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法·《商君書》討論秦國變法文章更法 《商君書》
孝公平畫,公孫鞅、甘龍、杜摯三大夫御于君,慮世事之變,討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錯法務(wù)明主長,臣之行也。今吾欲變法以治,更禮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議我也?!?/p>
公孫鞅曰:“臣聞之:疑行無成,疑事無功。君亟定變法之慮,殆無顧天下之議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負于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驁于民。語曰:‘愚者闇于成事,知者見于未萌。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戎ㄔ唬骸撝恋抡卟缓陀谒?,成大功者不謀于眾?!ㄕ?,所以愛民也;禮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孝公曰:“善?!?/p>
甘龍曰:“不然。臣聞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勞而功成;據(jù)法而治者,吏習(xí)而民安。今若變法,不循秦國之故,更禮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議君。愿孰察之!”
公孫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夫常人安于故習(xí),學(xué)者溺于所聞:此兩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與論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禮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賢者更禮,而不肖者拘焉。拘禮之人不足與言事,制法之人不足與論變。君無疑矣。”
杜摯曰:“臣聞之: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臣聞法古無過,循禮無邪。君其圖之。”
公孫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fù),何禮之循?伏羲、神農(nóng)教而不誅,黃帝、堯、舜誅而不怒,乃至文、武,各當(dāng)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禮、法以時而定,制、令各順其宜,兵、甲、器備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湯、武之王也,不修古而興;殷、夏之滅也,不易禮而亡。然則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禮者未足多是也。君無疑矣?!?/p>
孝公曰:“善。吾聞窮巷多恡,曲學(xué)多辨。愚者之笑,智者哀焉;狂夫之樂,賢者喪焉。拘世以議〔51〕,寡人不之疑矣?!庇谑撬斐觥?2〕墾草令〔53〕。
〔注釋〕孝公:秦孝公,姓嬴,名渠梁,獻公的兒子。公元前361—前338年為國君。平畫:評議籌劃。甘龍、杜摯:秦國舊貴族的政治代表。御:侍候。慮:思考。世事:國家大事。變:變革、革新。討:探討、研究。本:原則、根本。使民:統(tǒng)治民眾。代立:繼承君位。社稷:國家的代稱。錯:通“措”,建立,施行。務(wù)明主長:力求顯示國君的明智。務(wù),力求;明,顯示;長,長處。更禮:變更禮制。議:批評。疑行:行動猶豫不決。亟(jí):急速,趕快。殆:似乎,大約,恐怕。見負:被譏笑指摘。見驁:受誹謗詆毀。闇:同“暗”,不明了。知:通“智”,有見識。萌:發(fā)生,開始。郭偃:晉獻公的大夫。茍:如果,只要。不法其故:不仿效古舊的成法。循:遵循。易:改變、改換。教:施教。因:順著。不勞:不費力。孰察:孰,通“熟”,仔細考慮。學(xué)者:這里指守舊學(xué)究。溺:沉湎、拘泥、墨守。制:受約束。制法之人:拘守舊法的人。利不百:倘若沒有百倍之利。功:功效。器:器具。圖:圖謀、打算。誅:誅殺。怒:過、超過。文、武:指周文王、周武王。便國:對國家有利。未足多是:不值得稱贊、肯定。恡:通“吝”,鄙陋,少見多怪。曲學(xué):學(xué)識淺陋的人。之笑:原作“笑之”。喪:憂慮。〔51〕拘世以議:拘于世俗的議論。〔52〕出:公布?!?3〕墾草令:開墾荒地的命令。
(毛慧君)
