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姓歷史名望都有哪些?姓阮的明星都是誰?據(jù)說周公旦的兒子伯禽受封于魯?shù)?,后來魯國的王公貴族都以魯為姓,這是魯姓的由來。你的姓氏從何而來,你的祖先發(fā)生了什么樣的故事?更多百家姓文化,請關(guān)注。阮姓歷史名望都有哪些?阮瑀(約165—212),東漢文學(xué)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元瑜,陳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為曹操司空軍謀祭酒,管記事,能詩,善作書檄。阮籍(210—263),三國時魏國文學(xué)家、名士,字嗣宗,陳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竹林七賢"之一。阮咸,魏晉間名士,字仲容,陳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阮籍之侄,“竹林七賢”之一。他精通音律,善彈琵琶,曾為散騎侍郎。阮孝緒(479—536),字士宗,陳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南朝齊梁時期處士、目錄學(xué)家。阮樅江(873—944),又名阮況。今安徽省樅陽縣藕山鎮(zhèn)阮家享堂人。唐末,奉朝廷之命圍剿斷腰山(今藕山)一帶以郭力武為首的山盜,大獲全勝,被封為鎮(zhèn)江南大將軍。阮元,字伯元,號云臺,清朝江蘇儀征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進士。嘉慶、道光年間,歷任戶、兵、工部侍郎,浙、閩、贛諸省巡撫,兩廣、云貴總督,體仁閣大學(xué)士。阮品,字德如,尉氏人。生卒年不詳,約晉武帝泰始元年前后在世。與嵇康為友。仕晉至河內(nèi)太守。品著有文集五卷,《唐書經(jīng)籍志》傳于世。姓阮的明星都是誰?阮經(jīng)天,1982年11月8日出生,天蝎座,身高184cm,體重71kg,中國臺灣臺中人,祖籍浙江臺州溫嶺,演員、模特。阮金紅,1993年6月8日出生,雙子座,身高168cm,體重47kg,胡志明市,越南女演員、平面模特。阮丹寧,1993年12月,阮丹寧在上海東方電視臺拍攝的電視劇《火車,在黎明到達》飾演他的“女兒”——盲女。阮兆祥,1985年獲得第二屆全港十九區(qū)業(yè)余歌唱比賽季軍;同年成為香港電臺電視部的藝員,從而進入演藝圈。
阮姓的來源和歷史:
1、源于偃姓
出自皋陶氏之后商朝諸侯阮國,屬于以國名為氏。這是中華阮氏的主要起源。皋陶有后裔子孫在商王朝時期被封在阮國(今甘肅涇川)。商朝末年,西岐西伯侯姬昌率軍滅了阮國,原阮國王族相約以國名為姓氏,稱為阮氏。
2、源于地名
出自秦朝時期九阮郡,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九阮,戰(zhàn)國時期為林胡之地,即北方游牧民族所居之地,為趙武靈王趙雍(公元前340~前295年)所擴攘,趙武靈王趕走了林胡,吞并了樓煩,奪得大片好牧場,成為北方草原的霸主。九阮成為趙國邊地。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設(shè)置了一個大郡,轄地在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烏拉特旗、茂明安旗之地,稱為九阮郡,郡治故城在今內(nèi)蒙古包頭市五原縣。秦、漢之際,有住民以九阮郡名稱為姓氏者,后省文漢化為單姓阮氏。
3、源于姬姓
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公子豐又大夫,屬于因故改姓為氏。據(jù)史籍《春秋公子譜》記載,春秋時期鄭國公子豐又大夫,字石癸,其后世子孫以祖字為氏,稱石氏。
到東晉王朝末期,該支石氏族人因避戰(zhàn)亂,有遷逃至原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阮厝一帶(今浙江衢州,一說今福建廈門),以新居地名為姓氏,稱阮氏,后逐漸遷徙交趾地區(qū),成為越南阮氏民,世代相傳。
4、源于阮福氏
出自明朝時期安南國君主世系,屬于復(fù)姓省文簡化為氏。阮氏王朝的王族子孫,皆以阮福氏為姓氏,1955年阮福永瑞再次流亡海外后,該支阮福氏多省文簡化為單姓阮氏。
5、出自他族
今臺灣土著、京、彝、回、壯、傣、蒙古、朝鮮、錫伯、苗等少數(shù)民族均有此姓。
分類:社會/文化 >> 民族
解析:
