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十掛燈習俗對任何一個人來講并不陌生,因為這是歷代以來最為傳統(tǒng)的風俗活動。而且正月初十的時候,掛燈和小孩子也是有關聯(lián)的,那么為什么要在正月初十的時候掛燈酒呢?除了正月初十掛燈之外,在正月初十出燈的時候也有相關的風俗。
年初十掛燈出燈是什么風俗
在年初十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掛燈,而掛花燈叫做"添丁燈"。添丁燈的叫法,源自粵語的發(fā)音中"燈"和"丁"相近,"添燈"寓意著"添丁"。過去,在珠村,村里人家若有男嬰降生,等到正月初十,便要有家人同去社稷壇上掛上花燈。有心的長輩,還會特意在花燈上寫上新丁的名字。這樣的做法,在當時可是關乎傳代的大事情,村里負責記錄族譜的長者會記錄下新丁的名字,從此便算在氏族中有了正式的名分。
年初十小孩掛燈酒
在廣東和廣州的地區(qū),一直以來都有"掛燈酒"的習俗,初十掛燈則是是一個比較隆重的節(jié)日。這一天,上年生有男孩的人家要到社頭、祠堂、廟宇掛燈。燈原來是那種加煤油的火水燈,后來換成用彩紙扎的花燈,主要是掛在社頭、祠堂。不能熄滅,要一直掛到正月十六才燒掉,叫完燈。掛燈那天,主人會張燈結(jié)彩大擺酒席宴請親戚朋友,所以人們也把這一風俗稱為吃掛燈酒。
正月初十花燈酒
在每一年農(nóng)歷時間大年初十的時候,凡是上一年生育有男孩的家庭,都會到社廟和祠堂懸掛花燈?;粢话阌弥耋?,外糊花紋紙,寫上一些吉祥的謎語;花燈內(nèi)點燃油燈,需逐日添油。如果村子里需掛燈的人家多,社廟里沒地方掛了,就要另扎燈棚。"花燈酒"是"大眾酒",分為"掛燈酒"和"落燈酒"兩次,不需主家發(fā)帖邀請通知,到了農(nóng)歷正月初十這一天,親友和鄰居們會送上禮物、紅包前往致賀,共飲同歡。到了正月十六,生育有男孩的家庭照例擺"落燈酒"。"花燈酒"期間,有些想早得子孫的婦女,會于晚間潛入社廟和祠堂,偷取一些"燈帶"回家放在房中,祈求"早生貴子"。而掛燈人家,白天會重新掛上,晚上可以方便他人拿去。
大道家園獨家使用,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網(wǎng)站管理人員!
生男孩掛燈什么意思
生男孩掛燈什么意思?中國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還是全世界少數(shù)民族最多的國家,所以我們的民族文化很豐富,那么民間習俗中生男孩掛燈什么意思呢?
生男孩掛燈什么意思1“掛燈”習俗就是其豐富多彩的民俗中的一種。每年正月元宵節(jié)前后,凡宗族中有“添丁”(即生有男孩)的,都必須在祖祠上廳、祖宗靈位牌前方掛上一盞新燈籠(諧“新丁”),以此向祖宗傳達添新丁之喜訊,又稱“掛燈”、“吊燈”。
“掛燈”的由來
在客家,“燈”是方言“丁”的諧音,又是光明、希望、燈火燎原、生生不息的象征。
客家人從中原祖地一路披荊斬棘,最后落戶在現(xiàn)閩粵贛三地交匯地區(qū),其獨特的生活經(jīng)歷,使客家人形成了族群團結(jié),共同御敵的生存需要,由此產(chǎn)生的客家人尊祖念恩的傳統(tǒng),借“燈”慶祝“添丁”。不過,“掛燈”是與女孩子無關的!
掛燈的時候要把花燈掛上家族祖屋和自家房屋上堂的房梁上,以慶祝添丁,所以顧名思義曰“掛燈”,也可叫“升燈”。掛燈之后,新丁的名字就可以正式載入家族族譜了。
我想,掛燈習俗是對血緣意識的一種固化,一年一度的掛燈習俗,追求的是生命的生生不息,它是對生命的頌歌,對生命延續(xù)的慶賀,也是對生命的感恩,對生命的敬畏,對美好生活的祈福。
怎樣 “掛燈”?
