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你會發(fā)現(xiàn)彼此的光環(huán)差異太大,有些人相處會讓人感覺像春風,但有些人則不同。在十二個星座中,這四個星座是腰部和專家,比其他人更強大,看看周圍有這樣的人嗎?
水瓶座:愛占上風
水瓶座的人天生喜歡挑戰(zhàn),不僅喜歡挑戰(zhàn)自己,有時還想挑戰(zhàn)別人。水瓶座的人認為他們很聰明,所以粉碎別人是正常的。如果他們認為對方和自己一樣,他們就會互相競爭。即使別人不想和他比較,他們也會抓住對方的弱點,強調(diào)自己的優(yōu)勢。這種愛占上風的性格讓人感覺有點堅強。
天秤:追求完美
大多數(shù)天秤座的人都過著中庸的生活。他們會通過自己在群體中的排名來確定自己的價值。此外,他們天生就有一些追求完美的性格。他們認為其他人做得比自己好,這意味著他們不夠完美。在這種觀點下,他們會讓自己秘密地與他人進行比較,如果你發(fā)現(xiàn)自己比對方強,你就會宣傳。
獅子座:愛當領(lǐng)導(dǎo)
獅子座的人天生就有領(lǐng)導(dǎo)風格。為了不埋葬自己的項目,他們可以在任何群體中快速建立自己的小群體,確定自己在群體中的中心地位。如果有人不參與其中,他會認為對方不認識自己。因此,通過其他比較,對方會覺得自己的能力更強,從此服從自己。
雙子座:享受眾星捧月
雙子座的人天生聰明,享受社交的感覺。他們認為自己最大的幸福就是讓別人感到幸福,得到別人的認可。他們喜歡星星捧月的感覺。如果他發(fā)現(xiàn)群體中的其他人更受歡迎,他心中難免會有差距,這樣他就會不斷地與比自己更受歡迎的人進行比較,直到他發(fā)現(xiàn)自己更強大。(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十二星座網(wǎng)原創(chuàng)文章?。?/p>
在線測算
(一)鐵杵磨針
【典故】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里讀書多沒意思?”
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發(fā)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繡花針。 ”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xù)磨著。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么粗,什么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么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br>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釋讀】
無論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會成功的,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的孩子們,如果在學業(yè)上能認真、努力、有恒心,成績好一定是沒有問題的。
(二)聞雞起舞
【典故】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伤r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于是就發(fā)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于是就發(fā)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yīng),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后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臥,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yè),復(fù)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干脆以后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于是他們每天雞叫后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jīng)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xùn)練,他們終于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zhèn)西將軍,實現(xiàn)了他報效國家的愿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fā)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釋讀】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fā)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三)亡羊補牢
【典故】
這故事出自“戰(zhàn)國策”。戰(zhàn)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莊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 “你在宮里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興,生氣罵道:“你老糊涂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這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么辦法;莊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釋讀】
這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jié)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jù)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fā)生錯誤以后,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例如一個事業(yè)家,因估計事情的發(fā)展犯了錯誤,輕舉冒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并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xùn),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四)盲人摸象
【典故】
據(jù)古代印度佛經(jīng)中講,古時印度有一個小國,國王名叫鏡面王。他信奉釋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誦經(jīng),十分虔誠??墒牵瑖鴥?nèi)當時流行著很多神教巫道,多數(shù)臣民被它們的說教所迷惑,人心混亂,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國家的治理。鏡面王很想讓其臣民們都歸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個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現(xiàn)身說法教育誘導(dǎo)他們。鏡面王吩咐侍臣說:“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來。”使者很快就湊集了一群盲人,帶領(lǐng)他們來到王宮。
使者走進宮殿向鏡面王稟報說:“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現(xiàn)已帶到殿前?!辩R面王說:“你明天一早帶領(lǐng)盲人們到象苑去,讓他們每人只能觸摸大象身體的一個部位,然后馬上帶他們來王宮前廣場?!?br>第二天上午,鏡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數(shù)萬平民聚集在王宮前的廣場上,沸沸揚揚的人們交頭接耳,誰也不知道國王將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不一會,使者領(lǐng)著盲人們來到了鏡面王的高座前,廣場上的人們頓時安靜了下來。鏡面王向盲人們問道:“你們都摸到大象了嗎?”盲人們齊聲回答說:“我摸到大象了!”鏡面王又說:“你們每個人都講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樣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來說:“稟告圣明的國君,大象就像一只盛漆的大圓桶?!泵酱笙笪舶偷拿と苏f:“大王,大象應(yīng)該像一把掃帚?!泵酱笙蟾共康拿と苏f:“大王,大象確實像大鼓?!彪S后,摸到大象頭部的說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說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后部的說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則說大象猶如簸箕。最后,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說:“圣明的大王,大象實在像一根粗繩索?!币蝗好と朔殖闪藥谆?,吵吵嚷嚷,爭論不休,都說自己正確而別人說的不對。他們又紛紛到鏡面王前爭辯說:“大王!大象的模樣確實像我說的那樣!”這時,在場的臣民見此都大笑不止,鏡面王也意味深長地看著眾人笑了起來。
【出處】
《大般涅槃經(jīng)》三二:“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繩?!?br>【解釋】
比喻對事物只憑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經(jīng)驗,就亂加猜測,想做出全面的判斷。
(五)守株待兔
【典故】
相傳在戰(zhàn)國時代宋國,有一個農(nóng)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一遇災(zāi)荒,可就要忍饑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跡終于發(fā)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一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一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跡的出現(xiàn)。
【釋讀】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jīng)驗,不知變通。
(六)揠苗助長
【典故】
從前宋國有一個農(nóng)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長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憂憂。有一天,他又荷著鋤頭下田了,他覺得稻苗似乎一點也沒長大,于是苦心思索著有什么辦法可以使稻子長高一點。
忽然,他靈機一動,毫不猶豫的卷起褲管就往水田里跳,開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點。傍晚,農(nóng)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為聰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訴他太太說:“告訴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個好點子,讓咱們田里的稻苗長高了不少。”農(nóng)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兒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兒子聽到家里的稻子長高了,興奮地飛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這時,他發(fā)現(xiàn)稻苗是長高了,但是卻一棵棵低垂著,眼看著就要枯萎了。
