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于佩君杜文芳
【原詩】:西塞山前白鷺飛(1),桃花流水鱖魚肥(2)。
青箬笠,綠蓑衣(3),斜風(fēng)細雨不須歸。
【原詩作者】:張志和
【導(dǎo)讀入境】:張志和在唐肅宗時代曾在京城做過官。不久就隱居,長期生活在江邊湖畔,自號煙波釣徒。他對文藝多有通曉,并善于汲取各方面的營養(yǎng)為己用?!稘O父》就是借鑒民間漁歌寫成的。
春到西苕溪,生機盎然。西塞山前,風(fēng)景如畫。一群群白鷺展翅飛翔,桃花落英繽紛,灑向碧波春水中。水中鱖魚正當(dāng)肥壯時。細雨濛濛,斜風(fēng)習(xí)習(xí)。一位穿蓑衣、戴斗笠的老漁翁正凝神垂釣江邊。他從容自在,似乎絲毫沒有感到風(fēng)吹雨淋之苦,忘我地陶醉于青山綠水之間。
【賞析】:這首詞借悠然自在的漁父形象,寄托了作者隱居后的生活理想和情懷。作者在肅宗時待詔翰林,后因事被貶。赦免以后,絕意仕途。因與世俗相忤(wǔ),只得從大自然中覓取心靈的滋養(yǎng),縱情山水,陶醉其中。本詞中漁父捕魚時愉快的心情正是作者擺脫官場后自得其樂的寫照。
全詞文字洗煉,畫面豐富。特別是色彩與詞人淡遠情懷的和諧統(tǒng)一,令人叫絕。作者選取了幾種富有亮麗色彩的景物:白鷺、碧波、紅艷的桃花、青色的箬笠、綠色的蓑衣等,把它們自然和諧地組合在一幅畫面上,明麗而有韻味。當(dāng)然,這里也有風(fēng)雨,但不是一展愁腸的凄風(fēng)苦雨,而是輕柔飄逸的“斜風(fēng)”和潤物無聲的“細雨”。它們不僅沒有使畫面色彩黯淡,還憑添了幾許生機和活力。我們已經(jīng)走進了人、天、地、萬物渾然一片的境界中,一幅自然淡遠的煙波垂釣圖如在目前,一位淡泊逸致的詞人也仿佛從畫中向我們走來。
【思考題】:1.本單元中有很多詩,句式整齊。而這一首是詞,中間句式有變化,節(jié)奏也隨句式而變化。請你反復(fù)誦讀,加以體會。
2.比較這首詞與柳宗元《江雪》一詩中兩個“漁翁”的形象,并體會兩者表達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否相同。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sici/4382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