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第幾位是祖姓?祖姓始祖歷史事跡,百家姓,家喻戶曉的一部著作,其中包含了中華民族的各個姓氏,而且每個姓氏都有自己的歷史由來。比如王姓出自姬姓,為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后代。更多百家姓文化,如下所示。百家姓第幾位是祖姓?祖姓出自子姓,起源于商朝。黃帝的后裔。始祖為祖己。祖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二百四十九位。名人輩出,有祖逖、祖沖之等。祖姓始祖歷史事跡祖氏是河北省的名門著姓,他們是殷商王室的子孫后裔,就是受千秋萬世敬仰的上古圣君商湯的子孫。祖氏的來源,《元和姓纂》和《姓譜》等書記載說:“子姓,殷后,殷王祖甲、乙、丙、丁支庶因氏焉,殷有祖己、祖伊,漢有祖沂,始家涿郡,望出范陽?!痹谝笊逃刑煜碌?45年之中,前后28個君主,以祖為名的君主不在少數(shù),有第十一代的祖乙、第十二代的祖辛、第十四代的祖丁、第二十一代的祖庚等等。后世祖姓中國人的始祖,究竟是哪一位呢?一般人認為應該算是祖己,因為在殷商武丁的時間,從古籍上已經發(fā)現(xiàn)了了姓祖的人,那便是當時以道訓諫王的賢臣祖己?!稌洝飞系摹案咦谕铡敝赋觯骸案咦诩莱蓽?,有飛雉升鼎耳而雒;祖己訓諸王,作高宗彤日之訓。”根據(jù)這個記載,中國祖氏家族的得姓歷史至少在3300年以上。由此可見,祖氏是中國一個古老的姓氏,最初是發(fā)祥于涿郡。古代的涿郡,在今河北省涿縣一帶,這個地方便是祖氏的老家所在,他跟中華民族的淵源十分深遠。5000年前,黃帝與尤戰(zhàn)于涿鹿之野,奠定中華民族繁衍成長的地盤,就是這個地方。望族居范陽郡(今河北涿縣)。故祖氏后人多奉祖己為祖姓的始祖。
曾姓為傳統(tǒng)漢族姓氏,最初發(fā)源于今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蒼山縣)西北一帶。夏王少康封地給小兒子曲烈作為子爵王國,稱為鄫子國。后鄫國被滅,鄫國太子巫出奔鄰近的魯國,用原國名“鄫”為姓氏,但除去了邑旁(阝),表示離開故城,不忘先祖,稱為“曾”。
中國曾姓人口2014年有770多萬,排在第31位。湖南是曾姓第一大省。四川是曾姓第三大省份,大約有30萬人,排在全省姓氏人口的50多名。
中國 歷史 曾出現(xiàn)許多曾姓名人,如春秋時期孔門七十二賢之一曾子、北宋文學家曾鞏、晚清重臣曾國藩等。
曾姓長久以來,一脈傳自禹的后裔太子巫,名副其實的4000年前是一家,故有“天下一曾無二曾”的說法。
徐姓是淮夷一支的族稱,由余和太陽鳥組成。(左邊是玄鳥向日,暗合徐氏始祖與鳥有關的傳說。)余本是俞,類似箭矢的尖鋒,它裝在天竿華表建木的頂端,指向中天,用它來代表“天齊”(天的肚臍),也就是“中央”。這個形狀早在7400--7000年前的湖南黔陽高廟遺址的陶器刻符和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的陶器和骨雕上的刻符上,都有出現(xiàn)為天竿俞,其下的“一”是“風向儀”(風向標),下面的“八”是干欄支架與分判歷度的標志?!坝唷绷⒃谌龑訅_上,合起來表示“徐地”。伯益為始祖。這樣一看,“徐”就是一個典型的象形字加會意字了。
徐夷有崇拜高山的傳統(tǒng),每到一處均樹立“徐山”?,F(xiàn)在知曉的徐山是徐州附近的山。其實遠不止這些。據(jù)考證,大禹會涂山氏的涂山,本身就是“徐山”。據(jù)文字學家研究余.涂通徐。涂的古發(fā)音為tuo,完全有理由推斷;泰山,就是徐山!
