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器
【題解】
“禮器”就是禮可以使人成器的意思。方惠說:“形而上者謂之道
,形而下者謂之器
。道運(yùn)而無名
,器運(yùn)而有跡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抖Y運(yùn)》言道之運(yùn)
,《禮器》言器之用
。”意謂本篇與《禮運(yùn)》篇互為表里
。禮作為器在使用時(shí)
,要因人
、因地
、因時(shí)制宜,這是表現(xiàn)在外表的
;而人作為禮的施行者
,又必須具備忠信的美德,否則禮作為器的作用也要受到影響
,這是反映在內(nèi)心的
。

【原文】
禮器是故大備。大備
,盛德也
。禮釋回[1],增美質(zhì)
;措則正
,施則行。其在人也
,如竹箭[2]之有筠也
;如松栢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
。故貫四時(shí)而不改柯[3]易葉
。故君子有禮,則外諧而內(nèi)無怨
,故物無不懷仁
,鬼神饗德。
【注釋】
[1]釋回:消除邪惡
。
[2]箭:小竹
。
[3]柯:草木之莖。
【譯文】
以禮為器,就可導(dǎo)致“大順”的局面
。而這種局面乃是盛德的表現(xiàn)
。禮能夠消除邪惡,增進(jìn)本質(zhì)之美
,用到人身上則無所不正
,用到做事上則無所不成。禮對于人來說
,就好比竹箭的外表青皮
,又好比松柏的內(nèi)部實(shí)心。普天之下
,只有竹箭和松柏有此大節(jié)
,所以才一年四季從頭到尾總是郁郁蔥蔥,枝葉永不凋落
。君子有禮
,也恰是如此,他不僅能與外部的人和諧相處
,而且能與內(nèi)部的人相親相愛
。所以人們無不歸心于他的仁慈,連鬼神也樂于消受他的祭品
。
【原文】
先王之立禮也
,有本有文。忠信
,禮之本也
;義理,禮之文也
。無本不立
,無文不行。禮也者
,合于天時(shí)
,設(shè)于地財(cái),順于鬼神
,合于人心
,理萬物者也。是故天時(shí)有生也
,地理有宜也
,人官有能也,物曲有利也
。故天不生
,地不養(yǎng)
,君子不以為禮,鬼神弗饗也
。居山以魚鱉為禮
,居澤以鹿豕為禮,君子謂之不知禮
。故必舉其定國之?dāng)?shù)[4]
,以為禮之大經(jīng),禮之大倫
。以地廣狹
,禮之薄厚,與年之上下
。是故年雖大殺[5]
,眾不匡[6]懼。則上之制禮也節(jié)矣
。
【注釋】
[4]數(shù):指物產(chǎn)之多寡
。
[5]大殺:大幅度減產(chǎn)。殺
,減少
。
[6]匡:通“框”
,恐懼
。
【譯文】
先王制定的禮,既有內(nèi)在的實(shí)質(zhì)
,又有外在的形式
。忠信是禮的內(nèi)在實(shí)質(zhì),得理合宜是禮的外在形式
。沒有內(nèi)在的實(shí)質(zhì)
,禮就不能成立;沒有外在的形式
,禮就無法施行
。禮應(yīng)該是上合天時(shí),下合地利
,順于鬼神
,合于人心,順于萬物的一種東西
。四時(shí)各有不同的生物
,土地各有不同的出產(chǎn),五官各有不同的功能
,萬物各有不同的用途
。所以
,不到節(jié)令的動(dòng)植物,不是當(dāng)?shù)氐耐撂禺a(chǎn)
,君子是不拿來作為祭品的
,即令拿來,鬼神也是拒絕享用的
。住在山里
,卻以水里產(chǎn)的魚鱉作為禮品;住在水邊