一是前期準備工作:村里的議事小組商討掛燈的議程、做好分工,選好主持司儀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的負責人員,村里的鑼鼓獅舞隊要提前排練一番,各掛燈家庭提前準備好祭祖的三牲、酒水、鞭炮、香燭等,特別是要挑選好花燈。
二是祭祖升燈:當日一早全村上一年添了新丁的家庭全部在祖公屋集中,供奉三牲酒水禮品。由家族長者主持,一起燒香燃燭祭祖,將花燈升上祖公屋上堂的“丁子梁”上。新丁們則由長輩抱著向祖宗牌位鞠躬作揖敬香。
期間伴以鑼鼓獅舞,鞭炮齊鳴,熱鬧非凡。祖屋上燈完畢后,回到自家房屋也要祭祖宗升花燈,也有的地區(qū)只上一個花燈。升燈過程有時候持續(xù)到當天下午。
三是慶賀活動:當天晚上,各個掛燈人家擺下宴席,一家添丁,四面八方的親朋好友都前來賀喜,共濟一堂,向添丁家庭表達美好的祝福。席間還會有猜拳、煙花、獅舞等節(jié)目。
制作“掛燈”有象征吉祥美好的寓意?!皰鞜簟弊龉ぞ?,是博白民間一種雅俗共賞的實用工藝品,更是老百姓過年、辦喜事必不可少的用品。今天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燈籠的傳統(tǒng)制作技藝。
新時期的“掛燈”風俗也應與時俱進。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發(fā)展,文明程度的不斷提升,世界絕大多數(shù)地區(qū)早就實現(xiàn)了男女平等。女子在國家、社會、家庭中發(fā)揮著完全不亞于甚至超越男子的`重要作用,因此重男輕女、男尊女卑的思想早就丟進了歷史的故紙堆。
今時今日,男兒是丁,女兒也是丁;男女均為己出,理應一視同仁。因此上燈風俗也應相應調(diào)整,不應再落入男女性別窠臼。
男女平等上燈只是一種形式上的平等,真正的平等更應該從生育觀念上就開始堅持男女平等,繼而在培養(yǎng)、教育等方面都能平等對待。生育觀念的平等也有助于改善或消除社會上片面追求生男丁所帶來的一些不良社會現(xiàn)象。
據(jù)悉現(xiàn)在部分客家地區(qū)已實現(xiàn)男女平等上燈,女兒名字也能記載入族譜,這應該是社會文明進步的一個好現(xiàn)象。
生男孩掛燈什么意思2掛燈,是指年前(離春節(jié)前40天)生有男丁的人家,在正月里要宴請款待恭賀的親朋好友,俗稱“掛燈酒”。史料記載:“正月燈節(jié),是添丁者掛燈于祠,以酒脯祀其先。曰:開燈、亦曰掛燈。”
在兩廣地區(qū)歷來有喝“掛燈酒”的習俗,而在老家,初十掛燈則是是一個比較隆重的節(jié)日。這一天,上年生有男孩的人家要到社頭、祠堂、廟宇掛燈。燈原來是那種加煤油的火水燈,后來換成用彩紙扎的花燈,主要是掛在社頭、祠堂。
不能熄滅,要一直掛到正月十六才燒掉,叫完燈。掛燈那天,主人會張燈結(jié)彩大擺酒席宴請親戚朋友,所以叫吃掛燈酒。
每年春節(jié),廣東各地區(qū)都有慶賀“添丁”(即生男孩)的習俗。例如,潮汕地區(qū)每逢農(nóng)歷正月初十、十一便送“米方糖”,主人家挨家挨戶吆喝:“家里去年添了男孫,給您送米方糖來啦!”客家地區(qū)是“升燈辦酒席”款待村民。而廣州黃埔,則在祠堂高掛花燈為家中新丁祈福。
盡管各地賀“添丁”風俗迥異,但其中都飽含著家家戶戶對“新丁”的美好祝福與期望。
生了男孩掛花燈
黃埔區(qū)古村里掛燈的日子,是在正月初八至十五日(一說為正月十三日至十七日),去年添丁的家庭要到村內(nèi)祠堂、燈棚、社稷壇掛燈,為新生的孩子祈福。因在粵語中“丁”與“燈”近音,所以用“掛燈”的諧音來表示添丁,凡去年家中生了男孩的家庭都會在這一天“掛燈”。
