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這個姓是怎么演變來的?別姓人口多不多?百家姓中匯集的是中華民族的各種姓氏,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個,后增補(bǔ)到504個,其中單姓444個,復(fù)姓60個。想知道百家姓一覽表,請關(guān)注,即可了解更多百家姓文化。別這個姓是怎么演變來的?1、按《辭?!方忉專簞e子,古代指天子諸侯的嫡長子以外的兒子。曾鞏《公侯議》:天子之嫡子繼世以為天子,其別子皆為諸侯,諸侯之嫡子繼世以為諸侯,其別子各為其國卿大夫。據(jù)《姓氏尋源》上指出,別姓是別成子之后。古代封建宗法制度中,次子以下為小宗,小宗的又次子稱之為別子,與嫡長子一系的宗子相區(qū)別。古時別子不得以祖上姓氏為姓,而另為一族,故稱別子為祖,以祖父字、官、封邑、爵、謚號為姓,其中有的以自己在宗法制度中嫡庶方面的地位為姓,遂有別姓。2、源于庶族,出自戰(zhàn)國時期陰陽家別成子之后裔,屬于以先祖名號為氏。在史籍《姓氏考略》中記載有關(guān)于別氏的最早記述:別成子后代,以別為姓氏,世代相傳,乃成今之別氏。據(jù)文獻(xiàn)《百家姓姓氏起源》記載:上古之時,有一個隱士,名號為別成子。3、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qū)O伯黡后裔的封地,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4、源于官位,出自秦、漢時期軍制別將,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秦、漢時期,軍中主力部隊以外的輔助部隊稱別部,統(tǒng)領(lǐng)之將官稱為別將,亦稱別部司馬。到北魏中期以后,于主帥都督別道附翼而行之部隊亦稱別部,統(tǒng)領(lǐng)稱別將。5、源于官位,出自漢朝時期地方官吏別駕,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別駕,是漢朝時期所設(shè)置的各州刺史的輔佐官稱,全稱為別駕從事史,簡稱別駕。6、源于官位,出自漢朝時期中央官吏別火令,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西漢時期,在大鴻臚的附屬官員中有別火令,下轄有別火丞、別火下士、別火刑吏等,主要負(fù)責(zé)掌管獄令。7、源于官位,出自三國時期曹魏國官吏別兵曹,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別兵曹,簡稱為別兵,是三國時期曹魏國所置五個兵曹尚書之一,負(fù)責(zé)掌管和調(diào)遣國家中央軍隊之外的別部兵馬,即轄管中央政府屬蕃各國的兵馬,如同今日的各地方部隊,并參與統(tǒng)一的軍事行動等。8、源于滿族,出自金國時期女真族必蘭氏部落,屬于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別蘭氏,亦稱必喇氏、畢力揚(yáng)氏,源出金國時期古女真族必蘭部,以部為氏,滿語為Bira Hala,漢義河川,世居和悠(今烏蘇里江匯入黑龍江河口地區(qū))、長白山區(qū)等地。后多冠漢姓為別氏、何氏、楊氏等。別姓人口多不多?別姓并不算中華的常見姓氏之一,在全國范圍內(nèi)的別姓人口僅僅只有10萬左右,幾乎在百家姓中無法排到第420名,剛剛比終姓多一點而已。最早的一支遷出京兆的別姓氏族就是湖北的別姓,早在北宋時期,別姓氏族就并不多,僅僅只有第322名,而等到1995年的時候更少,暴跌到第322位。
一、姓
許慎《說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從女、生,生亦聲。”班固《白虎通德論》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稟天氣所以生者也?!?《左傳·隱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這都說出了“姓”的本義是“生”。因此人們普遍認(rèn)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緣、血統(tǒng)、血族關(guān)系的種族稱號,簡稱族號。作為族號,它不是個別人或個別家庭的,而是整個氏族部落的稱號。據(jù)文獻(xiàn)記載,我們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為了“別婚姻”,“明世系”、“別種族”。它產(chǎn)生的時間大約在原始社會的氏族公社時期。
