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姓(yán xìng),在《百家姓》中排名第503位。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
歷史上部分姓言的名人
言偃
字子游,生于周敬王十四年手貞定至二十六年(公元前443年)。后人所以稱他為“言子”,是出于對他的尊敬。言偃出生于吳地,成年后到魯國就學(xué)于孔子,從言偃比孔子年輕四十五歲來看,他當是孔子晚年的學(xué)生??鬃佑械茏尤?,賢人七十二,言偃即為七十二賢人之一??鬃邮谕?,設(shè)有德行、政事、言語、文學(xué)等“專業(yè)”。這些“專業(yè)”中有優(yōu)秀學(xué)生十名,后人稱為“十哲”他們分別為: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xué):子游、子夏。因言偃名列第九,故后人又稱為“十哲人中第九人”。又因言偃為孔子學(xué)生中唯一的南方人,所以又被稱為“北學(xué)中國,南方一人”和“南方夫子”。言偃到孔子處就學(xué),主要學(xué)習(xí)“禮”。在工作中,言偃比較注意方法,講究效率。善于處理好、上下左右的關(guān)系。他說:對待君主過于煩瑣,就會招致侮辱:對待朋友過于煩瑣,就反而會被疏遠。言偃做事相當謹慎,他的同學(xué)子貢評論他說:做一件事之前先深思熟慮,所以行動就不出差錯。他的老師孔子則評論他:希望有才能就學(xué)習(xí),希望有知識就多問,希望有滿意的結(jié)果就多思考,希望人家?guī)椭鸵袦蕚?,這四點,言偃都做到了。這都說明,言偃不僅是在文學(xué)上出類拔萃,而且是個很有政治才能和領(lǐng)導(dǎo)水平的治國之才。
言茅
明朝人,成化年間舉為進士,而當了地方官,官職為戶平知府。他學(xué)問廣博,又多才多藝,留心身旁的大小事物,又關(guān)心百姓疾苦,自己也重名節(jié),清廉無私,所以政績好,受人贊揚。
言友恂
清朝末年人,任的官職稱“教諭”。是位有學(xué)問,辦事認真的人。
姓言的男明星:
言承旭、言少朋、言小朋等。
姓言的女明星:
(暫無)
歷史名人燕伋字思,孔子七十二賢之一。周景王姬貴十四年(公元前541年),出生于今千陽縣水溝鎮(zhèn)燕家山。據(jù)燕氏家譜記載,燕伋一家三代同堂,有祖父、祖母、父親和母親。是一個家道殷實、知書好禮的耕讀傳家之旺族。燕伋的祖父名公勝,父親名公滕。當時,孔子在山東曲阜辦學(xué)受徒,聲名遠揚,世人共仰。燕伋的父親早就想讓兒子遠去山東求學(xué)。但因兒子年幼,路途遙遠,未能成行。燕伋18歲取妻壤氏,賢而知禮。19歲到20歲時,不幸父母相繼去世。22歲那年,他遵照父親的遺愿,負笈千里,到山東曲阜參與“杏壇”筆者拜師求學(xué)。23歲時跟隨老師孔子及同學(xué)南宮敬叔、仲由等人,周游列國,考察周社會的吏制和道德規(guī)范。用孔子的話說就是“問禮”。因為周王朝是周公姬旦輔佐期兄建立的國家??鬃宇I(lǐng)眾多學(xué)生到周,一是問禮、學(xué)禮,二是傳播儒家學(xué)說和齊魯文化。燕伋在孔子門下讀書,周游考察,經(jīng)過5年,27歲回故里。有家過了8年耕讀生涯,35歲時又去齊國,跟隨老師孔子讀書考察。隨孔子至齊國。瀏覽了齊桓公廟,瞻仰了一朝霸主齊桓公的畫像,受到齊桓公雄才大略、英風(fēng)豪氣的熏染,開闊了眼界,擴大了胸襟,增長了見識與學(xué)問,較全面的接受了齊魯文化的熏陶與洗禮。這次,他在魯住了5年,40歲回到了千陽。燕伋第二次從魯游學(xué)歸來,開始在漁陽(千陽古稱)辦學(xué)教書(當時在西關(guān)裴家臺),正式傳授儒家學(xué)說。他在漁陽辦學(xué)18年,直妻周敬王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因孔子的兒子伯魚去世,他第三次去魯,留住四年,正欲返回時,不幸又逢尊師去世,又留魯,與眾同學(xué)為尊師治辦喪事,戴孝守靈三年,辭魯歸里。其時年高65歲。在家一年就因病去世。燕達字逢辰,開封人。為兒時,與儕輩戲,輒為軍陳行列狀,長老異之。既長,容體魁梧,善騎射。以材武隸禁籍,授內(nèi)殿崇班,為延州巡檢,戍懷寧砦。夏人三萬騎薄城,戰(zhàn)竟日不決,達所部止五百人,躍馬奮擊,所向披靡。擢鄜延都監(jiān),數(shù)帥兵深入敵境,九戰(zhàn)皆以勝歸。啰兀之棄走,遣達援取戍卒輜重,為賊所邀,且戰(zhàn)且南,失亡頗多。神宗以達孤軍遇敵,所全亦不為少,累遷西上閣門使、領(lǐng)英州刺史,為秦鳳副總管。討破河州羌,遂降木征。遷東上閣門使、副都總管,真拜忠州刺史、龍神衛(wèi)四廂都指揮使。燕肅為宋代禮部侍郎,計量發(fā)明家。山東益都人。舉進士,性精巧,造指南、記里工鼓,計算方向和里程,十分精密。又創(chuàng)造蓮花漏法以計時,非常準確。