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法散文·戰(zhàn)國兵法·十六經(jīng)》原文鑒賞《古代兵法散文·戰(zhàn)國兵法·十六經(jīng)》原文鑒賞
[原文] (節(jié)選)姓 爭
高陽問力黑曰:天地成,黔首乃生。莫循天德,謀相復(fù)(覆)頃(傾)。吾甚患之,為之若何?
力黑對曰:勿憂勿患,天制固然。一地已定,規(guī)(蚑)僥(蟯)畢掙(爭)。作爭者兇,不爭亦毋(無)以成功。順天者昌,逆天者亡。毋逆天道,則不失所守。天地已成,黔首乃生。勝生已定,敵者生爭,不諶不定。凡諶之極,在刑與德。刑德皇皇,日月相望,以明其當(dāng)。望失其當(dāng),環(huán)視(示)其央(殃)。天德皇皇,非刑不行???穆)繆(穆)天刑,非德必頃(傾)。刑德相養(yǎng),逆順若成。刑晦而德明,刑陰而德陽,刑微而德章(彰)。其明者以為法,而微道是行。明明至微,時反(返)以為幾(機(jī))。天道環(huán)(還)于人,反(返)為之客。爭(靜)作得時,天地與之。爭不衰,時靜不靜,國家不定??勺鞑蛔鳎旎h(huán)周,人反為之。靜作得時,天地與之。靜作失時,天地奪之。
兵 容
兵不刑天,兵不可動;不法地,兵不可昔(措);刑法不人,兵不可成。參□□□□□□□□□之,天地刑(形)之,圣人因而成之。圣人之功,時為之庸,因時秉□,是必有成功。圣人不達(dá)刑,不襦傳。因天時,與之皆斷。當(dāng)斷不斷,反受其亂。天固有奪有予,有祥□□□□□弗受,反隋(隨)以央(殃)。
三遂絕從,兵無成功。三遂絕從,兵有成[功]?!醪秽l(xiāng) (饗)其功,環(huán)(還) 受其央 (殃)。國家有幸,當(dāng)者受央 (殃)。國家無幸,有延其命。茀茀陽陽,因民之力,逆天之極,有(又)重有功,其國家以危,社稷以匡。事無成功,慶且不鄉(xiāng)其功。此天之道也。
本 伐
諸庫臧(藏)兵之國,皆有兵道。世兵道三: 有為利者,有為義者,有行忿者。
所胃(謂)為利者,見□□□饑,國家不暇,上下不當(dāng),舉兵而栽之,唯(雖)無大利,亦無大害焉。所胃(謂)為為義者,伐亂禁暴,起賢廢不宵(肖),所胃(謂)義也?!跽?,眾之所死也。是故以一國攻天下;萬乘主□□希不自此始,鮮能冬(終)之,非心之恒也,窮而反(返)矣。所胃(謂)行忿者,心唯(雖)忿,不能徒怒,怒必有為也。成功而無以求也,即兼始逆矣。非道也。道之行也。由不行已。由不得已,則無窮。故□者,□者;禁者,使者也。是以方行不留 (流)。
[鑒賞]
《十六經(jīng)》是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大批帛書中的4種失傳2千余年的古佚書的一種。全書分《立命》、《觀》、《姓爭》、《兵容》、《本伐》、《順道》等14篇。書中用很大篇幅敘述了黃帝的神話故事,是現(xiàn)存的唯一集中介紹黃帝本人的事跡和主張的作品。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十六經(jīng)》史料無記載,故作者和成書年代不詳?,F(xiàn)據(jù)史學(xué)家推斷,成書年代可能在戰(zhàn)國前期之末到中期之初,即公元前400年前后。其作者很可能是鄭國一隱士?!妒?jīng)》是記載黃帝之言的書。在思想體系上屬黃帝學(xué)派。