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姓氏是古代的古老姓氏之一
,家族的興旺和這個是息息相關的
,家族的家譜是十分重要的,倘若一個家族的家譜不見了,那就是一個天大的問題。接下來就讓我們的華易算命網(wǎng)的小編告訴大家韋姓氏的家譜記載和郡望堂號的信息。
韋姓氏的家譜記載著哪些

江蘇東陽東眷韋氏家乘,(清)韋名樞等纂,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今僅存第十卷。現(xiàn)被收藏在浙江省東陽縣白溪鄉(xiāng)東溪村
。
江蘇東陽東眷韋氏家乘
,(清)韋洪鼎等纂,清嘉慶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今僅存第三卷
、第十五卷。現(xiàn)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wǎng)站檔案館
。
江蘇丹徒京口韋氏族譜四卷
,(清)韋克順主修,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F(xiàn)被收藏在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
。
江蘇東陽東眷韋氏家乘,(清)韋潮等纂
,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
,今僅存第九卷、第十二卷
、第二十~二十四卷?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F(xiàn)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wǎng)站檔案館。
江蘇東陽東眷韋氏家乘三十二卷
,首一卷,(清)韋鑒等纂
,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冊
,今僅存第一~二卷、第十卷
、第十五卷
、卷首?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F(xiàn)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wǎng)站檔案館。
江蘇常州延陵韋氏家乘十八卷
,(清)韋華謨等重修
,清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崇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冊。現(xiàn)被收藏在?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F(xiàn)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
廣西寧明思陵土州韋氏家譜,(清)韋振超纂
,清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木刻活字印本?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F(xiàn)被收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寧明縣檔案館。案館
。
江蘇丹徒韋氏族譜六卷
,(清)韋振鑫、韋永彭等重修
,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儲書堂木刻活字印本?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F(xiàn)被收藏在遼寧省圖書館、美國尤他州家譜學會
。
江蘇江都韋氏族譜八卷
,(民國)錢正基、韋載文等重修
,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傳經(jīng)堂木刻活字印本?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F(xiàn)被收藏在遼寧省圖書館。
江蘇東陽東眷韋氏家乘三十二卷
,首一卷
,補一卷,(民國)韋徵英等纂
,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冊
,今僅存第一~七卷、第十~十四卷
、第十六~二十九卷
、第三十一~三十二卷、卷首
、補遺?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F(xiàn)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wǎng)站檔案館。
廣西容縣水源里覃韋氏族譜兩卷
,(民國)韋瑞桓修訂
,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現(xiàn)被收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容縣文物管理局。
江蘇宜興韋氏宗譜十二卷
,(民國)韋望忠主修
,韋家貞編,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燕貽堂鉛印本十四冊?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F(xiàn)被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
