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問《送秦中諸人引》抒情散文鑒賞作者:元好問
【原文】: 關(guān)中風(fēng)土完厚,人質(zhì)直而尚義。風(fēng)聲習(xí)氣,歌謠慷慨,且有秦、漢之舊(1)。至于山川之勝,游觀之富,天下莫與為比。故有四方之志者多樂居焉,
予年二十許時,侍先人官略陽(2),以秋試留長安中八九月。時紈綺氣未除(3),沉涵酒間,知有游觀之美而不暇也。長大來,與秦人游益多,知秦中事益熟;每聞?wù)勚堋h都邑及藍田、鄠、杜間風(fēng)物,則喜色津津然動于顏間(4)。二三君多秦人(5),與余游,道相合而意相得也。常約近南山尋一牛田(6),營五畝之宅,如舉子結(jié)夏課時(7),聚書深讀,時時釀酒為具,從賓客游,伸眉高談(8),脫屣世事(9),覽山川之勝概,考前世之遺跡,庶幾乎不負古人者(10)。然予以家在嵩前(11),暑途千里,不若二三君之便于歸也。清秋揚鞭,先我就道;矯首西望(12),長吁青云。
今夫世俗愜意事,如美食、大官、高貲(13)、華屋,皆眾人所必爭而造物者之所甚靳(14),有不可得者。若夫閑居之樂,澹乎其無味,漠乎其無所得,蓋自放于方之外者之所貪(15),人何所爭,而造物亦何靳耶?行矣諸君,明年春風(fēng),待我于輞川之上矣(16)。
【作者簡介】: 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太原秀容(今山西忻縣)人。他曾在遺山讀書,因自號遺山山人,世稱元遺山。他是北魏拓跋氏的后代,七歲能詩,金宣宗興定五年進士,屢任縣令,后入朝為左司都事,轉(zhuǎn)行尚書省左司員外郎。元滅金后,不再作官。
元好問是金代唯一的杰出詩人,長于詩及樂府。他主張表現(xiàn)真性情,反對虛偽矯飾,他的作品多悲壯蒼涼之音,風(fēng)格質(zhì)樸沉雄,著有《遺山集》。
【鑒賞】: 引,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名稱,與“序”基本相同,多用于送別贈言,或表達依戀思念之情,或給以忠告鼓勵之語?!端颓刂兄T人引》就是元好問送別朋友而寫的一篇贈序。
歸園田居之作自古以來可以說多到不可勝數(shù),成功與否就取決于能否寫出自己的特點,開掘出更深的韻味,元好問的這篇作品在這兩方面都可以說是一篇佳作,而尤以韻味取勝。
因為作者的朋友是秦中之人,因此作者先以簡煉的筆致概括了關(guān)中風(fēng)土人情的淳厚和山川古跡的壯美,突出其古風(fēng)的留存,隱隱透露出追思向往之意。而臨風(fēng)懷古,尋幽覽勝只是作者渴慕秦中之地的一個方面。關(guān)中的終南山一直是隱者居留之地,也是士人向往的地方。作者用簡樸淡雅的筆調(diào)描繪出自己想象中悠然自得的田園生活:“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談天話地,而不知人間何世。作者沉醉在愜意的遐想中,卻忽然意識到自己尚不能進于此境,朋友們卻先要離己而去了,內(nèi)心又是羨慕,又是難舍,不禁“長吁青云”,頓覺悵然。這一段文字文筆多有變化,先述先前之事,再敘與朋友的交游往來,又描畫出未來與諸人同居秦中的情景,最后筆鋒轉(zhuǎn)到離別之情,感情變化多端,而文字又樸質(zhì)從容,通篇充溢著一種平和親切的氣氛,與文中表達的內(nèi)容相互配合,構(gòu)成了一種淡遠而淳樸的境界。
作者在抒發(fā)對田園生活的向往的同時,又從反面用“世俗愜意事”加以對比襯托,對整日營營于身外私利的行為做了否定,指出閑居之樂,無欲無爭,自然能得到心之所想,而不必勞心廢神,奔波于塵俗之中卻又難遂心愿。最后以一句“行矣諸君,明年春風(fēng),待我于輞川之上矣”作結(jié),殷殷切盼之情溢于言表,而讀者聯(lián)想到王維的幽居輞川,更覺此句含意深遠,可品味無窮。終文于此,作品的意韻卻達到了極致,給人留下了無盡的想象空間,這也就是這篇作品成功之所在。
《送秦中諸人引》文言文原文與翻譯 《送秦中諸人引》
〔金〕元好問
關(guān)中風(fēng)土完厚,人質(zhì)直而尚義,風(fēng)聲習(xí)氣,歌謠慷慨,且有秦、漢之舊。至于山川之勝,游觀之富,天下莫與為比。故有四方之志者,多樂居焉。
