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姓的歷史起源于誰?遷徙過程怎么樣的?《百家姓》不僅讓大家了解了有多少個姓氏,同時對于中國姓氏文化的傳承、中國文字的認(rèn)識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想知道更多百家姓文化,請關(guān)注。蒙姓的歷史起源于誰?1、源于遠(yuǎn)古三皇五帝之首包羲(太昊伏羲氏)之子黃帝之孫顓頊的后裔老童封蒙國,屬于以封國名稱為氏。上古時候,包羲子黃帝是著名的氏族聯(lián)盟首領(lǐng),他為五帝之首有一個孫子叫作顓頊,后來也是著名的部落首領(lǐng)。到了夏王朝時候,敬重古代的偉人,就把包羲后裔顓頊的子孫老童封到蒙山至雙八之城(蒙雙城),在其后裔子孫中,有以地名為姓氏者,稱蒙雙氏、后省文簡改為單姓蒙氏、雙氏,世代相傳至今。2、出自明朝初期巫氏,屬于避難改姓為氏。明洪武年間,巫禧族派第四房巫景茂,配袁氏生四子:巫仲興、巫貴興、巫寧保、巫必子。移江西省安遠(yuǎn)縣長河堡,巫寧保于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參與興寧戶房吏,因事戌滇南涉及其弟巫貴興、巫必子,逃往江西安遠(yuǎn)縣長河堡,所遺田產(chǎn)盡粥,用費(fèi)結(jié)絕軍丁,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巫發(fā)、巫成、巫新拆立民戶各當(dāng)差。巫貴興,字法貴,遷江西安遠(yuǎn)縣東營腦(現(xiàn)屬于都縣盤古山鎮(zhèn)人和村),生子巫萬承,從此隱姓埋名改姓為蒙氏。3、出自清朝時期巫羅俊后裔,屬于避難改姓為氏。江西于都蒙氏族人主要集居于盤古山、靖石等地,古今都是當(dāng)?shù)赝逯弧K麄兊南刃嵑螘r何地遷來此地,其族譜記載不一致。公元1995年八修譜時,于都蒙氏又稱其先袓原為巫氏,始袓原為福建黃連鎮(zhèn)的巫羅俊,傳至二十二世時在廣東興寧為官,因犯案逃至江西于都長河堡西山定居,遂改為蒙氏,世代相傳至今,并已將其正式定入八修“昌遠(yuǎn)堂”蒙氏族譜中。4、源于他族改姓,屬于漢化改姓為氏。出自唐朝時期南詔蒙細(xì)奴邏。出自蒙古族。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源于其他少數(shù)民族。今壯族、苗族、瑤族、水族、侗族、布依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均有蒙氏族人分布。遷徙過程怎么樣的?蒙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上古時候的黃帝是著名的氏族首領(lǐng),他有一個孫子叫作顓頊也是著名的部落首領(lǐng)。后來到了夏朝時候,夏朝的君主敬重古代的偉人,就把顓頊的后代封到蒙山至雙八城,其后代中有的以地名中的蒙和雙字作為姓氏,分別稱為蒙氏和雙氏,這是今天蒙姓的最早起源。于周朝,那時朝廷在蒙山(在今山東省中部)設(shè)了祭壇,并設(shè)有專門主持蒙山祭祀的官員,稱為東蒙主。東蒙主的后代有的定居在蒙山,他們以地名作為姓氏,是歷史上蒙姓的一個發(fā)展。
