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全集《大學(xué)》原文賞析與注解大學(xué)
【題解】
《大學(xué)》因篇首有“大學(xué)之道”四字,故名。鄭玄《目錄》曰:“名曰‘大學(xué)’者,以其記博學(xué)可以為政矣。此于《別錄》屬通論?!薄洞髮W(xué)》先明確提出博學(xué)的宗旨是“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接著提出了達(dá)到天下太平的八大步驟,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修身”是最重要的一環(huán)。后面引用《詩》《書》,對前面提出的論點進(jìn)行逐段甚至逐句的解釋和闡發(fā)?!洞髮W(xué)》文辭簡約,內(nèi)涵深刻,影響深遠(yuǎn)。該文從實用主義角度,對現(xiàn)代人如何做人,做事,立業(yè)等等均有深刻啟迪意義。
【原文】
大學(xué)之道,在明明[1]德,在親民[2],在止于至善。知止[3]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注釋】
[1]明明:第一個“明”是動詞,彰顯、發(fā)揚(yáng)之意;第二個“明”是形容詞,含有高尚、光輝的意思。
[2]親民:一說是“新民”,使人棄舊圖新,棄惡揚(yáng)善。引導(dǎo)、教化人民之意。
[3]知止:明確目標(biāo)所在。
【譯文】
大學(xué)的宗旨在于彰明自身的光明之德,在于親愛民眾,在于使自己達(dá)到至善的境界。知道達(dá)到至善的境界而后才能確定志向,確定了志向才能心無雜念,心無雜念才能專心致志,專心致志才能慮事周詳,慮事周祥才能達(dá)到至善。萬物都有其本末,凡事都有其終始。知道了應(yīng)該先作什么,后作什么,那就接近于大學(xué)的宗旨了。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4];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5];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6],致知在格物[7]。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8]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9]!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注釋】
[4]齊其家:將自己家庭或家族的事務(wù)安排管理得井井有條,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和諧,家業(yè)繁榮的意思。
[5]修其身:鍛造、修煉自己的品行和人格。
[6]致其知:讓自己得到知識和智慧。
[7]格物:研究、認(rèn)識世間萬物。
[8]壹是:全部、都是之意。
[9]未之有也:賓語前置句,“未有之也”。是說還不曾有過這樣的做法或是事情。
【譯文】
古代的想要把自己的光明之德推廣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就要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養(yǎng)好自身的品德;要修養(yǎng)好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內(nèi)心;要端正內(nèi)心,就要先意念真誠;要意念真誠,就要先知道什么是善惡吉兇。行善則有善報,行惡則有惡報。報應(yīng)的不爽才能使其辨別善惡。能辨別善惡才能使其意念真誠,意念真誠才能使內(nèi)心端正,內(nèi)心端正才能使品德好生修養(yǎng),品德好生修養(yǎng)才能使家庭管理得好,家庭管理得好才能使國家得到治理,國家得到治理才能使天下太平。上自天子,下至普通百姓,都要把修養(yǎng)自身品德的問題當(dāng)做根本問題來抓,這個根本問題沒有抓好,而要使家庭、國家、天下的問題解決好,那是不可能的。該下力氣的地方?jīng)]有下,不該下力氣的地方卻下了力氣,這樣做而希望得到好的結(jié)果,也是沒有的事。這就叫做知道根本,這就叫做最高的智慧。
【原文】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10],如好好色[11],此之謂自謙[12],故君子必慎其獨[13]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14],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yán)乎!”富潤屋,德潤身[15],心廣體胖[16],故君子必誠其意。
【注釋】
[10]惡惡臭:指的是討厭惡臭的氣味。第一個“惡”與“誤”同音。
[11]好好色:喜愛容貌出眾的女子。第一個“好”與“號”同音。
[12]謙:心滿意足。
[13]慎其獨:在獨處時要慎重。
[14]厭然:遮遮掩掩、躲避之意。
[15]潤屋:裝飾住所。潤身:修煉自己。
