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這個姓氏是復姓出自于姬姓,是周文王的后代,都是居住在魯國,魯國公族里,又產生了微生這支姓,所以微生姓也是很高貴的一支姓氏。微生姓在大陸和臺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下面由我們的小編介紹一下微生氏的人主要遷徙位置和郡望吧。
微生氏的人主要遷徙位置在哪
微生復姓出自姬姓,為周文王的后代,居住在魯國,魯國公族里,又產生了微生這支姓,所以微生姓也是很高貴的一支。
現(xiàn)在山西省境內,有不少姓微生的人。中國百家姓里,還有姓微的人,但微姓不是微生姓簡化以后產生的,而是另有起源,這一點古書上有記載:
有本《潛夫論》說,徽姓起源于周朝初年一個叫微子的人,他是貴族,是商王湯的后代,周朝建立后周武王封他到宋地,徽子于是建立了宋國。商王族源自上古的子姓,周王族源自上古的姬姓,所以微生和微這兩種姓,有不同起源。
微生姓的先人有微生高和微生畝,他倆都是春秋時代的名人,在寫春秋歷史的史書上記載著他們的名字。微生姓望居魯郡(西漢初將秦朝原有的薛郡改為魯國。三國魏及晉代改為魯郡。相當于現(xiàn)在山東省曲阜、泗水一帶地區(qū))。
微生氏的郡望是什么
堂號,本意是廳堂、居室的名稱。堂號是家族門戶的代稱,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同姓族人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廟的匾額上題寫堂名,因而堂號也含有祠堂名號之含義,是表明一個家族源流世系,區(qū)分族屬、支派的標記;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揚祖德、敦宗睦族的符號標志;是尋根意識與祖先崇拜的體現(xiàn)。
所以,堂號和郡望一樣,都是中國姓氏文化中特有的范疇。也是中國人進行尋根問祖時不可不先熟悉的一個概念。
郡望
魯 郡:漢改薛郡為魯國,治魯縣(秦以今山東省曲阜為魯縣)。晉為魯郡。北齊為任城郡。又隋有魯州魯郡,唐有兗州魯郡,雖轄有曲阜(隋改魯縣為汶陽,繼又恢復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兗州。
我國宋代《百家姓》沒有收錄“生”這個姓氏,但這個姓確實存在。
生姓,罕見姓氏。分布較廣。漢族姓氏。生姓起源有二,皆屬以人名命姓氏。
一、出自春秋時期的晉國,系姬姓之后。晉國大夫陰飴生,即瑕呂飴生,其后代子孫有生姓。又因陰飴生又名呂甥,故又稱甥姓。顯然是黃帝后裔,因為晉國是姬姓諸侯國。
二、出自春秋時期的蔡國,亦系姬姓之后。據《通志?氏族略》、《姓氏尋源》記載,蔡國君主有子,名公子歸生,世為蔡國大夫,其后也為生姓。又,歸生有子名朝,其后遂為朝姓。又,朝死后,謚號為聲子,故其支庶子孫又有以祖先謚號為姓者,乃又有聲姓。也是黃帝后裔,因為蔡國也是姬姓諸侯國。
生姓望出太原。漢朝有生臨;明朝生用和,蓬萊人,洪武年間任桐城縣知縣,頗有惠政,民人樂業(yè);明朝生甫申,沔陽人,永樂桃源縣主簿。
有。鄧小平的母親就是
一.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于子姓,出自周武王給殷帝乙長子微子啟的封地,屬于以國名字訛為氏。
遠祖始于戰(zhàn)國時期,商帝乙的長子微子啟,是商紂王的哥哥,他看到紂王十分無道,屢次規(guī)勸他,紂王十分惱怒,但是又不好殺自己哥哥,于是就不聽勸諫。微子啟沒有辦法,只好把商朝祖先的牌位全部帶走,離開了商紂王,投奔周武王,這就是著名的“微子去殷”的故事。
據史籍《姓苑》記載,上古周武王攻滅商朝建立周朝后,追念先圣先王的功德,微子啟得到了優(yōu)厚的待遇。周武王封殷帝乙長子微子啟于宋邑,爵位是公爵。后代中一人在戰(zhàn)國時期被封在談邑,建立了談國,又名為郯國,人稱他為“談君”。傳國三十六代時被楚國滅亡,其子孫以國為姓氏,傳為談氏。后在書寫時因字訛而成為淡氏。
此說有待進一步考證。
