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辭類纂《張儀說韓襄王》全文張儀說韓襄王
張儀為秦連橫說韓王曰:“韓地險惡,山居,五谷所生,非麥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飯藿羹;一歲不收,民不厭糟糠;地方不滿九百里,無二歲之所食。料大王之卒,悉之不過三十萬,而廝徒負養(yǎng)在其中矣。為除守徼亭障塞,見卒不過二十萬而已。秦帶甲百馀萬,車千乘,騎萬匹,虎鷙之士,跿跔科頭,貫頤奮戟者,至不可勝計也。秦馬之良,戎兵之眾,探前趹后,蹄間三尋者,不可勝數(shù)也。山東之卒,被甲冒胄以會戰(zhàn),秦人捐甲徒裎以趨敵,左挈人頭,右挾生虜。夫秦卒之與山東之卒也,猶孟賁之與怯夫也;以重力相壓,猶烏獲之與嬰兒也。夫率孟賁、烏獲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國,無以異于墮千鈞之重集于鳥卵之上,必無幸矣。諸侯不料兵之弱,食之寡,而聽從人之甘言好辭,比周以相飾也,皆言曰‘聽吾計,則可以強霸天下?!虿活櫳琊⒅L利,而聽須臾之說,詿誤人主者,無過于此者矣。大王不事秦,秦下甲據(jù)宜陽,斷絕韓之上地,東取成皋、宜陽,則鴻臺之宮,桑林之苑,非王之有也。夫塞成皋,絕上地,則王之國分矣。先事秦則安矣,不事秦則危矣。夫造禍而求福,計淺而怨深,逆秦而順趙,雖欲無亡,不可得也。故為大王計,莫如事秦。秦之所欲,莫如弱楚,而能弱楚者莫如韓。非以韓能強于楚也,其地勢然也。今王西面而事秦以攻楚,敝邑秦王必喜。夫攻楚而私其地,轉(zhuǎn)禍而說秦,計無便于此者也。是故秦王使使臣獻書大王御史,須以決事?!?
韓王曰:“客幸而教之,請比郡縣,筑帝宮,祠春秋,稱東藩,效宜陽?!?
蘇秦和張儀是同一個時期的人么?求詳解不是。
張儀是秦惠文王時期,蘇秦是秦昭襄王時期。
1、蘇秦
蘇秦(?~公元前284年),字季子,東周洛陽人,受封“武安君”,戰(zhàn)國時著名的戰(zhàn)略間諜。蘇秦出身普通,后來因“游說諸侯以顯名”,并在戰(zhàn)國末年的一系列歷史事件中占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2、張儀
張儀(?-前309年),魏國安邑(今山西萬榮)張儀村人,魏國貴族后裔,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
張儀首創(chuàng)連橫的外交策略,游說入秦。秦惠王封張儀為相,后來張儀出使游說各諸侯國,以“橫”破“縱”,使各國紛紛由合縱抗秦轉(zhuǎn)變?yōu)檫B橫親秦。張儀也因此被秦王封為武信君。
秦惠王死后,因為即位的秦武王在當太子的時候就不喜歡張儀,張儀出逃魏國,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
擴展資料:
張儀一生的主要功業(yè)是幫助秦國推行連橫之術(shù),破壞東方各國發(fā)起的旨在進攻秦國的合縱之策。具體說來,作為縱橫家的張儀主要以舌辯為武器以游說諸國,一生中的兩大戰(zhàn)場分別是魏國和楚國,他的外交功業(yè)也主要是建立在與這兩國打交道的過程中。
張儀于秦惠王五年(公元前333年)入秦,此時秦國的主攻對象是三晉和東方各國,張儀一來就對秦惠王許諾說他可以破壞東方國家的聯(lián)盟,“舉趙亡韓,臣荊魏,親齊燕,以成伯(霸)王之名”,惠王聽了很高興,就留下了他并逐漸對他委以重任。
公元前328年惠王派張儀和公子華出兵攻占魏國的蒲陽(今山西永濟縣蒲州),勝利之后,張儀卻建議惠王將蒲陽歸還給魏國,并將公子繇入質(zhì)于魏以換取魏國更多的領(lǐng)土。得到允許后,張儀又親自陪公子繇入魏,
對魏襄王說既然秦國對魏國如此友好與尊重,魏國當然更不可以無禮于秦國,趁機說服魏襄王將上郡(今山西榆林東南)十五縣和少梁(今陜西韓城縣南)劃歸于秦,以為答謝。秦惠王得了土地,認為張儀大有功勞,遂擢升他為秦相。
