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這個姓氏在中國的歷史上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是中國漢族的古老姓氏,分布的范圍也是十分廣的,在中國人口的姓氏中占著重要的比例。我們怎么知道這個姓氏的信息,接下來讓我們的小編告訴大家費氏的主要遷徙位置和各支始祖。
費氏的主要遷徙位置在哪
據(jù)《史記》記載,若木子孫在上古至夏朝時,已“或在中國,或在夷狄”,其后裔費昌在夏桀時去夏歸商。此外,商代還有佞臣費仲。
春秋時,隨著魯大夫費父、季友、楚大夫費無極分別封于費地,其子孫以邑為氏,費姓隊伍迅速擴大,所居區(qū)域也擴展至今山東、湖北境內(nèi)。兩漢時期,費姓名人有東萊(今山東掖縣)人費直,汝南(今河南平輿)人費長房,犍為南安(今四川東南部)人費貽,吳郡吳興(今浙江吳興)人費鳳。說明費姓在此際除繼續(xù)繁衍于今河南、山東、湖北之地外,已有費姓徙居犍為郡、吳興郡,犍為郡地跨今云貴川三省,吳郡地跨江浙,可見當(dāng)時費姓分布之廣。
三國時,江夏 (今河南羅山西)人費祎因求學(xué)入益州(今四川成都),并落籍該地,后貴為蜀國宰相,并與劉禪結(jié)為兒女親家,使江夏郡的費姓在蜀地顯赫。
兩晉南北朝時,在江夏郡繁衍的費姓依舊興旺,而且名人不斷。隨著北魏費連氏、費莫氏改為費姓,使河南、山西、河北等地都有了新的費姓族人。
唐末五代時期,中原板蕩,民不聊生,有費姓人隨逃難的隊伍入遷今安徽、江蘇、浙江等地,并有一支進入福建。
宋末,隨著江浙之地變?yōu)闅⑷藨?zhàn)場,有費姓繼續(xù)南遷于今兩廣之地。
當(dāng)今,費姓在中國大陸姓氏排行中位于156位,約占中國人口總數(shù)的0、07%。
費姓氏的各支始祖分別是什么
得姓始祖
1、Bì(ㄅㄧˋ)音費氏得姓始祖:姬季友
春秋時期的魯國魯桓公的兒子、宰相季友,因受封于費邑,其后世子孫以受封邑作為姓氏。根據(jù)《姓氏考略》上說,魯桓公子季友為大夫,后代因以為氏。這個費邑(今山東費縣的西南一帶),但與山東魚臺縣那支費氏來源有所區(qū)別。望族居于瑯琊郡(今山東省東南部諸城、臨沂、膠南一帶)。此支bì音費氏為山東費氏的得姓始祖。
2、Fèi(ㄈㄟˋ)音費氏得姓始祖:費無極
春秋時期的魯國大夫費無極,因受封于費邑,他的子孫以封地名為姓。費無極的后裔“以地為氏”,當(dāng)時的費邑,就在現(xiàn)今山東省魚臺縣的西南方的“費亭”,相傳就是以前魯國費邑的舊址,是這一支費氏的最早發(fā)源地。望族居于江夏郡(今湖北省云夢縣東南部)。此支Fèi音費氏為江南費氏的得姓始祖支系。
各支始祖
費宣:北宋末以子任宦游長安,尋避兵東南來桐城,遂家焉。為桐城費氏始祖。
費伯祥:明洪武時自無錫遷居常州西蕩下,是為西蕩下費氏始遷祖。
費錦章:明季避兵由桐城遷居合肥東鄉(xiāng)三十里鋪南首。為合肥費氏始祖。
費俊齊:明宣德間由吳興遷居江陰。為江陰費氏始祖。
有姓第的嗎?
有姓第五的!
世界上有"第一"這個姓氏嗎?
有第一的姓氏(第一、第二、……到第十的姓氏都有),另外還有其他有趣的姓氏:
(1)表示數(shù)字的姓氏有: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壹、貳、叁、肆、伍、陸、柒、捌、玖、拾、零、百、千、萬等。
(2)表示時令、節(jié)氣、氣象的姓氏有:
春、夏、秋、冬、陰、陽、日、月、年、歲、季、時、分、秒、風(fēng)、云、雷、電、雨、雪、冰等。
(3)表示方向、方位的姓氏有:
東、南、西、北、上、下、左、右、前、后、高、低、東方、西門、北宮、南郭等。
(4)表示各個歷史朝代的姓氏有:
夏、商、周、秦、漢、晉、魏、蜀、吳、梁、齊、陳、隋、唐、宋、元、明、金、清等。
(5)表示中國各省、市、自治區(qū)地名簡稱的姓氏有:
京、津、滬、冀、魯、豫、蘇、皖、晉、桂、湘、鄂、閩、川、浙、甘、寧、陜、吉、遼、黑、臺等。
(6)表示中國各民族稱謂的姓氏有:
漢、滿、蒙、回、藏、苗、彝、侗、瑤、白、黎、土、羌、怒、壯等。
(7)表示各行業(yè)的姓氏有:
工、農(nóng)、商、學(xué)、兵、藝、師、陶、鐵、醫(yī)、干、戰(zhàn)、藥、屠等。
(8)表示各種顏色的姓氏有:
赤、橙、黃、綠、青、藍、紫、紅、黑、白、灰、烏、丹、朱等。
(9)表示天干地支的姓氏有: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
(I0)表示五行、五常的姓氏有:
金、木、水、火、土、仁、義、禮、智、信等。
(11)表示五音、五金的姓氏有:
宮、商、角、征、羽、金、銀、銅、鐵、鋁等。
(12)表示六畜、四獸的姓氏有:
牛、馬、豬、羊、狗、雞、龍、鳳、鶴、麟等。
(13)表示五岳、江河的姓氏有:
泰、華、恒、衡、嵩、江、河、湖、海等。
(14)表示五谷、百果的姓氏有:
麻、黍、稷、麥、豆、桃、李、杏、梨、果等。
(15)表示“歲寒三友”及花草四君子的姓氏有:
松、竹、梅、蘭、菊等。
(16)表示人倫、親屬的姓氏有:
祖、宗、父、子、公、孫、叔、伯、姥、娘、姑、姐等。
(17)表示人體部位的姓氏有:
頭、骨、耳、目、口、舌、齒、膽、足、皮、毛等。
(18)表示動物屬類稱謂的姓氏有:
熊、狼、虎、蛇、蟲、魚、雞、鴨、鵝、牛、馬、驢、貓、鹿等。
(19)表示以官職為姓的有:
王、公、侯、伯、尉、司馬、司徒、督、尹、卿、相等。
(20)表示因罪受貶或地位卑微的姓氏有:
殺、死、丑、打、罵、不、黥、虺、蟒等。
除上述各種字意奇異古怪的姓氏外,有相當(dāng)一部分姓氏文字生僻,筆畫繁雜,難寫,難讀,甚至連字典上都難以查找。
此外,還有姓氏為多字姓(三以上)的,如剎利耶加氏、唐兀鳥密氏、矢黎婆羅氏、胡右口引氏、自死獨膊氏、禿魯八歹氏、拙兒察歹氏、乞失迷兒氏、主兒赤臺烏祜氏、卜顏勒多伯臺氏等,這主要是少數(shù)民族的姓氏。
也有的姓氏出自偶然,頗有奇趣。如有的給最后出生的兒子命氏為“尾生氏”;周穆王因?qū)櫦г缱?,哀痛不已,改稱其族為“痛氏”;春秋時晉大夫趙襄待人熱誠,如冬日之溫暖,遂被稱為“冬日氏”;漢代有個人因不知自己的姓氏,干脆以姓為姓,稱為“姓氏”……
由于中國姓氏形色繁雜,異彩紛呈,稀奇怪僻的姓氏很多,明代以來,就出現(xiàn)了專收此類姓氏的專著,如明代的《希姓錄》、《奇姓通》,清代的《希姓補》等。另外《清稗類鈔》一書中,也集有清代稀有姓氏1848個。...
百家姓有姓大的嗎?
第一個淵源源于姜姓,出自上古炎帝后裔,屬于以先祖稱號為氏。
第二個淵源源于風(fēng)姓,出自太昊伏羲氏,屬于復(fù)姓省文簡化為氏。太昊伏羲氏之后裔有諸多以大字領(lǐng)頭的復(fù)姓,如大騩氏、大隗氏、大嵬氏、大庭氏、大野氏、大陸氏、大心氏、大叔氏、大敦氏、大巢氏、大業(yè)氏、大戴氏、大連氏、大廉氏、大費氏、大理氏、大效氏、大利稽氏、大戎氏、大季氏、大繇氏、大姬氏、大敖氏、大康氏等,約有二十四個之多,后有人省文簡化為單姓“大”氏。
第三個淵源源于女真族,出自古渤海國粟末靺鞨族大庭氏之后,屬于以先祖名號稱謂為氏滿族大氏族人皆尊奉大祚榮為得姓始祖。
第四個淵源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大汗孛兒只斤·窩闊臺的后裔答失蠻察,屬于帝王賜改姓為氏
第五個淵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末明初蒙古族答答氏部落,屬于以部落名稱漢化改姓為氏
第六個淵源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族伊克氏部落,屬于漢化改姓為氏。蒙古族伊克氏,亦稱依克氏,漢義就是“大”。 在蒙古族伊克氏族人中,明朝時期即有以其姓氏的漢義為漢化姓氏者,稱大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七個淵源源于滿族,出自滿族赫舍里氏部落,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得姓始祖炎帝、大祚榮、孛兒只斤·答失蠻察、完顏·巴絲卜花(完顏·巴斯不花)。
大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臺灣省也名列第一千一百八十三位,以渤海、遼東為郡望。
歷史上有姓 “第一”的么?
姓氏起源:出自田姓。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后,為了消滅各地豪強的殘余勢力,曾經(jīng)把戰(zhàn)國時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國王的后裔和豪族名門共十萬多人都遷徙到關(guān)中房陵(今湖北房縣)一帶定居。在遷徙原遷徙原齊國田姓貴族時,因族大人眾,故改變了原來的姓氏,以次第相區(qū)別,分列為第一氏到第八氏。首遷者往第一門,為第一氏;田廣之孫田登遷往第二門,為第二氏;田廣之孫田癸為第三氏,依次類推,田廣的田英最后遷徙,住在第八門,為第八氏。第一氏就是其中的一支。第一至第八等姓,后來都改為單姓"第",保留復(fù)姓的很少。
百家姓中有姓教的嗎?是念第一聲嗎?