予年二十許時,侍先人官略陽,以秋試留長安中八九月。時紈綺氣未除,沉涵酒間。知有游觀之美而不暇也。長大來,與秦人游益多,知秦中事益熟,每聞?wù)勚?、漢都邑及藍田、鄠、杜間風(fēng)物,則喜色津津然動于顏間。二三君多秦人,與余游,道相合而意相得也。常約近南山,尋一牛田,營五畝之宅,如舉子結(jié)夏課時,聚書深讀,時時釀酒為具,從賓客游,伸眉高談,脫屣世事,覽山川之勝概,考前世之遺跡,庶幾乎不負古人者。然予以家在嵩前,暑途千里,不若二三君之便于歸也。
清秋揚鞭,先我就道,矯首西望,長吁青云。今夫世俗愜意事,如美食大官,高貲華屋,皆眾人所必爭而造物者之所甚靳,有不可得者。若夫閑居之樂,澹乎其無味,漠乎其無所得,蓋其放于方之外者之所貪,人何所爭,而造物者亦何靳耶?行矣諸君,明年春風(fēng),待我于輞川之上矣。
——選自《四部叢刊》本《遺山先生文集》
翻譯:
關(guān)中地方風(fēng)物土壤富庶肥沃,人民質(zhì)樸直爽又崇尚道義,風(fēng)氣習(xí)俗與喜歡激昂放歌的作風(fēng)都還保留著秦漢時的舊貌。要說到山川之美,游覽勝地之多,是天下沒有能夠與它相比的。所以志在四方的人都喜歡在關(guān)中居住。
我二十歲左右時,隨奉先父官居略陽,曾因秋試在長安住了八九個月。那時我還未脫盡紈绔習(xí)氣,整天沉溺在燈紅酒綠之中,雖然知道有許多名勝美景卻無暇顧及。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與關(guān)中人士相處得更多了,就對關(guān)中的事情更為熟悉了。每當(dāng)聽到談起長安以及藍田、鄠杜一帶地方的風(fēng)土物情,面上就顯出躍躍欲往的喜色來。你們諸位大都是關(guān)中人,與我一道游覽,真是志同道合。我曾打算約你們一起在靠近終南山地方覓一塊地,經(jīng)營五畝田大小的莊園,像舉子退居溫課一般,收集佳書精研細讀,常常釀造美酒供應(yīng),相隨著賓客游覽,揚眉高談闊論,擺脫塵事困擾,賞覽山河美景,考察前代遺跡,這樣大概可算不辜負古人了。但是,我因為家在嵩山之南,這么熱的天要長途跋涉千里,不像你們來去這么方便。
你們在清秋佳日揚起馬鞭,先我一步登上征途,舉頭西望,真是氣吐青云?,F(xiàn)在社會上稱心滿意的事情如吃山珍海味做高官,腰纏萬貫住華美的房子,都是大多數(shù)人所追求而老天爺卻非常吝惜的,因此不是人人都能得到的。像那閑居的樂趣,或許是平淡得無味,空虛得一無所有,但這正是置身世外的人所追求的,一般的人怎么會去爭它,而老天爺又怎么會去吝惜它呢?各位走吧!待到來年春風(fēng)蕩漾的時候,請在輞川岸邊等我到來。
元好問原文_翻譯及賞析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鮮卑族拓跋氏,元好問過繼叔父元格;七歲能詩,十四歲從學(xué)郝天挺,六載而業(yè)成;興定五年(1221)進士,不就選;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學(xué)宏詞科,授儒林郎,充國史院編修,歷鎮(zhèn)平、南陽、內(nèi)鄉(xiāng)縣令。八年(1231)秋,受詔入都,除尚書省掾、左司都事,轉(zhuǎn)員外郎;金亡不仕,元憲宗七年卒于獲鹿寓舍;工詩文,在金元之際頗負重望;詩詞風(fēng)格沉郁,并多傷時感事之作。其《論詩》絕句三十首在中國文學(xué)批評史上頗有地位;作有《遺山集》又名《遺山先生文集》,編有《中州集》。 元好問軼事典故 詩狂他日笑遺山
元好問在臨終之時囑咐后人在他的墓碑上只題七個字“詩人元好問之墓”,足見他對自己詩歌創(chuàng)作的重視與肯定,而“詩狂他日笑遺山,飯顆不妨嘲杜甫?!币痪涓秋@示了他對自己詩才的極為自信。
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曾在遺山(今山西定襄縣城東北)讀過書,因此自號遺山,金朝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出身于一個官宦家庭,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他自幼聰明過人,四歲讀書,八歲就能作詩,十四歲拜陵川名儒郝天挺為師。潛心學(xué)習(xí)六年,研究古代典籍,數(shù)年間精通百家,并具備了較高的文學(xué)修養(yǎng)。元好問一生寫了5000多首詩,今存1388首,詞今存384首。
