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山出碧泉,泉匯成湖,湖映山泉, 這番勝景就是趙孟頫筆下的“鵲華秋色圖”
來源:閃電新聞
“華山高高白云流,
華泉脈脈綠波柔”
《華泉》
(呂芃)
干戈止處靜天涯,
煙雨幾番暗鵲華。
憑欄舉頭尋秋色,
卻見悠然石徑斜。
“望之孤峰插天,
秀如芙蓉者,
華不注也”。
齊煙九點,以華不注山,
最為奇絕。
若從山外遠眺,
蒲松齡稱“城里看山山愈幽”。
而登華山極頂,
則是另一番景象。
北望,黃河玉帶蜿蜒東去,
全祖望“可以直見渤?!敝磉_盡開,
令人遐思無垠。
西眺,與鵲山對視,
回眸間,是“華山云接鵲山云”的靈犀。
南瞰,泉城的盡頭,
山水一脈“南去山根接岱宗”。
回到華山腳下,華陽宮前,
一池涌碧泉,平靜明如鏡,
得名華泉。
華泉最早見于《左傳·成公二年》,
歷史久遠。
古時華泉很大,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稱其“方圓百步”。
華山之陽偏東的華山湖,
相傳,便是由“方圓百步”的華泉水匯成的。
“泉聲振響暗林壑,
山色翠滴落莓苔”。
碧波蕩漾,草木呈碧,
奇峰秀嶺映入泉中,山、泉、湖
共同渲染出趙孟頫筆下的勝景——“鵲華秋色”。
華山孤峭峻拔,
秋色氤氳中,鵲、華雙峰并峙,
山前林木蔥蘢,湖水連波,
野渡舟橫,一派古遠閑雅。
相傳,乾隆皇帝曾手持此圖,
在鵲華橋上遙望鵲、華兩山,
并賦詩吟詠:“長堤數(shù)里亙雙湖,
夾鏡波光入畫圖。
望見鵲華山色好,
石橋名亦與凡殊”。
歷史上的華泉,歷經(jīng)噴涌、淤塞、
復(fù)涌、再淤塞,
至明末,
《歷乘》載華泉“今竭”,
勝景不復(fù)。
直至2000年,
華泉經(jīng)整飭,而復(fù)池。
2014年,華山還湖,
如今,6000畝山水濕地成型。
山、泉、湖歷經(jīng)榮辱浮沉之后,
再次聚首濟南,“鵲華秋色”勝景再現(xiàn)。
來源:閃電新聞
本文編輯:劉抒音
審校:彭芳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3185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