,卻以山里產(chǎn)的鹿豕作為禮品
。這樣的做法,君子認(rèn)為是不懂禮
。所以
,一定要按照本國物產(chǎn)的多少,來確定其行禮用財(cái)?shù)幕驹瓌t
。禮品的多少
,要看國土的大小
;禮品的厚薄
,要看年成的好壞。所以即使遇到災(zāi)荒之年
,民眾也不恐懼
,究其原因,就是由于君上在制禮時(shí)是很有分寸的
。
【原文】
禮
,時(shí)為大,順次之
,體次之
,宜次之,稱次之
。堯授舜
,舜授禹;湯放桀
,武王伐紂
,時(shí)也。詩云:“匪革其猶
,聿追來[7]孝
。”天地之祭
,宗廟之事
,父子之道
,君臣之義,倫也
。社稷山川之事
,鬼神之祭,體也
。喪祭之用
,賓客之交,義也
。羔豚而祭
,百官皆足;大牢而祭
,不必有余
,此之謂稱也。諸侯以龜為寶
,以圭為瑞
。家不寶龜,不藏圭
,不臺門[8]
,言有稱也。
【注釋】
[7]來
,介詞
,“于”的意思。
[8]臺門:在門的兩旁筑土為臺察天氣之所
。
【譯文】
先王在制禮的時(shí)候
,首先考慮的是要合乎時(shí)代環(huán)境
,其次是合乎倫理
,再其次是區(qū)別對象而不同對待,再其次是合乎人情
,最后是要與身份相稱
。舉例來說,堯傳位給舜
,舜傳位給禹
,那是禪讓的時(shí)代;而商湯放逐夏桀
,周武王討伐殷紂王
,那是革命的時(shí)代。這就是時(shí)代環(huán)境問題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对娊?jīng)》上說:“周文王興建豐邑
,并非急于實(shí)現(xiàn)自己的愿望,而是追念祖先的功業(yè)
,顯示自己的孝心
。”意思是說
,迫于形勢
,不得不這樣做。對天神地祗的祭祀
,對列祖列宗的祭祀
,其中體現(xiàn)有父父子子之道和君君臣臣之義。這就是個(gè)順的問題
。社稷之祭
,山川之祭,鬼神之祭
,祭的對象不同
,禮數(shù)也隨之不同。這就是個(gè)體的問題
。某家有了喪祭之事
,理應(yīng)有一筆相當(dāng)?shù)拈_銷,而作為親朋好友也應(yīng)該對喪家有所賻贈
,這便是個(gè)宜的問題
。大夫
、士的祭祀
,雖然只用一只羊羔或一頭小豬作供品,但到末了
,每個(gè)助祭的人都可得到一份祭肉
;而天子
、諸侯的祭祀,盡管是以牛
、羊
、豕三牲作為供品,但到末了
,也還是每人一份祭肉
,不會有什么剩余。這就叫做與身份相稱
。諸侯可以擁有龜
,并以為珍寶;可以擁有圭
,并以為祥瑞
。而大夫之家就不得這樣
,不得把大門建成宮闕形式。這也是講的合乎身份問題
。
【原文】
禮
,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七廟,諸侯五
,大夫三
,士一。天子之豆二十有六
,諸公十有六
,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
,下大夫六
。諸侯七介[9]七牢,大夫五介五牢
。天子之席五重
,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
。天子崩
,七月而葬,五重八翣
;諸侯五月而葬
,三重六翣;大夫三月而葬
,再重四翣
。此以多為貴也。
【注釋】
[9]介:副使
,隨從
。
【譯文】
禮節(jié)有時(shí)是以多為貴。例如
,天子的宗廟是七所
,諸侯則是五所,大夫則是三所
,士則是一所。又如
,天子的飯食可以有二十六道菜
