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惺《浣花溪記》原文,注釋,譯文,賞析鐘惺:浣花溪記
鐘惺
出成都南門,左為萬里橋
,西折纖秀長曲
,所見如連環(huán)
,如玦
,如帶
,如規(guī);色如鑒
,如瑯玕
,如綠沉瓜
,窈然深碧
,瀠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
。然必至草堂
,而后浣花有專名,則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

行三四里為青羊?qū)m
,溪時遠時近,竹柏蒼然
。隔岸陰森者
,盡溪。平望如薺
,水木清華
,神膚洞達。自宮以西
,流匯而橋者三
,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縣
,或所云江從灌口來是也
。
人家住溪左,則溪蔽不時見
,稍斷則復見溪
,如是者數(shù)處,縛柴編竹
,頗有次第
。橋盡,一亭樹道左
,署曰“緣江路”
。過此
,則武侯祠。祠前跨溪
,為板橋一
,覆以水檻,乃睹“浣花溪”題榜
。過橋一小洲
,橫斜插水間如梭。溪周之
,非橋不通
。置亭其上,題曰“百花潭水”
。由此亭還
,度橋過梵安寺,始為杜工部祠
。像頗清古
,不必求肖,想當爾爾
。石刻像一
,附以本傳,何仁仲別駕署華陽時所為也
。碑皆不堪讀
。
鐘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遠
,東屯險奧
,各不相襲。嚴公不死
,浣溪可老
,患難之于友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門一段奇耳
。窮愁奔走
,猶能擇勝,胸中暇整
,可以應(yīng)世
,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貞子時也?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時萬歷辛亥十月十七日
,出城欲雨,頃之霽。使客游者
,多由監(jiān)司郡邑招飲
,冠蓋稠濁,磬折喧溢
,迫暮趣歸
。是日清晨,偶然獨往
。楚人鐘惺記
。
浣花溪,是成都西面有名的風景勝地
。 自唐代詩人杜甫在此筑草堂卜居以后
,便成為歷代文人墨客向往之地
。這篇游記就是記敘浣花溪一帶的清美景色的
。
文章題為《浣花溪記》,一開始便圍繞浣花溪落筆
,先寫出它的纖秀長曲的總體特征
,然后用簡煉的語言寫它連環(huán)、如玦
、如帶
、如規(guī)、色如鑒
,如瑯玕
、如綠沉瓜,窈然深碧”的美感
,通過這一連串生動形象的比喻
,使浣花溪水清幽美麗、婉延曲折的風貌鮮明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
。
浣花溪水清澈可鑒
,碧綠可愛,沿岸兩岸又有茂密的竹柏
,一片蔥綠
。水木清華,相映成趣
,編結(jié)成一幅優(yōu)美的圖畫
,游覽其中,令人神清氣爽
,無限愜意
。文章不僅寫自然之景,而且寫了那溪上的三座小橋
,寫了在綠陰掩映中
,時而可見溪左岸邊的茅屋竹籬
,景色出美,充滿田園的寧靜氣氛
。溪中的小洲
,橫斜如梭,在小洲之上
,又有小亭可坐可觀
。這些景物,在作者的筆下
,一一展現(xiàn)出來
,象是邊游邊說,娓娓動人
。
文章至此
,似乎已寫盡了浣花溪?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墒?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浣花溪之所以見知于世,主要因為這里曾是詩圣杜甫卜居之地
,寫浣花溪而不寫杜甫
,便會失去它的光彩。況且
,作者是主張一切山水
,皆“有待而名勝”的。因此
,作者寫浣花溪
,眼光沒有停留在浣花溪的自然景物上,而是以自然景物為陪襯