〔鑒賞〕《商君書》是戰(zhàn)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商鞅及其后學(xué)思想言論的著作?!吧叹闭?,商鞅之尊稱也。《更法》在此書二十四篇中列于首位,其文并非商鞅自著,而是別人對其故事的一段記錄。
事情大約發(fā)生在秦孝公六年(前356年)前后,當(dāng)時作為衛(wèi)國貴族后裔的公孫鞅(后封商、於之地,故稱商鞅),應(yīng)秦孝公求賢之令來到秦國,欲推行變革,以改變其地域偏僻又積貧積弱的面貌。秦孝公為此特召集朝廷重臣來議論此事。在這過程中,秦孝公首先表示了自己欲“慮世事之變,討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即根據(jù)國家實際情況變化以采取有效施政綱領(lǐng)的宗旨,以引出各人的意見。其時公孫鞅馬上以堅定的態(tài)度表示變法的決心。以后則有甘龍、杜摯表示了相反的看法。甘龍認為舊習(xí)慣、舊辦法最不容易犯錯,也能被人接受。杜摯的說法則比較有變通,提出要考察一下變法之利究竟有多大,若達不到“百十”倍之功利,不妨棄之不顧。公孫鞅分析他們這些說法都出自守舊觀念,認為從歷史上看,變化發(fā)展是社會的常態(tài),固定不變則較為少見。就拿所謂的古代禮法即古代規(guī)章制度來說吧,它究竟是指什么時代的呢?從有歷史記載的歷代圣王來看,自伏羲、神農(nóng)、黃帝、堯、舜直到周文王、周武王,都各有一套因時制宜的做法,究竟哪個朝代的東西才算是我們應(yīng)循的禮法呢?可是“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禮者未足多是”。公孫鞅的這些說法非常有見地,使得反對者再無可言,秦孝公也由此堅定了變法的決心,說出“寡人不之疑”的話,并向全國頒布了變法的命令。
自此時起,前后歷經(jīng)二十余年,秦國君主采納公孫鞅的主張,實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從而使秦國一躍而躋身強國之列,連中原諸侯都對它刮目相看。
不過,就像歷史上多次出現(xiàn)過的情況一樣,銳意改革、為秦國作過重大貢獻的商鞅并沒有因此而受到理所當(dāng)然的歡迎。他因在厲行改革中觸犯了一些貴族權(quán)勢的利益,由此而在無意中得罪了很多人。待秦孝公死后不久,他即受到奴隸主貴族殘余勢力的報復(fù),被“車裂”即五馬分尸。甚至在其身后,有人仍對他罵聲不絕,以致近人章太炎由此發(fā)出了“商鞅之中于讒誹也二千年”(見《章太炎政論集·商鞅》)的不平之鳴。他的遭遇從某個側(cè)面反映出人類社會在前行過程中不同思想勢力斗爭的激烈與嚴酷。
當(dāng)然,一個人的努力不會總是白費,商鞅雖然以身殉其事業(yè),但他的思想仍在社會上得到廣泛的流傳,以致被稍后于他的韓非形容成“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韓非子·五蠹篇》)的地步。而他所開創(chuàng)的種種變法政治綱領(lǐng),又一直被以后的秦國統(tǒng)治者所繼承。所以現(xiàn)代學(xué)者郭沫若說:“秦王政后來之所以能夠統(tǒng)一中國,是由于商鞅變法的緣果,甚至于我們要說,秦漢以后的中國的政治舞臺是由商鞅開的幕,都是不感覺怎么夸誕的?!?《十批判書·前期法家的批判》)這個評價商鞅是當(dāng)之無愧的。
商鞅思考變法,立足于秦國的實踐,據(jù)說他在入秦時已具體了解了其國的各方面狀況,所以提出的施政方案很有針對性。另外他又不拘泥于小處,而是從宏觀的高度,從法與禮這兩個最關(guān)鍵性的施政環(huán)節(jié),能較為深刻地體現(xiàn)出當(dāng)時新興的地主階級的根本要求,所以使其有關(guān)法治的學(xué)說構(gòu)成有體系性的理論,從而在思想界中也因倡導(dǎo)“法家”而獲得一席之地。這些作為在歷史上贏得了“功如丘山,名傳后世”(見《鹽鐵論·非鞅》引桑弘羊語)的贊語。也使以后的進步思想家仰慕不已。
《先秦散文·商君書·更法》原文鑒賞 《先秦散文·商君書·更法》原文鑒賞
孝公平畫①,公孫鞅、甘龍、杜摯三大夫御于君②,慮世之變,討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③,君之道也;錯法務(wù)明主長④,臣之行也。今吾欲變法以治,更禮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議我也。
公孫鞅曰:“臣聞之,‘疑行無成,疑事無功⑤?!蕉ㄗ兎ㄖ畱],殆無顧天下之議之也。且夫有高人行者⑥,必見非于世;有獨知之慮者⑦,必見毀于民。語曰⑧:‘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見于未萌。民不可慮始,而可與樂成⑨?!戎ㄔ唬骸撝恋抡卟缓陀谒?,成大功者不謀于眾⑩?!ㄕ撸詯勖褚?禮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于禮?!?br>
孝公曰:“善!”
