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包(bāo)》姓起源185 包(bāo)
185 包(bāo)
【尋根溯源】
包姓來源主要有四種。一是出自風姓,為上古傳說中的部落酋長太昊(伏羲)的后代。太昊創(chuàng)制八卦,教民捕魚、畜牧,以充庖廚,故又名庖犧或庖羲。據(jù)《路史》載:“包羲氏后有包氏”。二是出自羋姓,為春秋時楚國大夫申包胥之后。申包胥是楚君蚡昌的后裔,為楚愛國大臣,吳國軍隊將滅楚,包胥到秦都城請求援兵相助,大哭七天七夜,秦王深受感動而出兵,終于拯救了楚國,使國都轉(zhuǎn)危為安。其子孫以先祖名字為氏,稱為包氏。三是出自鮑姓,據(jù)《后漢書》載,丹陽包氏,本為鮑氏,為避王莽之亂,改鮑為包,成為包姓的一支。四是出自蒙古族包姓,成吉思汗直系后代,黃金家族,孛兒只斤氏,蒙古族第一大姓。
【變遷分布】
早期在河南、湖北一帶居住。南北朝時期,在丹陽郡(今安徽宣城一帶)、上黨郡(今山西長治一帶)形成郡姓望族。宋代以來,在今黑龍江、內(nèi)蒙古、陜西、湖北、江蘇、浙江、安徽、江西、云南、四川等地均有分布。
【名人薈萃】
包融:唐代詩人。與于休烈、賀朝、萬齊融為“文詞之友”。開元初,與賀知章、張旭、張若虛皆有名,號吳中四士。張九齡引為懷州司馬,遷集賢直學士、大理司直。子包何、包佶,世稱二包,各有集。包融詩今存八首。
包恢:宋代大臣。字宏父,宋建昌南城(今屬江西)人。刑部尚書。包恢生于書香門第,其父包揚、伯父包約、叔父包遜一起先求學于陸九淵,后又從朱熹游學。有《敝帚集》,已佚。
包拯:宋代名臣。字希仁,宋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天圣朝進士。累遷監(jiān)察御史,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奉使契丹還,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陜西、河北路轉(zhuǎn)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準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幸大臣。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zhuǎn)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裕六年(1061),任樞密副使。后卒于位,謚號“孝肅”。包拯做官以斷獄英明剛直而著稱于世。知廬州時,執(zhí)法不避親黨。被后人視為清官的榜樣,稱為“包青天”。
百家姓之包性百家姓之包姓
包[讀音為bāo(ㄅㄠ)姓,源于風姓包氏,出自中國三皇五帝之首包羲字伏羲號黃熊謚太昊后裔,《易經(jīng)系辭》載: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史記》載:伏羲至淳厚,作《易·八卦》;《漢書》載:包羲為三皇之首;周朝左丘明著《帝系譜》載:包羲太昊子黃帝之子有少昊己姓和任姓酉姓奉祀伏羲;《元和姓纂》載:太昊娶少典,生炎帝黃帝。《路史》載:包羲后裔有包氏。包氏以氏稱姓為包姓。
包姓姓氏起源
源出
第一支
源于風姓包氏,出自遠古部落首領中國三皇五帝之首包羲字伏羲號黃熊謚太昊后裔,《易經(jīng)系辭》載: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史記》載:伏羲至淳厚,作《易·八卦》。