[16]心廣體胖:心胸寬廣,身體舒適。胖,與“盤”同音,舒適之意。
【譯文】
所謂意念真誠,就是不要自己欺騙自己。這就好比厭惡臭穢的氣味而嘴上不講,又好比喜歡漂亮的女人而佯裝討厭,這叫做自我掩飾。所以君子一定謹(jǐn)慎自己的獨處。小人在一人獨處時做起壞事來,什么壞事都做得出來,只有在見到君子時才躲躲藏藏,掩蓋他做過的壞事,炫耀他做過的好事。可是在他人看來,就如同見到了他的五臟六腑那樣清清楚楚,這樣做又有什么好處呢!這就叫做內(nèi)心有什么想法,必然要從行動上表現(xiàn)出來,所以君子一定要謹(jǐn)慎自己的獨處。曾子說過:“很多眼在看著你,很多手在指著你,這多么讓人敬畏?。 比说呢毟豢梢詮钠渥∈铱吹贸鰜?,人的道德可以從其行動看得出來,心胸寬廣自然身體舒泰,所以君子一定要意念真誠。
【原文】
詩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學(xué)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17]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詩云:“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18]不忘也。
【注釋】
[17]恂栗:驚恐、畏懼之意。
[18]此以:所以。沒世:過世之意。
【譯文】
《詩經(jīng)》上說:“看那彎彎的淇水岸邊,綠竹郁郁蔥蔥。有位風(fēng)度高雅的君子,好像切磋過的象牙,好像琢磨過的美玉。莊嚴(yán)而又威武,顯赫而又坦蕩。風(fēng)度高雅的君子,教人始終難忘?!薄叭缜腥绱琛?,是說君子的研究學(xué)問;“如琢如磨”,是說君子的修養(yǎng)品德。”“瑟兮僴兮”,是說君子的內(nèi)心恭敬戒懼;“赫兮喧兮”,是說君子的外表威嚴(yán)?!坝徐尘?,終不可喧兮”,是說君子的道德盡善盡美,讓老百姓難以忘懷?!对娊?jīng)》上又說:“嗚呼!先王的美德使人難忘?!本訌南韧跄抢飳W(xué)到了尊重賢人和熱愛親人,小人從先王那里享受到快樂和得到實惠,因此,在先王去世以后,無論是誰都對他念念不忘。
【原文】
康誥曰:“克[19]明德。”太甲曰:“顧諟天之明命[20]?!钡鄣湓唬骸翱嗣骶21]德?!苯宰悦饕?。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笨嫡a曰:“作新民[22]?!痹娫唬骸爸茈m舊邦,其命惟新?!笔枪示訜o所不用其極[23]。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痹娫疲骸熬囆U黃鳥,止于丘隅?!弊釉唬骸坝谥梗渌?,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24]!”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25]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
【注釋】
[19]克:能夠。
[20]顧:顧念之意。諟:此。明命:坦蕩正義的稟性。
[21]峻:通“俊”,是崇高之意。
[22]作:激發(fā)。新民:使民新的意思,棄舊從新,棄惡從善。
[23]極:完善、極致。
[24]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引自《詩經(jīng)·大雅·文王》。穆穆,雍容莊重的樣子。於,與“誤”同音,感嘆詞。緝,接著。熙,光明、光亮。止,助詞,無意義。
[25]無情者:有違實情的人。
【譯文】
《康誥》上說:“文王能彰明德行?!薄洞蠹住飞险f:“你應(yīng)當(dāng)關(guān)注上天賦予你的光明德行?!薄秷虻洹飞险f:“帝堯能夠彰明崇高的道德?!闭f的都是人君要自明其德。商湯的《盤銘》上說:“如能一日自新,就能日日自新,每日自新。”《康誥》上說:“要洗心革面,重作新人?!薄对娊?jīng)》上說:“姬周雖然原來是殷商的諸侯國,但已受天命取代殷商為天子?!彼跃釉谌招缕涞路矫媸鞘峙Φ摹!对娊?jīng)》上說:“天子轄地千里,皆是百姓所居?!薄对娊?jīng)》上又說:“黃鳥聲聲鳴,止息在山麓?!笨鬃诱f:“鳥兒都知道應(yīng)該止息于何處,難道人反而不如鳥嗎!”《詩經(jīng)》上說:“端莊恭敬的文王??!光明磊落,知其所當(dāng)自處?!碑?dāng)國君的,要達(dá)到仁的境界;當(dāng)臣子的,要達(dá)到敬的境界;當(dāng)子女的,要達(dá)到孝的境界;當(dāng)父母的,要達(dá)到慈的境界;與國人交往,要達(dá)到信的境界。孔子說:“審理訴訟,我和別人差不多;一定要說有什么不同的話,那就是我想使訴訟從根本上不再發(fā)生。”要使無理的一方不敢憑借狡辯取勝,德行張大到使民眾從內(nèi)心敬畏。這就叫做知道事情的根本。
【原文】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26],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注釋】
[26]忿懥:憤怒之意。懥,與“至”同音。
【譯文】
