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姓的來源于歷史,雷姓起源于什么地方?百家姓中匯集的是中華民族的各種姓氏,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個,后增補到504個,其中單姓444個,復姓60個。想知道百家姓一覽表,請關注,即可了解更多百家姓文化。雷姓的來源于歷史1、源于姜姓,出自炎帝裔孫方雷氏的封地方山,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相傳,炎帝神農氏的九世孫叫雷。在黃帝率領炎黃部落聯盟戰(zhàn)伐蚩尤時,雙方激戰(zhàn)于涿鹿,雷奮勇殺敵,將生死置之度外,佐黃帝剿除蚩尤立下大功。戰(zhàn)爭勝利后,黃帝論功行賞,雷被封于方山(今河南禹州市方山鎮(zhèn),方山古亦稱龍山,建立了自己的部落集團(諸侯國)。其后裔子孫以及部族人等遂以國為姓氏,復姓方雷氏,為古諸侯國之一。在方雷氏的后裔子孫中,后省文簡化分衍為兩支,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雷氏,也有以國名為姓氏者,稱方氏。該支雷氏、方氏同宗同源,世代相傳至今,皆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他們共尊方雷為得姓始祖。2、源于子姓,出自商朝殷紂王寵臣雷開,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傳說,在殷商王朝時期,紂王身邊有一個寵臣叫雷開,對紂王忠心耿耿,盡教唆紂王肆意歡樂。周武王姬發(fā)滅殷商王朝后,在雷開的后裔子孫中,有延續(xù)其先祖之名為姓氏者,稱雷氏,世代相傳至今。3、源于姬姓,出自黃帝屬下大臣雷公,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傳說,遠古時期有個人叫雷公,他精通醫(yī)術,是一個名醫(yī),被任命為“巫”,即醫(yī)官,掌管天下巫醫(yī)。他還曾與黃帝一起討論醫(yī)學理論。在雷公的后裔子孫中,有延續(xù)其先祖之名為姓氏者,即稱雷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4、源于他族改姓,屬于漢化改姓為氏。出自東漢時期南郡潳山蠻。出自氐族,出自十六國時期前秦國氐族雷氏部落。屬于漢化改姓為氏。出自蒙古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今壯、苗、彝、瑤、水、阿昌、畬、羌、土家、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改漢姓雷氏者。雷姓起源于什么地方?1、先秦時期,雷姓主要活動于河南。2、秦漢時期,雷姓東遷安徽、江西,開始在東部發(fā)達起來。3、唐宋時期,雷姓繼續(xù)在西北發(fā)展外,還向南方和東南地區(qū)的移民成為主流。4、明朝時期,雷姓主要向南和東南移動,南方各地基本都有雷姓。
關于雷氏的姓氏來源說法為下: 宋人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云:雷氏"出自古諸侯方雷氏之后,以國為氏,后單姓雷。"由此可知,雷姓與方姓同出一源,都是方雷氏的后裔。相傳方雷氏是炎帝神農氏的九世孫,因戰(zhàn)功被黃帝封于方山(在河南中北部的嵩山一帶),建立諸侯國。其子孫以國為氏,就是復姓方雷氏,后又分為兩支,一支姓方,一支姓雷。 雷姓是個古老的姓氏。相傳黃帝有大臣雷公,精通醫(yī)術,是個名醫(yī),曾與黃帝討論醫(yī)學理論?!端貑?。著至教書論》說"黃帝坐明堂,召雷公問之。"殷紂王有寵臣雷開。黃帝的基地主要是在河南,這說明早期的雷姓人物出自河南。 聚集地 :遷徙分布 在晉以前,雷氏已分布于南方的安徽、江西、四川、湖北等省。西晉豫章(今江西南昌)人雷煥的后裔有一支遷至馮翊(今陜西大荔),后來發(fā)展成名門望族。南北朝至五代期間,雷氏的聚居地在南北反都有發(fā)展,已散播至內蒙古、湖南、廣東等省的一些地區(qū)。宋代時,雷氏分布更為廣泛,今福建、廣西、湖南、廣東、山西等省均有雷氏人居住。 雷姓是漢族大姓之一。但是,并非只在漢族中有雷氏,許多少數民族中都有雷氏。其中,居住在青海、甘肅一帶的雷氏,就有許多是羌族人。如十六國時前秦大司馬雷弱兒既是南安(今甘肅隴西)羌族人。遷徙至原楚國境內的雷氏,東漢時有雷遷,被稱為南郡"潳山蠻"。遷徙至江南、嶺南的雷氏,一部分融入苗、瑤、彝、侗、畬、壯、黎、布依等族。