燕文貴北宋畫家,吳興(今屬浙江?。┤恕K卯嬌剿?、草木、人物。所作山水畫富有變化,人稱“燕家景致”,現(xiàn)存畫作有《溪山樓觀圖》、《煙嵐水殿圖》等。燕文龍燕文龍(1942.2-——),山西省沁水縣土沃鄉(xiāng)交口村人。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60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7年在沁水縣南陽鄉(xiāng)參加工作,先后在土沃公社、張村公社任通訊員。1959年至1960年在沁水縣法院任法院警察。1960年1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 1960年至1970年在陸軍196師任戰(zhàn)士、文書、保密員、政治部干事。1970年至1980年在北京軍區(qū)司令部辦公室任秘書、副科長。1980年至1990年在中央軍委總參謀部任秘書、政治部副秘書長、群工部部長。1990年至2000年在總參測繪學(xué)院、炮兵指揮學(xué)院任政治部主任、副院長。2000年12月離職休養(yǎng)。 1993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中國最聰明的13個姓氏:
一、李姓
在唐朝時期出現(xiàn)了很多的李姓名人,比如李世民、李白、李隆基,歷史上李姓的名人更多,李姓在之前為理姓,在商紂王時期,因為得罪了商紂王,在逃亡的過程中吃了李子,所以改名為李姓,李姓的皇帝多達六十余人,曾被列為皇族最純正的十大姓氏之一。
二、劉姓
在歷史舞臺中,劉姓也出現(xiàn)了很多的君王和丞相,比如劉邦、劉備、劉裕、劉伯溫等等。劉累為劉姓的始祖,根據(jù)太古書中記載,劉累是在夏朝時期。
三、張姓
在中國古代十大名門望族中有不少都是張姓,而張家的歷史名人更是多,比如張良、張飛、張角、張居正等等,張姓的始祖居住在河北地區(qū),也被稱為為清河張氏,張家的第一人叫做張揮,善于制造兵器弓箭,對社會的影響比較大。
四、孫姓
在歷史中孫氏名人有孫臏、孫權(quán)、孫思邈、孫武。孫家的人大多數(shù)都是以智取為主,歷史中的孫姓人物智商都比較高,懂得依賴他人最后取得成功。
五、王姓
王姓的歷史人物有王莽、王羲之、王昭君、王安石等等,王姓的來源是姬姓,后來改成的王姓,后來因為向皇上進言,被貶為平民,被改名為王姓。
六、趙姓
趙姓的歷史名人有,趙構(gòu)、趙云、趙武等等,趙姓在歷史上善于騎馬馴馬,周穆王當時讓趙姓為自己駕車,后來周穆王的城池被攻打,趙氏駕車帶著周穆王返回城池打敗了入侵者,趙氏被封了一座城池叫做趙國。
七、吳姓
吳姓在歷史上的名人有吳廣、吳道子、吳三桂、吳承恩等等,吳姓和炎帝有著親密的關(guān)系。
八、楊姓
楊姓在歷史上是忠誠的姓氏,主要是楊家將為主要代表,還有楊雄、楊堅、楊玉環(huán)等等,隋朝就是楊姓建立的朝代,四川姓楊的人是最多的,達到了三百多萬人。
九、陳姓
陳姓主要的歷史名人有陳勝、陳壽、陳平等等,陳是舜帝的后代,周武王伐商以后,找到了舜的后人,把陳國封給了舜的后人,后來陳滅亡,陳姓的少部分人取代了姜姓。
十、閔姓
閔姓主要的歷史名人有閔純、閔貢、閔業(yè)等等,閔姓的人屬于少的,但是在歷史中的地位是不可小覷的。
十一、沈姓
沈姓的歷史名人有沈約、沈括、沈復(fù)等等,沈姓的大多數(shù)都是贏姓的后人,沈姓的人多為人文雅士。
十二、周姓
周姓大多數(shù)都是姬姓的后代,始祖是姬昌,西周建立之后,周國的封地有五十三個,封地里面的人大多數(shù)改了國名,有了自己的姓氏,周被秦國滅了之后,有很多周朝皇室就以周為姓氏。
十三、黃姓
黃姓的始祖可以追溯到舜時期,在治水中立下了功勞,有了姓氏,在商朝末期,建立了黃國,在春秋時期,只有黃國敢于和當時的霸主楚國相爭,楚國把黃國滅亡之后,黃國的子孫以黃為姓。
於 琳:(生卒年待考),宋朝人。著名宋朝大臣。為本州防城保甲,盡忠職守。宋建炎初期,陳通叛亂,於琳隨浙東安撫使討伐陳通,戰(zhàn)敗被俘,陳通欲刺面降之,於琳罵不絕口,寧死不屈而遭殺害。
於 敖:(生卒年待考),字伯度,岷州人。著名明朝大臣。明正德年間進士。明嘉靖年間駐汾州,分守冀南。當時強宗內(nèi)亂,胡虜外侵,軍民慌亂不安,莫知所措。於敖指揮軍民趕筑外城及四方堡壘,加強防御,盜賊不敢犯。官至巡撫都御史。
於清言:(生卒年待考),晉陵人(今江蘇武進)。著名南宋畫家。宋嘉定年間(公元1208~1224年)專畫荷花草蟲,獨步一郡,謚號“荷”。宋寧宗一朝(公元1195~1224年)以荷花障進,特旨授承節(jié)郎,浙西安撫司、計議官。按圖繪寶鑒作于清年,一作青年,似為同一人,待考。著有《圖繪寶鑒》、《毗陵志》、《畫史會要》、《歷化畫史傳》等。
於竹屋:(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畫家。他以擅長畫墨竹而聞名于世。著有《畫史會要》、《明畫錄》。
