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綽《三月三日蘭亭詩序》原文,注釋,譯文,賞析孫綽:三月三日蘭亭詩序
孫綽
古人以水喻性,有旨哉斯談。非以停之則清,混之則濁邪?情因所習而遷移,物觸所遇而興感。故振轡于朝市,則充屈之心生;閑步于林野,則遼落之志興。仰瞻羲唐,邈已遠矣;近詠臺閣,顧深增懷。為復于暖昧之中,思縈拂之道,屢借山水,以化其郁結。永一日之足,當百年之溢。
以暮春之始,禊于南澗之濱。高嶺千尋,長湖萬頃,隆屈澄汪之勢,可為壯矣。乃席芳草,鏡清流,覽卉木,觀魚鳥,具物同榮,資生咸畼。于是和以醇醪,齊以達觀,決然兀矣,焉復覺鵬鷃之二物哉?耀靈縱轡,急景西邁,樂與時去,悲亦系之。往復推移,新故相換,今日之跡,明復陳矣。原詩人之致興,諒歌詠之有由。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上巳節(jié),孫綽與謝安、王羲之、許詢、支遁、孫統(tǒng)等四十一人在會稽(今浙江紹興市)蘭亭舉行了一次集會,這是按古人修禊習俗,在三月第一個巳日臨水洗濯,以去除不祥。他們曲水流觴,臨流賦詩,將這些詩作匯集起來,編為《蘭亭詩集》,孫綽和王羲之都曾為此集作序。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因其書法精妙,被后人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引出后代無數(shù)奇異的故事與傳說,真跡被唐太宗作為陪葬埋入昭陵,而他的文章卻不脛而走,歷來膾炙人口。孫綽的這篇《蘭亭詩序》則鮮為人知,還是靠了唐人的類書《藝文類聚》與《初學記》才得以保留下來。
此文與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結構上有類似之處,即全文分為兩個部份,一為寫景敘事,一為理論的闡發(fā),只是王序先描寫后議論,而孫作反是。文章開頭便提出山水可移人性情的主張。水因渟蓄和流動的不同,故清濁迥異;人因境遇遭際的不一,性情志趣也不盡一致。久處城市的人,爭名于朝,爭利于市,利欲薰心,憂愁遂生,解脫之法是借山水的自然情趣來陶冶性情,解除心中郁結。在這一大段的議論中,作者不僅指出了山水有移人性情,解人愁思的作用,而且還指出了山水可契于道的價值,“于曖昧之中,思縈拂之道”,寄情山水,可“永一日之足,當百年之溢”,就是山水給人的最高啟示。第二段又可分兩層意思,前半描寫周圍的景色和人們的動態(tài),而動態(tài)又完全是融化在自然景物之中的:“席芳草,鏡清流,覽卉木,觀魚鳥”,人們徜徉在大自然的懷抱中,于是心曠神怡,與自然冥契。 由此而產生出物我齊一的玄學思想,因而過渡到了最后的議論:在萬古如此的自然面前,人便顯得渺小了。一切人世的貧富窮達、生死悲樂都是無足輕重的。莊子《逍遙游》所說的大鵬與小鳥的小大之辯,在永恒的自然面前不再有任何區(qū)別。億萬年來,日既月徂,人命的修短、人生的苦樂都隨之而去,走向同樣的歸宿,因而孫綽提出了“齊以達觀”的人生哲學,他以為這就是蘭亭雅集給予人們的啟示,也是當時詩人們所歌詠的自然與人生的真諦。
孫綽是當時著名的玄學家,其思想顯然常有老莊哲學影響的烙印。如他對客觀事物取等量齊觀的態(tài)度,對人生的悲喜壽夭也一視同仁,都來源于莊子的齊物思想。這與王羲之《蘭亭集序》中的思想就很不一樣。王羲之雖與孫綽生活在同一個玄風獨盛的時代,然其用世之心終未泯滅,故他的《蘭亭集序》由眼前的美景和盛會聯(lián)想到的是情隨事遷,老之將至。人生的雅哲,良辰美景的難得令人悲從中來,故以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妾作。”如果說孫綽之文力求取達觀的態(tài)度,則王羲之之文不無悲觀的陰影。然而孫文所追求的是虛幻的玄理,王文則基于現(xiàn)實的人生之中,這不僅說明了他們兩人對人生對世界的看法不同,而且也由此可以窺見為何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歷來被人傳誦而孫興公此文較少讀者問津的原由吧。
《詩詞曲賦文·蘭亭詩》原文與賞析 《詩詞曲賦文·蘭亭詩》原文與賞析
王羲之
三春啟群品,寄暢在所因。
仰望碧天際,俯瞰淥水濱。
寥朗無厓觀,寓目理自陳。
大矣造化功,萬殊莫不均。
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
《蘭亭詩》作于晉穆帝永和九年(353)暮春三月初三上巳節(jié),是時王羲之與孫綽、謝安、支遁等41位名士在會稽郡山陰之蘭亭(蘭亭在今浙江省紹興縣西南20余里蘭渚山麓) 集會以為修禊之事,并為詩酒之會,與會諸人臨流賦詩,作品結為《蘭亭詩集》,王羲之為之寫下著名散文《蘭亭集序》?!短m亭詩集》今存21人所作37首詩。王羲之 《蘭亭詩》有二、四言、五言各一首。五言 《蘭亭詩》共五章,此選其中第二章。《詩紀》卷33、《詩話總龜后集》卷16皆僅錄 “仰望碧天際” 以下四韻為一首,前人詩選,如 《古詩源》亦選此四韻為一首。就全詩五章來看,第二章無疑是特色最為突出的一章,姑且選錄而為之說。