黃老學(xué)派是戰(zhàn)國時代至西漢初期影響很大的一個學(xué)派。這個學(xué)派的學(xué)者以五帝之首的黃帝與老子相配,同尊為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其學(xué)說以《老子》為經(jīng)典。《十六經(jīng)》一書在很大程度上是繼承老子而加以發(fā)揮的。本書選入的《姓爭》、《兵容》、《本伐》3篇較好地代表了《十六經(jīng)》所反映的軍事觀點(diǎn),現(xiàn)分篇敘述如下。
一、《姓爭》是《十六經(jīng)》的第6篇。篇中有“姓生已定,敵者生爭“的話,故名《姓爭》。姓爭,即指氏族(姓)間的戰(zhàn)爭。具體地說,全文包含這樣幾層意思。一是說戰(zhàn)爭是兇事,但“不爭亦無以成功”,不反對不得已的爭。正如《老子》:“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倍钦f不能單靠戰(zhàn)爭解決問題,必須刑德結(jié)合,提出“刑德相養(yǎng)”的主張,德非刑不行,刑非德必傾,這種論點(diǎn)比戰(zhàn)爭萬能論或德化萬能論都要全面些。三是說天道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是天時。作者強(qiáng)調(diào),興作兵刑(作)和休養(yǎng)生息(靜),都必須適時。“靜作得時,天地與之;靜作失時,天地奪之?!庇辛诉@個天道、天時的制約,就不能一味主戰(zhàn)了。
二、《兵容》是《十六經(jīng)》中的第8篇,篇幅較短而缺文較多,個別語句亦疑有誤,但是主旨還是十分明確的,就是強(qiáng)調(diào)用兵必須效天、法地、注重人謀?!氨恍烫欤豢蓜?不法地,兵不可昔(措);刑法不人,兵不可成。”就是說用兵不效法天,就不可輕舉妄動;用兵不效法地,就不可任意施為;用兵效天法地而不注重人謀,也不能取得成功。接著又強(qiáng)調(diào)“三遂絕從,兵無成功。三遂絕從,兵有成?!毙?、法地、注重人謀。這三項原則能否結(jié)合而不失去聯(lián)系,是用兵成功與否的關(guān)鍵。
三、《本伐》是《十六經(jīng)》中的第11篇。本伐,分析興兵征伐的原因和利害。本,根源,原因。在《十六經(jīng)》一書里,直接間接地談兵的言論不少,而《本伐》是最為旗幟鮮明地提倡“義戰(zhàn)”的一篇。作者分析用兵的原因有三:為利,為義,行忿。他說,乘人之危興兵謀利,“雖無大利,亦無大害”,持保留但不反對的態(tài)度。用兵只為泄憤而不知其余,就最不可取。作者歌頌了“伐亂禁暴,起賢廢不肖”的義戰(zhàn),特別值得指出的是,文章強(qiáng)調(diào)“以一國攻天下”的戰(zhàn)爭一定要有持久的恒心,要有不畏艱難、堅持到底的決心,反對半途而廢。這篇文章不講刑陰德陽之理,不提天道天時之說,只是強(qiáng)調(diào)用兵,與其他篇不同。其傾向與戰(zhàn)國兵家的思想頗為接近。
《古代兵法散文·戰(zhàn)國兵法·十六經(jīng)》原文鑒賞 《古代兵法散文·戰(zhàn)國兵法·十六經(jīng)》原文鑒賞
[原文] (節(jié)選)
姓 爭
高陽問力黑曰:天地成,黔首乃生。莫循天德,謀相復(fù)(覆)頃(傾)。吾甚患之,為之若何?
