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戰(zhàn)國策·顫斶說齊宣王貴士(齊策四)》原文鑒賞
齊宣王見顏斶曰①:“斶前②!” 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悅。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 ‘?dāng)咔啊瑪咭嘣?‘王前’,可乎?”斶對曰:“夫斶前為慕勢③,王前為趨士④。與使斶為慕勢,不如使王為趨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貴乎?士貴乎?”對曰:“士貴耳,王者不貴!”王曰“有說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齊,令曰: ‘有敢去柳下季壟五十步而樵采者⑤,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齊王頭者,封萬戶侯,賜金千鎰⑥!’由是觀之,生王之頭,曾不若死士之壟也?!毙跄徊粣?。
【注釋】 ①顏斶(chu,音觸):齊國隱士。 ②前:進。 ③慕勢:趨炎附勢。 ④趨士:接近士人。趨:急走。 ⑤柳下季:即柳下惠,姓展名禽,字季,謚惠,食采邑于柳下。壟:墓。樵采,打柴。⑥鎰:古衡名,一鎰二十兩。
【今譯】 齊宣王接見顏斶時,說道:“顏斶,過來!”顏斶也說:“大王,過來!”齊宣王聽了很不高興。左右官員都道:“大王是君主,你顏斶是臣子。大王說‘顏斶,過來’,你顏斶也說‘大王,過來’,這能行嗎?”顏斶答道:“我顏斶過去是趨炎附勢,而大王過來是禮賢下士。與其讓我顏斶趨炎附勢,還不如讓大王禮賢下士的好?!饼R宣王發(fā)火道:“是王尊貴?還是士尊貴?”顏斶答道:“士尊貴,王并不尊貴!”齊宣王道:“你有根據(jù)嗎?”顏斶道:“有。從前秦國進攻齊國,下命令道:‘有誰敢到距柳下惠墓五十步以內(nèi)的地方砍柴,格殺勿論!’還有一道命令道:‘有誰能砍下齊王的腦袋,封他為萬戶侯,賞金千鎰!,由此看來, 一個活著的王的腦袋,竟然連一個死了的士的墳?zāi)苟疾蝗绨?。”齊宣王無言以對,滿臉不高興。
左右皆曰:“斶來! 斶來!大王據(jù)千乘之地①,而建千石鐘、萬石簴②,天下之士,仁義皆來役處③;辯知并進④,莫不來語;東西南北,莫敢不服;求萬物不備具⑤,而百姓無不親附。今夫士之高者,乃稱匹夫,徒步而處農(nóng)畝;下者鄙野⑥,監(jiān)門閭里⑦;士之賤也亦甚矣!”斶對曰:“不然。斶聞古大禹之時⑧,諸侯萬國。何則?德厚之道得⑨,貴士之力也。故舜起農(nóng)畝,出于野鄙,而為天子。及湯之時,諸侯三千。當(dāng)今之世,南面稱寡者乃二十四⑩。由此觀之,非得失之策與(11)?稍稍誅滅(12),滅亡無族之時,欲為監(jiān)門閭里,安可得而有乎哉?是故《易傳》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實(13),以喜其為名者(14),必以驕奢為行(15)。據(jù)慢驕奢(16),則兇必從之?!枪薀o其實而喜其名者削(17),無德而望其福者約(18),無功而受其祿者辱(19),禍必握(20)。故曰;‘矜功不立(21),虛愿不至(22)。’此皆幸樂其名華(23),而無其實德者也。是以堯有九佐(24),舜有七友(25),禹有五丞(26),湯有三輔(27)。自古及今,而能虛成名于天下者,無有。是以君王無羞亟問(28),不愧下學(xué)(29)。是故成其道德而揚功名于后世者,堯、舜、禹、湯、周文王是也。故曰:‘無形者(30),形之君也(31);無端者(32),事之本也(33)?!蛏弦娖湓?34),下通其流(35),至圣明學(xué)(36),何不吉之有哉(37)?《老子》曰:‘雖貴必以賤為本,雖高必以下為基。是以侯王稱孤、寡、不谷,是其賤之本與(38)?’夫孤寡者,人之困賤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謂,豈非下人而尊貴士與(39)?夫堯傳舜,舜傳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稱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貴也!”