元好問的文學(xué)成就以詩歌創(chuàng)作最為突出,并以“喪亂詩”奠定了他在文學(xué)史上地位的。這些詩是在金朝滅亡前后寫出的,主要有《歧陽》三首、《壬辰十二月車駕車狩后即事》五首、《俳體雪香亭雜詠》十五首、《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續(xù)小娘歌》十首等。這些詩篇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國破家亡的現(xiàn)實,具有詩史的意義。元好問的“喪亂詩”就藝術(shù)上的概括力和情感上的真摯性來說,是杜甫以后少有的。但他不像杜甫那樣對國家的復(fù)興還抱有希望,他是既絕望而又不甘心,郁結(jié)的感情爆發(fā)為悲歌,感染力是很強烈的,并且這些“喪亂詩”又掀起了杜甫之后的現(xiàn)實主義詩風(fēng)的又一 *** 。比如《歧陽》之二:“百二關(guān)河草不橫,十年戎馬暗秦京。歧陽西望無來信,隴水東流聞哭聲。野蔓有情縈戰(zhàn)骨,殘陽何意照空城。從誰細向蒼蒼問,爭遣蚩尤作五兵”再比如《癸巳五月三日北渡》:“道傍僵臥滿累囚,過去旃車似水流。紅粉哭隨回鶻馬,為誰一步一回頭”“隨營木佛賤于柴,大樂編鐘滿市排。虜掠幾何君莫問,大船渾載汴京來”“白骨縱橫似亂麻,幾年桑梓變龍沙。只知河朔生靈盡,破屋疏煙卻數(shù)家?!惫P筆皆為血淚,字字飽含悲憤。正如清代大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趙翼在《題遺山詩》中說:“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正是山河的破碎,詩人的憂患,才造就了這些曠世之作。
當(dāng)然,元好問還有為數(shù)不少的寫景詩,這類詩的總體風(fēng)格是豪壯、清雅、不事雕琢,有很多名句佳句。比如《游黃華山》:“湍聲洶洶轉(zhuǎn)絕壑,雪氣凜凜隨陰風(fēng)。懸流千丈忽當(dāng)眼,芥蒂一洗平生胸。雷公怒擊散飛雹,日腳倒射垂長虹。驪珠百斛供一瀉,海藏翻倒愁龍公?!痹娙艘源髿獍蹴纭⒘Χ惹рx的筆勢,寫出了黃華山瀑布的奇觀,給人以雄壯豪放的感受。此外,元好問在晚期還寫有一些題畫詩,這類詩短小精煉、意境深遠,往往是借題發(fā)揮,耐人品味,充分地襯托了畫作的內(nèi)涵。比如《秋江曉發(fā)圖》:“百轉(zhuǎn)羊腸挽不前,旃車轆轆共流年。畫圖羨殺扁舟好,萬里清江萬里天?!庇稍娭锌梢钥闯觯嫷膬?nèi)容是秋江無際、扁舟曉發(fā),但詩人只把這種畫面作為引子,而把道路艱難、世路艱難作為詠嘆的真正對象,使得畫圖的意境和內(nèi)涵都擴展了許多。
元好問留存下來的詞有384首,稱為《遺山樂府》。后代研究者有不少人愛他的詞,如翁方綱認為元好問的詞比陸游的詞還高秀;劉熙載稱元好問的詞是“集兩宋之大成”,兼?zhèn)浜婪藕屯窦s兩種風(fēng)格;近代學(xué)人郭象升在《古文學(xué)家別集類案》中評價元好問:“遺山筆力奇?zhèn)?,吸納萬流,遺集四十卷,與《金史》相為表里?!睉?yīng)當(dāng)說,這些評價雖有拔高之嫌,卻也說明元好問的詞的確是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從青年時代起他就填詞,到晚年也沒有放棄。就風(fēng)格而言,以金朝滅亡為界,前期清雄豪放,后期蒼涼深郁。
元好問不僅詩詞功底深厚,而且自稱“詩中疏鑿手”,他在兵荒馬亂之世就寫下了一部不朽的詩評《詩論三十首》,《詩論》幾乎概括了漢朝以來的各種是個風(fēng)格與重要詩人,所有的點評都濃縮在七言詩句之中,不僅點評準(zhǔn)確而且文采斐然, “以詩論詩”再繼杜甫風(fēng)范。那一年,他才二十八歲。
然而,無論是元好問的詩詞還是他的詩論,除了專攻學(xué)者以及喜愛他的人,大眾知之甚少。在大多數(shù)人的心里,這一代文壇領(lǐng)袖,正如他所處的那段亂世一樣,只是一個模糊的歷史影像罷了。
構(gòu)亭野史一布衣