王羲之是位好道又好優(yōu)游山水的人物,《晉書 ·王羲之傳》 記載: “羲之好服食養(yǎng)性”,曾 “與道士許邁共修服食,采藥石,不遠千里,遍游東中諸群,窮諸名山,泛滄?!保€記載其家族與道教的不解之緣,“王氏世事張氏五斗米道”,王羲之當亦深受其影響。雖然《蘭亭集序》中曾感嘆人生短暫,言: “一死生為虛誕,齊鼓殤為妄作,” 批評老莊哲學的某些觀點,但在其詩中卻仍然主張順化逍遙,一派超然飄逸的情趣自然流露出來,恰如前人所言 “非學道有得,不能言也”。( 《古詩源》)
《蘭亭詩》此章開頭兩句,寫春天給萬物帶來生機,而給人們的心中也帶來喜春的幽情。當然這兩句也是承接第一章 “即順理自泰”“逍遙良辰會”而描寫聚會的時間物候及環(huán)境?!皢⑷浩贰币徽Z將“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蘭亭集序》語) 的春光中,萬物爭榮的情景表現(xiàn)出來,引發(fā) “寄暢” 的抒情。這兩句是較概括地寫春景與詩人內心的活動。“仰望碧天際,俯瞰淥水濱”兩句則具體寫聚會之時詩人瀏覽春景的情形,“仰” “俯” 二字,表現(xiàn)了視野開闊,啟人遐想。這兩句既承上展開對春景的描寫,又引發(fā)后面的抒懷談理。這里描寫春景雖筆墨簡淡,但一“碧”字一“淥”字,將天地之間的春色盡皆托出,著實令人心馳而神往,可見其筆法高妙。
接著,“寥朗無厓觀,寓目理自陳”兩句,從游目寰宇轉而談玄說理以抒懷抱。寥朗,寥廓開朗之意,仰視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萬景寓目,而自然的奧妙,玄妙的大道即在其中,“寓目理自陳”即表達了玄學家們常談的大道不言的哲理?!按笠釉旎?,萬殊莫不均” 兩句進一步直接抒懷,由衷地贊美大自然的創(chuàng)造,而世間萬類都享受著自然造化之功。“大矣”一感嘆語,將詩人贊美之意突出出來,扣合 “寄暢” 之意抒情。
最后,“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二句,進一步表露內心的妙趣。這兩句最富理趣,是詩中精彩之筆?!叭夯[”句所言,即詩中第四章 “雖無絲與竹,玄泉有清聲,雖無嘯與歌,詠言有余馨” 的意思,寫出在大自然中享受的視聽之娛。而 “適我無非新” 即寫出詩人在春光之中清新舒暢的美感,又表現(xiàn)了景與情會,物與意合,順乎自然之道,適乎逍遙之情,景之寓目而未嘗不清新的深奧哲理,并以此抒發(fā)內心暢快愜意的情感,扣合開頭,使結構完整。
這章詩語言簡潔明快,構思巧妙,詩歌緊扣 “三春” 及 “寄暢” 展開寫景抒懷,詩前寫景而后抒情,而景中亦含情,情由景生。詩雖有不少玄談成分,但并未令人感到枯燥無味,反而使詩增添了不少理趣,讀來清新適意,正如沈德潛所言: “不獨序佳,詩亦清超越俗” ( 《古詩源》),實為中肯之論。
蘭亭集序文言文1. 我想知道文言文《蘭亭序》的全文 所以游目騁懷,亦足以暢敘幽情。
群賢畢至,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快然自足,當其欣于所遇。夫人之相與,不知老之將至,靜躁不同,天朗氣清。
況修短隨化。雖取舍萬殊。
雖無絲竹管弦之盛,足以極視聽之娛,若合一契;或因寄所托,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雖世殊事異,少長咸集,未嘗不臨文嗟悼,俯仰一世,放浪形骸之外,錄其所述,仰觀宇宙之大,俯仰之間!每覽昔人興感之由!故列敘時人,猶不能不以之興懷。后之視今。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已為陳跡。此地有崇山峻嶺。
悲夫“永和九年,暮春之初,情隨事遷,亦將有感于斯文,終期于盡,齊彭殤為妄作,俯察品類之盛,列坐其次。古人云,不能喻之于懷,修禊事也?!?/p>
豈不痛哉,感慨系之矣。是日也:“死生亦大矣,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
后之覽者。及其所之既倦,信可樂也,暫得于己,晤言一室之內,或取諸懷抱,茂林修竹,惠風和暢,一觴一詠;又有清流激湍,歲在癸丑,亦猶今之視昔。
向之所欣。
2. 蘭亭集序古文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⑿,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
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必M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乎!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
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3. 《蘭亭集序》 原文 【原文】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
