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蘇軾
【原文】: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wǎng)得魚,巨口細鱗,狀似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p>
于是攜酒與魚,復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qiú)龍,攀棲鶻(hú)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jiá)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
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pián xiān),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譯文】: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從雪掌步行出發(fā),打算回到臨皋去。有兩個朋友跟著我一道去,路過黃泥坂,霜露已經(jīng)降下,樹葉全都脫落了。我們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頭看看,一輪明月高掛空中。彼此互相望望,都很喜歡這景色,于是一邊走一邊唱,互相酬答。過了一會兒,我嘆了口氣說:“有好友卻沒有美酒,有美酒又沒有佳肴。月色皎潔,晚風清涼,怎樣度過這美好的夜晚呢?”一位朋友說:“今天傍晚,我撒網(wǎng)鋪到一條魚,大嘴巴,小魚鱗,樣子好像松江的鱸魚。不過到哪里去弄到好酒呢?”我回家去跟妻子商量。妻子說:“我有一斗好酒,保存好久了,是留給你臨時需要的?!?/p>
于是我們帶著酒和魚,再次劃船到赤壁下面游玩。江水流得嘩嘩響,陡峭的江岸有千尺來高;山顯得高了,月亮顯得小了,水位低落,原本在水里的石頭也露出來了。離上次游覽的時間沒有多久,以前的風景竟再也認不出來了。我提起衣襟走上岸去,踏著險峻的山崖,撥開雜亂的野草,蹲在虎豹似的怪石上,再爬上形似虬龍的古樹,攀到猛禽的高巢,俯視馮夷居住的深宮。兩位朋友都不能跟我上來。我劃然一聲長嘯,草木被震動了,高山共鳴,深谷回響,風刮起來,水向上涌,我也不覺憂傷悲哀,陰森恐懼,怕得不敢停留。于是回到船上,將船撐至江中,任憑它漂到什么地方。此時已近半夜,四面看看,一片寂寞清冷。剛巧有一只鶴,從東邊飛來橫穿江面,翅膀像車輪那么大,尾黑而身白,發(fā)出長長的尖利叫聲,擦過我的小船向西飛去。
不一會兒,朋友們辭去,我也睡了。夢見一個道士,穿著羽毛做的衣服輕快地走著,走到臨皋下面,向我拱手行禮,說:“赤壁之游快樂嗎?”我問他的姓名,他低著頭不回答?!鞍パ?我知道了。昨天夜里,邊飛邊叫經(jīng)過我小船的,不就是你嗎?”道士回頭對我笑了,我也陡然驚醒。開門一望,什么也沒看見。
【評介】:在完成了吊古傷今,抒發(fā)謫居期間的苦悶和超然曠達情懷的《前赤壁賦》后,蘇軾意猶未盡。三個月后,他再游赤壁,寫下了頗具特色的《后赤壁賦》。作品借赤壁暮秋初冬景色的描繪,獨登西山的悲懼,白鶴道士的幻夢,表達了詩人壯志難酬、孤獨悒郁、人生如幻的情思和虛無縹渺的思想感情。這是作者長期被貶謫、內(nèi)心充滿矛盾的反映,也是作者受佛、老思想影響較深在作品中的流露。
以時間為序,本篇賦的第一段寫了再游赤壁的起因。同《前赤壁賦》一樣,作者首先點明了時間、地點和人物。由于三個月前曾游過赤壁,這次并未想再次重游。但是,當作者打算從雪堂回到臨皋時,有兩位朋友也一道跟從。時值秋末冬初,“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詩人的視線由低至高,俯見人影,抬頭望月,觸景生情,顧月而樂。感情則由內(nèi)向外,由樂而歌,歌而互答,人己同樂。作者層次分明地寫出了月光下、朋友間、歌聲中詩人的歡快心情。晚秋初冬的明月,朋友的歌聲,激發(fā)了詩人的游興。但是,“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月風清,如此良夜何?”恰好一朋友說他傍晚剛捕到了魚,而妻子又出人意外地說她藏著好酒。于是,有明月,有朋友,有鮮魚,有美酒,樣樣俱備。他們便再游赤壁,度此良宵。
第二段寫作者再游赤壁和獨登西山的所見所感。詩人僅用“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就概括出眼前赤壁的景色。有聲、有形、有對比、有引用,簡潔洗煉,鮮明地反映出不同季節(jié)山水面貌的變化。面對著萬物蕭疏、山川改容的凄涼景色,詩人發(fā)出了“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的由衷感嘆。字里行間包含著人生的變幻莫測,融注著作者內(nèi)心的不盡憂傷。
與上次的同船游玩不同的是,這次詩人獨自上岸攀登。他“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边@三言六語的對偶排比句式,虎豹虬龍的形象比喻,登樹攀巢動作的夸張,突出表現(xiàn)了詩人無險不登的勇氣和居高臨下的氣勢、建功立業(yè)的壯志豪情和勇于進取的鮮明個性。游玩到此,詩人由樂轉(zhuǎn)悲。他“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睆亩韧瓿闪藢Χ副?、怪石、危巢、古木等具有幽深之氣的山間夜景的描繪,又吻合了作者“悄然而悲,肅然而恐”的心情。長嘯后的寂靜和恐懼使他不敢久留,于是便回到船里,“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時至半夜,四周寂靜,剛有孤鶴劃江而過,詩人感情上的波濤也隨之趨于平穩(wěn)。而這只孤鶴,不正是作者孤寂冷漠的復雜感情的體現(xiàn)嗎?
第二段通過道士化鶴的夢境,反映了作者虛無消極的佛老思想。朋友走后,“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樂乎?’”道士的疑問語氣,超然飄逸的情趣,肯定了作者赤壁之游的快樂,與作者的隨遇而安、無往而不樂的心情相呼應。然而,這不過是一場夢?!坝枰囿@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边@含蓄地表露了人生如夢的感嘆。作者從飛鶴探舟而展開想像,將鶴與道士合二為一,他的心情也由樂而悲,由悲而逸,由逸而空。這種幻覺和夢境的描繪,為作品涂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增添了低沉、哀婉的情調(diào)。
這篇賦繼承和發(fā)展了六朝抒情小賦的特點,既“體物寫志”,又不過分“鋪張揚厲”。詩人融情于景,寓情于物,行文如流水,舒展自如。作者還善于吸收前人詩文句子中的精華,并加以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從“木葉盡脫”、“月白風清”、“水落石出”、“山高月小”等句子中,既可以看出前代文人對作者的影響,也可看出詩人巧奪天工的絕妙手法。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157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陸機《文賦并序》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 江淹《別賦》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