一.教姓淵源:
單一淵源:源于滿族,出自古女真族覺禪氏部落,屬于以部族名稱漢化為氏。
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覺禪氏,又作覺察氏,滿語為Giocan Hala,意為“教場”,世居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扎庫木(今遼寧撫順)、烏蘇里江、長白山等地,隸屬于滿洲正紅旗。清朝中葉以后,覺禪氏始以“教場”本義冠漢字單姓為教氏,亦有改漢姓為覺氏者。
二.教姓各支始祖:
資料有待補充。
三.教姓遷徙分布:
今遼寧省的鳳城縣四門子三道河、本溪縣、鐵嶺市、大連市甘井子區(qū)、沈陽市,河北省的永年縣教家眷、邯鄲縣兼莊鄉(xiāng)西軍師堡村,山西省的臨汾市河?xùn)|柴村等地,均有教氏族人分布。
百家姓有姓明的嗎
有 第7組 最后一行第3個
趙 錢 孫 李
周 吳 鄭 王
馮 陳 褚 衛(wèi)
蔣 沈 韓 楊
朱 秦 尤 許
何 呂 施 張
孔 曹 嚴(yán) 華
金 魏 陶 姜
戚 謝 鄒 喻
柏 水 竇 章
云 蘇 潘 葛
奚 范 彭 郎
魯 韋 昌 馬
苗 鳳 花 方
俞 任 袁 柳酆 鮑 史 唐
費 廉 岑 薛
雷 賀 倪 湯
滕 殷 羅 畢
郝 鄔 安 常
樂 于 時 傅
皮 卞 齊 康
伍 余 元 卜
顧 孟 平 黃
和 穆 蕭 尹
姚 邵 湛 汪
祁 毛 禹 狄
米 貝 明 臧
計 伏 成 戴
談 宋 茅 龐
熊 紀(jì) 舒 屈
項 祝 董 梁
杜 阮 藍 閔
席 季 麻 強
賈 路 婁 危
江 童 顏 郭
梅 盛 林 刁
鐘 徐 邱 駱
高 夏 蔡 田
樊 胡 凌 霍
虞 萬 支 柯
昝 管 盧 莫
柯 房 裘 繆
干 解 應(yīng) 宗
丁 宣 賁 鄧
郁 單 杭 洪
包 諸 左 石
崔 吉 鈕 龔
程 嵇 邢 滑
裴 陸 榮 翁
荀 羊 于 惠
甄 曲 家 封
芮 羿 儲 靳
汲 邴 糜 松
井 段 富 巫
烏 焦 巴 弓
牧 隗 山 谷
車 侯 宓 蓬
全 郗 班 仰
秋 仲 伊 宮
寧 仇 欒 暴
甘 鈄 歷 戎
祖 武 符 劉
景 詹 束 龍
葉 幸 司 韶
郜 黎 薊 溥
印 宿 白 懷
蒲 邰 從 鄂
索 咸 籍 賴
卓 藺 屠 蒙
池 喬 陽 郁
胥 能 蒼 雙
聞 莘 黨 翟
譚 貢 勞 逄
姬 申 扶 堵
冉 宰 酈 雍
卻 璩 桑 桂
濮 牛 壽 通
邊 扈 燕 冀
浦 尚 農(nóng)
溫 別 莊 晏
柴 瞿 閻 充
慕 連 茹 習(xí)
宦 艾 魚 容
向 古 易 慎
戈 廖 庾 終
暨 居 衡 步
都 耿 滿 弘
匡 國 文 寇
廣 祿 闕 東
歐 殳 沃 利
蔚 越 夔 隆
師 鞏 厙 聶
晁 勾 敖 融
冷 訾 辛 闞
那 簡 饒 空
曾 毋 沙 乜
養(yǎng) 鞠 須 豐
巢 關(guān) 蒯 相
查 后 荊 紅
游 竺 權(quán) 逮
盍 益 桓 公
萬俟 司馬
上官 歐陽
夏侯 諸葛
聞人 東方
赫連 皇甫
尉遲 公羊
澹臺 公冶
宗政 濮陽
淳于 單于
太叔 申屠
公孫 仲孫
軒轅 令狐
徐離 宇文
長孫 慕容...
百家姓里有姓才的嗎
才姓——姓氏起源
第一個淵源:源于高陽氏,出自遠古帝王顓頊的后代,屬于以先祖名號為氏。
據(jù)史籍《萬姓統(tǒng)譜》記載:“才氏為黃帝之孫高陽氏顓頊之后”。
重黎是顓頊之子,為司掌天地之官,唐堯曾撫育重黎之后。周宣王姬靜時期,有重黎之后程伯休父,官至司馬,執(zhí)掌國家軍隊,佐政輔國,權(quán)勢重大,程伯休父克平許方,立下大功,周王室允許他以官職為姓,其后遂成司馬氏。
司馬氏由于犯了錯誤(今已不可考是何錯),被皇帝下令滿門抄斬。為了保住家族的血脈,忠心的管家就偷偷的把主人的七個兒子用籮筐挑著逃至河北昌黎安家落戶,為躲避朝廷的追殺改姓為才氏,所以才氏共分為七門。而那個管家就被認(rèn)定為這一族的祖先了。
該支才氏人口不眾,因此該族有個鐵族規(guī):同姓不婚。
第二個淵源:源于方氏,出自明朝大寧太守方寬,屬于帝王賜字改姓為氏。
與著名明朝大儒方孝儒處在同一時期的明朝大寧太守方寬,是明成祖朱棣的愛將,他曾隨朱棣南征,多次在戰(zhàn)斗中救駕。朱棣因方孝儒忠貞于建文帝,大怒而誅戮方孝儒十族,氣頭上還下旨要殺盡天下方氏人。在暢年明朝行文中,方字被寫成“房”字缺一點(上尸下方,筆者的計算機字庫里沒有該字,讀音為shī),意為方氏的尸體,這是出于明成祖對方孝儒等人不屈從自己的仇恨,因而對方氏族人大加貶嫌。
但朱棣又十分珍愛自己的愛將方寬,為免方寬被誤殺,特改賜方寬姓“才”,方寬后來官至兵部尚書。
在方寬的后代中,到明朝正德年間(公元1506~1522年)又出了個驍勇的武將才寬,官至西安總兵,后在與韃靼作戰(zhàn)時,在花馬池(今甘肅張掖)被大太監(jiān)劉謹(jǐn)?shù)淖ρ啦苄鄢鲑u,陷入重圍戰(zhàn)死。
由于有劉謹(jǐn)?shù)谋幼o,曹雄不僅沒被處分,反升了官。為了推卸罪責(zé),劉謹(jǐn)還要反誣論治已經(jīng)犧牲了的才寬之罪,于是才寬的族人分散逃避,一支逃至遼東半島,還有一支流落到江南,后改姓為“施”。
據(jù)《澎湖縣志》記載,才寬的施氏后裔中,在清朝初期出了個 *** 的施瑯。施瑯后去北京為官,留在臺灣澎湖的一支施氏族人怕鄭氏族人報復(fù),又改回姓氏為才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三個淵源:源于柴氏,出自五代后周世宗柴榮的后裔,屬于以避難改姓為氏。
據(jù)《才氏家譜》記載,才氏與岳氏有不共戴天之仇。本支才氏的族源是五代時期的后周皇帝世宗柴榮,諡睿武孝文皇帝。其后代世襲的梁王柴桂,當(dāng)年被岳飛槍挑而亡,即是《才氏家譜》中記載的始祖。直到北宋后期,柴榮的后代柴進,因家有丹書鐵券而訂招天下客,后柴進造反入梁山,為梁山泊英雄中排行第十的首領(lǐng),其家族因此被北宋朝廷滿門抄斬,柴進家族人僅逃出三人,其中倆人跑逃到東北,一人逃至山東,為了避禍,其后裔子孫皆改柴氏為諧音的才氏。
第四個淵源:源于各民族變姓,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今滿族、保安族、僳僳族、藏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均有才氏。
首姓排百家姓第幾,有朋友知道嗎?
