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寫實的效果。
再來看另外兩篇文章
。
王禹偁于咸平元年(998)因為預修《太宗實錄》,直言無忌得罪
,罷知制誥
,被貶出知黃州(今湖北黃岡市)
,次年作《黃州新建小竹樓記》。文章立意與《醉翁亭記》大體相同
,也是通過記敘樓臺風景來抒寫貶謫中悠游放達的懷抱
,而隱含獲譴的不平。但是寫法與歐陽修的步步寫實不同
。開頭寫作樓用竹
,呼應(yīng)題目“小竹樓”:黃岡之地多竹,大者如椽
,竹工破之
,刳去其節(jié),用代陶瓦
,比屋皆然
,以其價廉而工省也。接著簡單地寫筑樓原委:“子城西北隅
,雉堞圮毀
,榛莽荒穢,因作小樓二間
,與月波樓通
。”然后主要描繪憩息樓上的風光:遠吞山光
,平挹江瀨
,幽闃遼夐,不可具狀
。夏宜急雨
,有瀑布聲;冬宜密雪
,有碎玉聲
。宜鼓琴,琴調(diào)和暢
;宜詠詩
,詩韻清絕;宜圍棋
,子聲丁丁然
;宜投壺,矢聲錚錚然
,皆竹樓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披鶴氅衣,戴華陽巾
,手執(zhí)《周易》一卷
,焚香黙坐,銷遣世慮
。江山之外
,第見風帆沙鳥,煙云竹樹而已
。待其酒力醒
,茶煙歇,送夕陽
,迎素月
,亦謫居之勝概也。彼齊云
、落星
,高則高矣;井干
、麗譙
,華則華矣。止于貯妓女
,藏歌舞
,非騷人之事,吾所不取
。這一段種種景致全然是虛擬的
,是“小樓”主人即作者的想象,借以抒發(fā)心緒
。最后舉出四個古代樓臺的典故:唐曹恭王建的齊云樓
,三國東吳建的落星樓,漢武帝建的井干樓
,三國魏曹操建的麗譙樓
,以表明小竹樓所建乃“騷人之事”,點出抒寫牢愁的意思
。接著寫自己屢經(jīng)貶斥
、坎坷不平的遭遇:吾聞竹工云:“竹之為瓦僅十稔。若重覆之
,得二十稔
。”噫
!吾以至道乙未歲自翰林出滁上
,丙申移廣陵
,丁酉又入西掖,戊戌歲除日有齊安之命
,己亥閏三月到郡
。四年之間,奔走不暇
,未知明年又在何處,豈懼竹樓之易朽乎
?幸后之人與我同志嗣而葺之
,庶斯樓之不朽也。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記
。所謂“四年之間
,奔走不暇”,指至道元年乙未(995)因為議論宋太祖趙匡胤宋皇后葬禮
,被罷免翰林學士等職
,出知滁州;次年丙申改知揚州(今江蘇揚州市)
,再次年丁酉被召還朝
,擔任刑部郎中、知制誥(“西掖”即中書省
,刑部為其所屬)
;然后咸平元年己亥來到黃州。簡單地述說經(jīng)過
,牢騷不平意在言外
。這樣的寫法全然是基于想象,立意也不在建樓或享受樓臺的樂趣
。這是“虛”寫
。
再看一篇,也是和黃州有關(guān)的
。元豐二年
,蘇軾身陷“烏臺詩案”,貶黃州團練副使
。應(yīng)在元豐五年之前
,友人張孟德(偓佺)亦貶謫黃州,在所居西南長江邊上建亭
,蘇軾曾有詞《水調(diào)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作》(《東坡樂府》卷上)
,中有“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句
,因命亭曰“快哉”
。蘇轍受兄長牽連
,在蘇軾貶黃州同年末貶監(jiān)筠州(今江西高安市)酒稅,于元豐三年五月末赴貶所途中
,曾攜送蘇軾家小到黃州
,小住后離開。黃州與筠州相距不遠
,兄弟二人書信往還
、詩詞酬唱密切?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煸胀こ?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蘇轍受托作記。蘇轍到過黃州