,渲染杜甫草堂周圍的優(yōu)美環(huán)境
,所以他說:“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專名
,則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正因為他重視人文景觀在自然景觀中的作用
,所以文章在寫自然景觀的同時
,又點到了青羊?qū)m、武侯祠
、梵安寺以及緣江路
、浣花溪、百花潭水的題署。然后又一路尋來
,最后落到杜工部祠的描寫上
。由此可見,文中的景物都是在尋訪杜甫草堂
、祠堂途中順手寫出的
,這種寫法,宛轉(zhuǎn)而有韻致
,仿佛峰迥路轉(zhuǎn)
,曲徑通幽。當作者來到杜甫祠堂時
,首先描述的是“頗清古”的杜甫像
。接著,作者由杜工部祠而生感慨
,贊揚了嚴武在生活上接濟杜甫的深厚友誼
,發(fā)出“患難之于友朋,大矣哉”的感嘆
。同時
,對杜甫“窮愁奔走
,猶能擇勝”的山水情懷
,深為嘆服。緬懷先賢
,景仰其寬闊胸懷的情感充盈在字里行間
。
文章結(jié)尾處,作者交代了游覽時間
、氣候狀況
,并把達官貴人故作清雅來此湊興與自己“偶然獨往”兩相對比,流露出對“冠蓋稠濁
,磬折渲溢”的鄙視和厭惡
,表達出游覽勝地貴在幽獨的情懷。鐘惺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是主張“獨抒性靈”的
,這篇游記正是他獨抒性靈的一次文學實踐
。
鐘惺《浣花溪記》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鐘惺:浣花溪記
鐘惺
出成都南門,左為萬里橋
,西折纖秀長曲
,所見如連環(huán),如玦
,如帶
,如規(guī);色如鑒,如瑯玕,如綠沉瓜
,窈然深碧
,瀠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
。然必至草堂
,而后浣花有專名,則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
行三四里為青羊?qū)m
,溪時遠時近,竹柏蒼然
。隔岸陰森者
,盡溪。平望如薺
,水木清華
,神膚洞達。自宮以西
,流匯而橋者三
,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縣
,或所云江從灌口來是也
。
人家住溪左,則溪蔽不時見
,稍斷則復見溪
,如是者數(shù)處,縛柴編竹
,頗有次第
。橋盡,一亭樹道左
,署曰“緣江路”
。過此,則武侯祠
。祠前跨溪
,為板橋一,覆以水檻
,乃睹“浣花溪”題榜
。過橋一小洲,橫斜插水間如梭
。溪周之
,非橋不通
。置亭其上,題曰“百花潭水”
。由此亭還
,度橋過梵安寺,始為杜工部祠
。像頗清古
,不必求肖,想當爾爾
。石刻像一
,附以本傳,何仁仲別駕署華陽時所為也
。碑皆不堪讀
。
鐘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遠
,東屯險奧
,各不相襲。嚴公不死
,浣溪可老
,患難之于友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門一段奇耳
。窮愁奔走
,猶能擇勝,胸中暇整
,可以應(yīng)世
,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貞子時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時萬歷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
,頃之霽
。使客游者,多由監(jiān)司郡邑招飲
,冠蓋稠濁
,磬折喧溢,迫暮趣歸
。是日清晨
,偶然獨往
。楚人鐘惺記
。
浣花溪,是成都西面有名的風景勝地
。 自唐代詩人杜甫在此筑草堂卜居以后,便成為歷代文人墨客向往之地