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國就已經(jīng)形成姓氏,并逐漸發(fā)展擴大,世世代代延續(xù)。
“姓氏”在現(xiàn)代漢語中雖是一個詞,但在秦漢以前,姓和氏有明顯的區(qū)別。姓源于母系社會,同一個姓表示同一個母系的血緣關(guān)系。中國最早的姓,大都從 “女”旁,如:姜,姚,姒,媯,嬴等,表示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傳下的氏族人群。而氏的產(chǎn)生則在姓之后,是按父系來標(biāo)示血緣關(guān)系的結(jié)果,這只能在父權(quán)家長制確立時才有可能。因此,當(dāng)我們讀到“黃帝軒轅氏,姬姓”以及“炎帝列山氏,姜姓”時,可以明白,中華民族共同始祖炎黃二帝原分屬兩個按母系血緣關(guān)系組織起來的部落或部落聯(lián)盟,一姓姜,一姓姬,而他們又分別擁有表示自己父權(quán)家長制首領(lǐng)的氏稱:列山,軒轅。姓和氏有嚴(yán)格區(qū)別又同時使用的的局面表明,母權(quán)制已讓位于父權(quán)制,但母系社會的影響還存在,這種影響一直到春秋戰(zhàn)國以后才逐漸消亡。
在中華姓氏文化中,《百家姓》是我國流行最長,流傳最廣的一種蒙學(xué)教材。它的成書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經(jīng)》?!栋偌倚铡繁臼潜彼纬跄赍X塘(杭州) 的一個書生所編撰的蒙學(xué)讀物,將常見的姓氏編成四字一句的韻文,很像一首四言詩,雖然它的內(nèi)容沒有文理,但讀來順口,易學(xué)好記。據(jù)南宋學(xué)者王明清考證,《百家姓》前幾個姓氏的排列是有講究的,如趙是指趙宋,既然是國君的姓,理應(yīng)為首;其次是錢姓,錢是五代十國中吳越國王的姓氏;孫為當(dāng)時國王錢俶的正妃之姓;李為南唐國王李氏等等。與《三字經(jīng)》、《千字文》相配合,成為我國古代蒙學(xué)中的固定教材,因此流傳至今,影響極深。熟悉它,于古于今皆有裨益。
姓氏起源的形式很多,并且在不斷發(fā)展,同姓異源,或異姓同源等情況十分復(fù)雜?!栋偌倚铡吩缦仁占怂陌僖皇粋€姓氏,后經(jīng)增補到五百余個。但據(jù)有關(guān)報道,研究姓氏的專家從古今文獻上能夠收集到包括生僻姓氏在內(nèi)的數(shù)千個姓氏。隨著歲月的流逝,不斷出現(xiàn)新的姓氏。如為孩子取名時,取男女雙方兩個單音姓合成復(fù)姓,又為姓氏“家族”增添了新的成員。 首姓,應(yīng)該是在百家姓300個姓中排名至200~250。
有姓可的嗎
有 可姓有四個來源,第一個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國公族慶父之后慶克,屬于避難改姓為氏;第二個源于鮮卑族,出自十六國時期古鮮卑族氏族部落,屬于漢化改姓為氏;第三個源于滿族,出自金國時期女真族拿可氏部族,屬于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第四個源于蒙古族,出自古蒙古巴克西納爾氏族,屬于以部落名稱漢化改姓為氏。 歷代名人 可中正:(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諫議大夫。 可 懋:(生卒年待考),著名宋朝大臣。 宋紹興年間進士。 可應(yīng)培:(生卒年待考),四川廣元人。著名上海中蘇友好協(xié)會,畫家。 可華祥:(生卒年待考),四川蒼溪人。 中鐵建設(shè)集體工作,質(zhì)量部部長。 可肖鈺:(公元1942~今),四川雅安人。
百家姓 有姓二的么
二(貳)[貳,讀音作èr(ㄦˋ)]
一.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于姬姓,出自黃帝后裔,屬于以國名為氏。
在文獻《中國古今姓氏大辭典》中記載:“古有貳國?;蛞試鵀槭?。鄭樵注云:或言姬姓?!蹲髠鳌罚骸⒚速E、軫?!⑿病YE國在隨州南(今湖北應(yīng)山縣境)。”
貳國在春秋時期被楚國所滅,國人以故國名為姓氏,稱貳氏。后有簡文為二氏者。
第二個淵源:源于姬姓,出自,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
據(jù)史籍《姓氏考略》記注:“《山海經(jīng)》貳負之臣曰危。貳姓始此。望出河?xùn)|?!辟E負,官名。此以官為氏。在古代,貳負為一神氐,人面蛇身,是人蛇合體的圖騰。
貳負喜殺戮,后來成為武官的象征。因此,貳氏源起于武將世家。后有簡文為二氏者。
第三個淵源:源于鮮卑族,出自北魏時期拓拔部,屬于以為氏。
據(jù)史籍《姓氏考略》注引《后秦錄》記載:“貳,夷姓,后魏有將貳坐。”其后裔有簡文為二氏者。
二.郡望:
南陽郡:春秋戰(zhàn)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qū)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qū)。戰(zhàn)國時期魏國的南陽,一部分屬韓國(公元前263年,秦國大將白起進攻韓國取南陽,韓本部與上黨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屬隨州,后分屬韓、楚兩國。秦朝時期南陽郡設(shè)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為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shè),治所在宛縣(今河南南陽)。以宛為治所,置南陽郡。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nèi)鄉(xiāng)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yīng)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qū),后逐漸縮小。隋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廢,隋大業(yè)三年(公元607年)復(fù)置。唐朝初期廢除,唐天寶至德年間又曾改鄧州南陽郡改良穰縣(今河南鄧縣)為治所。元、明、清諸朝的南陽府治在南陽,即漢朝的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
河?xùn)|郡:古代河?xùn)|郡有四:一是指今整個山西省。二是秦朝初期(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縣),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夏縣、臨汾市、萬榮縣、永濟市、聞喜縣一帶地區(qū)。東晉時期移治到蒲阪(今山西永濟蒲州鎮(zhèn))。隋、唐兩朝為蒲州河?xùn)|郡。隋朝時期又分蒲阪,置河?xùn)|縣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xùn)|縣,劃入蒲州。三是唐朝時期有河?xùn)|道,又設(shè)河?xùn)|節(jié)度使,道治在蒲州,節(jié)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四是宋朝時期有河?xùn)|路,治所在幷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北以內(nèi)長城為限,而兼有今陜西東北角。大金國時期分為河?xùn)|南路、河?xùn)|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地區(qū)。明朝時期并河?xùn)|縣入蒲州。
嬴姓 遠古時代,有姓有氏,姓氏一分為二。姓是大的氏族部落集團的徽示,氏是一個姓所分出的小氏族支系的標(biāo)志。姓氏合二為一,是秦漢時才開始的。《漢書地理志注》和《說文解字》記少皞氏為嬴姓。嬴即燕的異字,且又同音,故嬴即燕。少皞氏初以燕(玄鳥)為圖騰,故成為嬴姓的始祖。少昊是中國野蠻時代中期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神話人物。他的名字,在中國典籍中五花八門,除"少昊"外,又寫作"少皓"、"少皞"、"少皋",此外又稱"朱宣"、"白帝"、"西皇"、"金天氏"、"窮桑氏"?!蹲髠鳌?、《帝王世紀(jì)》都說少昊名叫摯。但《帝王世紀(jì)》又說:"少昊帝名摯,字青陽,姬姓也。"
少昊之母,《帝王世紀(jì)》說是"女節(jié)",《拾遺記》又稱為"皇娥"?!洞呵镌?上記載:黃帝之時,有大星如虹,下流華渚(有的書又作"稚華之渚",即今河北鹽山東南),女節(jié)夢中幻覺到這顆巨大流星落在身上,意感而生下了少昊。而《拾遺記》上卻更有一段富于神奇色彩的記載:皇娥處璇宮而夜織,或乘桴木而晝游,當(dāng)她來到窮桑的滄茫之浦時,遇到一位容貌俊美絕俗的神童,自稱為白帝之子,即太白星之精。這位太白星化身的美少年,下凡來到滄茫水邊,與皇娥相遇,竟一見鐘情,從此與她嬉戲宴游,樂而忘歸。經(jīng)過一段浪漫時間,皇娥便懷有身孕,后來生了一位圣子,取名叫摯,為了紀(jì)念皇娥與帝子窮桑相愛,便又給他取名窮桑氏,亦叫桑丘氏,這就是嬴姓的原始遠祖少昊。
