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我們都愛古詩詞##你見過的古詩詞中哪一句最美#
《霜天曉角·梅》
【宋】 范成大
晚晴風(fēng)歇。一夜春威折。脈脈花疏天淡,云來去、數(shù)枝雪。
勝絕。愁亦絕。此情誰共說。惟有兩行低雁,知人倚、畫樓月。
譯文
春寒凜冽,寒氣已漸漸離去,傍晚時天晴雨住。幾枝寒梅立在風(fēng)中,浮云在天上來來去去,梅花白如勝雪。
這景致真是絕美,人的愁情也無限??諏@如此的美景,我無比寂寞孤單,想傾訴心中的惆悵?只有那兩行低飛的鴻雁,知道我獨坐在高樓上,思念伊人。
文學(xué)賞析
這首詞以“梅”為題,寫出了悵惘孤寂的幽愁。上闋寫景之勝,下闋寫愁之絕。
起首二句先寫天氣轉(zhuǎn)變之佳:傍晚,天晴了,風(fēng)歇了,春寒料峭的威力,有所折損。用一“折”字,益見原來春寒之厲,此刻春暖之和。緊接“晚晴風(fēng)歇”,展示了一幅用淡墨素彩勾畫的絕妙畫面?!懊}脈”,是含情的樣子。“花疏”,點出梅花之開。以“脈脈”加諸“花疏天淡”之上,就使人感到不僅那脈脈含情的梅花,就連安詳?shù)h(yuǎn)天空也仿佛在向人致意呢?!疤斓笔庆o態(tài),接“云來去”成為動態(tài),更見“晚晴風(fēng)歇”之后,氣清云閑之美。“花疏”與“天淡”相諧,既描寫了“天”之“淡”,所以末一句“數(shù)枝雪”,又形象地勾畫了“梅”之“疏”。如此精心點筆,使景物生動地立于眼前,也就不是泛泛而說了??梢娫~人綴字的針線是十分細(xì)密的;而其妙處在天然渾成,能夠運密入疏。
下闋“勝絕”是對上闋的概括。景物美極了,而“愁亦絕”。“絕”字重疊,就更突出了景物美人更愁這層意思。如果說原來春寒料峭,馀寒猶厲,景象的凄冷蕭疏,與人物心情之暗淡愁苦是一致的話,那么,景物之極美,與人之極愁,情景就似乎很不相闊了。
其實這種“不一致”,正是詞人匠心獨運之所在?!皩懢芭c言情,非二事也”,以景色之優(yōu)美,反襯人之孤寂,不一致中就有了一致,兩個所指相反的“絕”字,在這里卻表現(xiàn)了矛盾的統(tǒng)一。至于詞中主人公景愈美而愁愈甚的原因,“此情誰共說”。無處訴說,這就襯出了悲愁的深度。結(jié)尾三句,又通過景物的映襯寫出了人之情。雁有兩行,反襯人之寂寞孤獨;雁行之低,寫鴻雁將要歸宿,而所懷之人此時仍飄零異鄉(xiāng)未歸。唯有低飛之雁才能看見春夜倚樓之人。鴻雁可以傳書,則此情可以托其訴說者,也只有這兩行低雁了。下片所寫之景,有雁,有樓,有月,從時間上來說,比上片已經(jīng)遲了;但是,從境界上來說,與上片淡淡的云,疏疏的梅,恰好構(gòu)成了一幅完整和諧的畫面,與畫樓中之人以及其孤寂獨處的心情正復(fù)融為一體,從而把懷人的感情形象化了。越是寫得含蓄委婉,就越使人感到其感情的深沉和執(zhí)著。以淡景寫濃愁,以良宵反襯孤寂無侶的惆悵,運密入疏,寓濃于淡,這種藝術(shù)手法是頗耐人尋味的。
《望江南·詠弦月》
【清】 納蘭性德
初八月,半鏡上青霄。斜倚畫闌嬌不語,暗移梅影過紅橋,裙帶北風(fēng)飄。
譯文
初八的月亮,如同半面妝鏡,懸掛青空。她斜靠在雕花的欄桿上嬌媚不語,梅花的影子隨著月光暗暗移過紅橋。北風(fēng)吹來,裙裾飄飄。
文學(xué)賞析
古詩詞中往往有些短章,言少情多,含蓄不盡。詞人駕馭文字,舉重若輕,而形往神留,藝術(shù)造詣極深。納蘭的這首《望江南》即其一例。這首小詞清麗空靈。前兩句平淡起筆,以碧空懸半鏡喻初八上弦之月,隨意著墨之間勾勒出一派清冷素雅景致。后接以倚闌不語的嬌人情景,又轉(zhuǎn)而刻畫月移梅影極蘊情昧的景象。在橋上觀瘦西湖美不勝收,文人墨客皆好在此憑欄吊古,吟詩賦文。連通兩岸的紅欄木橋,荷花飄香楊柳映色,春夏之際空氣中浮動著樂聲香氣,在這精工雕畫的紅橋四周形成一種令人沉迷的情境。在這樣一個夜晚,初八之上弦月斜掛天邊,雕欄畫棟在清輝之下寂寂無聲,妻子獨倚畫闌,不語,不言。這清空之中出現(xiàn)的縹緲人跡,在讀者尚未回過神來的時候又已漸遠(yuǎn),梅枝搖曳,疏影亂,暗香淺。
最后“裙帶北風(fēng)飄”一句,來自唐朝李端《拜新月》一詩。納蘭這一句化用可謂巧妙。李端詩中所寫,是為少女拜月的情態(tài)。詩中少女因心中許多言語無可訴說,故無奈而寄托明月。而納蘭詞中這上弦月夜獨立畫橋的女子,內(nèi)心有相似愁緒。其實,月輝清冷空靈,女子對月所思,非愁怨即祈望,直書反失之淺露。現(xiàn)只描摹月下獨立,只勾勒心緒悠遠(yuǎn),情意更醇,韻味更濃??战譄o人,臨風(fēng)對月,縹緲之形,真純之情,可憐惜之態(tài),不由讓人思及《洛神賦》中“飄飄兮若流風(fēng)之回雪,皎皎兮若輕云之閉月”等句,令人神往。而縱觀全詞,這神秘女子于寒風(fēng)之中,觀月,離去,已置讀者于似聞不聞、似解不解之間,而末句以風(fēng)中飄動的羅帶,暗指李端《拜新月》詩意,似純屬客觀描寫,不涉及人物內(nèi)心,但人物內(nèi)心的思緒蕩漾,卻從羅帶中斷續(xù)飄出,使人情思縈繞,如月下花影,拂之不去。自“斜倚畫闌嬌不語”一句起,接連三句可謂精勾細(xì)畫,刻意描繪,而筆鋒落處,卻又輕如蝶翅。
表面看,似即寫詞人的所見所聞,又全用素描手法,只以線條勾勒輪廓。而空遠(yuǎn)之景與羅帶翻飛的細(xì)節(jié)彼此映襯,人物亭立的倩影躍然紙上,沁人肌髓,這正是詞人高超藝術(shù)功力所在。一詞五句而能翻轉(zhuǎn)折進,于平淡中饒?zhí)N深情,確是渾樸超妙。前后相映之間,詞人的無聊心緒、無限愁情,全在其中了。#最打動你的古詩詞,是哪一首##留下一句你喜歡的古詩詞#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3898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