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征知
心有征知
。征知則緣耳而知聲可也,緣目而知形可也【鑒賞】 心
,這片方寸之地,自古以來就被人們當成“神之舍”。在中國傳統(tǒng)哲學觀念中,心可以認識事物,可以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是人的思維器官。其實明代李時珍就已經(jīng)提出了“腦為元神之府”的觀點,但是人們還是習慣于把心和思維、意識、精神、情感聯(lián)系起來。荀子認為
,“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無所受令”(《解蔽》)。“心也者,道之工宰也。”(《正名》)在他看來,心不僅控制著人的形體和神明,而且還是大道的主宰,是天君,他將心的地位提高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荀子也非常重視心的驗證認識作用,正是因為心可以驗證認識,才能調(diào)動耳目鼻口等各種感官與外界事物接觸,比如依靠耳朵就可以辨別各種聲音,依靠眼睛就可以辨別各種形狀,如果沒有心的征知作用,“中心不定,則外物不清”(《解蔽》),感覺器官就會產(chǎn)生錯誤的感覺,就像“冥冥而行者,見寢石以為伏虎也荀子在強調(diào)心的主導作用的同時,也沒有輕視感官的作用
后人在解讀荀子這句話的時候
,往往是從認識論的角度來談論,認為荀子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jīng)涉及了感覺與思維、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等認識論的概念,是難能可貴的。其實這句話的提出是有其特殊的現(xiàn)實背景的。戰(zhàn)國時代,社會轉(zhuǎn)型,深刻的社會變革產(chǎn)生了很多新的現(xiàn)象和事物,一時沒有名稱與之相對應,于是出現(xiàn)了以惠施、公孫龍為代表的專門研究名實問題的名家學派,他們熱衷于辯論,擅長邏輯分析,積極地為各種事物“正名”,孔子也曾說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如果事物沒有固定的名稱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277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上一篇:
《先秦散文·墨子·公輸》原文鑒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