公元前323年,張儀與齊、楚、魏等國的大臣會于嚙桑(魏地,今江蘇沛縣西南)。這次會議,魏、齊、楚的目的是加強彼此之間的聯(lián)系,共同防御秦國,而張儀的目的則是破壞這種聯(lián)系。
為了進一步破壞魏國與齊國的盟友關(guān)系,公元前322年,張儀辭去秦國的相位,到魏國去勸說魏王結(jié)好秦、韓以攻齊、楚,與魏相惠施在魏王面前展開辯論。
盡管張儀事先賄賂了魏王周圍的一些人幫他鼓吹,但最終還是惠施以理取勝。張儀眼見游說不成,就暗地里請秦王出兵攻占魏國的幾處土地。公元前319年魏惠王去世,襄王繼立,張儀再次游說襄王善秦,襄王不聽,張儀只得敗興歸秦。
這樣張儀在魏國滯留了4年,秦國在軍事上占了少許便宜,外交上卻沒有取得多少成功。公元前317年張儀復相秦,秦王派庶長疾攻韓、趙,大戰(zhàn)于修魚(今河南原陽縣西南),斬首8萬,張儀于是挾強秦余威出使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市西北),逼魏就范。
魏襄王不得已接受了張儀的計謀,結(jié)好于秦,合縱之約受到破壞。
公元前316年,司馬錯與張儀率秦師伐蜀,蜀亡,置蜀郡。秦滅蜀意味著秦西南秦嶺以外的廣大地區(qū)盡入秦國版圖,而這時魏、趙、韓等國的勢力也已轉(zhuǎn)弱,秦國的矛頭就轉(zhuǎn)向了南方的楚國,張儀的活動舞臺也隨之轉(zhuǎn)移。
公元前313年,張儀出使楚國,以行賄利誘的方法誘使楚王與齊國斷交,他向楚王許諾秦國愿獻商于之地(今河南浙川縣西南)六百里給楚國,并說秦王希望再與楚國結(jié)為姻親。楚懷王喜出望外,慨然應允。
盡管遭到了以屈原為首的楚國有識之士的反對,可惜楚懷王不聽他們的意見,竟然厚賂張儀,與齊斷交,派一名使者隨張儀入秦索地。張儀回到咸陽,佯稱下車失足受傷,三月不朝。等齊國因與楚國絕交而結(jié)好于秦國時,張儀才出面接見楚使。
表示愿以個人食邑六里獻與楚王,并責怪楚王誤聽六里為六百里是太看輕了秦國的土地。楚懷王知道上當后大怒,公元前312年,發(fā)兵攻秦以報復,但卻戰(zhàn)敗了,秦取丹陽、漢中二地,置漢中郡。
公元前311年,秦再攻楚,取召陵(今河南偃師縣東)。秦王遣使赴楚,表示愿歸漢中之半與楚修好。懷王提出只要張儀,不要土地。張儀立即向秦惠王請命前往。
惠王怕楚王報復他,不太放心他去。張儀說,秦強楚弱,楚國敢把我怎么樣?而且上官大夫靳尚受我重賄,已買通楚王寵妃鄭袖,而鄭袖的話,楚王無不聽從,所以他自信能不辱使命。張儀到楚國,立即成為階下囚。
靳尚這時果然出面對楚王說,張儀被拘必將激怒秦王,秦王一怒,楚國將沒法對付。靳尚又去對鄭袖說,秦王將嫁美女于楚。如果秦女來了,鄭袖在楚宮的地位就岌岌可危。如果鄭袖能設(shè)法讓楚王釋放張儀,并且厚待他,讓他去阻止秦王嫁女之舉,鄭袖就可以固寵。
楚王最終經(jīng)不起鄭袖的迷惑,竟又接見張儀,待之以禮。張儀于是大肆吹噓秦國的強大,詆毀合縱者是自取危亡之術(shù),那些鼓吹合縱的策士們都是“無以異于驅(qū)群羊而攻猛虎”,楚“不與猛虎而與群羊”,極為危險。
他提出秦楚兩國要世代相親,兩國太子可以交質(zhì),并愿送來美女。楚懷王為之心動,不顧屈原等人的力諫,與張儀達成了協(xié)議。張儀在楚國這個外交競技場上,可以說是取得了完勝。
此后,張儀又去韓國,說服韓襄王散合縱之約以親秦。韓國勢弱,不敢違拗,只得聽命于秦。說韓成功后,秦惠王對張儀甚為賞識,封賜五邑,號武信君。又命他出使齊、趙、燕、魏,以類似對楚、韓的說法,滅各國志氣,長秦國威風,說服各國連橫親秦。
前311年,秦惠王駕崩,武王繼位。秦武王非常不喜歡張儀,張儀也自知不免于難,于是要求到魏國去以吸引齊、魏交戰(zhàn),為秦國提供武裝干預的借口。秦武王樂得順水推舟,遂送他入魏。張儀在魏國呆了不到一年,去世于前公元310年。
—蘇秦
—張儀
人民網(wǎng)—張儀確實是奔走四方的戰(zhàn)國“辯論家”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258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