甘龍曰:“不然!臣聞之,‘圣人不易民而教,智者不變法而治?!蛎穸陶?,不勞而功成;據(jù)法而治者,吏習(xí)而民安。今若變法,不循秦國之故,更禮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議君,愿熟察之(11)!”
公孫鞅曰:“龍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夫常人安于故習(xí),學(xué)者溺于所聞(12)。此兩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與論于法之外。三代不同禮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13)。故智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賢者更禮,而不肖者拘焉(14)。拘禮之人不足以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以論變。君無疑矣!”
杜摯曰:“臣聞之,‘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悸劮ü艧o過,循禮無邪。君其圖之(15)!”
公孫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fù),何禮之循!伏羲、神農(nóng)教而不誅,黃帝、堯、舜誅而不怒,及至文、武,各當(dāng)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16)。禮、法以時而定,制、令各順其宜,兵甲器備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湯、武之王也,不循古而興;夏、殷之天也,不易禮而亡(17)。然則反古者未可必非,循禮者未足多是也。君無疑矣!”
孝公曰:“善!吾聞窮巷多怪,曲學(xué)多辯。(18)愚者笑之,智者哀焉;狂夫之樂,賢者表焉(19)。拘世以議,寡人不之疑矣!”
于是遂出墾草令(20)。
【注釋】 ①孝公:秦孝公。姓贏,名渠梁,獻公之子。公元前361年至公元前338年為秦國國君。在位期間任用商鞅實行變法,促進了秦國的發(fā)展和新的封建制度的確立。平畫,評議計劃。一說“平晝閑居”,即退朝之后的時間。 ②甘龍、杜摯:秦國大臣。大夫:此指職位較高的官吏。御:侍奉。 ③代立:繼先君而立,即繼承君位。社稷:本為古代祭祀土神和谷神的地方,后為國家的代稱。 ④錯:通“措”:設(shè)置,施行。 ⑤疑:猶豫不決。功:功效。 ⑥高人:高于一般人。 ⑦獨知:特別的睿智。 ⑧語曰:通常說。 ⑨樂成:樂享其成。 ⑩郭偃(yan音演):春秋時晉獻公臣,后幫助晉文公進行改革以圖霸業(yè)。(11)熟:仔細,反復(fù)。 (12)學(xué)者:此指不知變通的學(xué)究式的一類人。溺:沉溺,淹沒。 (13)三代、夏、商、周。王(wang旺):作動詞,即成就王業(yè),稱王于天下。五霸:春秋時稱霸于一時的五個諸侯,即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一說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 (14)制:約束。不肖者:無才無德的人。拘:拘泥,束縛。 (15)圖:反復(fù)考慮。 (16)伏羲、神農(nóng),傳說中的上古帝王。誅:刑罰,處罰。黃帝、堯、舜,傳說中的上古帝王。怒:超過。文、武,指周文王、周武王。 (17)湯:商湯,商朝的開國君主。 (18)窮巷:窮鄉(xiāng)僻壤的小地方。曲學(xué):見解淺陋,偏執(zhí)于一端。 (19)狂夫:狂妄之徒。(19)墾草令:開墾荒地的命令。
【今譯】 秦孝公在議論籌劃國家的大事,公孫鞅、甘龍、杜摯三位大夫侍奉在他的身邊,反復(fù)研究形勢的變化,探討制訂法令的根本原則,尋求治理民眾的辦法。
孝公說:“繼承君位,不忘國家,這是做國君的原則;實施法令,務(wù)求體現(xiàn)出國君的明斷,這是做臣子的本分?,F(xiàn)在我想通過變法來治理國家,改變舊的禮儀去教育民眾,可又擔(dān)心天下人對我非議?!?br>
公孫鞅說:“臣聽說,‘行動憂豫不決不會有成就,做事猶柔寡斷不會取得成功。’您趕快下定變法的決心,不必顧慮天下人對此有什么議論。而且有高出常人行動的人,必然被世俗之人反對,有獨到見解的人,必定受到一般庸人的誹謗。常言道,‘愚蠢的人事情已經(jīng)出現(xiàn)還不明白,聰明的人事前就能有所察覺。一般人不能指望跟他們商量事情如何做,只能事成之后與他們共享其成?!扔兄鲝堈f:‘講究最高德行的人不去附和凡俗之人的見解,成就大事業(yè)的人不必跟一般人去共同謀劃。’法,是用來愛民的;禮,是用它便于做事的。所以,圣人只要可以強國,不效法舊法;只要可以利民,就不沿用舊禮?!?br>
孝公說:“好!”