1、秦始皇是嬴姓趙氏,本是東夷所出,與徐同出處(徐是贏姓徐氏),所以秦始皇專程從西部到泰山奠基,必有家族文化的因素;
2、泰山的宗教意義是“天臍”,正是徐山的意義;
3、徐山.泰山古譯同音;
4、泰山周圍,北面的齊國,南面的魯國原先都是東夷的地盤。
姓氏在中國通常是維系血緣的隱形紐帶,也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每一個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姓氏找到幾千年前的根。以下就李姓為例。
李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根據(jù)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統(tǒng)計:李姓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7.94%。就地區(qū)而言,李姓在北方諸省中所占比例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南方諸省中所占比例一般不足8%,在東南沿海諸省中,比例僅在4%左右。
皋陶
李姓的緣起最早可以追溯到皋陶(gāo yáo),亦作“皐陶”、“皋繇”或“皐繇”,也被稱為“大業(yè)”,皋陶是舜帝和夏朝初期的一位賢臣。傳說中生于堯帝統(tǒng)治的時候,曾經被舜任命為掌管刑法的“理官”、“大理”,以正直聞名天下。他還被奉為中國司法鼻祖。皋陶的兒子伯益被舜帝賜為嬴姓,后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
“理”改為“李”有這樣一個說法:商紂王時,皋陶后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饑,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還有一種說法,“理”和“李”古音相通,慢慢“理”就寫成了“李”。周以前未見有李氏,正史中立傳的首個李姓人物是春秋時期的李耳,也就是老子。
李廣
李氏有兩大支流,一個是隴西李氏,一個是趙郡李氏。這兩大流派在戰(zhàn)國時已經形成,比方說李信就是隴西李氏,李牧則是趙郡李氏的開創(chuàng)者。西漢“飛將軍”李廣是李信的后代,出自隴西李氏。隋唐時期,李姓迎來了自己發(fā)展的巔峰,李唐王朝的先祖就出自隴西李氏,從唐高祖李淵的爺爺李虎開始發(fā)跡。唐朝時期,不光是皇帝姓李,李姓在各個領域都獲得了極高的成就。
中國的姓氏比較多,在此我就說說張姓氏吧。
張姓屬于中國的最大姓氏之一,得姓很早,族支繁大,曾經有44個望族,在所有姓氏中是最大的。
張姓氏有以下三大特點,一是得姓比較早;二是族支繁大,全國到處都有張姓氏的族人;三是杰出的人才也比較多,歷代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都有張姓的杰出人才貢獻著力量。
關于張姓的始祖,歷代書中雖然說法有些不一,但大致相同,書中有記載:“黃帝第五子清陽生輝,為弓正,觀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張氏,揮造弧矢,受封于張 ,后為弓氏。張,望出太原。 張,黃,李,趙,黃帝賜姓?!?br>
“張氏,世仕晉,晉分為三,又世仕韓,此即晉之公族以字為氏者。譜家謂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觀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賜姓張氏。此非命姓氏之義也。按晉有解張,字張侯,自此晉國世有張氏,則因張侯之字以命氏,可無疑也?!?br>
“張姓出于姬姓,至周而氏者祖于韓,其得望者十二,曰襄陽,洛陽,河東,始興,馮翊,吳郡,平原,青河,河間,中山,曰魏,曰蜀。”
