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梅嶺梅花六首賞讀:一片丹心天日下,數(shù)行清淚嶺云南
64歲的蘇軾,接到新任皇帝18歲宋徽宗的大赦令,從邊遠(yuǎn)的湖南永州調(diào)回京城任朝奉郎,這是一件大喜事。此時他一生已經(jīng)數(shù)次貶謫,流放最遠(yuǎn)的地方是海南儋州。
他的故鄉(xiāng)在四川,家人在京城,但是自從43歲烏臺詩案之后,他有二十年的時間,是作為貶謫官員,不斷流放到邊遠(yuǎn)地區(qū),且基本一兩年就要你換一個地方,除了生活的不便顛沛,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折磨。
在長達20年的流放生活中,因為貧困,蘇軾失去了最小的兒子,如同妻子一樣的侍妾朝云,還有自己的健康。
雖然蘇軾一慣秉承豪放的性格,隨遇而安淡然的情懷,但是人到了這個歲數(shù)這個年齡,也是百感于心了化作蒼涼了。
他身體不好,選擇了從湖南轉(zhuǎn)道江西梅嶺古道,然后買舟經(jīng)江浙北上,一路多病,停停走走,在梅嶺古道留下眾多的詩篇。
“小寒初度梅花嶺,萬壑千巖背人境。
清遠(yuǎn)聊為泛宅行,一夢分明墮?quán)l(xiāng)井。 “北宋 · 蘇軾《清遠(yuǎn)舟中寄耘老》
蘇軾重走梅嶺還有著深刻的前因,因為七年前,他就是被宋哲宗貶謫到廣東惠州,之后又是海南儋州,以他50多歲的中老年,此次流放之遠(yuǎn),不亞于僅次于死刑的懲罰,無詔令赦免不能回京和回鄉(xiāng),且受地方的監(jiān)管,隨時將他的行為上報。
蘇軾自知無望回京,反而生出了極其剛毅的梅花精神,到一個地方,就努力依靠自己的名聲和能力為當(dāng)?shù)匕傩兆龊檬伦鰧嵤?,興辦教育。他對于國家的愛已經(jīng)從仕途轉(zhuǎn)向無私奉獻,甚至將儋州作為第二故鄉(xiāng),做好了埋骨于此的打算。
所以此次再路過梅嶺時,已經(jīng)滄桑如同隔世。
這年小寒節(jié)氣,蘇軾踏上了梅嶺古道。
梅花在蘇軾的一生中有著重要的精神支撐的作用。他43歲那年因為烏臺詩案,幸運留下一條性命,卻被貶謫到黃州,心情低落,卻在驛站道路上看到了冬天孤冷清艷的細(xì)雨梅花,極其悲愴?!叭ツ杲袢贞P(guān)山路,細(xì)雨梅花正斷魂。”
但也正是梅花的存在,讓蘇軾有了生存的動力。所以每次貶謫的時候,他都要特意去找一下梅花,因為梅花苦寒風(fēng)雪,是他的知己。
64歲的蘇軾踏上回京的路,仕途風(fēng)波已經(jīng)讓他麻木和疲憊。
但是梅嶺古道上的梅花仍舊是他最重要的寄托。
他寫給一個老朋友的詩里,不再有壯年那種激烈的表達,只是特地點出了,他在小寒時節(jié)踏上梅花嶺,千峰萬壑,都在腳下,那梅花盛開在人際罕見的古道山林,仿佛是他的一生。
而他的夢因為梅花香氣,飛往故鄉(xiāng)故園,是這樣的分明。
整首詩沒有寫梅花的千姿百態(tài),在蘇軾的一生里,關(guān)于梅花寫得夠多夠美,他這樣的年齡無需重復(fù),但是梅嶺行程是他晚年最重要的一環(huán),許多詩都是圍繞梅嶺梅花來寫。因為這是他的靈魂。
“曾陪令尹蒼髯古,又見郎君白發(fā)新。
回首天涯一惆悵,卻登梅嶺望楓宸?!北彼?· 蘇軾《次韻韶倅李通直二首 其一 》
梅嶺古道是唐朝張九齡奉旨開鑿的一條古路,打通廣東對外的道路聯(lián)系,被稱為古代的京廣線,在梅嶺大山凹,開通了一條寬一丈余,長三十多華里的道路。
這里自古就是天涯和梅花故鄉(xiāng),古道兩旁紅梅、白梅、綠梅、臘梅花海如潮。
但是此時的蘇軾卻因為滄桑而身體疲憊,登上梅嶺時,百感交集。
他寫給朋友的信是這樣的,我曾經(jīng)在朝廷陪伴過高官,他們德高望重,我如今看見你和我一樣,白發(fā)蒼蒼。
我站在這梅嶺的最高處,回首來路和去路,說不出的蒼茫,那梅花云海之外的北方,那遙遠(yuǎn)的地方,是帝國宮殿是我要去的地方。
可是在這首詩里,那種蒼茫代替了蘇軾以往的雄渾,他可能平生第一次感到力不從心,路漫漫其修遠(yuǎn)。
“鶴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親栽。
問翁大庾嶺頭住,曾見南遷幾個回?!?《贈嶺上老人》詩,題于村頭壁上。
在梅嶺的路上,蘇軾在山中的村舍小憩,有老人家看見車馬,就過來問,這個官是誰,蘇東坡的隨從答:"是蘇尚書。"老翁趕了過去,向蘇軾致意,您是大善人啊,這是老天保佑你。蘇軾感受著民間的鄉(xiāng)情淳樸和愛戴,此時他已經(jīng)洞徹了官場了險惡,而且對自己的身體也沒有太多信心。
是,這一生作為朝廷官員,他是沒有怨言的,說去哪里他就去哪里,這是一個儒者的愛國之心。但是對于身體,他很難抱著信心。
又古代貶謫的官員,又有多少得到善終的呢。
他和老翁或者在夜晚傾談很久,關(guān)于桑麻,也關(guān)于身體,當(dāng)然蘇軾肯定知道哪些話可以說,哪些話不可以說。
早上出發(fā)前,蘇軾題了一首詩在墻壁上。
我這樣鶴一樣的瘦骨,霜一樣的鬢發(fā),心情早已經(jīng)淡然如灰,只有這青松想必是你年輕時種下的,現(xiàn)在都長到兩人合抱了。歲月無情啊。
我就問問你老翁,你在這條路上,看到了很多來往的官員,你看到幾個被流放的官員,可以順利地回鄉(xiāng)?