“生了男孩才能掛燈的”,老一輩的村民會這樣叮囑家族的后輩,這一傳統(tǒng)民俗甚至可以追溯至明末清初。掛燈不僅是為尋求祖先、社稷神的庇護,被掛燈“公示”的新丁名字還將被族人寫入族譜,開始享有族內(nèi)財產(chǎn)分配的權(quán)利了。
添丁說給玉帝知
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是天官賜福的好日子,因此掛上去的花燈要到正月十六的凌晨,大家搶著結(jié)頭盞燈,也就是用火把燈化掉,叫作“化燈”。
粵語中“化”與“話”諧音,“化燈”意思是告訴玉皇大帝自己家添丁了,這是一種向天官祈福的傳統(tǒng)做法。“化燈 ”時,花燈要全部燒化,哪怕只剩下一點,愿望就可能沒有傳上天,傳不到玉帝的耳中。
因此,黃埔制作花燈的材料需要十分講究,只能用竹子和紙糊,花燈里不能用鐵絲或者其他金屬、塑料制作,務求在“化燈”時化盡。
生男孩掛燈什么意思3 花燈高掛幸福家
黃埔的花燈可分為八角方燈荷花燈,最古老的、最傳統(tǒng)的是八角方燈,荷花燈則是近年出現(xiàn)的一種改良花燈,因帶有荷花花瓣而得名。父母將新生兒的名字寫在花燈上祈福,掛在祠堂的燈棚上。
掛了幾盞燈,就代表這個祠堂的宗族添加了幾個男丁。掛上的花燈也被稱為“人燈”,因為代表著新丁。與元宵節(jié)、中秋節(jié)的圓形燈籠不同,添丁掛的花燈一般由竹篾扎成并糊上五色彩紙,還要貼上紅紙,寫上爺、子、孫三輩人的名字。
黃埔掛燈代表添丁添福、大吉大利,正月十六時要用火將燈“化”掉,即稟告祖先神明,保佑兒孫平安長大、長命百歲。
花燈如此漂亮,是不是只能掛一年?
答案是:可以連續(xù)掛兩年!
因此,誰家如果添了男丁,燈節(jié)上一定會在祠堂里掛燈以示宣傳。有的村民擔心“公示”時間不夠,會在第二年再把此花燈掛到祠堂里,謂之“舊燈”,都是為了告訴大家,家中添了男丁啦!
有趣的是,倘若添了男丁的家庭因為各種原因在孩子出生的頭兩年內(nèi)都沒有及時掛花燈,如果還想掛燈的話(也就是補掛),那就要等到該男丁結(jié)婚的前一年才可以掛上屬于他的花燈。
生男孩子要擺點燈宴
生男孩子要擺點燈宴,能夠生一個男孩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情,農(nóng)歷正月初二到十六的時間,在很多地方都有掛燈的習俗,而掛燈節(jié)是一個比較隆重的節(jié)日,上年生有男孩的人家要到社頭、祠堂和自家廳堂掛燈。以下分享生男孩子要擺點燈宴。
生男孩子要擺點燈宴1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有些地方為確保家里可以傳下男兒,就在神靈前許下誕生男丁并可以順利長大成人的心愿,家里有男丁誕生就必須進行“還愿”,“還愿”的過程便逐漸形成了“點燈”的習俗。“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有些地方便有“點燈”以祈“多育兒”的習俗。
比如湛江的南三島(湛江多地均有,略有差異,南三島上不同村莊也有一點差異),每年正月初十,育有男丁的家庭,可根據(jù)情況(年齡不定,有的孩子幾歲,大的甚至幾十歲也有),進行“點燈”儀式,但是如果在生男孩點燈的過程中燈滅了是非常不吉利的。
“家中若添丁,今日必上燈”,今天是地日,為啥要上燈?如何上燈
今日是農(nóng)歷的正月初十,是民間傳統(tǒng)的“地日”,也是“石頭日”,同時還是“上燈節(jié)”,到底什么是“上燈”呢?俗話說:“家中若添丁,今日必上燈”,是啥意思?
地日有啥寓意?