少昊長大后,成為氏族首領(lǐng)。他的氏族先居住在窮桑(今山東曲阜一帶)。后來氏族壯大,少昊當(dāng)上東夷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便遷都曲阜。當(dāng)少昊即位之日,有五只鳳從五方(東、西、南、北、中)飛集于帝庭。少昊氏認(rèn)為這是吉祥瑞兆,因此以鳳鳥為族神,崇拜鳳鳥圖騰,以鳥來給各個氏族命名,稱自己氏族為"鳳鳥氏"。《左傳·昭公十七年》記載,少昊即位后,"利器用,正度量",即發(fā)展生產(chǎn),訂立制度標(biāo)準(zhǔn)。少昊最大的功績是測量天象,制定歷法。他的部落設(shè)置有專門負責(zé)觀測天象節(jié)氣變化的官,有歷正、司分、司至、司啟、司門五種之多。少昊氏是中國古代最早確定星宿的部族,曾“法度量,調(diào)氣律,行二十有八宿”(《路史·后記》),又把北辰列為最尊貴的星位。后世以星宿定部族區(qū)域,以星定人,都是源于此。少昊又是一個會創(chuàng)作樂曲的氏族,史稱少昊“作樂曰《九淵》?!薄兜弁跏兰o(jì)》說,少昊一直當(dāng)了一百年東夷部落聯(lián)盟領(lǐng)袖后才去世。
少昊去世后,戎夏黃帝集團的顓頊取代了少昊的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權(quán)。原少昊部落的許多鳥夷氏族紛紛向中原內(nèi)地遷徙。有的加入到中原華夏顓頊集團,有的氏族沿著黃河繼續(xù)西遷到黃土高原,少昊鳳鳥氏族則遷到更遠的陜西云陽一帶。正因為如此,少昊雖為東夷,但《帝王世紀(jì)》和《遁甲開山圖》等典籍都說帝少昊死葬云陽?!渡胶=?jīng)·西次三經(jīng)》說:"又西二百里曰長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由于少昊氏族西遷,少昊逝后,被尊為西方天神,叫"西皇"。
確切地說嬴姓始祖是伯益,司馬遷《史記》“昔伯翳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嬴。今其后世亦為朕息馬,朕其分土為附庸。”伯益之父是禹以最賢之皋陶,打算將自己的帝位讓給他,不巧他病逝。皋陶死后,"葬之于六,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皋陶的次子名仲甄,又叫仲偃,繼承了燕鳥圖騰,仍以偃為姓。皋陶的長子名伯益,伯益為秦趙之祖,繼承了少皞氏的嬴?!兜弁跏兰o(jì)》說:"伯翳為舜王畜多,故賜姓嬴氏。"伯翳即伯益,舜帝賜他為嬴姓,只是命他繼承了少皞氏擔(dān)任嬴姓部落的首領(lǐng)。并非嬴姓自伯益時才開始有。這樣,從皋陶父子時始,嬴與偃兩姓分開,而變成了鳳凰家族的兩大系統(tǒng)。偃姓奉皋陶為祖,他的后裔主要向南發(fā)展;嬴姓則奉伯益為祖,他的后裔主要留在山東,或南行淮水,或向西遷。
伯益因?qū)ι鐣陌l(fā)展立了大功,禹準(zhǔn)備舉伯益為戎夏--東夷部落聯(lián)盟的領(lǐng)袖,讓伯益當(dāng)禹的繼承人?!俄n非子·外儲說》右下云:禹之子"啟與友黨攻益而奪之天下。"于是,禪讓制被世襲制所代替,中國的歷史由此從原始社會進入奴隸制社會,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建立。
司馬遷在《秦本紀(jì)》中敘述了“邑之秦,使復(fù)續(xù)嬴氏祀,號曰秦嬴?!保扒刂葹橘?。其后分封,以國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為趙氏。”
葛系承嬴氏
葛姓,《風(fēng)俗通》記載說:“葛氏,古葛天氏之后?!比绻鹛?br>氏確有其人,則我國的葛姓,跟其他的千百個姓氏相較,算起來資格
是夠老的了。
現(xiàn)在就算把有關(guān)葛天氏的傳說當(dāng)作“姑妄言之”,但是葛姓卻也
跟我國所有的其他姓氏一樣,是有確實的姓源可查的——《通志氏族
略》上記載說:“夏諸侯有葛伯,子孫以國為氏。”
我國的古籍上,關(guān)于葛伯的記載相當(dāng)不少,譬如《書經(jīng)》的“仲
虺之誥“曾說到:“葛伯仇餉”?!懊献与墓币苍岬剑骸皽?br>毫,與葛伯為鄰”,其注則說:“葛,夏諸侯嬴姓之國?!庇纱丝梢?,
“葛”的確是3000多年以前曾經(jīng)獨霸一方的一個諸侯,是由顓頊的嬴
姓后代所建立,他們跟后來滅夏桀而有天下的商湯是“芳鄰”,擁有
今河南省蔡丘縣東北的一片地方,后來,他們的子孫也“以國為氏”,
統(tǒng)統(tǒng)都姓了葛,并且一直繁衍到今天。
如此看來,葛氏的得姓是相當(dāng)早的,比后來成為我國諸家姓氏主
流的周文王姬姓后代之得氏,最少要早到六、七百年。所以,盡管關(guān)
于葛氏源自上古葛天氏的說法不盡可靠,然而,葛姓在我國群姓之中
的“老資格”,卻是無可疑的。
我國南方的葛姓,來源與北方不同,據(jù)《姓氏考略》的考證,是
出自東漢光武帝時的洪氏。關(guān)于江南葛姓的姓源,《姓氏考略》上的
記載十分詳盡:“漢洪●祖子浦廬,一作葛廬,起丘佐光武有大功,
封下邳僮縣侯,廬讓封于弟文,南渡江,家于句容,為吳中葛氏所出,
望出梁國。”
由此可見,江南葛姓人士,是在1900多年以前的東漢初期,由洪
姓所分支出去的,洪氏是上古伏羲之后擔(dān)任水官的共工氏的后代,所
以跟傳自夏諸侯葛伯的北方葛氏,應(yīng)該沒有十分接近的關(guān)系。
在我國民間,為人所熟悉的葛姓名人相當(dāng)不少,而其中似乎又以
“太極仙翁”葛玄以下的一系列“神仙人物”,最為老幼咸知。
除了上述位列仙班的人物,在我國歷史上,葛姓也出了不少杰出
的人物,尤其是宋一代,更是人才輩出,葛泌、葛書思、及葛勝仲等,
都分別在各方面表現(xiàn)優(yōu)異。
葛泌在宋光宗的紹熙年間拜相。葛書思是出名的孝子。葛勝仲則
是湖州治律極嚴(yán)的知府。
清朝道光年間的浙江山陰人士葛云飛,更是一位鼎鼎大名的人物。
當(dāng)時,鴉片戰(zhàn)爭初起,在英國人第二次攻陷定海的時候,葛云飛表現(xiàn)
了抵御外侮的大無畏精神。據(jù)說,當(dāng)時來犯的英國船有29艘,英國兵
有20000多人,而葛云飛的手下只有200余人,可是卻士氣如虹,以大
刀對付他們的洋槍洋炮,結(jié)果是力戰(zhàn)而歿,但他們的大無畏精神,卻
已永垂不朽。
秦孝公
姓名 嬴渠梁
謚號 孝公
陵墓 弟圉
政權(quán) 秦國
在世 前381年—前338年
在位 前361年─前338年
年號 無
秦孝公(前381年-前338年),戰(zhàn)國時秦國國君。嬴姓,名渠梁。秦獻公之子。即位時正值21歲,當(dāng)時除秦國外的戰(zhàn)國六雄已經(jīng)形成,而處于西垂的秦國被中原諸侯冷落。于秦孝公即位之初就求賢招兵,廣招人才,命群臣獻富國強兵之策。
秦孝公三年(前359年),他重用衛(wèi)人公孫鞅(即商鞅)實行變法,獎勵耕戰(zhàn),使國勢日漸強盛。
十二年(前350年),秦孝公遷都至咸陽(今陜西咸陽東北),進一步進行變法,建立縣制行政,開阡陌,在加強中央集權(quán)的同時,不斷增進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對外,秦與楚和親,與韓訂約,聯(lián)齊、趙攻魏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拓地至洛水以東,自此國力日強,為秦統(tǒng)一中國奠定了基礎(chǔ)。謚孝。
前任:
父秦獻公 秦國君主
前361年—前338年 繼任:
子秦惠文王
秦國君主
1 非子 2 秦侯 3 公伯 4 秦仲 5 秦莊公 6 秦襄公 7 秦文公 秦靜公(未即位) 8 秦憲公 9 秦出子
10 秦武公 11 秦德公 12 秦宣公 13 秦成公 14 秦穆公 15 秦康公 16 秦共公 17 秦桓公 18 秦景公 19 秦哀公
秦夷公(未即位) 20 秦惠公(春秋) 21 秦悼公 22 秦厲共公 23 秦躁公 24 秦懷公 25 秦靈公 26 秦簡公 27 秦惠公(戰(zhàn)國) 28 秦出公
29 秦獻公 30 秦孝公 31 秦惠文王 32 秦武王 33 秦昭襄王 34 秦孝文王 35 秦莊襄王 36 秦始皇
始皇帝的家世 ——秦與嬴氏一脈
若論始皇帝,不得不說其顯赫的家世。因為我們可以從嬴氏一脈的發(fā)展來發(fā)現(xiàn)先秦的歷史,也了解始皇帝繼位前嬴氏與秦的風(fēng)雨歷程。從其祖先走過的路,我們可以看到一部完整的秦史與嬴氏家族史。
考嬴氏一脈起源,因為資料短缺,后世一般以史記為準(zhǔn),本文自然也不例外。從太史公的記載里,嬴氏起源是與神話掛鉤的,中華文明史由于姬周之前極其空白,后世之人一般只憑點滴的口傳加上合理的想像來完成的,也可以說姬周之前中華文明史,從嚴(yán)格意義上來說,并不算真正的歷史。盡管商之后紀(jì)已有比較系統(tǒng)的敘述,但就其真實性來說,至今未敢下定論,這也是困擾當(dāng)今我國史學(xué)家的長久難題。
據(jù)史記載,秦之祖先是帝顓頊之苗裔孫女修之后,女修織布時吞燕卵而生子大業(yè)。大業(yè)娶少典之女女華,女華生大費。大費助禹治水有功,受禹在舜前褒揚,帝舜喜之,與其言:費呀,是你贊助禹取得成功,我要賜你黑色的旗旒,你的后世子孫將繁多興旺。因此又把姚姓的美女賜其為妻。后來舜又讓其馴養(yǎng)鳥獸,鳥獸多馴服,這就是柏翳。舜因其功復(fù)賜姓為嬴。這就是史載之嬴氏起源。后世嬴姓以柏翳為先祖,應(yīng)該是比較現(xiàn)實的。畢竟女修吞燕蛋而生子之說,史無實據(jù),很難讓人信服的。但史既無考,也權(quán)作真實嘍。
自柏翳后,史多有實載,太史公也系統(tǒng)的梳理出了嬴氏一系的脈絡(luò)圖。大費生二子,一叫大廉,即鳥俗氏。另一個叫若木,即費氏。自此贏氏分成了二個支系。費氏的玄孫叫費昌,其兒孫有些住在中國,有些住在夷狄。費昌生在夏桀之時,曾棄夏投商,為商湯駕車,在鳴條打敗桀,建有軍功。由于后世無顯赫之偉績,所以柏翳此一支系從此淡出政治舞臺,史也少有記載了。而相對于費氏一系,大廉一系則輝煌許多,因為后來秦就是出于此系。
大廉一系由大廉玄孫中衍開始輝煌,帝太戊因為聽說中衍長著鳥的身子卻能說人話,便卜問讓其駕車吉兇,卜出吉,便召中衍來駕車并賜女為妻。自太戊后,中衍后代因世世輔商有功,所以嬴姓有不少顯名于世,終于成為諸侯的。
