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生常談,散文是散而不散
。小說、戲劇、電影都有情節(jié)抓著讀者,散文只能靠這散而不散,所以語言對于散文來說是至關(guān)重要的。看了李偉才、王常婷、蔡安陽、李錦秋、張百隱幾位青年作者的5篇散文作品,發(fā)現(xiàn)5位作者的語言各不相同,他們都有自己的追求,這是我想看到的。假如有兩篇是雷同的,我是會建議拿掉一篇的。王常婷的《接地氣》語言很鮮活,寫的是星期天早晨在菜市場買菜
,普普通通的生活,卻寫得活活潑潑搖曳多姿,讓人看到滿目鮮果菜蔬。王常婷主要是抓住生活細(xì)致的感覺,我們聞到的是生活的味道,而不是干澀的詞句。行文自如,旁征博引,全都信手拈來。文章說東道西,卻渾然成篇李偉才的《茶仙》則是另一種筆墨
李錦秋的《愛像大?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泛筒贪碴柕摹肚镆阎粒刮觥芬灿刑厣?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愛像大?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酚悬c散文詩的味道,《秋已至
張百隱的《一生癡心,半世等待》離開自己熟悉的生活
(本期欄目特約編輯:蔡安陽)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229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