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瑞明
《十六國春秋》是一部傳記體的晉代北方十六國史。作者崔鴻,字彥鸞,東清河歈(今山東平原)人。其曾祖崔曠,隨鮮卑族南燕的開國之君慕容德南渡河居青州,后轉隨南朝宋文帝(劉義隆),任樂陵太守。崔鴻的祖父名靈延,在宋孝武帝(劉駿)統(tǒng)治下,當龍驤將軍、長廣太守。崔鴻的父親崔敬友,曾任北魏的梁郡太守。崔鴻生長在世代為官的仕宦之家,年輕時得以專心讀書,知識廣博,成為北魏的史學家。他在北魏任中散大夫,后遷黃門侍郎,加散騎常侍、齊州大中正,歷事孝文帝(元宏)、宣武帝(元恪)、孝明帝(元翊),頗受器重,曾委以議定律令,修撰國書。
崔鴻早有志于修史。西晉以后,中國北方先后建立一些政權,史稱“五胡十六國”,五胡,指匈奴、鮮卑、羯、氐、羌,此外,尚有賨族(即巴氐)與漢族,實際上建立了二十三個國家。他們各有國書,內容殘缺,體例不全,繁簡失當,錯誤百出,不象前代有一部統(tǒng)一的較完整的史書。崔鴻千方百計從公私藏書中搜集史料,特別留意網(wǎng)羅各國舊史,廣泛占有史料之后,大約從公元500年(景明初)開始寫書,一直到他臨死(公元525-527年)前不久完成,一共花了二十多年的工夫。當寫成九十五卷時,常璩寫的《蜀書》尋訪不得,沒有辦法寫出李雄父子割據(jù)四川的歷史,停筆七年,公元522年(正光三年),找到這部書,如獲至寶,使他得以完成這部傳記體的晉代北方十六國史,名曰《十六國春秋》。改各國書為錄,計有前趙、后趙、前燕、前秦、后燕、后秦、南燕、夏、前涼、蜀、后涼、西秦、南涼、西涼、北涼、北燕。共計一百卷,又有序例一卷,年表一卷,合計一百二卷。崔鴻記述其寫作經(jīng)過:嚴格區(qū)分歷史事件的時代先后,把各國史事排比在一起,打破舊的各自為界的舊框框,“約損煩文,補其不足”,加以增損或褒貶,力求寫成一部完整的史書;凡同一事件,遇到互相矛盾的地方,即“稽以長歷,考諸舊志”,認真進行考訂,把發(fā)現(xiàn)的錯誤改正過來,寫出可靠的結論。
《十六國春秋》存在不少問題。這部書涉及的范圍很廣,難免有一些錯誤,如天興二年,姚興改號弘始;永興二年,慕容超擒于廣固;崔鴻皆記錯了年代。崔鴻的祖輩在南朝做官,故不錄劉宋、蕭齊之書;這部書是以晉為正統(tǒng),怕冒犯北魏統(tǒng)治者,所以他未把這部書公之于世,恐受指責。崔鴻死后,其子子元于永安年間(公元528-529年)繕寫一部送朝廷。由于崔鴻重視各國國書,保存了許多珍貴史料,其史料價值較高。唐代修晉書時,引用其中史料不少??上г瓡诒彼螘r已不知去向?,F(xiàn)在所見的是明代屠喬蓀、項琳等的輯錄本,這個本子,博采兼收,而疏于考證,但其文皆從古書抄來,不是隨意杜撰,仍有參考價值。其中有許多明顯的錯誤,不可不注意,《通鑒考異》明白指出,《魏書》如彼,《十六國春秋》如此,但他們不錄原書,偏照抄《魏書》;或以前為后,以后為前;或二事合為一事,二人并作一人;錄中或多二三年,或少一二年;凡與十六國有關者,一概收入。清代湯球有鑒及此,因取何鏜《漢魏叢書》中的《十六國春秋》為底本,匯集晉書傳記及原書之散見于諸書者,別為輯本,不求其多,但求其信而有征,寫成《十六國春秋輯補》一百卷。湯球所根據(jù)的底本,稱為纂錄本,雖不一定是崔鴻所寫,但與正本同載于隋書經(jīng)籍志,則是當時的“約本”,編纂簡潔,但屢經(jīng)傳鈔,不無刪節(jié)及脫誤難讀之處,因此湯球又加以???。湯球為恢復崔鴻《十六國春秋》一書的本來面目做了大量工作。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318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