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p>
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寫作背景】 東晉穆帝(司馬聃)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當時名士孫綽、謝安和釋支遁等四十一人,為禊事活動,在蘭亭宴集。
與會的人士都有詩作,事后把這些詩篇匯編成集,《蘭亭集序》就是王羲之為這個詩集所寫的序言。序,文體名,是對書籍和文章舉其綱要、論其大旨的一種文字,相當于引言。
【作者簡介】 王羲之(公元321-379年):字逸少,東晉瑯邪臨沂(今山東臨沂縣)人,住在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曾任江州刺史、會稽內史、右軍將軍等職。
他書法精絕,為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書法家,有“書圣”之稱。 【蘭亭淺析】 《蘭亭集序》,又題為《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等。
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會聚蘭亭,賦詩飲酒。王羲之將諸人名爵及所賦詩作編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記述流觴曲水一事,并抒寫由此而引發(fā)的內心感慨。
這篇序文就是《蘭亭集序》。此序受石崇《金谷詩序》影響很大,其成就又遠在《金谷詩序》之上。
4. 《蘭亭集序》默寫文言文翻譯 《蘭亭集序》逐句翻譯講解 。
第一段: 原文: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 翻譯: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在)三月上旬(的某一天),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聚會,舉行祓禊活動。
講解:“永和九年”是用年號紀年法紀年,即:使用帝王確立的年號加上序數(shù)詞紀年;“癸丑”是用干支紀年法紀年,即使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進行依次組合(甲子-乙丑-丙寅-等)來紀年;這一年為東晉穆帝確立“永和”這一年號的第九年,也是“癸丑”年。兩種紀年方法一般單用,這里疊用有清晰紀年的作用,但更重要的要算是音韻上的作用。
“暮春”是用孟仲暮紀月法紀月,即:三月?!皶跁疥幹m亭”狀語后置。
“禊”為古代春秋兩季在水邊舉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蘭亭集序》還有個別稱叫“禊帖”。
鑒賞:一語道盡時地事也。 原文: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翻譯:有賢德的人都來(到這里),年輕的、年長的都(在這里)會集。 講解:“賢”“少”“長”為形容詞活用為名詞,意為“有賢德的人”“年輕的人”“年長的人”;“至”“集”后都省略了介賓短語“于此”,作狀語。
鑒賞:八字寫盡來人,更寫盡修禊之盛事。 原文: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翻譯:這里有高大險峻的山嶺,茂盛高密的樹林和竹叢;又有清澈激蕩的水流,(在亭的)左右輝映環(huán)繞。 講解:“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三個短語都使用了互文的修辭,翻譯時都需要調整。
“映”為動詞“輝映”,“帶”為致詞“環(huán)繞”,其后省略了介詞“于”。 鑒賞:二十字寫盡幽美環(huán)境。
原文: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翻譯:(把水)引來作為飄傳酒杯的環(huán)形渠水,(人們)在它旁邊排列而坐,雖然沒有管弦齊奏的盛況,(可是)飲一杯酒,賦一首詩,也足夠用來痛快地表達幽雅的情懷。
講解:“引”后省略了賓語“之”,代“清流激湍”;“以”為承接關系的連詞,不譯;“列坐”后省略了介詞“于”;“一觴”“一詠”為動詞性短語“飲一杯酒”“詠一首詩”;“以”為介詞“用來”。 鑒賞:三十字寫盡飲酒賦詩之盛況。
原文: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翻譯:這一天,天氣晴朗,空氣清新,微風和暖。
鑒賞:一張一弛,此為弛。 原文: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翻譯:抬頭觀望遼廓的宇宙,低頭品察繁盛的事物,所用來放眼四望、舒展胸懷的(景觀),(都)足夠用來讓人盡情享受視聽的歡樂,實在快樂?。?講解:“之”為定語后置的標志;“品類”為名詞“世間萬物”;“所以”為固定結構“所用來……的景觀”,“極”為動詞“盡情享受”。 鑒賞:此為“游”,有景物、有游蹤。