甘龍說:“不對!臣聽說,‘圣人不改變民眾的習(xí)慣去教育,高明的人不改變舊法去治理國家?!樦癖姷呐f習(xí)慣去教育,不費力氣就能成功;依據(jù)舊法去治理國家,官吏熟悉民眾安寧?,F(xiàn)在如果變法,不遵循秦國的舊法,改變禮制教育民眾,臣擔(dān)心天下人會對您非議,希望您要反復(fù)慎重地考慮這件事!”
公孫鞅說:“甘龍這番話,實在是世俗之言!平庸的人安于舊的習(xí)慣,學(xué)究們又往往局限于自己的見聞。這兩種情況,使得身居官位而墨守成法,不能跟他們討論成法以外的事。三代以不同的禮稱王于天下,五霸以不同的法而稱霸諸侯。所以,高明的人能夠制訂新法,而平庸之輩卻只能墨守舊法;賢能的人變更禮制,而沒出息的人只有被舊禮所束縛。拘泥于舊禮的人不值得與其議論國家大事,墨守成法的人不值得與其討論變法。您不要再猶豫不決了!”
杜摯說:“臣聽說,‘好處沒有一百倍,不變法;功效沒有十倍,不改用新器具?!疫€聽說,效法古代沒有過錯,遵循舊禮不會出現(xiàn)偏差。您可要仔細考慮這件事!”
公孫鞅說:“前代政教各不相同,效法什么古代!各代帝王也不一樣,遵循哪家的禮!伏羲神農(nóng)實行教化不用刑罰,黃帝、堯、舜雖用刑罰但不過苛,到周文王、周武王,分別根據(jù)當(dāng)時的形勢而制訂法令,依據(jù)具體的情況而規(guī)定禮儀。禮儀、法制根據(jù)當(dāng)前的形勢而制訂,法規(guī)、政令各自適合具體的需要,各種武器裝備的制造都是為了便于使用。臣所以說:治國并非只有一種辦法,有利于國家就不必效法古代。商湯、周武王的王業(yè),不效法古代得以興盛,夏桀、殷紂王的垮臺雖沒有改變舊禮照樣滅亡??梢姡`反古代的未必不對,遵循舊禮的未必就對。您不要再猶豫了!”
孝公說:“好!我聽說偏僻小地方的人,大都少見多怪;見識淺陋偏執(zhí)一端的人總是喜歡爭辯。愚蠢的人譏笑的,正是聰明人覺得可憐的;狂妄之人所高興的,正是賢德之人所憂傷的。拘泥于世俗才生出種種非議,我不再猶豫了!”