所謂要修養(yǎng)好自身的品德首先要端正內(nèi)心:是因為自身有所憤怒,內(nèi)心就不能端正;自身有所恐懼,內(nèi)心就不能端正;自身有所嗜好,內(nèi)心就不能端正;自身有所憂患,內(nèi)心就不能端正。當(dāng)你心不在焉的時候,就會視而不見,就會聽而不聞,就會吃東西不知道滋味。這就叫做要修養(yǎng)好自身的品德首先要端正內(nèi)心。
【原文】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27]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28]而辟焉,之其所敖惰[29]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贝酥^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注釋】
[27]辟:親近、偏愛之意。
[28]哀矜:同情、憐憫之意。
[29]敖:輕視。惰:懈怠。
【譯文】
所謂要整頓好家庭首先要修養(yǎng)好自身:是因為人的看法往往對自己所親愛的人會有所偏頗,對自己所厭惡的人會有所偏頗,對自己所敬畏的人會有所偏頗,對自己所憐憫的人會有所偏頗,對自己所輕視的人會有所偏頗。所以,喜愛一個人而能知道他的缺點,厭惡一個人而能知道他的優(yōu)點,世上少有。所以有句諺語說:“沒有一個人知道自己兒子的毛病,沒有一個人認(rèn)為他的莊稼長得已經(jīng)夠好了?!边@就叫做自身的修養(yǎng)不搞好也就難以管理好家庭。
【原文】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30]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嫡a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31]不遠(yuǎn)矣。未有學(xué)養(yǎng)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jī)[32]如此。此謂一言僨[33]事,一人定國。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34]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35]”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國人。詩云:“宜兄宜弟?!币诵忠说埽罂梢越虈?。詩云:“其儀不忒,正是四國。[36]”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注釋】
[30]弟:通“悌”,指弟弟對哥哥要尊重服從。
[31]中:與“重”同音,指的是達(dá)到預(yù)期的目標(biāo)。
[32]機(jī):古代弓箭上的機(jī)關(guān),這里指的是關(guān)鍵。
[33]僨:與“奮”同音,敗壞之意。
[34]喻:知曉、明白。
[35]桃之夭夭……宜其家人:出自《詩經(jīng)·周南·桃夭》。夭夭,鮮美的樣子。蓁蓁,與“真”同音,濃密茂盛的樣子。之子,是說女子出嫁。
[36]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出自《詩經(jīng)·曹風(fēng)·鸤鳩》。儀,儀容。忒,差錯。
【譯文】
所謂治理好國家首先要管理好家庭,是因為自己的家人都不能管好而能管好別人的事是沒有的。所以,如果每個君子都管好了自己的家人,那就等于管好了全體國民。家庭中的“孝”,可以移來侍奉君主;家庭中的“悌”,可以移來侍奉官長;家庭中的“慈”,可以移來愛護(hù)百娃?!犊嫡a》上說:“如同愛護(hù)嬰兒那樣?!敝灰\心誠意去追求,雖然不能完全做到,但也差不多。沒有先學(xué)會了養(yǎng)兒育女然后才出嫁的。國君一家講究仁愛;整個國家就會講究仁愛;國君一家講究謙讓,整個國家就會講究謙讓;國君一人貪暴,全國百姓就會作亂。事情的關(guān)鍵就是這樣。這就叫做:一句話能讓事情敗壞,一個人能讓國家安定。堯舜給天下做出仁愛的表率,天下的百姓也就跟著仁愛;桀紂給天下做出殘暴的表率,天下的百姓也就跟著殘暴。如果君主說的是一套,而做的是又一套,百姓們就不會聽從。所以,君子自己做到的才能要求別人做到,自己沒有這種缺點才能批評別人。自己身上就看不出有什么仁愛的影子,卻要教訓(xùn)別人做到仁愛,這是從來沒有的事。所以說,治理好國家的前提是管理好家庭?!对娊?jīng)》上說:“桃花多么好看,枝葉多么茂盛。這個姑娘出嫁,定會使全家和順?!蹦軌蚴谷液晚?,然后才能教育國人?!对娊?jīng)》上說:“兄弟和睦相處。”兄弟能夠和睦相處,然后才能教育國人。《詩經(jīng)》上說:“自己的言行如一不走樣,才是四方各國的好榜樣。”國君自己是個好的父親、好的兒子、好的哥哥、好的弟弟,做出了榜樣,然后百姓們才會效法他。這就叫做治理好國家首先要管理好家庭。