第二段: 原文: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翻譯:人們彼此相處,俯仰之間(就是)一生。
講解:“夫”為助詞,不譯。“之”主謂之間的結構助詞,不譯。
“俯仰”用兩個動作表示時間短暫。 鑒賞:所有的生命感悟實自一“夫”字始。
原文: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翻譯:有的人從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東西,在室內(跟朋友)面對面地交談;有的人通過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懷所寄托的事物,在形體之外,不受任何約束地放縱地生活。
講解:“諸”為合聲詞“之于”,“之”代所言內容,“于”與其賓語“懷抱”組成的介賓短語作狀語;“晤言”“放浪”后省略了介詞“于”,“于”與其賓語組成的賓語介賓短語作狀語;“因”為介詞“通過”,與其后面“寄所托”一起形成介賓短語作了狀語。 鑒賞:讀此句有“物喜”“己悲”之感。
魏時的彌衡,西晉時的劉伶等人為典型代表。此實為政治黑暗,殘害屢起時,文人生活的畸變。
原文:雖趨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翻譯:雖然(人們的人生)取舍千差萬別,好靜好動,也不相同,但是,當他們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時,暫時得意,快樂自足,竟不知道衰老即將到來;待到他對于自己所到達的地方感到厭倦,心情隨著當前的境況而變化,感慨就會隨之而來。
講解:“取”有兩解,一為“趣”,一為“取”,這里取“取”意。“欣于所遇”為典型的介賓短語作狀語的倒倒裝句,“所遇”為名詞性的所字短語。
鑒賞:此境而有此感,古今同也。 原文: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翻譯:以前感到歡快的事俯仰之間已經(jīng)變?yōu)殛愛E,仍然不能不因此產生感慨,何況人壽的長短隨著造化而定,最后終將以生命的結束為最終結局。 講解:“之”定語和中心語之間的結構助詞“的”,在句中譯為狀語,實因古今漢語習慣不同;“之”為代詞,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的情況;“修”為形容詞“長”;“期”為“以……為最終結局”;“盡”為“生命的結束”。
鑒賞:生命之痛感由此而出也! 原文:古人云:“死生亦大矣?!?翻譯:古人說。
5. 蘭亭集序的全部的文言文內容及翻譯和簡介 《蘭亭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集序》 、《臨河序》、《禊序》和《禊貼》行書法帖。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短m亭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fā)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
法帖相傳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是他中年時的得意之作。 原文 懷禪微刻《蘭亭集序》[1] 永和(1)九年,歲在癸(guǐ )丑,暮春(2)之初,會于會(kuài)稽(3)山陰之蘭亭,修禊(xì)(4)事也。
群賢(5)畢至(6),少長(zhǎng)(7)咸(8)集。此地有崇山峻嶺(9),茂林修竹(10),又有清流激湍(11),映帶左右(12),引以為流觴(shāng)曲水(13),列坐其次(14)。
雖無絲竹管弦之盛(15),一觴一詠(16),亦足以暢敘幽情(17)。 是日也(18),天朗氣清,惠風和暢(19)。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shèng)(20),所以(21)游目騁(chěng)(22)懷,足以極(23)視聽之娛,信(24)可樂也。 夫(fú)人之相與,俯仰一世(25)。
或取諸(26)懷抱,悟言(27)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28)。雖趣(qǔ)舍萬殊(29),靜躁(30)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31)自足,不知老之將至(32);及其所之既倦(33),情隨事遷(34),感慨系之(35)矣。