力黑對曰:勿憂勿患,天制固然。一地已定,規(guī)(蚑)僥(蟯)畢掙(爭)。作爭者兇,不爭亦毋(無)以成功。順天者昌,逆天者亡。毋逆天道,則不失所守。天地已成,黔首乃生。勝生已定,敵者生爭,不諶不定。凡諶之極,在刑與德。刑德皇皇,日月相望,以明其當(dāng)。望失其當(dāng),環(huán)視(示)其央(殃)。天德皇皇,非刑不行???穆)繆(穆)天刑,非德必頃(傾)。刑德相養(yǎng),逆順若成。刑晦而德明,刑陰而德陽,刑微而德章(彰)。其明者以為法,而微道是行。明明至微,時反(返)以為幾(機(jī))。天道環(huán)(還)于人,反(返)為之客。爭(靜)作得時,天地與之。爭不衰,時靜不靜,國家不定??勺鞑蛔鳎旎h(huán)周,人反為之。靜作得時,天地與之。靜作失時,天地奪之。
兵 容
兵不刑天,兵不可動;不法地,兵不可昔(措);刑法不人,兵不可成。參□□□□□□□□□之,天地刑(形)之,圣人因而成之。圣人之功,時為之庸,因時秉□,是必有成功。圣人不達(dá)刑,不襦傳。因天時,與之皆斷。當(dāng)斷不斷,反受其亂。天固有奪有予,有祥□□□□□弗受,反隋(隨)以央(殃)。
三遂絕從,兵無成功。三遂絕從,兵有成[功]?!醪秽l(xiāng) (饗)其功,環(huán)(還) 受其央 (殃)。國家有幸,當(dāng)者受央 (殃)。國家無幸,有延其命。茀茀陽陽,因民之力,逆天之極,有(又)重有功,其國家以危,社稷以匡。事無成功,慶且不鄉(xiāng)其功。此天之道也。
本 伐
諸庫臧(藏)兵之國,皆有兵道。世兵道三: 有為利者,有為義者,有行忿者。
所胃(謂)為利者,見□□□饑,國家不暇,上下不當(dāng),舉兵而栽之,唯(雖)無大利,亦無大害焉。所胃(謂)為為義者,伐亂禁暴,起賢廢不宵(肖),所胃(謂)義也。□者,眾之所死也。是故以一國攻天下;萬乘主□□希不自此始,鮮能冬(終)之,非心之恒也,窮而反(返)矣。所胃(謂)行忿者,心唯(雖)忿,不能徒怒,怒必有為也。成功而無以求也,即兼始逆矣。非道也。道之行也。由不行已。由不得已,則無窮。故□者,□者;禁者,使者也。是以方行不留 (流)。
[鑒賞]
《十六經(jīng)》是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大批帛書中的4種失傳2千余年的古佚書的一種。全書分《立命》、《觀》、《姓爭》、《兵容》、《本伐》、《順道》等14篇。書中用很大篇幅敘述了黃帝的神話故事,是現(xiàn)存的唯一集中介紹黃帝本人的事跡和主張的作品。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十六經(jīng)》史料無記載,故作者和成書年代不詳?,F(xiàn)據(jù)史學(xué)家推斷,成書年代可能在戰(zhàn)國前期之末到中期之初,即公元前400年前后。其作者很可能是鄭國一隱士?!妒?jīng)》是記載黃帝之言的書。在思想體系上屬黃帝學(xué)派。黃老學(xué)派是戰(zhàn)國時代至西漢初期影響很大的一個學(xué)派。這個學(xué)派的學(xué)者以五帝之首的黃帝與老子相配,同尊為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其學(xué)說以《老子》為經(jīng)典?!妒?jīng)》一書在很大程度上是繼承老子而加以發(fā)揮的。本書選入的《姓爭》、《兵容》、《本伐》3篇較好地代表了《十六經(jīng)》所反映的軍事觀點(diǎn),現(xiàn)分篇敘述如下。