于是旋即發(fā)布了開墾荒地的命令。
【集評】 明·王鳳洲:“議論痛快?!?見明·歸有光《諸子匯函》卷十三《商子》)
明·楊慎:“通篇一辯一駁,俱出名理名言,且文句軒舉清勁,自是西漢莫及?!?br>
又:(“公孫鞅曰”——節(jié)):“聳峭斬截。”
又:(“民不可與慮始”一節(jié))“文氣極緊?!?br>
又:(“湯武之王也”一節(jié))“筆致優(yōu)游宛入。”
明·顧起元:“(“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盱衡抵掌,夷然有不可一世之概。”
又:(“制法之人,不足與論變”),“琢句工勁”(以上六條見《合諸名家批點諸子全書》)
民國·張之純《評注諸子菁華錄》:“(開頭兩小段眉批)按《史記·商君列傳》,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今其書乃托之孝公,蓋亦狐之善假虎威者?!?br>
又:“(前世不同教與帝王不相復(fù)等句眉批)二語自顛撲不破,句法極廉悍可學(xué)。言亦近理宜孝公之入彀中也。”
【總案】 本文以“更法”標(biāo)其題,概括了全篇的主旨,那就是秦國必須要改革。文章以商鞅有針對性的三次發(fā)言,在批駁敵論中闡述了這一主旨,樹立起了非改革不可的正面論點,即以“強國”、“利民”為前提,“當(dāng)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币虼耍爸问啦灰坏?,便國不法古”,不斷改革乃為常理。在對這一中心問題的闡述中,商鞅對持反對態(tài)度的甘龍等人是針鋒相對地批駁,對抱疑慮態(tài)度的秦孝公則是循循善誘地爭取,有理有情,理服情動,最終促使秦孝公“寡人不之疑矣”,下定了變法的決心,這場圍繞變法的大論戰(zhàn)也便以商鞅的勝利和反對派的失敗而告結(jié)束。
這篇文章不僅有明確的中心,而且有闡述這一中心的完整的結(jié)構(gòu),組織縝密,敘述生動。圍繞變法的論戰(zhàn)以“孝公平畫”開始,以“遂出墾草令”結(jié)束,首尾照應(yīng),條理分明,脈絡(luò)清晰。在對話中行文得以有起伏地發(fā)展,所記對話,言簡意賅,不枝不蔓,符合人物的特定身分,尤其許多富有強烈感 *** 彩的語句,更是活畫出了人物當(dāng)時的心態(tài),開始時孝公的疑慮矛盾,欲“變法”“更禮”又“恐天下之議我”,商鞅兩次“君無疑矣”的剴切忠諫,甘龍“愿熟察之”、杜摯“君其圖之”的無可奈何的呼喚等等,都寫得生動形象、恰切精當(dāng)。孝公在這場辯論中,除了開場白和最后的小結(jié)之外,只兩個“善”字便要言不繁地表明了對商鞅觀點所持的肯定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不僅見之于“言”,而且見之于“行”,那就是“于是遂出墾草令”。“于是遂出”四個字,急切而堅定,它形象地宣布了商鞅在這場論戰(zhàn)中的最后勝利。
商君書與秦帝國興亡的啟示---商鞅與商君書(二)-有目無文篇之狂想“歷史約讀座”的小寶庫
關(guān)于《商君書》,又稱《商子》?!稘h書?藝文志》記載《商君書》共有29篇,現(xiàn)在傳世的有26篇,其中兩篇有目無文。它跟《論語》的性質(zhì)差不多:反映了商鞅的思想,但不是商鞅所作。已故的清華大學(xué)教授,先秦文化史研究和古籍校勘考據(jù)專家高亨先生認為至少有五篇不是他的,郭沫若干脆就認為除《境內(nèi)》篇外,其余均非商鞅所作?!渡叹龝防锬切┓钚缘臇|西,可能是他所作,但那都是平時工作必然形成的東西,還談不到要去編纂成書。有一個很重要的證據(jù)就是,這本書的開篇《更法》,抬手就寫“孝公平畫”。孝公是嬴渠梁死后的謚號,也就是說這本書至少是成于孝公死后,而孝公死后的大部分時間,商鞅都在逃命,基本沒時間專門寫書。當(dāng)然這類證據(jù),書中還有很多,比如《錯法》、《徠民》,都是涉及商鞅死后的事,明顯不是商鞅所出。所以后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里說這本書是“殆法家流,掇鞅余論,以成是編。”