瑤族雷氏在廣西、湖南、廣東一帶分布相當廣泛,例如廣西的臨桂、靈川、湖南的城步、廣東的博羅、海豐、云浮等縣都有瑤族雷氏居民。 堂號 "謙讓堂":東漢雷義和同郡陳重是好友。太守舉陳重孝廉,陳重要讓給雷義,太守不允。刺史舉雷義茂才,雷義又要讓給陳重,刺史不聽,雷義遂裝瘋披發(fā)而去。 家乘譜牒 上海:雷氏統(tǒng)宗譜 江蘇:蘇州雷氏支譜一卷 浙江:馮翊郡雷氏宗譜四卷、雷氏宗譜一卷 安徽:雷氏宗譜二十八卷首二卷末一卷 福建:晉江雷藍蘇氏三姓族譜、晉江斗山雷氏族譜 河南:雷氏三修族譜十卷 湖北:雷氏宗譜十卷、雷氏家譜 湖南:雷氏家譜 四川:零陵雷氏族譜六編外編二編 東郡雷氏族譜二卷 歷史名人 :雷義:最早出現于史書的雷姓名人。東漢時時代為官,與同郡人陳重情篤,被譽為交友的典范,人稱"膠漆自謂堅,不如雷與陳"。 雷斅:南朝宋時藥物學家,以著《炮炙論》三卷著稱。此書7種。其中有的制藥法,至今仍被沿用。 雷海青:唐代著名宮廷樂師,以精通琵琶聞名當時的朝野。安祿山攻入長安時,雷海青在其宴會上擲樂器于地痛哭,被安祿山支解示眾。 雷發(fā)達:明末清初時建筑工匠。他曾參與過北京故宮太和殿等工程的重建。其后代也繼承其業(yè),在工部樣房主持宮廷的營造工作達200余年。有許多成果,如北京圓明園和頤和園中大部分建筑均為雷氏設計,被通稱為"樣式雷"。 雷煥:晉代天文學家。武帝時,斗牛(星名)間常有紫氣。雷煥觀氣知豐城有寶劍。司空張華任其為豐城令,果于牢獄地基下掘得龍泉、太阿二劍。
雷姓有多少人口
雷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第七十八位姓氏,在四川、湖南、陜西最有影響。當今雷姓人群大約占了全國人口的0.24%, 總人口大約在300余萬 。
外族基因的融入:
另一支出自外族的改姓。雷姓中融入外族血液始于秦漢,最重要的事件有:首先是西漢南安郡雷姐羌有大姓雷,是取族名首字為姓,自稱出自炎帝之裔方雷氏之后,與漢族雷姓同源,歷漢晉南北朝,主要活動于陜西寶雞地區(qū)和甘肅慶陽地區(qū),后來完全漢化;東漢南郡潳山蠻有雷姓,南郡地處湖北襄樊以南、長江以北一帶,潳山蠻屬南蠻一種,后來也完全漢化;三國蜀漢下辨的雷姓出自氐族,下辨地處甘肅成縣西,后融入氐族楊氏之中,到隋唐時,隨氐族楊氏一起也完全漢化;以上三支漢化后的雷姓是我國雷姓姓族中最重要的組成,其人數可能超過方雷氏后裔的雷氏,目前在陜西渭北地區(qū)的地名中仍留有大量的帶雷字的村名和地名。
南方地區(qū)的漢族雷氏一部分來自南蠻盤古氏之后,盤古氏后裔是當代苗、瑤、畬等族的先民,雷姓為其大姓,尤其在贛浙閩地區(qū)畬族中為四大姓氏之一。北方地區(qū)的雷姓一部分來自女真人的后裔,北宋金國的阿典氏族集體改姓為雷氏,其中沒有改姓的北移東北地區(qū),至清朝時成為滿洲八旗阿克占氏族,后來也集體改姓雷氏,除一部分成為滿族外,其余與漢族長期混居后也同化為當地的雷姓漢族。
歷史上雷姓的分布和遷移:
先秦時期,雷姓活動限于河南,但一直不活躍,史書上很少有記載。直到秦漢,雷姓東遷安徽、江西,開始在東部發(fā)達起來,形成著名的豫章雷姓大族。魏晉南北朝是雷姓發(fā)展的重要時期,西北羌族、氐族以及巴蜀蠻中雷姓的興起和漢化,陜甘寧地區(qū)和川鄂地區(qū)成為雷姓的重要活動中心,形成著名的馮翊雷氏望族。唐宋時期,雷姓除繼續(xù)在西北發(fā)展外,向南方和東南地區(qū)的移民成為主流,到明朝時,雷姓的重心向南和東南移動,南方各地基本都有雷姓,尤盛于贛閩地區(qū)。
宋朝時期,雷姓大約有17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24%,姓氏排在第七十七位。當時雷姓第一大省是陜西,約占了全國雷姓總人口的53%。雷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陜西、甘肅,這二省雷姓大約占全國雷姓總人口的68%,其次分布于江西、四川、河南、廣西、湖北、福建,六省的雷姓占雷姓總人口的29%。全國形成了陜甘、江西兩塊雷姓聚集地。
明朝時期,雷姓大約有15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16%,排在一百位之后。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雷姓人口的增長率為負值。面對戰(zhàn)亂和屠殺,受害群體首先應是主體在北方的人群,雷姓一直活動于北方地區(qū),自然遭到嚴重的沖擊。當時雷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南、福建,這三省雷姓大約占雷姓總人口的63%,其次分布于山西、四川、湖北、陜西,這四省的雷姓又集中了27%。江西為雷姓第一大省,占雷姓總人口的30%。宋元明期間,雷姓人口主要由北向東南部、由西北向南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東南贛湘閩、西北晉陜川兩大塊雷姓聚集地,雷姓人口重心由西北向東南移動。
