人,明代名儒,學術淵博,號“廖五經”。
廖 惠:四川省保寧(今閬中)人,明末四川農民起義首領,稱號“掃地王”。
廖 燕:曲江(今屬廣東省省)人,清代文學家,文筆恣肆犀利。善草書,如古木寒石,能戲曲。著有《二十七松堂集》等。
廖匡圖:虔州(今屬江西?。┤耍拼觳吒畬W士。精于文藻,并因此揚名。
廖正古:宋代將樂人,任西安知縣,反對王安石“青苗法”,著有《歸田集》。
廖執(zhí)象:宋代順昌人,聰慧過人,七歲能寫,年二十入京獻詩,太宗甚為欣賞。后赴省會考,病歿。據傳,隱士陳摶是之曰:“余乃謫仙人,但不能久留塵世?!?br>廖均用:元代蒲圻人,忠孝仁義。曾負土成墳葬父,仗義疏財,救濟難民,傳為美談。
廖永安:明代巢湖(今屬安徽?。┤?,因戰(zhàn)功被朱元璋封鄖國公。弟永忠,征南將軍,封德慶侯,孫鏞官至都督。
廖云槎:清代畫家,作品“點染華妙,得者寶之?!逼渥訅叟怼俺衅浼覍W,亦好寫生。”
廖云錦:女,清代華亭人,善詩,著有《織云樓詩稿》,中有《詠秋燕詩》,其句“傷心春雨香泥盡,羨爾先歸到故鄉(xiāng)?!睆V為吟詠。
廖壽恒:江蘇省人,清代歷任吏部尚書、軍機大臣。其兄豐以儒學著稱,諳史通經,尤力推新政,官至浙江巡撫。廖平:四川井研人,清光緒進士,著名經學家。著有《四譯館叢書》、《六譯館叢書》等。
廖仲愷:廖姓名人中最著名的國民黨左派領袖。廣東省惠陽人,著名國民黨左派領袖。早年入同盟會,追隨孫中山,投身大革命運動。孫中山逝世,他堅持執(zhí)行三大政策,辛亥革命后任廣東都督府總參議、兼理財政。1921年任廣東財政廳長,積極支持孫中山的“三大政策”,歷任國民黨中央常委,工人部長、農民部長、黃埔軍校黨代表、廣東省長、財政部長。1925年被右派暗殺于廣州。
廖承志:廖姓名人中最杰出的政治家,廖仲愷之子。1925年加入國民黨,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留學蘇聯(lián),1933年加入紅軍,任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秘書長,抗戰(zhàn)中在香港從事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建國后,歷任對外聯(lián)絡部副部長、統(tǒng)戰(zhàn)部副部長、共青團書記處書記、青聯(lián)主席、華僑事務委員會主任、國務院外事辦副主任、主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1983年去世。一生為中國人民解放及發(fā)展中外友好事業(yè)作出不朽功績。
廖榮坤:廖姓名人中最年輕的革命烈士。湖北省麻城人,中共產黨員,歷任紅軍團長、師長、軍長,戰(zhàn)功卓著。1933年4月在戰(zhàn)斗中犧牲,年僅27歲。
廖耀湘:廖姓名人中軍銜最高的國民黨將領。湖南省邵陽人。1925年當兵,1926年進入黃埔軍校,留學法國,歷任少校連長,中校參謀,少將參謀,副師長、軍長、兵團司令,在遼沈戰(zhàn)役中被俘。1961年特赦,任政協(xié)委員,1968年病逝。
廖容標:廖姓名人中軍銜最高的解放軍將領。原名廖之秀,江西省贛縣人,1929年參軍、1931年入黨,歷任連長、營長、團長、旅長、師長、軍區(qū)副司令、警備司令、南京軍區(qū)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曾任第五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qimingdaquan/27608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姓終的名人
下一篇: 續(xù)姓的郡望堂號和遷徙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