於 倫:(生卒年待考),字敦之,黃岡人。著名明朝大臣。明朝時期的右通政,曾輯上古至明朝用智之事為一書,名曰《智品》。
於 坦:(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大臣。為官清廉而有善政,相傳時遇大旱,曾徒步祈雨,果然天降甘霖。
於仲完:黃巖人。著名明朝官吏。明朝洪武年間的永新知縣,那時南鄉(xiāng)龍仁和為亂,帶兵的將軍要把南鄉(xiāng)人殺光,好報他的戰(zhàn)功。於仲完堅決反對。南鄉(xiāng)人很感激他,生了男孩多用“仲完”為兒子起名,以示感其恩德,永遠記念。
於梨華(1931年11月28日-):原籍浙江鎮(zhèn)海,現(xiàn)北侖區(qū)河南村。小說家,1931年生于上海,1947年舉家遷往臺灣,就讀臺中女中。1953年臺大歷史系畢業(yè),同年赴美進修定居。1975 年與第一任丈夫返中國訪親,隨后為文贊美共產(chǎn)主義,在冷戰(zhàn)及內(nèi)戰(zhàn)的架構(gòu)下,被國民黨視為“投共”,禁止於梨華回臺并封殺其作品,至1987年解除。作品有《夢回青河》(長篇小說,臺北:皇冠,1963)、《又見棕櫚、又見棕櫚》、《美國的來信》、《傅家的兒女們》(長篇小說)、《焰》、《變》等。其中《又見棕櫚、又見棕櫚》被認為是其最具代表作品。
於崇文(1924年2 月15日—):生于上海,原籍浙江寧波,中國地球化學(xué)動力學(xué)家、礦床地球化學(xué)家,中國科學(xué)院院士。1991年,獲李四光地質(zhì)科學(xué)獎。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xué)院院士。現(xiàn)任中國地質(zhì)學(xué)會勘查地球化學(xué)專業(yè)委員會名譽主任。
於世成:籍貫浙江寧波。教授職稱。1991 年-1992年,作為交通部海商法工作組成員,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的制定。1996年,獲得執(zhí)業(yè)律師資格。海商法學(xué)專家、海事專家,前上海海事大學(xué)校長。
於忠祥(公元1959—):安徽巢湖人。著名“四農(nóng)教授”。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xué)土地資源管理系主任,國土資源研究所所長,合肥市政協(xié)委員,主要致力于科技投入對提高農(nóng)用土地產(chǎn)出率貢獻的研究和科教興農(nóng)。
1、顏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尊稱顏子,字子淵,春秋末期魯國人。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極富學(xué)問,為人謙遜好學(xué),不幸早死。主要作品是:《論語》(編集者之一)。
2、閔子騫(公元前536--公元前487),名閔損,字子騫,尊稱閔子,世以字行。其一說,在魯國青州宿國(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qū)曹村鎮(zhèn)閔祠村)人。其二說,出生于春秋末期魯國曲阜,其先祖是魯國第四代國君魯閔公,其父閔世恭為八世祖。君避戰(zhàn)亂遷到棠邑(今魚臺縣張黃鎮(zhèn)大村)。
孔子高徒,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回并稱,為七十二賢之一。元朝編撰的《二十四孝圖》中,閔子騫排在第三,是中華民族先賢人物
3、冉耕(約前544~?),春秋末魯國人,字伯牛。為人端正正派,善于待人接物。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與顏淵閔子騫并稱。因惡疾早逝。唐元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為“鄆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封“東平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改封為“鄆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稱“先賢冉子”。
4、冉雍(前522-?),字仲弓,春秋末期魯國(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qū))人。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子冉季載數(shù)傳至冉離,世居“菏澤之陽”,人稱“犁牛氏”,受儒教祭祀。《冉氏族譜》稱離娶顏氏,生長子耕,次子雍。顏氏死,又娶公西氏,生求。后公西氏聞孔子設(shè)教闕里,“命三子往從學(xué)焉”。品學(xué)兼優(yōu)。為人度量寬宏,“仁而不佞孔子稱其“可使南面”,即可擔任一方長官(《雍也》)。