《漢書》載:伏羲為三皇之首,《楚帛書》《中華萬姓同根》《百家姓》載:包羲母風華胥,包羲隨母姓風,為風姓包氏?!对托兆搿份d:包羲太昊娶少典為妃?!妒酚洝份d:黃帝為少典之子?!兜巯底V》載:包羲太昊伏羲氏娶任姒邑有蟜氏女,登少典妃位,名附寶,封為少典,生炎帝神農(nóng),黃帝軒轅,黃帝之子有少昊己姓和任姓酉姓奉祀伏羲;《路史》載:包羲后裔有包氏,以氏稱姓為包姓。
人文太始祖包羲皇陵
太昊創(chuàng)制八卦,教民捕魚、畜牧,以充庖廚,故又名庖犧【繁體字庖犠】氏簡化為包羲氏。按史籍《路史》中的記載:“包羲氏后有包氏”,屬于以職業(yè)形成的先祖名字簡化為姓氏,以氏稱姓。
包氏正確讀音bāo(ㄅㄠ)。無論怎么考證下面幾支都是包羲后裔,因為包羲不但是中華人文太始祖,而且中國人把他奉為人類始祖神!以種種美麗的傳說來宣揚他的英雄業(yè)績。
現(xiàn)代考古相繼發(fā)掘出甘肅秦安大地灣大帝里文化遺址;河南舞陽賈湖文化遺址;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山東泰安大汶口文化遺址;使包羲及其后裔史料得以證實,其中在大汶口文化遺址出土發(fā)現(xiàn)蒙國豕韋圣物包羲太昊日月圖騰。
《帝系譜》載:三皇五帝之首包羲后裔蒙國包豕韋,世為東蒙主?!独[史》《世本》世系表載:包羲后裔蒙國豕韋。《唐書·帝王世系表》載:豕韋風姓!《黑龍江古代民族史綱》載:東夷豕韋北遷形成東胡室韋;《柔然史》為木骨閭即蒙古哩的音譯;《魏書》作木骨失韋;《北史》譯為高車沒歌部缽室韋?!端鍟贩Q沒歌部缽室韋?!杜f唐書》為蒙兀室韋;《蒙兀兒史記》載:蒙兀者,室韋之別種也,其先出自東胡!《蒙古族通史》載:蒙兀室韋成吉思汗統(tǒng)一北方各部為蒙古族。
云南會澤包世福供稿
第二支
出自春秋時楚國大夫上包胥的后裔,《三皇廟碑》載:包羲創(chuàng)字作八卦,子裔為炎黃。《帝系譜》載:包羲太昊伏羲氏娶少典為妃。《元和姓纂》載:包羲太昊娶少典,其后襲封者,以為姓?!秶Z·晉語四》載: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炎帝,并注祖母華胥?!堵肥贰份d:包羲母華胥?!妒酚洝贰栋偌倚铡ぐ份d:包羲之子黃帝子孫楚君棼冒后裔包胥救楚有功封于申,史稱申包胥,包胥辭不受,人稱王孫包胥。周敬王姬丐十四年(楚昭王熊壬十年,公元前506年),吳王僚用伍子胥之計破楚入郢。包胥隨楚昭王羋軫(熊壬)出逃,在楚國將亡的危急時刻,包胥認為只有強大的秦國能夠幫助楚國,因而獨自求援于秦國。秦哀公不愿意出兵。包胥因遭拒,便在秦廷不吃不喝地哭泣了七天七夜,秦哀公為其忠心所感動,終于派公子子蒲、子虎率領戰(zhàn)車五百輛援救楚國。在秦、楚兩國軍隊的反擊下,終于趕走吳國軍隊,收復了郢都,楚國得以復國。后來,楚昭王論功行賞,封包胥于申地(今河南南陽市),而包胥則聲稱:我請救兵不但為了國君,最主要是為了楚國人民!拒受賞賜,隨即隱居山中,以度晚年。因此,楚國人民對王孫包胥非常敬重,仍按封邑名稱其為申包胥。
申包胥的后人,在周敬王十四年即開始以包字為姓氏,該支包氏自此開始,漢朝時成為漢族包氏,史稱漢族包氏正宗,因而,申包胥被尊為漢族包氏的得姓始祖。
第三支
《帝系譜》《世本》《三皇廟碑》《元和姓纂》載:包羲娶少典為妃?!秶Z》載:少典生黃帝炎帝;《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載:炎帝生伯夷父;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龍;先龍生氐羌。宋朝時賜羌王榆龍琦姓包,名包順,后裔形成羌族包姓。
第四支
源于偽托改姓,妄言避難改姓為氏。 據(jù)說史籍《后漢書》記載:“西漢末年丹陽包氏,本為鮑氏,為避王莽之亂,改鮑為包。”此后成為包氏的一支。但在各種版本的《后漢書》中沒有查到有此記載!