浙江東陽東春韋氏家乘三十二卷,(民國)沈鴻烈序
,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木刻活字印本?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F(xiàn)被收藏在浙江省東陽縣白溪鄉(xiāng)東溪村。
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qū)伊莊鎮(zhèn)趙圩村韋氏家譜
,著者待考
,現(xiàn)被收藏在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qū)伊莊鎮(zhèn)趙圩村。
韋氏的郡望堂號分別是什么
堂號
,本意是廳堂
、居室的名稱。堂號是家族門戶的代稱
,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
。同姓族人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
、家廟的匾額上題寫堂名
,因而堂號也含有祠堂名號之含義,是表明一個家族源流世系
,區(qū)分族屬
、支派的標記;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揚祖德
、敦宗睦族的符號標志
;是尋根意識與祖先崇拜的體現(xiàn)。
所以
,堂號和郡望一樣
,都是中國姓氏文化中特有的范疇。也是中國人進行尋根問祖時不可不先熟悉的一個概念
。
郡望
京兆郡:亦稱京兆郡
、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
,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qū)稱謂
,“尹”為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
,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
,為三輔之一
,治所在長安(今陜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
,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陜西西安)
,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秦嶺以北
、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
。曹魏黃初二年(辛丑
,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
,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為京兆國
。
金、元兩朝在陜西置京兆府(路)
,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
,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
、渭河以南
、華陰以西一帶地區(qū)。堂號
京兆堂:京兆:三國以后
,韋氏盛于今陜西省境內
,故韋姓有以“京兆”為其堂號。
扶陽堂:源出西漢時的韋賢是鄒魯?shù)拇笕?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本始初年官至宰相
,封扶陽侯,其后代是為以此“扶陽”作堂號?/p>
此外
,韋姓的主要堂號還有:韋姓以“傳經(jīng)堂”
、“一經(jīng)堂”、“燕貽堂”
、“崇德堂”等為其堂號
。
郡望堂號的代表姓氏
“堂號”也叫“郡號”,郡是行政區(qū)域的建置
,也是一個姓氏發(fā)祥的本源
,后世深以源遠流長,懼有所失
,因此立“堂號”而為信
。“堂號”究竟有多少
,已難確知
,依據(jù)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邀請專家研究整理,查考得到的共有八十堂,二百六十七姓
,各堂的代表姓氏及其居住地點如下:
01
、濟陽堂:丁、卞
、江
、柯、卻
、陶
、庾、蔡
。后漢設濟陰國
,晉改濟陽郡,在山東定陶縣地
。
02
、西河堂:卜、林
、卓
、宰、靳
。漢時的郡名
,今綏遠鄂爾多斯地方,即山西離石縣
。
03
、河南堂:于、山
、方
、毛、元
、平
、向、利
、邱
、俞、陸
、褚
、廉、種
。今河南陽縣
。
04
、東魯堂:孔?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鬃由隰?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地因人而名,故叫東魯
。
05
、雁門堂:文、田
、童、農(nóng)
。戰(zhàn)國時為趙地
,漢為郡,地當山西舊代州
,寧武以北及朔平
、大同一帶。 06
、隴西堂:牛
、辛、李
、時
、彭、董
。秦郡名
,地當甘肅舊蘭州、鞏昌
、秦州諸府
。
07、天水堂:尹
、皮
、艾、狄
、桂
、秦、莊
、趙
、嚴、上官
。漢時郡名
,在甘肅渭縣境
,即今伏羌地。 08
、平陽堂:仇
、汪、巫
、來
、常、鳳
、管
、衛(wèi)、歐