中衍生中來,中來雖有功績,卻未大顯。中來生蜚廉。蜚廉復(fù)有子惡來,季勝,惡來革。后惡來因助商紂被周武王伐紂時所殺,此系斷也。而另二系季勝與惡來革卻在日后興旺。
季勝系歷孟增(宅皋狼)、衡父、而至造父。嬴氏一族由造父興。造你善駕車而得寵于周繆王,經(jīng)常得以伴周繆王出游,可謂近身之侍。但造父興盛,也緣自于一次意外。時逢周繆王出游,恰遇徐偃王作亂,造父為繆王駕車,長驅(qū)疾馳,一日千里,趕回周地來平定了叛亂,繆王感其功,封趙城與造父,造父一族自此稱為趙氏。由此可見,趙姓出自于嬴氏。千年后趙宋百家姓以趙為尊,固然有趙宋姓趙的關(guān)系,難道也就沒有趙姓出自嬴氏,為皇姓第一姓之因乎。當(dāng)然此僅是猜測,只為讀者一笑罷了。
再說惡來革,其系才是真正的秦嬴,因為秦就始于此系。惡來革早死,但有子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幾,太幾生大駱,大駱生非子。非子因受造父之寵,承趙城名而姓趙氏。
非子住在犬丘,因為也喜歡養(yǎng)馬與各牲畜,所以也擅長養(yǎng)殖它們,犬丘人告于周孝王,孝王便命他養(yǎng)馬,由于他養(yǎng)的好,孝王便想立他為大駱的嫡子??纱篑樦奘巧旰畹呐畠?,她生的兒子成已立為嫡子。自然也就受到了申侯的抵制。因為當(dāng)時的嫡子是可以擁有父親的全部財產(chǎn)與土地的,所以嫡子之爭自然很是激烈,由此也引出了申侯與孝王言,大意是從前我們的祖先是酈山之女,是戎胥軒的的妻子,生了中來,中來由于親戚關(guān)系而歸附于周,保守西垂,西垂因此才和睦?,F(xiàn)在我女兒又嫁給大駱為妻,生下嫡子成。申人和大駱再次通婚,西戎才全部歸順,您才得以為王,請您再三考慮。申侯這番軟中帶硬的話,讓孝王只能選擇退讓。孝王大意說:從前伯翳為舜掌管牲畜而獲得封地,被賜姓為嬴氏?,F(xiàn)在他的后代為我養(yǎng)馬,我也要分封國土給他,于是孝王將非子封于秦,讓他重接嬴氏的祀統(tǒng),號稱秦嬴。孝王這種既不得罪申侯又圓了自已心愿的做法,讓秦完成了最初的成形,秦自此而生,只是封地與后來的秦相比相差千萬倍罷了。但秦嬴一脈自此真正有了自已的立足之根,秦國也可以說是由此開始。
縱觀秦嬴家世,好像每一次發(fā)跡都與牲畜有關(guān)。柏翳因此而得姓,造父因此而獲趙地趙姓,非子更是因此而得秦地,圖日后子孫一統(tǒng)中華,可見秦嬴一脈,皆因牲畜而成也。此是天意還是人為使然,是巧合還是必然,就見仁見智了。但歷史是這樣記載的,歷史就是歷史,我們不得不承認(rèn)這一點,那就是,秦嬴興旺是靠養(yǎng)的一手好牲畜得來的。
至此秦嬴一脈總算理出了頭緒,其后的秦嬴傳世,歷史都具備了相當(dāng)齊全的資料,我在這里就不一一累敘了。而只挑幾位對以后建立大秦王朝有著重要歷史意義的嬴氏君主加以敘述。因為他們都是后來統(tǒng)一六國的大秦國奠基人。
秦仲,秦嬴孫公伯之子。周宣王時被任命為大夫,討伐西戎,結(jié)果死于戎。此是秦嬴家族第一位在封疆后付出生命代價的君主。
莊公,秦仲長子,父死繼位。周宣王時王給兵七千,征伐西戎,擊潰西戎,周宣王把土地重新給予秦仲的后代,連同其祖先大駱的封地犬丘在內(nèi),封為西垂大夫,這是秦國第一次擴大了封地面積。
襄公,莊公之子,因莊公長子世父為報祖父仇而無意為君讓位與其。周幽王時犬戎與申侯伐周,周幽王死,秦襄公出兵救援周王室有功。周平王正式冊封秦襄公為諸候,也就是說秦由封地上升為國,這可以說是秦國第一次在法律上成為了真正的國。秦襄公不但獲得周平王封的諸侯稱號,而且還同時獲得了周平王特許的歧以西地區(qū),又一次擴大了領(lǐng)土。其時周王室已衰,已無力從西戎手里奪回岐、豐之地。所以周平王與襄公說:戎人無道,強占我歧、豐之地,秦若能趕走西戎,即可擁有歧,豐之地。并立以盟誓。無力之地,賜之何妨,只是成全了秦國。襄公從此正式立國,秦國才成了真正的國,開始與諸侯互派使節(jié)了。襄公后來伐西戎至歧,死。
文公,襄公子。在研、渭水交會處營筑城邑,設(shè)賴疇(音)為都。十三年設(shè)史官記事,人民越來越開化。十六年,文公敗西戎,獲歧之地,守之。而將歧東之地獻回給周。十九年獲陳寶。文公四十八年死。
秦繆公,秦成公之弟。秦時在其手中初定大國地位。他設(shè)計用五張黑羔皮換來虞國亡國大夫百里奚,奚引褰叔同治秦政,秦國一片清平昌盛??姽哪?,秦與當(dāng)時大國晉國大戰(zhàn),結(jié)果秦俘晉君夷吾,欲殺之祭天,后因周天子求情而放,晉獻晉河之地。經(jīng)此一戰(zhàn),諸侯無敢輕秦之強也。謬公二十年,秦滅梁,芮二國,疆域進一步擴大。二十五,繆公與當(dāng)時霸主晉文公救周,并送周襄王回國,殺叛亂的周襄王弟王子帶。無形中又提高了秦在諸侯中的地位。三十四年,繆公設(shè)計奪戎王使者智士由余。三十六年,秦伐晉獲崤山大捷,使關(guān)東諸侯震驚。三十七年,秦用由余之計討伐戎王,滅十二國。開拓了方圓千里之地,稱霸西戎。三十九年,繆公死。秦在繆公手里真正打下了大國的基礎(chǔ)。
秦孝公,獻公之子。秦自繆公后陷入平庸。秦因地處西僻,少與中原來往,所以往往為中原諸國鄙視。孝公繼位后,接受衛(wèi)鞅變法,變更法制,整飭刑罰,對內(nèi)提倡農(nóng)業(yè),對外嚴(yán)明賞罰。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商鞅變法,從此秦國進入了興盛時期,國力因此得到了提升,而且更重要的是,秦接受變法后,是戰(zhàn)國時期第一個由奴隸制社會進入封建社會的國家,進一步解放的生產(chǎn)力,無疑對秦國的經(jīng)濟推動作用是巨大的。八年與魏一戰(zhàn),秦勝,獲魏之安邑。十二年,建咸陽城,遷都咸陽。并合小鄉(xiāng)為縣,減少了行政機構(gòu),全國共設(shè)四十一縣。并把領(lǐng)土擴大到洛水以東。十九年,周天子承認(rèn)孝公為霸,二十年,諸侯皆來朝見,會盟于逢澤,并朝見天子。
秦昭襄王,武王之子。秦自孝公后經(jīng)惠王、武王勵精圖治,無論在經(jīng)濟實力上還是武力上及疆域上,遠非關(guān)東六國可比。自襄公即位,秦國可以說是在不斷的征戰(zhàn)中渡過的,秦在襄公時期不停的打擊韓、趙、魏、楚諸國,不但大量的殺傷對方的軍力,而且還獲得了大片的土地,可以說,襄公時期就為后來的始皇帝統(tǒng)一天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chǔ)。長年的征戰(zhàn),讓被打擊國不堪重負,國力可謂達到奄奄一息。襄公五十一年,秦武力達到了極致,滅西周,西周王來投降叩頭認(rèn)罪,并獻出他的城邑三十六座,人口三萬。秦放周君,五十二年西周人民逃往東周,周的寶器九鼎被搬到秦國,這意味著,周亡。五十三年,秦因魏王歸順來見最晚,起兵伐之,占吳城,魏國交出國家政權(quán)。五十六年襄王死,韓王穿上孝服來吊唁祭悼,可見襄王威風(fēng),秦之強大。余威尚且如此,關(guān)東六國怎能不亡。
莊襄王元年時,秦再滅東周,周王朝至此終結(jié)。莊襄王即位三年,但在呂不韋的統(tǒng)籌下,秦進一步打擊了河?xùn)|三國韓、趙、魏,為后來的始皇帝摧枯拉朽具備了條件。莊襄王三年五月死。
秦王嬴政立,其時年僅十三歲。
自秦王贏政上溯,秦自孝公變法圖強,歷孝公,惠王、武王、襄王、孝文王、莊襄王六世,秦國國力已遠超關(guān)東六國的總和,可以說始皇帝統(tǒng)一六國是水到渠成的事兒。嬴政,他在他祖先的努力下,一開始就占據(jù)了優(yōu)勢,豐功偉業(yè),只是由他完成罷了。
秦的祖先出自嬴姓,其后世子孫由于屢受歷朝分封,都以封國為姓,所以日后的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趙氏都是出自嬴氏。秦因其祖先造父封于趙城,也稱為趙氏。
這就是秦始皇帝的家世與嬴氏一脈的來源圖,讀者通過以上的文字,相信會對始皇帝統(tǒng)一六國與其祖先的偉業(yè)有個全面的了解,這對思考下面關(guān)于關(guān)于始皇帝功過的評敘,起一個很好的輔助作用。
秦國的歷史起源
中國古代史所謂的秦朝,一般是指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期間的秦王朝,僅僅只有十五年的歷史。然而,從一個古老的部族逐步發(fā)展成為一個統(tǒng)一的帝國,秦的歷史可謂十分悠久。
秦的先祖最早可以追溯到傳說中的女修?!妒酚洝で乇炯o(jì)》記載:“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yè)?!盵①]在母系氏族社會時期,秦部族的圖騰是“玄鳥”(燕子)。和殷人一樣,秦人的先祖最初活動在我國的東方。
從大業(yè)開始,秦人進入了父系氏族社會,擁有了自己的姓氏?!按髽I(yè)取少典之子,曰女華。女華生大費,與禹平水土?!盵②]因為協(xié)助禹治水有功,大業(yè)受到舜的嘉獎,還被賜姓。“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費拜受,佐舜調(diào)馴鳥獸,鳥獸多馴服,是為柏翳。舜賜姓嬴氏?!盵③]
夏王朝建立之前,嬴氏部族已經(jīng)和中原地區(qū)的部族有所接觸。由于和商部族的祖先為近族,嬴氏部族和商部族始終保持著密切的關(guān)系。夏朝末年,嬴氏部族參加了商滅夏的戰(zhàn)爭?!百M昌當(dāng)夏桀之時,去夏歸商,為湯御,以敗桀于鳴條。”商王朝建立以后,嬴氏部族不僅在政治上受到很大的重視,而且也取得了很大的發(fā)展?!按罅O曰孟戲、中衍,鳥身人言。帝太戊聞而卜之使御,吉,遂致使御而妻之。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國,故嬴姓多顯,遂為諸侯?!?br>