。這篇游記就是記敘浣花溪一帶的清美景色的
。
文章題為《浣花溪記》,一開始便圍繞浣花溪落筆
,先寫出它的纖秀長曲的總體特征
,然后用簡煉的語言寫它連環(huán)、如玦
、如帶
、如規(guī)、色如鑒
,如瑯玕
、如綠沉瓜,窈然深碧”的美感
,通過這一連串生動形象的比喻
,使浣花溪水清幽美麗、婉延曲折的風貌鮮明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
。
浣花溪水清澈可鑒
,碧綠可愛,沿岸兩岸又有茂密的竹柏
,一片蔥綠
。水木清華,相映成趣
,編結(jié)成一幅優(yōu)美的圖畫
,游覽其中,令人神清氣爽
,無限愜意
。文章不僅寫自然之景,而且寫了那溪上的三座小橋
,寫了在綠陰掩映中
,時而可見溪左岸邊的茅屋竹籬,景色出美
,充滿田園的寧靜氣氛
。溪中的小洲,橫斜如梭
,在小洲之上
,又有小亭可坐可觀。這些景物
,在作者的筆下
,一一展現(xiàn)出來
,象是邊游邊說,娓娓動人
。
文章至此
,似乎已寫盡了浣花溪?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墒?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浣花溪之所以見知于世,主要因為這里曾是詩圣杜甫卜居之地
,寫浣花溪而不寫杜甫
,便會失去它的光彩。況且
,作者是主張一切山水
,皆“有待而名勝”的。因此
,作者寫浣花溪
,眼光沒有停留在浣花溪的自然景物上,而是以自然景物為陪襯
,渲染杜甫草堂周圍的優(yōu)美環(huán)境
,所以他說:“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專名
,則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正因為他重視人文景觀在自然景觀中的作用
,所以文章在寫自然景觀的同時
,又點到了青羊?qū)m、武侯祠
、梵安寺以及緣江路
、浣花溪、百花潭水的題署
。然后又一路尋來
,最后落到杜工部祠的描寫上。由此可見
,文中的景物都是在尋訪杜甫草堂、祠堂途中順手寫出的
,這種寫法
,宛轉(zhuǎn)而有韻致,仿佛峰迥路轉(zhuǎn)
,曲徑通幽
。當作者來到杜甫祠堂時
,首先描述的是“頗清古”的杜甫像。接著
,作者由杜工部祠而生感慨
,贊揚了嚴武在生活上接濟杜甫的深厚友誼,發(fā)出“患難之于友朋
,大矣哉”的感嘆
。同時,對杜甫“窮愁奔走
,猶能擇勝”的山水情懷
,深為嘆服。緬懷先賢
,景仰其寬闊胸懷的情感充盈在字里行間
。
文章結(jié)尾處,作者交代了游覽時間
、氣候狀況
,并把達官貴人故作清雅來此湊興與自己“偶然獨往”兩相對比,流露出對“冠蓋稠濁
,磬折渲溢”的鄙視和厭惡
,表達出游覽勝地貴在幽獨的情懷。鐘惺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是主張“獨抒性靈”的
,這篇游記正是他獨抒性靈的一次文學實踐
。
浣花溪記文言文翻譯及注釋《浣花溪記》是明代文學家鐘惺游覽成都浣花溪杜工部祠后寫的一篇游記。文章以簡潔清秀的筆調(diào)寫出了浣花溪所經(jīng)的自然風景
、名勝古跡
,之后又大發(fā)感想,對詩人杜甫在窮愁中猶能擇勝境而居的安詳胸懷表示贊賞
。此文融寫景
、記敘、抒情
、議論為一體
,多用比喻,寓意深遠
,體現(xiàn)了作者抒寫性靈
、幽深孤峭的文風。浣花溪記文言文翻譯及注釋是如何呢?本文是我整理的浣花溪記文言文翻譯及注釋資料
,僅供參考
。
浣花溪記文言文原文 浣花溪記
作者:鐘惺
出成都南門,左為萬里橋
。西折纖秀長曲
,所見如連環(huán)
、如玦、如帶
、如規(guī)
、如鉤,色如鑒
、如瑯玕
、如綠沉瓜,窈然深碧
、瀠回城下者
,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
