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綜合瀏覽區(qū) >> 傳統(tǒng)資訊 >> 傳統(tǒng)文學

      《古文觀止·六國論》譯文與賞析

      大道家園 2023-07-16 02:59:30

      六國論

      六國論

      北宋·蘇轍

      【題解】

      蘇轍,字子由,晚年自號“潁濱遺老”

      ,他與父蘇洵、兄蘇軾號稱“三蘇”
      ,并列名于唐宋八大家中,他的文章以策論文最為精彩
      ,本文便是策論文中的代表作
      ,原名《六國》,“論”是后世學者選文時添加上去的
      。本文提出并論證了六國滅亡“弊在賂秦“的精辟論點
      ,告誡北宋統(tǒng)治者要吸取六國滅亡的教訓,以免重蹈覆轍

      【原文】

      嘗讀六國世家[54],竊怪天下之諸侯

      ,以五倍之地
      、十倍之眾,發(fā)憤西向
      ,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而不免于滅亡,常為之深思遠慮
      ,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
      。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
      ,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注釋】

      [54]六國:指齊、楚

      、燕
      、韓、趙
      、魏
      。世家:西漢司馬遷所修《史記》體例的一種,主要用于記載諸侯的歷史

      【譯文】

      我曾經(jīng)讀過《史記》中的六國世家

      ,心中感到奇怪的是
      ,當時的諸侯國憑著五倍于秦國的土地、十倍于秦國的兵力
      ,全力以赴向西攻打崤山以西
      、方圓千里的秦國,最終竟不能免于滅亡
      。我常常對這個問題深入思考
      ,認為一定會有一個能讓六國保全自己的策略。因此不得不責怪當時六國的謀士
      ,他們對禍患考慮得太粗疏
      ,對利害的見識太淺薄,而且不明白天下的形勢

      【原文】

      夫秦之所與諸侯爭天下者

      ,不在齊、楚
      、燕
      、趙也,而在韓
      、魏之郊[55]
      ;諸侯之所與秦爭天下者,不在齊
      、楚
      、燕、趙也
      ,而在韓
      、魏之野。秦之有韓
      、魏
      ,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韓
      、魏塞秦之沖而蔽山東之諸侯[56]
      ,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
      、魏也

      【注釋】

      [55]郊:與下文“韓、魏之野”的“野”同義

      ,指國土

      [56]塞:阻擋。沖:交通要道

      【譯文】

      秦國同各諸侯爭奪天下的地方

      ,不在齊
      、楚、燕
      、趙等地
      ,而在韓、魏的國土上
      ;各諸侯同秦國爭奪天下的地方
      ,同樣也不在齊、楚
      、燕
      、趙等地,而在韓
      、魏的國土上
      。對秦國來說,韓
      、魏的存在就好像一個人有了心腹大患
      。韓、魏兩國在地理位置上阻塞著秦國的交通要道
      ,同時還掩蔽著崤山以東的各諸侯國
      ,所以天下各國最重要的地方,都比不上韓
      、魏兩國

      【原文】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韓,商鞅用于秦而收魏

      ,昭王未得韓、魏之心
      ,而出兵以攻齊之剛
      、壽,而范雎以為憂
      ,然則秦之所忌者可以見矣
      。秦之用兵于燕、趙
      ,秦之危事也
      。越韓過魏而攻人之國都,燕
      、趙拒之于前
      ,而韓、魏乘之于后
      ,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
      、趙,未嘗有韓
      、魏之憂
      ,則韓、魏之附秦故也
      。夫韓
      、魏,諸侯之障
      ,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間
      ,此豈知天下之勢耶?委區(qū)區(qū)之韓
      、魏
      ,以當強虎狼之秦[57],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58]
      ?韓
      、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東諸侯
      ,而使天下遍受其禍

      【注釋】

      [57]委:放棄,下文中的“委”是對付的意思

      。區(qū)區(qū):形容很小

      [58]折:挫折、屈服

      【譯文】

      當初

      ,范雎在秦國受到重用時,曾經(jīng)主張收服韓國
      ;商鞅在秦國受到重用時
      ,曾經(jīng)主張收服魏國。秦昭王沒有得到韓
      、魏的歸附
      ,就出兵攻打齊國的剛、壽地帶
      ,范雎認為這是值得擔憂的
      ,這樣秦國最顧忌的是什么就顯而易見了。秦國對燕
      、趙用兵
      ,這對秦國來說是一件危險的事情。因為要穿越韓
      、魏的領(lǐng)土而去進攻別國的國都
      ,燕
      、趙將會在前面抵抗,而韓
      、魏又會從背后趁機進攻
      ,這是一條危險的道路。然而秦國攻打燕
      、趙兩國時卻未曾顧慮韓
      、魏從背后襲擊,這是由于韓
      、魏已經(jīng)歸附了秦國
      。韓、魏兩國是各諸侯國的屏障
      ,卻讓秦國人能夠往來其間
      ,這難道是明白天下的形勢嗎?放棄小小的韓
      、魏兩國
      ,卻去抵擋如虎狼一般強大的秦國,韓
      、魏兩國怎能不屈服而歸附于秦國呢
      ?韓、魏屈服而歸附秦國
      ,從此以后秦國人就能夠在東方各諸侯國暢行無阻地用兵
      ,而且讓整個天下都遭受戰(zhàn)亂。

      【原文】

      夫韓

      、魏不能獨當秦
      ,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59]
      。秦人不敢逾韓
      、魏以窺齊、楚
      、燕、趙之國
      ,而齊
      、楚、燕
      、趙之國因得以自完于其間矣
      。以四無事之國,佐當寇之韓
      、魏
      ,使韓
      、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
      。以二國委秦
      ,而四國休息于內(nèi),以陰助其急
      ,若此可以應(yīng)夫無窮
      。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出此
      ,而乃貪疆場尺寸之利[60]
      ,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
      ,秦兵未出
      ,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國
      ,可不悲哉

