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辭類纂《張儀司馬錯議伐蜀》全文張儀司馬錯議伐蜀
司馬錯與張儀爭論于秦惠王前。司馬錯欲伐蜀,張儀曰:“不如伐韓。”王曰:“請聞其說?!?
對曰:“親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轅、緱氏之口,當屯留之道,魏絕南陽,楚臨南鄭,秦攻新城、宜陽,以臨二周之郊,誅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寶器必出。據(jù)九鼎,按圖籍,挾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yè)也。今夫蜀,西僻之國,而戎狄之長也。敝兵勞眾,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為利。臣聞:爭名者于朝,爭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爭焉,顧爭于戎狄,去王業(yè)遠矣?!?
司馬錯曰:“不然。臣聞之: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三資者備,而王隨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貧,故臣愿從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國也,而戎狄之長也。而有桀、紂之亂。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廣國也。得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不傷眾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暴;利盡西海,諸侯不以為貪。是我一舉而名實兩附,而又有禁暴止亂之名。今攻韓,劫天子。劫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請謁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齊,韓之與國也。周自知失九鼎,韓自知亡三川,則必將并力合謀,以因于齊、趙,而求解乎楚、魏。以鼎與楚,以地與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謂危,不如伐蜀之完也?!被萃踉唬骸吧?。寡人聽子?!?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號為侯,而使陳莊相蜀。蜀既屬,秦益強,富厚,輕諸侯。
古文辭推薦(轉(zhuǎn)載存檔)文孤子按:
見到過不少推薦文目,這篇最齊全,名為130篇,其實也有可商榷之處,如辭賦類25篇可去掉屈原《九章》9篇,余16篇。另哀祭類14篇,可去掉屈原《九歌》10篇,余4篇,稍嫌單薄。這樣算下來,實有111篇。
選書選文,本為一家之言,自斟酌之。不盲從,讀自己喜愛之文,不亦善乎!
為初學古詩文的朋友推薦一百三十篇古文辭,時常玩習,文言撰作必能駕輕就熟,于桐城筆意亦或能略涉。文體分類皆依清姚鼐《古文辭類纂》,篇目亦多出于此。
一、論辨類(16篇)
賈誼《過秦論上》
韓愈《原毀》
韓愈《原道》
韓愈《諱辯》
韓愈《獲麟解》
韓愈《師說》
韓愈《爭臣論》
韓愈《雜說一》
韓愈《雜說四》
柳宗元《桐葉封弟辯》
歐陽修《朋黨論》
蘇洵《管仲論》
蘇軾《留侯論》
蘇軾《賈誼論》
蘇軾《晁錯論》
蘇轍《六國論》
二、序跋類(10篇)
司馬遷《秦楚之際月表序》
司馬遷《高祖功臣侯年表序》
司馬遷《外戚世家序》
王羲之《蘭亭集序》
王勃《滕王閣序》
柳宗元《愚溪詩序》
歐陽修《五代史宦者傳論》
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
歐陽修《釋秘演詩集序》
王安石《讀孟嘗君傳》
三、奏議類(13篇)
《石碏諫寵州吁》
《臧僖伯諫觀魚》
《宮之奇諫假道》
《召公諫厲王止謗》
《張儀司馬錯議伐蜀》
李斯《諫逐客書》
賈誼《論積貯疏》
晁錯《論貴粟疏》
司馬相如《諫獵書》
諸葛亮《前出師表》
諸葛亮《后出師表》
魏征《諫太宗十思疏》
柳宗元《駁復仇議》
四、書說類(22篇)
《王孫滿對楚子》
《呂相絕秦》
《子產(chǎn)不毀鄉(xiāng)?!?br>
《范睢說秦昭王》
《樂毅報燕惠王書》
《魯仲連說辛垣衍》
《觸詟說趙太后》
李陵《答蘇武書》
鄒陽《獄中上梁王書》
司馬遷《報任安書》
楊惲《報孫會宗書》
馬援《誡兄子嚴敦書》
李密《陳情表》
鮑照《登大雷岸與妹書》
陶弘景《答謝中書書》
孔稚圭《北山移文》
韓愈《后十九日復上書》
韓愈《與陳給事書》
韓愈《答李翊書》