【注釋】 ①千乘之地:猶千乘之國。千乘:千輛戰(zhàn)車。 ②石:一石一百二十斤。鐘:樂器。簴(ju,音巨):懸鐘之架。 ③仁義:仁人義士。役處:聽從使喚、安排。 ④辯知:辯士、智者。知,同智。⑤本句一本作“求萬物無不備具”。 ⑥鄙:僻遠之邑。野,郊外。 ⑦監(jiān)門:守門者。閭里,二十五戶稱一聞或一里。聞里皆有巷,巷口有門,設(shè)一卒看守。 ⑧大禹之時:指禹會諸侯于深山之時。 ⑨德厚:注重仁義道德。 ⑩南面稱寡者:即君王。南面,古以面南為尊位。二十四,此夸大言之,齊宣王時稱王者僅九國。 (11)得失之策:指貴士為稱孤道寡的得策,輕士為諸侯削滅的失策。 (12)稍稍:漸漸。誅滅:指諸侯受誅被滅事。 (13)未得其實:不務(wù)實際。 (14)喜其為名:只好虛名。 (15)驕奢:驕傲奢侈。行:行為。 (16)據(jù)慢:倨傲。據(jù),同倨。 (17)削:削地。 (18)約:困窮。 (19)辱:蒙受侮辱。 (20)握:通渥。多。 (21)矜功,好大喜功。立,建功立業(yè)。 (22)愿:空想。至:達到目的。 (23)華:一本無此學(xué)。 (24)九佐:指舜、契、禹、后稷、夔、倕、伯夷、皋陶、益。 (25)七友:指雄陶、方回、續(xù)牙、伯陽、東不訾、秦不虛、靈甫。 (26)五丞:指益、稷、皋陶、垂、契。 (27)三輔:指誼伯、仲伯、咎單。按上述九佐、七友、五丞、三輔諸人名,均系后人所記。(28)亟 (qi,音氣):屢。 (29)下學(xué):猶下問。 (30)無形:未具形象。(31)君:主。 (32)無端:未見端緒。 (33)本:根本。 (34)原:本源。 (35)流:流變。 (36)明學(xué):懂得為學(xué)之道。 (37)不吉:不祥之事。 (38)是:此。 (39)下人:居于人下。
【今譯】 左右官員都說:“顏斶,過來!顏斶,過來!大王擁有千乘之國,并且修造了千石重的大鐘,萬石重的鐘架。普天之下仁義的士人都前來聽從使喚和安排,辯客才子沒有不爭先恐后地前來出謀劃策的,東西南北,誰敢不服?大王想要什么是應(yīng)有盡有,老百姓沒有不俯首聽命的,如今那些士人之中高一點兒的不過是平民,_一無所有地住在鄉(xiāng)間農(nóng)舍,低一點兒的則在荒郊僻野替人家看守里巷。士人真是太卑賤了!”顏斶回道:“不對!我聽說古代大禹那時候,諸侯有萬國之多。為什么呢?因為大禹所注重的仁義之道,由于尊重士人而得到了貫徹。所以出身鄉(xiāng)間的舜,能從荒郊僻野而登上天子的寶座。到了商湯時代,諸侯有三千之多。如今這個時代,稱孤道寡的才二十四個。由此看來,重視士人與否,不正是政策得失的關(guān)鍵嗎?那些逐漸被誅殺消滅的諸侯,待到國破家亡的時候,即使想替人去看管里巷的大門,又哪里能辦得到呢!因此,《易傳》上不是說了嗎:‘身居高位而不務(wù)實事,只喜歡空名的人,他的行為必定傲慢驕奢。如果傲慢驕奢,就會招來禍患?!圆粍?wù)實事而只好虛名的會地削國弱,不施仁德而奢望有福的會困乏窘迫,沒有功勛而享受祿位的會自找屈辱,這樣,禍患必然無窮。所以說:‘好大喜功,不能立業(yè);??靠障?,難達目的。’這都是些喜好虛名、華而不實的人。所以堯有九位助手,舜有七位諍友,禹有五位丞相,湯有三位參謀,從古到今,沒有能以不務(wù)實事而成名于天下的。所以君王不以經(jīng)常請教別人為羞恥,不為向地位低的人學(xué)習(xí)而慚愧。所以修養(yǎng)成德高望重、聞名后世的,就是堯、舜、禹、湯、周文王這些人。因此說:‘無形,是有形的主宰;無端,是事物的根本。’上察事物的本源,下曉事物的流變,最圣明的人通曉于此,哪里會碰到不利呢!《老子》言道:‘即使尊貴,也定然以低賤為根本;即使崇高,也必然以卑下為基礎(chǔ)。因而侯王自稱孤、寡、不谷,就是以賤為本的緣故吧?!隆⒐?,本來指地位很低的困窮卑賤之人,而侯王卻用來稱呼自己,這難道不是甘居人下、尊重士人嗎?堯傳位于舜,舜傳位于禹,周成王委任周公旦,世世代代稱他們?yōu)槊髦鳎虼?,士人尊貴是顯而易見的。”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①。及今聞君子之言,乃今聞細人之行靄。愿請受為弟子。且顏先生與寡人游③,食必太牢④,出必乘車,妻子衣服麗都⑤?!