數(shù)字從一到十,九為陽數(shù)之極,十為陰數(shù)之尾,陽為天,陰為地,所以正月初九為“天日”,正月初十為“地日”。地日也就是土地的生日,也是石頭的生日。古人認為,組成萬物的基本元素就是木火土金水,其中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就是四季的特征。
而土居于四季之中,居于方位之中,對應天之黃龍,故而土生萬物,又是萬物之庫。因此每個季節(jié)的最后一個月都屬土,也就是“辰戌丑未”四個月。所以土生木火金水,土為太極,同樣“木火金水”合而為一就是土,也就是四象歸一就是土。
因此土中可以產(chǎn)出金屬,可以流出水源,也可以長出樹木,樹木可以生火,同時木腐朽之后就是土,金銹盡之后也是土,火燃盡之后還是土,水遇土而入。所以五行都是在土中循環(huán)往復的。當然人也是由五行組成,故而要入土才能為安,入土才能循環(huán)。
所以“土”就是萬物的出生之地,而“地日”也就是“土日”,也是“石頭日”。于是地日“認石頭”就成了一種習俗,所謂“認石父”,也就是讓孩子認石頭為父親,因為石頭堅硬無比,可以保護孩子健康成長,寓意著孩子像石頭一樣結(jié)實而長久。
什么是“上燈”?
正月初十也是上燈節(jié),這是一個古老的習俗,早在漢朝時期就有了,一般“上燈節(jié)”為五天,共分為三個步驟,分別為上燈,暖燈和落燈。從正月初十的零時開始“上燈”,也叫“開燈”,而這種上燈是專門為孩子祈求平安的。
在《岑溪縣志》中記載說:“每年正月初十,添了戶且為當年正月初十前出生,已滿月的人家,都要在這一天懸燈慶?!薄!吧稀币簿褪恰皯覓臁钡囊馑?,而“燈”通“丁”,所以家中生了男孩就被稱為“添丁”,與“添燈”諧音。
意思就是前一年家里生了男孩,并且是在正月初十之前已經(jīng)滿月的孩子,到了正月初十這一天就要“上燈”,也就是“添燈”。如果沒有滿月,則上燈的時間就到了下一年的正月初十。
在上燈時,一般是孩子的父親帶著鞭炮,從自己家門開始一直放到村中的社根,然后將花燈懸掛在燈棚中,花燈上寫有男孩的名字?!吧纭敝傅氖谴逯型恋貭斁幼〉牡胤健?/p>
之后村中負責寫族譜的長輩見到花燈后,就會把燈上面男孩的名字寫進族譜。在“上燈”這一天,最先祭拜祖先,也就是告訴祖先,家里“添丁”了。并且要擺酒席招待村中人,俗稱“請燈酒”。
上燈之后還要“暖燈”,也就是從正月十一之后,長輩要早晚到燈前觀看,并且要往燈中添油和祭拜,以確?;羧找共粶纾硐慊鸩粩?。到了正月十六日,將花燈取下來懸掛于祠堂或者客廳中,謂之“落燈”。
這種習俗就是希望孩子能得到祖先和土地爺?shù)谋Wo,可以健康成長。之所以在“地日”這一天上燈,就是因為土地是萬物之母,是萬物的出生之地。所以說“家中若添丁,地日必上燈”,是人們對孩子的`一種期望。
生男孩子要擺點燈宴2 玉林土地肥沃,氣候溫和,一年四季皆可耕種,而在田地上耕作的主勞力男丁顯得尤為重要,所以在鄉(xiāng)村家中生了男孩,新添了男丁是一件大喜事,初十掛燈尤其顯得隆重熱鬧。去年2月9日,記者在福綿區(qū)沙田鎮(zhèn)水對嶺村體驗了一回隆重的初十掛燈儀式過程。
去年,水對嶺村7戶人家添丁,今年初十當天村里要掛7盞花燈,熱鬧非凡。要掛燈的幾戶人家一大早就開始忙碌了,提前做好各項準備工作。上午,各家邀請的賀喜舞獅隊陸續(xù)到達,各舞獅隊在路口碰面時都會按規(guī)矩對舞一番,就此拉開掛燈儀式的序幕。
午后3時是掛燈吉時,各戶的.花燈在祖輩的護送下送往社頭、祠堂。一路上群獅舞動、鞭炮齊鳴、鑼鼓喧天,道路兩旁圍滿了前來觀看的群眾,熱鬧程度不亞于元宵節(jié)。
拜祭過后,各家的花燈并沒有掛在社頭和宗祠,而是各自送回家,掛在家里廳堂上。隨后,各個舞獅隊在村里舉行了舞獅表演。酒席后,還有歌舞雜技晚會,把掛燈活動帶入另一個高潮。
除了玉林本地,下轄的各縣市也有掛燈的習俗。每年正月初十,是北流下里(北部鄉(xiāng)鎮(zhèn))特有的風俗節(jié)日---掛燈節(jié)。按風俗,凡在上一年出生的新生兒如是男孩,男孩家中會在次年的農(nóng)歷正月初十日,要懸燈慶祝,俗謂“掛燈”。
