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學《三十二 酒流滿路》譯文與賞析三十二 酒流滿路
三十二 酒流滿路
王文正公母弟,傲不可訓。一日過冬至,祠家廟列百壺于堂前,弟皆擊破之,家人懼駭。文正忽自外入,見酒流,又滿路,不可行,俱無一言,但攝衣步入堂。其后弟忽感悟,復為善。終亦不言。
【譯文】
王安石的舅舅,性格桀驁不馴,難以教導。一年過冬至,王家人在自家祠堂前擺了上百壺酒來祭祀祖先,王安石的舅舅卻將這些酒壺全部打碎,因而家人都十分害怕。突然王安石從外面進來,見酒流得滿地都是,路都沒法走了,但是他沒說一句話,只是提起衣服走進了堂屋。后來,他舅舅忽然醒悟過來,變好了。王安石也始終不再談起擊壺的事。
【評析】
王安石的舅舅真是一個令人討厭的人,竟然將用來祭祀祖先的上百壺酒都打碎,的確讓人氣憤。面對這種頑劣之徒,王安石真應該好好教訓教訓他,但王安石卻沒有沖他舅舅大發(fā)雷霆,而是讓他舅舅自己去悔悟,最終收到了滿意的效果。
社會的正常運行需要確立一定的規(guī)則和契約,這主要表現(xiàn)為通行的道德和法律約束。在這些心理契約的控制下,人們才能講求信譽、正義,維持正常的社會運行。很顯然,一個作惡多端、不行仁義的人是為人痛恨的,會失去別人基本的理解和信任。因此,我們要注意維護自己的信譽,不做一個頑劣囂張的人。
典例闡幽 克制是一種美德
有一個婦人對布道家畢利桑戴說:“我雖然脾氣不好,常常發(fā)火,但是我生氣永遠不會超過一分鐘?!?/p>
畢利桑戴說:“手槍開火也是需要一秒鐘而已,但你知道手槍的殺傷力有多大!人生氣時,最大的傷害,就是從你口中發(fā)出的。所以雅各才說,若有人在言語上不犯罪,他就是一個完全的人了?!?/p>
在美國阿拉斯加,有一個年輕人的妻子因難產(chǎn)而去世了,他忙于生活,沒有多少時間來照顧孩子,就訓練了一只狗。那只狗聰明聽話,懂得照顧小孩,會咬著奶瓶給孩子喂奶,還會耐心地看護著小孩爬來爬去,但不讓他爬出門口。
有一天,主人出門去了,留下狗和孩子在家里。因為突降大雪,他在別的地方無法即時趕回家,第二天才回來。聽到主人的聲音,狗就跑出來迎接他,他看見狗的嘴里有血,心中不由一驚。沖進家門一看,到處都是血,床上也是血,孩子不見了。而那只狗還搖頭擺尾地向他撒嬌。
他以為是這只狗狂性大發(fā),把孩子吃掉了,大怒之下,抓起墻邊的斧頭砍在狗的腦袋上,當場把狗殺死了。這時候,他忽然聽到孩子咿咿呀呀的聲音,接著就看到孩子從床底下爬了出來。他抱起孩子,發(fā)現(xiàn)孩子雖然身上有血,但是并沒有受傷。他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再仔細看看被殺死的狗,狗的一條腿上缺了塊肉。他在房后發(fā)現(xiàn)了一條被咬死的狼。原來,在他不在家的時候,狼跑進來想吃掉小孩,是狗和狼殊死搏斗救了小主人。
這時,恍然大悟的主人才感到后悔莫及,面對無辜慘死的狗懺悔不已。
如果他能多忍一分鐘,不被怒火蒙蔽住眼睛,那就不會發(fā)生這樣的誤會了。
誤會常常是我們在日常生活里和別人發(fā)生糾紛的一個主要原因,而誤會的事,往往是在不了解、缺乏理智,缺少耐心,不能體諒對方、自己感情極為沖動的情況下發(fā)生。誤會一起,就會只想著對方千錯萬錯,使得誤會越陷越深,直到不可收拾。
忍學《諂之忍第三十二》譯文與賞析 諂之忍第三十二
諂之忍第三十二
上交不諂,知幾其神。巧言令色,見謂不仁。
孫弘曲學,長孺面折,蕭誠軟美,九齡謝絕。
郭霸嘗元忠之便液,之問奉五郎之溺器。朝夕挽公主車之履溫,都堂拂宰相須之丁渭。書之簡冊,千古有愧。噫,可不忍歟!