,而后浣花有專名
,則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
、四里為青羊?qū)m
,溪時遠時近。竹柏蒼然
、隔岸陰森者
,盡溪,平望如薺
。水木清華
,神膚洞達。自宮以西
,流匯而橋者三
,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縣
,或所云“江從灌口來”是也
。
人家住溪左,則溪蔽不時見;稍斷則復見溪
。如是者數(shù)處
,縛柴編竹,頗有次第
。橋盡
,一亭樹道左,署曰“緣江路”
。過此則武侯祠
。祠前跨溪為板橋一,覆以水檻
,乃睹“浣花溪”題榜
。過橋,一小洲橫斜插水間如梭
,溪周之
,非橋不通。置亭其上
,題曰“百花潭水”
。由此亭還,度橋過梵安寺
,始為杜工部祠
。像頗清古,不必求肖
,想當爾爾
。石刻像一,附以本傳
,何仁仲別駕署華陽時所為也
。碑皆不堪讀。
鐘子曰:杜老二居
,浣花清遠
,東屯險奧,各不相襲
。嚴公不死
,浣溪可老,患難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門一段奇耳
。窮愁奔走
,猶能擇勝,胸中暇整
,可以應(yīng)世
,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貞子時也。
時萬歷辛亥十月十七日
。出城欲雨
,頃之霽。使客游者
,多由監(jiān)司郡邑招飲
,冠蓋稠濁,磬折喧溢
。迫暮趣歸
。是日清晨,偶然獨往。楚人鐘惺記
。
——選自天啟刊本《隱秀軒集》
〔明〕鐘惺
浣花溪記文言文翻譯 出成都城南門
,左邊是萬里橋。向西折行的細而美
、長而彎
,所見象套連的圈兒、象開口的玉環(huán)
、象帶子
、象圓規(guī)、象彎鉤
、水色象明鏡
、象碧玉、象濃綠色的瓜
,深幽幽的呈現(xiàn)一派青碧色
、在城下回旋著的,都是浣花溪水流聚的地方
。然而一定要到草堂一帶
,然后才有“浣花溪”這一專門名稱,這是因為杜甫的浣花故居在那兒的緣故
。
行走三
、四里就到了青羊?qū)m。溪流一會兒遠
,一會兒近
。青竹翠柏郁郁蔥蔥,顯得對岸濃蔭森森
,一直延伸到溪的盡頭
,遠遠望去象一片薺菜。水光樹色
,清幽而絢麗
,使人表里澄徹,神清氣爽
。從青羊?qū)m以西
,從三處地方溪流匯合在一起,上面建有橋
,彼此相隔都不到半里路
,轎夫說通向灌縣,或者這就是所謂“江從灌口來”的說法吧
。
溪東面住有人家
,這時溪身便被屋舍遮住
,不能常常看見;稍有空缺
,溪水重又展現(xiàn)在眼前
。象這樣的情形有好幾處。溪岸人家用樹枝
、竹條編扎成門戶和籬墻
,很是齊整
。走盡了橋
,路旁邊立著一座亭子,題寫著“緣江路”幾個字
。過了這里就到了武侯祠
。祠前有一座木板橋跨越溪身,橋上有臨水的欄桿覆圍著
,到此才看見題著“浣花溪”字樣的匾額
。過橋,是一片小小的陸地
,象梭子那樣橫斜著插在水中
,溪水四面環(huán)繞著它,沒有橋便無法通行
。小洲上面建造了一座亭子
,題字為“百花潭水”。從這座亭子折回原路
,走過橋經(jīng)過梵安寺
,這才到了杜工部祠。杜甫的像畫得十分清朗古樸
,不見得一定強求維妙維肖
,但想來杜甫應(yīng)當是這個模樣。還有一塊刻在碑石上的肖像
,附著杜甫的傳記
,是通判何仁仲在代理華陽縣令時所制作的。碑文都沒法讀了
。
鐘子說:杜甫的兩處居所
,在成都浣花溪的,環(huán)境幽遠
,在夔州東屯的
,地方險僻,兩者互不相同
。假如嚴武不死
,杜甫就可以在浣花溪畔安然度過晚年,患難時是太需要朋友了!然而是天意要派定這位老詩人添加出夔州的一段非凡表現(xiàn)罷了:在艱難潦倒中流離奔波,卻仍能選擇勝地處身;胸襟安閑從容
,可以應(yīng)付世事
,這同孔子變換服裝、客居在司城貞子家里避難時的情形是一樣的啊
。
其時為萬歷三十九年十月十七日
。出城時象是要下雨,不一會兒便云開天晴了
。朝廷使臣出來游玩的
,大多由按察使或州縣長官邀請參加飲宴,官場中人稠雜而渾濁