流傳在蒙姓族中的傳說 (一)有一天,一個落難的人睡在廚房,他頭枕柴薪,腳伸入灶膛內(nèi);衣衫破爛,形同乞兒。在外面,有兩個書生正觀天象聊天,其中一個說:“天子落難,頭枕柴薪當(dāng)枕睡,腳入灶膛來取暖?!边@兩個書生是蒙氏先人,那個落難的人是秦始皇。秦始皇一聽,心想:書生觀天象就知我落難的情形,要是傳揚(yáng)出去,那還了得?于是,秦始皇回去后大肆殺讀書人,蒙姓族人也被誅殺,或背井離鄉(xiāng),或隱姓埋名。 (二)蒙恬被秦二世胡亥假傳遺詔賜死時,被誅連九族。蒙姓族人或改姓,或逃,散落各地。 以上兩個傳說,只在蒙姓族中口耳相傳,歷代史書未有記載。 1、秦始皇(公元前259——210年)13歲即位,39歲時統(tǒng)一六國稱帝(公元前221年),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quán)制國家(見《史記?秦始皇本紀(jì)》)。試想,堂堂一國之君,“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幾時落難到“衣衫破爛”、“形同乞兒”?而且要“頭枕柴薪,腳入灶膛來取暖”?有此可能嗎?純屬無稽之談,不值一駁。 2、先秦時期,蒙氏家族顯赫。蒙驁自齊西來事秦昭王,官至上卿。秦莊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蒙驁為秦將,伐韓,取成皋、滎陽,建三川郡。二年,蒙驁攻趙,取三十七城。秦王政三年(公元前244年)蒙驁攻韓,取十三城。五年攻魏,取二十城,建東郡。秦王政七年(公元前240年),蒙驁卒。驁子武,武子恬。恬曾為獄官,管典籍。恬弟毅。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蒙武以裨將隨王翦攻楚,大敗楚軍,追至蘄南(今湖北蘄春西北),殺楚將項(xiàng)燕。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蒙武復(fù)出兵攻楚,俘楚王負(fù)芻,平定楚地。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武南征百越(今浙、閩、粵一帶),越君降,秦遂置會稽郡(治吳縣,今江蘇蘇州市)。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蒙恬攻齊,大破之,拜為內(nèi)史。秦滅六國后,恬率三十萬秦軍北逐匈奴(公元前215年春),收復(fù)河套一帶地區(qū),并筑長城修直道。蒙恬守邊十余年,駐師上郡,威震匈奴,其弟毅也官至上卿。秦始皇外出時,毅同乘一車,在朝則侍從左右?!笆蓟噬踝饘櫭墒希湃钨t之。而親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則參乘,入則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為內(nèi)謀,名為忠信,故雖諸將相莫敢與之爭焉”(見《史記》)。因此,說秦始皇誅殺蒙姓讀書人于史無據(jù)。 3、據(jù)《廣陽雜記》卷一記載:“(誅)九始于隋煬帝”。 又據(jù)《唐六典?注》記載:“(煬帝)末年嚴(yán)刻,生殺任情,不復(fù)依例。楊玄感反,誅九族,復(fù)行轅裂梟首,磔而射之”。 這是史書記載我國歷史上第一個被誅九族的案例。 也就是說,誅九族在隋朝末年才有此律法(隋朝<公元618年>到秦朝<公元前221年>相隔839年)。秦時實(shí)行酷法,有“連坐”、“誅族”等;處死方式有“坑首”(活埋)、“投首”(斬首)、“車裂”(五馬分尸。秦孝公死后,丞相商鞅失勢,從秦都咸陽逃走,結(jié)果被秦軍捉住,處以“車裂”之刑)、“腰斬”(秦二世時丞相李斯被誣陷,以“縱其子李山與盜通”罪名,被處“腰斬”之刑,并“夷三族”,見《史記?李斯列傳》)、“磔”(分裂肢體)、“梟首”等。 《史記》記載,秦時律法只有“夷三族”(即誅三族,指父族、母族、妻族),沒有誅九族。況且蒙恬被秦二世胡亥假傳遺詔賜死時,并未牽連到家屬: 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冬,秦始皇游會稽途中病重,派身邊的蒙毅去祭祀山川祈福,不久秦始皇在沙丘平臺病死,死訊被封鎖。