姓是怎么來的?人們推測,姓的由來與祖先的圖騰崇拜有關(guān)系。在原始蒙眛時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圖騰崇拜物,比如說麥穗、熊、蛇等都曾經(jīng)是我們祖先的圖騰,這種圖騰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標(biāo)志。后來便成了這個部落全體成員的代號,即“姓”。由于古代氏族部落的數(shù)量畢竟是有限的、可數(shù)的,所以,純正的遠(yuǎn)古時代留下來的姓是很少的。
后人據(jù)《春秋》整理出來的“古姓”有:媯(今河北涿鹿有媯水)、姒、子、姬、(周王族姓)、風(fēng)、贏(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歸、曼、羋(楚姓)、隗(原北方少數(shù)民族姓)、漆(瞞)、允等22個姓。這些姓中近半數(shù)帶女字旁。所以,人們推測,姓的產(chǎn)生可能在母系氏族社會。章太炎先生及其他學(xué)者又從《說文》、《山海經(jīng)》、甲骨文、金文等較古的文獻(xiàn)中整理出幾十個古姓(約59個,章太炎得52個,他人又從金文中得嫘等7個),這樣加上原有的也不過80幾個,可以想見,這只是遠(yuǎn)古實際存在的姓中的一部分,原有的姓肯定不止這些。其他的已佚。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時候的姓決沒有我們今天講的“姓”多。我們這里可以羅列幾個從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關(guān)于姓的數(shù)字。
①北宋以后的封建社會,長期作為兒童識字讀物的《百家姓》(北宋錢塘無名氏編),共收入502個姓氏(其中單姓342個,復(fù)姓60個。開頭曰:“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褚衛(wèi),蔣沈韓楊……”)②宋代鄭樵《通志·姓氏略》中統(tǒng)計古代姓氏共有1745個。③明代翰林院編修吳沈等人據(jù)當(dāng)時戶部所藏戶籍編成《皇明千家姓》,收姓氏1968個。(開頭曰:“朱奉天運,富有萬方,圣神文武,道合陶唐……”)④清代康熙帝親自審定《御制百家姓》,(開頭曰:“孔師闕黨,孟席齊梁,高山詹仰,鄒魯榮昌,冉季宗正,游夏文章……”)⑤清人張澍《姓氏尋源》、《姓氏辨誤》中說古姓氏有5129個。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大陸學(xué)者閻福卿等曾編輯出版過《中國姓氏匯編》共收姓氏5730個。其中單姓3470個,雙字姓2085個,三字姓163個,四字五字姓12個。臺灣省也出版過《中華姓符》共收姓氏6363個,但里面有異體字重復(fù)收入的情況。⑦據(jù)中國語言文字改革工作委員會漢字處1984年的抽樣調(diào)查及有關(guān)專家的估計,直到今天還在使用的姓氏在3000個以上。(氣象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王大良編《當(dāng)代百家姓》據(jù)1982年全國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認(rèn)為:目前,我國常用的姓約400個,按當(dāng)時人口數(shù)算,前100個姓是: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徐孫胡朱高林何郭馬羅,梁宋鄭謝韓唐馮于董蕭,程曹袁鄧許傅沈曾彭呂,蘇盧蔣蔡賈丁魏薛葉閻,余潘杜戴夏鐘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譚廖周熊金陸,郝孔白崔康王丘秦江史,顧侯郎孟龍萬段雷錢湯,尹黎易常武喬賀賴龔文。這100姓占全國總?cè)丝诘?7%以上。其中李王張劉陳5姓就有3億多人口。李8700萬、王8000萬、張800萬、劉6000萬、陳5000萬。全國各城市的大姓情況也不一樣,如上海前10名的姓是:張王陳李徐朱周吳劉沈。)這個數(shù)字跟我們前面說的所謂遠(yuǎn)古即有的純正的“姓”相去太遠(yuǎn)了。那么另外那些也被稱作姓的字又是怎么回事呢?那些字就是現(xiàn)代姓的主要組成部分 “氏”,下面就來介紹 “氏”。
二、“氏”
由于人口的繁衍,原來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這些部落為了互相區(qū)別以表示自己的特異性,就為自己的子部落單獨起一個本部落共用的代號,這便是“氏”,當(dāng)然也有的小部落沒這樣做,而仍然沿用老部落的姓的。有的部落一邊沿用舊姓,一邊有自己的“氏”。這些小部落后來又分出更多的小部落,它們又為自己確定氏,這樣氏便越來越多,甚至于遠(yuǎn)遠(yuǎn)超過原來姓的規(guī)模。