一、《姓爭》是《十六經(jīng)》的第6篇。篇中有“姓生已定,敵者生爭“的話,故名《姓爭》。姓爭,即指氏族(姓)間的戰(zhàn)爭。具體地說,全文包含這樣幾層意思。一是說戰(zhàn)爭是兇事,但“不爭亦無以成功”,不反對不得已的爭。正如《老子》:“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二是說不能單靠戰(zhàn)爭解決問題,必須刑德結(jié)合,提出“刑德相養(yǎng)”的主張,德非刑不行,刑非德必傾,這種論點(diǎn)比戰(zhàn)爭萬能論或德化萬能論都要全面些。三是說天道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是天時。作者強(qiáng)調(diào),興作兵刑(作)和休養(yǎng)生息(靜),都必須適時?!办o作得時,天地與之;靜作失時,天地奪之?!庇辛诉@個天道、天時的制約,就不能一味主戰(zhàn)了。
二、《兵容》是《十六經(jīng)》中的第8篇,篇幅較短而缺文較多,個別語句亦疑有誤,但是主旨還是十分明確的,就是強(qiáng)調(diào)用兵必須效天、法地、注重人謀。“兵不刑天,兵不可動;不法地,兵不可昔(措);刑法不人,兵不可成?!本褪钦f用兵不效法天,就不可輕舉妄動;用兵不效法地,就不可任意施為;用兵效天法地而不注重人謀,也不能取得成功。接著又強(qiáng)調(diào)“三遂絕從,兵無成功。三遂絕從,兵有成。”效天、法地、注重人謀。這三項原則能否結(jié)合而不失去聯(lián)系,是用兵成功與否的關(guān)鍵。
三、《本伐》是《十六經(jīng)》中的第11篇。本伐,分析興兵征伐的原因和利害。本,根源,原因。在《十六經(jīng)》一書里,直接間接地談兵的言論不少,而《本伐》是最為旗幟鮮明地提倡“義戰(zhàn)”的一篇。作者分析用兵的原因有三:為利,為義,行忿。他說,乘人之危興兵謀利,“雖無大利,亦無大害”,持保留但不反對的態(tài)度。用兵只為泄憤而不知其余,就最不可取。作者歌頌了“伐亂禁暴,起賢廢不肖”的義戰(zhàn),特別值得指出的是,文章強(qiáng)調(diào)“以一國攻天下”的戰(zhàn)爭一定要有持久的恒心,要有不畏艱難、堅持到底的決心,反對半途而廢。這篇文章不講刑陰德陽之理,不提天道天時之說,只是強(qiáng)調(diào)用兵,與其他篇不同。其傾向與戰(zhàn)國兵家的思想頗為接近。
兵法二十四篇的作品原文 治軍之政,謂治邊境之事,匡教大亂之道,以威武為政,誅暴討逆,所以存國家安社稷之計。是以有文事必有武備,故含血之 蠹,必有爪牙之用,喜則共戲,怒則相害,人無爪牙,故設(shè)兵革之器,以自輔衛(wèi)。故國以軍為輔,君以臣為佑,輔強(qiáng)則國安,輔弱則國危,在於所任之將也。非民之將,非國之輔,非軍之主。故治國以文為政,治軍以武為計;治國不可以不從外,治軍不可以不從內(nèi)。內(nèi)謂諸夏,外謂戎狄。戎狄之人,難以理化,易以威服,禮有所任,威有所施。是以黃帝戰(zhàn)於涿鹿之野,唐堯戰(zhàn)於丹浦之水,舜伐有苗,禹討有扈,自五帝三王至圣之主,德化如斯,尚加之以威武,故兵者兇器,不得已而用之。夫用兵之道,先定其謀,然后乃施其事。審天地之道,察眾人之心,習(xí)兵革之器,明賞罰之理,觀敵眾之謀,視道路之險,則安危之處,占主客之情,知進(jìn)退之宜,順機(jī)會之時,設(shè)守御之備,強(qiáng)征伐之勢,揚(yáng)士卒之能,圖成敗之計,處生死之事,然后乃可出軍任將,張禽敵之勢,此為軍之大略也。夫?qū)⒄?,人之司命,國之利器,先定其計,然后乃行,其令若漂水暴流,其獲若鷹隼之擊物,靜若弓弩之張,動若機(jī)關(guān)之發(fā),所向者破,而敵自滅。將無思慮,士無氣勢,不齊其心,而專其謀,雖有百萬之眾,而敵不懼矣。非讎不怨,非敵不戰(zhàn)。工非魯般之目,無以見其工巧;戰(zhàn)非孫武之謀,無以出其計運(yùn)。