中車府令趙高當(dāng)時得寵于少子胡亥,于是就同丞相李斯、胡亥暗中謀劃,假傳遺詔,立胡亥為太子(史稱“沙丘之變”)。因早先趙高犯法,蒙毅受命公正執(zhí)法,引起趙高對蒙氏的怨恨。胡亥即位后,便遣使者以捏造的罪名賜公子扶蘇、蒙恬死。扶蘇自殺,蒙恬內(nèi)心疑慮,請求復(fù)訴。使者把蒙恬交給官吏,派李斯舍人來代替蒙恬掌兵,囚蒙恬于陽周。胡亥殺死扶蘇后,便想釋放蒙恬。但趙高深恐蒙氏再次被重用,于己不利,執(zhí)意要誅殺蒙氏。便散布在立太子的問題上,蒙毅曾在秦始皇面前毀謗胡亥。 于是胡亥囚蒙毅于代郡。子嬰力諫,認(rèn)為不可誅殺蒙氏兄弟。胡亥不聽,殺蒙毅。又派使者前往陽周殺蒙恬。 蒙恬對使者說:“自我先人到子孫,為秦國出生入死已三代。我統(tǒng)領(lǐng)著三十萬大軍,雖身遭囚禁,可我的勢力足以背叛。但我知道,我應(yīng)守義而死。我之所以這樣做是不敢辱沒先人的教誨,不敢忘記先主的恩情。昔周成王初立年幼,周公旦背負(fù)成王上朝,曾斷指起誓忠心為主,終于平定天下。及成王長大,卻聽信謠言,周公旦被誣逃往楚國。后成王終反悟,殺進(jìn)讒言的人,請回周公旦。所以《周書》上說:‘君王辦事要反復(fù)考慮,’我忠心無二卻反遭斬殺,這一定是有邪臣作逆謀亂,內(nèi)部傾軋的緣故。周成王犯了錯而能改過自新,終于使周室昌盛;夏桀誅殺關(guān)龍逢,商紂誅殺王子比干而不后悔,最終身死國亡。所以我認(rèn)為犯了過錯可以改正,聽從勸諫可以覺醒,反復(fù)考慮圣君治國的法則。我的這些話,并不是求得免罪,而是準(zhǔn)備為忠諫而死,希望陛下為天下萬民著想,考慮遵從正確的治道?!笔拐哒f:“我只是受詔來處死你,不敢把將軍的話傳報皇上。”蒙恬喟然長嘆:“我怎么得罪了上天?竟無罪而被處死?”沉默良久又說:“我的罪過本該受死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筑長城,挖溝渠一萬余里,其間不可能不挖斷地脈,這便是我的罪過啊!”于是吞藥自殺(見《史記?蒙恬列傳》)。 蒙恬無過卻被秦二世胡亥賜死,朝野悲憤,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大秦帝國的迅速崩潰。因?yàn)楫?dāng)時蒙恬統(tǒng)領(lǐng)著三十萬精銳秦軍,是秦國的支柱。只要蒙恬在,“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見《過秦論》)。秦國失去了蒙恬,在“巨鹿之戰(zhàn)”中,這三十萬曾令驍勇善戰(zhàn)的匈奴也聞風(fēng)喪膽的虎狼之師,最終在巨鹿被西楚霸王項(xiàng)羽“破釜沉舟”,徹底擊敗,秦帝國便迅速走向了滅亡。 蒙恬墓在今陜西榆林綏德縣一中校園內(nèi)(秦時陽周,屬上郡)。墓冢成饅頭形,封土為黃土堆積,高45米,占地3200平方米。1984年,有關(guān)部門進(jìn)行考古鉆探,清理出秦代夯土層。現(xiàn)為省級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是歷代文人騷客憑吊抒懷,眾鄉(xiāng)四鄰焚香籍魂之地。墓前有一石碑,高1.42米,是清乾隆年間知州張元林書立,上刻“秦將軍蒙恬墓”。古上郡民謠:“二水繞城流,石頭土蓋頭,富貴只三代,忠良不到頭”。相傳秦軍得知蒙恬無過枉死,都深感其忠勇仁慈,悲憤莫名。三十余萬將士在大理河畔用頭盔、戰(zhàn)袍包泥一點(diǎn)一點(diǎn)為其起冢,以寄托對主帥的哀思,遂形成現(xiàn)在的小山丘。朝霜暮塵,“春草離離墓道浸,千年塞下此冤沉。生前造就筆千枝,難寫忠臣一片心?!?秦太子扶蘇墓在今綏德縣城疏屬山頂,與蒙恬墓隔著大理河遙相呼應(yīng)(扶蘇是蒙恬的監(jiān)軍)。