元好問由于顯著的文學(xué)成就,在金元文學(xué)史上占有舉中輕重的地位。其實,元好問的詩,不只是文學(xué)性的,而且是史詩;他更是精于史學(xué),在作為一個文人的同時對《金史》的修著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金朝,是我國古代少數(shù)民族女真族建立的以文治斐然著稱于史的王朝。而元好問所處的時代,是元滅金,北方各少數(shù)民族與漢民族大融合,北方文化與中原文化大交流,北方文學(xué)與南方文學(xué)交錯移植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元好問所撰的《中州集》、《壬辰雜編》、《續(xù)夷堅志》及《元遺山先生文集》等諸多論述,都寓史于文,對元人修《金史》起了重要的作用。
金宣宗興定年間(1217-1221年),元好問在文壇上已漸露頭角,與此同時,元好問也已涉足史學(xué),“長大來與游益多,知秦中事益熟,每聞?wù)勚堋h都邑及藍田、杜間風(fēng)物,則喜色津津然動于顏間”。更是“覽山川之勝概,考前世之遺跡,庶幾乎不負古人者”。天興二年(1233年)四月,元好問與其他一些官員被蒙古軍羈管于聊城(今山東聊城)后,他最關(guān)心的事情就是將金末的史實記下來。在1239年,舊朝已亡換了新庭,在山東聊城被羈押6年的元好問重獲自由,返回忻州。終于,他下定決心“構(gòu)亭于家,著述其上,因名曰《野史》?!倍嗄甑谋疾?,他積累了大量的金朝君臣遺言往行的資料上百萬字,后稱“金源君臣言行錄”。他又抱著“以詩存史”的目的,編輯成了《中州集》。這是一部金代詩歌總集,里面不僅收錄了他所知道的金期一代已故或未仕于蒙古國的詩人詞客、包括金朝兩位皇帝及諸大臣以至布衣百姓的詩詞2116首(其中詩2001首,詞115首),而且為每位作者共250余人寫了小傳,給中國文學(xué)史填補了空白?!督鹗?藝文傳》就是以它為藍本寫成的,后來的《全金詩》自然也是在它的基礎(chǔ)上增補而成的。同時,《中州集》也為金代歷史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元好問一向尊重史實,不阿時俗,秉筆直書,后代學(xué)者一致認為《金史》與元好問關(guān)系密切,《四庫全書總目》稱“多本其所著”。元好問的這種國亡修史的作法,也多為后人所仿效。
野史亭盛名可謂久矣,八百年間,屢有大雅宏達之人或憑吊或修繕,留下詩文碑記眾多,然而,早在民國初年,山西教育會長梁善濟就發(fā)出“今亭寥落如此,何其名實不相符”的嘆息。如今又將百年,更顯頹敗了。頹敗之間,只剩下遺忘。
人物生平 家庭背景
相傳他的祖先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兒子(一說為秦王拓跋翰,另一說為南安王拓跋余)。其祖先又隨孝文帝由平城(今大同市)南遷洛陽,并在孝文帝的漢化改革中改姓元。北魏分裂之后,戶籍落至汝州(今河南省臨汝縣)。五代時期以后,又由河南移家平定州(今山西省平定縣)。他的高祖元誼,在北宋徽宗宣和年間(1119—1125年)官忻州神武(虎)軍使。曾祖元春(一作椿)任北宋隰州(治今山西省隰縣)團練使,又從平定移家忻州,遂為忻州人。祖父元滋善,在金朝海陵王正隆二年(1157年)任柔服(今內(nèi)蒙古土默特右旗托克托附近)丞。父親元德明多次科舉不中,以教授鄉(xiāng)學(xué)為業(yè),平時詩酒自娛,著有《東巖集》。
游學(xué)四方
金章宗明昌元年七月八日(1190年8月10日),元好問誕生在忻州農(nóng)村一個世代書香的士大夫家庭里。由于他的二叔和三叔都沒有兒子,元好問的兄弟有三個,他又是第三。根于中國傳統(tǒng),他的叔父元格(后元好問稱他為隴城府君)在他生后七個月時,就把他當(dāng)做過繼兒子,隨即把他帶到掖縣縣令任上。
據(jù)記載,元好問天資聰明,七歲就能寫詩,被人譽為“神童”。十一歲時,元格在冀州任職,元好問得到了翰林侍讀學(xué)士兼知登聞鼓院路擇的賞識,路擇“愛其俊爽,教之為文”。十四歲時,元好問又師從陵川人郝晉卿,博通經(jīng)史、淹貫百家。到元好問十七歲時,元格被罷去陵川縣令之職,但為了兒子的學(xué)習(xí),他仍繼續(xù)住在陵川,直到元好問十九歲完成學(xué)業(yè),才帶全家離開陵川。
