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戲劇《張國賓》鑒賞
《合汗衫》一名《汗衫記》,全名《相國寺公孫汗衫記》,或作《相國寺公孫合汗衫》,寫財主張義(字文秀)一家的分離與聚合,主要宣揚封建道德,但也暴露了當時的一些社會問題。
劇中主人公是張義。他是南京人,住在竹竿巷馬行街,開著一座解典鋪,有金獅子為號,所以人都順口叫他金獅子張員外。他一家四口人,老婆趙氏,孩兒張孝友,媳婦兒李玉娥。張義雖然是個財主,但卻樂善好施,既不欺人,也不吝嗇。作者一開始便寫他在看街樓上飲酒賞雪時,救了兩個人的命,一個是陳虎,一個是趙興孫。陳虎因住房交不起房宿飯錢,被店小二趕出門外。他身上單寒,肚內無食,又染了一身凍天行的癥候,凍倒在雪地里。張義為了積“陰騭” ,命人把他扶上樓來,籠火給他烘,釃酒給他吃,送他一領棉團襖穿,給他五兩銀子做盤纏,還收陳虎做了義子,讓他掌管家產。趙興孫是個解往沙門島的犯人,因身上單寒,肚中饑餒而討要殘湯剩飯吃,張義心想: “不知官府門中屈陷了多多少少”人命; 再說婆婆趙氏也姓趙,與趙興孫“五百前年安知不是一家” ; 為了“積福” ,送給趙興孫十兩銀子一領棉團襖,婆婆趙氏送給趙興孫一只金釵做盤纏。臨別,張義強調說明了自己和家中人的姓名,要求趙興孫“牢記者” 。陳虎要搶奪張義夫婦送給趙興孫的東西給自己“做本錢”,被張義痛罵了一頓。張義用陳虎自己的經歷教育陳虎: “他如今迭配遭囚鎖纏著身,不得風云,困在埃塵。你道他一世兒為人,半世兒孤貧,氣忍聲吞,何日酬恩。則你也曾舉目無親,失魄亡魂,繞戶踅門,鼓舌搖唇, 唱一年春盡一年家春, 陳虎,你也曾這般窮時分”。張義又用恩仇相報教訓陳虎: “他如今身遭著危困,你將他惡語噴,他將你來死記恨,恩共仇您兩個人,是和非俺三處分”;張義還用古人開導陳虎; “你則學那靈輒般報恩”,“休學那龐涓般雪恨”,“我勸您這得時人可便休笑恰才那失時人”。從張義救助陳虎和趙興孫的思想動機看,他的樂善好施一方面出于惜窮憐貧,一方面出于施恩圖報,后者比前者所占比重更大一些。
和施恩圖報思想相一致,張義養(yǎng)兒也是為了“防老” 。一旦兒子張孝友和兒媳李玉娥受陳虎欺騙,私自出走,他和老伴便如喪考妣,趕到黃河岸邊。人離財散的打擊他經受不起;兒離家鄉(xiāng),無人照顧的孤凄生活他更經受不起。正如他在內心對兒子說的: “不爭你背井離鄉(xiāng),誰替俺送酒供茶?” 出于對老年生活的憂慮,他和老伴跪在河邊,“張孝友孩兒一日不下船來,咱跪他一日。兩日不下船來,跪兩日。著那千人萬人罵也罵殺他” 。他后悔: “好兒好女都做眼前花,倒不如不養(yǎng)他來罷” 。他教訓兒子兒媳; “你爹娘年紀多高大,怎不想承歡膝下,驅的去問天買卦, ” “更和著個媳婦兒不賢達。 ”張義這種“父母在不遠游” 、“養(yǎng)兒防老”的思想,在小生產為主的社會里,在“人人各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社會里,很帶普遍性,表現(xiàn)了老年人的共同心理。