從以上的記載來看,張姓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華民族五千年前的共同始祖黃帝,屬于黃帝的直系后裔。青陽是皇帝的第五子,名叫揮。這位叫揮的始祖,就是現(xiàn)在張姓的始祖。所以,如果有人說張姓是黃帝的直系后裔,我覺得這并不為過。
以上回答僅代表我個人的答案,如有不對的地方還望諸位指教。
揮尊為始祖,制矢啟弓長。
賜姓因黃帝,根基在濮陽。
雖然人口眾,從未出君王。
各地源同脈,清和百忍張。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加上幾千年的 歷史 變遷,姓氏也逐漸發(fā)展壯大。在《中華姓氏大辭典》中就收錄了11969個姓氏。姓氏的淵源及變革宛如一部 歷史 長卷,既浩瀚宏偉,又斑斕多彩。
有書君本人姓“何”,那我就講講“何”姓的來源和發(fā)展 歷史 吧。
1、“何”姓本為“韓”。
(1)相傳在戰(zhàn)國初期,韓虔(即韓景侯)同晉國的趙氏、魏氏起瓜分晉國,分別建立韓國、趙國、魏國。韓國在建國初期定都在平陽(今山西臨汾縣西南),后來遷都至宜陽(今河南宜陽西)。公元前230年,韓國被秦國所滅,末代君主韓王安被俘,韓國子孫“復以國為氏”。
亡國后的韓國遺民,有一部分逃至陳國(今河南準陽)和楚國(建都于今湖北江陵)境內淮河與長江之間的一些地方。由于當?shù)厝说目谝舭选绊n”讀作“何”,于是這些韓姓人就逐漸變成了何姓。
(2)還有一種說法:秦并六國之后,韓氏子孫散居在江淮之間。其中有一個名叫咸的人,因懼怕秦國殺虐,于是攜家人逃亡到廬江郡,隱居于東鄉(xiāng)要津,以造舟渡人為生。
后來,韓國舊臣張良為報滅韓之仇,令人趁秦始皇巡守經過博浪沙時偷襲秦始皇,卻因為誤中副車而敗事,秦始皇以為這是六國遺族所為,于是下達密令在全國范圍內搜索六國遺族,想趕盡殺絕。
秦吏經過東鄉(xiāng)津時,逐一詢問當?shù)孛癖姷男帐?。問到咸的時候,咸指著冰冷的河水說:“姓此”,本意是指河水之寒代替“韓”,而秦吏以為他姓“河”,于是將他登記為“河”氏。后來,秦吏的一位同行者告知咸此事,咸驚訝地說:“吾家免于刀禍,河字之力也!然姓氏當以人附丁口,豈可似水泛濫而無所歸?”于是就根據(jù)發(fā)音將“河”改為“何”。
以上兩種說法,盡管有所出入,但都承認何姓“本為韓”。
2、“何”多為冒姓或賜姓。
(1)據(jù)《漢書·五行志》記載,漢朝時期有個叫何苗的人,其本姓朱,冒姓何,其后代繁衍昌盛,形成何氏一支。
(2)據(jù)《魏書·官氏場》記載,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改鮮卑姓為漢姓,其中就把代北(今山西、河北以北地帶)復姓賀拔氏改為單姓何氏。
(3)據(jù)《五代史》記載,五代吐谷渾亦有何氏。吐谷渾,亦作吐渾,原為鮮卑的一支,曾游牧于今遼寧錦縣西北。西晉末(公元4世紀),首領吐谷渾率部落西遷至今甘肅、青海之間。五代時期,余部散落于蔚州(今河北省西北部,壺流河斜貫,鄰接山西省)。顯然,在五代時期,吐谷渾中的何姓人,是分布于今河北省西北部一帶。
(4)據(jù)《蘭州府志》記載,元末吐蕃(公元7-9世紀的青藏高原)宣慰使鎖南,其子銘為河州衛(wèi)(今甘肅臨夏東北一帶)指揮同知,朝廷賜姓何氏,其后代也有以何為姓的。
以上這些何姓的形成,都為何氏家族增添了新的血液,也是何氏家族得以快速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3、經過遷徙與繁衍,“何”姓遍布全國。
何姓的發(fā)源地應當為江淮流域的江蘇、安徽兩地,而這兩個地方及鄰省山東、河南區(qū)域,也有很多何姓人的后代。換言之,在隋唐之前,何姓以我國北方為主要繁衍地帶,所以這段時期內出現(xiàn)的何姓名人也主要分布于我國北方。
據(jù)《后漢書·何敞傳》中記載,何姓南遷始于晉代,有一部分何姓人南遷至福建。至隋唐時期,何姓在我國南北都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尤其以南方各地繁衍為盛。
五代及元朝時期,在我國西北地區(qū)(主要指甘肅、青海兩地)和河北省內由于他族冒姓或賜姓的加入,使得何姓再次龐大起來。