一、 姓氏源流阮氏起源有三: 1、 以國為氏,是皋陶氏之后。商代有阮國,是商的諸侯國,汽笛在今甘肅省涇川縣境內(nèi)。商末,西岐諸侯王姬昌滅阮國,原阮國王族相約以國名為姓,成為阮姓。后來,阮姓族人為避仇殺,分散到了各地。據(jù)《通志·氏族略》所載:"阮氏,商之諸侯,國在岐渭之間。周文王侵阮徂共見于詩,子孫以國為氏。" 2、 出自偃姓,亦屬皋陶之后。據(jù)傳,皋陶生于曲阜,偃姓,其后亦有人以阮為姓。 3、 石姓有人改姓阮姓。據(jù)《南史》記載,東晉末期,有石姓人改姓阮姓。二、 郡望堂號【郡望】 太原郡:戰(zhàn)國時秦國初置,治所晉陽,在今山西省太原市?!咎锰枴?"竹林堂":三國時候,阮籍為竹林七賢之一,曾官至步兵校尉。三、 歷史名人 阮瑀(約165-212):東漢文學(xué)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元瑜,陳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為曹操司空軍謀祭酒,管記事,能詩,善作書檄,有《阮元瑜集》阮籍(210-263):三國時魏國文學(xué)家、名士,字嗣宗,陳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竹林七賢"之一。他博覽群書,尤好莊老,有《阮嗣宗集》。他有八十余首《詠懷詩》,頗為有名。阮咸:魏晉間名士,字仲容,陳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阮籍之侄,"竹林七賢"之一。他精通音律,善彈琵琶,曾為散騎侍郎。阮孝緒(479-536):字士宗,陳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他撰寫了《七錄》,仿照《七略》分類法,將當(dāng)時所見圖書6288種,44520卷,分為經(jīng)典、紀(jì)傳、子兵、文集、術(shù)技、佛法、仙道七錄,已佚。現(xiàn)尚寸《廣宏明集》,有五十五部序目,可考察其分類情況。阮元:字伯元,號云臺,清朝江蘇儀征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進士。嘉慶、道光年間,歷任戶、兵、工部侍郎,浙、閩、贛諸省巡撫,兩廣、云貴總督,體仁閣大學(xué)士。他倡修《清史》、《儒林》、》文苑傳》、,歷官所至,以提倡學(xué)術(shù)為己任。他在浙設(shè)詁經(jīng)精舍,在粵立學(xué)海堂,撰《十三經(jīng)校勘記》、《經(jīng)籍纂詁》、匯刻《皇清經(jīng)解》180余種。
我名叫阮建成,出生江蘇如皋桃圓,我老家村里大都姓阮,出門同性者鮮見,老人言,祖上湖北遷徙至此,清明已至,愿祖宗安息,愿吾性者旺。聯(lián)系在下range00@sohu.
阮向陽,出生于安徽太和,有同姓數(shù)萬人,據(jù)傳祖上從云南遷此,無考證,我是第二十代. 求知者告和祖上來何方. thrxy@21
阮煒,出生于湖北谷城,老家名叫阮家灣,不知是第幾代。
阮水軍:出生于浙江諸暨,阮村
阮寬,古交趾國(今越南)人,明成祖永樂年間授大明理庫指揮,有功,襲五世千戶,居山東登州(今蓬萊市)。祖籍蓬萊的阮氏族人多為寬公后裔。族譜已找到,是清道光年間重修的,記錄了自寬公以下十二代族人的歷史。自十一世起,排行字為:子(或齡)、士、云、蔚、啟,文、書、衍(或永)、陛(或慶)、登,春、生、天、道、立,積、善、第、祥、升。
源流一
源于偃姓,出自皋陶氏之后商朝諸侯阮國,屬于以國名為氏。這是中華阮氏的主要起源。皋陶有后裔子孫在商王朝時期被封在阮國(今甘肅涇川),商末,西岐西伯侯姬昌率軍滅了阮國,原阮國王族相約以國名為姓氏,稱阮氏。后來就稱為阮氏。阮國被西周所滅之說可見于《辭?!?,但據(jù)《詩經(jīng)大雅·皇矣》載:“密人不恭,侵阮徂共。王赫斯怒,愛整其旅。以篤于周祜,以對于天下,依其在京,侵自阮疆。徙彼高崗,無矢我陵。我陵我阿,無飲我泉。我泉我池,度其鮮原。居歧之陽,在渭之將。萬邦之方,下民之王?!鄙棠┲艹酰芪渫鯙檎闷涮熳雍榈拢矒嵯?、商王朝后裔的民心,曾大預(yù)封國,諸如封虞舜的后裔媯滿于陳邑(今河南淮陽),為陳國的開國始君,遂為陳氏的開氏(姓)始祖。周朝如此封國命氏,氏的發(fā)展便迅速增多,阮氏便為眾多氏國之一。當(dāng)時這樣的小“國”,其實都是一些規(guī)模不大的氏族部落。諸如:程國、崇國、扈國、阮國、房國、杜國、箕國、密須國、寒國、過國、庸國、鄴國、鑄國、戈國、邳國、觀國、褒國、緡國、岐國、仍國、奄國、雙國、武羅國等等。后來,阮國在西戎貴族的侵壓下不斷被分割,阮國被迫逐漸東遷,戰(zhàn)國初期為秦國所滅,設(shè)置為義渠邑。阮氏族人為避戰(zhàn)亂和仇殺,后分散到了全國各地。
阮國故地在西漢時期置為安定縣,北魏時期為涇州,唐朝時期改為保定縣,元朝時期改為涇川縣,因涇水而得名。
源流二
源于地名,出自秦朝時期九阮郡,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九阮,戰(zhàn)國時期為林胡之地,即北方游牧民族所居之地,為趙武靈王趙雍(公元前340~前295年)所擴攘,趙武靈王趕走了林胡,吞并了樓煩,奪得大片好牧場,成為北方草原的霸主。九阮成為趙國邊地。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設(shè)置了一個大郡,轄地在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烏喇特旗、茂明安旗之地,稱為九阮郡,郡治故城在今內(nèi)蒙古包頭市五原縣。
秦、漢之際,有住民以九阮郡名稱為姓氏者,后省文漢化為單姓阮氏。
源流三
石姓有人改姓阮姓.據(jù)《南史》記載,東晉末期,有石姓人改姓阮姓.據(jù)《南史》、《姓氏考略》及《路史》所載,春秋時衛(wèi)大夫石石昔之后有在東晉時改石為阮者.另南朝會稽余姚人石令嬴因得梁武帝寵愛,被蕭衍拜為修容,賜姓阮,其家族或有以阮為氏者.