當代雷姓的分布和圖譜:
當代雷姓的人口已達到300余萬,為全國第七十八位姓氏,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24%。從明朝至今600年中雷姓人口由15萬增到300余萬,增長了20倍,雷姓人口的增長速度高于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宋朝至今1000年中雷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形的態(tài)勢。目前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湖南、陜西三省,大約占雷姓總人口的40%,其次分布于湖北、貴州、河南、福建、廣西,這五省區(qū)又集中了30%的雷姓人口。四川為當代雷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雷姓總人口的16%。在近600年中,雷姓人口主流是由東南部向西北、西部強勁地回遷,雷姓人口重心由東南向西移動。全國形成了西北陜西、西部川鄂貴湘、南方福建三塊雷姓聚集區(qū)域。
雷姓在人群中分布在陜渝、湘黔桂、云川東鄙、甘肅東部、晉豫西部、鄂贛粵大部、浙江南部、福建北部、新疆西南,雷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2%以上,中心地區(qū)達到1.6%以上,其覆蓋面積約占了全國總面積的21.7%,居住了大約56%的雷姓人群。在云南中部、四川中部、甘肅大部、寧夏、青海東部、內蒙古中部、山西中部、黑龍江西部、豫皖南部、湖北東北、江西北部、浙江中部、福建西部、廣東東部和南端、臺灣北端、新疆西北,雷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8%0.42%之間,其覆蓋面積約占了全國總面積的18.8%,居住了大約20%的雷姓人群。
雷姓的傳統(tǒng)文化:
郡望和堂號雷姓的郡望主要有豫章、馮翊、南安、新平等。除了有與郡望同名的堂號外,雷姓的重要堂號還有謙讓。謙讓堂號典出雷義。雷義,東漢鄱陽人,雷義與同郡陳重是好友,情誼深厚。當太守推舉陳重為孝廉時,陳重要讓給雷義,太守不同意。而刺史推舉雷義為茂才時,雷義也要讓給陳重,刺史不允許。雷義遂裝瘋披發(fā)遠走他鄉(xiāng)。后官侍御史、南頓令。
楹聯重要的雷姓楹聯有以下三副:
情逾膠漆;光濁斗牛。
鐘山招隱;雍丘著名。
學精易理;忠播睢陽。
名人頻率和宗族先賢: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雷姓歷代名人63名,占總名人數的0.14%,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一百二十八位;雷姓的著名文學家占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0.04%,排在并列第二百一十八位;雷姓的著名醫(yī)學家占中國歷代醫(yī)學家總數的0.14%,排在并列第一百零二位;雷姓的著名美術家占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的0.14%,排在并列第一百一十五位。
歷史上重要的雷姓人物有:南朝宋藥學家雷斅;北朝北魏渭州刺史雷紹;唐朝宮廷樂師雷海青,山越首領雷萬興;北宋紹州刺史雷孝先;明清之際建筑家雷發(fā)達;清朝陜西按察使雷以諴,學者雷學淇;當代工藝美術家雷圭元,歷史學家雷海宗,青年榜樣雷鋒。
雷姓血型:
雷姓人群的血型分布總的是:O型占35.3%,A型占29.3%,B型占27.1%,AB型占8.3%。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qimingdaquan/34587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皮姓得姓于誰在百家姓中排第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