【原文】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37]而民興孝,上長長[38]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所惡于前,毋以先后;所惡于后,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謂絜矩之道[39]。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泵裰煤弥?,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詩云:“節(jié)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40]”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僇[41]矣!詩云:“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jiān)于殷,峻命不易。[42]”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
【注釋】
[37]老老:尊敬老人之意。第一個“老”是動詞,指的是把老人當(dāng)做老人看待的意思。
[38]長長:敬重長輩之意。與“老老”的結(jié)構(gòu)相同。
[39]絜矩之道:是儒家的倫理思想,指一言一行要有模范作用。絜,度量之意。矩,畫矩形所用的尺子,是規(guī)則、法度之意。
[40]節(jié)彼南山……民具爾瞻:出自《詩經(jīng)·小雅·節(jié)南山》。節(jié),高聳的樣子。巖巖,險峻之意。師尹,指的是太師尹氏,太師是周代的三公之一。瞻,瞻仰、仰視之意。
[41]僇:通“戮”,殺戮之意。
[42]殷之未喪師……峻命不易:出自《詩經(jīng)·大雅·文王》。師,人民大眾。配,與……相符。儀,應(yīng)該。監(jiān),警戒,鑒戒。峻,大。
【譯文】
所謂平治天下的前提在于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是因為只要國君尊敬老人,國人就會孝順成風(fēng);只要國君尊重長者,國人就會悌道成風(fēng);只要國君體恤孤幼,國人就不會遺棄孤幼。所以君子有絜矩之道。所厭惡于上級的行為,就不再用來對待下級;所厭惡于下級的行為,就不再用來對待上級;所厭惡于前人的行為,就不再用來對待后人;所厭惡于后人的行為,就不再用來對待前人;所厭惡于在自己右邊的人的行為,就不再用來對待在自己左邊的人;所厭惡于在自己左邊的人的行為,就不再用來對待在自己右邊的人。這就叫做絜矩之道?!对娊?jīng)》上說:“與民同樂的君子,乃是民之父母。”老百姓喜歡什么自己就喜歡什么,老百姓討厭什么自己就討厭什么,這就叫做民之父母?!对娊?jīng)》土說:“巍峨的南山啊,山石高又高。顯赫的太師啊,萬民齊矚目?!敝卫韲业娜瞬豢梢月楸源笠?,出了問題就要受到天下人的懲罰。《詩經(jīng)》上說:“殷商未曾喪失民心時,上帝還保佑。我們應(yīng)該借鑒殷商滅亡的教訓(xùn),上帝才會永遠(yuǎn)保佑。”講的就是這樣一個道理:得到民眾就得到國家,失去民眾就失去國家。
【原文】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43]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nèi)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刖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嫡a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本朔冈唬骸巴鋈藷o以為寶,仁親以為寶?!?/p>
【注釋】
[43]此:才。
【譯文】
所以君子首先要考慮的是德行。有了德行就有了民眾,有了民眾就有了國土,有了國土就有了財富,有了財富就有了國用。德行是本,財富是末。輕本重末,就會從老百姓手上搶奪財富。所以說,國君聚斂財富,百姓就背離而去;國君布施財富,百姓就絡(luò)繹而歸。所以,國君既然有不中聽的話出口,百姓就會有不中聽的話進(jìn)入其耳;國君的財貨既然不是從正道而得,也就會不從正道出去?!犊嫡a》上說:“天命并不總是保佑某一個人?!币馑际钦f,有好的德行就能得到它,沒有好的德行就會失掉它。《楚書》上說:“楚國不把別的什么東西當(dāng)做寶貝,只把德行當(dāng)做寶貝?!本朔刚f:“流亡者沒有什么可以當(dāng)做珍寶的,只有把珍視仁義作為珍寶?!?/p>
【原文】
秦誓曰:“若有一個臣,斷斷[44]兮無他技,其心休休[45]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圣[46],其心好之,不啻[47]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惡之;人之彥圣,而違之俾[48]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49],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50]也;見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yuǎn),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51]以失之。