,公爵則只有十六道,諸侯則只有十二道
,上大夫八道
,下大夫六道
。又如,諸侯親自出訪
,可以帶七個(gè)隨從
,主國饋贈的饔餼多達(dá)七牢;而諸侯的卿出訪
,只可以帶五個(gè)隨從
,主國饋贈的饔餼只有五牢。又如
,天子的坐墊是五層
,而諸侯只是三層,大夫只是兩層
。又如
,天子去世,七個(gè)月以后才下葬
,葬時(shí)
,羽毛棺飾備用五重,娶用八個(gè)
;而諸侯則五個(gè)月以后即下葬
,葬時(shí),羽毛棺飾備用三重
,要用六個(gè)
;大夫則三月而葬,羽毛棺飾備用兩重
,要用四個(gè)
。這都是以多為貴的例子。
【原文】
有以少為貴者:天子無介
;祭天特牲
;天子適諸侯,諸侯膳以犢
;諸侯相朝
,灌用郁鬯,無籩豆之薦
;大夫聘禮以脯醢
;天子一食,諸侯再
,大夫
、士三,食力無數(shù);大路繁纓一就[10]
,次路繁纓七就
;圭璋特,琥璜爵
;鬼神之祭單席
。諸侯視朝,大夫特
,士旅之
。此以少為貴也。
【注釋】
[10]大路:殷代天子祭天所乘之車
。一就:一圈
。
【譯文】
禮在有的時(shí)候是以少為貴。例如
,天子出巡
,沒有副手。天子祭天
,僅用一頭牛
。天子駕臨諸侯,諸侯也僅用一頭牛犢款待
。又如
,諸侯互相朝聘,只用郁鬯獻(xiàn)賓
,不設(shè)大盤小碗的菜肴
;而大夫來聘,主國在招待時(shí)
,不僅要有酒
,而且要備菜肴。又如
,天子進(jìn)食
,吃一口就說飽了,須勸說才繼續(xù)進(jìn)食
;而諸侯進(jìn)食
,吃兩口說飽了;大夫和士進(jìn)食
,吃三口說飽了
;至于體力勞動(dòng)者進(jìn)食就沒有這般斯文,啥時(shí)候吃飽
,啥時(shí)候算數(shù)
。又如
,天子祭天時(shí)所乘之車
,只用一圈繁纓作為馬飾
,而一般祭祀時(shí)所乘之車,就用七圈繁纓作為馬飾
。又如
,圭璋是最貴重的玉,可以單獨(dú)作為禮品進(jìn)獻(xiàn)
;而琥璜是次于圭璋的玉
,不可以單獨(dú)作為禮品進(jìn)獻(xiàn),而必須在以酒醪附帶進(jìn)獻(xiàn)
。鬼神比人尊貴
,但祭祀時(shí)卻只使用一層席子。又如諸侯臨朝
,大夫人數(shù)少
,國君就逐個(gè)地與之行禮作揖,而士的人數(shù)眾多
,國君就對他們集體作一個(gè)揖就算了事
。這都是以少為貴的例子。
【原文】
有以大為貴者:宮室之量
,器皿之度
,棺槨之厚,丘封之大
。此以大為貴也
。有以小為貴者:宗廟之祭,貴者獻(xiàn)以爵
,賤者獻(xiàn)以散
,尊者舉觶,卑者舉角
;五獻(xiàn)之尊
,門外缶,門內(nèi)壺
,君尊瓦甒
。此以小為貴也。
【譯文】
禮在有的時(shí)候是以大為貴
。例如宮室的規(guī)模
,器皿的尺寸,棺槨的厚薄
,墳頭的大小
,這些都是大者為貴。但是,禮在某些時(shí)候又是以小為貴
。例如宗廟之祭
,尊者獻(xiàn)尸用較小的爵,賤者獻(xiàn)尸用較大的散
;尸入之后
,尸尊,舉起奠觶
;主人卑
,舉起角杯而飲。諸侯中的子爵男爵在宴飲賓客時(shí)
,缶是最大的酒器卻放在門外
,壺是較大的酒器就放在門內(nèi),瓦甒最小
,是國君和客人酬酢所用.就放在堂上
。這都是以小為貴的例子。
【原文】
有以高為貴者:天子之堂九尺
,諸侯七尺
,大夫五尺,士三尺
;天子
、諸侯臺門。此以高為貴也
。有以下為貴者:至敬[11]不壇
,埽地而祭。天子諸侯之尊廢禁[12]
,大夫
、士棜禁。此以下為貴也
。
【注釋】
[11]至敬:指祭天之禮
。