原來李玉娥懷孕十八個月,不見分娩,張孝友心中煩惱。陳虎出于霸妻害夫的目的,胡諂“徐州東岳廟至靈至圣,有個玉杯珓兒,擲個上上大吉,便是小廝;擲個中平,便是個女兒;擲個不合神道,便是鬼胎。我那里又好做買賣,一倍增十倍利錢” 。張孝友信以為真,收拾金珠寶貝,攜帶妻子,未告別父母,隨陳虎出走。張義在兒子張孝友要與陳虎結為兄弟時,就因看出陳虎“有些惡相”而不同意; 陳虎奪走他救助趙興孫的錢物,使他進一步認識到陳虎的兇狠面目和“記小過忘大恩”的劣行。欺騙兒子兒媳出走,是陳虎“謊詐”惡德的又一次大暴露。張義提醒兒子兒媳不要上當,不要受騙,東岳神明不會管“你肚皮里娃娃” ; 他只相信“神不容奸,天能鑒察” ,“種谷得谷,種麻的去收麻。咱是個積善之家,天網灰灰不漏掐” ,這是張義此時此刻心里的真實想法,是他以往恤窮憐貧、樂善好施思想動機的又一表現(xiàn),也是他生活的主要精神支柱。
張孝友知迷不悟,以死威脅父親非走不可; 張義又回腸轉肚地想道; “常言道心去意難留,留下結冤仇” 。挽留兒子是為了讓兒子“承歡膝下” ,如今留下結冤,也不是張義所希望的。于是張義只好答應了兒子出走的要求。作者在張義為兒子送別時寫了兩個細節(jié),進一步揭示張義的心理狀態(tài),一是張義把兒子張孝友一件貼身汗衫,讓老伴從脊縫兒停停的拆為兩半,兒子兒媳拿走一半,張義夫婦收下一半,為的是: “則怕您兩口兒一年半載不回來呵,思想俺時,見這半個衫兒,便是見俺兩口兒一般。俺兩口兒有些頭痛額熱,思想你時,見這半個衫兒,便是見您兩口一般” 。另一個細節(jié)是張義把兒子的手咬了一口,使其知疼,教育兒子: “我咬你一口兒,你害疼呵,想著俺兩口兒從那水撲花兒里,抬舉的你成人長大,你今日生各支的撇了俺去呵,你道你疼,俺兩口兒更疼哩?!?“我如今別無什么弟兄并房下,倘或間俺命掩黃沙,則將這衫兒半壁匣蓋上搭,哎兒也,便當?shù)哪憧尢涮湟凡纪下??!彼^“兒是娘身一塊肉,兒行千里母擔憂?!彪m然張義是個財主,但他與兒子分離時的悲苦心情,在宗法的個體的封建社會里,頗具典型性,也很能打動觀眾的心弦。
張義樂于施恩卻沒有得到好報,養(yǎng)子也無人養(yǎng)老。兒子剛離開,家中失火,“銅頭兒般大院深宅” ,“燒的來剩不下些根椽片瓦” ,往日繁華,一火而盡,張員外變成了張叫化,由一個給窮人賜舍的財主變成了靠財主賜舍的窮人。十八年前,張義在看街樓上飲酒賞雪時曾經唱道:
正遇著初寒時分,您言冬至我疑春,既不沙可怎生梨花片片,柳絮紛紛;梨花落,砌成銀世界,柳絮飛,妝就玉乾坤。俺這里逢美景,對良辰,懸錦帳,設華裀,簇金盤、羅列著紫駝新,倒瓶酒、滿泛著鵝黃嫩。俺本是城中黎庶,端的做龍袖里驕民。
十八年后,又是一場大雪,但是十八年前賞雪時那種悠然自得的心情一掃殆盡:
哎喲,可則俺兩口兒都老邁,肯分的便也該。天哪!天哪!也是俺注定的合受這饑寒債。我如今無鋪無蓋,教我冷難挨??戏值难┯稚?,風偏大,到晚來,可便不敢番身,拳成做一塊。天哪天哪,則俺兩口兒受冰雪堂地獄災。俺這里跪在大街,望著那發(fā)心的爺娘每拜。
哎喲,正值著這冬寒天色,破瓦窯中又無些米柴,眼見的凍死尸骸,料沒個人瞅睬。誰肯著半掀兒家土埋。老業(yè)人眼見的便撇在這荒郊外。
前者酒足衣暖,賞雪喜雪;后者是孤凄無靠,避雪厭雪。一樣雪景兩種感情,把張義離開兒子之后生活的變化、情緒的變化,以強烈的對比手法,寫得生動逼真。