【譯文】
《易·系辭》中說:“與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交往不阿諛奉承,與比自己地位低的人交往也不盛氣凌人。”這樣的人就領會了與人交往的關鍵?!墩撜Z》曾說:“那些會說漂亮話善于裝扮自己的人,實際是放縱本能,喪失仁德的人?!?/p>
西漢轅固教導公孫弘,要用正直的道理來說話,不學歪門邪道來欺世盜名。西漢汲黯,字長孺,性情倨傲,很少講情面,當面指責漢武帝的過失。唐代張九齡剛正不阿,因蕭誠柔美善言,不再和蕭誠交往。轅固的正學、汲黯和張九齡的正直,成為后世的榜樣,真令那些諂媚者汗顏。
唐代郭弘霸探視生病的御史中丞魏元忠,用手指蘸魏的小便來放在口里嘗,以判斷病勢輕重,但魏元忠相當厭惡他的諂媚;唐代宋之問極力巴結武則天的寵臣張易之,甚至在張易之大小便時,宋之問都給他端便器,但在張易之失勢時遭貶謫。唐代趙履溫脫下朝服當繩子,用脖子為安樂公主拉牛車,以此來討好公主;宋代的丁渭在都堂上為宰相寇準擦拭胡須上的湯漬。以上幾個人的諂媚之舉,都被載入史冊,遭受后世的恥笑和唾棄。唉!諂媚之人遭世人唾棄,怎能不忍住自己的諂媚之心而以此為戒呢!
【評析】
這個世界上阿諛小人確實有,他們見風轉舵,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很有一套讓人聽了以后感覺良好的本事。而大多數(shù)的人也是喜歡聽贊美自己的話。殊不知,正是這些頌詞贊歌,讓人麻痹,陶醉其中,而不再奮進,尤其耐不得不同之聲,聽不得不同的意見,久而久之,則會意志渙散,聽不進忠言。阿諛之聲害人不淺,一定要引起自己的高度重視啊。
典例闡幽 投其所好,阿諛奉承
公元3世紀中葉前后,河南溫縣司馬氏號稱大族。從司馬懿起,至其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專斷曹魏國政。司馬昭死后,其子司馬炎承襲王位,終于完全控制了魏國朝政。咸熙二年,司馬炎以接受禪位的形式,和平篡奪了魏國政權,正式稱帝。司馬炎改朝換代后將國號改為晉,建都洛陽,開始了西晉王朝在中國歷史上半個多世紀的統(tǒng)治。
司馬炎在位二十六年,死后謚號武帝,史稱晉武帝。他登基踐位之際,少不了要按照禮制行皇帝登位的典禮,其中一項就是在群臣拱圍之下“探策卜世”。
舉行儀式的這一天,司馬炎和君臣上下都是一副虔誠的樣子,在莊嚴、低沉的樂聲中開始探策典禮。司馬炎一心想著探取一個吉祥的竹簽,揖拜天地,祭奠山岳,煩瑣的儀式行完之后,司馬炎將手伸入方壺探策而出。他急忙低頭一看,策上一個“一”字躍入他的眼簾。如果把這個“一”字看做王業(yè)傳世之數(shù),那么司馬家族的天下就是一世而盡。司馬炎雙眼瞪著這不吉祥的“一”字,心中老大不快,慍怒之色頓時布滿龍顏。群臣一見卜出如此結果,都驚得呆若木雞,不知講什么是好。
黃鐘、大呂之聲余音宛在,繚繞著棟梁不去,大殿內(nèi)靜得讓人難以忍受,這隆重的探策大儀真不好收場。這時,只見吏部郎中裴楷從班中站出,面對司馬炎朗聲奏道:“臣下聽說,天能得一則天清,地能得一則地寧,侯王能得一則天下為正?!迸峥@一番話,是依據(jù)漢魏之際王弼的《老子注》第三十九章說的,原文是:“往昔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五行得一以豐盈,天地間萬物得一則能生,侯王得一則天下為王。”老莊學說在魏晉之際頗有影響,因此裴楷這番話有很大的權威性。
裴楷奏對中所說“侯王得一則天下為正”,把司馬炎認為不祥之兆的“一”改成大吉之兆的“一”。所謂“正”即是不邪,不邪則不傾,天下能正而不邪,就是天下穩(wěn)固,這就意味著司馬氏的江山可以傳于萬世而不傾。這在邏輯上是移花接木,也是裴楷聰明過人之處。經(jīng)過他這一解釋,司馬炎慍怒的臉上漸漸露出喜悅。
“探策卜世”是一種近乎巫術的政治游戲,預卜所得的結論也必定是荒誕無稽的。司馬炎探策得“一”,經(jīng)過機智的裴楷一番巧妙釋對,雖然暫時轉憂為喜,但終未能使司馬氏的江山傳之萬世。從晉武帝司馬炎到晉愍帝司馬業(yè),西晉歷五十二年,四世而亡,然裴楷巧對的敏智佳話卻傳至于今。
忍學《酒之忍第四》譯文與賞析 酒之忍第四
酒之忍第四
禹惡旨酒,儀狄見疏。周誥剛制,群飲必誅。
窟室夜飲,殺鄭大夫。勿夸鯨吸,甘為酒徒。
布爛覆瓿,箴規(guī)凜然;糟肉堪久,狂夫之言。
司馬受陽谷之愛,適以為害;灌夫罵田蚡之坐,自貽其禍。噫,可不忍歟!