5、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亦稱宰我,春秋末魯國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門十哲”“言語”科之首(排名在子貢前),“孔門十三賢”之一 。《大成通志》記載宰予小孔子二十九歲,能言善辯,曾從孔子周游列國,游歷期間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齊國、楚國。唐開元二十七年,宰予被追封為“齊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加封“臨淄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再進封為“齊公”,明嘉靖九年改稱為“先賢宰予”。
6、端木賜(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復(fù)姓端木,字子貢(古同子贛),以字行。華夏族,春秋末年衛(wèi)國(今河南鶴壁市??h)人。孔子的得意門生,孔門十哲之一,“受業(yè)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墩撜Z》中對其言行記錄較多,《史記》對其評價頗高。子貢死于齊國,唐開元二十七年追封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端木子”。
7、冉求(前522年-?年),字子有,通稱“冉有”,尊稱“冉子”,魯國(今山東省菏澤市冉賢集)人。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載的嫡裔。春秋末年著名學(xué)者、孔子門徒。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受儒教祭祀。以政事見稱。多才多藝,尤擅長理財,曾擔任季氏宰臣。
8、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參(shēn),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人(山東嘉祥縣)。是中國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與其父曾點同師孔子,是儒家學(xué)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曾子主張以孝恕忠信為核心的儒家思想,他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內(nèi)省、慎獨的修養(yǎng)觀,以孝為本的孝道觀至今仍具有極其寶貴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曾子參與編制了《論語》、著寫了《大學(xué)》、《孝經(jīng)》、《曾子十篇》等作品。
9、卜商(前507年—?),字子夏,尊稱“卜子”或“卜子夏”。春秋末年晉國溫地(今河南溫縣)人,一說衛(wèi)國人,“孔門十哲”之一,七十二賢之一?,F(xiàn)在,山東省巨野縣有其嫡系后裔。性格陰郁,勇武,為人“好與賢己者處”。以“文學(xué)”著稱,曾為莒父宰。提出過“仕而優(yōu)則學(xué),學(xué)而優(yōu)則仕”的思想,還主張做官要先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其效勞。后來孔子喪,孔門亂,子夏到魏國西河教學(xué)。李悝、吳起都是他的弟子,魏文侯尊以為師。宋人疑之,《詩》、《春秋》等書,均是由他所授。
10、言偃(前506-?),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稱“言游”、“叔氏”,春秋末吳國人,與子夏、子張齊名,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門十哲”之一。曾為武城宰(縣令)。受顏氏之儒曾子排擠,由于祭禮意見不合于曾子師弟。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qimingdaquan/27632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姓福的名人
下一篇: 姓愛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