、饒
。三國魏郡名,在山西臨汾縣境
。
09
、吳興堂:水、尤
、沈
、明、姚
、施
。三國吳郡名,今浙江省吳興地
。
10
、太原堂:王、羊
、祁
、易、武
、祝
、宮、溫
、霍
、閻、尉遲
。太原
、汾州二府及保德、平定
、忻州各地
。
11
、高平堂:巴、范
。漢時國名
,今安徽省盱貽縣境。
12
、南陽堂:白
、束、呼
、姬
、許、隆
、葉
、翟、韓
、樂、鄧
。秦時郡名
,泛指河南省南陽及湖北襄陽一帶。
13
、京兆堂:申
、史、宋
、別
、冷、杜
、車
、宗、段
、計
、韋、晁
、郜
、浦、象
、康
、舒、雍
、壽
、酆
、黎、皇甫
。漢三輔之一
,地轄長安以東至華縣一帶。
14
、渤海堂:甘
、封、高
、歐陽
。漢郡名,地領河北省河間
、滄縣
、安次各地,南至山東吳棣境
。
15
、汝南堂:左、言
、汝
、周、南
、殷
、商、梅
、廖
、袁、藍
。漢郡名
,地轄河南舊汝寧、陳州二府及安徽潁州府
。
16
、武陵堂:冉、華
、龍
、龔、顧
。漢時郡名
,今湖南省常德縣地。
17
、上黨堂:樊
、包
、尚、連
、鮑
。秦時郡名,在山西東南部
,今長子縣境
。
18、陳留堂:伊
、阮
、虞、謝
。漢時郡名
,晉為國,今河南陳留縣
,后移至開封
。
19、上谷堂:成
、侯
、冠、榮
。秦郡名
,地轄保定
、易州
、宣化、順天諸府
,均在河北省
。
20、沛國堂:朱
。漢時設郡
,后漢改國,在安徽宿縣境
。
21
、晉陽堂:匡、唐
、景
。秦漢時縣名,今山西太原地
。
22
、新安堂:古
。三國吳郡名,在浙江省淳安縣
。
23
、武威堂:石、安
、賈
。漢武帝時郡名,即甘肅省武威縣地
。
24
、樂安堂:任。南朝宋郡名
,隋廢
,在山東廣饒縣。
25
、馮翊堂:吉
、雷。漢時郡名
,為左馮翊轄地
,即陜西大荔縣地。
26
、中山堂:仲
、湯、藺
。春秋時國名
,屬北狄鮮虞國地,今河北省正定縣境
。
27
、西平堂:池。東漢郡
,今甘肅西寧縣
。
28、安定堂:伍
、胡
、席、梁
、程
。漢時郡名,在甘肅舊平?jīng)觥⒐淘?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涇州境?br>29
、東海堂:有、茅
、徐
。漢時置郡,地當山東兗州東南
,江蘇邳縣以東
。
30、河東堂:旅
、薛
、裴、儲
、聶
。秦時郡名,即山西西夏縣地
。
31
、下邳堂:闕。后漢時國名
,即江蘇邳縣地
。
32、延陵堂:吳
。春秋時吳邑
,季札受封延陵,今將蘇武進縣地
。
33
、廬江堂:河。漢時郡名
,在安徽廬江縣境
。
34
、北海堂:邢
、郎。漢郡名
,東漢改國
,地領山東益都以東至掖縣一帶。
35
、平陵堂:孟
。春秋時齊邑,今山東歷城縣境。
36
、彭城堂:金
、劉、錢
。漢郡名
,今江蘇銅山縣地。
37
、清河堂:房
、傅、張
。漢時郡名
,地當河北清河、故城
、棗強
、南宮諸縣及山東清平、恩縣
、冠縣
、高唐、臨清
、武城一帶
。
38、東平堂:花
。漢國名
,即山東省東平縣。
39
、博陵堂:邵
。晉國名,后改郡
,今河北省安平縣境
。
40、山陽堂:岳
。漢郡名
,故城在河南修武縣,曹丕篡漢
,廢獻帝為山陽公
。
41、滎陽堂:昌
、潘
、鄭
。戰(zhàn)國時韓地,今河南省滎陽
、成皋一帶
。
42、臨海堂:屈
。三國吳
,分會稽東部置臨海,在浙江省
,舊稱臺州
。
43、范陽堂:鄒
、簡
、燕。古郡名
,即今河北省涿縣地
。
44、齊郡堂:查
、晏
、覃、富
、譚
。漢時郡名,后改為國
,今山東臨淄地
。
45、高陽堂:紀
、耿
。漢時縣名,今河北省高陽縣地
。
46
、敦煌堂:洪。漢時郡名
,今甘肅西部敦煌縣
。
47、魏郡堂:柏
。春秋時國名
,在山西芮城縣境
。
48
、扶風堂:馬、班、祿
、萬
、魯。隋時置郡名
,今陜西省扶風
、鳳翔一帶。
49
、千乘堂:倪
。漢時郡名,在山東地城
、益都一帶
。
50、會稽堂:夏
。秦郡名
,地當江蘇東部、浙江西部
,即今紹興
。
51、河內堂:荀
、司馬
。漢郡名,地當河南省黃河與太行山之間
,今武陵
、沁陽一帶。
52
、廣陵堂:貢
、盛。漢國名
,后改郡
,今江蘇都縣地。
53
、薛郡堂:海
。秦時郡名,地轄山東西南部
、江蘇東北部
。
54、河間堂:凌章詹
。漢國名
,后魏改郡
,在河北獻縣及河間一帶。
55
、南昌堂:涂
。漢縣名,在江西南昌地
,洪州涂氏為豫章望族
。
56、豫章堂:羅
。漢郡名
,在江西南昌縣地。
57
、潁川堂:陳
、鄔、賴
、鍾
。秦郡名,地轄河南舊許州
、陳州
、汝寶、汝州諸府
,蓋指潁水流域
。 58、護國堂:逢
、邊
、戴、稽
。春秋時陳焦邑
,今安徽省亳縣地。
59
、余杭堂:隗
。隋郡名,唐復為杭州
,今浙江杭縣
。
60、汾陽堂:郭
。漢地名
,唐并入陽曲,在山西省
,唐將郭子儀受封于此
,因而名傳
。
61、瑯琊堂:符
、云
、諸葛
。秦郡名
,地轄舊山東兗、音
、沂
、萊四府,后漢為國
,在臨沂縣境
。
62、廣平堂:游
、賀
、談。漢郡名
,后改為國
,今河北雞澤縣地。
63
、江夏堂:費
、黃。漢郡名
,在湖北云夢境
。
64、遼西堂:項
。秦郡名
,地轄永平、承德
、朝陽
、錦州、新民一帶
,在遼寧與河北間
。
65、平原堂:東方
。漢郡名
,在山東舊武定、濟南二府之西
,及樂陵
、長清一帶
,即平原縣地。
66
、頓邱堂:葛
、司空。春秋衛(wèi)邑
,在河南省?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h。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