科場受挫
元好問從十六歲起開始參加科舉考試。由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識免鄉(xiāng)試”,他直接到并州參加府試,但榜上無名。此后在泰和八年(1208年)十九歲時,他又到長安參加府試,但這次又未中。
元好問二十一歲時返回故里,在離祠堂幾十里外的定襄遺山讀書,故而自號“遺山山人”。兩年之后,蒙古大軍突襲秀容,屠城十萬余眾,其兄元好古喪生。為避兵禍,元好問舉家遷往河南福昌,后轉(zhuǎn)徙登封。
衛(wèi)紹王崇慶元年(1212年),元好問又到中都(今北京)第三次參加考試,仍未考中。這年正月,金朝三十萬大軍被蒙古擊敗,蒙古已逼近中都,路途的坎坷、國家的危機,加上考試的失敗,使他的情緒非常低沉憂慮。
貞佑二年(1214年),蒙古兵圍攻、金兵節(jié)節(jié)敗退,金宣宗倉皇遷都南京,元好問于這年夏天赴汴京,準(zhǔn)備將于秋天舉行的考試。雖然考試又一次失敗,但他卻通過應(yīng)試汴梁,得以與朝中名人、權(quán)要如趙秉文、楊云翼、雷淵、李晏等交接結(jié)好,詩歌創(chuàng)作極豐。其中《箕山》、《元魯縣琴臺》等篇,深得時任禮部尚書的趙秉文贊賞,其文名震京師,被譽為“元才子”。但不久由于蒙古兵圍攻,元好問不得不由山西逃難河南,并在豫西逐漸定居下來。貞佑五年(1217年),二十八歲的元好問又赴京趕考,仍未成功。
坎坷仕途
興定五年(1221年),三十二歲的元好問進士及第,因科場糾紛,被誣為“元氏黨人”,便憤然不就選任。又過了三年,到他三十五歲時,元好問又得到趙秉文等人的貢舉,以考試優(yōu)異得中科舉。這次宏詞科登第后,元好問才正式就選,被任為權(quán)國史院編修,留官汴京,但生活頗為清苦。
金哀宗正大二年(1225年),三十六歲的元好問因不滿冷官生活請長假回到了登封,期間撰寫了一部重要著作《杜詩學(xué)》,內(nèi)容包括杜甫的傳志、年譜和唐朝以來評論杜詩的言論。
正大三年(1226年),元好問任河南鎮(zhèn)平縣令。次年,改官河南內(nèi)鄉(xiāng)縣令,不久其母張氏身故,其長子出生,元好問丁憂閑居內(nèi)鄉(xiāng)白鹿原,應(yīng)鄧州帥移刺瑗之邀,赴任幕僚。不久,蒙古軍攻陷鳳翔,鄧州帥投降,元好問借機辭去幕府。
正大八年(1231年),元好問調(diào)任南陽縣令,他在任上大刀闊斧進行改革,成績斐然。所以河南志書稱他“知南陽縣,善政尤著”?!赌详柨h志》記載:“南陽大縣,兵民十余萬,(元好問)帥府令鎮(zhèn)撫,甚存威惠”。
國亡被囚
此后不久,元好問赴京調(diào)金中央 *** 任尚書省令史,移家汴京。此后又升任左司都事,又轉(zhuǎn)任尚書省左司員外郎。官至翰林知制誥。
天興二年(1233年),蒙古軍圍開封,元好問在圍城中。金哀宗逃出京城,兵敗衛(wèi)州后逃往歸德府。朝中無主,崔立率兵向蒙古請降獻城。崔立投降蒙古后,脅迫朝臣為其立碑歌功頌德,元好問、王若虛、劉祁等都被迫參加撰寫碑文,磨掉宋徽宗所立《甘露碑》字跡,刻上碑文。
天興二年(1233年)四月,蒙古兵攻破汴京,元好問即向當(dāng)時任蒙古國中書令的耶律楚材推薦了五十四個中原秀士王若虛等,請耶律楚材予以保護和任用。金亡后,元好問隨金朝大批官員被俘,并被押往山東聊城看管兩年,后居住冠氏縣。元好問作為囚徒,與家人輾轉(zhuǎn)于山東聊城等地,并逐漸與蒙古國的漢軍首領(lǐng)嚴實、趙天錫等接上關(guān)系,生活逐漸好轉(zhuǎn)和行動較為自由。
這期間,他痛心金國的淪亡,奸賊的誤國,并為了以詩存史,勤奮編輯金國已故君臣詩詞總集《中州集》。以“中州”名集,則寓有緬懷故國和以金為正統(tǒng)的深意。
成就 詩歌
元好問是一位才華橫溢、多才多藝的文學(xué)家。他對當(dāng)時所有的文學(xué)形式除金院本之類的戲曲作品未見流傳至今的實證或記載傳說之外,其他的幾乎都有,如:詩、詞、歌、曲、賦、小說,傳統(tǒng)的論、記、表、疏、碑、銘、贊、志、碣、序、引、頌、書、說、跋、狀、青詞,以及官府公文詔、制、誥、露布等,均掌握熟練、運用自如。