第一個淵源:源于地名,出自古零陵淡山,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
據宋朝文士曾敏行所撰《獨醒雜志》記載:“零陵淡山有石巖,中空,可容千人。東南有石窗,眺望甚遠。相傳以為其地宜淡竹,而山因得名?;蛟婆f有淡姓人居之?!边@是淡氏姓源所出的另一支。
著名宋朝大文豪黃庭堅在名詩《題淡山巖二首》中吟道:“淡山淡姓人安在,徵君避秦亦不歸。石門竹徑幾時有,瓊臺瑤室至今疑?;刂忻鳚嵶停嗫珊魳纷砦枰?。閬州城南果何似,永州淡巖天下稀。”
零陵(今湖南永州零陵)是古代湘桂走廊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縣份,但其縣治所在地長期以來模糊不清,據近人考證,認為位于今興安縣北的城子山古城址就是漢朝時期零陵縣治的所在地。
第二個淵源:源于改姓,出自明朝時期同州劉姓族人,屬于因故改姓為氏。
明朝時期同州(今陜西大荔)的劉姓族人,因與朝廷奸惡宦官劉瑾同姓而感到羞恥,便將全族人改劉氏為淡氏。其實,劉瑾原來姓談,后來他靠一個劉姓宦官的引見得以入皇宮,此后便用劉姓了。
二.各支始祖:
資料有待補充。
淡姓人物如:淡懿誠
趙 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七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二點三。
尋根溯源
其起源有三:
1、以金天氏少昊為源起。司馬貞的《史記? 索隱》指出:“《左傳》郯國,少昊之后,而嬴姓蓋起族也,則秦、趙亦祖少昊氏?!蔽髦軙r,少昊之裔造父因功被賜于趙城,其后在戰(zhàn)國時建立趙國,趙國亡后,子孫以國為氏。
2、為少數民族改趙姓而來。如漢代有趙安稽(匈奴人),趙曳夫(“南蠻”人),五代有趙國珍(牂牁酋長的后裔)。
3、趙宋王朝賜姓。先后有李姓、穆姓、隆姓、宇文復姓的歷史人物,被賜姓趙。
得姓始祖
造父。少昊之裔,西周著名馭馬能手。受幸于周穆王,傳說他曾取良馬八匹,獻予王而御之,西行至昆侖,見西王母,樂而忘返。后聞徐州徐偃王反,遂親御車駕,載著穆王日行千里,適時而返,得以平定亂事,因功被賜于趙城(今山西洪洞縣趙城鎮(zhèn))。下傳至趙襄子時,與韓、魏三分晉地,建立趙國,公元前二二二年趙為秦所滅。其后子孫以國名為氏,稱趙姓,并尊造父為其始祖。
繁衍播遷
西周時,造父的第七代子孫叔帶率部分宗族由周投晉,并 且昌盛壯大,在三國分晉時建立趙國,史稱“去周如晉,趙姓始昌”。到趙國滅亡時,趙姓已分布于山西、河北、河南、山東等地。秦始皇滅趙后,把代王嘉之后遷往甘肅天水,趙王遷被流放到今湖北房縣。秦朝末年,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趙佗建立南趙國,又把趙姓活動范圍推廣至今兩廣和越南北部。西漢末年,趙飛燕姐妹被害,其族人被迫遷徙至遼西郡,也是趙姓人在東北活動的開始。東漢末年為避董卓之亂,洛陽人趙達避難遷居江東,真定人趙云趙子龍入蜀為將。北魏時,天水趙姓一支遷居洛陽,其后裔孫趙貴鎮(zhèn)守并遷至武川(今內蒙古)。唐初,有趙姓將士在平“蠻獠嘯亂”中開赴福建并定居。五代時,有趙姓隨劉龔南漢政權在廣州定居。據《宋史?宗室世系表》載:宋朝宗室分為三個支派,即太祖(趙匡胤)支派、太宗(趙光義)支派、魏王(趙廷美)支派。太祖支派分為燕王(趙德昭)支派和秦王(趙德芳)支派,燕王支派在北宋末年因外放做官而遷居如下地區(qū):安徽潁州、四川蜀州(今崇慶)、江蘇泰州、鎮(zhèn)江、福建福州、泉州、江西吉安、湖北江陵、廣東南雄等地,秦王支派則遷居如下地 區(qū):浙江紹興、湖州、臺州、明州、婺州,福建福州、泉州,江蘇真州、太平州;而魏王則降調至房州(今湖北房縣),其子孫為官而遷徙地區(qū)有河南開封、洛陽,山東沂州、濟州,福建汀州,江蘇昆山、溧城,浙江秀水等。靖康之恥之后,徽欽二宗被擄往五國城(今黑龍江松花江口),太宗支派因此而在東北廣大地區(qū)播遷繁衍。南宋初,康王趙構南遷杭州定都 ,則有趙姓移居江南,有的移居江蘇常熟、有的移居江西上饒,南宋被滅,南宋宗室散逃至澎湖、潮陽等地,后在閩粵一帶繁衍。自宋代以后,趙姓遍布全國各地。值得指出的是海外趙姓的播遷。明末,有趙姓不惜冒險遠渡重洋到海外,其民族構成多種多樣,聚居地為東南亞和美國。如瑤族中的趙姓在緬甸、老撾、越南和美國、法國、加拿大等國都有分布;壯族中的趙姓散布于越南、老撾、泰國等地。
