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國論
六國論
北宋·蘇轍
【題解】
蘇轍,字子由,晚年自號“潁濱遺老”
,他與父蘇洵、兄蘇軾號稱“三蘇”,并列名于唐宋八大家中,他的文章以策論文最為精彩,本文便是策論文中的代表作,原名《六國》,“論”是后世學者選文時添加上去的。本文提出并論證了六國滅亡“弊在賂秦“的精辟論點【原文】
嘗讀六國世家[54],竊怪天下之諸侯
,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fā)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滅亡,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注釋】
[54]六國:指齊、楚
、燕、韓、趙、魏。世家:西漢司馬遷所修《史記》體例的一種,主要用于記載諸侯的歷史。【譯文】
我曾經(jīng)讀過《史記》中的六國世家
,心中感到奇怪的是,當時的諸侯國憑著五倍于秦國的土地、十倍于秦國的兵力,全力以赴向西攻打崤山以西、方圓千里的秦國,最終竟不能免于滅亡。我常常對這個問題深入思考,認為一定會有一個能讓六國保全自己的策略。因此不得不責怪當時六國的謀士,他們對禍患考慮得太粗疏,對利害的見識太淺薄,而且不明白天下的形勢。【原文】
夫秦之所與諸侯爭天下者
,不在齊、楚、燕【注釋】
[55]郊:與下文“韓、魏之野”的“野”同義
,指國土。[56]塞:阻擋。沖:交通要道
。【譯文】
秦國同各諸侯爭奪天下的地方
,不在齊、楚、燕、趙等地,而在韓、魏的國土上;各諸侯同秦國爭奪天下的地方,同樣也不在齊、楚、燕、趙等地,而在韓【原文】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韓,商鞅用于秦而收魏
【注釋】
[57]委:放棄,下文中的“委”是對付的意思
[58]折:挫折、屈服
【譯文】
當初
【原文】
夫韓
【注釋】
[59]擯:排斥,棄絕
[60]疆場:國界
【譯文】
韓
【評析】
在這篇文章中
,作者先從天下地理形勢入手,詳細分析當時的形勢和六國先后被殲滅的歷史,圍繞“勢”而選材,評判六國諸侯眼目光短淺,胸無韜略,犯下貪圖小利、自相殘殺的錯誤,以致先后滅亡。在布局謀篇上
,作者從讀《六國》入手,提出中心論點:“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本文是在宋王朝面臨北方邊境和西夏威脅的形勢下寫的
,要求積極抗敵,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和現(xiàn)實意義。金圣嘆曾評價說:“看得透,寫得快。筆如駿馬下坂,云騰風卷而下……”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275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