【釋讀】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千萬不可以學宋國農(nóng)夫的作法,一切事情都有它的順序,如果一心只想早點完成就破壞它的次序,到頭來不僅不能提早完成,反而一事無成。
(七)買櫝還珠
【典故】
一個楚國人,他有一顆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這顆珍珠賣出去。為了賣個好價錢,他便動腦筋要將珍珠好好包裝一下,他覺得有了高貴的包裝,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會高起來。
這個楚國人找來名貴的木蘭,又請來手藝高超的匠人,為珍珠做了一個盒子(即櫝),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氣撲鼻。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細刻了許多好看的花紋,還鑲上漂亮的金屬花邊,看上去,閃閃發(fā)亮,實在是一件精致美觀的工藝品。
這樣,楚人將珍珠小心翼翼地放進盒子里,拿到市場上去賣。
到市場上不久,很多人都圍上來欣賞楚人的盒子。一個鄭國人將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愛不釋手,終于出高價將楚人的盒子買了下來。鄭人交過錢后,便拿著盒子往回走??墒菦]走幾步他又回來了。楚人以為鄭人后悔了要退貨,沒等楚人想完,鄭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見鄭人將打開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來交給楚人說:“先生,您將一顆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來還珠子的?!庇谑青嵢藢⒄渲榻唤o了楚人,然后低著頭一邊欣賞著木盒子,一邊往回走去。
楚人拿著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尷尬地站在那里。他原本以為別人會欣賞他的珍珠,可是沒想到精美的外包裝超過了包裝盒內(nèi)的價值,以致于“喧賓奪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釋讀】
鄭人只重外表而不顧實質(zhì),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當取舍;而楚人的“過分包裝”也有些可笑。
(八)濫竽充數(shù)
【典故】
據(jù)《韓非子》記載,齊宣王愛聽吹竽,又好講排場。為他吹竽的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這三百人一齊吹竽給他聽。有個南郭先生,根本就不會吹竽,看到這個機會,就到齊宣王那里去,請求參加這個吹竽隊。齊宣王就把他編在吹竽隊里,并且給他很高的薪水。這位根本不會吹竽的南郭先生,每逢吹竽,就混在隊里,拿著竽裝腔作勢。這樣一天天混過去,不曾被人發(fā)現(xiàn)。
等到齊宣王死了,齊泯王接替王位。他和齊宣王不同,不喜歡聽大家一起吹竽,而是喜歡叫吹竽的人一個一個地來吹給他聽。南郭先生聽到這個消息,只好逃之夭夭,不敢再冒充吹竽人了。
【釋讀】
西方諺語說,你可以在某時欺騙某一些人,卻不能一直欺騙所有的人。南郭先生不會吹竽硬裝做會吹竽,終有露出馬腳之時。
這個故事也說明南郭先生不善于運用良好的學習條件。在齊宣王300人的吹竽隊里,與其他299名樂師相處,學習資源還算豐富。但他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滿足于濫竽充數(shù),自欺欺人,只能落個逃之夭夭的下場。
(九)按圖索驥
【典故】
孫陽,春秋時秦國人,相傳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相馬專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馬的好壞。因為傳說伯樂是負責管理天上馬匹的神,因此人們都把孫陽叫做伯樂。
據(jù)說,伯樂把自已豐富的識馬經(jīng)驗,編寫成一本《相馬經(jīng)》,在書上,他寫了各種各樣的千里馬的特征,并畫了不少插圖,供人們作識馬的參考。
伯樂有個兒子,智質(zhì)很差,他看了父親的《相馬經(jīng)》,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馬。他看到《相馬經(jīng)》上說:“千里馬的主要特征是,高腦門,大眼睛,蹄子像摞起來的酒曲塊”,便拿看書,往外走去,想試試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遠,他看到一只大癩蛤蟆,忙捉回去告訴他父親說:“我找到了匹好馬,和你那本《相馬經(jīng)》上說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來的酒曲塊!”
伯樂看了看兒子手里的大癩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氣,幽默地說:“這‘馬’愛跳,沒辦法騎呀!”
【出處】
這個成語來源于《藝林伐山》,伯樂《相馬經(jīng)》有“隆顙(sang)蚨日,蹄如累曲”之語,其子執(zhí)《馬經(jīng)》以求馬。出見大蟾蜍,謂其父:“得一馬,略與相同,但蹄不如累曲爾。”
【釋讀】
按圖像尋求良馬,比喻做事拘泥教條,墨守成規(guī)?,F(xiàn)在指順著線索去尋找。索是尋找、覓求,驥是好馬。
(十)邯鄲學步
【典故】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壽陵少年吧!
這位壽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jīng)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么學什么,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么模樣。
家里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以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
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那叫美。他一聽,對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后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于有一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wěn)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著回去了。
【釋讀】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yōu)點和本領(lǐng)也丟掉。
(十一)井底之蛙
【典故】
《莊子秋水篇》講了一個淺井的蝦蟆和東海之鱉的故事。一日,一只淺井的青蛙見到一只東海大鱉,便興致勃勃地對它說:“我可快樂啦!出來就在井欄邊跳來跳去,進去就在井壁磚縫中休息;跳入井中,水就泡著我的兩腋和腮;游到淺處,泥湯就沒了我的腳。我獨占一井之水,螃蟹和蝌蚪都沒法跟我相比,你何不也下來看看?”
東海之鱉來到井邊,左腳還沒進去,石膝已經(jīng)被卡住了。東海之鱉慢慢退了出去,然后對這只淺井青蛙講述了大海的樣子:“用千里之遙這樣的字眼兒,不足以說明大海的廣闊;用千仞之高這樣的詞,不足以量盡它的深度。大禹時十年九澇,海水沒顯出增加了多少;商湯時八年七早,海水也并不見減少多少……”淺井的青蛙聽得目瞪口呆,驚恐萬分,茫茫然若有所失,它何嘗想到還有比它的一方水井更大的世界呢!
【所屬朝代】
春秋戰(zhàn)國時代
【出處】
《莊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br>【釋讀】
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塊天。比喻見識狹窄的人。
(十二)葉公好龍
【典故】
魯哀公經(jīng)常向別人說自己是多么地渴望人才,多么喜歡有知識才干的人。有個叫子張的人聽說魯哀公這么歡迎賢才,便從很遠的地方風塵仆仆地來到魯國,請求拜見魯哀公。
子張在魯國一直住了七天,也沒等到魯哀公的影子。原來魯哀公說自己喜歡有知識的人只是趕時髦,學著別的國君說說而已,對前來求見的子張根本沒當一回事,早已忘到腦后去了。子張很是失望,也十分生氣。他給魯哀公的車夫講了一個故事,并讓車夫把這個故事轉(zhuǎn)述給魯哀公聽。
然后,子張悄然離去了。
終于有一天,魯哀公記起子張求見的事情,準備叫自己的車夫去把子張請來。車夫?qū)︳敯Чf:“他早已走了?!?br>魯哀公很是不明白,他問車夫道:“他不是投奔我而來的嗎?為什么又走掉了呢?”
于是,車夫向魯哀公轉(zhuǎn)述了子張留下的故事。那故事是這樣的:
有個叫葉子高的人,總向人吹噓自己是如何如何喜歡龍。他在衣帶鉤上畫著龍,在酒具上刻著龍,他的房屋臥室凡是雕刻花紋的地方也全都雕刻著龍。天上的真龍知道葉子高是如此喜歡龍,很是感動。一天,真龍降落到葉子高的家里,它把頭伸進窗戶里探望,把尾巴拖在廳堂上。這葉子高見了,嚇得臉都變了顏色,驚恐萬狀,回頭就跑。真龍感到莫名其妙,很是失望。其實那葉公并非真的喜歡龍,只不過是形式上、口頭上喜歡罷了。
【釋讀】
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像葉子高這樣的人也有不少,他們往往口頭上標榜的是一套,而一旦要動真格的,他們卻臨陣脫逃了,這跟葉公好龍又有什么兩樣呢?
(十三)掩耳盜鈴
【典故】
春秋時侯,晉國貴族智伯滅掉了范氏。有人趁機跑到范氏家里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里吊著一口大鐘。鐘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鐘背回自已家去??墒晴娪执笥种?,怎么也挪不動。他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鐘敲碎,然后再分別搬回家。
小偷找來一把大大錘,拼命朝鐘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種聲不就等于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里偷鐘嗎?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鐘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鐘聲,可鐘聲又怎么捂得住呢!鐘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
他越聽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斑祝娐曌冃×?,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聽不進鐘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鐘聲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鐘來,一下一下,鐘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鐘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出處】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
【釋讀】
“掩耳盜鐘”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十四)自相矛盾
【典故】
楚國有一個賣兵器的人,到市場上去賣矛和盾。
好多人都來看,他就舉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說:“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堅固的,無論怎樣鋒利尖銳的東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著,這個賣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慚地夸起來:“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無論怎樣牢固堅實的東西也擋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馬上就會被它刺穿!” 他十分得意,便又大聲吆喝起來:“快來看呀,快來買呀,世界上最最堅固的盾和最最鋒利的矛!”