【譯文】
《史記·禹本記》載:禹喝了儀狄做的酒,認為很甜,說:“后世必有因酒亡國的人?!庇谑蔷褪柽h了善于釀酒的儀狄,并戒美酒?!渡袝ぞ普a》載:周成王告誡康叔說:“你要嚴格控制飲酒,如果有人向你告發(fā)集體飲酒,你不要讓他們逃脫,應全部捕到都城中,我要全部問斬?!?/p>
《左傳》載:襄公三十年,鄭國伯嗜酒如命,在地窖里日夜飲酒,后來被駟氏打死。唐朝李適之,在玄宗時任左相,喝酒就像鯨吞吸百川水一樣。所以,人不要自夸有鯨魚吞水的海量而甘當酒鬼,以免惹禍或誤事。
晉朝王導以蓋酒壇的布時間長了會腐爛來勸說迷戀美酒的孔群戒酒,這是箴言;孔群卻以酒糟腌的肉保存時間會更長久來拒絕王導的勸說,這是狂夫之言。
《左傳》載:成公十六年,楚恭王和晉厲公在鄢陵打仗,楚司馬子反因喝了傭人谷陽好心敬獻的美酒而醉臥不起,貽誤軍情,招致斬首。西漢的灌夫因飲酒過量,在丞相田蚡的婚禮上醉酒大罵田蚡,結果招致殺身之禍,連營救他的竇嬰也一同被殺害。唉!酒能誤事招禍,害身殺身,面對酒的誘惑,能不忍耐嗎?
【評析】
禹喝了儀狄做的酒后,便懂得飲酒可以亡國的道理。所以提倡飲酒應適度?,F(xiàn)實生活中,酒桌上不貪杯的人是少見的。喝酒不貪杯,是一種修養(yǎng),也是一種美德,跟別人一起喝酒的時候,即使喝到興頭上也仍然能做到飲酒適度,這往往需要一個人具備極大的忍耐力,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的。當然,為了你的生活和事業(yè),你需要鍛煉自己具備這種忍耐力。
典例闡幽 學會克制自己
陳敬仲,是春秋時期陳國國君陳厲公的兒子。當時統(tǒng)治秩序和社會倫理道德異常混亂。在爭權奪利的斗爭中陳宣公的太子被殺,而陳敬仲跟陳宣公的太子關系很好,是他的同黨,因此,為了逃避不測之禍,陳敬仲帶著家人逃到了齊國。
齊桓公早就聽說陳敬仲德才兼?zhèn)?,在陳國很有聲望,心中很想與他會面,只是苦于沒有機會。陳敬仲剛到齊國,齊桓公便迫不及待地接見了他。一席交談,齊桓公頓生相見恨晚的感覺,他立即決定讓陳敬仲做卿。
卿在當時是一種高官,一般是不輕易讓別國的人做的,能做齊國的卿,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美事。陳敬仲恭敬地向齊桓公施了一禮,辭謝道:
“我在陳國被逼得無棲身之所,只好逃到貴國來寄居。如果承蒙您的恩典,讓我有幸能在您的寬厚的政教下生活,就心滿意足了。我本是個不明事理、沒有什么才能的人,您不責怪我,我已感恩不盡,哪敢貪圖富貴,巴望做卿那樣的高官呢?況且,讓我這樣一個客居貴國的無能的人做官,一定會招致人們對您的非議,我又怎能給您添麻煩呢?這件事萬萬不可?!?/p>
齊桓公見他再三推辭,情真意切,也就沒有再難為他,而是讓他做了“工正”,管理各種工匠。陳敬仲做了“工正”后,表現(xiàn)很出色,齊桓公對他的才能更加賞識。
有一天,陳敬仲請齊桓公到家中喝酒。齊桓公興沖沖地帶著隨從人員來到陳敬仲家中,酒席已擺好在庭院中了。
這天,風和日麗,加上庭院中景色雅致,布置得體,桓公一見,早將那些煩人的政務拋到了腦后,忍不住開懷暢飲。
席間,桓公與陳敬仲一起評古論今,臧否人物,越說越投機。說到高興處,情不自禁地相視哈哈大笑;談到氣憤處,不免要摩拳擦掌、扼腕長嘆。
俗話說“酒逢知己千杯少”,桓公的酒量本就不小,加上遇上陳敬仲這樣一個知己,更是海量了。左一杯,右一杯,一直喝到太陽落山,桓公已有幾分醉意。但他仍覺得沒有盡興,吩咐左右:
“趕快點上燈火,我要與陳大夫再喝幾杯。”
陳敬仲趕緊站起來,恭恭敬敬地說:
“不能再喝了!我只想白天請您喝酒,晚上就不敢奉陪了!”
桓公感到有點失望,臉上露出不高興的神情,說:
“我與你正喝到興頭上,你怎么能掃我的興呢?”
陳敬仲誠惶誠恐地解釋道:
“酒宴是一種禮儀性的活動,只能適可而止,不能過度。如果您因為跟我喝酒而沒把握住分寸,遭到別人的指責,我怎能逃脫罪責呢?所以,請您原諒,我實在不能執(zhí)行您的命令?!?/p>
桓公一想也有道理,便不再堅持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315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描寫春天的植物桃花作文,寫桃花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