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養(yǎng)竹記
白居易
竹似賢,何哉?竹本固,固以樹德;君子見其本,則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見其性,則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體道;君子見其心,則思應用虛受者。竹節(jié)貞,貞以立志;君子見其節(jié),則思砥礪名行,夷險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樹之為庭實焉。
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選及第,授校書郎,始于長安求假居處,得常樂里故關(guān)相國私第之東亭而處之。明日,履及于亭之東南隅,見叢竹于斯,枝葉殄瘁,無聲無色。詢于關(guān)氏之老,則曰:“此相國之手植者。自相國捐館,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斬焉,篲帚者刈焉,刑馀之材,長無尋焉,數(shù)無百焉。又有凡草本雜生其中,摹茸薈郁,有無竹之心焉?!本右紫鋰L經(jīng)長者之手,而見賤俗人之目;剪棄若是,本性猶存。乃芟蘙薈,除糞壤,疏其間,封其下,不終日而畢。于是日出有清陰,風來有清聲;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賢而人愛惜之,封植之,況其真賢者乎?然則竹之于草木,猶賢之于眾庶。嗚呼!竹不能自異,唯人異之;賢不能自異,唯用賢者異之。故作《養(yǎng)竹記》,書于亭之壁,以貽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聞于今之用賢者云。
本文寫于德宗貞元十九年(803)春,白居易以書判拔萃科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開始踏上仕途。
這是篇題壁記。題壁記,一般都寫建筑物興建緣由、結(jié)構(gòu)特色,有的還記述興廢沿革乃至人事變遷。因此,往往有一定的文獻資料價值。閱讀這類題壁記可以豐富文化史知識,有助于提高鑒賞能力,并從中獲得某些有益的啟示。
本文可分三個段落。第一段,講君子養(yǎng)竹的原因;第二段,記述關(guān)相國東亭叢竹的蕪毀和復蘇;笫三段·就竹的遭遇闡發(fā)事理。首尾兩段,寫得尤為精彩。
文章起始,就用“竹似賢”三字,開門見山,點醒題旨。這里所說的“賢”,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比況賢人,二是喻指賢德。然后就題發(fā)揮。從本固、性直、心空、節(jié)貞四個方面,闡明竹品,而又處處關(guān)合“賢人”“賢德”,著重申說竹品對人陶冶情性所起的積極作用?!氨竟獭?,啟發(fā)人們“善建不拔”,講道德,辦好事而堅定不移;“性直”,啟發(fā)人們“中立不倚”,無畏無私,守正不阿;“心空”,啟發(fā)人們“應用虛受”,適應需要,虛心學習;“節(jié)貞”,啟發(fā)人們“砥礪名行,夷險一致”,不顧安危,堅持節(jié)操,始終如一。正因為如此,“君子人多樹之以為庭實焉?!?/p>
我們知道,“竹苞”,早在《詩經(jīng)·小雅·斯干》里就已出現(xiàn)。《毛傳》:“苞,本也”陳奐疏:“苞本者,以喻本根深固也?!笨梢娮钤缫俗⒛康氖侵瘛氨竟獭边@一自然屬性。子路說過:“南山有竹,不揉自直。”(見《孔子家語》)道出了竹“性直”的本質(zhì)。晉人江逌《竹賦》:“含虛中以象道?!?《藝文類聚》引)頌揚了竹有“心空”(虛心)的特點。南朝梁代劉孝先《竹》詩;”無人賞高節(jié),徒自抱貞心?!?同上)盛贊竹不為環(huán)境所侵的“節(jié)貞”。由此可見,白居易闡述竹品,皆有所本,并非虛美。不過,真正有意識地在庭中種竹,以資見物思勵者,從現(xiàn)存的文獻記載看,大抵始自《世說新語·任誕》:“王子猷(徽之)嘗暫寄人空宅住,便令種竹?;蛟唬簳鹤『螣?王嘯詠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竹,在文人雅士的心目中,它是“高雅”的象征,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侶。它具有令人超凡脫俗的特征。唯其如此,叢竹往往成了園林景點總體構(gòu)想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白居易假居的地方,原是故相國關(guān)播私第的一角。關(guān)播,德宗朝建中年間的宰相,才高有德,珍惜人才,因而獲得文人學士的好評。 白居易稱之為“長者”文中關(guān)于叢竹在相國去世后,被人亂砍亂伐的那段描敘,實際上含蘊著作者不滿于當軸者摧抑人才的深意。而結(jié)尾發(fā)出“鳴呼!竹不能自異,唯人異之,唯用賢者異之”的感嘆,則更吐露出他指望當軸者注意發(fā)現(xiàn)人才、愛惜人才的隱衷。
這篇題壁記,題為“養(yǎng)竹”,實則借題發(fā)揮,表述的是“養(yǎng)人”之道。全文立意新穎,含思深永,耐人尋味。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157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劉熙《釋名·序》原文翻譯注釋與鑒賞
下一篇: 白居易《泛渭賦并序》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