這時,一個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問道:“如果用這矛去戳這盾,會怎樣呢?” “這——” 圍觀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發(fā)出一陣大笑,便都散了。
那個賣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著矛和盾走了。
【出處】
《韓非子·難勢》
客有鬻于與盾者,譽其盾之堅:“物莫能陷也。”他兩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物無不陷也?!比藨?yīng)之曰:“以予之矛,陷予之盾,何 如?”其人弗能應(yīng)也。
【釋讀】
“矛”古代一種長柄的裝有金屬槍頭的武器,用以刺殺敵人?!岸堋?,古代用來保護自己、抵檔敵人刺殺的武器。后以自相矛盾比喻語言、行動前后不一致或互相抵觸。
(十五)水滴石穿
【典故】
宋朝時,張乖崖在崇陽當縣令。當時,常有軍卒侮辱將帥、小吏侵犯長官的事。張乘崖認為這是一種反常的事,下決心要整治這種現(xiàn)象。
一天,他在衙門周圍巡行。突然,他看見一個小吏從府庫中慌慌張張地走出來。張乘崖喝住小吏,發(fā)現(xiàn)他頭巾下藏著一文錢。那個小吏支吾了半天,才承認是從府軍中偷來的。張乘崖把那個小吏帶回大堂,下令拷打。那小吏不服氣:“一文錢算得了什么!你也只能打我,不能殺我!”張乘崖大怒,判道:“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睘榱藨土P這種行為,張乘崖當堂斬了這個小吏。
【釋讀】
成語“水滴石穿”原比喻小錯不改,將會變成大錯。現(xiàn)比喻只要堅持不懈,總能辦成事情。
1、邯鄲學步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壽陵少年吧!
這位壽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jīng)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么學什么,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么模樣。
家里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以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那叫美。他一聽,對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后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于有一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wěn)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著回去了。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yōu)點和本領(lǐng)也丟掉。
2、望梅止渴
一年夏天,曹操率領(lǐng)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云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zhàn)機,心里很是著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qū)?,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qū)u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辈懿傧肓艘幌抡f,“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向?qū)дf:“你什么也別說,我來想辦法?!彼来丝碳词瓜旅钜蟛筷牸涌焖俣纫矡o濟于事。腦筋一轉(zhuǎn),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仿佛已經(jīng)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3、高山流水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xiàn)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郁郁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zhuǎn),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jīng)學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于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diào),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云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xiàn)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色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边@個樵夫就是鐘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yōu)美。
4、守株待兔
相傳在戰(zhàn)國時代宋國,有一個農(nóng)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一遇災(zāi)荒,可就要忍饑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跡終于發(fā)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 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一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一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跡的出現(xiàn)。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jīng)驗,不知變通。
5、掩耳盜鈴
春秋時侯,晉國貴族智伯滅掉了范氏。有人趁機跑到范氏家里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里吊著一口大鐘。鐘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鐘背回自已家去??墒晴娪执笥种?,怎么也挪不動。他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鐘敲碎,然后再分別搬回家。
小偷找來一把大大錘,拼命朝鐘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種聲不就等于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里偷鐘嗎?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鐘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鐘聲,可鐘聲又怎么捂得住呢!鐘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
他越聽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斑?,鐘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聽不進鐘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鐘聲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鐘來,一下一下,鐘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鐘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掩耳盜鐘”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1. 關(guān)于馬的文言文 塞翁失馬 原文:近塞上之人,有善術(shù)者,馬無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shù)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zhàn)。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譯文: 從前,有位老漢住在與胡人相鄰的邊塞地區(qū),來來往往的過客都尊稱他為“塞翁”。
塞翁生性達觀,為人處世的方法與眾不同。 有一天,塞翁家的馬不知什么原因,在放牧時竟迷了路,回不來了。
鄰居們得知這一消息以后,紛紛表示惋惜??墒侨虆s不以為意,他反而釋懷地勸慰大伙兒:“丟了馬,當然是件壞事,但誰知道它會不會帶來好的結(jié)果呢?” 果然,沒過幾個月,那匹迷途的老馬又從塞外跑了回來,并且還帶回了一匹胡人騎的駿馬。
于是,鄰居們又一齊來向塞翁賀喜,并夸他在丟馬時有遠見。然而,這時的塞翁卻憂心忡忡地說:“唉,誰知道這件事會不會給我?guī)頌?zāi)禍呢?” 塞翁家平添了一匹胡人騎的駿馬,使他的兒子喜不自禁,于是就天天騎馬兜風,樂此不疲。
終于有一天,兒子因得意而忘形,竟從飛馳的馬背上掉了下來,摔傷了一條腿,造成了終生殘疾。善良的鄰居們聞訊后,趕緊前來慰問,而塞翁卻還是那句老話:“誰知道它會不會帶來好的結(jié)果呢?” 又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中原,邊塞形勢驟然吃緊,身強力壯的青年都被征去當了兵,結(jié)果十有八九都在戰(zhàn)場上送了命。
而塞翁的兒子因為是個跛腿,免服兵役,所以他們父子得以避免了這場生離死別的災(zāi)難。韓愈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注釋 ①、伯樂:春秋時秦穆公時人,姓孫,名陽,善相馬。 ②、祗:同“只”,只是。
辱:屈辱,埋沒。 ③、駢:成雙成對。
槽櫪:原指養(yǎng)獸的食器,這里指養(yǎng)馬的處所。 ④、不以千里稱也:不把它稱為千里馬。
以,把,介詞。稱,稱頌,稱道。
⑤、馬之千里者:馬(當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詞。
此句“馬”和“千里者”是部分復(fù)指關(guān)系。 ⑥、一食:吃一次。
或:有時。盡粟一石:吃盡一石粟。
盡,全,這里作動詞用,是“吃盡”的意思。石,十斗為石。
⑦、食:同“飼”,喂養(yǎng)。 ⑧、其:指千里馬,代詞。
能千里:能走千里。 ⑨、是:這,指示代詞。
⑩、能:才能。 ⑾、才美不外見:才能和長處不能表現(xiàn)在外。
見,同“現(xiàn)”,表露。 ⑿、且:將。
欲:想要,要。等:相當。
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觀條件允許。
⒀、安:怎么,哪里,疑問代詞。 ⒁、策:駕馭。
之,指千里馬,代詞。以其道:用(對待)它的辦法。
⒂、盡其材:全發(fā)揮它的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⒃、鳴之:吆喝它。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⒄、執(zhí)策:拿著馬鞭。策,趕馬的鞭子,名詞。
臨之:臨視著馬。臨,從高處往下看。
⒅、其:語氣助詞,加強反問語氣。 ⒆、其:語氣助詞,加強肯定語氣。
參考譯文 世上有了伯樂,然后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是經(jīng)常有的,可是伯樂卻不經(jīng)常有。
因此,即使是很名貴的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里,不能獲得千里馬的稱號。 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或許能吃下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jù)它日行千里的本領(lǐng)來喂養(yǎng)它。
(所以)這樣的馬,雖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zhì)也就表現(xiàn)不出來,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確的方法,喂養(yǎng)又不足以使它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著鞭子站在它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
2. 說馬文言文翻譯 原文
或蓄馬,龐且峻,雄而有力,鬣①長蔽目不見物。嘗②游牧山中,群獸奠敢角。遇虎輒③斗,斗輒終日,無勝負而退。見者告其主人,而譽其馬之勇。主人曰:“壯哉馬乎!然馬不勝虎者,鬣蔽目也。去其鬣,馬必勝矣?!彼祠宥ブ?/p>
明日,尾其馬之所之.果遇虎。馬見虎,顛而躓④,未及三接,而馬為⑤虎所斃。主人惋惜而去。
道思其故而不得,歸而告其父老。父老曰:“而亦知夫天下事,成于勇,敗于怯乎?始之所以敢于斗者,以目蔽,不知其為虎,故其氣猛,猛故不懼。既而知其為虎,則神怯矣。怯故餒,餒故敗。天下事,成于勇,而敗于怯,比比然也,獨馬也哉!”