但張義畢竟是個不信天命不信神靈的人,他的人生信條是“種谷得谷,種麻的去收麻”,這也是他和老伴沿街乞討,受盡煎熬,卻能堅持生活十八年的精神力量?!吧朴猩茍?,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間未到,時間一到,統(tǒng)統(tǒng)報銷”。這一天終于到來了。張孝友隨陳虎出走,被陳虎推入黃河,一個漁人把他救起,在金沙院舍俗出家; 兒媳李玉娥被陳虎霸占; 孫子陳豹十八年后中了武狀元,被授提察使之職,在相國寺散齋濟貧,張義夫婦恰好到相國寺討飯,爺孫相見。相國寺爺孫相遇和黃河邊父子相別一樣,是表現(xiàn)張義的重場戲。老伴發(fā)現(xiàn)那散齋的官人好象是自己的兒子張孝友,教張義笑,張義便笑,教張義大笑,張義便大笑。他這種傻笑包含著對生活的信心,包含著對父子相逢的喜悅。當老伴把自己的偉大發(fā)現(xiàn)告訴他時,他第一個念頭是“我過去打這弟子孩兒” 。見了陳豹,便罵“生忿忤逆的賊” ,這都是他“想極生恨”感情的自然流露,也是他急于與兒子歡聚卻得不到對方響應時,所產生的一種忿惱感情的自然流露。誰知眼前的相公只有十八歲,是他與兒子分離那年生下的; 張義從陳豹給他留下補衣服的半邊汗衫推測兒子已經不在人世,禁不住“雨淚盈腮”,“感嘆傷懷”??上驳氖茄矍暗南喙m不是兒子,卻是兒子的兒子,這對張義又是一件大悲事中的喜事。陳豹雖不知道張義夫婦這對老叫化子就是爺爺婆婆,卻知道他們正是母親吩咐找尋的“老親”。后來經過李玉娥說明,陳豹知道了自己與張義夫婦的關系,全家人在張孝友所在的金沙院團聚。曾經受過張義救助的趙興孫這時也被授予巡檢之職,和陳豹一起抓獲了陳虎,有恩的報恩,有仇的報仇,“種谷得谷,種麻的去收麻”。全劇以張義合家團園結束。張義的樂善好施、養(yǎng)兒防老,歷盡坎坷之后,如愿以償。此劇中的張義是個財主,但為人善良。他的善良一方面表現(xiàn)在對兒子善,另方面表現(xiàn)在對窮人善。善良的動機是為了得到好報,老有所養(yǎng),不至晚景凄涼。這里面宣揚了富貴人家行善獲好報的思想; 同時從張員外與兒子分離后的痛苦和團聚后的歡樂,反映了私有制社會條件下,孝道對維持家庭關系的重要,和對老年人生活命運的決定性作用,懲惡揚善對維持整個社會和百姓生活安定的決定性作用?!案改冈诓贿h游”、“多行善少作惡”,這些思想并不是某些人關在房子里憑空虛構出來的東西,它是以封建社會的現(xiàn)實生活為依據的,這就是老無所養(yǎng)、人各為己,世態(tài)炎涼,于是許多人尤其是老年人便寄希望于自己的后代,寄希望于善惡報應,這是一般人特別是老年人的普遍心理。
劇末張義唱道:
一家骨肉再團園,這快心兒不是淺,便待要殺羊造酒大開筵。多只是天見憐,道我個張員外人家善,也曾貧濟救苦舍了偌多錢,今日個著他后人兒還貴顯。
府尹李志這時也奉皇帝命來金沙院下斷:
奉敕旨采訪風傳,為平民雪枉伸冤。張員外合家歡樂,李玉娥重整姻緣。將陳虎碎尸萬段,梟首級號令街前。
這兩段文字概括了全劇的宗旨。元雜劇一般都是通過主要人物在劇末的唱詞和關鍵人物的最后判語來揭示主題的,這種方法的好處是經過前面人物的復雜經歷、情節(jié)的曲折變幻之后來一個總的收束,給人留下完整明確而突出的印象。
