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姓在百家姓排第幾?全國有多少單姓的人口?每個姓氏都有自己的歷史淵源,比如陳姓最早出自媯姓,胡公滿的子孫們以國為姓。想知道更多百家姓文化,每個姓氏起名字的講究,更多寶寶名字推薦,請關(guān)注。單姓在百家姓排第幾單姓,在宋代《百家姓》第182位,在全國姓氏人口排名中是第183名。單姓郡望堂號1、郡望
河南郡:漢置郡,治所在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北。
南安郡:南朝梁天監(jiān)(502-519)中置郡,治所在今甘肅省西部各縣,為全省三郡之一,轄興、泉、漳三地。隋開皇九年(589年)改郡為縣。
2、堂號
南安堂:源出自周成王之三子,曰名孝鏞氏字單,封單叔為南安郡王,“南安郡”取南疆長治久安之意,單叔之后以字號賜封地為姓,后代遂成為單姓。全國有多少單姓的人口全國單姓人口約一百零二萬人,占全國人口的0.073%。
當(dāng)代單姓的第一大城市為上海,大約占全國單姓人口的13%。單姓主要分布于江蘇、山東、安徽、吉林、黑龍江,這五省集中了單姓人口的59%。其次分布于河南、河北、遼寧,這三省又集中了單姓人口的20%。全國形成了以東蘇魯皖、北黑為中心的兩塊單姓分布區(qū)。在蘇滬、魯皖浙大部、黑吉遼、內(nèi)蒙甘肅中部、新疆西北、云南中部、廣東珠江口地區(qū),單姓在當(dāng)?shù)厝巳褐?%以上,中心地區(qū)可以達(dá)到0.4%以上,以上地區(qū)覆蓋面積約占了,居住了大約61.5%的單姓人群。
單姓四百四十四個,復(fù)姓六十個。
姓氏中的單姓有: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褚、衛(wèi)、蔣等等。單姓是指只用一個字的姓。
復(fù)姓有:上官、歐陽、端木、東方、百里、公孫、黃浦、濮陽、納蘭等等。復(fù)姓是指由超過一個漢字組成的姓氏,有些源于少數(shù)民族改姓,如拓跋姓和尉遲、萬俟等,也有以物品名稱而來的谷梁姓,甚至有如赫連這樣自創(chuàng)的姓氏。
中國最著名的復(fù)姓
1、司馬
目前,司馬姓姓氏人口排名第549位,人口2.8萬人。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主要存在兩個源流:一是出自西周擔(dān)任“司馬”的大臣程伯休父,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二是源于陳姓、田姓,出自春秋時期司馬穰苴。公元266年,司馬炎建立西晉,公元317年,司馬睿建立東晉,司馬即成為晉的國姓。著名人物還有戰(zhàn)國時期秦國名將司馬錯,西漢著名史學(xué)家司馬遷、其父司馬談,西漢著名文學(xué)家司馬相如,東漢末年名士司馬徽(水鏡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xué)家司馬光。
2、上官
目前,上官姓的人口約為7.5萬人。對于上官這個復(fù)姓的起源,則要追溯到春秋這一歷史階段。彼時,楚懷王封他的小兒子蘭為上官邑大夫,蘭的后代子孫遂以邑名為姓,稱上官氏。到了唐朝時期,上官姓氏已出現(xiàn)于中原的河南地區(qū),唐太宗時期的大臣上官儀,就來自于河南地區(qū),上官姓的名人還有上官儀的孫女、著名才女上官婉兒,宋朝則有禮部尚書上官鼎等。
3、歐陽
歐陽作為中國第一大復(fù)姓,據(jù)2014年統(tǒng)計(jì),歐陽姓的人口約為324萬。歐陽姓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夏朝,越王勾踐的祖先出自夏朝時期的姒姓。到了越王無疆時,被楚所滅,封于烏程歐余山之陽,為歐陽亭侯,他的子孫因而姓“歐”或“歐陽”。唐代書法家歐陽詢、北宋政治家、文學(xué)家歐陽修等是該姓氏的代表名人,還有現(xiàn)在中國內(nèi)地節(jié)目主持人歐陽夏丹。
4、夏侯
姓氏人口排名第560位,人口1.1萬人。分布于山東曲阜、泗水一帶。出自姒姓(夏朝國姓),以爵號為氏。周武王封夏禹的后裔東樓公于杞,后者在春秋時建立杞國。公元前445年楚國滅杞,杞簡公的弟弟佗逃往魯國,魯?shù)抗驗(yàn)樗窍挠淼暮蟠?,周初祖先又封為侯爵,于是稱他為夏侯氏,其后代子孫因以夏侯為氏,稱夏侯氏。夏侯姓的名人有西漢初的夏侯嬰,三國時期魏國的夏侯惇、夏侯淵、夏侯玄。
5、諸葛
大部分諸葛姓由葛姓衍化而來。相傳伯益的后裔葛伯的封國滅亡后,葛氏有一支遷入山東諸城,若干年后這支諸城葛氏有一支遷往陽都縣,但陽都原有姓葛的家族的,諸城葛氏為區(qū)分于當(dāng)?shù)馗鹗希旄膹?fù)姓稱諸葛,即諸城遷來的葛氏。另一支為秦末陳勝領(lǐng)導(dǎo)的農(nóng)民起義軍,大將葛嬰屢立戰(zhàn)功,但陳勝聽信讒言后而殺嬰。漢興以后,漢文帝追念葛嬰反抗暴秦的功勛,即封葛嬰的孫子為諸縣侯(今山東諸城),子孫稱為諸葛氏,三國蜀漢名臣諸葛亮即為葛嬰之后。又一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國有熊氏之后。有熊氏之后為詹葛氏,因齊人語訛,把“詹葛”讀為“諸葛”。
6、東方