,赴筠州經(jīng)過黃州赤壁也曾賦詩懷古
,但快哉亭是后來建的,他不可能見到
,所以比起王禹偁記小竹樓來
,更要憑空用“虛”來書寫。文章兩段
。第一段:江出西陵
,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
,南合湘
、沅,北合漢
、沔
,其勢益張。至于赤壁之下
,波流浸灌
,與海相若。清河張君夢得謫居齊安
,即其廬之西南為亭
,以覽觀江流之勝,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蓋亭之所見
,南北百里,東西一舍
,濤瀾洶涌
,風云開闔。晝則舟楫出沒于其前
,夜則魚龍悲嘯于其下
,變化倏忽
,動心駭目,不可久視
。今乃得玩之幾席之上
,舉目而足。西望武昌諸山
,岡陵起伏
,草木行列,煙消日出
,漁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數(shù)
,此其所以為快哉者也。至于長洲之濱
,故城之墟,曹孟徳
、孫仲謀之所睥睨
,周瑜、陸遜之所騁騖
,其流風遺跡
,亦足以稱快世俗。這是寫亭所處形勢和建亭與命名
,連帶寫到附近黃州赤壁古跡
。整體上是憑想象的風光。至于所述赤壁古跡
,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一句表明的
,不可落實為“赤壁之戰(zhàn)”的赤壁。這一段算是寫景
,第二段則全然是議論:昔楚襄王從宋玉
、景差于蘭臺之宮,有風颯然至者
,王披襟當之曰:“快哉
!此風寡人所與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獨大王之雄風耳
,庶人安得共之
?”玉之言,蓋有諷焉
。夫風無雌雄之異
,而人有遇不遇之變。楚王之所以為樂
,與庶人之所以為憂
,此則人之變也
,而風何與焉?士生于世
,使其中不自得
,將何往而非病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
,將何適而非快?今張君不以謫為患
,竊會計之余功
,而自放山水之間,此其中宜有以過人者
。將蓬戶甕牖無所不快
,而況乎濯長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
,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
?不然,連山絕壑
,長林古木
,振之以清風,照之以明月
,此皆騷人
、思士之所以悲傷憔悴而不能勝者,烏睹其為快也哉
!元豐六年十一月朔日趙郡蘇轍記
。這一段則是純粹的議論了:先是用《文選》卷十三宋玉《風賦》典,說居上位者和一般人對事物感受的不同
;然后一轉(zhuǎn)
,感受決定于內(nèi)心的取向,進而贊揚貶謫中的張姓朋友能夠不計得失
,放情山水
;接著再一轉(zhuǎn),說“騷人
、思士”遇到良辰美景更“悲傷憔悴而不能勝”
,從而對友人的遭遇表示同情,也是抒寫對于世事的不平
。
上面三篇文章
,都是記亭臺之盛,但寫法有“虛”“實”的不同
。大手筆寫來
,“虛”“實”從容自得
,都會作出好文章。不過從散文發(fā)展角度看
,用“虛”則有另外的意義
,下面會集中說明。
用“虛”斡旋
筆者在本刊前面談“古文運動”
,談韓愈的貢獻
。與論題相關(guān)聯(lián),下面講韓愈的兩篇文章
,一篇和上面講的同樣是“記”
,另一篇是“序”,看他是如何用“虛”的
。
同樣是“記”的是《新修滕王閣記》
。元和十四年(819)初,韓愈因為諫迎佛骨貶潮州(今廣東潮州市)
,四月末抵貶所
,在潮州住半年,遇赦量移袁州(今江西宜春市)
,次年二月到任。袁州為江西觀察使所轄
,這一年的六月
,朝命王仲舒為洪州刺史、江西觀察使
;九月