和《論語》不同的是:《論語》自始至終都是語錄和對話,偶爾輔以敘事,而《商君書》更像是一本文集,字數(shù)不多,但內(nèi)容龐雜,既有宏觀的理論,也有細致的法令,而且書中的文體各式各樣。比如前面說的,開篇《更法》很有些《鹽鐵論》的風(fēng)采,基本都在辯論;而《農(nóng)戰(zhàn)》、《畫策》、《外內(nèi)》又是一種政論的格調(diào);《墾令》、《戰(zhàn)法》、《境內(nèi)》則更像是公開頒布的法規(guī)。再加上法家文章素來語言冷峻、簡約古奧,其思想和我們常接觸的儒家更是多有背道而馳,所以《商君書》實在難讀。想要磨練一下毅力,推薦一讀。
前面說了,《商君書》中有兩篇有目無文,就是《刑約》和《御盜》。抱著獵奇的心理,我翻了各種資料,想一探究竟,但終也究不深。最后我只得結(jié)合《商君書》的內(nèi)容脈絡(luò)和商鞅的政治實踐,從字面上大體試著猜測了一下這兩篇的主題,聊慰遺憾:
《刑約》應(yīng)該是一篇理論文章,“刑”當(dāng)然就是指刑罰,法家強調(diào)重刑輕賞?!渡叹龝返谒钠度姟肪驼f:“重罰輕賞,則上愛民,民死上;重賞輕罰,則上不愛民,民不死上”,他認為“王者刑九賞一”,到了第五篇《說民》更是主張輕罪重罰。根據(jù)這個層層遞進的邏輯和商鞅的政治實踐,所以這里的“約”字,大致有兩層意思:
第一,約定。這個約定當(dāng)然不存在平等關(guān)系,而是明確的意思:我制定了這些刑罰,我也跟大家說明白,那么以后這些刑罰落實到具體人身上的時候,你別說不知道怎么回事。這里有點兒“勿謂言之不預(yù)”的意思,重在震懾。從實踐的角度說呢,也符合商鞅的施政風(fēng)格。法家儒家都追求入圣,期望每一個人都按照圣人的標(biāo)準來進行社會活動。但是在實現(xiàn)手段上:儒家看到樹長歪了,是把它扶直,一直扶著它,讓它在生長過程中慢慢糾正。而商鞅這里,則是直接把他心目中的圣人標(biāo)準告訴大家,把好樹的標(biāo)準告訴樹。以后如果哪棵樹長歪了,就直接一刀把歪的地方砍掉。很痛快,“簡政”。
第二,簡約。既然要輕罪重刑,那么輕刑就沒有必要存在了。反映在秦國的現(xiàn)實治理中,大家也能看到:《漢書·五行志》記載“商君之法,棄灰于道者,黥”。就是往大街上亂扔垃圾,要在臉上刺字。
刺什么字就不知道了,反正不能是“此處禁止倒垃圾,違者罰款”。亂扔垃圾,放現(xiàn)在多大點兒事兒??!現(xiàn)在光天化日、眾目睽睽之下,馬路邊隨地小便都不新鮮了,頂多就算道德問題。道德問題和法律問題畢竟不是一回事,解決道德問題需要靠教化,可商鞅用的是肉刑。不僅傷人肉體,還剝奪尊嚴。用法律嚴懲來實施道德的教化功能。這是什么道理呢?這叫“刑用于將過”,《商君書?開塞第七》說:“刑加罪所終,則奸不去;賞施于民所義,則過不止。刑不能去奸而賞不能止過者,必亂。故王者刑用于將過,則大邪不生;賞施于告奸,細過不失,則國治”。這段話的意思就是把有犯罪思想和有犯罪行為等同起來,都予以法律制裁,以此來預(yù)防犯罪??雌饋砗孟裢Σ诲e,法律制裁取代道德的監(jiān)督教育功能,好像是簡化了社會運行的環(huán)節(jié),而具體實施起來,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處罰“將過”實質(zhì)就是按人們的思想定罪而不是按行為定罪,就是“誅心”。但是誰來誅心?不是大公無私的社會,而是具體的人。社會很抽象,人的欲望和行為卻很具體。誅心定罪就意味著對具體物證、人證的要求不再嚴格,即使你沒有犯罪行為,也可以說你有犯罪的想法,說你有罪,你就有罪。所以過分強調(diào)法律功能的“刑用于將過”理論,一旦具體運行就意味著法制的崩潰,當(dāng)然,也意味著官老爺面前出現(xiàn)了一條便捷寬廣的致富路。