在商朝末年,嬴氏部族依然堅定地維護紂王的統(tǒng)治?!皭簛碛辛Γ懔谱?,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紂。周武王之伐紂,并殺惡來。是時蜚廉為紂石北方,還無所報,為壇霍太山而報。”蜚廉最后遂葬于霍太山。周人滅商以后,嬴氏部族隨之也變成了周朝的奴隸。然而,嬴氏部族并不甘心,并且參加了紂王之子武庚發(fā)動的叛亂。據(jù)《逸舟書·作雒解》云:“三叔及殷東徐奄及熊盈以叛?!边@里的“盈”就是贏,即嬴氏部族。
周公姬旦帥軍平定了叛亂之后,除了大量殺戮之外,還將剩下的部族予以分割,并且強制從原先的住地遷走。嬴氏部族的一部分被遷到黃、淮一帶,他們后來在那里建立了一些小國,到春秋時期還在活動。另一部分在被集體從東方遷到西方。原來在殷商的西部邊陲也活動著嬴氏部族的一部分。因為西周占據(jù)了殷人的統(tǒng)治地區(qū),他們已經(jīng)被趕到更家遙遠的西部邊陲。這時又有從東方遷來的部分贏姓氏族,兩部分加在一起,就成為了西周邊陲最大的一股嬴氏部族。他們被迫踏上了那遙遠的荒涼的黃土高原。隨著周王朝的邊境越擴越大,嬴氏部族也就被迫越走越西。
在周孝王時,嬴氏部族的身份發(fā)生的變化。被迫西遷以后,嬴氏部族一直過著游牧生活。蜚廉之子曰惡來,惡來生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幾,太幾生大駱,大駱生非子。非子居犬丘,好馬及畜,善養(yǎng)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馬于汧、渭之間,馬大蕃息?!盵④]這里的“犬丘”位于今天的甘肅省天水市,“汧、渭之間”位于今天陜西省扶風(fēng)縣和眉縣一帶。周孝王對非子的表現(xiàn)比較滿意。他發(fā)布命令:“昔伯翳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嬴。今其后世亦為朕息馬,朕其分土為附庸。”[⑤]周孝王把一個叫“秦”的地方賜給非子作為附庸,并且允許他在此興建城市。“邑之秦,使復(fù)續(xù)嬴氏祀,號曰秦嬴。”這里的“秦”,位于今天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的秦亭鄉(xiāng)一帶。從此,嬴氏部族正式結(jié)束了長期的游牧生活,大約已有數(shù)萬人眾,開始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隨著西周王朝統(tǒng)治的衰落,周圍的一些方國也開始加強了對周王室的反抗和進攻,其中對周王室威脅最大的玁狁為首的戎狄部落。他們在關(guān)中地區(qū)搶掠,甚至經(jīng)常威脅到國都的安全。因為戎狄的侵?jǐn)_,周王室不得不向秦嬴求救。因此嬴氏部族地位也逐漸提高?!扒刭睾睢G睾盍⑹?,卒。生公伯。公伯立三年,卒。生秦仲。秦仲立三年,周厲王無道,諸侯或叛之。西戎反王室,滅犬丘大駱之族。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為大夫,誅西戎?!盵⑥] 然而,秦仲討伐西戎的戰(zhàn)事并不順利?!扒刂倭⒍?,死於戎?!盵⑦]秦仲去世后,周宣王又召秦仲的長子莊公昆弟無人領(lǐng)兵7000同西戎作戰(zhàn),并且取得勝利,奪回了被西戎占領(lǐng)的土地?!坝谑菑?fù)予秦仲后,及其先大駱地犬丘并有之,為西垂大夫?!盵⑧]此后,嬴氏部族更加賣力地與戎族作戰(zhàn)。莊公的長子世父發(fā)誓:“戎殺我大父仲,我非殺戎王則不敢入邑。”他主動將太子的位子讓給弟弟襄公,自己帶兵討伐西戎。然而,戰(zhàn)績并不理想?!跋骞辏謬?,世父擊之,為戎人所虜。歲馀,復(fù)歸世父。”為了應(yīng)對戎狄的入侵,“襄公元年,以女弟繆嬴為豐王妻?!苯枰苑只秩?,另一方面,遷都汧邑。
這時秦的崛起也引起了有些東方統(tǒng)治者的注意。公元前773年(秦襄公五年),司徒鄭桓公問史伯:“姜、贏其孰興?”史伯回答:“夫國大而有德者近興。秦仲、齊侯,姜贏之雋也,且大,其將興乎?”[⑨]史伯把秦與齊相提并論,可見這時的秦已經(jīng)和戎狄顯示出明顯的差異。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八年),戎狄大舉進攻,周幽王召集諸侯救援,但是無人響應(yīng)。[⑩]“西戎犬戎與申侯伐周,殺幽王酈山下?!敝挥星叵骞时仍?,作戰(zhàn)甚力,有功。幽王死后,平王即位。為了躲避戎狄的鋒芒,平王決定將國都遷往雒邑(今河南省洛陽市附近)。在遷都過程中,秦襄公又率領(lǐng)軍隊參加了護送。因此,周平王就正式封秦襄公為諸侯,并且將“岐以西”的土地賜給他。然而,周平王分封給秦襄公的土地在已經(jīng)脫離周的有效控制?!叭譄o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從此,秦的政治地位從西垂大夫而上升為諸侯,正式開始立國建政。作為周天子加封的諸侯國,秦國可以與諸侯通使聘享之禮,用騮駒、黃牛、羝羊各三,祠上帝西畤。但是秦國面臨的生存環(huán)境卻異常險惡。在秦的封疆內(nèi),幾乎布滿了戎狄。他們長期以來就是以富庶的關(guān)中地區(qū)作為目標(biāo),或者掠奪或者騷擾。
這是秦國歷史的開端。
盡管這時的秦國已經(jīng)成為周天子正式分封的眾多諸侯國的一員了,但是它和其他諸侯國之間卻存在著一個明顯的差別。這就是他沒有真正得到其他諸侯國在分封之際就能夠擁有的封地,而只是周天子的一張政治支票。只有把這些戎狄驅(qū)趕出去,秦國才能把周平王開除的政治支票變現(xiàn)。
明代思想家袁了凡家族——吳江趙田袁氏
天下袁氏
發(fā)布時間:18-09-2416:17
據(jù)《趙田袁氏家譜》記載,趙田袁氏先世居嘉善陶莊分湖之濱,明萬歷年間,四世祖了凡公舉家遷居吳江趙田村,建“磐石庵”為詠經(jīng)終老之地,是以了凡公為趙田袁氏始遷之祖,而其譜則以蘆墟菊泉公為一世祖。
趙田袁氏家譜續(xù)刻序
了凡公曰:吾家舊住陶莊,族類繁衍,經(jīng)家難(黃子澄之變)遷徙流離,遂漸衰弱,兩百年來,所生育者不過四十余人,除杞山以上別有譜斷,自菊泉而下為遷國之小宗,而錄其支派于后。當(dāng)時刻譜之序如此。自了凡公于萬歷二三十年間由嘉善卜居趙田,迄今幾三百年,子姓雖仍不繁,而譜之待修尤亟矣。顧修之所以異于前譜者,當(dāng)以了凡公為遷國之小宗,上溯菊泉公以錄嫡派,而同祖同父之自為一支,別有譜或無傳者不載,了凡公而下則詳載之,明吾宗所由昌大也。先是舊本零星掇拾。道光甲辰,漁溪伯父有志增修,加以十年搜輯之勤,始覺釐然不紊,而先贈君亦謂踵而成之實后來之責(zé)。?嵩齡賴先人余澤,于道光庚戌忝竊詞科,遽悲孤露。越丙辰,補試散館,改用知縣,懼不稱職,不謁選而歸。聊假一命為先人榮,實恐重違其志。春秋暇日,爰與小圃兄及述圃、憇棠、穆齋、問樵諸弟將了凡公以下本支次第訂正,首列系表,后存志傳,其無志傳可敘而有遺行相傳者,載于本人名字之下。覽是譜者,當(dāng)知祖宗清白家風(fēng)留貽為至遠也。綿延勿替,是在子孫之有志自立耳。修葺既成,因退而敬為之序。?咸豐八年歲次戊午二月上澣?十三世孫嵩齡書于來翰堂
天津?qū)氎嬖?/p>
家族世系(1—13世)
一世祖袁顥,字孟常,號菊泉。明永樂甲午六月二十四日寅時生,弘治甲寅九月初十亥時卒,壽八十一歲。配蘆墟徐氏良醫(yī)孟彰公女,合葬吳江二十九都蘆墟東杜圩袁家濱,《傳》載吳江、嘉善邑乘。生三子:禎、祥、禧。按:顥公為杞山公次子,杞山公長子顒戌于北平,顥公贅蘆墟徐氏,奉杞山公以居焉,是為遷吳之祖。禎,字文善,號杏軒,傳蘆墟一支及長坊東顧諸處(從略);禧,號杏鄰,傳菴前一支(從略)。
二世袁祥,字文瑞,號怡杏,配嘉善殳氏良醫(yī)恒軒公女,繼配平湖朱氏,合葬嘉善東亭橋北西菖蒲涇,后遷葬姑蘇白楊山,相傳墓旁有茶園百畝,康熙中為五世孫亦臨賣盡,遂不知冢穴所在?!秱鳌份d吳江、嘉善邑乘。生一子:仁(朱出),生二女,長(殳出)適嘉善錢萼,次(朱出)適嘉善沈揚。
三世袁仁,字良貴,號參坡,明誥贈文林郎,寶坻縣知縣,明成化己亥六月二十七日子時生,嘉靖丙午七月初四日卒,壽六十八歲,配嘉善王氏孟璿公女,繼配嘉善李氏月溪公女,俱誥贈孺人,合葬嘉善胥伍區(qū)小冬圩孫家浜,《傳》載吳江、嘉善邑乘。生五子:衷、襄(王出)、裳、黃、袞(李出);生女三:長(王出)適嘉善錢南士,次(李出)適嘉善張高標(biāo),三(李出)適嘉善錢曉。按:衷,字和卿,號雨三;襄,號春谷,邑庠生;裳,字垂卿,號星槎,精天文星學(xué);袞,字補卿,號觀海,邑庠生,奉例儒官。衷傳十世,半居城中;襄傳二世止;裳、袞皆無傳。
四世袁黃,原名表,字坤儀,號了凡,明萬歷丙戌進士,直隸寶坻縣知縣,晉兵部職方司主事,東征贊畫,加四品服,追贈尚寶司少卿,崇祀嘉善、吳江鄉(xiāng)賢祠。嘉靖癸巳十二月十一日生,萬歷丙午七月卒,壽七十四歲。配高氏,繼配沈氏,俱誥贈恭人,合葬嘉善胥伍區(qū)大西收字圩獨社浜,《傳》載邑乘。生一子:儼,沈氏生。
五世袁儼,原名天啟,字若思,號素永,明天啟乙丑進士,廣東高要縣知縣,卒于官,崇祀嘉善、吳江鄉(xiāng)賢祠。萬歷辛巳年生,天啟丁卯年卒,年四十七歲。配嘉善陳氏,萬歷丙戌進士福建按察使司諱于王公之女,合葬嘉善思四區(qū)北道圩沙塔浜,《傳》載邑乘。生五子:侖、徽、祚鼎、崧、祚充。女一,適吳江周忠毅公長子,蔭難生,諱廷祚,字長生。
六世袁侖,原名祚雍,字一鴻,邑廩生,先于其父若思公卒。配吳江沈氏丁未進士河南大梁道桐崗公之女,合葬吳縣二都三圖參字圩絲山上,即孟皇山(俗稱磨盤山,地名張家橋),生子二:蘅、茝。
六世袁徽,原名祚載,字二仲,邑庠生,配趙氏,側(cè)室陳氏,生一子:蒞(陳出)。
六世祚鼎,字三立,邑庠生,配葉氏,繼配王氏,再配鄒氏,嗣子:允。
六世袁崧,原名祚亨,字四履,郡庠廩生,配戴氏,妾潘氏、周氏、沈氏,生五子:允(出嗣)、薇、華、芝、萊。
六世祚充,字五聚,邑庠生,配周氏,無嗣。
七世袁蘅,字古處,號今飛,康熙丁卯舉人,配夏氏,側(cè)室金氏、費氏,生三子:天鯤、天鯨、天魚(無嗣)。
七世袁茝,字廷芳,邑庠生,配朱氏,繼配沈氏,嗣子:天鯨。
七世袁蒞,字亦臨,配厐氏,生二子:以順(無嗣)、繩武(無嗣)。