      【注釋】

      [59]擯:排斥,棄絕

      [60]疆場:國界

      。尺寸:形容數(shù)量很少。

      【譯文】

      、魏兩國無法獨自抵擋秦國
      ,可是天下的諸侯卻要憑借它來作為他們西方的屏障,所以不如以優(yōu)厚的條件親近韓
      、魏兩國
      ,從而抗拒秦國。秦國人不敢跨越韓
      、魏來窺探齊
      、楚、燕
      、趙等國
      ,那么,齊
      、楚
      、燕、趙等國就能依靠這種局面來保全自己了
      。以四個沒有戰(zhàn)爭的國家
      ,幫助面對強敵的韓、魏兩國,使韓
      、魏沒有東邊各國的憂慮
      ,而替天下的諸侯挺身而出,抵抗秦國
      。用韓
      、魏兩國來對付奏國,另外四國在后方休養(yǎng)生息
      ,并且暗中幫助韓
      、魏解除患難,這樣就可以應(yīng)付一切情況
      ,那秦國還能有什么作為呢
      ?六國諸侯如果不這樣考慮,卻只貪圖邊境上的點點利益
      ,背棄
      、毀壞契約,以致自相殘殺
      。秦國還沒有出兵
      ,而天下的諸侯就已經(jīng)讓自己陷入困境了,最終讓秦國有了可乘之機
      ,來攻取他們的國家
      ,這難道不令人悲嘆嗎!

      【評析】

      在這篇文章中

      ,作者先從天下地理形勢入手
      ,詳細分析當時的形勢和六國先后被殲滅的歷史,圍繞“勢”而選材
      ,評判六國諸侯眼目光短淺
      ,胸無韜略,犯下貪圖小利
      、自相殘殺的錯誤
      ,以致先后滅亡。

      在布局謀篇上

      ,作者從讀《六國》入手
      ,提出中心論點:“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又分別從韓
      、魏和其他四國兩方面論述,進行正反論證
      。緊接著,他論述了韓、魏在抗秦圖存中的重要地位
      ,論定了戰(zhàn)國時天下最重要的戰(zhàn)略之地
      ,這兩國是秦國的咽喉,山東諸國的屏障
      。最后
      ,他指出諸侯國要自立久安,就必須知“天下之勢”

      本文是在宋王朝面臨北方邊境和西夏威脅的形勢下寫的

      ,要求積極抗敵,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和現(xiàn)實意義
      。金圣嘆曾評價說:“看得透
      ,寫得快。筆如駿馬下坂
      ,云騰風卷而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275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元)宋褧《菩薩蠻·兩歧流水清如酒》原文賞析
      (元)宋褧菩薩蠻衛(wèi)州道中
      。至元四年一月,與八兒思不花御史同行
      ,按行河南四道兩歧流水清如酒
      ,草根風蹙冰皮皺。雪凈太行青
      ,聯(lián)鑣看畫屏
      。按行多雅意,解起澄清志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厥孜逶铺欤瑬|華塵似煙
      什么是呵成的修辭手法與語句例子
      什么是呵成的修辭手法與語句例子[定義]在行文中有意不用標點,造成一種急速的語流
      ,來表現(xiàn)一種快節(jié)奏的思想
      、行為、社會場景
      ,或者用這種無標點的句式來表現(xiàn)人物的非理性
      《秦韜玉·貧女》題解與鑒賞
      貧女秦韜玉蓬門未識綺羅香[1]
      ,擬托良媒益自傷[2]
      。誰愛風流高格調(diào)[3],共憐時世儉梳妝[4]
      。敢將十指夸針巧
      ,不把雙眉斗畫長[5]?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嗪弈昴陦航鹁€[6]
      桃花運發(fā)朋友圈的句子,桃花很多的句子(賞桃花發(fā)朋友圈的句子有哪些
      ?)
      桃花凋謝了
      ,枝頭殘留著幾片花瓣,仍像點點跳動的火苗
      。以下是由應(yīng)屆畢業(yè)生簡歷網(wǎng)小編J.L為您整理推薦的關(guān)于桃花的優(yōu)美句子
      ,歡迎參考閱讀
      賈島《尋隱者不遇》表達什么 《尋隱者不遇》原文及賞析
      賈島(779—843),字閬仙
      。范陽(今屬北京房山區(qū))人
      。中唐著名的苦吟詩人。 ◆尋隱者不遇 ◆ 賈島 松下問童子
      ,言師采藥去
      。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 賞析 這首小詩寫得既簡省干凈
      施蟄存:烏賊魚的戀
      作者:江錫銓 春天到了,烏賊魚也有戀愛
      。在海藻的草坪上
      ,在珊瑚的森林中,烏賊魚作獵艷的散步
      。烏賊魚以十只手
      ,——熱情的手,顫抖地摸索著戀愛
      ,在溫暖的海水的空氣里
      。但這是徒然的,雖有十只手也無濟于事
      唐詩的氣勢豪爽的清剛勁健之美
      唐詩的氣勢豪爽的清剛勁健之美與王維
      、孟浩然等山水詩人同時出現(xiàn)于盛唐詩壇的,有一群具有北方陽剛氣質(zhì)的豪俠型才士
      。他們較熱衷于人世間的功名富貴
      ,動輒以公侯卿相自許,非常自信和自負
      找?guī)灼鑼懱一ǖ淖魑?描寫桃花的作文
      1、春天來了
      ,桃花開了
      。我和媽媽到老家去做清明,一路蹦蹦跳跳
      , 來到向往已久的桃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