諫院題名記
諫院題名記
北宋·司馬光
【題解】
司馬光,字君實,北宋杰出的史學家、文學家,世稱涑水先生。他主持編撰了一部大型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并留有《司馬文正公集》。這篇文章是司馬光在諫院任職時寫的。“諫院”是當時主管諫諍的機關,“題名”是指把諫官的名字刻在石頭上。司馬光想通過將諫官姓名刻在石頭上一事對諫官提出告誡。
【原文】
古者諫無官,自公卿大夫,至于工商,無不得諫者。漢興以來,始置官[59]。
【注釋】
[59]置官:設諫官一職,名諫大夫。
【譯文】
在古代并沒有專門設立規(guī)勸君王的官職,從公卿大夫到市井百姓,沒有不能向君王進諫的。直到漢朝興盛后,才開始設立諫官的稱號。
【原文】
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眾,得失利病,萃于一官使言之[60],其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常志其大,舍其細;先其急,后其緩;專利國家而不為身謀。彼汲汲于名者[61],猶汲汲于利也,其間相去何遠哉?
【注釋】
[60]萃:集中,聚集。
[61]汲汲:形容心情急切。
【譯文】
朝廷把國家的政務,天下的百姓,國家政教的得與失、利與弊,都集中在諫官身上,并讓他準確地說出一切。諫官擔負的責任太重了啊。做諫官的人,要把國家的大計方針牢記不忘,瑣碎的事情可以舍棄;把情況緊急的事放在前面,把不緊急的放在后面;專心為國家謀取利益,而不要將自己的利益放在國家之前。那些熱衷于名聲的人,如同追求私利的人一樣,他們和諫官之間的距離是多么遠?。?/p>
【原文】
天禧初,真宗詔置諫官六員,責其職事。慶歷中,錢君始書其名于版[62],光恐久而漫滅[63]。嘉祐八年,刻著于石。后之人將歷指其名而議之曰:“某也忠,某也詐,某也直,某也曲。”嗚呼!可不懼哉!
【注釋】
[62]版:名籍。
[63]漫滅:腐蝕消失。
【譯文】
天禧初年,真宗下詔設立六名諫官,讓他們主管不同的事項。慶歷年間,錢君開始把諫官們的名字書寫在木板上,我擔心時間一長木板上的名字會磨滅掉。在嘉祐八年,又把諫官們的名字刻在石頭上。后人就可以指著各個名字加以評論道:“這個人是忠臣,這個人是奸臣,這個人耿介,這個人偏邪?!卑ΓG官們能不引以為鑒嗎!
【評析】
文章開篇先以古論今,在古今對比中指出諫官責任重大。接下來,作者先從“志其大,舍其細;先其急,后其緩”等方面詳細論述如何謹慎對待諫官的職責,也就是說諫官對待問題應該抓大放小,先急后緩。之后,作者再從“專利國家而不為身謀”這個方面進一步闡述。諫官在行使職責時要把國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不能以自己的利益為重。在這里,作者談論的不僅僅是諫官職責,也是在描述一種理想的人格。
作者在極短的篇幅內闡述了諫官的發(fā)展歷史、職責,以及自己對諫官的態(tài)度和要求。體現(xiàn)了作者敢于直諫,不阿諛奉承,舉忠斥奸,不為身謀的精神。
文章雖僅有一百余字,卻議論風生、感情充沛、跌宕變化、文意豐厚。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281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