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曾鞏《寄歐陽舍人書》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五、贈序類(8篇)
韓愈《送董邵南序》
韓愈《送孟東野序》
韓愈《送楊少尹序》
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
韓愈《送石處士序》
韓愈《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
歐陽修《送楊寘序》
曾鞏《贈黎安二生序》
六、詔令類(2篇)
《漢高帝十一年求賢詔》
《漢武帝元封五年求茂材異等詔》
七、傳狀類(3篇)
韓愈《圬者王承福傳》
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
蘇軾《方山子傳》
八、碑志類(2篇)
韓愈《柳子厚墓志銘》
歐陽修《瀧岡阡表》
九、雜記類(11篇)
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記》
柳宗元《小石城山記》
范仲淹《岳陽樓記》
歐陽修《豐樂亭記》
歐陽修《醉翁亭記》
歐陽修《相州晝錦堂記》
蘇洵《張益州畫像記》
蘇軾《石鐘山記》
蘇軾《超然臺記》
蘇軾《喜雨亭記》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十、箴銘類(2篇)
揚雄《酒箴》
劉禹錫《陋室銘》
十一、頌贊類(2篇)
劉伶《酒德頌》
韓愈《子產(chǎn)不毀鄉(xiāng)校頌》
十二、辭賦類(25篇)
屈原《離騷》
屈原《九章惜誦》
屈原《九章涉江》
屈原《九章哀郢》
屈原《九章抽思》
屈原《九章懷沙》
屈原《九章橘頌》
屈原《九章悲回風》
屈原《九章思美人》
屈原《九章惜往日》
屈原《卜居》
屈原《漁父》
宋玉《對楚王問》
揚雄《解嘲》
王粲《登樓賦》
曹植《洛神賦》
陸機《文賦》
陶淵明《歸去來辭》
鮑照《蕪城賦》
江淹《別賦》
江淹《恨賦》
韓愈《進學解》
杜牧《阿房宮賦》
蘇軾《前赤壁賦》
蘇軾《后赤壁賦》
十三、哀祭類(14篇)
屈原《九歌東皇太一》
屈原《九歌云中君》
屈原《九歌湘君》
屈原《九歌湘夫人》
屈原《九歌大司命》
屈原《九歌少司命》
屈原《九歌東君》
屈原《九歌河伯》
屈原《九歌山鬼》
屈原《九歌國殤》
賈誼《吊屈原賦》
李華《吊古戰(zhàn)場文》
韓愈《祭十二郎文》
歐陽修《祭石曼卿文》
巴、蜀相攻擊,俱告急于秦。秦惠王欲伐蜀,以為道險狹難至,而韓又來侵,猶豫未能決。司馬錯請伐蜀。巴國、蜀國互相攻擊,都來向秦國告急求救,秦惠王想出兵討伐蜀國,但顧慮道路險峻難行,韓國又可能來侵犯,所以猶豫不決。司馬錯建議他仍舊出兵伐蜀,張儀卻說:“不如去征討韓國?!鼻鼗萃跽f:“請談談你的見解?!睆垉x便陳述道:“我們應該與魏國、楚國親善友好,然后出兵黃河、伊水、洛水一帶,攻取新城、宜陽,兵臨東西周王都,控制象征王權(quán)的九鼎和天下版圖,挾持天子以號令天下,各國就不敢不從,這是稱王的大業(yè)。我聽人說,要博取名聲應該去朝廷,要賺取金錢應該去集市。現(xiàn)在的黃河、伊洛一帶和周朝王室,正好比天下的朝廷和集市,而大王您不去那里爭雄,反倒糾纏于遠方的戎狄小族爭斗,這可不是帝王的大業(yè)?。 彼抉R錯反駁張儀說:“不對。我也聽說有這樣的話:想要使國家富強必須先開拓疆土,想要使軍隊強大必須先讓老百姓富庶,想要成就帝王大業(yè)必須先樹立德望。這三個條件具備,帝王大業(yè)也就水到渠成。現(xiàn)在大王的國家地小民貧,所以我建議先從容易之事做起。蜀國,是西南偏僻之國,又是戎狄之族的首領,政治昏亂,如同夏桀、商紂;以秦國大兵攻蜀,就像狼入羊群一樣。攻占它的土地可以擴大秦國疆域,奪取它的財富可以贍養(yǎng)百姓,而軍隊不須有大的傷亡就可以使蜀國屈服。這樣,吞并一個國家而天下并不認為秦國強暴,獲取廣泛的利益天下也不認為秦國貪婪,我們一舉兩得、名利雙收,更享有除暴安良的美譽。秦國若是攻打韓國、劫持周天子,就會臭名遠揚,也不見得有什么實際利益。蒙受不義之名,攻打天下人所不愿攻占的地方,那可是很危險的!請讓我細說其中的原因:周朝,是天下尊崇的王室;齊國,是韓國的親睦友邦。周朝自知要失去九鼎,韓國自知要失去伊洛一帶領土,兩國將會齊心合力,共同謀劃,求得齊國、趙國的援助,并與有舊怨的楚國、魏國和解,甚至不惜把鼎送給楚國,把土地割讓給魏國,對此,大王您只能束手無策。這就是我所說的危險所在。所以,攻打蜀國才是十拿九穩(wěn)的上策?!鼻鼗萃趼爮牧怂抉R錯的建議,起兵伐蜀,僅用了十個月就攻克全境,把蜀王降為侯,又任命陳莊為蜀國國相。蜀國為秦國吞并以后,秦國更加富庶和強盛而輕視周圍各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249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