元好問的作品,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內(nèi)容實在,感情真摯,語言優(yōu)美而不尚浮華。他的同時代人和后世都對他的詩文有極高的評價。
他的朋友徐世隆說他:“作為詩文,皆有法度可觀,文體粹然為之一變。大較遺山詩祖李、杜,律切精深,而有豪放邁往之氣;文宗韓、歐,正大明達,而無奇纖晦澀之語;樂府則清新頓挫,閑宛瀏亮,體制最備。又能用俗為雅,變故作新,得前輩不傳之妙,東坡、稼軒而下不論也。”他的另一位朋友李冶更譽其為“二李(李白、李邕)后身”。
《四庫全書總目·遺山集》評元好問稱;“好問才雄學(xué)贍,金元之際屹然為文章大宗,所撰《中州集》,意在以詩存史,去取尚不盡精。至所自作,則興象深邃,風(fēng)格遒上,無宋南渡宋江湖諸人之習(xí),亦無江西派生拗粗獷之失,至古文,繩尺嚴密,眾體悉備,而碑版志銘諸作尤為具有法度?!?br>元好問又是一位高明的文藝理論家,他的《論詩三首》、《論詩三十首》《與張仲杰郎中論文》《校笠澤叢書后記》等等,都很精辟地評論了古代詩人詩派的得失。他也主張作詩為文要“誠”、要寫“情性”,還提出許多寫作時的技巧原則,反對生硬晦澀,亂排典故,做學(xué)問要“真積力久”等等,都是他幾十年親身實踐得來的結(jié)晶,有著切實可行的指導(dǎo)意義。
詞
詞的創(chuàng)作
1、反映了多方面的社會生活
(1)喪亂詞;(2)寫景詞;(3)愛情詞
(4)其他:詠懷、吊古、送別、詠物、射獵、邊塞詞
2、特色:元好問以蘇、辛為典范,并吸取各家之長,因而兼有婉約、豪放諸種風(fēng)格。
詩歌理論
元好問《論詩三十首》的詩歌理論主張
元好問《論詩三十首》的主要理論觀點在于提倡“自然”,主張情性之“真”;倡導(dǎo)雄勁豪放的詩風(fēng)提倡性靈、神韻、格調(diào)的兼容;主張李、杜并列;提倡多元繼承的詩風(fēng);開郝經(jīng)詩歌理論之先端。元好問的詩歌理論觀點影響也有元一代的詩歌理論。
文學(xué)
元好問的主要文學(xué)成就
元好問詩歌的主要成就在于喪亂詩的思想價值和山水詩的審美價值。 元好問的喪亂詩兩個最主要的特點,一是真實地反映了金朝被滅亡,人民遭涂炭的社會現(xiàn)實,他的著名的《岐陽三首》為其中代表作品。真實是元好問喪亂詩最主要的特點。
二是歷史的反思。元好問的喪亂詩,包融了他對喪亂事實的歷史審視,作出了歷史的評價,從而增加了思想的深度。
元好問是金朝最杰出的詞人,存詞三百余首,無論詞之?dāng)?shù)量質(zhì)量,都為金詞之冠;元好問的散文雄深簡樸,獨具一格,元好問有筆記作品《續(xù)夷堅志》,為金代筆記上乘之作。
史學(xué)
元好問目睹親歷金朝的衰亡和蒙古滅金的全過程,又從政多年,強烈的憂國憂民的社會責(zé)任感,使他時刻關(guān)注著金國的命運和金國史跡的保存。
當(dāng)金如敗亡前夕,他就向當(dāng)政者建議用女真文小字寫一部金史,但未能如愿,他就私下編撰了一部《壬辰雜編》。金滅亡后,他抱著“國亡史興,己所當(dāng)任”的愛國信念,決心以自己一人之力修一部金史,并為此付出了艱苦的努力和沉重的代價。他拒不應(yīng)聘作蒙古國的官,以表明自己的遺民身份和對故國的忠忱。但為了寫金史,又不得不與出仕蒙古國的中上層官員相周鏇,以便取得他們的協(xié)助和必要的資料;也正因如此,而引起許多人對他的不諒解,“百謗百罵,嬉笑姍侮,上累祖彌,下辱子孫”。為了完成自己修金史的宏愿,元好問忍辱負重20多年,直到去世,并為修金史,在自己家的院子里建了一座“野史亭”,作為存放有關(guān)資料和編輯寫作的地方。多年的奔波,他積累了相當(dāng)多的金朝君臣遺言往行的資料上百萬字,后稱“金源君臣言行錄”。
他抱著“以詩存史”的目的,編成《中州集》。這是一部金代詩歌總集,里面不僅收錄他所知道的金期一代已故或未仕于蒙古國的詩人詞客、包括金朝兩位皇帝及諸大臣以至布衣百姓的詩詞2116首(其中詩2001首,詞115首),而且為每位作者共250余人寫了小傳,填補了中國文學(xué)史空白。