七世袁允,字堯民,康熙庚午舉人,配董氏,繼配黃氏,生一子:人泌。
七世袁薇,字紫臣,配陳氏,繼配沈氏,生二子:人淵(無嗣)、人瀾。
七世袁華,字禹侯,無嗣。
七世袁芝,字商英,配陸氏,生二子:人淑(無嗣)、人溶(無嗣)。
七世袁萊,字可持,無嗣。
八世天鯤,字化鵬,一字駕濤,號扶九,配周氏,嗣子:性純。
八世天鯨,字成雷,配陸氏、側(cè)室姚氏,生三子:性純(出嗣)、性睿、性敏(出嗣)。
八世人泌,字鄴仙,配王氏,繼配張氏、陸氏,嗣子:性敏。
八世人瀾,字觀其,子一:申元(未詳)。
九世性純,字文亦,配張氏,生二子:珍、琳。
九世性睿,字超山,號立齋,邑庠生,配陳氏,繼配沈氏,生三子:瑞、瑗、璉。
九世性敏,字超士,配陸氏,生一子:珠。
十世袁珍,字鴻儒,配董氏,生一子:煜。
十世袁琳,字佩聲,配張氏,生三子:燡、炯、煇。
十世袁瑞,字巨明,號信傳,欽旌義夫,入崇祠祀,配周氏,生三子:鑾、鋈(出嗣)、愛濤(早夭)。
十世袁瑗,字思蘧,號不疑,配沈氏,繼配陳氏,生三子:錦春、茂才(早夭)、寶秋。
十世袁璉,字惕三,號鐵山,邑庠生,配史氏,妾張氏,嗣子:鋈。
十世袁珠,字掌重,配龐氏,繼配陳氏,生二子:康、廣。
十一世:袁煜生子袁驤(后未詳)、袁驥(后未詳);袁燡生子袁馳、袁馴(出嗣);袁烱嗣子袁馴;袁煇生子袁駿;袁鑾生子袁豫、袁營、袁蔭槐;錦春嗣子袁蘇;寶秋生子袁蘇(出嗣)、袁并;袁鋈生子袁青、袁荊;袁康,遷居青浦城內(nèi),生子袁棻;袁廣生子袁棠、袁森。
十二世:袁馳生子應(yīng)華(后無傳);袁馴生子寶華(后無傳);袁駿生子殿華(招贅不載);袁豫,邑庠生,生子慶齡、長齡、鶴齡、頤齡;袁營,歲貢生,候選訓(xùn)導(dǎo),生子嘉齡、錫齡;袁蔭槐,恩貢生,候選直隸州州判,覃恩敕贈文林郎翰林院庶吉士加一級,欽旌孝行,載志入祠,生嵩齡、篯齡、召齡、岱齡、福齡;袁蘇兼祧子益齡;袁并生子益齡(兼祧蘇后)、端齡(早世)、元齡(早夭);袁青,歲貢生,候選訓(xùn)導(dǎo),生子昌大、文齡;袁荊生子昌齡;袁棠生子袁翰、袁翿;袁森生子袁達、袁尊(早世)。
十三世:慶齡,字頌堯,號少峰,邑庠增廣生,生子袁楨;長齡,字賡虞,號祝庚,邑庠生,生子慕桷、懷棟;鶴齡,字云翔,號閬仙,祠生,生子袁柏、袁棨;頤齡,字匡詩,號問樵,邑庠生,同治丁卯科薦卷,生子袁榜、袁梯;嘉齡,字會亨,號禮夫,邑庠生,嗣子酉書;熙齡,字登如,號穆齋,咸豐庚申恩貢生,嚴(yán)州府分水縣教諭,生子酉書(出嗣)、寅亮;嵩齡,字翰生,號松巢,道光癸卯科舉人,庚戌會試二甲進士,翰林院庶吉士,丙寅補散館,改用知縣加同知銜,生子汝錫、汝煒(早卒);篯齡,字彭年,號述甫,府庠廩貢生,候選太常寺博士,生子汝廉;召齡,字右之,號憇棠,咸豐辛亥恩科舉人,候選內(nèi)閣中書,生子汝淦、汝承;岱齡,原名華齡,字伊臣,號子誠,附貢生,廣東試用分縣,加州同知銜,派委惠陵工程處戶部固本解官,督征南海黃鼎司糧務(wù),生子汝庠、汝?。ǔ鏊茫?、汝杰;福齡,字用修,號子備,太學(xué)生,生子汝璋(早夭),嗣子汝?。灰纨g,字掄材,號子壽,生子克勤;昌大,字祝彭,嗣子國柄;文齡,字景周,號小圃,府庠生,生子國柄(出嗣)、龍征;昌齡,字頌伯,號安吟,邑庠生,生子國模、國楷;翰,字松橋,生子?xùn)|震;翿,字庭傳,號耕耘,生子?xùn)|升;達,字應(yīng)傳,號哲卿,生子?xùn)|復(fù)。
宗祠記
余家世居嘉善之東亭橋,自九世祖贈尚寶司少卿、萬歷丙戌進士、直隸寶坻縣知縣了凡公以職方司主事贊畫東征,與主帥某不協(xié)告歸,卜居吳江趙田村。公辟所居?xùn)|北隅隙地建“磐石庵”為退老逰息之所,八世祖若思公葺治之。若思公以進士出宰廣東高要,有至行瘁于政治,卒于官。
明季兵起,所居蕩如,獨庵無恙。六世祖孝廉古處公,因就庵之傍舍為龕,虔奉兩公栗主,而以七世祖癝膳生一鴻公袝焉。顧建祠未及,迨曾叔祖文學(xué)惕三公先葺祖塋,繼籌祭產(chǎn),冀漸次肯堂肯構(gòu)。值中落不能支,蓋惕三公以后又閱四傳而及召齡,已百有余歲矣。召齡不敏,惟幼聞先贈公先伯文學(xué)南州、歲貢生漁溪兩公及伯兄庶常松巢公在日,率以建祠為念,不幸相繼下世。召齡仰體先人未竟之志,時刻在心。廿年來,江浙各寇蕩平,流移漸復(fù),是用節(jié)衣薔食襞積微貲,于庵西芟莽辟榛增建祠屋三間,楹桷幾筵規(guī)模觕具。
爰考祠主代次不一,慨自宗法廢墜,支派莫稽。有力之家,其祠輒奉一有聲望者為始祖而已,亦儼然以宗子自居,誖已!若余宗舊祠以了凡公為始遷祖,若思公繼別為宗,皆百世不祧,而一鴻公、古處公始創(chuàng)是祠者也,祔而配享亦固其所顧。召齡之黽勉從事于斯祠也,豈欲自以為功哉。竊念自幼至壯,藉先人余澤,幸博科名,席先人余產(chǎn),稍積寸銖,因以成先人未竟之志,正不翅先人之所自為也。當(dāng)祠未興工,或謂召齡曰:了凡公兩世,國朝康熙間大吏疏請崇祀鄉(xiāng)賢,得旨如例春秋官祭典重特,若宗祠特族人會集之區(qū),可無亟亟。
嗚呼!是說也,名為慰我先,實則鄙我后。召齡雖不敢效近世祠堂之僣,亦何忍效昔人野祭之疎?且追維了凡公始遷趙田,所以命名是庵者則磐石之宗,于是乎在。但愿我宗人保守是祠,擴而大之,引而長之,是誠余之所厚望也夫。
光緒五年歲次已卯閏三月
(了凡公)九世孫召齡謹(jǐn)志。
祠堂聯(lián)
木本水源
立言補綱鑒,不惟政績可稽,遺愛留寶坻一邑;
彚觧集尚書,群仰賢聲克繼,新詞共磐石千秋。
平生完萬善,一疏已成功。
一.給孩子起名字要注意的原則:
1、音韻的靈動力:名字念起來會產(chǎn)生聲音的磁場,好的名字悅耳,不佳的名字會形成干擾,不少藝術(shù)家或作家都會另外取一個名字或另取字號,如:張大千(原名張員)。好名字不僅會令人印象深刻,自己也能認(rèn)同。
2、避免諧音: 父母若打算自己幫寶寶取名字,要注意名字念起來是否有不雅的諧音,以免日后徒生困擾。如:吳理茂、曾豪孝、雨玲(雨淋)、尉琮(喂蟲)。最好是名字取好后,多念幾遍,看看聽起來是否流暢。
3、注意字義: 父母若想為孩子取名字,必須先了解字的意義,因為有些字并不常見,或者換了旁側(cè)的部首,卻意義不佳,所以最好在取名字前,查閱康熙字典確定字義。
4、八字: 有些是參考寶寶的八字來幫寶寶取名,即利用八字來了解寶寶的先天命格,如:是否陰陽協(xié)調(diào)、五行均等,再借著取名來調(diào)和、改善寶寶的運勢。幫寶寶命名可以依照八字命盤、再參考格局、筆畫,最后找出合適的字義。比如由八字得知寶寶個性任性刁蠻,建議可用,如:理、德、修、維,來修飾孩子的個性。
5、生肖: 不少父母在取名字時,常會因生肖來選擇字,如:龍年時男生常取名為龍?;蛘吣承┥?,適合用某些字,如:蛇喜歡待在小洞,蛇年出生的寶寶,可以選擇:哲、啟、善、唯等字。
6、單名: 一般而言,單名好記且響亮,但是就單名欠缺地格、外格,除非命格好者,否則不適合使用,或者可再取字或號作為輔助,如:孫文,字中山;李白,字太白。
7、筆畫的八十一靈動: 可分別算出五格(天格、地格、人格、外格、總格)的八十一靈動,并觀察其五行的相生相克關(guān)系??偢?4、25、29、31、32、33、35(這樣的筆畫數(shù)格局很不錯,但人生有較多波瀾重疊)37、39、41、45、47、48(這樣的筆畫數(shù)是不錯的格局,有這樣筆畫數(shù)的人,大都能克服困難,開創(chuàng)格局。)
8、三才五格: 五格是由姓名的筆畫中算得,五格的筆畫可算出相應(yīng)的五行,接著即可了解五格及五行間相生相克與吉兇關(guān)系,取名字時,最重要在于五行是否協(xié)調(diào),再者才是筆畫好不好。三才是指天格、人格、地格間的組合并系。取名字時可參考康熙字典的字義和筆畫,因為有些字必須以偏旁部首來算,才能得到正確的筆畫。
二,基本要領(lǐng):
1,以父姓加固定的字派(有的家譜規(guī)定必須使用)加一個有特定意義的字;
2,以孩子父母的姓加上一個有特定意義的字,組成三個字的姓名;
3,以孩子父姓加上一個有特定意義的字,組成單名(容易造成重名);
4,以孩子父母的姓加上兩個有特定意義的字,組成四個字的名。
三,“有特定意義的字”可以是:
1,孩子出生的季節(jié),如春天出生的用“春”字,秋天出生的用“秋”字;
2,孩子出生的日子,如國慶日出生的用“國慶”“建國”“建華”;
3,孩子出生的時晨,如早晨出生的用“曉光”“晨光”;
4,孩子出生的地點:如“京生”“津生”“滬生”“渝生”;
5,父母對孩子的期望:男孩用“健、英、偉”,女孩用“慧、娟、淑”等。
四,需要特別注意的是:
1,盡量不用多數(shù)人都使用的常用字,以避免重名;
2,盡量不用多數(shù)人容易念錯的生辟字,以避免難認(rèn);
3,盡量不用筆畫繁多和字形不正的字,以避免難寫;
4,盡可能使用好聽的褒意詣音,不用不順耳的貶意詣音;
5,盡可能使用多音調(diào),即三個字避免同一聲調(diào),念起來響亮有起伏感;
6,在父母的姓字上多下功夫,或拆其字形,或用其字音,但要慎用疊音。
五,具體建議:
1,買本相關(guān)的書,了解一些命名數(shù)理和生辰八字五行相生相克的知識。
2,如果憑想象實在想不出理想的字,不妨查查字典。
3,現(xiàn)在給孩子取名,最好是用四個字的名,即父母兩人的姓加上兩個字:
如男孩用“夫子”“健夫”,女孩用“慧子”“純子”等,四個字的
名不易重名,別具一格,好處多多,將逐步流行。
4,一般來說,男孩取名用字應(yīng)含陽鋼之氣:如“英”“強”;女孩取名用字應(yīng)含賢淑之意:如“慧”“娟”。而有時男女反用則孩子長大后各方面都比較優(yōu)秀。
總而言之,取名的總體原則是:好聽、易記、畫簡、雅致、義深。
一些好聽的女孩名字范例:
雅靜(優(yōu)雅文靜)
夢潔(一個夢幻般的女孩,心地善良,純潔)
夢璐(如夢幻般的女孩,璐,諧音露,露字為日月結(jié)合的靈之美.智慧且不夸張)
惠茜(賢惠,茜只是名字好聽)
漫妮(生活浪漫,妮是對女孩的稱呼,沒什么意義)
語嫣 (嫣:美好鮮艷 )
桑榆(出自唐?王勃《滕王閣序》:“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保?