注釋
①鬣:馬頸上的長毛。
②嘗:曾經(jīng)
③輒:于是就
④顛而躓:跌跌撞撞的樣子。
⑤為:被
譯文
有一個人養(yǎng)馬,馬的體形龐卓越,大而且很高,雄壯而且有力,鬣毛長得遮住了眼睛而看不見東西。他曾將馬游牧在山中,群獸沒有敢與它角斗的。遇見了老虎于是與它打斗,打了一整天,不分勝負回去了。見到的人告訴它的主人,并贊譽馬的神勇。主人說:“馬真厲害呀!但不能戰(zhàn)勝老虎的原因,是鬣毛遮蔽了眼睛。去掉它的鬣毛,馬一定會戰(zhàn)勝的?!庇谑羌舻袅笋R的鬣毛。
第二天,主人尾隨著馬到的地方,果然遇到了虎。馬見了虎,趔趔趄趄,沒等到三次交鋒,馬就被虎殺了。主人惋惜的離開了。
在路上思考其中的原因卻沒能想出,回去把這事告訴了鄉(xiāng)里的老年人。那老人說:“你也知道那天下的事,成功于勇氣,而失敗于膽怯吧?開始馬之所以敢和老虎相斗的原因,是因為眼被遮蔽了,不知道那是老虎,所以它的氣勢很猛,猛所以不懼怕。已經(jīng)知道了那是老虎,精神上就膽怯了。膽怯所以氣餒,氣餒所以失敗。天下的事,成功于勇氣,而失敗于膽怯的,到處都是,這馬也是?。 ?/p>
3. 求一篇關(guān)于馬的文言文 晏子諫殺燭鄒
齊景公好弋,使燭鄒主鳥而亡之。公怒,詔吏殺之。晏子曰: “燭鄒有罪三,請數(shù)之以其罪而殺之?!惫唬骸翱??!庇谑钦俣鴶?shù)之公前,曰:“燭鄒!汝為吾君主鳥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鳥之故殺人,是罪二也;使諸侯聞之,以吾君重鳥而輕士 ,是罪三也。”數(shù)燭鄒罪已畢,請殺之 。公曰 :“勿殺,寡人聞命矣 ?!?/p>
齊景公喜射鳥,下令讓燭鄒負責養(yǎng)鳥,然而鳥卻被燭鄒弄丟了。齊景公發(fā)怒,命令官吏殺掉他。晏子說:“燭鄒的罪有三條,請允許我一一列舉燭鄒的罪行然后按照他的罪行處死他?!饼R景公說:“可以。”于是召見燭鄒,并在齊景公面前列舉他的罪行,說:“燭鄒!你負責替我們國君養(yǎng)鳥卻把鳥弄丟了,這是第一條罪行;讓我們國君由于鳥的緣故處死人,這是第二條罪行;致使各諸侯聽到這件事,都認為我們國君看重鳥而輕視人,這是第三條罪行?!睜T鄒罪行列舉完了,晏子請求齊景公處死燭鄒。齊景公說:“不要殺他了,我聽從你的教誨!”
4. 老馬識途文言文 1、原文:
管仲、隰朋從于桓(huan)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途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蹦朔爬像R而隨之,遂得道。
行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蟻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難師于老馬、老蟻,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師圣人之智,不亦過乎?
2、譯文:
管仲和大夫隰朋隨齊桓公一同前往攻打孤竹, 齊軍是春天出征的,到凱旋時已是冬天,最后迷了路。管仲說:“老馬的智慧是可以利用的?!庇谑欠砰_老馬,人跟隨著它們,終于找到了回去的路。
走到山里沒有水,隰朋說:“螞蟻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如果)蟻穴有一寸高的話,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會有水?!?/p>
于是挖掘山地,終于得到了水。憑借管仲的精明通達和隰朋的聰明才智,碰到他們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馬和螞蟻學習;現(xiàn)在的人不知道用自己愚蠢的心去學習圣人的智慧,不也是過錯嗎?
文章選自戰(zhàn)國韓非子的《韓非子·說林上》,文中故事正是成語(老馬識途)的來歷,現(xiàn)比喻有經(jīng)驗的人熟悉情況,能在某個方面起指引、引導(dǎo)的作用。常用來比喻富于經(jīng)驗堪為先導(dǎo)。 他們不被現(xiàn)實所局限,不被名利而蒙蔽的精神正值得我們學習。
本文先敘后議,敘述簡潔得當,議論緊扣中心。結(jié)尾用反問句提示后人應(yīng)學習前代圣賢的智慧,引人深思。
擴展資料:
一、詞句注釋
1、管仲、隰(xí)朋:兩人都是輔佐齊桓公的大臣,幫助桓公成就了霸業(yè)。
2、從:跟隨。
3、伐:討伐,攻打。
4、孤竹:指孤竹國,相傳為神農(nóng)氏的后裔,春秋時的古國,在今河北盧水(指的是灤(luán)河,此處的孤竹國在今河北省盧龍縣城南灤河與青龍河交匯處東側(cè))。
5、往:出征。
6、反:通“返”,返回。
7、迷途:分辨不清方向,今指心神迷亂,辨不清是非。
8、失道:迷失歸途。道:歸途。
9、乃:于是。
10、放:放開,指解脫羈絆讓馬自己隨便走。
11、隨:跟隨,跟著。隨之,跟著它,跟著老馬,之字是代詞。
12、遂:終于。
13、得:找到。
14、行:走。
15、居:住,處于。
二、相關(guān)人物介紹
1、齊桓公(-前643年10月7日),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時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呂氏,名“小白”。
2、管仲(公元前719-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謚敬,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被稱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潁上(今安徽省阜陽市潁上縣)人,周穆王的后代。
3、隰朋(公元前?~前644年),春秋時齊國大夫。齊莊公曾孫。與管仲、鮑叔牙等輔佐齊桓公,齊國大治。曾率軍會合秦軍安定晉國的內(nèi)亂,擁立晉惠公。管仲病重時薦他自代,與管仲同年死。
三、分析評論
文言文《老馬識途》膾炙人口,文中故事正是成語(老馬識途)的來歷,現(xiàn)比喻有經(jīng)驗的人熟悉情況,能在某個方面起指引、引導(dǎo)的作用。常用來比喻富于經(jīng)驗堪為先導(dǎo)。 他們不被現(xiàn)實所局限,不被名利而蒙蔽的精神正值得我們學習。
本文先敘后議,敘述簡潔得當,議論緊扣中心。結(jié)尾用反問句提示后人應(yīng)學習前代圣賢的智慧,引人深思。
-老馬識途
5. 畫馬 文言文 翻譯 《畫 馬》蒲松齡
山東臨清有個姓崔的書生,家境很貧窮,連圍墻破損也無力修補。崔生每天早晨起來,常見一匹馬躺在附近的野草里,那馬黑毛白花,只是尾毛不整齊像被火燒斷了。崔生將它趕跑,但到夜間它又來了,誰也不知道它是從什么地方來的。崔生有個好朋友在山西,想去拜訪他,但兩地相距遙遠,自己又沒養(yǎng)馬,于是,他想到了這匹無主的馬。將它套住牽回家后,配上馬鞍轡頭。臨走的時候,他囑咐家人說:“假如有來找馬的,就把我去山西的情況如實告訴他?!鄙下芬院?,馬飛快地跑,一眨眼就跑了上百里路。夜晚也不怎么吃飼料,崔生懷疑它累病了。第二天就勒緊馬韁不讓它跑得太快,但馬又嘶叫又噴沫,崔生只好松開馬韁,任它飛馳。到中午時就趕到太原。崔生騎馬在太原的大街上行走,旁觀的無不嘆賞稱贊。晉王聽說后,愿出高價買它。崔生恐怕丟馬的人會來找尋,不敢出售。過了半年,一直沒有聽說尋馬的消息,便以八百兩銀子的高價把馬賣給了晉王府,自己另外買了頭雄健的騾子騎回家來。后來,晉王有緊急要事,派一員校尉騎著那匹馬到外地出差。但那馬沒走多遠,就獨自跑掉了,校尉一直追到了崔生鄰居家門口,眼見馬進門后便不見蹤影。校尉就向主人索取。主人姓曾,他實在沒有看到馬的蹤影。校尉不信,走進曾的房間,只看到他家墻上掛了一幅趙子昂畫的馬,其中一匹馬的毛色與崔生賣的那匹馬的毛色完全一樣,尾巴部分被香火燒壞了一點,才知道這匹馬是個畫妖。校尉因無法向晉王交差,準備到衙門去告曾某。這時崔生用賣馬的本錢,做生意已經(jīng)積累過萬。他自愿代曾某將八百兩銀子交付校尉。曾某很感激他的恩德,卻不知道崔生就是當年把馬賣給晉王的%?A1
6. 古文《老馬識途》怎么翻譯 【成語名稱】老馬識途
【漢語拼音】lǎo mǎ shí tú
【成語解釋】途,路,道路。老馬認識曾經(jīng)走過的道路。比喻有經(jīng)驗的人熟悉情況,能在某個方面起指引的作用。常用來比喻富于經(jīng)驗堪為先導(dǎo)。
【成語用法】 主謂式;作主語、謂語;含褒義
【成語出處】《韓非子·說林上》
【出處原文】
"管仲,隰朋從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蹦朔爬像R而隨之,遂得道》行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蟻壤一寸而仞有水?!蹦司蛑?,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難師與老馬,老蟻,今人不止以其愚心而師圣人之智,不亦過乎?