《金史·藝文傳》就是以它為藍本寫成的,后來《全金詩》也是在它的基礎(chǔ)上增補而成。同時,《中州集》也為金代歷史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可惜,正當(dāng)他滿懷信心地說只需破費三數(shù)月功夫,查閱抄錄了《金實錄》上的有關(guān)內(nèi)容,即可著手《金史》的著述時,他的一個朋友卻從中作梗,未能得在蒙古萬戶、漢軍首領(lǐng)張柔處見到金實錄,以致功虧一簣,使他抱恨以歿。元好問生前雖然未能實現(xiàn)自己修成金史的愿望,但他所收集的這些資料,卻為元代修宋、遼、金史,以至明朝修元史,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特別是為修金史奠定了基礎(chǔ)。元好問尊重史實,不阿時俗,秉筆直書,所以后代學(xué)者一致認為,《金史》與元好問關(guān)系密切,《四庫全書總目》稱“多本其所著”。元好問這種國亡修史的作法,也為后人所仿效。如明朝遺老萬斯同拒絕應(yīng)清 *** 的博學(xué)宏詞科的征召,也堅決不要清朝給的七品俸的纂修官官銜,卻以“布衣”參與修《明史》。民國三年(1914年)創(chuàng)清史館,也有不少清朝遺老為報故主來參與《清史稿》的編撰。
介紹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鮮卑族拓跋氏,唐詩人元結(jié)后裔。
高祖元誼,北宋宣和年間官忻州神武軍使,定居秀容。
元好問出生七月,過繼叔父元格。格歷任掖縣、陵川令,衛(wèi)紹王大安二年(1210)卒于隴城 。好問七歲能詩 ,有神童之目。十四歲從學(xué)郝天挺,六載而業(yè)成。興定五年(1221)進士,不就選。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學(xué)宏詞科,授儒林郎,充國史院編修,歷鎮(zhèn)平、南陽、內(nèi)鄉(xiāng)縣令。八年(1231)秋,受詔入都,除尚書省掾、左司都事,轉(zhuǎn)員外郎。
金亡不仕,以著述存史自任;采摭金源君臣遺言往行,至百余萬言,元人編修《金史》多本其著。纂成《中州集》十卷 ,附《中州樂府》,有金一代詩詞多賴以存。元憲宗七年卒于獲鹿(今屬河北)寓舍,年六十八。
《金史》卷一二六附傳元德明??娿X謂:“金自大定 、明昌以還,文風(fēng)蔚起,遂于末造篤生遺山,卓為一代宗匠。其詩嗣響子美,方軌放翁,古文渾雅,樂府疏快,國亡以文獻自任。
所著《壬辰雜編》雖失傳 ,而元人纂修《金史》,多本其書,故獨稱雅正。詩文史學(xué),萃于一身,非第元明之后無與頡頏,兩漢以來 ,固不數(shù)數(shù)覯也 ?!?/p>
著有《遺山文集》四十卷,《遺山樂府》五卷,《續(xù)夷堅志》四卷。《全金元詞》收錄其詞三百八十余首,最為完備。
元好問工詩文,在金元之際頗負重望。其詩奇崛而絕雕琢,巧縟而不綺麗,形成河汾詩派。年致力收集金君臣遺言往事,多為后人纂修金史所本。著有《杜詩學(xué)》《東坡詩雅》《錦畿》《詩文自警》《壬辰雜編》《遺山先生文集》四十卷、《續(xù)夷堅志》四卷、《遺山先生新樂府》五卷等,傳世有《遺山先生文集》,編有《中州集》,現(xiàn)有清光緒讀書山房重刊本《元遺山先生全集》。
他是我國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歷史學(xué)家,文壇盟主,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xué)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際在文學(xué)上承前啟后的橋梁,被尊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其詩、文、詞、曲,各體皆工。詩作成就最高,“喪亂詩”尤為有名;其詞為金代一朝之冠,可與兩宋名家媲美;其散曲雖傳世不多,但當(dāng)時影響很大,有倡導(dǎo)之功。
著有《元遺山先生全集》,詞集為《遺山樂府》。輯有《中州集》,保存了大量金代文學(xué)作品。著有其詩剛健、其文弘肆、其詞清雋,缺點是“往往自蹈窠臼”。今存詩1361首,內(nèi)容豐富。一些詩篇生動反映了當(dāng)時的社會動亂和百姓苦難,如《岐陽》《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后即事》詩,沉郁悲涼,追蹤老杜,堪稱一代“詩史”。其寫景詩,表現(xiàn)山川之美,意境清新,膾炙人口。詩體裁多樣,七言是其所長。