倩雪(即前雪,也就是雪天出生的可愛公主啦)
香怡(香氣怡人)
靈蕓(在古代,有一個叫薛靈蕓的少女,長得容華絕世,貌賽貂禪,他被當(dāng)時的皇帝曹丕看中,欲召她進宮做寵妃,愿您的女兒也象她一樣美麗,雙手靈巧)
倩雪(即前雪,也就是雪天出生的可愛公主啦)
玉珍(象玉一般美麗,珍珠一樣令人喜愛)
茹雪(茹,諧音如;全名意思是想雪一般純潔,善良)
正梅(為人正直,能承受各種打擊)
美琳(美麗,善良,活潑)
歡馨(快樂,與家人生活得非常溫馨)
優(yōu)璇(優(yōu),各個方面都很優(yōu)秀;璇,像美玉一樣美麗,受人歡迎)
雨嘉(雨,純潔;嘉,優(yōu)秀)
婭楠(婭,諧音雅,文雅;楠只是名字好聽)
明美(明白事理,長得標(biāo)志美麗,有著花容月貌)
可馨(一個美麗的可人兒。能與家人生活得非常溫馨)
惠茜(賢惠,茜只是名字好聽)
漫妮(生活浪漫,妮是對女孩的稱呼,沒什么意義)
香茹(香,死后留香百世,茹,沒什么大意義)
月嬋(比貂禪還漂亮美麗,比月光還溫柔)
嫦曦(像嫦娥一樣有著絕世美麗容貌,像晨曦一樣朝氣蓬勃,有精神)
靜香(文靜,象明朝時期的香妃一樣美麗,文雅,貞烈)
夢潔(一個夢幻般的女孩,心地善良,純潔)
凌薇(氣勢、朝氣都凌人,薇,祝她將來成為一代名人)
美蓮(美麗如蓮花一樣,還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質(zhì))
雅靜(優(yōu)雅文靜)
雪麗(美麗如雪)
依娜(有伊人風(fēng)采,娜一般指姑娘美麗,婀娜多姿嘛)
雅芙(文雅,如出水芙蓉一般)
雨婷(溫柔,聰明,漂亮)
怡香(香氣怡人)
珺瑤 珺:美玉 瑤:美玉
夢瑤 瑤:美玉
婉婷(婉寓意“和順、溫和”“婷“寓意“美好”)
睿婕 (意思是聰明的女孩)
雅琳( 以“雅”入名,寓意“超脫、優(yōu)雅”)
靜琪(安靜又乖巧的女孩)
彥妮 彥:古時候指有才學(xué)有德行的人 妮:指女孩子
馨蕊 馨:香氣
靜宸 宸:古代君王的代稱
雪慧 冰雪聰慧
淑穎 賢淑,聰穎
樂姍 姍:女子走路時婀娜的樣子
玥怡 怡:心曠神怡
蕓熙 熙:光明
鈺彤 鈺:美玉 彤:紅色
璟雯 璟:玉的光彩 雯:色彩斑斕的云,多用于人名
天瑜 瑜:美玉
婧琪 婧:女子有才 琪:美玉
夢瑤 瑤:美玉
靜宸 宸:古代君王的代稱
詩琪 (詩情畫意;美玉)
美萱 萱:一種忘憂的草
雪雁 (在雪花中飛舞的飛雁)
煜婷 (照耀;亭亭玉立)
笑怡 怡:心曠神怡
優(yōu)璇(優(yōu),各個方面都很優(yōu)秀;璇,像美玉一樣美麗,受人歡迎)
雨嘉(雨,純潔;嘉,優(yōu)秀)
婭楠(婭,諧音雅,文雅;楠只是名字好聽)
雨婷(溫柔,聰明,漂亮)
玥婷 玥: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珠 婷:美好
蕓萱 萱:一種忘憂的草
馨彤 馨:香氣 彤:紅色
沛玲(精神充沛,小巧玲瓏)
語嫣 (嫣:美好鮮艷 )
凌菲 (菲:草木的香氣很濃 )
羽馨 (羽緞;溫馨)
靖瑤 (靖:平安 瑤:美玉 )
瑾萱 (瑾:美玉 萱:傳說中一種忘憂的草 )
漫妮(生活浪漫,妮是對女孩的稱呼,沒什么意義)
靈蕓(在古代,有一個叫薛靈蕓的少女,長得容華絕世,貌賽貂禪,他被當(dāng)時的皇帝曹丕看中,欲召她進宮做寵妃,愿您的女兒也象她一樣美麗,雙手靈巧)
欣妍(開心愉快,妍是美麗)
玉珍(象玉一般美麗,珍珠一樣令人喜愛)
茹雪(茹,諧音如;全名意思是想雪一般純潔,善良)
正梅(為人正直,能承受各種打擊)
美琳(美麗,善良,活潑)
歡馨(快樂,與家人生活得非常溫馨)
優(yōu)璇(優(yōu),各個方面都很優(yōu)秀;璇,像美玉一樣美麗,受人歡迎)
雨嘉(雨,純潔;嘉,優(yōu)秀)
婭楠(婭,諧音雅,文雅;楠只是名字好聽)
明美(明白事理,長得標(biāo)志美麗,有著花容月貌)
可馨(與家人生活得非常溫馨)
惠茜(賢惠,茜只是名字好聽)
漫妮(生活浪漫,妮是對女孩的稱呼,沒什么意義)
香茹(香,死后留香百世,茹,沒什么大意義)
月嬋(比貂禪還漂亮美麗,比月光還溫柔)
嫦曦(像嫦娥一樣有著絕世美麗容貌,像晨曦一樣朝氣蓬勃,有精神)
靜香(文靜,象明朝時期的香妃一樣美麗,文雅,貞烈)
夢潔(一個夢幻般的女孩,心地善良,純潔)
凌薇(氣勢、朝氣都凌人,薇,祝她將來成為一代名人)
美蓮(美麗如蓮花一樣,還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質(zhì))
雅靜(優(yōu)雅文靜)
雪麗(美麗如雪)
韻寒(即蘊涵)
莉姿(具有公主或王后的一切風(fēng)度與姿色)
夢璐(如夢幻般的女孩,璐,諧音露,露字為日月結(jié)合的靈之美.智慧且不夸張)
沛玲(精神充沛,小巧玲瓏)
欣妍(開心愉快,妍是美麗)
曼玉(曼妙身材,婷婷玉立)
歆瑤( 歆:心悅,歡愉 瑤:美玉 )
凌菲 (菲:草木的香氣很濃 )
靖瑤 (靖:平安 瑤:美玉 )
瑾萱 (瑾:美玉 萱:傳說中一種忘憂的草 )
佑怡( 怡:好心情 )
婳祎 (婳:形容女子嫻靜美好 祎:形容事物美好 )
檀雅 (檀:植物 雅:正規(guī) )
若翾 (翾:飛翔 )
熙雯 (熙:光明 雯:成花紋的云彩)
詩茵(詩:寓意文雅、浪漫)
靜璇 (聰明文靜)
婕珍 (意思是聰明的女孩)
沐卉 (卉:草的總稱 沐:如雨般濕潤 )
琪涵(有美玉一般內(nèi)涵的女孩)
佳琦 (琦,是玉的意思,佳琦意思是猶如上好美玉一樣白璧無暇?。?
雪麗(美麗如雪)
依娜(有伊人風(fēng)采,娜一般指姑娘美麗,婀娜多姿嘛)
雅芙(文雅,如出水芙蓉一般)
雨婷(溫柔,聰明,漂亮)
怡香(香氣怡人)
韻寒(即蘊涵)
莉姿(具有公主或王后的一切風(fēng)度與姿色)
夢琪、憶柳、之桃、慕青、問蘭、爾嵐、元香、初夏、沛菡、傲珊、曼文、樂菱、癡珊、恨玉、惜文、香寒、新柔、語蓉、海安、夜蓉、涵柏、水桃、醉藍、春兒、語琴、從彤、傲晴、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qimingdaquan/27644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費氏的宗祠對聯(lián)和字輩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