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
『仁』是儒家學說的思想核心
總而言之
,儒家的『仁學』是建立在最切近人倫,最難擺脫的親情之上,為封建倫理秩序尋找理論依據(jù)。因此,不僅最能為統(tǒng)治者接受,也非常能獲得普通百姓的認同。正是基于這一點,所以封建『仁學』能成為整個封建統(tǒng)治的核心思想,成為構筑中國式的『倫理—社會—政治』學說的奠基石。1
【解讀】
中華民族自古是禮儀之邦
,早在2500多年前儒家思想即彰顯了炎黃子孫的文明?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原文】
孟子曰:“君子所以異于人者
——出自《孟子·離婁下》
【注釋】
①以仁存心:內心所懷的想法是仁
【譯文】
孟子說:“君子與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
2
【解讀】
今天,很多人對于儒學的精神境界和人生價值取向并不十分明確
兩千五百年前的孔子
【原文】
子曰:“夫仁者
——出自《論語·雍也》
【注釋】
①立:有所作為
②達:顯達
③能近取譬:能夠以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仁德的人
3
【解讀】
孔子說的“克己復禮”只是在說一種具體的學習和修養(yǎng)方法
當然
【原文】
顏淵問仁
——出自《論語·顏淵》
【注釋】
①克己:克制自己。
②復禮: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禮的規(guī)范
【譯文】
顏淵問什么是仁
4
【解讀】
孔子認為:人和自然是一體的
,山和水作為物質,存在于我們生命的時空,山和水的特點也反映在人的素質之中。水柔和而鋒利,時而變化為云雨,時而變化為霜雪,在漫長的生命遷徙中,它無懼無悔,一路歡歌,順應著形勢,變幻著千姿百態(tài)。而聰明人和水一樣,善于隨機應變,常常能洞察事物的發(fā)展,“明事物之萬化,亦與之萬化”,而不固守一成不變的某種標準和規(guī)則,所以,水總是活躍、樂觀的。而山呢,以大地為根基,巍然屹立,不為外在的事物所動搖;也像個母親,張開手臂,包容萬物。而仁愛之人正如山一般,寬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傷于物,不憂不懼,所以,仁者能夠長壽。【原文】
子曰:“知①者樂水,仁者樂山
;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出自《論語·雍也》
【注釋】
①知:通“智”
。【譯文】
孔子說:“智者喜歡水
,仁者喜歡山。智者像水一樣靈動,仁者像山一樣安靜。智者活躍,仁者沉靜。智者快樂,仁者長壽?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352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