元好問之文繼承唐宋大家傳統(tǒng),清新雄健,長短隨意,眾體悉備,為金代文學(xué)批評之巨子,仿杜甫《戲為六絕句》體例所寫《論詩絕句三十首》,在文學(xué)批評史上影響頗大。
藏書之家 金文學(xué)家、藏書家。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縣)人。興定進士,官至行尚書省左司員外郎,入翰林知制誥。金亡不仕。詩文為一代文壇盟主,晚年以著述自任。據(jù)《遺山故物譜》稱,其家多藏書,皆宋元祐以前舊物。貞祐四年(1216)兵亂,將書藏于墻壁間而得免。有雜書及手寫《春秋》、《三史》、《莊子》、《文選》等書尚有千余冊,畫有百軸。建書屋為“野史亭”,藏書著述其中。又就順天張萬戶家。取金歷代實錄,晨夕抄集,至百余萬言,未成而卒。一生寫詩1 380余首,詞380余首。散曲6首,散文250余篇,小說《續(xù)夷堅志》4卷。著有《遺山詩集》、《樂府》、《續(xù)夷堅志》、《壬辰雜編》、《唐詩鼓吹及簽注》。編有《中州集》。另有已經(jīng)散佚的著作多種,如《錦機》、《東坡詩雅》、《杜詩學(xué)》、《詩文自警》、《壬辰雜編》、《金朝君臣言行錄》、《南冠錄》、《集驗方》、《故物譜》等。元好問的詩文乙丑歲赴試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wǎng)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庇枰蛸I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壘石為識,號曰“雁丘”。同行者多為賦詩,予亦有《雁丘詞》。舊所作無宮商,今改定之。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君應(yīng)有語:渺萬里層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誰去?橫汾路,寂寞當(dāng)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fēng)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鸪ぴ脝枴睹~兒·雁丘詞 / 邁陂塘》摸魚兒·雁丘詞 / 邁陂塘
金朝 : 元好問
乙丑歲赴試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wǎng)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庇枰蛸I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壘石為識,號曰“雁丘”。同行者多為賦詩,予亦有《雁丘詞》。舊所作無宮商,今改定之。
乙丑歲赴試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wǎng)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庇枰蛸I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壘石為識,號曰“雁丘”。同行者多為賦詩,予亦有《雁丘詞》。舊所作無宮商,今改定之。
詠物, 寫鳥, 抒情愛情枝間新綠一重重, 小蕾深藏數(shù)點紅。愛惜芳心莫輕吐, 且教桃李鬧春風(fēng)?!鸪ぴ脝枴锻瑑狠呝x未開海棠》同兒輩賦未開海棠
枝間新綠一重重, 小蕾深藏數(shù)點紅。
愛惜芳心莫輕吐, 且教桃李鬧春風(fēng)。 古詩三百首, 詠物, 寫花, 寓人勸誡袨服華妝著處逢,六街燈火鬧兒童。長衫我亦何為者,也在游人笑語中?!鸪ぴ脝枴毒┒荚Α肪┒荚?
袨服華妝著處逢,六街燈火鬧兒童。
長衫我亦何為者,也在游人笑語中。 元宵節(jié)游玩查看更多元好問的詩文>>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375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