【注釋】
[44]斷斷:心地誠實之意。
[45]休休:胸懷寬廣之意。
[46]彥圣:德才兼?zhèn)渲?。彥,美好。圣,開明。
[47]不啻:不只是。啻,與“特”同音。
[48]俾:使得。
[49]迸:與“屏”同,驅(qū)逐之意。四夷:東、南、西、北各方之夷。中國,指的是國家的中心地區(qū)。
[50]命:是“慢”之誤字,輕慢之意。
[51]驕泰:放肆驕奢。
【譯文】
《秦誓》上說:“假如有這樣的一位大臣,誠懇忠實,無他特長,但其品德高尚,心地寬厚,能夠容人容物。別人有了什么本領(lǐng),就好像他自己有了;別人的才能,別人的美德,他都衷心地贊美,不但口頭上加以稱道,而且還能包容推薦他們,這就使我的子孫黎民得到保護(hù),也有利于國家。別人有了什么本領(lǐng),他就嫉妒厭惡;別人的才能,別人的美德,他壓著蓋著不讓國君知道,不能包容推薦,因而使我的子孫黎民不能得到保護(hù),對國家也很危險。”只有仁愛的國君能夠流放此輩嫉賢妒能之人,把他們驅(qū)逐到四夷,不和他們同居國中。這就是說,只有仁人才懂得要熱愛什么樣的人,厭惡什么樣的人。見到賢人而不能推薦,推薦以后而不能重用,這是怠慢。見到壞人而不能斥退,斥退以后又不能流放遠(yuǎn)方,這是錯誤。喜歡人民所討厭的,討厭人民所喜歡的,這叫做違背人的本性,其結(jié)果勢必災(zāi)禍臨頭。所以君子有一條治國大道,一定要忠信才能得到它,驕傲放縱就會失去它。
【原文】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仁者以財發(fā)身[52],不仁者以身發(fā)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孟獻(xiàn)子曰:“畜馬乘,不察于雞豚;伐冰之家[53],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贝酥^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54]而務(wù)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菑害并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55]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注釋】
[52]發(fā)身:修煉身心。發(fā),發(fā)起之意。
[53]伐冰之家:辦喪事時能夠用冰來保存尸體的人家。卿大夫以上的大官能享受的待遇。
[54]長國家:成為一國之長,指的是帝王。長,與“漲”同音。
[55]無如之何:無濟(jì)于事。
【譯文】
生財有方法、規(guī)律可循。這就是干活的要多,吃飯的要少,生產(chǎn)效率要高點,消費(fèi)速度要慢點,那么財富就永遠(yuǎn)充裕了。仁者把自己的財富分給別人,贏得令名;不仁者寧要財富,不要令名。沒有聽說過國君愛好仁而臣下卻不愛好義的。也沒有聽說過臣下愛好義而事情卻辦不成的。也沒有聽說過臣下不把國家府庫的財富當(dāng)做自己的財富加以愛護(hù)的。孟獻(xiàn)子說:“畜馬乘之家,就不必再計較養(yǎng)雞養(yǎng)豬之利;伐冰之家,就不必再計較養(yǎng)牛養(yǎng)羊之利;百乘之家,就不該再養(yǎng)活一個專門斂財?shù)牟肯?。與其養(yǎng)活一個專門斂財?shù)牟肯?,還不如養(yǎng)活一個強(qiáng)盜做部下?!边@就是說,國家不應(yīng)該以利為利,而應(yīng)該以義為利。當(dāng)了國君而一心想著如何斂財,必定陷入小人行徑。國君想要施行仁義,卻讓此輩小人來管理國家,那就要鬧到禍不單行,災(zāi)害并至的地步。到了這時候,即使有善人幫助,對此也無可奈何了。這就是說,國家不應(yīng)該以利為利,而應(yīng)該以義為利?。?/p>
大學(xué)原文翻譯及注釋《大學(xué)》原文翻譯及注釋如下:
譯文:大學(xué)的宗旨在于弘揚(yáng)光明正大的品德,學(xué)習(xí)和應(yīng)用于生活,使人達(dá)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yīng)達(dá)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zhèn)靜不躁;鎮(zhèn)靜不躁才能使內(nèi)心安定;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夠處事合宜。每一樣?xùn)|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jié)。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了。