在今綏德縣城南一公里處,有“殺子谷”、“嗚咽泉”,相傳是扶蘇賜死處:“舉國賢良盡淚垂,扶蘇屈死戍邊時。至今谷口泉嗚咽,猶似秦人恨李斯?!?七、蒙氏的祖訓(xùn) 蒙氏祖訓(xùn):百代不入朝。 公元前210年,蒙恬兄弟無過卻被秦二世胡亥枉死(見《史記?蒙恬列傳》)。恬、毅二公受難時憤而言于其子(見貴州省大方縣《蒙氏族譜》):“戒之子孫,當(dāng)以耕讀為本,百代不入朝!”自此之后,蒙氏子孫遵循祖訓(xùn),以耕讀為本份,不仕于朝。故自秦后,公門宦海,朝中官史摩肩接踵,但幾乎沒有一個蒙氏后人入朝做官。 蒙姓得姓歷史悠久,距今已有五千多年,不但是伏羲氏(起源于山東東蒙山)、黃帝軒轅氏(起源于河南)的直系后裔,在先秦時期更是顯赫家族。筑長城、修直道、逐匈奴,特別是為秦國攻城略地,建立我國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quán)制國家立下了不朽的功勛。因此,奉勸蒙姓族人在談及自己先祖時,不要相信那些所謂“傳說”,以訛傳訛;要以史為據(jù),以免辱沒先祖。 八、歷史名人 蒙觳:春秋時期楚國大夫。春秋時期,楚國復(fù)國以后,楚昭王決定重新治理國家,壯大楚國的勢力。但發(fā)現(xiàn)楚國以前的一切典章制度都沒有了,這時楚國大夫蒙谷又為楚王制定了一整套新的典章制度獻(xiàn)給楚王,使楚國的治理有了新的標(biāo)準(zhǔn)。 蒙恬:秦朝著名將領(lǐng)。他的祖先為齊國人,自從他的祖父開始,他的家庭就世代為秦朝的名將。他的主要功績是抗擊匈奴。秦國統(tǒng)一六國以后,他率兵30萬人擊退了匈奴,收復(fù)了河南地區(qū),并且奉命修筑長城,長達(dá)萬余里。在他守衛(wèi)邊疆的數(shù)余年,匈奴都不敢進(jìn)犯。他同時還是毛筆的發(fā)明者,他用枯木作為筆管,鹿毛為柱,羊毛作為被。這種筆又叫做“蒼毫”。 蒙毅:秦朝上卿,在朝廷中勢力很大,經(jīng)常作為皇帝的參謀,其他將臣都不能和他相比。典故“上國掌謀,無愧名卿顯職;中山得穎,永為文士寶珍”中的“上國掌謀,無愧名卿顯職”指的是蒙毅。 蒙古綱:女真進(jìn)士,金代右副元帥,咸平府猛安人。本名和羅噶,原作胡里綱,金咸平(開原)路人。承安五年進(jìn)士。累官東平府事、拜右副元帥、權(quán)參知政事、行尚書省。貞祜四年,益都張林侵東平,蒙古綱派遣行樞密院事王廷玉討擒之。后改靖難軍節(jié)度使,行省邳州。綱為人御下嚴(yán)信,賞罰必當(dāng)。后來發(fā)生兵變,其為經(jīng)略使祿格所殺。 蒙得恩:太平天國的將領(lǐng)。廣西平南人。貧苦農(nóng)民出身,早年參加拜上帝會,后來跟隨太平天國參加了金田起義,曾任御林侍衛(wèi)、殿右二指揮。咸豐三年定都天京以后又任春官又正丞相,總理女營事務(wù)。后來升職為正掌率,得到洪秀全的寵信。咸豐十一年五月病死。終年55歲。
山東臨沂歷史名人名將群星閃爍。最為耀眼的應(yīng)該是蒙陰縣聯(lián)城鄉(xiāng)的蒙氏一門三代四位名將名相了。首當(dāng)其沖數(shù)第一的莫過于秦國著名戰(zhàn)將和上卿的蒙氏先祖蒙驁。第二應(yīng)該是秦國大將軍蒙武。第三應(yīng)該是中華第一勇士、寧夏開發(fā)第一人、萬里長城的連接指揮者中華戰(zhàn)神、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qimingdaquan/34713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如何給寧姓的男寶寶起名寓意大氣的名字
下一篇: 歷姓男孩堅毅卓越的名字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