,象石磬那般彎曲著身子打躬作揖
,喧鬧聲充滿四方。將近黃昏時分連忙回家
。這天清晨
,我偶然獨自前往。楚人鐘惺作記
。
浣花溪記文言文注釋 (1)浣花溪:浣花溪又稱百花潭
,在成都西部,唐朝大詩人杜甫曾卜居于此
,并在溪畔建有草堂
。
(2)萬里橋:在今四川成都市南,舊名長星橋
。傳說三國時蜀國費祎(yī)出使吳國
,諸葛亮在這里替他餞行說:“萬里之行始于此?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币虼烁姆Q萬里橋
。
(3)玦(jué):似環(huán)而有缺口的玉佩。
(4)規(guī):畫圓形的工具
。這里指圓弧
。
(5)色如鑒、如瑯玕
、如綠沉瓜:顏色像鏡子
,像美麗的石頭,像綠沉瓜
。鑒
,鏡子。瑯玕
,美石
,詩人多以青瑯玕來比竹
。綠沈瓜,一種深綠色的瓜
,史載梁武帝西苑食綠沉瓜
。
(6)窈(yǎo)然:幽深的樣子。
(7)瀠(yíng)回:水流回旋的樣子
。
(8)委:江河下游
。
(9)草堂:杜甫寓居成都時,曾在浣花溪畔蓋了一所草堂
。
(10)少陵:指杜甫
,他在詩中自稱“少陵野老”。浣花居
,在浣花溪的住宅
,就是草堂。
(11)青羊?qū)m:道觀名
,在今四川成都市西南浣花溪附近。傳說是
老子與關(guān)
尹喜相約會見的地方
,明初蜀王朱椿重建
。
(12)蒼然:幽深碧綠的樣子。
(13)平望如薺:平望過去
,樹木像薺菜一樣
。平望,平視
。
(14)水木清華:水光樹色清幽美麗
。
(15)神膚洞達:指清新舒爽。
(16)流匯而橋者三:溪水所流經(jīng)的橋有三座
。
(17)舁(yú)夫:抬轎子的人
。舁,抬
。
(18)灌縣:今四川灌縣
。
(19)江從灌口來:這是杜甫《野望固過常少仙》中的詩句。江
,指錦江
。錦江發(fā)源于郫縣,流經(jīng)成都城南
,是岷江的支流
。岷江發(fā)源于岷山羊膊嶺,從灌縣東南流經(jīng)成都附近
,納錦江
。故上文說“通灌縣”
。灌口,灌縣古為灌口鎮(zhèn)
,西北有灌口山
。
(20)縛柴編竹:用柴竹做門墻。
(21)武侯祠:諸葛亮祠
,因其生前為武鄉(xiāng)侯
,故稱。
(22)水檻:臨水的欄桿
。
(23)梵安寺:在今成都市南
,本名浣花寺,宋改梵安寺
,因與杜甫草堂相近
,俗稱草堂寺。
(24)杜工部祠:宋人呂大防就杜甫草堂故址建祠
,因杜甫曾任工部員外郎
,稱杜工部祠。
(25)想當爾爾:謂想象中的杜甫大概是這個樣子
。爾爾
,如此。
(26)何仁仲:萬歷時為夔州通判
。別駕
,即通判。
(27)嚴公:指嚴武
。杜甫漂泊四川
,依鎮(zhèn)守成都的嚴武,在浣花溪構(gòu)筑草堂
,安居了幾年
。代宗永泰元年(765)四月,嚴武死
,杜甫離開成都
,準備出川。
(28)暇整:即“好整以暇”
,形容遇事從容不迫
。《左傳·成公十六年》:“日臣之使于楚也
,子重問晉國之勇
,臣對曰:‘好以眾整?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唬骸趾稳?’臣對曰:‘好以暇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29)萬歷辛亥:萬歷三十九年(1611)。
(30)頃之霽(jì):一會兒天晴了
。霽
,天放晴。
(31)使客:朝廷派的使臣
。
(32)監(jiān)司:監(jiān)察州郡的官
。
(33)磬折:彎腰敬禮的情狀。
(34)趣(cù):同“促”
,急速
。
(35)楚人:竟陵戰(zhàn)國時為楚地,因此鐘惺自稱楚人
。[1] [2-3]
浣花溪記創(chuàng)作背景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冬天
,杜甫由同谷(今甘肅成縣)流亡到成都,借住在浣花溪邊的草堂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