向(36)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37),猶不能不以之興懷(38),況修短隨化(39),終期(40)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41)?!必M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42),未嘗不臨文嗟悼(jiē dào)(43),不能喻(44)之于懷。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shāng)為妄作(45)。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fú)!故列敘時人(46),錄其所述(47),雖世殊事異(48),所以興懷,其致一也(49)。
后之覽者(50),亦將有感于斯文(51)。 注釋 1、永和:晉穆帝年號,345—356年,上巳節(jié),王羲之與謝安,孫綽,支遁等名士共四十一人在蘭亭集會,舉行禊禮,飲酒賦詩,事后將作品結為一集,由王羲之寫了這篇序總述其事。
2、暮春:陰歷三月。暮,晚。
3、會[kuài] 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蘇東南部一帶地方。山陰:今浙江紹興。
4、修禊(xì)事也:(為了做)禊禮這件事。古代習俗,于陰歷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為三月三日),人們群聚于水濱嬉戲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
實際上這是古人的一種游春活動。 5、群賢:諸多賢士能人。
指謝安等三十二位社會的名流。賢:形容詞做名詞。
6、畢至:全到。 7、少長:年少的年長的。
指不同年齡的社會名流。如王羲之的兒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謝安、王羲之是長。
少長:形容詞做名詞。 8、咸:都。
9、崇山峻嶺:高峻的山嶺。 10、修竹:高高的竹子。
11、激湍:流勢很急的水。 12、映帶左右:輝映點綴在亭子的周圍。
映帶,映襯、圍繞。 13、流觴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彎曲的水道中任其飄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飲酒。
這是古人一種勸酒取樂的方式。流:使動用法。
14、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
次,旁邊,水邊。 15、絲竹管弦之盛:演奏音樂的盛況。
盛,盛大。 16、一觴一詠:喝點酒,作點詩。
17、幽情:幽深內藏的感情。 18、是日也:這一天。
19、惠風:和風.和暢:緩和。 20、品類之盛:萬物的繁多。
品類,指自然界的萬物。 21、所以:用來。
22、騁:使…奔馳(使動用法) 23、極:窮盡。 24、信:實在。
25、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人與人相交往,很快便度過一生。夫,引起下文的助詞。
相與,相處、相交往。俯仰,一俯一仰之間,表示時間的短暫。
26、取諸:從……中取得。 27、悟言:坦誠交談。
《晉書·王羲之傳》、《全晉文》均作“悟言”(“悟”通“晤”),指心領神會的妙悟之言。亦通。
一說,對面交談。 28、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懷,不受約束,放縱無羈的生活。
因,依、隨著。寄,寄托。
所托,所愛好的事物。放浪,放縱、無拘束。
形骸,身體、形體。 29、趣舍萬殊:各有各的愛好。
趣,趨向,取向。舍,舍棄。
萬殊,千差萬別。 30、靜躁:安靜與躁動。
31、快然自足:感到高興和滿足。 32、不知老之將至:竟不知道衰老將要到來。
語出《論語·述而》:“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33、所之既倦:(對于)所喜愛或得到的事物已經(jīng)厭倦。
之,往、到達。 34、情隨事遷:感情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
35、感慨系之:感慨隨著產生。系,附著。
36、向:過去、以前。 37、陳跡:舊跡。
38、以之興懷: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觸。以,因。
之,指“向之所欣……以為陳跡”。興,發(fā)生、引起。
39、修短隨化:壽命長短聽憑造化?;匀?。
40、期:至,及。 41、死生亦大矣:死生畢竟是件大事啊。
語出《莊子·德充符》。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272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怎么形容桃花的作文,描寫桃花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