第五支
源于包姓孛兒只斤氏族,《繹史》《世本》世系表載:包羲后裔蒙國豕韋,《帝系譜》載:三皇五帝之首包羲后裔蒙國包豕韋,世為東蒙主?!段簳贩Q木骨失韋。《北史》為高車沒歌乞袁部缽室韋?!端鍟纷g沒歌部缽室韋。新舊《唐書》稱蒙兀室韋,《蒙古族通史》載:蒙兀室韋乞顏部成吉思汗兼并北方各部為蒙古族,蒙古族包姓是成吉思汗的嫡系子孫,約380萬人,為包姓主干,蒙古族第一大姓。
滿族包姓,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滴醯燮蕉晒挪旃柡?,把察哈爾蒙古貴族包姓分配滿蒙各部為奴,形成滿族包姓,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黑龍江志稿·人物志》記載:⑴.滿族烏雅氏,滿語為Uya Hala,亦稱吳雅氏,漢義“豬”,金國時期稱女真兀顏部,世居哈達(今遼寧省西豐縣小清河流域)、烏喇(今吉林永吉)、德爾吉穆湖(今黑龍江虎林)、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伯都訥(今吉林松源)、長白山區(qū)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有包氏。⑵.滿族瑚圖氏,滿語為Hutu Hala,漢義“丑鬼”,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有包氏。⑶.滿族扎庫塔氏,滿語為Jakuta Hala,亦稱查庫塔氏,漢義“各八”,世居瓦爾喀、噶哈里必漢額里村(今吉林延吉朝陽川西部)、扎庫塔(今吉林琿春圖們江北岸)、哈達(今遼寧省西豐縣小清河流域)、薩楚庫(今黑龍江寧安老松嶺一帶)、松花江沿岸及長白山區(qū)等地,清朝中葉以后多漢姓有包氏。⑷.滿族霍托羅氏,亦稱輝圖氏,滿語為Huotolo Hala,世居黑龍江兩岸,后冠漢姓有包氏。
包姓分布
包氏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2015年)上名列第一百八十四位,蒙古族包姓人口約380萬人,主要分布內(nèi)蒙、 外蒙、新疆、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青海、甘肅、云南;漢族包姓人口約八十多萬,主要分布江蘇、 浙江、 福建 、 廣西、 安徽、四川、江西、海南、山東 ,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0.05%左右。
今丹陽包氏居住在新橋、皇塘、里莊、運河、麥溪、全州、珥陵等地。包氏入閩始祖字十郎,號純白,諱始仁。祖籍山西上黨(今山西長治),先祖數(shù)次南遷后落籍于江西建昌府南城包家坊。舊譜相傳,純白“始貢于宋孝宗隆興間,得選汀州教授?!庇帧皣L權知上杭縣事,解組后遂退隱小陳坑而奠宅焉?!?。上杭南部邊陲汀江西岸的小陳坑(今下都鄉(xiāng)新寨村),從此成為閩杭包氏的發(fā)祥之地。
百家姓中“包”姓氏的起源?1、包姓源于風姓包氏,出自中國三皇五帝之首包羲字伏羲號黃熊謚太昊后裔?,F(xiàn)代考古相繼發(fā)掘出甘肅秦安大地灣大帝里文化遺址;河南舞陽賈湖文化遺址;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山東泰安大汶口文化遺址;使包羲及其后裔史料得以證實,其中在大汶口文化遺址出土發(fā)現(xiàn)蒙國豕韋圣物包羲太昊日月圖騰。
2、包姓出自春秋時楚國大夫上將軍包胥的后裔,申包胥的后人,在周敬王十四年即開始以包字為姓氏,該支包氏自此開始,漢朝時成為漢族包氏,史稱漢族包氏正宗。
3、源于包姓孛兒只斤(包爾熾君)氏族。滿族包姓,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滴醯燮蕉晒挪旃柡?,把察哈爾蒙古貴族包姓分配滿蒙各部為奴,形成滿族包姓。
擴展資料
包姓名人:
1、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贈禮部尚書,謚號“孝肅”,后世稱其為“包孝肅”。
2、包玉剛(1918年11月10日-1991年9月23日),名起然,浙江寧波人。華人世界船王。1976年被英國女王授予爵士,比利時國王、巴拿馬總統(tǒng)及日本天皇授于勛章、獎章。1991年9月23日病逝香港。
3、包式先(1915—2003),男,?國家一級演員。工丑角。1915年10月30日出生于北京。天津市表演藝術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會員。
-包姓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198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