[12]禁:承放酒杯的有足托盤。
【譯文】
禮在有的時(shí)候是以高為貴
。例如
,天子的堂高九尺,諸侯七尺
,大夫五尺
,士三尺。又如
,只有天子
、諸侯的大門是高大的宮闕
,大夫、士則絕對不可
。這都是以高為貴的例子
。禮在有的時(shí)候又是以低為貴。例如
,天子祭天
,祭禮并不在高壇上舉行
,而是在壇下掃地而祭
。又如,天子
、諸侯的酒杯不用托盤
,大夫的酒杯則用托盤,士的酒杯要用高腳托盤
。這是以低為貴的例子
。
【原文】
禮有以文為貴者:天子龍袞,諸侯黼
,大夫黻
,士玄衣纁裳;天子之冕
,朱綠藻[13]十有二旒[14]
,諸侯九,上大夫七
,下大夫五
,士三。此以文為貴也
。有以素為貴者:至敬無文
,父黨[15]無容,大圭不琢
,大羹不和
,大路素而越席,犧尊疏布鼏[16]
,樿杓
。此以素為貴也。
【注釋】
[13]藻:五彩絲繩
。
[14]旒:冕前懸垂的玉串
。
[15]黨:處所。
[16]鼏:覆蓋
。
【譯文】
禮在有的時(shí)候是以文飾為貴
。例如
,天子穿的龍袍有九種圖案,諸侯的祭服只能有七種
、五種或三種圖案
,大夫只能有一種黑青相間的非形圖案,至于士穿的衣服
,沒有任何圖案
,只是上身玄衣,下身淺絳色之裳而已
。又如
,天子頭戴的冕,有用朱
、綠二色編織的絲繩用來穿玉
,垂旒十二條,而諸侯之冕僅垂旒九條
,上大夫七條
,下大夫五條,士三條
。這是以文飾為貴的例子
。禮在有的時(shí)候又是以樸素為貴。例如
,祭天時(shí)天子所穿的大裘不叫露出來
,在父親的面前不須裝模作樣,天子所用的大圭不加任何雕琢
,作為上等祭品的肉汁不加任何調(diào)料
,祭天用的大輅樸素?zé)o華,上面只鋪一層蒲席
,牛形的酒尊是用粗布覆蓋
,勺子也只用本色的木頭來做。這是以樸素為貴的例子
。
【原文】
孔子曰:“禮不可不省也
。禮不同,不豐
、不殺
。”此之謂也
。蓋言稱也
。禮之以多為貴者,以其外心者也
;德發(fā)揚(yáng)
,詡[17]萬物
,大理物博,如此
,則得不以多為貴乎
?故君子樂其發(fā)也。禮之以少為貴者
,以其內(nèi)心者也
。德產(chǎn)之致也精微,觀天下之物無可以稱其德者
,如此則得不以少為貴乎
?是故君子慎其獨(dú)也。古之圣人
,內(nèi)之為尊
,外之為樂,少之為貴
,多之為美。是故先生之制禮也
,不可多也
,不可寡也,唯其稱也
。是故
,君子大牢而祭,謂之禮
;匹士大牢而祭
,謂之攘。管仲鏤簋朱纮
,山節(jié)藻棁
,君子以為濫矣。晏平仲祀其先人
,豚肩不揜豆
;澣衣濯冠以朝,君子以為隘矣
。是故君子之行禮也
,不可不慎也;眾之紀(jì)也
,紀(jì)散而眾亂
。孔子曰:“我戰(zhàn)則克
,祭則受福
,蓋得其道矣
。”
【注釋】
[17]詡:普及
,遍及
。
【譯文】
孔子說:“禮,不可以不加以審察
。禮有種種不同
,該減少的不能增加,該增加的也不能減少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闭f的就是這個(gè)意思。禮要注意相稱
。禮之所以有以多
、大、高
、文為貴者
,原因就在于它是存心向外界炫耀的。王者的道德發(fā)揚(yáng)
,普及萬物
,統(tǒng)領(lǐng)的事情又千頭萬緒,無所不包
,像這樣
,能不以多、大
、高
、文為貴嗎?所以君子就樂于向外界炫耀
。禮之所以有以少
、小、下
、素為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