【原文釋義】
出處《韓非子。說林上》
管仲、隰(xi)朋從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 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
釋義 “途”路。老馬認識道路。比喻有經(jīng)驗的人熟悉情況,能在某 個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故事 公元前663年,齊桓公應(yīng)燕國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 山戎,相國管仲和大夫隰朋隨同前往。 齊軍是春天出征的,到凱旋而歸時已是冬天,草木變了樣。大軍 在崇山峻嶺的一個山谷里轉(zhuǎn)來轉(zhuǎn)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歸路; 雖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該從哪里走出山谷。時 間一長,軍隊的給養(yǎng)發(fā)生困難。 情況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軍就會困死在這里。管仲思索 了好久,有了一個設(shè)想:既然狗離家很遠也能尋回家去,那么軍中的 馬尤其是老馬,也會有認識路途的本領(lǐng)。于是他對齊桓公說:“大王, 我認為老馬有認路的本領(lǐng),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領(lǐng)路,帶引大軍出山 谷。” 齊桓公同意試試看。管仲立即挑出幾匹老馬,解開韁繩,讓它們 在大軍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這些老馬都毫不猶豫地朝一 個方向行進。大軍就緊跟著它們東走西走、最后終于走出山谷,找到 了回齊國的大路。管仲、隰朋跟從齊桓公北伐孤竹,春往冬返,由于沒有熟悉地理的向?qū)罚诨丶业穆飞厦允У缆?,管仲說:“老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庇谑蔷涂v老馬于軍前,任其所至,隨而從之,竟得道而歸。在山中行軍,沒有水喝,隰朋說:“螞蟻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螞蟻的土壤有一寸深一仞之處就有水?!本桶l(fā)掘蟻穴,找到了水源。憑借管仲和隰朋的圣明,到他們所不了解的事,也不把向老馬和螞蟻求教學習看作是羞恥的事,現(xiàn)在的人卻不承認自己愚昧、不知道學習和吸取圣人的智慧,不太過分了嗎?
7. 求文言文《老馬識途》譯文 譯文:
管仲、隰朋跟從齊桓公北伐孤竹,春往冬返,由于沒有熟悉地理的向?qū)?,在回家的路上迷失道路,管仲說:“老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于是就縱老馬于軍前,任其所至,隨而從之,竟得道而歸。在山中行軍,沒有水喝,隰朋說:“螞蟻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螞蟻的土壤有一寸深一仞之處就有水?!本桶l(fā)掘蟻穴,找到了水源。憑借管仲和隰朋的圣明,到他們所不了解的事,也不把向老馬和螞蟻求教學習看作是羞恥的事,現(xiàn)在的人現(xiàn)在人卻不承認自己愚昧、不知道學習和吸取圣人的智慧,不太過分了嗎
啟發(fā):
老馬識途」的意思是老馬年紀雖然老大。但它能找著出路,用來比喻很有
經(jīng)驗的人。這一篇夜章是在勉勵我們多和日常生活接觸,并且不要忽略這個寶貴
經(jīng) 驗。在你眼中或許認為”經(jīng)驗〃它是很渺小、不起眼,但是以后的日了還長
得很 呢!像管仲和隰朋都能注意平常生活中的一事一物,才能解決迷路和缺水
的問題 ?。〖僭O(shè)管仲和隰朋沒有日常生活的經(jīng)驗,那麼齊恒公以及大軍不是要
坐困「他方」呢!
因此,這「經(jīng)驗」是需要累積的,而且加以應(yīng)用在生活上。舉來說:像電視
常播的「馬蓋先」,是大家很熟悉的,每當馬蓋先遭遇因難時,都運用他從課本
上所得知的知識,以及他的經(jīng)驗來解決因難,這就是一個例子?!咐像R識途」一
文給我的啟示,我只有二句話可說:「平常的經(jīng)驗,要加以應(yīng)用」。說來說去,
用說得很容易,用做的卻很不易,說到這,該結(jié)束了,喔!且慢我還有一句話要
說,經(jīng)驗是靠你(你)自己去累積的!