鳖佀罐o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則破焉,非弗寶貴也,然太璞不完⑥。士生乎鄙野,推選則祿焉面,非不得尊遂也⑧,然而形神不全。斯愿得歸,晚食以當(dāng)肉⑨,安步以當(dāng)車⑩,無罪以當(dāng)貴(11),清靜貞正以自虞(12)。制言者(13),王也;盡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以備矣(14),愿得賜歸,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則再拜而辭去也。曰:“斶知足矣,歸反璞(15),則終生不辱也。”
【注釋】 ①?。涸嵅 ?②細人:小人。指不明貴士之道者。③游:交往。 ④太牢:牛羊豕三牲具備,稱太牢。 ⑤麗都:華美。 ⑥太璞:內(nèi)蘊玉的石塊。 ⑦推選:推舉擢拔。祿,得到祿位。⑧尊遂:尊貴顯達。 ⑨晚食:遲一點兒進餐。 ⑩安步:安閑地步行。 (11)無罪:平安無事。 ( 1 2 ) 貞正:純正。虞:同娛,樂。(13)制言者:命我言說的。制:控。 (14)要道:重要的道理。備:完。(15)歸反璞:反璞歸真,指顏斶仍舊歸家隱居。
【今譯】 齊宣王道:“哎!君子怎么能任人欺侮啊!寡人是自討沒趣呀!如今聽了您一番高論,才知道了小人的行徑。希望您接受我為弟子。而且,如果顏先生和寡人交往,那么飲食必有三牲之肉,出門必有代步之車,您夫人子女個個會衣著鮮艷華麗?!鳖仈咿o謝道:“玉產(chǎn)于山中,如果一經(jīng)匠人加工,便會鑿破璞玉;寶貴倒還寶貴,然而失去了璞玉的原貌。士生于僻野荒郊,如果選拔上來,就會享有利祿;不是說他不能高貴顯達,然而士人的外在風(fēng)貌與內(nèi)心世界會遭到破壞。希望大王讓我回去,每日晚點兒吃飯,滋味正同吃肉一樣;徐行慢步,足以當(dāng)作乘車;平安度日,并不比權(quán)貴遜色多少。清靜無為,純正自守,樂在其中。命我講話的,是您大王;盡忠直言的,是我顏斶?,F(xiàn)在重要的意見,我都已陳述完畢,望您讓我歸去,安然走回自己的老家。”說罷,拜了兩拜,告別而去。大家議論道:“顏斶為人知足,返璞歸真,他一生都不會招致屈辱?!?br>
【集評】 清·金圣嘆《天下才子必讀書》:“筆之犀利,如刺客一寸之匕,所擲必中要害,血濡縷,即立死?!?br>
清·吳楚材、吳調(diào)侯《古文觀止》:“起得唐突,收得超忽。后段‘形神不全’四字,說盡富貴利達人,良可悲也。戰(zhàn)國士氣,卑污極矣,得此可以一回狂瀾?!?br>
清·張星徽《國策評林》:“貧賤者驕人耳,胸中有此句,故自毫氣未除,然已非樊籠中物矣。”
【總案】 本文闡述了“士貴,王者不貴”的思想。它與孟子“民貴君輕”的理論在某種程度上有異曲同工之妙。貴士,就是重視賢才,就是重視知識分子的作用,這種思想不僅在戰(zhàn)國時代有進步作用,而且在今天也有借鑒意義。
文章著力刻畫的顏斶是一個剛直不阿、潔身自好的士人形象。開篇通過顏與齊王的對峙突現(xiàn)了他不肯趨炎附勢的性格:齊王命令顏斶 “ 斶前”,他也針鋒相對地回敬“王前”;齊王左右責(zé)備他不懂禮節(jié),他振振有辭道:“ 斶前為慕勢,王前為趨士”;齊王忿然追問是王貴還是士貴,顏毫不含糊地回說“士貴”、“王者不貴”,并以秦攻齊時所下的兩條命令論述士比王貴的觀點,駁得齊王啞口無言。接下去顏引證古今貴士成名、輕士削敗的事實,以及《易傳》、《老子》論述貴賤高下的名言,批駁了王貴士賤的謬說,終于使齊王俯首而“愿請受為弟子”。顏的“盡忠直言”,并不是希冀干祿求名,而是為了伸張士貴的要道,因此,榮華富貴的誘惑無法改變他返璞歸真的志向,最后,他辭別了齊王,仍舊回到鄉(xiāng)間,去過他“清凈貞正”的布衣生涯。一場唇槍舌劍,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古代士人形象。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267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