郡望堂號
趙姓在漫長的繁衍過程中形成了許多郡望,主要有以下幾 個。1、天水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西北);2、涿郡,治所在涿縣(今河北涿州);3、南陽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陽市;4、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蘇睢寧);5、穎川郡,治所在今河南禹縣;6、平原郡,治所在山東平原縣;7、漢陽郡,治所在冀縣(今甘肅甘谷)。
堂號:
“半部”、“琴鶴”、“天水”、“孝思”、“谷治”、“萃渙”、“敬彝”、“創(chuàng)基”等。
宗族特征
1、趙姓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幾百年。趙姓有君王、宰相 能臣、梟雄武將,均在各自領域廣有建樹。
2、家乘譜牒繁雜明了。
3、家規(guī)家訓教誨后人。如樓張村趙姓有《家規(guī)紀略》,文載:“男自八歲入塾,以三十為率,……農時散而歸田,農隙即復入塾。越三十,已成名者或入庠或中式,各營相當之務;各就其才之所近使任一職,或領農工或治圃事,或料廚事或守客廳。暇時習書史、業(yè)歧黃,家長俱不之問,惟不得玩好無益事業(yè)?!聼o閑人,人無暇時。有不遵家規(guī)者,由家長召集族人共同斥責。若卑幼或有過失,則告于各主,令其約束?!?
名人精粹
趙武靈王:名雍,戰(zhàn)國時趙國的第六位國君,改革趙軍傳統(tǒng)裝束,實行“胡服騎射”,提高了趙軍戰(zhàn)斗力,使趙國成為戰(zhàn)國后期一度能與秦國抗衡的軍事強國。平原君趙勝:戰(zhàn)國四大公子之一,以“食客數千人”而著稱。趙奢、趙括父子:趙奢善用兵,因功被封馬服君。趙括善于紙上談兵,短于實踐,被秦名將白起擊敗于長平,四十萬趙軍被活埋。趙高:秦二世時宰相,指鹿為馬,獨斷專橫。趙云:常山(今河北正定)人,三國時蜀名將,勇武果敢,劉備曾贊譽他一身是膽。趙匡胤:河北涿州人,陳橋兵變,建立宋朝,杯酒釋兵權,加強中央集權。趙普:薊(今北京市西南)人,北宋初期的賢相,為北宋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美譽。宋徽宗趙佶:政治上昏庸,喪權辱國,被俘后禁于金國,藝術上卻卓爾不群,曾創(chuàng)立宮廳院體畫派,其書法被稱為“瘦金體”。趙孟兆頁:湖州(今浙江吳興)人,元代杰出書畫家,其筆法圓轉遒麗,人稱“趙體”。對后世影響甚深,人稱一代宗師。趙之謙:浙江會稽(今紹興)人,清末三大畫家之一,其書、畫、篆刻對后世都影響甚深。趙戴文:山西五臺人,同盟會會員,國民黨元老,民國時任國民黨山西省主席。趙登禹:山東荷澤人,國民黨二十九軍師長,長城抗戰(zhàn)血戰(zhàn)赤峰口,蘆溝橋事變后,在保衛(wèi)北平的戰(zhàn)斗中壯烈捐軀,是抗戰(zhàn)中最早犧牲的中國軍隊高級將領之一。趙樹理:山西沁水人,當代著名作家,著有《三里灣》、《李有才板話》、《小二黑結婚》等,其語言樸實生動,多反映當時新農村生活。趙元任:天津人,當代語言學家,通曉中、英、德、法等多種語言,諸多領域,頗有建樹,在學術界享有盛譽,著述頗豐,有《中國語入門》、《現(xiàn)代吳語的研究》、《語言問題》、《趙元任歌曲選》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qimingdaquan/27609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家氏的人主要遷徙位置和郡望堂號
下一篇: 帥氏家族的字輩排行和宗祠對聯(li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