源流四
出自他族.今臺灣土著、京、彝、回、壯、傣、蒙古、朝鮮、錫伯、苗等少數(shù)民族均有此姓得姓始祖:皋陶。
各支始祖:阮文益
公自壽邑八鼓稿而游于衢西城北見其銅峰源內(nèi)山水之秀麗,土厚平壙遂筑室而居,焉娶周氏生四子,分為四房:天地人和,其妻周氏生于永樂已亥年八月廿六日,終于成化癸卯年六月廿八日,葬桐樹塢口坐西向東。是為浙江衢州阮氏始祖?!对娊?jīng)》中有一首詩:“密人不恭,取拒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
《辭?!吩凇叭睢钡霓o條里,開頭如此解釋:“阮,古國名,偃姓,在今甘肅涇川,周文王所滅”?!对姟ご笱拧せ室印罚骸扒秩钺薰病?。
《詩·大雅·皇矣》這首詩描寫的史實是:周文王晚年做了一系列伐商的戰(zhàn)略準(zhǔn)備,周圍許多封國被他或攻滅或收并,唯有西北邊的密須國不服,密須國在今甘肅靈臺縣。伐密的大意是,密須國人違抗大國的命令,帶兵去打阮國(今甘肅涇川東北),打到共(今涇川縣城北水泉寺)的地方,周文王立刻大發(fā)威力,惱將起來,便帶兵去阻住密須國的兵隊,不久滅了密須國。
《姓譜》及《通志氏族略》記載:“阮,為商代諸侯小國,在岐山、涇水之間(今甘肅涇川縣),子孫以國名“阮”為氏”。
《中國姓氏地圖》第六部分以《以國為姓,以阮國為姓》為題說:“ 據(jù)史書記載,殷商時有一諸侯國阮,位于涇渭之間,也就是現(xiàn)在的甘肅涇川一帶。后來,阮國被鄰國周吞并,阮國子孫為緬懷故國,紛紛以國為姓,由此,便產(chǎn)生了阮氏”。
《千家姓查源》上說,“殷商時有一個阮國,偃姓,位置就在今天的甘肅省涇川縣東南一帶,后來被周文王所滅,阮國的子孫就以國為姓。中國各地阮氏人家的起源就在那里,后繁衍分布到整個中國”。陳留郡:春秋時留邑為鄭國地,后被陳國所得,故曰陳留。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陳留縣。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置陳留郡,屬兗州。當(dāng)時轄陳留(治所,今河南省開封縣東南陳留城),雍丘,酸棗,東昏,尉氏,浚儀等17縣,轄境相當(dāng)于今河南省民權(quán)縣、寧陵縣以西,開封市、尉氏縣以東,延津縣、長垣縣以南,杞縣、睢縣以北之地。陳留阮姓名人輩出,后世之各地阮姓也主要源于陳留阮姓。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zhàn)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qū)。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qū)。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shè)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公元976~984年)中年,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國的河?xùn)|路、河?xùn)|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為市,山西省會所在。
九阮郡:戰(zhàn)國時期為林胡之地,即北方游牧民族所居之地,為趙武靈王趙雍(公元前340~前295年)所擴攘,趙武靈王趕走了林胡、吞并了北狄的分支樓煩,奪得大片優(yōu)良牧場,成為北方草原的霸主,九阮遂成為趙國的邊地。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將九阮設(shè)置為一個大郡,轄境包括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烏喇特旗、茂明安旗之地,稱九阮郡,郡治故城在今內(nèi)蒙古包頭市五原縣。漢朝初期,漢高祖劉邦改九阮郡為九原郡,到漢武帝劉徹時期,更名為五原郡,其郡地擴為南面黃河,北背祁連山,境域遼闊。太原堂:以望立堂。
九阮堂:以望立堂,亦稱九原堂、五原堂。
竹林堂:三國時候,阮籍為“竹林七賢”之一,曾官至步兵校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qimingdaquan/34468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杜姓女寶寶好聽洋氣的名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