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yáng)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rèn)識、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rèn)識、研究后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后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yǎng)品性;品性修養(yǎng)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都應(yīng)該以修養(yǎng)自身的品德為根本。
通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彰顯明德,認(rèn)識本心,表里如一。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yǎng)品性;品性修養(yǎng)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國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yǎng)品性為根本。
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這就叫知道了根本,這就是認(rèn)知的最高境界。
大學(xué)之道:大學(xué)的宗旨。“大學(xué)”一詞在古代有兩種含義:一是“博學(xué)”的意思;二是相對于小學(xué)而言的“大人之學(xué)”。古人八歲入小學(xué),學(xué)習(xí)“灑掃應(yīng)對進(jìn)退、禮樂射御書數(shù)”等文化基礎(chǔ)知識和禮節(jié);十五歲入大學(xué),學(xué)習(xí)倫理、政治、哲學(xué)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xué)問。第二種含義同樣也有“博學(xué)”的意思?!暗馈钡谋玖x是道路,引申為規(guī)律、原則等,在中國古代哲學(xué)、政治學(xué)里,也指宇宙萬物的本原、個體,一定的政治觀或思想體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環(huán)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明明德:前一個“明”作動詞,有使動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發(fā)揚(yáng)、弘揚(yáng)的意思。后一個“明”作形容詞,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親民:《管子·形勢解》:“道之純厚,遇之有實,雖不言曰‘吾親民’,而民親矣”。王陽明曾與弟子徐愛辨親民和新民,認(rèn)為“宜從舊本作‘親民’”,列在《傳習(xí)錄》首章,“說親民便是兼教養(yǎng)意,說新民便覺偏了”?!坝H民”的目的主要是在于“齊家”,齊家即親民也?!坝H民”二字與上面“明明德”結(jié)合,即弘揚(yáng)光明的品德要學(xué)習(xí)和應(yīng)用于日常生活當(dāng)中,大人的學(xué)問即從生活中而來。
知止:知道目標(biāo)所在。
得:處事合宜。
齊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興旺發(fā)達(dá)。
修其身: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
致其知:研究事物原理而獲得知識。
格物:認(rèn)識、研究事物。
庶人:指平民百姓。
壹是:一概,一律。
本:根本。
末:相對于“本”而言,指枝末、枝節(jié)。
厚者?。涸撝匾暤牟恢匾?。薄者厚:不該重視的卻加以重視。
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沒有這樣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大學(xué)》原文和翻譯注釋《大學(xué)》原文:大學(xué)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咀g文】大學(xué)的宗旨在于弘揚(yáng)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于使人達(dá)到最完善的境界。
《大學(xué)》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相傳為曾子所作,實為秦漢時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
經(jīng)北宋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xué)章句》,最終和《中庸》、《論語》、《孟子》并稱“四書”。
宋、元以后,《大學(xué)》成為學(xué)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379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