不明就里的人,以為蘇軾是在豪放夸耀,但是蘇軾已經(jīng)不年輕了,他或者知道自己會死在路上。如果是死在路上,他寧愿死在這梅花嶺里。
“梅花開盡百花開,過盡行人君不來。
不趁青梅嘗煮酒,要看細(xì)雨熟黃梅。 ”北宋 · 蘇軾《贈嶺上梅》
這么雄渾的梅嶺,這么悠久的古道,這么滿山的梅花,蘇軾怎么可以不寫?
他就是梅花,這是寫給梅花嶺上的梅花,還是將梅嶺梅花送給知己呢?我相信最大的知己就是蘇軾自己。他就是祝福這連綿的花海啊。
梅花開完之后,百花才次第開放,引領(lǐng)春先。
梅花一年一度站在冬天的風(fēng)雪里,最美的時候,等著你,你卻沒有到來。
或者在知己者的心中,梅花最美的時候,不是它的開放,是它落葉成蔭,最美的黃梅成熟之時吧,這樣的甜美,連青梅煮酒的那種豪放的美都趕不上這梅子成熟吧。
這中間有多重的意蘊,顯然是寫出了時光與成熟。
蘇軾風(fēng)雨顛沛霜雪一生,如同梅花,也許朝廷朝廷的召喚是看到了他經(jīng)歷風(fēng)雪的成熟,但是這個中間有多少等待的辛酸和煎熬。
人生最美的花期,都是錯過,可是梅子黃了,也離凋落不遠(yuǎn)了吧。
蘇軾這里是有精神上的期望的,但是同時也有著生命遲暮的緊迫。
他這顆風(fēng)雪老黃梅,真的能夠順利送到京城嗎?
人生最是留不住,梅花辭謝果凋樹。
“青松盈尺間香梅,盡是先生去后栽。
應(yīng)笑來時無一物,手?jǐn)y拄杖卻空回。” 蘇軾 北宋 ·《北歸度嶺寄子由》
只有在寫給弟弟蘇轍的詩信里,他談到了自己一無所有。是真的一無所有。
就是京城和梅嶺的梅花,歲月層疊,那也不是他種的,比如此次路過梅嶺,他看到的小青松小梅花都是后來的官員在這里留下的紀(jì)念。
他的時代過去了。
他來的時候已經(jīng)五十多歲,回來的時候,歲月流逝,如果多了什么,就是多了拐杖。
“投章獻策謾多談,能雪冤忠死亦甘。
一片丹心天日下,數(shù)行清淚嶺云南。
光榮歸佩呈佳瑞,瘴癘幽居弄晚嵐。
從此西風(fēng)庾梅謝,卻迎誰與馬毿毿。 ”北宋 · 蘇軾《過嶺寄子由二首 其一 》
蘇軾現(xiàn)在很明白自己的處境,現(xiàn)在回歸朝廷,給朝廷獻計獻策已經(jīng)是不現(xiàn)實的話,但是此次回京的最大好處,就是將他多年以罪官而流放的帽子給去掉了。
蘇軾本來已經(jīng)多病,難以支撐這么長遠(yuǎn)的路程,他已經(jīng)做好了可能死在路上的準(zhǔn)備,但是他還是要繼續(xù)。因為這關(guān)系到他一生的定論和榮譽。
他的一片愛國丹心從來就沒有改變,只是回首這嶺南的幾年,豪放是表面的,不在乎也是表面的,他哪里不為這樣的人生境遇而落淚?
他剩下的只是精神的榮光,而且他再也看不到梅嶺的梅花了,因為他老了,走不動了。
蘇軾死在次年的八月常州,他沒有回到京城,也沒有和親友做最后的團聚。實際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是在和各種往事和人告別,和他最愛的梅花告別。
他一生倍受風(fēng)霜欺凌,看似春天來臨,卻耗盡了生命,如梅花凋謝。
這六首人生最后的嶺南梅花詩,真實記錄了他晚年的心態(tài)和人生。
生如梅花,死如梅花。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3955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七絕《冬日詠梅寄情》十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