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無一物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tái)。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這是禪宗南宗六祖慧能為應(yīng)對(duì)北宗六祖神秀而作的一首著名的偈
。據(jù)《壇經(jīng)》記載
,慧能二十四歲往蘄州黃梅雙峰東山寺參拜五祖弘忍。弘忍先令慧能在寺內(nèi)隨眾作勞役,于碓房踏碓舂米。弘忍將傳法衣,上座弟子神秀先寫了一個(gè)得法偈書于廊壁上,偈為五言四句:“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tái)。時(shí)時(shí)勤拂拭,勿使惹塵埃?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然而這一偈并未得到弘忍的真正贊許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同時(shí),這首偈還批駁了神秀的漸修之說
,以為只要覺悟到心性本空,自然塵埃不染,這就是所謂“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慧能的偈得到弘忍的賞識(shí),半夜密授以法衣袈裟
值得注意的是,慧能這首偈不僅在佛教思想革新上有重要意義
菩提么長
慧能沒伎倆
對(duì)境心數(shù)起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慧能在曹溪寶林寺傳法
臥輪禪師的偈闡明了這樣一種禪經(jīng)驗(yàn)
而在慧能看來
,佛教的目的是為了使人解脫一切外在的束縛,真正的菩提是一種自由的超越性的精神境界。倘若人們?yōu)榱双@得菩提而執(zhí)著于默然打坐,為了獲得解脫而害怕接觸外境,那么正好與學(xué)佛參禪的目的南轅北轍,自由的心靈反而受到種種禁忌的拘束。所以慧能認(rèn)為,若依照臥輪禪師所說去行事,“是加系縛”。為了解答僧人的疑問,慧能有意使用“翻案法”,將臥輪偈的觀點(diǎn)全盤翻轉(zhuǎn)過來,凡是臥輪肯定的他都否定,如“有伎倆”改為“沒伎倆”,“能斷”改為“不斷”;凡是臥輪否定的他都肯定,如“心不起”改為“心數(shù)起”,針鋒相對(duì),寸步不讓?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慧能的這一思想
云天水瓶
練得身形似鶴形
,千株松下兩函經(jīng)。我來問道無余說
,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贈(zèng)藥山惟儼詩》
李翱是中唐儒家衛(wèi)道士韓愈的弟子
李翱當(dāng)時(shí)任湖南朗州刺史
惟儼所說“云在青天水在瓶”
但惟儼以手指上下,還意味著他試圖表示的是天地宇宙的時(shí)空概念
這首詩表達(dá)了李翱悟后的感受
,他也如惟儼一樣“無余說”,只刻畫了松下老僧讀經(jīng)書的場景以及云在青天水在瓶的畫面,這也許是對(duì)禪宗之道有了深切的體會(huì)吧。夜宿蘆花
長江澄澈印蟾華
借問漁舟何處去
(丹霞子淳《頌古》
《五燈會(huì)元》卷十四記載了北宋末年曹洞宗大師芙蓉道楷的一則公案
考慮到丹霞子淳的禪宗派系
,我們有理由認(rèn)為這是一首闡述曹洞宗禪法的詩偈。值得注意的是,船子和尚出自藥山惟儼,與曹洞宗門風(fēng)相同,都繼承了石頭希遷《參同契》的思想。在曹洞宗慣用的隱喻里,明月不是指心,而是指空界。而空界與色界,從表面看是混同不別的,是二而一的,正如洞山《寶鏡三昧歌》所說:“銀碗盛雪,明月藏鷺。類之弗齊,混則知處?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本偷は甲哟具@首偈而言然而,按照這首偈的文本
,還可以作出另一種解釋?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作者單位:四川大學(xué)中國俗文化研究所)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354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