據(jù)《興寧何氏族譜》記載,其先祖原為南京直隸廬江郡(今安徽廬江西南)人,后世子孫有遷至福建的,有遷至南京的,也有留居江西的。至宋末元初,其中一支何姓人由福建武平經江西尋烏、定南、龍南進入廣東翁源;另一支從福建武平進入廣東蕉嶺、大埔、梅縣等地。
至明、清時期,何姓人已遍布全國各地。
以上,便是“何”姓的來源和發(fā)展過程。
有書君想說:看似簡單的一個姓氏,沒想到卻經歷復雜的發(fā)展 歷史 ,意義尤為深遠,再次讀自己的姓氏時,頓覺厚重,同時也感受到自身責任之大。
陳國是南北朝時期最后一個朝代,史稱南朝陳國,陳后主陳叔寶當權時,因陳后主無能被隋朝滅亡;現(xiàn)在知道陳姓由舜開始,后代為媯姓,隨著媯姓的滅亡改為陳姓,從此陳勝一直傳承下來,成為中國姓氏大家,我也為有幾千年 歷史 的陳姓而自豪。
國有史,方有志,族有譜,家有源。我向來重視 歷史 ,更想多了解過去,所以,對自己的姓氏,祖先來自哪里是有所知的,我的父親及叔父還參與地方志,族譜的收集編寫工作,也使我近水樓臺先得月,早知早識,我也在年輕時就讀過司馬遷的《史記》,里面有篇是《吳泰伯伯世家第一》。《史記》有七十二世家,而吳泰伯世家列為第一,可知吳泰伯的重要性。吳泰伯被稱為三讓王,孔子稱他為道德圣人,是五圣中的德圣。因此,我為成為吳性后人而自豪。
姬姓吳氏,遠祖源于黃帝,隆于后稷。自泰伯開姓氏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繁衍了百多世代,如今吳姓在全國姓氏排位以人數(shù)計處于第十位,有兩千五百萬上下。吳虞不分,實則虞姓來自吳姓。吳字在古代有奔跑,回頭,大聲呼叫等意。吳是個會意字,由口矢構成,后才簡化為口天吳?!对娊?。絲衣》有“不吳不敖“,這吳即是呼喊之意。《說文解字》:吳大言也,從矢、口?!掇o源》:吳古國名,周初太伯居吳,在今江蘇無錫梅里。
吳姓氏先祖一直可追溯到黃帝。黃帝娶西陵氏女名嫘祖,這是女性老祖,生兩兒,玄囂和昌意。玄囂生蠐(喬)極(機寫不出這字)。虻蠐(喬)極生帝嚳。帝嚳要姜嫄生子后稷,后稷成周之老祖。后到古公亶父遷居周原(今陜西歧山一帶)成為周太王,生三子,長子泰伯,次子仲雍,季子季歷,就是后來的周文王。也即泰伯仲雍是周文王的兄長。泰伯為讓賢,不繼王位有有三讓的說法,最后與仲雍遠逃今吳地,而讓季歷為周王。古時多少人為爭名奪利,繼承王位而爭斗殘殺,泰伯仲雍卻高風亮節(jié),三讓王位,成為道德典范楷模。泰伯仲雍到梅里之后,斷發(fā)紋身,開疆托土,成家立業(yè),后建立吳國,子孫就以吳為姓。
吳姓 歷史 很多不是三言兩語可說盡的,吳姓有過輝煌,也有過滅國之痛,臥薪嘗膽,勾踐滅吳王夫差的 歷史 故事,許多人都知道,吳姓也出過不少有成就的人物,大吳是光榮的,可惜的是長三角吳地這么好的地方,我尚無緣踏足,我多么想可梅里一觀,游游蘇浙,拜拜泰伯廟,參觀季扎延陵郡,爭取一兩年內成行吧!
姓和氏最初意義是不一樣的。
姓用來區(qū)分血脈,氏用來區(qū)分身份,用來裝逼。
其實剛開始姓很少,最早的姓有哪些呢:風、子、姬、姜、姒、姚、嬴……
有沒有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最初的姓里面都有一個“女”字,據(jù)說是因為起源于母系氏族 社會 。就連“姓”這個字的結構,也是一個女、一個生,說明姓是用來區(qū)分一個族群的血脈的。所以同姓是同血脈的,在過去是不可以通婚的。為什么有個詞叫秦晉之好,因為秦國公族姓贏,晉國姓姬,經常通婚。
那氏是用來干嘛的呢,一個族群的人不可能永遠生活在一起啊,總會因各種原因遷居到其他地方。氏的主要功能就是區(qū)分一個族群的不同分支,附帶的功能則是辨別身份和方便裝逼。
比如:最早有一群嬴姓的人生活在一起,后來周朝的時候,嬴姓后人中有一個叫造父的,駕駛技術很牛逼,而且是天子周穆王的御用司機,因為有功就把一塊地方“趙城”給他做了封地。這么顯赫光榮的事情當然要銘記啊,于是造父的后代就用“趙”作為氏了,意思就是告訴別人,我們可是趙城的XXX啊,雖然他們仍然是姓贏。