“東方”是個古老的姓氏。早在遠(yuǎn)古時期,上古帝伏羲創(chuàng)立八卦,而他的后代孫仲,世掌東方青陽之令。古書記載,相傳他出生的時候,“出于震,位主東方”,即根據(jù)八卦圖推算是在震位,而震位表示為“東方”,因此,就以“東方”為姓氏。至漢武帝年間,著名文學(xué)家東方朔,本姓張,為太昊伏羲氏后裔少昊子張揮之后,只因出世未三日,其母就病亡,而其父也已逝去多日了,鄰居就根據(jù)他出生時東方天剛亮,起名為“東方朔”。因他長大后,名聲大噪,東方作為姓氏又得以鞏固。歷史上的東方姓名人還有唐代詩人、史官東方虬。
7、皇甫
一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時宋國公族的后代,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西周后期,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后來公子充石的孫子南雍陲以祖父之字為姓氏,稱為皇父氏。西漢中期,嫡系子孫叫皇父鸞,把“父”字改為“甫”字(兩個字在古代同音通用)稱皇甫氏,后有省字簡稱為單姓皇氏、甫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一源于姬姓,出自西周西周太師皇甫的后代,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著名人物有皇甫謐,為魏晉之間醫(yī)學(xué)家。
8、淳于
出自姜姓,是炎帝的后代,以國名為氏。周武王滅商后,把原夏朝斟灌國姜姓淳于公封在州邑(今山東省安丘縣),建立州國,因位居公爵,世稱州公。春秋時期有州公實(shí),亡國于杞,州國公族定居于淳于城(今安丘市東北,原為州國都城),后來復(fù)國,名淳于國,仍為公爵,成為春秋時期的小國之一。亡國后,其族人以原國名命姓,稱淳于氏。著名人物有戰(zhàn)國時齊國人淳于髡,口才好、說話幽默滑稽;反對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淳于越。
9、公孫
春秋時期,各國諸侯不論爵位大小,大多都稱為“公”。按照周朝制度,國君一般由嫡長子繼位,即位前稱為太子,其他的兒子稱為公子,公子的兒子則稱為公孫,他們的后代便有不少人便以公孫為姓。因此,公孫并非一族一姓的后人。另一源出自姬姓,黃帝姬軒轅的后裔有公孫氏。著名人物有戰(zhàn)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公孫鞅、名家的代表人物公孫龍、漢末群雄之一公孫瓚。
10、令狐
源出于姬姓,姓氏人口排名第541位,人口4.2萬人。令狐本來是春秋時代的一個地名,據(jù)《水經(jīng)·凍水注》載:令狐即猗氏地(今山西省運(yùn)城市臨猗縣的西方),晉國大將魏顆(周文王之后)打了勝仗,晉景公把令狐一帶賞賜給他做封邑,魏顆之子魏頡以封地為氏,稱令狐頡,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望出太原郡。古代著名人物有唐代大臣、詩人令狐楚,唐代學(xué)者令狐德棻,唐代宰相令狐绹。
11、鐘離
鐘離姓的源流可以直接追溯到春秋時代宋微子所建的宋國,算起來是商湯的子姓后裔。由于其始祖曾食采于一個叫作鐘離(今安徽省鳳陽縣臨淮關(guān)鎮(zhèn)東)的地方,所以子孫才會“以邑為氏”,開始以“鐘離”或“鐘”為姓。著名人物有齊宣王的王后鐘離春,為有名的丑女,但直諫被立為王后;鐘離昧,項(xiàng)羽麾下將領(lǐng)之一。
12、宇文
起源于匈奴,族人為遼東匈奴南單于的后裔,在東漢晚期至三國初期形成一個部落群體。魏、晉兩朝時期,北方鮮卑民族中有宇文氏部落。著名人物有西魏將領(lǐng)宇文泰,其侄北周權(quán)臣宇文護(hù),北周皇帝宇文覺、宇文毓、宇文邕,隋朝將領(lǐng)宇文述,隋末叛軍首領(lǐng)宇文化及,其子宇文成都。
13、長孫
長孫姓的來源有二個說法:一說長孫姓出自北魏皇室拓跋珪的長子沙莫雄,拓跋珪建立北魏稱帝后,沙莫雄就賜他的兒子嵩為長孫姓。該支長孫氏在隋、唐時期就已經(jīng)融入漢族,稱濟(jì)陽、河南長孫氏系,后來多有省字改為單姓孫氏的。二說在北魏之前早有長孫順,大多尊長孫順為得姓始祖。著名人物有唐初名臣長孫無忌,以及其妹唐太宗皇后長孫氏。
1、王姓——占全中國漢族人口的 7.94%=105,300,000人。
2、李姓——占全中國漢族人口的 7.41%=101,900,000人。
3、張姓——占全中國漢族人口的 7.07%=95,800,000人。
4、劉姓——占全中國漢族人口的 5.38%=64,600,000人。
5、陳姓——占全中國漢族人口的 4.53%=54,400,000人。
6、楊姓——占全中國漢族人口的 3.08%=37,000,000人。
7、趙姓——占全中國漢族人口的 2.29%=27,500,000人。
8、黃姓——占全中國漢族人口的 2.23%=26,800,000人。
9、周姓——占全中國漢族人口的 2.12%=25,400,000人。
10、吳姓——占全中國漢族人口的 2.05%=24,600,000人。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qimingdaquan/34888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榮姓的最早歷史起源解析誰是榮姓的先祖
下一篇: 富姓女寶寶起名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