夫計謀欲密,攻敵欲疾,獲若鷹擊,戰(zhàn)若河決,則兵未勞而敵自散,此用兵之勢也。 故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者不懼。是以智者先勝而后求戰(zhàn),暗者先戰(zhàn)而后求勝;勝者隨道而途修,敗者斜行而失路,此順逆之計也。將服其威、士專其力,勢不虛動,運(yùn)如圓石,從高墜下,所向者碎,不可救止,是以無敵於前,無敵於后,此用兵之勢也。故軍以奇計為謀,以絕智為主,能柔能剛,能弱能強(qiáng),能存能亡,疾如風(fēng)雨,舒如江海,不動如泰山,難測如陰陽,無窮如地,充實如天,不竭如江河,始終如三光,生死如四時,衰旺如五行,奇正相生,而不可窮。故軍以糧食為本,兵以奇正為始,器械為用,委積為備。故國困於 貴買,貧於遠(yuǎn)輸,攻不可再,戰(zhàn)不可三,量力而用,用多則費(fèi)。 罷去無益,則國可寧也,罷去無能,則國可利也。夫善攻者敵不 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故善攻者不以兵革,善守者不 以城郭。是以高城深池,不足以為固,堅甲銳兵,不足以為強(qiáng)。 敵欲固守,攻其無備;敵欲興陣,出其不意;我往敵來,謹(jǐn)設(shè)所 居;我起敵止,攻其左右;量其合敵,先擊其實。不知守地,不 知戰(zhàn)日,可備者眾,則專備者寡。以慮相備,強(qiáng)弱相攻,勇怯相 助,前后相赴,左右相趨,如常山之蛇,首尾俱到,此救兵之道 也。故勝者全威,謀之於身,知地形勢,不可豫言。議之知其得 失,詐之知其安危,計之知其多寡,形之知其生死,慮之知其苦 樂,謀之知其善備。故兵從生擊死,避實擊虛,山陵之戰(zhàn),不仰 其高,水上之戰(zhàn),不逆其流,草上之戰(zhàn),不涉其深,平地之戰(zhàn), 不逆其虛,道上之戰(zhàn),不逆其孤;此五者,兵之利,地之所助也 。夫軍成於用勢,敗於謀漏,饑於遠(yuǎn)輸,渴於躬井,勞於煩擾, 佚於安靜,疑於不戰(zhàn),惑於見利,退於刑罰,進(jìn)於賞賜,弱於見 逼,強(qiáng)於用勢,困於見圍,懼於先至,驚於夜呼,亂於暗昧,迷 於失道,窮於絕地,失於暴卒,得於豫計。故立旌旗以視其目, 擊金鼓以鳴其耳,設(shè)斧鉞以齊其心,陳教令以同其道,興賞賜以 勸其功,行誅伐以防其偽。晝戰(zhàn)不相聞,旌旗為之舉,夜戰(zhàn)不相 見,火鼓為之起,教令有不從,斧鉞為之使。不知九地之使,則 不知九變之道。天之陰陽,地之形名,人之腹心,知此三者,獲 處其功,知其士乃知其敵,不知其士,則不知其敵,不知其敵, 每戰(zhàn)必殆,故軍之所擊,必先知其左右士卒之心。五間之道,軍 之所親,將之所厚,非圣智不能用,非仁賢不能使。五間得其情 ,則民可用,國可長保。故兵求生則備,不得已則斗,靜以理安 ,動以理威,無恃敵之不至,恃吾之不可擊。以近待遠(yuǎn),以逸待 勞,以飽待饑,以賞待虛,以生待死,以眾待寡,以旺待衰,以 伏待來。整整之旌,堂堂之鼓,當(dāng)順其前,而覆其后,固其險阻 ,而營其表,委之以利,柔之以害,以治軍之道全矣。 夫為將之道, 有八弊焉, 一曰貪而無厭, 二曰妒賢嫉能, 三曰信讒好佞, 四曰料彼不自料, 五曰猶豫不自決, 六曰荒淫於酒色, 七曰奸詐而自怯, 八曰 狡言而不以禮。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327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桃花的作文的作文怎么寫,寫桃花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