8. 王亥馴馬文言文 馬,原是一種野生動物,最早叫“火畜”。在5000年前的黃帝時代,人們過著遷徙不定的游牧生活。傳說有一次,黃帝的部下捕獲了一匹野馬,每當人們接近它時,它就前蹄騰空,昂頭嘶鳴,或把后腿崩起,但它并不傷害人和其它動物,只以草為食。當時人們都還不認識這種動物,便把黃帝請來辨認。黃帝觀察很長時間,也未能認出是什么動物,只讓大家不要殺掉,派馴養(yǎng)動物的能手王亥用木欄先把它圈起來。
過了一段時間,王亥發(fā)現(xiàn)欄桿外邊又來了幾匹這種紅色的野馬,它們對著欄桿內(nèi)的那匹野馬叫個不停,不肯離開。過了一天,王亥把木欄門打開,不料外邊的好幾匹野馬一下子都沖進木欄,和圈在欄內(nèi)的野馬混在一起,互相嘶叫了一陣,然后又都臥了下來。王亥把欄桿門關(guān)住,用割來的草喂它們。過了不長時間,其中一匹馬突然生下了一只小馬駒。王亥高興極了。消息傳開,人們也都紛紛前來觀看。這些野馬和人接觸的時間一長,好像發(fā)現(xiàn)人類并不想傷害它們,所以在人面前也不驚慌,變得十分溫順。特別是小馬駒,很喜歡和人在一起玩耍。
有一天,王亥喂過馬后,牽出一匹性格溫順的馬,縱身跳上馬背。馬一受驚,猛地四蹄騰空飛奔起來,把毫無精神準備的王亥一下子拋下來跌了個仰面朝天。等王亥從地上爬起來,馬已跑得很遠了。王亥站起來望著越跑越遠的馬,心里十分著急,以為它再也不會回來了。正要往回走,不料,這跑得很遠的馬,又扭頭跑回來了。王亥高興極了,忙把馬引進欄桿內(nèi)圈好。后來他想出了一個辦法,用桑樹皮擰成一條繩子,把馬頭綁好,慢慢牽出來。然后又跳上馬背。馬仍像頭一次一樣,四蹄騰空,飛奔起來。這回王亥吸取了上次教訓(xùn),一只手緊緊抓住綁在馬頭上的繩子,另一只手又緊馬鬃,任憑馬怎么飛跑,王亥總是不松手。跑了一陣后,馬的速度減慢下來,直到馬不再跑時,王亥這才勒過馬頭,緩緩地騎著回去。
王亥騎馬成功后,一下子轟動了許多人,風后、應(yīng)龍、常先、大鴻等前來觀看,很快黃帝也知道了。應(yīng)龍是黃帝身邊的一員大將,對騎馬當然更感興趣。他積極協(xié)助王亥馴馬,練習騎馬。就在這時,一件不幸的事發(fā)生了,一天清早,王亥、應(yīng)龍起來練馬,忘記把欄桿門關(guān)上,一只老虎乘無人時闖進圈里,把可愛的小馬駒咬死,正張口要吃的時候,被人們發(fā)現(xiàn)了。老虎來不及吃掉小馬駒,跳出欄桿逃走了。王亥和應(yīng)龍一見小馬駒被老虎咬死,氣得快要發(fā)病,立刻帶上弓箭,騎上馬向老虎逃去的方向追去。他們一口氣奔跑了幾十座山。終于找到了這只老虎。兩人看準目標,連發(fā)幾箭,把老虎射死在山谷中。在返回路上,王亥、應(yīng)龍又騎在馬上順便射死了幾只鹿。不料他們的行動,引起了風后的注意。風后一向智多謀廣,他腦子一動,便對黃帝說:“既然騎在馬上能追老虎,能射殺野獸,那么,打仗時能不能也騎在馬上,追殺敵人?”風后建議黃帝下一道命令:“各部落所有打獵的人,今后出外打獵,一律不許射殺野馬。凡能捉回野馬者,給予獎勵?!秉S帝不僅同意這個建議,而且自己也開始練習騎馬。他命應(yīng)龍、王亥對捉回來的200多匹野馬要精心飼養(yǎng),進行訓(xùn)練。應(yīng)龍專門挑選200多名精干的小伙子,每天從早到晚,既馴馬,又練人。經(jīng)過兩年多的訓(xùn)練,中華民族最早的一支騎兵就這樣誕生了。這支騎兵在后來的涿鹿大戰(zhàn)中起了重大作用。
9. 詣府歸馬文言文翻譯 卓茂初為丞相府使,事孔光。光稱為長者。時嘗出行,有失馬者,誤認其乘馬為彼所有,欲牽之去。茂問曰:“子亡馬幾何時?”對曰:“月余日矣?!泵旭R已數(shù)年,心知其謬(miù),嘿(mò)①解與之。顧曰:“若非公馬,幸②至丞相府歸我?!彼?,馬主別得亡者,乃詣(yì)府送馬,叩頭謝③之。
卓茂(東漢宛人,字子康)以前曾擔任丞相府史,替孔光辦事(孔光,字子夏。)孔光贊他為長者(年高有德之人)。有一次卓茂曾外出,有個人指認卓茂的馬是他的。卓茂問他:“你失馬多久?”他回答道:“一個多月了?!倍棵写笋R已幾年了,心中知道他認錯了,但卓茂仍默默地解開馬匹給了他,自己拉車而去,回頭說了句:“如果不是你的馬,希望你到丞相府歸還我?!焙髞?,馬的主人(即“他”)從別處找到了自己失去的馬,就到丞相府來送回他錯認的馬,并叩頭謝罪。
10. 文言文塞翁失馬 填空的第一道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第二空“說不定也是一種福氣,禍福也能相互準換。”
第三空用的是反問句,這樣的好處是加強語勢。以下是翻譯:靠近邊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長推測吉兇掌握術(shù)數(shù)的人。
一次,他的馬無緣無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們都為此來寬慰他。
那老人卻說:“這怎么就不會是一種福氣呢?”過了幾個月,那匹失馬帶著胡人的良馬回來了。人們都前來祝賀他。
那老人又說:“這怎么就不能是一種災(zāi)禍呢?”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馬,他的兒子愛好騎馬,結(jié)果從馬上掉下來摔斷了大腿。人們都前來慰問他。
那老人說:“這怎么就不能變?yōu)橐患J履??”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邊塞,健壯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戰(zhàn)。邊塞附近的人,死亡的占了十分之九。
這個人惟獨因為腿瘸的緣故免于征戰(zhàn),父子倆都保全了性命。
1. 關(guān)于表揚先進勞動的詩句
關(guān)于表揚先進勞動的詩句 1.贊美勞模的詩句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落紅不是無情物,
化作春泥更護花.兢兢業(yè)業(yè)、任勞任怨 愛崗敬業(yè)
無私奉獻 只問耕耘,不計收獲 克己奉公 身先士卒 率先垂范
我們離不開教師的勞動、父母的勞動、農(nóng)民的勞動、商人的勞動、工人的勞動、警察的勞動,因為有了勞動,才有了我們生活的蒸蒸日上,才有了如今的國泰民安,各行各業(yè)的勞動者用智慧、勤勞付出,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養(yǎng)活了整個社會。
生活是如此的美好,人類是如此的進步,一切的一切無不來自于我們的艱苦勞動平凡的勞動,勞動是那樣的默默無語。
世界如此燦爛,生活如此美麗,就是因為有你--辛勤的勞動者,最偉大的人!
水一樣流走的是日子,記憶被時間流逝得日益斑駁,人們卻沒有遺忘這一幕,“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成為他們英勇壯舉的特別紀念。
勞動模范是指在社會主義建設(shè)事業(yè)中成績卓著的勞動者,經(jīng)職工民主評選,有關(guān)部門審核和政府審批后被授予的榮譽稱號。在勞模身上,凝聚著愛崗敬業(yè)、爭創(chuàng)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chuàng)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偉大精神,他們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
如果說,五月是一首激情澎湃的詩歌,那么,勞動者就是詩篇里最美麗的音符。我們贊美勞動者,這是一群平凡而偉大的人們。
每天,勞動者匆匆的腳步,總是奔波往返于事業(yè)和家庭之間;每天,勞動者忙碌的身影,總在需要的工作崗位上演繹精彩。勞動者是社會的一分子,國家繁榮昌盛離不開全體勞動者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
多年來,在中國各級英模的行列里,始終行進著石油勞模的隊伍,也閃現(xiàn)著寶管人的身影。這些英模的思想品德集中展現(xiàn)了中國工人階級的精神風貌,體現(xiàn)著中國當代勞動者的時代精神,他們以實際行動昭示人們:勞動創(chuàng)造歷史、奉獻無上光榮!
金山銀山和萬千世界,一切都是對勞動的褒獎。勞動者,你用手上的老繭,換來明天的太陽,換來田野瓜果飄香,換來鋼花飛濺濤濤煤浪。
勞動者,你臉上的皺紋,刻著歲月的記憶,用勞動的苦辣酸甜,打造釀成玉液瓊漿。勞動者,你那雙眼睛,藏著智慧與聰明,所有困難踩腳下,頂天立地無限風光。勞動者,你是開拓者,你創(chuàng)造歷史的輝煌!