道德問題就要用肉刑,如果罪過再大點兒,也就可想而知了。至于什么斬首、車裂、凌遲,就是根據(jù)人的罪行選個死法罷了。絞刑給留個全尸,都叫皇恩浩蕩。按照《商君書》的理論,這就叫“刑生力,力生強,強生威,威生德,德生于刑?!?br>
這個其實咱們都不陌生——“嚴打”:1983年,一對戀人拍個裸照,趕上嚴打,男的槍斃,女的坐牢。任何審判都強調(diào)“從嚴”、“從重”、“從快”。最后發(fā)現(xiàn),打掉犯罪分子囂張氣焰的代價是一大批冤假錯案、公報私仇和司法腐敗。只不過,咱們現(xiàn)在“嚴打”是階段性的,而商鞅這個“德生于刑”卻是長期堅持的?,F(xiàn)在我們當(dāng)然要說這種作風(fēng)野蠻粗暴,但這都是符合當(dāng)時的客觀條件——大爭之世,列國征伐,亂世就得用重典。而且歷史也明確告訴我們:一旦大戰(zhàn)臨頭,往往都是冷酷戰(zhàn)勝溫良,野蠻戰(zhàn)勝文明。
再說《御盜》,這很有可能是一篇法令性、技術(shù)性的文章,“御”字好理解,防備、約束等等吧。而這個“盜”字,恐怕不是指國內(nèi)的小偷、強盜那么簡單。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在秦國當(dāng)時那種政治環(huán)境中,彼此監(jiān)視,家家連坐,亂扔垃圾都要被毀容。如此高的犯罪成本,可能有穩(wěn)定的小偷、強盜嗎?所以這個“盜”字,我認為更多的是指地方上的世族、豪強,以及和他們有聯(lián)絡(luò)的他國間諜。這里我用“間諜”這個詞可能容易引起誤會,這個所謂間諜干的工作不僅僅是我們印象中的:搞點兒情報,刺殺個政要什么的,那都是小事。最主要的策反邊境百姓,甚至是朝廷重臣,讓他們遷到間諜服務(wù)的國家。
在當(dāng)時,關(guān)于“國”的觀念并不是像我們今天這樣博大。那時候的“國”其實就是以諸侯們的“家”為核心,然后聚合家臣之家,庶民小家湊在一起,這就叫“國”。最明顯的就是韓趙魏三國,都是由家臣之家晉為諸侯,直接以姓為國號。所以在實行諸侯分封制的先秦時期,“愛家族”是絕對優(yōu)先于“愛國”的。這一點,直到今天我們?nèi)匀荒軌蚩匆姡航鼛啄觊_始盛行修家譜,一開始大家可能覺得這只是一種文化傳承,但是這種東西一旦修起來,就不是幾張紙那么簡單。尤其是在聚族而居現(xiàn)象普遍的農(nóng)村。一本家譜在手,族中長輩就不再只是個家庭符號,而是具備了一定政治力量的實力人物。
族長一句話,往往比村長、書記還要好用,這是對農(nóng)村基層黨組織的一個潛在威脅和挑戰(zhàn)。2018年年底到現(xiàn)在開展的“掃黑”為什么把重點放在農(nóng)村?很簡單,當(dāng)前以貿(mào)易戰(zhàn)、金融戰(zhàn)、地緣政治斗爭為主要形式的中美斗爭已經(jīng)到了最緊張的時刻。在當(dāng)下到了血拼最后一口氣的時候,國家需要釋放“農(nóng)村集體產(chǎn)權(quán)”這塊最后的壓倉儲備,和美國來一場持久戰(zhàn)。這就意味著農(nóng)村的土地制度和經(jīng)營方式將有很大的改革。但是,農(nóng)村問題是涉及社會穩(wěn)定的根本問題,一旦搞不好,就會直接危及黨的執(zhí)政地位。為了防止改革過程中這些地頭蛇們乘機兼并土地,截留農(nóng)民的利益,造成農(nóng)村的不穩(wěn)定,國家就先下手除掉他們。所以說本次“掃黑”從來就不是一個單純的法律問題,而是直接關(guān)系國本的政治問題。