造父的后代里有一個人叫趙政,別看只有兩個字,但這個名字的完整含義應該是“我是當年被封在趙城的造父這支的后人小政”。因為嬴姓另外還有十三個分支,所以用趙作氏是為了區(qū)分其他嬴姓,順帶著可以提一提先人的豐功偉績。當然,這個小政比祖先造父要牛逼,他統(tǒng)一了六國,大家喜歡叫他嬴政,其實根據(jù)男子稱氏的規(guī)則,應該叫趙政。
但是這里又涉及到一個規(guī)矩,就是國家的國君,應該以國名為氏,所以嬴政應該叫秦政。
有很大一部分氏都是來自于封地或居住地。比如歐陽氏,是指住在歐余山的南面(陽面),其實最早是姓姒。歐陽修,含義應該是“住在歐余山南面那支姒姓人的后代小修”。
好了,我們來看傳說中的姜子牙,他當然是姓姜,但是他是呂氏,他叫呂尚。因為他的先人是呂國的諸侯。所以呂尚=呂國姜姓諸侯的后人小尚。姜子牙后來被周武王封在齊國,那么他的后人齊桓公當然是叫齊小白,而不是姜小白。
除了用地方名作為氏,還有用封號、謚號、官職等等作為氏的,比如王,就是很多被封了王的人,直接用王作了氏。比如戴,就是商朝后裔子戴公的謚號作了氏。再比如司徒、司馬、司空,都是官職作了氏,司馬的本姓就是和秦始皇一樣姓贏,所以司馬光=當過司馬這個官的嬴姓后人小光。
由此可見,氏最早是有身份的男子用來區(qū)別身份,提提祖先光輝 歷史 以裝逼用的。
后來漸漸的姓氏就不分了,但是偶爾還會有因為政治或其他原因,某個家族仍然會把封號和封地作為姓氏。比如陳勝吳廣起義時手下有一員大將葛嬰,被無辜處死。漢朝為其平反時把葛家后代封在了諸縣。于是他們的后代把姓改成了諸葛,想必你已經猜到,他們的后人中出了一位牛人——諸葛亮。
所以諸葛亮名字的含義是:我是封在諸縣的葛氏后人小亮。
我姓楊,經常聽我爺爺說我們是楊六郎的后代,當初因為打仗還是干什么忘記了,我們與張家一起來到貴州抗匪,就在這里居住下來,所以大部分姓楊的和姓張的都很有緣。我一直都挺自豪,因為不管我在哪個班,那個班上姓楊的都比較多,現(xiàn)在這個班級姓楊的和姓張的都很多。
這個問題很好,我覺得一個人真的不能忘記自己的根,現(xiàn)在很流行那種同姓的大家聚在一起吃個飯或者其他,這個辦法有可取的地方也有不可取的地方。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我發(fā)覺這些東西好像不大被現(xiàn)在的人重視,當然也包括我自己,所以我覺得我們應該要知道自己的根。
楊姓在“百家姓”中排第16。楊氏是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六位,人口約四千九百二十三萬余,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3.08%左右。楊姓的發(fā)源地,是在今山西省境內,后為晉所滅,其子孫因避亂,遠在春秋戰(zhàn)國(前770—前221年)時期就有個別楊姓人士自山西遷至江蘇和安徽省境內,散布于長江中下游地區(qū)。
我們楊姓源于姬姓,始出于晉國,春秋末期晉國六卿逐漸強盛,公元前4世紀中葉(前368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卿(諸侯)瓜分成韓、趙、魏三國地盤,史稱“三晉”。故有楊姓“源于三晉,望出弘農”之說。但幾說均可證楊姓出自姬姓。此外尚有三說,且不論哪一說,其源均為黃帝后裔,周朝王室。姬姓楊氏占所有楊氏的主流。
關于楊姓的由來百度上有很多不同的說法,聽我爺爺說我們是楊六郎的直系,楊家將的其它后代有些在戰(zhàn)場上戰(zhàn)死。每當我爺爺談起我們家族的 歷史 都是很厲害而且知道的很多,現(xiàn)在看電視就喜歡看穆桂英或者楊家軍這種,他說這是我們家族的 歷史 ,雖然只是電視,但是我們總不能忘記自己的根。
雖然我爺爺很頑固,脾氣很犟,但是他說的很有道理,我們也應該知道我們的根。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qimingdaquan/35004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懷姓出自哪個姓氏懷姓全國有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