,王與監(jiān)軍宦官和文武官員在滕王閣舉行宴會,議決對樓閣加以整修
。王仲舒是韓愈舊交
,整修完工,王請韓愈作記
。這一年九月朝命韓愈擔任國子祭酒
,十月離開袁州,文章是離開之前作的
。
韓愈曾經(jīng)三下江南
。大歷十三年(778),他跟隨被貶官的韓會兄嫂赴韶州
;貞元十九年(803)
,因為上疏議論朝政被貶為陽山(今廣東陽山縣)令,加上貶潮州
,三次往來都沒有到南昌登滕王閣
。因而如惲敬(1757—1817)所說:如《滕王閣記》
,有王子安一篇在前……不可不避
,故韓公通篇從未至滕王閣用意,筆墨皆煙云矣。(《與來卿》)比喻筆墨如“云煙”繚繞
,正是形容全然是架空虛說,而通篇沒有描寫滕王閣
。文章開頭就寫自己未至滕王閣的遺憾:愈少時則聞江南多登臨之美
,而滕王閣為第一,有瑰偉絕特之稱
。及得三王所為序
、賦、記等(王勃《秋日登滕王閣餞別記》
,王緒《賦》
、王仲舒《修閣記》),壯其文辭
,益欲往一觀而讀之
,以忘吾憂。系官于朝
,愿莫之遂
。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陽
,便道取疾以至海上
,又不得過南昌而觀所謂滕王閣者。其冬
,以天子進大號
,加恩區(qū)內(nèi),移刺袁州
。袁于南昌為屬邑
,私喜幸自語,以為當?shù)霉劥蟾?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受約束于下執(zhí)事
,及其無事且還,儻得一至其處
,竊寄目償所愿焉
。然后寫九月,王仲舒到任
,政平人和
,自己無緣到南昌晉謁,又沒有到滕王閣的機會。然后寫王仲舒舉行宴會和修整滕王閣等情
。最后寫受命作記
,表示“愈既以未得造觀為嘆,竊喜載名其上
,辭列三王之次
,有榮耀焉。乃不辭而成公命
。其江山之好
,登望之樂,雖老矣
,如獲從公游
,尚能為公賦之”的希望。
這樣
,只是如何焯在《義門讀書記》里所指出
,這篇文章“切新修,切王公
,切袁州刺史作記”
。茅坤在《唐宋八大家文抄》里又說:“通篇不及滕王閣中情事,而止以生平感慨作波瀾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边@是典型的用“虛”斡旋的構(gòu)思方法。
另一篇是《送石生序》
。
“序”作為文體
,傳統(tǒng)上認為始于《詩經(jīng)》的大序,延續(xù)到后來用來序文籍
,就是今天著作的“序言”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稜栄拧氛f“序
,緒也”,本意是次第有序
,用在文章上則序事之文
,后來主要是記贈送燕集。這種文體唐宋時期大興
,和當時士人生活
、社會風氣有關(guān)系。下面介紹韓愈的兩篇文章是送行的燕集序
。唐代貴族專制體制解體
,庶族文人地位上升,這些人求舉覓官
、遷轉(zhuǎn)黜騭等等
,多有交際
、奔走的機會。朋友送行
,集會賦詩
,要寫一篇序,遂成為流行的文體
。
韓愈的兩篇文章是分別送友人溫造
、石洪應(yīng)河陽節(jié)度使烏重胤之召前往赴任(河陽節(jié)度使治所在懷州,今河南沁陽市)朋友燕集寫的
。元和五年
,烏重胤(761—827)擔任昭義節(jié)度使(駐節(jié)邢州,今河北巨鹿縣)盧從史的牙將
。盧從史是驕橫縱恣的藩帥
,時密與叛亂的成德節(jié)度使(駐節(jié)鎮(zhèn)州,今河北正定縣)王承宗私相往來
,反象日彰
。烏重胤與監(jiān)軍宦官吐突承璀密謀縛從史帳下,以功授懷州刺史
、河陽三城節(jié)度使
。到任后他召請溫造、石洪為從事
。
唐代“安史之亂”以后
,國事衰敗不振,地方權(quán)勢大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