2.贊美勞動光榮的詩詞
站在紅五月首端
深入勞動者中間
感悟陽光里那跳躍的音符
一不小心
滴落下來
打動了無聲的果林
沉寂的大地上
頓時
響起勞動的那支勁歌
回蕩在億萬勞動者心中
回蕩在藍天白云之間
震落滿樹鳥聲
鋪紅掛彩的早晨
情不自禁
陽光
雨露
春風
催開著城市的文明之花
催長著鄉(xiāng)村的勞動之果
滿眼的美景
在飄飛的音符下
歡快傳唱著勞動之歌
勞動之歌
帶來春播的佳音
捎去夏耘的希冀
令大地充滿詩情
任金秋點染畫意
勞動之歌
永唱不衰
音符般自地底不斷拱出
豐碩的果實
味美
香甜
春風春雨把原野拂過,
驚起一層漫漫綠色。
高高鐵塔、層層配電網(wǎng)絡(luò)上,
懸掛著一幅幅檢修線路工人忙碌的景色。風,用溫情的手在電線上彈奏著
歡快的樂章,在寂寥中
為茫茫沙海里的工人們唱響一首伴奏曲,荒蕪人煙的戈壁
因他們的存在而頓增生機勃勃的昂揚氣色。為了讓沙漠邊的小城能有不夜的亮光,
為了千萬勞動者能安全連續(xù)地運用電能
去建設(shè)祖國,
我們的電業(yè)工人
起五更歸月色戰(zhàn)沙暴,
巡線,檢修,消缺
從不毛之野到喧囂的街頭鬧市,
從架空線到地纜的每個角落,
細心檢查,
不讓每一個隱患從眼前滑過……這就是光明使者
為自己勞動者的節(jié)日獻上的
最真的贊歌
3.贊美勞動的詩詞
觀刈麥 時為盩厔縣尉 白居易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fù)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wù)邽楸瘋?br>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nóng)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憫農(nóng) 李紳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 農(nóng)夫猶餓死。
白居易的《賣炭翁》,代表作。 賣炭翁, 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 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 心憂炭賤愿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 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 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 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 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余斤, 宮使驅(qū)將惜不得。
半匹紅紗一丈綾, 系向牛頭充炭直。 《憫農(nóng)》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中司馬青衫濕。
4.有那些描寫、贊美勞動的詩
鋤禾
(唐-李紳)
鋤 禾 日 當 午,
汗 滴 禾 下 土。
誰 知 盤 中 餐,
粒 粒 皆 辛 苦。
伐檀 詩經(jīng)·國風·魏風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
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獾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輻兮,置之河之側(cè)兮,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億兮?
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特兮?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輪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淪猗。
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鶉兮?
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江上漁者
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蠶婦
張俞
昨日入城市,
歸來淚滿巾。
遍身羅綺者,
不是養(yǎng)蠶人。
觀刈麥
白居易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fù)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wù)邽楸瘋?br>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nóng)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鄉(xiāng)村四月
翁卷
綠遍山原白滿川,
子規(guī)聲里雨如煙。
鄉(xiāng)村四月閑人少,
才了蠶桑又插田。
5.贊美勞動模范的句子
1、生活是如此的美好,人類是如此的進步,一切的一切無不來自于我們的艱苦勞動平凡的勞動,勞動是那樣的默默無語。
2、世界如此燦爛,生活如此美麗,就是因為有你--辛勤的勞動者,最偉大的人!
3、水一樣流走的是日子,記憶被時間流逝得日益斑駁,人們卻沒有遺忘這一幕,“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成為他們英勇壯舉的特別紀念。
4、五月,在這春天的季節(jié),是一場雷鳴后大雨來臨,南飛的大雁跋山涉水歸家的日子;是杏花開遍山野“她在叢中笑”的爛漫季節(jié);是冬麥揚穗農(nóng)民揮汗荷鋤,辛勤耕耘的好光景。
6.贊美勞動者的詩句
1、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 唐代:李白 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
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 譯文:爐火熊熊燃燒,紅星四濺,紫煙蒸騰,廣袤的天地被紅彤彤的爐火照得通明。
煉銅工人在明月之夜,一邊唱歌一邊勞動,他們的歌聲打破幽寂的黑夜,震蕩著寒天河流。 2、蠶婦 宋代:張俞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yǎng)蠶人。 譯文:昨天我進城去賣絲,回來時淚水濕透了手巾。
為什么這么傷心?我看到了渾身穿綾羅、著綢緞的富人,他們竟沒有一個是養(yǎng)蠶的人。 3、農(nóng)家望晴 唐代:雍裕之 嘗聞秦地西風雨,為問西風早晚回。
白發(fā)老農(nóng)如鶴立,麥場高處望云開。 譯文:曾經(jīng)聽說秦地(今陜西一帶)刮起西風就會下雨,西風啊,你什么時候回去???頭發(fā)花白的老農(nóng)久久站立在麥場的高處,盼望著烏云散去、太陽重現(xiàn)。
4、賣炭翁 唐代:白居易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蓱z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qū)將惜不得。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譯文:有位賣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燒炭。他滿臉灰塵,顯出被煙熏火燎的顏色,兩鬢斑白十指漆黑。
賣炭得到的錢用來干什么?換取身上的衣服和填肚的食物??蓱z他身上只穿著單薄的衣服,心里卻擔心炭不值錢希望天更冷些。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拂曉他急忙駕著炭車軋著冰路往集市上趕去。牛累了,人餓了,但太陽已經(jīng)升得很高了,他就在集市南門外泥地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兩個騎馬的人是誰啊?是皇宮內(nèi)的太監(jiān)和太監(jiān)的手下。 他們手里拿著文書嘴里稱是皇帝的命令,吆喝著牛朝皇宮拉去。
一車的炭,一千多斤,太監(jiān)差役們硬是要趕著走,老翁百般不舍,卻又無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紅紗和一丈綾,朝牛頭上一掛,就充當買炭的錢了。
5、古風二首 / 憫農(nóng)二首 唐代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nóng)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譯文: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收獲很多糧食。
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田地,卻仍有勞苦農(nóng)民被餓死。盛夏中午,烈日炎炎,農(nóng)民還在勞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誰想到,我們碗中的米飯,粒粒飽含著農(nóng)民的血汗?。
7.贊美勞動者的古詩
觀刈麥 作者:【白居易】 年代:【唐】 體裁:【五古】 類別:【未知】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fù)有貧婦人,抱子在背傍。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wù)邽楸瘋?br>
田家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nóng)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注釋】: 這首詩是元和二年(807)作者任盩厔(今陜西周至)縣尉時寫的,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諷諭詩。 這首詩敘事明白,結(jié)構(gòu)自然,層次清楚,順理成章。
詩一開頭,先交代背景,標明是五月麥收的農(nóng)忙季節(jié)。接著寫婦女領(lǐng)著小孩往田里去,給正在割麥的青壯年送飯送水。
隨后就描寫青壯年農(nóng)民在南岡麥田低著頭割麥,腳下暑氣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經(jīng)累得筋疲力盡還不覺得炎熱,只是珍惜夏天晝長能夠多干點活。寫到此處,這一家農(nóng)民辛苦勞碌的情景已經(jīng)有力地展現(xiàn)出來。
接下來又描寫了另一種令人心酸的情景:一個貧婦人懷里抱著孩子,手里提著破籃子,在割麥者旁邊拾麥。為什么要來拾麥呢?因為她家的田地已經(jīng)“輸稅盡”——為繳納宮稅而賣光了,如今無田可種,無麥可收,只好靠拾麥充饑。
這兩種情景交織在一起,有差異又有關(guān)聯(lián):前者揭示了農(nóng)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賦稅的繁重。繁重的賦稅既然已經(jīng)使貧婦人失掉田地,那就也會使這一家正在割麥的農(nóng)民失掉田地。