從時間上來講,這已是父系氏族社會的事情了,氏帶上了這個時代的烙印。所以“氏”可以說是姓的分支?!锻ê灐ね饧o(jì)》說:“姓者統(tǒng)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就很能說明二者的關(guān)系。“姓”是不變的,“氏“是可變的。顧炎武也說“氏一傳而可變,姓千萬年而不變?!鼻貪h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場合使用,哪些人有姓,哪些人用氏有嚴(yán)格規(guī)定,漢代以后,姓氏不加區(qū)分,姓氏合一,統(tǒng)稱為姓。最明顯的標(biāo)志是《史記》,根據(jù)現(xiàn)有姓氏、推究它們的來源或者說最初確定它為姓氏的緣由,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1)前面提到過,帶女字旁的姓氏如:娰、姬、姜、媯、贏等,這是母系氏族社會女性崇拜的反映。有些直接就是女族長的名姓稱號。
(2)以動植物或其他自然物為姓氏。如馬、牛、羊、豬、蛇、龍、柳、梅、李、桃、花、葉、谷、麥、桑、麻、粟、山、水、林、木、風(fēng)、云、河、江、金、石、鋼、鐵、玉等,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部落的圖騰。
(3)以封國、采邑或職官、爵位為姓。如齊、楚、燕、韓、趙、魏、秦、魯、蔡、鄭、陳、宋、阮;司徒、司馬、司空、樂正、宰、上官、太史、少正、王、侯、公孫、伯子等,由于古代封爵職官名目繁多,故此類姓很多。
(4)以出生地、居住地或職業(yè)為姓,如姚(虞舜生姚墟)、東方(伏羲住處)、西門、東門(魯莊公子遂后代封住地)、東郭、南、百里、歐陽(越王勾踐,被封在烏程歐陽亭)、陶、巫、卜、醫(yī)等。
(5)以祖先族號、謚號為姓。如唐、虞、夏、商、周、殷,文、武、昭、穆、康、莊、宣、平、成等。
(6)其他(在姓中還有幾種變種,突變情況):
A、皇帝賜姓。如劉邦賜項伯姓劉。李煜賜奚廷圭(墨務(wù)官)姓李。
B、為避災(zāi)難而改姓。如伍子胥在吳被殺后,子孫逃到齊國,改姓王孫;陳厲公子陳完,在陳內(nèi)亂后逃到齊國做了大夫,改姓田。
C、為避皇帝或圣人諱而改姓。如荀改孫,莊改嚴(yán),丘改邱等。
D、嫌原姓復(fù)雜、字多而改姓。如司馬簡姓司或馬或馮,歐陽簡姓歐。
E、少數(shù)民族主動從漢姓。如北魏孝文帝規(guī)定鮮卑族人改用漢姓如陸、穆、賀、于等,皇族帶頭,由原來的姓拓跋改為姓元。
F、另外,拓跋、單于、宇文、長孫、呼延、尉遲、耶律、完顏,愛新覺羅等都是少數(shù)民族姓的漢語譯音。有些少數(shù)民族姓在譯成漢語后,嫌字太長就簡化,如愛新覺羅,改姓羅,金。從以上可看出,同姓不一定一家。
今天在公共社交場合的“貴姓”、“尊姓”、“按姓氏筆畫為序”中的姓,實際上包括了古姓、氏這兩方面的內(nèi)容。
另外,古代姓氏還有幾點值得注意:
①戰(zhàn)國前,貴族才有姓氏,貴族男子稱氏,女子稱姓。因為“姓所以別婚姻”,“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通志·氏族略序》)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考之于《傳》,二百五十五年之間,有男子而稱姓者乎?無有也?!?
那么男子稱什么呢?1、貴者稱氏;2、賤者則以職業(yè)概括之。如奕秋、庖丁、匠石、醫(yī)和、優(yōu)孟,這些職業(yè)名后來才成了姓。當(dāng)時是通稱。
②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岸Y不娶同姓”,“父母同姓,其出不蕃”(《左傳》),“同姓不婚,惡不殖也”。(《國語》)有人認(rèn)為里面隱含了樸素的優(yōu)生學(xué)。
春秋時,魯昭公娶吳女為夫人,兩人都姓姬,乃改夫人姓孟,稱吳孟子。
③因為“姓”起著“別婚姻”的作用,貴族男子又不稱姓,故女子稱姓特別重要,為了給待嫁或已嫁的同姓女子加以區(qū)別,就形成了對女子的特殊稱呼,在姓的前后加前綴、后綴。
A、前綴用排行:孟、伯、仲、叔、季。如孟姜、伯姬、叔隗,
B、以夫家的采邑、謚號為前綴:如晉姬、武姜、文贏。
C、加氏、女、母、姬、媼、嫗等后綴,如張氏、商女、孟母、吳姬、趙媼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qimingdaquan/34530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桑姓歷史名人都有誰姓桑的明星有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