當(dāng)然這是現(xiàn)代國家,尤其是我們的黨,組織建設(shè)直達基層,中央對基層有絕對的掌控力和動員能力。而在古代,面對這樣的情況,國君沒有太多的手段。國君一旦引起本國百姓不滿,往往就會引發(fā)人民以家族為單位向外遷徙,甚至是家臣的大家族叛亂。人口是當(dāng)時每一個諸侯國都極其重視的財富,甚至高于土地,人口大量外遷絕對會導(dǎo)致國家衰落。在商鞅的眼里,這些半獨立的,始終和國外間諜保持聯(lián)系的地方世族、豪強給邦國帶來的潛在威脅,不單純來自他們直接對抗政府施政的力量,僅僅就他們的大規(guī)模遷徙,就很容易以點帶面,動搖國本。所以《商君書·墾令第二》說:“無外交,則國安而不殆?!边@里的“外交”,不是之國家政府間的交往,而是指民眾的對外交流。所以這句話的第一個含義就是指禁止民眾外遷,這也是削弱地方世族、豪強勢力的措施之一。而要禁止民眾外遷的重要一步,就是首先斬斷民眾與外國的聯(lián)系,防間、防諜,叫你進得來,出不去。也就是說,《商君書》里要“御”的這個“盜”不僅是指 “盜情報”的,更主要是針對“盜民”之盜。
“盜民”之盜是指國外的,國內(nèi)當(dāng)然也有“盜”。這些“盜”除了零星幾個小毛賊,更多的就是指在朝野中一切有能力阻礙商鞅施政的保守勢力。這股勢力不僅僅是在野的,在國內(nèi)居無定所,到處沖州過府,有能力“犯禁”、“亂法”的文人、游俠。他們雖然人多,力量總和很大,但是沒有組織。要“御”他們,直接用明確的行政、司法手段就可以。這類人《商君書》很多地方都提到過。還有一類人,對施政阻力更大,但是在《商君書》尚存的篇目中幾乎很少直接提到。那就是在第一篇《更法》里出現(xiàn)的,以甘龍、杜摯等人為代表的在朝中握有一定權(quán)力,卻明確反對變法的政治人物,這其中還包括公子虔這類王族權(quán)貴。這些人都是原有體制的既得利益者,改革的第一刀就是沖他們?nèi)サ模运麄兪亲钣凶璧K變法動機的一幫人。要“御”他們,單純依靠公開的法律手段恐怕不行,還需要些不好見光的政治手腕。
總的來說,這篇文章應(yīng)該是對第七篇《開塞》的呼應(yīng)?!堕_塞》是理論文章,主要分析政治統(tǒng)治面對的障礙、弊端起源,然后只在宏觀上論述了全面法治的必要,強調(diào)針對當(dāng)下要用“刑九賞一”來維護秩序,沒有很具體的說如何掃除這些弊端。有理論,就應(yīng)該有措施。后來《韓非子》一書中的《八奸》、《奸劫弒臣》、《五蠹》、《八說》很有可能就是結(jié)合這篇《御盜》的深一步研究。以上僅是猜測,算是拋磚引玉吧!歡迎批評。
其實無論是法家,還是孔孟儒家,我認為他們追求的目的是差不多的,只不過是兩條不同的路。這兩條路都經(jīng)過了實踐的檢驗,有過成功,也有過失敗。它們的成敗取決于人能否根據(jù)自己所處的特定時期,從實際出發(fā),及時調(diào)整。在《商君書》第七篇《開塞》里就一段比較詳細的闡述:當(dāng)下,人類已經(jīng)走過了遠古的愛親人、維護小集體的時代和中古的推崇賢人、標(biāo)榜仁愛的時代,而進入了近世推崇權(quán)貴、尊重官吏的時代。既然世風(fēng)有了變化,那么組織管理理念也要變化。時代進步了,人變的精明圓滑不再淳樸了,那么就只能用嚴刑峻法來管理。雖然酷烈,但是卻能夠震懾民眾不犯法,是對大多數(shù)人的秩序保障。這跟《商君書》第一篇《更法》里說的“法者,所以愛民也”的精神也是吻合的,所以商鞅思想強調(diào)“大仁不仁”。根據(jù)客觀實際調(diào)整管理模式,這就叫與時俱進,就是改革。
(本章結(jié)束,接下來將是商鞅的政治實踐《商鞅對庶民的勝利》敬請期待!)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357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