因此每到正月初十這天家人會為其大擺上燈宴,歡飲掛燈酒。如果是到正月初十這天還沒滿月的小男孩,就要等到明年的正月初十再掛燈,這叫掛老燈。這個掛燈酒就等同于其他地方的滿月酒,但它的特色在同一年里不管是哪月哪天出生的男孩兒都要等到正月初十這xx掛燈。
燈在嶺南民間有“光明”和“添丁”的涵義:點燃燈火有照亮前程之意;而“燈”與“丁”諧音相同或相近,代表生男孩。在我們北流下里,城鄉(xiāng)習俗都把正月初十稱為“頭燈”日,正月十六日稱“完燈”日。“初十日,凡生子家買紙掛燈祖祠神廟以為慶。古時有上元節(jié)盜富家燈盞,置床下令人有子。
每年的,正月初十就變成了北流下里人全民的飲酒日。在這喜慶的日子,生男丁的就算家中很貧窮的人家也會向親朋戚友借來錢物擺上二三桌。有錢人家就是幾十上百桌。親戚朋友都帶禮物來道賀,主家設宴招待,是謂請掛燈酒。
現(xiàn)在的城區(qū)里的人都多是老家在鄉(xiāng)村的,如果有孩子上燈,就讓父母在家設宴宴請老家的親戚朋友們,自己在城里的酒家飯店宴請離城里近的親戚朋友同學。到了十六這天早上過神,把初十在社主公上的燈奉回家來,這個掛燈節(jié)才算完滿結(jié)束。
在北流,“掛燈”發(fā)展到今天,已經(jīng)是個盛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了。每當正月初十來臨,街上掛滿花燈,任人采購。一般上燈人家要買回兩到三盞燈,一盞掛在廳堂,一盞掛在家鄉(xiāng)村里所屬的寺廟。每盞燈里要包兩顆卵石,表示后繼有人,可以傳宗接代。全市的大小飯店,全都爆滿。
有的在一個月前就訂了酒桌,少則十幾桌,多則上百桌。有的酒店擺四輪,上午9點開桌,12點一輪,下午3點又開桌,6點又一輪。誰都有三姑六婆,七叔八舅,添丁了,掛燈了,可喜可賀,封紅包,喝喜酒。城里人到各家飯店,農(nóng)村人走村串戶。有人說這是全體北流下里人的“飲日”(喝酒日)。
生男孩子要擺點燈宴3 哪些地區(qū)有過年點燈的風俗
河南、惠州、客家人,潮汕等嶺南地區(qū)都有這一風俗。
灶下點燈。預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橋道,皆編竹張燈,元宵節(jié)點燈的習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jié),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jié),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jié)。
潮汕等嶺南地區(qū),從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八,特別是元宵當天,家家戶戶都要點燈,而如果去年元宵以后家中生有男孩,則要到鄉(xiāng)中宗族祠堂的燈架上掛上燈籠,以昭告鄉(xiāng)里加重添了丁,接受來自鄉(xiāng)親的祝賀。
廣州過去在正月十二這天有替床頭婆開燈之俗,祈求保佑孩子健康平安長大。而正月十三要在廚房點灶燈,直點到元宵夜。
因為長期處于農(nóng)耕社會的中國,家庭的男性勞動力對于家族興旺非常重要,男孩子的出生對于整個家族來說都是一件喜事。古時生男孩有著添丁一言,而丁與燈 在許多方言中諧音。因此元宵夜點燈、吊燈的習俗也有添丁的美好祝愿。
擴展資料:
春節(jié)傳統(tǒng)習俗:
1、貼春聯(lián):春聯(lián),每逢春節(jié)人們都會貼春貼,以增加節(jié)日的喜慶氣氛,寫成對聯(lián)的又叫春聯(lián)。傳統(tǒng)春貼是由人手以毛筆書寫,但亦有機器印制的春貼。春聯(lián)的種類較多,有街門對、屋門對等,但不是每幅春聯(lián)都有橫批。
2、剪窗花,貼門聯(lián):過年過節(jié)前會剪一些喜氣洋洋的,寓意吉祥的窗花貼貼。
3、掛年畫:年畫是中國畫的一種,始于古代的門神畫。漢族民間藝術(shù)之一,亦是常見的民間工藝品之一。清光緒年間,正式稱為年畫,是中國漢族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中國農(nóng)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shù)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時張貼,裝飾環(huán)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慶之意,故名。