劇中寫了兩個窮途末路而得到張義救助的人,一是陳虎,一是趙興孫。關于陳虎,他自我介紹說: “我平昔間做些不恰好的勾當,我那鄉(xiāng)村里老的每便道: ‘陳虎,你也轉動咱’ 我便道老的每,我這一去不得一拳兒好買賣不回來,不得一個花朵兒也似好老婆,也不回來?!边@段話表明陳虎經濟貧窮,心有不軌。他剛從一個將要凍死的窮人變成一個“二員外” ,便狗仗人勢,欺侮趙興孫,以至害夫霸妻,最后終于落了個“碎尸萬段” 的下場。趙興孫經濟地位也不高,但品德與陳虎完全兩樣。他做買賣來到長街市上,看見一個年紀小的打那年紀老的便上前諫勸,勸而不聽,他班過那年紀小的,打得一拳,不想就打死了,被做公的拿到官,本該償命。多虧了那六案孔目救了他的性命,改做誤傷人命,脊杖六十,迭配沙門島去。時遇冬天,下著大雪,身上單寒,肚中饑餒,受到張員外慷慨相助。沙門島上司見他是個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義士,屢次教他撲盜,因有功而加授巡檢之職。他知恩報恩,知仇報仇,身上充滿俠義之氣,和陳虎是完全對立的兩種人。陳虎和趙興孫兩個不同人物形象的塑造,很好地起到了為全劇主旨——“善惡有報”服務的目的。
此劇人物事件比較復雜曲折,但作者卻編織得有條不紊。前兩折主要寫張義樂施好善以及父子分離,由富變貧; 后兩折則寫善惡相報,合家團聚,由貧變富。中間相隔十八年,略去不寫;濃墨重潑,寫好張義家庭的分與合。其中又用汗衫兒作為貫穿情節(jié)和人物的紅線,使錯綜紛紜的人物情節(jié)呈現(xiàn)出條理性。汗衫兒的第一次出現(xiàn)在第二折,張義挽留兒子不得,將一件汗衫分為兩半,父子各執(zhí)一半,以為后日相會之記。這一舉動表現(xiàn)了張義的深謀遠慮,在那個混亂不堪的社會里,“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兒子出走,本是受騙。此去若何,禍多福少。父子分離,后會無期; 這一舉動又是張義對人生懷有一定信心的表現(xiàn),這就是: “種谷得谷,種麻的去收麻” 。象他這樣積善之家,命運決不會逼他于絕路,父子相會有期。汗衫第二次出現(xiàn)是在第三場,陳豹和他爺爺一樣,樂善好施,到相國寺散齋濟貧,出于憐憫之心,把母親交給他作為認“老親”的絹帛兒施舍給張義補衣服,而這個所謂絹帛兒便是張義在黃河邊交給張孝友的半邊汗衫兒。李玉娥之所以稱其為絹帛兒而不稱其為汗衫兒,是他受制于陳虎而又不甘心受制于陳虎,但又怕為陳虎所害才那樣告訴兒子的。陳豹雖不知此中奧妙,張義卻曉得就中情由。但事隔一十八載,親兒已經不在人世,李玉娥此時作何打算,陳虎現(xiàn)在動靜如何,他都不得而知,因此雖然知道眼前相公就是親孫子,也不便冒然相認,不便隨之同行。作者這樣處理既符合此時此刻張義夫婦的心理,同時又為后來的大團園留下余地??梢姾股纼翰粌H對劇中情節(jié)起了貫穿作用,而且對揭示眾多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在關鍵時刻的微妙心理活動起了很好的作用。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378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王瑞明《太平寰宇記》中國名著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