今日的拾麥者,乃是昨日的割麥者;而今日的割麥者,也可能成為明日的拾麥者。強烈的諷諭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詩人由農(nóng)民生活的痛苦聯(lián)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適,感到慚愧,內(nèi)心里久久不能平靜。這段抒情文字是全詩的精華所在。
它是作者觸景生情的產(chǎn)物,表現(xiàn)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寫諷諭詩,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在這首詩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農(nóng)民和作為朝廷官員的自己作鮮明對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謂用心良苦。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長寫敘事詩的藝術(shù)巨匠。
他的敘事詩能曲盡人情物態(tài),把其中所敘的事件寫得曲折詳盡,娓娓動聽。而且,他的敘事詩里總是有著心靈的揭示,因而總是蘊含著感情的。
在《觀刈麥》里,他雖然著墨不多,但是卻把割麥者與拾麥者在夏收時那種辛勤勞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寫得生動真切,歷歷如畫。不僅寫了事,而且寫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勞動人民的心。
詩人的心弦顯然是被耳聞目睹的悲慘景象振動了,顫栗了,所以才提起筆來直歌其事,所以在字里行間都充滿對勞動者的同情和憐憫。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這樣的詩句,里面包含著作者多少同情之感、憐憫之意??!因而這首《觀刈麥》在敘事當中是有著作者情的滲透、心的跳動的,作者的心同他所敘的事是融為一體的。
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在真實地寫勞動人民之事的同時,還能夠真實地寫出勞動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畫出勞動人民在某種特定情況下的變態(tài)心理,深刻地揭示詩的主題?!顿u炭翁》中“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寫的是賣炭老人為衣食所迫而產(chǎn)生的變態(tài)心理。
《觀刈麥》中的“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同樣也是一種變態(tài)心理。這類描寫把勞動人民之心刻畫入微,深入底蘊。
詩中寫事與寫心的完美統(tǒng)一,較之一般的敘事與抒情的統(tǒng)一,更能震撼人心。白居易又是運用對比手法的能手。
他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不僅把勞動人民的貧困、善良與地主階級的奢侈、暴虐作了對比,而且還把自己的舒適與勞動人民的窮苦作了對比。這首詩在寫了農(nóng)民在酷熱的夏天的勞碌與痛苦之后,詩人同樣也聯(lián)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沒有“功德”,又“不事農(nóng)?!?,可是卻拿“三百石”俸祿,到年終還“有余糧”,因而“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詩人在那個時代能夠主動去和農(nóng)民對比,十分難得。這樣一種對比,真是新穎精警,難能可貴,發(fā)人深省,因而更顯出這首詩的思想高度。
鋤禾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蠶婦① [宋] 張俞② 昨日入城市,③ 歸來淚滿巾。④ 遍身⑤羅綺⑥者, 不是養(yǎng)蠶人。
【注釋】 ①蠶(c2n)婦——養(yǎng)蠶的婦女。蠶,一種昆蟲,吐出的絲是重要的紡織原料,主要用來紡織綢緞。
②張俞(y*)——宋代詩人。生卒年不詳。
字少愚。益州郫(0)縣(今天的四川省郫縣)人。
晚年隱居在四川的青城山,自號白云先生。著作有《白云集》。
③市——做買賣,買賣貨物。這里是指賣出蠶絲。
④巾——手巾或者其他的用來擦抹的小塊布。 ⑤遍身——全身上下。
⑥羅綺(q?。z織品的統(tǒng)稱。羅,素淡顏色或者質(zhì)地較稀的絲織品。
綺,有花紋或者圖案的絲織品。在詩中,指絲綢做的衣服。
【解說】 一個住在鄉(xiāng)下的、以養(yǎng)蠶為生的婦女,昨天到城市里去趕集并且出售蠶絲?;貋淼臅r候,她卻是淚流不斷,傷心的淚水甚至把手巾都浸濕了。
因為她在都市中看到,全身上下穿著美麗的絲綢衣服的人,根本就不是像她這樣辛苦勞動的養(yǎng)蠶人! 【欣賞】 張俞的詩歌作品并不很多,但是這一首《蠶婦》,使他在。
8.贊美勞動的詩詞
1、憫農(nóng)>唐·李紳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2、觀刈麥>唐·白居易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關(guān)于勞動的古詩。
婦姑荷簟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fù)有貧婦人,抱子在其傍。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wù)邽楸瘋?。關(guān)于勞動的古詩。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nóng)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馀糧。念此私自私. 3、歸園田居>東晉·陶淵明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4、四時田園雜興>宋·范成大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5、憫農(nóng)>唐·李紳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nóng)夫猶餓死。6、賣炭翁>唐·白居易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qū)將惜不得。
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7、江上漁者>宋·范仲淹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8、農(nóng)家望晴>唐·雍裕之嘗聞秦地西風雨,為問西風早晚回。
白發(fā)老農(nóng)如鶴立,麥場高處望云開。9、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唐·杜甫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zhuǎn)拙。
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居然成瓠落,白首甘契闊。
蓋棺事則已,此志常覬豁。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nèi)熱。
取笑同學甕,浩歌彌激烈。非無江海志,瀟灑送日月;生逢堯舜君,不忍便永訣。
當今廊廟具,構(gòu)廈豈云缺?葵藿傾太陽,物性固難奪。顧惟螻蟻輩,但自求其穴;胡為慕大鯨,輒擬偃溟渤?以茲誤生理,獨恥事干謁。
兀兀遂至今,忍為塵埃沒?終愧巢與由,未能易其節(jié)。沉飲聊自適,放歌破愁絕。
歲暮百草零,疾風高岡裂。天衢陰崢嶸,客子中夜發(fā)。
霜嚴衣帶斷,指直不能結(jié)。凌晨過驪山,御榻在嵽躡。
蚩尤塞寒空,蹴蹋崖谷滑?,幊貧庥袈?,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歡娛,樂動殷膠葛。賜浴皆長纓,與宴非短褐。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撻其夫家,聚斂貢城闕。
圣人筐篚恩,實欲邦國活。臣如忽至理,君豈棄此物?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戰(zhàn)栗!況聞內(nèi)金盤,盡在衛(wèi)霍室。
中堂舞神仙,煙霧蒙玉質(zhì)。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勸客駝蹄羹,霜橙壓香桔。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北轅就涇渭,官渡又改轍。
群水從西下,極目高突兀。疑是崆峒來,恐觸天柱折。
河梁幸未坼,枝撐聲悉索。行旅相攀援,川廣不可越。
老妻既異縣,十口隔風雪。誰能久不顧?庶往共饑渴。
入門聞號啕,幼子饑已卒!吾寧舍一哀,里巷亦嗚咽。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
豈知秋禾登,貧窮有倉卒。生當免租稅,名不隸征伐。
撫跡猶酸辛,平人固騷屑。默思失業(yè)徒,因念遠戍卒。
憂端齊終南,鴻洞不可掇。10、貧女>唐·秦韜玉敢將十指夸針巧,不把雙眉斗畫長。
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做嫁衣裳。11、鄉(xiāng)村四月>宋·翁卷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guī)聲里雨如煙。
鄉(xiāng)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9.贊美勞動者辛勤勞作的詩句
《秋浦歌》其十四
——唐·李白
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
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
《鄉(xiāng)村四月》
——宋·翁卷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guī)聲里雨如煙。
鄉(xiāng)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四時田園雜興》
——宋·范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憫農(nóng)》
——唐·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hierxingzuo/5280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嫉妒與嫉妒無關(guān)
下一篇: 路子雖然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