4、舞龍燈:舞龍在起源于中國的傳統(tǒng)舞蹈。舞龍和舞獅,古時是在一年中的大型節(jié)日里面節(jié)目之一。隨著華人移民到世界各地,現(xiàn)在的舞龍文化,已經(jīng)遍及中國、臺灣、香港、東南亞,以至歐美、澳大利亞、新西蘭各個華人集中的地區(qū),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個標志。
講究有石頭生日、掛花燈、賀老鼠嫁女、花燈酒、烤“獅子火”、吃莜面等。
1、石頭生日:
農(nóng)歷正月初十日,中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稱為石頭節(jié),為石頭神生日,稱“石磨日”、“十子日”、“石不動”等。這一天不準搬動石頭和碾、磨、石臼等石器,俗信否則會傷了莊稼。這一天還忌開山打石和以石蓋屋,并有向石頭焚香祭拜、午間供奉烙餅的習俗。
2、掛花燈:
初十這天掛起的花燈叫做“添丁燈”。添丁燈的叫法源自粵語的發(fā)音中“燈”和“丁”相近,“添燈”寓意著“添丁”。過去,在珠村,村里人家若有男嬰降生,等到正月初十,便要有家人同去社稷壇上掛上花燈。
有心的長輩,還會特意在花燈上寫上新丁的名字。這樣的做法,在當時可是關乎傳代的大事情,村里負責記錄族譜的長者會記錄下新丁的名字,從此便算在氏族中有了名分。
正月初九的晚上,村內(nèi)新得男丁的家庭便會提前準備好花燈,待到十二點一過,便爭先恐后將花燈掛起來。在風俗傳統(tǒng)中,搶在初十零點之時掛上“頭燈”,燒上“頭炷香”,這著實是件讓人得意的事情。所以,雖說是初十掛燈,但等到天光大亮的時候,社稷壇上早就已經(jīng)掛了花燈。
3、賀老鼠嫁女:
老鼠與人類共存了悠久的歷史,尤其人都吃不飽的年月,更是和尋糧食老鼠斗智斗勇。這一天,就是傳說老鼠要嫁女,為了不驚擾老鼠,小聲說話,忌點燈熬夜,大人很早就哄著孩子睡覺。小孩子不明事理,往往信以為真,鬧著不睡覺,要看個明白。大人就嚇唬說你擾了“鼠神”它一天,它擾你一年。
4、吃莜面:
莜麥加工的面粉,比較黏性。在內(nèi)蒙山西河北一些地區(qū),正月初十,有老鼠娶親,要吃莜面的傳統(tǒng)習俗。將莜面捏成“小碗”蒸著吃的習俗。因為這一天也被稱為“老鼠娶親日”,吃莜面據(jù)說是為了討好鼠爺,祈求新年交好運。
正月初十一的風俗是掛燈、吃烙合子、祭祀社神。
其中,掛燈是為了祈福添丁,廣東各地區(qū)都有慶賀添丁的習俗,潮汕地區(qū)每逢農(nóng)歷正月初十、十一便挨家挨戶送米方糖??图业貐^(qū)升燈辦酒席款待村民,廣州文化名村珠村則高掛人燈為新丁祈福。
盡管各地賀添丁風俗迥異,但其中都飽含著家家戶戶對新丁的美好祝福與期望。按習俗,凡去年村民家中新添了兒孫,都要到所屬的宗族社壇掛燈。此日吃烙合子是從古時候流傳至今的風俗,如果這一天吃烙合子代表將來生活能夠完美,古人認為十是齊備完美的數(shù)字。
正月初十一的注意事項
在這一天祭祀社神是人們必須要做的事情,所以也被稱作是燈酒節(jié),這一天的神靈是需要被敬重的相當于土地公公。但壯族人富裕社神更多的屬性,比如掌管一方水士、當?shù)厣`、甚至婚姻、生育、身體建康等,是一個地方的保護神。
曾經(jīng)有一段時間,燈酒節(jié)被當作是一種封建活動被破除,但是現(xiàn)在,燈酒節(jié)卻被視為壯族人文化遺產(chǎn)的代表。因為它包含著很多的文化信息,比如信仰、經(jīng)濟、民族習俗、語言甚至民族藝術(shù)等。寓意日子過得和和美美,有了新的開始的意味,所以把元宵節(jié)前的四天作為拜晚年的時段。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hierxingzuo/3919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